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

2024-11-15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共5篇)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 篇1

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一) 散文的“散”。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中, 关于散文的特点, 虽因文章不同而有不同的的概括和说明, 但一般都万变不离其中, 即“形散而神不散”。 “散”的含义大致有几层:语言不受音韵、格律、句行的限制, 是自由的散体;表达方式可以灵活 (散) , 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随意运用:既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间杂其他方式;也可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收综合之功效。结构要散得开, 海阔天空, 挥洒自如。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内容可以收纳在一篇小小的文章中, 例如郭沫若的《灯》就是从眼前的灯引出古“希腊的火炬”、航海的灯塔、山那边的灯——革命的希望。《天山景物记》自山外到山内, 从草原边沿到中心, 由雪山脚到山顶, 再由山顶到果子沟深处, 真是海阔天空, 挥洒自如——中心是天山美、祖国美。 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 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指的也是这个“散”。

(二) 散文的“不散”。

“不散”指散文的中心, 或阐述一个道理, 或表达一情感, 或反映一种状态, 或渲染一种气氛, 总有一个中心, 这就是散文的“神”。因此, 散文“散”的是貌, “不散”的是神, 貌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根本特点。这里有个比喻比较恰当:好比渔夫手中的网, 放得开, 撒得远, 但手中的网纲却是紧抓不放的, 一旦需要, 纲举目张, 收起来即可。

(三) 散文的其它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根本特点, 但除外, 散文具有的其它特点也是不容忽略的。

1.“小”, 指散文的篇幅小、题材小。

好的散文总是以短小见长。如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这样一篇古今传诵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首先,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 却纤尘不染, 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 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大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味。这部分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 集中体现莲花之美, 而关键就在于一个“洁”字。作者托物言志, 寄予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也反射出自己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分评三花——菊、莲、牡丹, 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将菊花的隐逸, 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使“爱莲”之主题得以加深。并以莲自况, 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 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而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却仅仅只有100多字——“不枝不蔓”, 优美简炼, 的确是如莲之美。散文不仅篇幅小, 绝大多数散文的题材也小:花草虫鱼、山水沙石, 一缕情思、一种念头, ……借助这种小题材, 以小见大, 因薇知著来说明人生的大道理, 抒发人类的美好情感, 歌颂真、善、美, 鞭笞假、恶、丑。郭沫若的《银杏》就是一篇用小题材蕴含大寓意的典范文章。《银杏》写于抗战时期的1942年5月23日, 发表在5月29日的《新华日报》上。开篇一句“银杏, 我思念你!”深切的呼唤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文章虽然题为《银杏》, 但显然目的不仅仅是在写银杏, 作者写银杏的古老, 银杏的美、真、善, 其实是赞美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 人民的美丽和真与善。而文中写银杏的蓬勃, 端直, 挺立, 坚牢, 庄重, 嶙峋, 洒脱……正是表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 坚强与不屈。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 以及中国人的代表。文章还告诉我们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 它意味着在银杏身上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 坚强, 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 也正随之隐遁, 消亡, 表现了作者心中深深的遗憾以及无奈。“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 都喜欢吃你的白果, 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则讽刺了那些汉奸, 并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 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 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们。由此可见, 散文的“小”蕴含着“大”。小题材、短篇幅囊括了宇宙万象中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 包孕着人际世界中所有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一室便是宇宙, 花影树声, 都含妙理”。

2.“活”, 指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散文在文学作品中是表现形式最自由、最灵活的种类。散文反映的事务包罗万象:小到花木虫鱼, 大到宇宙空间, 因此, 散文的表现形式也格外自由灵便, 不拘一格。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童年时候欢畅、快活的生活和刻板枯燥的私塾岁月,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束缚和摧残。文章结尾却写了这样一件事: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孩子们就各做各的事, 鲁迅呢, 却是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居然画了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已经做了店主了,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乍一看去, 这这卖绣像、开锡箔店、做店主、升绅士等等, 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没什么关系, 似可不写, 其实不然, 试想, 在“三味书屋”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下, 能够画出一大本绣像来, 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而难忘的事, 而绣像以后的命运如何、现在又怎样, 自然是读者所关注的。这里, 作者没有刻意安排, 而是顺势带出, 写得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因而读起来没有丝毫啰嗦、累赘的感觉, 相反到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正是散文自由灵活的特点带来的特殊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 散文的“活”还表现在文章形式完全受作者思想、情绪、意念所支配, 作者在生活中有了某种感受、就可以尽情、尽兴地写, 而不受任何形式上束缚。当然, 散文的自由灵活, 并不等于说它不受任何限制。散文所受的制约就是文章的“主题”, 一篇散文, 无论篇幅长短, 无论体裁大小, 都要表明一种思想, 阐述一个观点, 反映一缕情思, 说明一个过程。这就是主题, 这也就是“貌散而神不散”的具体体现。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 两岸被淹没了, 散漫得很。

3.“真”, 指“真情实感”。

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把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通过艺术加工直接展示给读者, 而不像小说、戏剧、诗歌那样, 要借助于虚构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故这里说的“真”首先是指散文反映的人和事实真的;其次, 是作者的感情是真的, 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直接抒发, 因此, 散文更也接近生活。例如, 冰心的散文作品往往张扬“爱的哲学”, 大胆抒写个性, 这就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1900年冰心出生在一个“不旧也不怎么新”的家庭, 正直的海军军官的父亲给了她爱国, 民主的启蒙教育, 而贤惠的母亲则给她以无限的慈爱并引导她真诚地爱人。这样的家庭及童年生活,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 了“爱”的种子。所以, 她常常用最喜爱, 最自由的文体——散文, 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寄小读者》。又如, 朱自清在谈到他的著名散文《背影》的写作时曾说道:“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 真实的感情, 自然而然的流露, 使得散文更加接近生活。

二、结语

有人把生活比作一个沼泽, 把散文比作 “从沼泽里挖出来的珍珠” (是生活中有价值、闪光的而且是为作者深切体验了的东西) , 把其他的文学形式比作是“用这些珍珠加工成的各种各样的珍宝、首饰”。因此散文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美, 是自然的美。总之, 散文正是因其取材广泛, 摇曳多姿;情感真挚, 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 读之令人喜爱, 让人陶醉。

摘要: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形散而神不散”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散文以小篇幅、小题材反映大世界, 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抒发情感真实直接等也是不容忽略的。

关键词:散文特点,篇幅小,形式活,感情真

参考文献

[1].编委会.80名家谈散文创作[J].文学自由谈, 2002

[2].编委会.中外文学名著鉴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3].朱自清.慧者心自清:朱自清笔下的人生风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 篇2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自古以来,散文就被历代文人所钟爱。如今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散文。散文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散文,一直以来是我困惑的问题。而这次培训中,《散文创作与初中散文教学》让我学得不少知识,现在就把这次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散文根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四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在教学散文时要根据性质内容不同而有所侧重:叙事性散文偏重于些人叙事,教学时就要注重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抒情散文注意教会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景散文则是注重作者优美语言的品析;哲理性散文则是偏重于文章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的探讨。

其次,在以前教学散文时,我没能注意散文的格式,在教学时只是带着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品析文章语言,感悟作者情感等。在这次学习中我明白了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语句章法以及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独特的情感认知等。而散文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气脉,在这里首先要品析文章和寻找关键词;接着要入境,去体验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只有学生进入了作者描绘的境界,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再次要还原,要学会领会作者微妙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作品;最后要填入,也就是教师介绍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从含蓄隽永的文字,直视作品的中心,把握作者内心的微妙世界,从而全面的了解作者、作品。

再次,在这次学习中有幸听到了周国平老师的“与中学生谈写作”,更是受益匪浅。一直以来,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更不能把作文写出色,我也是束手无策。但现在我知道了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是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书,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这就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可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名家作品,或是读者、意林、文摘这些优秀的杂志而且在读书时要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不能只读,还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同时积累足够的语言;平时要注意观察,留心身边小事,并勤于动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的记录下来,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这样就可以积累足够的素材。做好充分准备后,就进行实际写作,还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写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要做到语言质朴平实,不要刻意雕琢,更不要弄虚作假,同时文章语言要简洁,要养成惜墨如金的习惯。此外,教师也要积极写“习作例文”,下载范文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提示,让学生知道怎样盘点自己的生活经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去突出中心,怎样去运用语言。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 篇3

一、淡化情节, 散化结构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 少有冲突, 缺少悬念。作家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 主张“不装假, 事实都恢复原状”, 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致, 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 2008年选汪曾祺的《侯银匠》, 写女儿出嫁前后侯银匠的心理状态, 展现民俗民情;2010选阿城的《溜索》, 写商队溜索穿过山谷, 展现边城人的生存状态;2011年选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 写国难当头两个学生不同的行为与选择;2012年选师陀的《邮差先生》, 通过邮差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小城人的生活情调。

这几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 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散文化微型小说, 不仅少有冲突, 缺少悬念, 而且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 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体现在试卷的命制上, 如2012年考师陀的《邮差先生》, 第14题是这样命制的:作品叙述缓慢,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虚化人物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诗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 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 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 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也正有此特点, 2008年考汪曾祺的《侯银匠》这篇文章时, 第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三、营造意境

意境, 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 现在被认为是散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美学追求, 是一篇散文作品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 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 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 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如2010年阿城的《溜索》这篇小说, 用大量篇幅描写峡谷险峻气势,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则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这个特点也分别体现在这两年试题的命制上: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四、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 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 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抗争) 、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思考人的命运) , 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爱与恨、情与欲) 、人性的复杂多变 (鲜活的、动态的) 等主旨。这个特点加大了学生阅读的难度, 而偏偏又是命题者热衷的命题角度。因为情感、情调是最难把握的, 说不清、道不明, 小说中没有明确的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有情感取向, 无明显褒贬, 这些特点正适合命制“探究”类题型。表现在试题上, 如2010年阿城的《溜索》: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综上所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热衷于选择“散文化小说”, 并依据其特点命题。究其原因, 西南大学教授曾利君在《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在褒贬中成长》一文中阐述的观点似可回答。

曾利君认为, 散文化小说虽然在情节的复杂性、人物的典型性和宏大主题的关注上比不上传统小说, 但却长于日常性主题的表达, 这种小说叙述贴近生活, 有着大量体验性内容, 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小话语”、“小叙事”, 颇能传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 满足创作主体某种表达自我的需要, 并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 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 这些特点兼具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与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从命题的便利上来说, 命题者所需要的文本材料最好兼具小说与散文的主要特点。我想, 这也许就是散文化小说能成为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选材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了解“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关联, 必将有助于语文教师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课的效率。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 篇4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刘白羽(1916--)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刘白羽散文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艺术上,刘白羽善于通过一幅幅典型的“形象”展现时代的真实画面,比如《青春的闪光》中,他见到天安门工地上一位“昂起胸脯,大踏步行走”的年轻建筑工人时,就联想到前天安门前插着太阳旗的侵略者的坦克车隆隆开过。然而,今天,第一个十月一日,“从天安门前走过的人……走上建设的步伐。”随后,建设队伍中的伐木者、农民、战士的画面又闪现出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另外,作者善借景抒怀,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刘白羽散文的语言激情充沛,词句鲜亮峭拔,富有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与上述绚丽禾农艳的比喻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著有散文集《秦牧杂文》、《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碧野的散文

碧野(生于19)著有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情满青山》、《月亮湖》和《碧野散文选》等。

歌唱英雄的时代是碧野散文的主调。不论是描写山光水色,还是展示建设大业,他的作品总是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他的游记作品中的.力作《天山景物记》,介绍了新疆天山的丰富物产和异彩奇情的景物,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山高云深处》是碧野散文的又一代表作,描写了一位赤胆忠心,为人民开拓新生活的县委书记。作者将人物心灵的刻画与景色描绘融为一体,将读者带入一个云深雾重、宛若仙山的境界之中。

碧野散文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在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中,景物只作烘托之用,而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人物服务于抒情。比喻、对仗、排比、拟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辞手段,借此来创造富有节奏感的艺术境界。他的语言生动形象、气韵飞扬、诗意盎然。

孙犁的散文

孙犁早期的散文形式自由,笔触细腻、优美,呈清新自然之态。他的散文以写人见长。他善于抓住人物特点鲜明的音容笑貌,淡淡几笔勾勒,便使人物跃然纸上,如《投宿》、《随感》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作品。

孙犁散文不尚浓妆,只求清丽,这一特点在他的叙事散文中表现突出。他的叙事散文从无豪言壮语,而是以细致委婉的笔调表现人物美好纯洁的情感,干淡淡的客观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情致。

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在清新明丽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主观色彩加重。在《童年漫忆》、《保定旧事》、《同口旧事》等形式各异的作品中,都贯穿着“我”的情感和思想。这一时期,孙犁散文多夹叙夹议,议论的成分明显增多,充满人生体验的睿智见解、隽永的哲理、历史的思索,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色彩。像《文字生涯》、《伙伴的回忆》等都是他这一时期思想内涵丰富、理论色彩浓厚的代表篇章。

孙文语言修饰而不造作,华美而不浓艳,纯朴自然之态始终如一。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 篇5

关键词:周晓枫,散文创作,新散文

散文在现当代文学诸种文体中向来是比较边缘的一支。作为一种文体, 它自出现以来的最大优点也就是它的最大缺点:文体界定不明, 范围太大——古代的散文“本与韵文相对而言, 指不用韵偶的散体文章, 如史传、论说、颂赞、书记等”。随着文学的演变发展, 又被用来泛指包括小说、游记、传记文学等所有不用韵文的文学体裁。现当代则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 指三者之外而别具特点的一种文学样式。”这造成了散文的内容包容性与形式的自由性也造成了它的驳杂性和散漫性。而且, 散文的内容自古至今被一以贯之的“载道”“言志”与所主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散文非常容易就依附于权力、体制之下, 仿佛散文已经成为一种语言的操作, 而非个人性情、思考的表达。

由以上散文的地位与困境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贯穿至今的“新散文”理念与创作, 实在不啻为对散文文体未来走向的一种可贵尝试。寄托着倡导者对于散文文体正名的苦心。“新散文”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大家》杂志在1998年第1期上创办的“新散文”栏目时出现的。张锐锋、周晓枫、于坚等成为了反叛的先驱者。随后, 《人民文学》等期刊也陆续开辟了新散文专栏。接着, 《新散文》周刊的成立, “深呼吸散文丛书”等集丛问世, 使得新散文渐成中国散文界乃至文学界蔚为壮观的景象。近年来, 祝勇、张锐峰、周晓枫几位以其稳定的高质量创作渐渐成为新散文的领军人物。本文将以周晓枫的散文创作为切入点, 阐释新散文之“新”。

周晓枫目前出版的散文集有《你的身体是个仙境》《收藏——时光的魔法书》等几种, 并不断在《散文》《十月》等刊物上发表着新作, 显示出不俗的创作实力, 作品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散文有以下几个突破:

一、篇幅的扩大, 内蕴的丰富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九千余字, 《琥珀》一万五千余字。这样的大篇幅散文在周晓枫的作品里比比皆是, 一改短小精悍的传统散文样式。周晓枫的散文常常分成不同的小节:《鸟群》由五个“声部”组成;《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包括《姥爷》《晚餐》等十六小节。这些小节往往围绕着作者文章的题目展开, 各个部分细腻精致, 同时组成洪大的多声部交响乐。

周晓枫的散文并非长篇散文的个案, 新散文主将们几乎一致选择了它。张锐峰的《月亮》《河流》也都在三五万字之间, 比周晓枫走的更远。这样的篇幅“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也打破了散文写作的快餐意识和速成意识。”散文写作的准入线被提高了, 同时也提高了散文的文品, 吟风弄月表达琐碎个人情绪、为体制歌功颂德的企图已经完全无力支撑起如此广博的架构, 因为缺乏智性、思索、个人体验的写作缺乏叙述的动力。

二、多文体互渗的文体开放性

新散文的提倡者都主张借鉴小说、戏剧等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 周晓枫在访谈中也说过自己“试图把戏剧元素、诗歌语言、小说情境和随笔理性都汇入散文作品之中。”《穿过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从第二节到最后一节都是以话剧《青春禁忌游戏》的人物台词作为引子;而从各个角度叙写不同事物的手法像极了多角度的小说叙述。最明显的文体交叉借鉴莫过于整体风格的诗化——诗意的语言表述, 有限里含无限的蕴藉内涵, 对真理与个人体验的深度挖掘。如《黑童话》对儿时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的再解读甚至解构:从《一千零一夜》和《睡美人》的故事源头发掘出了性;由《美人鱼》里不会言说、为爱牺牲的小人鱼想到爱情里天生不平等的牺牲;这样对于童话的个人化解读是挖掘文本多义性内涵的可贵尝试。同时俯首即拾的诗语化表达:“睡眠, 是死亡的仿制品, 甚至是一种安全的练习”;“她花瓣的唇, 梨形的骨盆, 月色中酝酿甜蜜的丰收”。这样舒徐自如的节奏, 精准的书面语言, 使得周晓枫的散文一扫以往的浅白和单一。

三、语言的雕琢、精密

她在多种修辞手法间游刃有余, 尤其是精妙的极端个人化的比喻:“闪电, 巨大无比的枝形水晶吊灯被剧烈震动, 然后一盏盏地爆裂, 碎掉” (《夏至》) ;“蝴蝶是不是史前的拓片……宛若一张小型的华丽地图, 抑或来自天堂的请柬” (《斑纹》) 。本体和喻体的勾连极具个人化, 意义就在此流动。周晓枫多次坦陈自己是一个“修辞的痴迷爱好者”——“我从来没有摆脱过修辞爱好者的身份, 热衷于句子建设, 对比喻和词语混搭抱有特别的兴趣...对词汇和语句我持有长久的雕琢耐心, 效果上追求繁复的巴洛克式”。但她并未陷入语言的狂欢里无法自拔, 而是明白这不应喧宾夺主:“语言是个基本功, 但一味在语言中炫技, 会使优势反过来成了阻力, 满足于浮巧小智, 而影响文章真正的涵纳力……”

语言的精密华美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言说方式的改变本质上呈现的是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的改变, 周晓枫的散文意义在于其背后更细密、敏锐、辩证、交融的观察认识方式——这才是她的散文之魂魄所在。

四、个人化的书写题材

周晓枫的题材颇具“现代性”:身体、动物、女性成长经验。由于年幼就遭受过病痛 (畸胎瘤、面部烫伤、耳疾) 的折磨, 周晓枫对于身体的意识比健康人来得更早也更深刻。而作为一个女性, 身体与女性体验、性都密不可分。在《你的身体是个仙境》里, 作者写到了青春期就产生的对肉体的深深羞耻感, 童年经历的来自小男孩的恐吓, 性意识的觉醒, 对性的反感, 心理最终的转变与对性的接纳与享受, 身体在这里承载了一个女孩的肉体与心灵的成长史。

动物题材在周晓枫散文中也占很大比重, 写动物的《它们》, 《鸟群》中的各种鸟, 在这类题材中, 作者显示了她生物、人文知识的丰富与对自然、动物的美发自内心的好奇、热爱, 充满悲悯的情怀。比如“孔雀收藏着一把绝代华丽的扇子...阳光的丝线在扇羽上编制着, 光影变幻, 璀璨夺目。孔雀是世袭的贵族, 收藏善的人是安详的, 收藏真的人是有力量的, 所有收藏美的人都是高贵的。” (《它们》) 从对孔雀美丽高贵的描写再到一段格言般的感悟, 具象与抽象完美地统一;再如从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关系引到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关系:“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粮, 就像恶以善为营养, 善滋育着恶的蓬勃生长, 同时抑制着恶的无边蔓延, 这奇特的二律背反关系埋藏在道德法则的深处。” (《它们》) 。周晓枫的动物题材可称为美与智慧并存的书写。

五、结束语

周晓枫的散文之新, 具体体现在:篇幅的扩充, 多文体创作手法的借鉴, 语言的精致细密, 独具现代性的题材,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散文文体探索的勇气和自我挑战的魄力。我们有理由期待新散文能沿着这样的求索和挑战自我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永璟.新散文新个性新问题[J].文艺争鸣, 2006 (5) .

上一篇:探究式实验教学化学下一篇: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