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2024-10-17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精选12篇)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1

一、课前要预习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 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 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 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 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 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 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 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思考课文后的习题, 试着解答, 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 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二、听好每堂课

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 利在课后, 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 当堂没听懂, 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 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 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 一定要聚精会神, 集中注意力, 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 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 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同时, 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 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 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听课时, 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 眼睛要盯住老师, 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 进行积极地思考, 仔细地观察, 踊跃发言, 及时记忆, 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 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 当堂记住。

三、认真记好笔记

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提高听课的效率外, 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要学会记笔记, 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 在认真听讲的同时, 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 补充笔记。

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 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 突出重点加以讲解, 记笔记是边看书, 边听讲, 边在书本上划记号, 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 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 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 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 课后再复习思考。

2. 实验笔记。

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 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 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 例如,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 (1) 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 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药品受热均匀, 气体容易逸出”; (2) 给试管加热时, 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 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 不易破裂”。

四、要上好学生实验课

课前必须进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 自己要亲自动手, 不做旁观者, 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 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 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要耐心细致地观察, 认真思考, 准确如实地记录。

五、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要及时, 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 这样, 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 不留疑点, 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复习时, 要重视教科书, 也要读听课笔记, 要反复读, 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 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六、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 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 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 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 多思多问, 不留疑点, 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 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 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 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七、学会阅读

阅读课本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 通过粗读, 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 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 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 这样, 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 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 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 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 使知识系统化。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 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指导学习,学生参与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2

★ 高三化学复习四点建议

★ 中考化学学习方法

★ 化学学习方法教学

★ 高二英语怎么学,英语学习方法建议

★ 高三英语学习方法

★ 高三化学教学计划

★ 高一的数学学习方法及建议

★ 高三科学的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学习方法诀窍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指导;初中化学;课堂导入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学的过程十分复杂,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初中化学课堂的组织形式也正在逐渐改变。化学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导入,是整堂化学课堂的重要环节。课堂导入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在整堂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眼球转移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高师生间的互动程度,还能起到承上启下、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在课堂导入方面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样设计巧妙而富含趣味性的导入抓住学生的思想?怎样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本文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心理学看,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将学习化学当成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学习。化学新课标中强调: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很多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电教手段演示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化学课堂导入,多媒体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效果。

二、创设问题,设置疑问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读书需要思维,思维源于疑问,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质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设疑主要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通过设置问题导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述“原子结构”这一章节时,可以设问:“古代点石成金若能成功,你们觉得是物质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物质真的能变成另外一种物质么?”面对新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回答,于是产生了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进而集中注意力,带着疑问参与到课堂。这种设疑问的导入方法,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学生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逐步揭开答案,对提高学生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通过化学实验巧布疑阵,引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了重要地位。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操作一般很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中新奇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声、态、色、嗅等方面的刺激,并提出若干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化学实验上来,使得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之初的特点是对事物充满好奇,解惑心理特别急迫,如果教师操作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实验,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找出切入点,导入课堂

化学源于社会,源于生活,与我们周围生活的很多物质都是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师利用日常甚或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导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还能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意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奇闻异事,在分析具体事例时,找出与化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层层剖析,新的一堂课就开始了。这种源于生活的事例对学生来,印象都比较深刻,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如煤和石油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讲解“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这一章节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国民经济的命脉主要是工业,而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煤是工业的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共同研究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方法。”

总之,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里面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设计巧妙的导入,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静芝.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6).

[2]施雪娟.例谈高中化学新课导入的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0(2).

[3]杨金平.关于初中化学导入技巧的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2(3).

试论初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 篇4

一、精加工策略, 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在学习的过程中, 精加工就是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而进行的充实意义的构建或添加, 如补充细节、增添例证、扩展信息等。它能使新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产生联系, 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方便学生检索。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渗透精加工策略,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渗透:

(一) 比较法

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新知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 进行异同比较, 在对比中辨析、发掘本质特点, 加深认识, 避免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分不清纯净物与混合物, 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冰水混合物不是纯净物。而实际上, 冰与水是同种物质,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填写有关表格 (表内包括两者的概念、实例、区别以及联系等内容) , 在对比中更全面地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来分析其他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二) 联想记忆法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时, 学生需要记忆一定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相对繁杂, 而且也比较零散。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而如果打破常规, 结合知识特点, 将化学原理、化学实验步骤等知识总结成简洁上口的顺口溜或歌词, 就能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比如, 液体试剂取用口诀:取液手不抖, 标签对虎口, 顺壁往下滑, 眼把量来瞅。当然, 也可以利用谐音方式, 借助夸张手法, 大胆展开想象与联想, 将其改为充满趣味的故事或文字, 使抽象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生动形象。如在电解水的实验中,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正极 (阳极) 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可谐音记忆为“父亲养羊”。此外, 图示法、质疑法等也是常见的精加工策略, 教师可适时进行渗透与指导。

二、解题策略, 提高解题能力与速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习题练习与测试可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借助例题与习题, 来分析其中蕴含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训练学生的化学思维。这样, 当学生把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策略后, 做题时就能“拨开云雾”, 遨游题海波涛, 更准确而快速地答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学习的信心也会加强。

如“假设法”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效策略与技巧, 包括赋值假设、极端假设、过程假设法、转向假设法等。教师可结合一些典例来指导学生运用“假设法”,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率与准确性。例如, 海洛因是一种危害很大的毒品, 它的各元素质量分数值如下:O:21.68%, H:6.23%;C:68.29%, 其他的就是氮元素。而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没有超出四百。教师可提问学生:“那么, 1个海洛因分子中有 () 个N原子呢?”选项为:A.1B.2C.3D.4.对于这一题目, 仅仅由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思考, 答题思路并不明确, 很难快速获得正确结论。而运用赋值假设法, 则可以轻松快速地解题。根据题意, 我们可以计算出海洛因中的含氮量是:1- (21.68%+6.23%+68.29) =3.8%, 其质量分数远远小于其他其它元素, 而N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比较大的, 所以可以假设1个海洛因分子中有1个N原子, 通过计算, 可以得出:海洛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143.8%, 小于400, 与题意相符。因此正确选项是A。此外, 教师还可利用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探寻多样的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当然,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 能够从由类似的问题模型中获得启发, 探寻简捷方法, 从而强化解题能力。

三、复习策略, 强化复习效果与质量

有关研究表明, 对接受信息的初次记忆, 通常只能停留一两天, 经过再次记忆, 可以延长一段时间, 因若想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头脑中, 就需要经常复习, 加深印象。当然, 复习也要讲究策略, 进而提高效率。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注意复习,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效果。

首先,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每天所学的知识, 并定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巩固记忆。其次, 在单元或总复习时, 则要注意全面而系统的复习:1.注重基础。在解答化学题时, 需要以基础知识作推理依据。所以, 复习要立足教材, 进行梳理, 再将基础知识从点、线、面构建成网络体系。如以“质量守恒”作为中心, 构建化学计算网络;以Fe、O、C等为中心, 建立相应的元素化合物网络。比如, 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时, 教师可展示如下的网络图, 要求学生补充相关序号的反应议程式, 整体记忆。

2.将化学概念等理论知识习题化、具体化, 并融入一些实验探究知识, 强化综合分析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结合能源、生态平衡、环保、高新技术等社会热点问题, 选取或设计一些内容广泛、情境新颖的化学题目,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化学科技, 使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

4.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纠错本”, 时不时地翻阅错题集, 分析易错点与错因, 适当精练强化, 以免重蹈覆辙。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5

首先,要掌握做题步骤。

解题有“三关”,即审题关、分析关、解答关。

1. 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

2. 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

3. 解答关: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其次,解题后要总结,解题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益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有:

1. 命题者有什么意图?

2. 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

3. 此题的关键何在?

4. 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

5. 此题为什么这样做?

6. 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

7. 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6

【关键词】心理暗示 初中化学教学 实践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04-02

心理暗示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外界时存在的一种心理特点,是由客观事物导致人大脑内出现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育中采用心理暗示法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学活动中要带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仅仅就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是要充分的利用心理暗示的特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完成高效的教学活动。

一、心理暗示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心理暗示教学法又被称为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暗示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我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对化学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推动人们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运动心理暗示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兴趣。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措施,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其次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效率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心理暗示下,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最后是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依赖性比价强,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解决问题,知识是主动学习的,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二、心理暗示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遵循化学教学的基本教学规律,并且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加入积极的心理引导,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从心理暗示的角度上看,只有当一个人沉浸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才会专注的对待情景中的事物。初中化学是化学中的基础课程,由于涉及的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容易出现消极的现象,认为化学的学习比较难,在学习中没有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建立一些特定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燃烧与氧化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首先演示一些实验,分别将碳、蜡烛和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然后,从而提出燃烧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进行讨论,学生在研究后,教师进行归纳。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的条件”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来进行思考,并且通过实验情景来进行分析,教师进行心理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实验的结论,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

2.问题式引导教学

根据心理暗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受自己的心理特点,同样也会受到教师的态度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点,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性,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干涉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铁燃烧的方程式,并且让学生观察铁放入到稀盐酸溶液、浓盐酸溶液、潮湿的空气中铁的状态,从而得出铁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写出铁的不同燃烧方程式,并且分析出铁在不同氧的环境下存在的性质。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的意识和教师更好的融合,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合作性,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依然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解决。

3.分层式教学

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接受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采用心理暗示会有更高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并且在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情况下,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完不成教师的任务而出现消极的心理暗示,教师要注意积极的消除这种心理,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提升任务,让学生有满足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的评价,除了关系成绩,更是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心理暗示就是通过暗示来激发学生的个人意识,通过积极的引导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我参与到化学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初中课堂应用心理暗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潜能,从而让初中化学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徐宜秋.运用心理暗示指导初中化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3(13).

运用心理暗示指导初中化学教学 篇7

一、恰当运用环境暗示, 替学生营造一片快乐沃土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 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 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 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 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

1. 物化环境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营造某种场景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 主动地参与活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因此, 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因素, 若能引发人与环境之间的“共振”, 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例如:挂图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在学生迈入化学门槛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设计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 学生完成以后, 组织评比, 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 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琳琅满目的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 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2. 艺术环境暗示:山色空朦雨亦奇

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 含蓄地、间接地对学生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影响。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时, 身心处于松弛状态, 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 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人的潜能开发。教师应着力发挥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 创设美的课堂意境。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家们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是可以让学生领略的科学之美, 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再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获取方法。谜语“一物到处有, 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到, 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 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性质。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都能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3. 心理环境暗示:蓬门今始为君开

心理学家泊恩海姆发现: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 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 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 会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心理, 这种立体式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 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的胁迫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 既要当好一名导演, 又要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 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和谐环境中“演”好每一台戏。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 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屡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在学习燃烧条件时, 笔者提问:如果有人拔打电话“119”, 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 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 水中白磷立即燃烧, 学生非常惊讶, 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 水是用来灭火的, 现在竟然水中生火, 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巧妙运用他人暗示, 给学生找寻一方灿烂天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 使这种观念在其有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 并使它实现于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因此, 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

1. 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 但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毋庸置疑, 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 若用的巧妙, 则效果颇佳。例如:在讲评作业时, 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点名批评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不太喜欢我。”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结果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 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 如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 对进步的学生写:“你进步真大”、“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于退步的学生, 可以写:“老师相信你, 下次一定比这次更好”。通过书面语言暗示, 常常产生“蝴蝶效应”。比如学生的作业整洁了, 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了, 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了, 学习成绩进步了。因而, 教师在书面语言暗示方面, 不要怕耽误时间和精力, 说不定教师手中的笔还真是一支神奇的魔力棒。

2. 体态暗示:于无声处现真情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 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愿望表露出来,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育或顿悟教师的教育意图。心理学家马若琳指出: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等于7%用词, 加38%口头表达, 加55%形体语言。就是说, 教师除运用语言暗示外, 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 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特殊信息传递渠道,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 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 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 暗示学生纠正。例如:有学生做完实验不整理就走了, 如果简单地当众责罚, 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作用, 所以笔者总是亲自整理, 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 以此暗示学生作出判断, 选择行为, 次数多了, 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啦。

3. 活动暗示: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 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 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如能依托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 则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激活学生内在潜力, 实现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 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电影上, 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 然而, 往往就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 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心理学家毕希名教授认为, 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 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却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情境, 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直观教学不同, 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实在的观摩物,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 是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化学魔术晚会、化学新年晚会、科技节、小论文竞赛、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学生心情放松, 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 也就在无意之中巩固和学习了化学知识。

三、积极发挥自我暗示, 为学生打开一扇自信窗户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 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 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 并促成它转化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 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 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 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比如美国拳王阿里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 总忘不了说一句“I’m the best!”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学生书写方程式缺这漏那是一个通病, 这是由于学生书写时, 常常缺乏检查意识造成的, 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改正过来。但考试的时候, 没有了教师的提醒, 只能依靠自己。几乎每个学生书写时都会忘记标上箭号而被老师打上“血淋淋”的叉, 此时学生不妨把这种痛苦扩大化, 想象这种疼痛是被利箭所射带来的。因为要记忆的东西经过强烈情感的过滤之后, 就会使人记得更深刻、持久。以后, 每次书写时, 学生就想象成被利箭所伤,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错误几率。

尽管心理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 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 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 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 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故教师要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 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总之, 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心理暗示会对建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4.

[2]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03 (4) .

[3]多湖辉.让内心充满活力——自我暗示技巧.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初中化学复习指导方略之管见 篇8

关键词:再学习,再实践,实验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 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 从对化学的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解决化学问题, 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总复习阶段大家往往会选择死记硬背知识点、大题量的强化训练、围着考试转, 只会让更多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或是形成思维定式, 迷失学习的方向。从近几年的苏州中考化学命题来看, 中考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死记硬背方程式、知识点根本不可能得到高分、满分。那么在初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初中化学由于时间紧、信息量大, 在新授课时不少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很难完全消化, 难免对一些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甚至有些理解还是错误的。在总复习阶段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澄清错误的概念, 深化对原有知识的正确理解。

1. 错误概念及时澄清。

复习绝对不是已学知识的再现和简单的炒冷饭, 而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更是使自己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的过程。有些学生在新授课时难免对某些知识点形成了错误的概念, 在复习阶段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及时纠正。

2. 构建知识网络图。

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构建每一章的知识网络图,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每一章的重点内容, 并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这对于夯实基础、提高学生梳理归纳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 常常有些老师担心学生整理不到位而直接将教师整理好的内容直接发给学生, 这样做只会助长学生的依赖性, 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毫无帮助, 而且复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实经过系统的学习, 此时的学生对于化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完全有能力自行完成每一章的知识梳理, 作为老师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正确的指导。复习阶段教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网络图, 并在课堂上对学生所构建的网络图进行分析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复习, 理清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复习和归纳的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再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作为学生不仅要知道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化学理论, 更要知道概念和理论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过程, 复习阶段如果单纯背知识点做题目, “平面”的复习, 只会加重学习负担, 越学越死, 造成思维定式, 甚至会出现一些想当然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答案。因此在复习阶段更要重视实验。近年来苏州中考化学科目要求实验考查的内容在中考试卷中有所体现, 并且逐年提高实验题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1. 复习课也要做实验。

(1) 借助实验巩固知识, 加深印象。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接受教师的经验, 这种有效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多进行实验等实践活动。复习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实践, 特别是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操作, 细致耐心地观察, 在头脑中对物质的特性、区别和联系有了直观的认识, 加深了理解。 (2) 借助实验走出“误区”。有些实验题错误率很高, 甚至有些学生做了三四遍还在错, 究其原因是对实验本身不理解, 只是死记答案, 一旦题目有所改动了就又不会了。 (3) 借助实验培养科学态度。因为经常做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已经有了一种思维定式———我做的实验现象要和课本上描述的一样才是正确的。但是课本上所描述的现象往往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 而实际操作时常常会有一些例外。这时学生应当尊重实验事实, 仔细分析出现异常的原因, 不迷信、不盲从。其实也正是人类有了这样科学的态度, 才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才会有人类的进步。多少年来人们都认为二氧化碳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实验去验证呢?苏州化学中考多次提到了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并且用实验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这一做法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 倡导了科学的研究态度。

2. 重视体验的过程。

所谓体验化学实验, 是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如何动手操作, 体验如何解决实验中的突发情况, 体验实验的失败和成功, 体验从实验中得到知识和乐趣。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 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观察时要仔细、全面, 留心观察反应物的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比如在观察镁和盐酸反应的现象时, 有不少学生除了看到有气泡产生外, 还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雾, 经过讨论发现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进而说明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 而且会伴随能量的改变。虽然这不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学生的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却是值得保护的, 得出的结论也是很有价值的。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9

一、优化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凸显“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回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面对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引导学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

例如在教《氯气》一课时,先利用课件播放近期有关氯气泄露的图片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如果你在现场该如何逃生? 讲述氯气的性质时可借助化学小故事,如讲述故事:国外一个淡黄色头发的学生跳进游泳池游泳。一会儿,人们吃惊地发现从水中站起一个满头绿发的青年。提出问题: 这是为什么?在讲述完氯气的性质后,提出问题:你们养过金鱼吗? 自来水可不可以直接养鱼?

二、活化教学内容,让学习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来 ,又到生活中去”,化学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或几个实验、情景为载体,引出一个道德主题,这些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如果坚持使用教材的内容则肯定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化学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例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 处理这些素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收集和筛选, 以此充实教学内容, 还化学课堂以生活化的本色。如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也可以设计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创设学习情境。只要教师善于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化学教育价值的素材, 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探询、感悟、理解、想象,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深化教学知识,让学生理解生活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知识和人生的意义。例如:炸油条时,向面团里常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发明油条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不自觉地利用了三个化学原理,才有了受人喜欢的油条。纯碱(Na HCO3)和氢氧化钠(Na OH),这就是做油条的第一个反应:

Na2CO3+H2O=Na HCO3+Na OH

第二个反应是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气化碳:

2Na HCO3=Na2CO3+H2O+CO2↑

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许多充满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 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 所以在炸油条时油条迅速膨胀起来。但上面两个反应结果会产生较多的氢氧化钠,因氢氧化钠是强碱,那是不能吃的,巧在发明油条的知道用明矾,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铝呈胶体形式存在,有利于包裹二氧化碳气体和使面团具有较大限度的伸胀性。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 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 (盐酸),保护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舒坦自己的胃。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课,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理解生活的问题。

四、感化教学对象,让学生热爱生活

“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 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到环境监测站参观,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学生明白目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知道煤燃烧、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乡镇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的危害。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沙漠蔓延、树林锐减、人口剧增、一些物种灭绝和水源污染等均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当今环境问题都源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盲目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同时利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

漫谈初中化学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 篇10

一、努力改进教法, 开拓学生学习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 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 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读”, 是各个环节的基础, 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 每章节教师都应列出阅读提纲, 教会学生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 思考疑难, 找出答案。

“做”, 是加强实验教学,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 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组织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实验的机会。

“议”, 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 也是师生交往的阶段, 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发问。

“讲”, 是水到渠成的阶段, 也是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学生在读、做、议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感知, 如果能得到老师点拨, 必将产生质的新飞跃。

“练”, 是知识实验阶段, 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 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 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 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 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 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二、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 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有的学生说:“学化学跟学英语一样, 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因此, 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开启化学知识宫殿的“金钥匙”,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1.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

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多提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用眼看, 动脑想, 动口议。

在实验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在每一个实验中, 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 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学习“提纯、除杂”的问题:要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部分学生习惯考虑到CaCO3能与盐酸反应制CO2 (溶于盐酸) , 便设计加稀盐酸溶解去掉CaCO3, 而忽视了CaO与盐酸的反应。这时教师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动手试试, 通过观察到二者全部溶解学生恍然大悟。比教师声斯力竭地讲多次效果好。

2.激发学生多思维、多质疑、多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勤于思考的习惯。每学习研究一种新物质时, 教师要尽可能将其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该物质的性质、用途。这样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 因耳闻目睹、身临其境, 有感知的第一手材料, 学习兴趣浓、学习劲头足。他们的思维能力很快得到极大的激发, 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来, 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解答, 大大强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并使相关知识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步步增强, 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日益养成。

3.指导学生会记忆、会整理、会收藏

学好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学生初学化学时, 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接踵而来, 所以教师必须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协同学生归纳记忆方法和记忆诀窍。如指导学生学会多用“简化记忆”:过滤操作在点“一帖、二低、三靠”, 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等、四注”;“关键词记忆”: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这样做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能使不少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 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 动脑、动手、多思、多做, 从中受到鼓励、启示, 诱发兴趣和灵感, 产生创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完氧气后带领学生去修配厂实地了解氧气的用途。蓝蓝的氧炔焰在工人师傅的手中一会儿用来焊接零配件, 一会儿用来切割钢板, 学生看过后学习兴趣快速提升, 求知欲望大为加强, 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2008届, 学完CO2后组织学生带着“为什么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 干旱与洪涝泛滥成灾”的问题去2007年严重遭遇洪灾的学校邻近村考察。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看, 发现该村大面积森林过度砍伐, 植被严重遭到破坏, 导致绿色植物吸收CO2能力下降, 加上光秃秃的山头对水分涵养能力极差, 遇上暴雨, 山洪直流急下, 洪涝灾害自然难免, 正好印证了“CO2的温室效应”。一大堆学生脑海中的疑难问题, 一次实地考察, 一下迎刃而解, 学生受到鼓励、启示, 诱发了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总结

“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 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 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各个要点, 认为应重在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这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通过用“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法改革,学法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淑红.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2) .

关于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篇11

一、使学生了解讲究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不但向学生介绍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科学方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善于利用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使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的生动事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做讲究学习方法的有心人。

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学习方法的特点

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例如:常常有学生认为“化学就是靠记”。这种认识危害很大,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说理和事实来纠正。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语言学习跟外语学习的区别、化学计算学习跟数学计算的区别以及学习化学概念、物质知识等内容时的特殊规律等。化学学习方法的特点决定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并且注意让学生了解本学期、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

三、使学生掌握学好化学的一般原则

化学学习原则是指导化学学习活动的基本原则,它反映和体现着学好化学的规律,规定和指导化学学习方法。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就必须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化学学习原则。要“注重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知识前后联系,形成系统结构”“及时复习、及时巩固”以及“讲究方法、优化方法”等。

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活动各环节的方法。例如:怎样听好课、怎样做课堂笔记、怎样观察试验、怎样进行课后复习、怎样自学和预习等等。

化学学习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内容的学习方法。例如:怎样学习化学概念、怎样学习化学原理、怎样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怎样学习化学试验等。

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分别了解、掌握有关方法,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记忆、系统地整理知识,学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掌握学习方法离不开实践,自觉的实践是迅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必由之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并且积极地进行学习方法的实践。

五、引导学生经常总结、交流、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的自觉程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经常地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活动,让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介绍经验,或者为学习方法不良者进行“会诊”,帮助他们改进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所谓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事项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运用有关知识经验指导、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和方法的控制执行过程。元认知水平不但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决定着学习效果。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水平。关于化学学习方法、化学学习规律的知识,以及自觉的化学学习方法实践和经验总结,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六、重视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

学困生除了可能有知识技能基础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原因外,学习方法不当也常常是学习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满怀热情,注意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改变学习落后状态。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12

关键词:化学实验,安全,亲身体验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所以, 中学化学教学中, 要把强化实践环节作为教改的永恒主题。实验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实验, 又是教学实践。学生既要通过实验论证和升华理论知识, 也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 才能使他们成为手脑并用, 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学生实验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 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实验, 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要确保实验成功, 首先要注意实验安全, 而安全试验的关键是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在首次进入实验室时, 教师应强调实验的操作规则, 在实验前熟悉操作规定, 并按规定进行实验, 切不能让学生违反操作规定, 要向他们讲清违反操作规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例如, 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实验完毕时, 应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 再撤酒精灯。若先移酒精灯, 还未来得及取出导气管, 水就会沿导气管倒流入试管, 引起试管炸裂。而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必须在集气瓶中预先装入少量水或细沙, 以防止受热不均而导致集气瓶炸裂。

要做到安全实验, 在平时就要为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什么事物都要亲身体验, 教师必须为学生灌输安全意识, 即实验室内的任何药品切不可轻易触摸, 更不能轻易品尝, 一定要遵守三不原则 (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在做粗盐的提纯实验时, 一定不能让学生品尝已经提纯的食盐, 因此时提纯的食盐中还含有许多杂质, 很可能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另外, 还要教会学生对突发事故的处理, 如酒精灯内酒精洒出, 在桌面燃烧, 此时不用慌张, 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浓硫酸溅到皮肤上, 应先用布擦干, 再用大量水冲洗, 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若发生其他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故, 无需惊慌失措, 应立即向老师报告, 按照老师的指导处理。

二、要确保实验成功, 准备工作不可少

要确保实验成功, 老师还应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如, 在学生实验操作前, 教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启发讲授模式, 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 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并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 以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 解决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教师的具体操作是: (1) 阐明实验目的, 导入学生实验。任何学生实验都是在一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支配下开展的,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 在学生动手前,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此时教师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的讲授, 一定要简明扼要, 点明主题, 揭示实验的关键, 同时还应采用诱导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想问题, 自发地、主动地去探究、领会其中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还要强调操作要领。比如,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应强调试管的均匀预热, 排水法的正确操作等。另外, 要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 必须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细沙, 以防止集气瓶炸裂。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 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明实验药品的取用原则, 必要时可由老师分配药品。一来, 可以控制药品的用量, 二来, 可以防止学生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 如果药品中混入了杂质, 有可能引起试管被炸裂。

有的实验可以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去重复演示实验, 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创新, 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 我们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在寻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不要直接地将结论告诉学生, 然后再进行验证。教学时可先准备如下几组实验: (一)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 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 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 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 从观察反应速率、反应物的状态, 酸的浓度, 对实验的影响几方面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 并且分析排除另外几种的原因所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争论之后,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 (或大理石) 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这样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究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实验的快乐, 让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中产生的垃圾如火柴梗, 纸屑应放入指定地方, 废液倒入废液缸。实验结束时, 按要求清理仪器, 搞好桌面、地面卫生。

实验完毕后, 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点评, 特别是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更要及时纠正, 以促进学生的实验认知及技能得到提高。

三、正确的实验态度, 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 教师应该首先从实验态度进行引导,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 这也是很关键的。有的学生心存恐惧, 不敢动手, 这就更需要做好引导, 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在我们山区中学, 属于大班额教学, 平均每班学生都达到了60~70人。学校条件有限, 不能达到人手一台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而有的学生就会浑水摸鱼, 由积极的同学一人包揽所有工作, 自己在一旁玩耍。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 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 (下转第159页) (上接第158页) 同。因此, 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 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对于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 宜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 则宜集中点评, 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应该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对象, 教学中既要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 又要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观察中的问题, 则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要求, 分析思考实验观察要点和重点, 做到全面观察又重点突出, 并通过实验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上一篇: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下一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