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2024-09-24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共9篇)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1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历史性机遇

纵观人类历史,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21世纪,创新已经变得无所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全球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谁能抓住创新的机遇,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

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是自强精神的最好体现。要自强,必创新;

唯创新,才自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关键时期,我们唯有自强奋进,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凝神聚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引发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中心的转移,并重塑世界格局。历史表明,大国崛起无不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历史思维帮助我们看清楚大势,帮助我们预判并把握时代的机遇。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出现了历史性的交汇,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

深刻分析出现科技短板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彻底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妨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科技短板。

关于“卡脖子”问题。“卡脖子”技术往往具有战略性、垄断性、复杂性的特征,一般在短时间内既无法替代又难以突破。“卡脖子”技术涉及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最基础的技术理论,也涉及大量关键装备。解决“卡脖子”问题往往需要长期高投入和高度协同的科研攻关,并依赖完善的技术应用环境和产业生态。

关于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不以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一些技术研发及技术应用的竞争实质上是基础学科实力的比拼,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要依靠基础研究的积累和突破。必须解决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既要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又要给基础研究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管理政策。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利用科技成果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过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能够极大提升现实生产力水平,有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很多科学研究停留在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阶段,科技创新止步于“最后一公里”,研究产出与产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真正解决科技短板问题,还需要对科技工作、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基于规律的认识,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精准发力。

科学技术研究和相关活动具有如下特征:目标的不确定性、领军人才及关键人员的重要性、项目规划的科学性、项目执行的刚性与柔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条件环境的依赖性、思想交流的开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性等等。这些特征值得我们深思,需在尊重科技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科技工作。

实际上,在讨论“卡脖子”问题时,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科学技术正面临着新一轮大爆发,需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念去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去科学统筹科技规划的制定。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一方面为大国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在竞争中抢得先机,才能够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在严峻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我们除了要运用好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外,还要用好底线思维。

起而行之,构筑民族复兴的强大科技支撑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起而行之,用自强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大国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良好的学术生态。学术生态反映了学术品位,良好的学术生态是学术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建立坚守诚信、崇尚创新、鼓励探索、敢于担当、宽容失败的学术生态,坚决排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干扰。一方面,学术诚信是良好学术生态的前提,是每个人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坚守的道德规范。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损害科学界的公平、正义,而且亵渎了科研工作者、科学家的形象。学术活动不容半点杂质,对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唯一态度就是“零容忍”。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对于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应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学术评价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对于学者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要辩证地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的指标往往好操作、易执行,但并不真正代表质量。在科技领域,量变不一定必然导致质变。

发挥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学具有关注长远、人才聚集、学科齐全的独特优势,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学的重要职责是追求和传授学问、探索和扩展人类知识边界,大学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同时也是学科交叉汇聚的地方,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的知识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是最有可能产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大学还是重要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大学具有关注长远、氛围宽松的特征。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在短期内并不明显,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不能预设。研究者需要“自由飞翔”的环境,自由的广度决定了飞翔的高度。

打造大学和企业创新“双引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要跳出成果转化的旧模式,要构建战略层面的校企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大学与企业之间高水平人才流动机制,确保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保持持续深入的对话与合作,共同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一方面,大学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要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上对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和长远思考。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流的学术生态和学术文化。要完善学科布局,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有力支持。要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攻关团队建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要推进科教融合,增强科研的育人功能。要主动谋划、提前布局,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并发挥主力军作用。大学推动创新,更多是从科学本身的逻辑出发,去探索未知领域,从而给予人类社会发展持续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则更多地从科技发展的外部需求入手,有效地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从而成为推动创新的强大外部动力。同时,重大的科技创新突破往往能够孕育出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历史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催生了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因此,我国高科技企业要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树立创新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在更深层次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竞争,目的是争夺未来竞争主导权。历史经验表明,工业革命发生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够推动一个或若干个新的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创新方式和创新体系的变革,为后发国家通过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融合信息、智能制造、生命、材料等众多科技,会带来未来百年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导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也为重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是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决胜的关键。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方参与、充分论证的顶层决策咨询机制。要完善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制,健全适应市场机制的创新管理模式。要完善基础研究有效引领和支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激励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要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促进以吸引全球优秀创新人才为重心的新一轮对外开放。

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领悟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树立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四个面向”,抓住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增添发展动力,积极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2

实施八大专项,促进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继续深入推进青稞产业、马铃薯产业、藏药产业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我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化政策措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西藏科技厅研究草拟了《关于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见》。开展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调整科技经费支持模式,会同自治区财政厅修订《西藏自治区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作等各类培训班。

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一是在科技部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拉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扩园工作,依托园区创新平台,重点开展蔬菜示范种植、奶牛高效养殖、园艺育种攻关,二是编制完成《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并上报自治区政府审批。三是积极争取那曲高新产业技术园区早日审批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那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方案》已被国务院批转国家相关部委。四是西藏(拉萨)科技孵化器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自治区政府审批。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3

由华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郭克莎教授团队完成的《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书,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路径及政策取向展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描述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轨迹,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对回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该书内容详实,涵盖面很广。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和就业、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理论性探索,也有实证性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和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发挥了咨询和服务作用,并入选了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该书研究深入,观点独到。比如,第七章就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作者认为,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净财富的持续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于社会净财富增长的贡献份额增大到适当程度,以及新增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

揭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要求;

基于国际经验揭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

从理论上揭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方法;

提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的重点策略。

该书将理论分析结合现实问题,科学性和操作性很强。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结合的研究方式,从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然后再将理论分析结果运用到现实问题中,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4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始建于1951年10月。伴随新中国发展、改革的前进步伐,在治水治江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历经创业壮大、稳定发展、改革转型等历史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非凡的60个春秋。

自建院以来,长科院立足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面向国家水利水电和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领域,广泛参与了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长江防洪减灾、河道治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流域管理的研究工作。几代长科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学科专业不断拓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解决水利水电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治水治江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为长江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长江特色鲜明的国家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

60年来,长科院在基础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部分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完成8000余份科研报告,荣获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获50余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主编或参编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30余部,出版专著百余部。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成就中国水利科技事业辉煌历史

长科院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治江事业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力量,一直致力于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

1.防洪减灾

长科院围绕以防洪为主的“治江三阶段”战略计划,始终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减灾研究作为首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初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整体布置,北闸(分洪闸)、南闸(节制水闸)断面模型,以及虎渡河太平口拦河坝拆除等多个模型试验研究;为荆江分洪选定闸址,确定总体布置及各闸具体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新中国快速建成长江第一座大型分蓄洪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荆江分洪闸建成不久,即在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时3次开启分洪,为降低荆江水位、保卫大武汉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进行了汉江杜家台分洪闸有关的试验研究,解决了总体布置、闸前防护和闸下三级消能形式等问题。该闸于1956年建成,分洪运用20多次,经受了如1983年几次超标准的分洪运行考验。

长江大洪水过后,长科院将所研究的防洪电子预警系统、细水泥灌浆加固、钻孔压浆法深部强透水层防渗加固处理和排水减压,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复合土工布、柔性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长江抗洪抢险和干堤加固。“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长科院作为后方技术支持单位举全院之力,紧急开展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洪水演进分析、滑坡及堰塞湖形成机理与坝体稳定性分析,灾区土石坝震害机理分析和安全评估等研究工作,第一时间快速及时为前方制定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12月,长江防洪模型正式投入使用,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水沙特性、河床河势演变、江湖关系调整、洪水演进规律等问题的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

2.河道治理

长期以来,长科院对蜿蜒性河道水流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和河型成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承担了长江下荆江系统裁弯和界牌、南京、马鞍山、江阴、九江、镇扬、铜陵等重点河段的整治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治理设计等,在水深达60m的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用土工布砂枕袋筑起了一道最大坝高近40m的水下潜坝,有效地遏制了和畅洲左汊分流急剧扩大的趋势;中游界牌河段防洪与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该河段防洪和航运之间的矛盾;荆江河势控制与应急工程的实施有效阻止了守护段岸线的崩退,河势得到初步控制,为畅通长江航运、建设港口码头、两岸城市规划建设等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保障长江两岸干堤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长科院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和动床变态河工实体模型,系统分析了1966到1994年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水沙条件及河床演变,深入研究了下荆江裁弯和葛洲坝工程对荆江河床冲刷及洪、枯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对宜昌至大通河段的地质地貌、河床组成进行了新的调查观测;对宜昌至大通1100km河段进行长时段河道的冲淤计算;对三峡建坝后沙市和郝穴重点险工河段的河床冲淤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利用动床变态实体模型,研究三峡建坝后杨家脑至新厂河段的冲淤变化,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初步研究了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对长江口来水来沙及河床冲淤、盐水入侵、水生物生存环境的叠加累积影响,并对长江口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3.生态环境保护

为贯彻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治江新理念,长科院专门成立健康长江课题组,针对健康长江评价的有关科学和基础问题,开展了“长江流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保留率指标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工作。考虑长江水循环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河流生态与环境自然评价指标为重点,初步建立了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评价指标基础上,进行流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标准理论研究,初步提出河流健康及管理水平指标系统的量化和监测方法,制定统一的、不同尺度的、有长江特色的健康长江评价方法与标准。

长科院在水土流失监测与治理技术方面,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可移动水土流失实验室,变固定的野外径流小区坡面侵蚀观测为车载流动实验,可随时对不同土壤、不同坡度进行人工降雨模拟实验,缩短了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获取周期,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人为水土流失监测水平的一次飞跃。负责设计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保障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流域规划与水行政综合管理

60年来,长科院承担了多个流域规划编制及其相关研究工作,全面参与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和《大通至镇扬河段河势控制规划报告》。为巩固下荆江裁弯工程效果,1983年完成了《下荆江河势控制规划》;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与岸线开发利用,1992年开始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编制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为促进长江口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0开展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于编制完成《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报告》;为了配合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开展,于编制完成《长江流域蓄滞洪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规划》等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及专题的研究,20完成了《赤水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

近年来,长科院为流域水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多个先进、实用、高效的监控与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如“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远程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综合运用海事雷达、GPS定位、无线视频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对重点省际边界重点河段采砂的远程可视化实时监控,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长江大型取水动态计量监控系统”和“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以取水基础数据库为平台,以取水信息管理与应用为核心,通过对长江流域大型取水户的取水量和取水时段的实时监控,实现了长江流域取水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实时发布、交互式查询和决策建议等多种支持功能,可为各级水资源管理人员提供支持服务。

5.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

长科院在先后参与的丹江口、万安、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南水北调、天生桥、水布垭、构皮滩、彭水、小湾、龙滩、向家坝、乌东德、溪洛渡、白鹤滩等近200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紧密配合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与运行,充分发挥多专业综合性整体科研优势,为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效益,付出了大量心血,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特等奖,国家一、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特等奖。以下着重介绍3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代表性工程实例。

葛洲坝

葛洲坝工程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开工,遇到了许多复杂、尚无先例的技术难题。为解决令许多人担忧的泥沙淤积问题而开展的河流泥沙模型试验,论证了“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方案的科学性。为了研究二江泄水闸岩基稳定问题,1978年自主设计了国内第一个地质力学模型。根据弯道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和“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经验,通过调查和大量泥沙实体模型试验,验证了设计提出的“取消大江电厂右侧5孔泄水闸,增加4台发电机组”的方案,从而减少了工程投资,增加了50万kW的发电效益。为了研究通航问题,长科院研制了国内第一套无线电遥控船模,填补了水工模型试验技术上的空白。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战略性骨干工程,长科院作为该工程主要科研单位,1982年以前围绕高坝中用及低坝建设等方案反复开展了研究和论证。此后,又为配合150m水位方案初步设计开展了重点河段的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的计算分析等研究,分阶段提出了科研成果。1985年以后,全面参与了三峡重大专题、“七五”至“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统的科学参数和论据,为顺利完成论证和编制新的175m蓄水位方案可行性报告、单项技术设计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涉及水力学、河流泥沙、水工材料、水工结构、土工、岩基、爆破与振动、安全监测等专业领域。

特别是在三峡大江截流水力学研究中,提出了截流过程中不同流量、各种进占口门宽度的截流落差、最大流速、水深等重要参数,解决了因大流量、大水深、低流速所遇到的堤头坍塌等技术难题,促进了截流水力学理论的发展和施工、试验技术的提高,截流过程中,还做了1/100和1/50模型适时试验,保证了截流顺利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巨大施工通航流量(40000m3/s)和极复杂通航水流条件下,成功地解决了弯道上明渠施工通航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型计算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及水文跟踪观测、精确预报相统一,以及采用数字仿真技术与多因素风险分析等高新技术手段,解决了明渠截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明渠高质量提前截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三峡工程碾压混凝土三期围堰爆破拆除中,长科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建拆结合、预置药室、定向倾倒”爆破方案,206月6日成功实施围堰爆破拆除,推动了我国水下爆破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被称为“天下第一爆”,成为我国工程爆破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标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长科院就开始进行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1994年以来配合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丹江口大坝加高以及穿黄工程专项初步设计,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采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不同正常蓄水位方案进行了水库泥沙淤积计算。采用长渠道一维非恒定流水—冰水力学数学模型,模拟总干渠在不同气象和输水条件下沿程的水温、流冰过程,分析了总干渠可能出现的冰情,并提出了冰期输水调度模式。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总干渠渠道倒虹吸进口流态及水头损失等水力学问题,提出了穿黄工程隧洞和渡槽方案的线路及河道缩窄宽度的建议。分析了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河势、防洪、航运、水资源与水环境,以及对长江口水沙及生物生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水源区开展了水资源供需风险分析,编制了一期工程京石段供水调度应急预案。进行了穿黄隧洞衬砌1∶1仿真模型试验,得到了内外衬结构的变形和应力节点刚度、接头端面相对位移、接头附近的破坏机理、管片接头的承载力等。采用考虑接触非线性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穿黄隧洞预应力衬砌结构的应力、内力、变形分布以及外层管片间接缝接触变形规律。通过抗震分析提出了渡槽的优化结构和相应的减震方案。依托河南南阳、新乡潞王坟膨胀岩(土)两个试验段工程,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基本掌握了膨胀岩(土)渠坡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对比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案的技术可靠性和工程造价,明确了不同处理措施的现场施工工艺,为中线工程膨胀岩(土)渠段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开创长江水利科技事业光明未来

展望未来,治江科技事业任重道远。随着三峡工程胜利建成,并充分发挥效益,治江已进入新的阶段,长江水利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治江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突出长江特色,创新和谐发展,加速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为新时期治江事业提供科技支持。

1.新形势、新任务

未来10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快速发展期和重要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压力。我国水利基础薄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极端气候条件及洪旱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长江流域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移民增多,河流水文和地貌变化,生物多样性退化,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增加,流域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流域已建、在建的一系列重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各自效益的同时也对长江流域水系生态与环境等多方面有长期影响。长江巨大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山洪和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蓄水工程缺乏和灌区配套建设落后,流域内干旱缺水问题依然严重;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天然湿地萎缩,主要湖泊及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同时,我国正面临着包括水利建设在内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进入了新一轮的高潮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流域大多数大型水电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前期工作,有的正在开工建设。工程建设的巨型化、系统化、建设环境条件的复杂化、建设节奏的快速化,对工程耐久性、节能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年,长江委提出了“健康长江”的治江新理念,要求在推进长江治理和开发利用中,应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切实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2.突出长江特色

长江特色是长科院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当好治江科技支撑的内在要求。突出长江特色就是要以新时期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为己任,做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忠实实践者。站在治江事业和长科院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把握治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围绕新时期长江水利发展战略和治水治江新思路,准确把握和深入系统研究长江治理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对健康长江指标体系、江湖关系演变与治理、防洪减灾、流域管理、生态水利、水工程安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全面参与流域水资源、水生态、后三峡问题、长江口治理、水利血防技术、水资源管理、涉水政策法规、节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使之保持和达到国内外领先地位和水平。紧密结合西部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深入研究高坝泄洪消能、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边坡及超大洞室群建设安全,深厚覆盖层条件下的导截流及围堰渗流控制与结构安全,高土石坝筑坝新技术、高坝深层抗滑稳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开发高质量、高性能、高耐久性、价格低廉的施工建筑材料。加强水工程安全检测、监测、监控与防护、安全评估与评价以及水工程病害修复技术研究等。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使长科院治江科技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真正担负起治江科技支撑的重任。

3.创新和谐发展

创新是治江科技事业发展的灵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一流水利科研强院的本质要求。

一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创新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创新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新思维、新观念。以治水治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科研力量的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在巩固加强现有优势专业的同时,抓紧机遇发展新专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制定并逐步落实新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

二要创新体制与机制,按照建设创新型科研机构要求,以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探索以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从传统混和型科研事业单位向现代非营利科研机构的转变。

三加强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制定并完善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办法,根据治江需求,大力吸引、凝聚和培养一大批高级治江人才和重点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抓住国家鼓励创新,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有利时机,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积极改善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和建设好九万方、沌口、宜昌三大科研基地,使之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对外开放的治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好基于网络环境的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五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院所建设。

六要取得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始终围绕治江新战略目标需求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科技成果,进一步巩固长江科技发言权。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5

【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八项任务之一,作出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参考范文】

推动档案库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做好档案管理,基础是建好项目档案库。应做好项目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落实项目承担者的归档责任和相关单位定期收集档案材料的责任,明确归档范围、要求和时间,保证档案材料及时入库。项目档案的整理,可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在大类下按照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工作需要实行多种档案分类组卷,以便于档案的查阅、鉴定、统计和利用。项目档案的保管,可设置专门存放地点,做好登记入册工作,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推广全程实时监管,提供全面服务。对项目立项、执行、结题等环节的相关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加强对项目全程的实时监督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利用档案建立项目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比如,对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可以及时采取责令整改、终止项目等措施。推广项目全程实时监管,需要相关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不仅需要充分调动项目承担者的主动性,还需要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同时需要吸纳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介入管理。

实行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档案数字化和档案数据库建设是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建立案卷级、文件级多层次档案目录查询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对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达到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等等。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为项目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制定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档案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实相关人员具体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档案收集归档规定、档案保管规定、档案开发利用规定及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

行性,同时针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作用。

建立管理标准,提供统一参照。规范的档案化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标准。应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供各相关单位参照,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档案管理标准应是具体到档案收集、保存、加工、利用、服务等的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应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际,本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宗旨,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可在制定标准的同时,制定最佳实践指南,发挥其最大效用。

欢迎访问中公教育网站http://xj.offcn.com/html/shiyedanwei/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6

转载日期:2012-7-17 22:58:00 来源:互联网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及社区服务等行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袁纯清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把山西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题中应有之意。围绕全省发展蓝图,“十二五”期间,晋中将以建设“转型发展先导区、晋商文化复兴地、现代宜居生态市”为奋斗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是晋中人民的美好愿望,并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

一、晋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1、增加值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2009年,晋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8.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3%,占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为9.25%,高于GDP占比0.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晋中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14.8%,分别高于服务业和GDP增速1.0和3.2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使其在全市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2%。

2、主要行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2009年,在现代服务业中,运输业规模最大,其增加值总量为71.8亿元,其次分别为金融保险业19.9亿元、房地产业14.4亿元、邮电通信业9.9亿元,四大行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78.2%,高于2005年3.3个百分点。四大行业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3.7%、5.5%、8.3%、5.8%,与GDP占全省8.65%、人口占全省9.2%相比,运输业区位比较优势明显;房地产业占比分别低0.35和0.9个百分点,与其所处的区位和人口数量还不相称;金融保险和邮电通信业占比则明显偏小,“十二五”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投资规模扩大,发展后劲增强

2009年,晋中服务业投资完成150.1亿元,其中:运输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三大现代服务业共完成投资121.5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81%,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投资方向更加集中;从四年发展速度看,十大服务业行业中,有6个行业实现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各行业投资保持了高速均衡的态势,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保持了年均23%和15.2%的增长速度。

晋中现代服务业投资情况

4、就业人数增加,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使其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我市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市城镇单位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6.0万人,比2005年增加1.8万人,四年累计增长12.4%。带动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从主要行业看:2009年,我市城镇单位中从事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数分别达到2252人、10737人、2256人和2621人,比2005年分别增长11.5%、25.9%、65%和12.4%。

二、晋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晋中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掣肘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是在满足基本需求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近年来,免征农业税、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连续出台,城乡居民享受到的实惠逐年增多,收入明显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客观地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不高,2009年,晋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4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6.2%和11.9%,与四年间GDP现价速度17.5%比较,分别低1.3和5.6个百分点,国民收入更多的流向了政府和企业。占总人口56.5%的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需求潜能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大多数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二是要求最低的“入门人口”,即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服务业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城市,城市化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2006-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仅为4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要达到“十二五”末全省55%的城市化目标,需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即城市人口每年新增约6万。城市化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晋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现代服务业行业垄断性强,服务市场准入受到限制。

现代服务业的不少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电、铁路等,仍处于政策性垄断经营的状态之中,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准入门槛。这种垄断和半垄断的市场环境,导致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

投资渠道单一。2009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占第一产业比重为60.3%,占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为28.4%,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9.4%,第三产业国有投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21.0个百分点,由于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垄断性行业,使得现代服务业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已有的经营主体缺乏扩张动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居民储蓄却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造成社会资金大量闲置。

三、加快晋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9年,各地应对金融危机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当前和长远需要。“十二五”期间,煤焦等工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已经受到资源制约及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限制。相对工业而言,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附加值高、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弹性大,能直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

1、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目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和跃升期,围绕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晋中将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机械、液压、铸造四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吉利新能源汽车、一汽靖烨新能源重卡、中航工业专用汽车等大项目落地。制造业的现代化和集群发展是服务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更多来自于研发、营销等服务活动,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要引进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资本,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大力发展的同时,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总量规模、科技含量、服务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2、以物流业为突破口,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众多的服务业部门中,找准着力点,寻求突破口,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晋中经济是以能源、冶金为主导的重型产业,受此影响,晋中服务业也是以运输业为主导的。数据显示:2009年晋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3%,是服务业中最大的行业,发展物流业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不仅如此,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我市来说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提出鼓励中部地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另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环渤海到大西北通道的必经之地,是北方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因此发展物流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并由此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非常重要。要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重点抓三晋国际商贸物流城、中国北方能源工业国际分销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加快太铁货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使之成为全省物流项目的龙头,成为连接全省物流业的纽带和桥梁。

3、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太原都市圈是全省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各项建设将全面提速,在一体规划、同城建设、错位发展基本思路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将提供更多的服务业岗位,现代服务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重点抓好10万人大学城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太原在城市道路、电信、金融等方面的融合对接。要努力消除户籍、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玻璃门”,让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变为市民、融入城市。

4、多方筹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7

黄进

坚持党建带团建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加强对共青团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党重视关心团的建设的具体体现。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团组织的这种特殊政治关系,必然将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团的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规划。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团的建设,用党组织坚强的核心作用带动团组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党建带团建工作,根本在“建”,关键在“带”,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功效。具体实践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五带五同步”的思路,明确党建带团建内容,推进团建工作发展,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生力军支撑。

一、带思想,同步团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壮志雄心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各级党组织要把党团思想政治建设有机衔接起来,坚持从思想上带团,政治上强团,引导团组织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党的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切实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建设的始终。不断强化团员青年的政治观念,增强政治热情,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团员青年的思想统一到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上来,使团员青年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生命力的一代精英,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必须赋予新的使命。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引导团员青年勇敢地肩负起“全民创业,青年先行”等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参与“襄樊市青年创业支援计划”和我们宜城开展的“青春创富工程”等各种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活动,以培育青年创业文化、提升青年创业技能、提供创业政策服务、落实创业资金扶持和构建创业支持平台为着力点,大力实施青年创业行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青年干事创业、支持青年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争当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二、带组织,同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筑强跨越式发展的组织基础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基础。只有建好团的基层组织,才能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必要的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并把二者有机衔接起来。今年,团中央提出了“用团的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团的组织覆盖全体青年”的“两个全体”目标,各级团组织要紧跟党组织建设步伐,以党的组织设置的创新带动团的组织设置的创新,做到党组织建到哪里,团组织就建到哪里。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一些新兴领域,在新建党组织的同时,同步建立团组织;在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地方,可以先建立团组织,做好建立党组织的先头铺垫工作。要联动推进党团组织创建活动,借鉴党建工作“三级联创”、“五个基本”“七大体系”建设、“三三制”模式等经验,开展团建工作“三级联创”、“五个基本”“七大体系”建设、“三三制”模式。去年宜城团市委借鉴“优化党组织设置”的成功经验,在蔬菜、养鸭、西瓜等产业链、产业协会组建特色团支部的作法得到了团省委领导的肯定。要以“五个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带动“五个好”团组织创建工作,不断整合培育党团先进典型,把党建工作联系点、示范长廊,同步建设成为团建工作联系点、示范长廊,达到以点带线,连线扩面的辐射效应。要开放党的组织生活,积极吸纳团员青年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使他们增进对党的认识,接受党的教育,团结在党的周围。要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特殊优势,深化开展“青年企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切

实帮助青年解决人生成长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在人生的进步、自身的发展上都能得到理解、得到帮助、得到启迪、得到支持,增进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科学发展的使命感,从而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奋发有为,做出更大贡献。

三、带班子,同步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聚强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力量

团干部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团干部队伍,不仅是团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推进改革发展的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要高标准选拔团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那些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责任心强、作风正派、善于联系广大青年、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要坚持围绕发展选拔团干部,在发展中选拔团干部,选拔一批发展型团干部,选用、储备、涵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团干部,不断推进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要选优配强团干部,做到镇(办、区)团委书记均由35岁以下领导班子成员担任,配齐9—11人的委员会,配齐村级干部,市直单位团干部由中层干部正职担任。要扩大选人视野,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拔优秀青年担任基层团干部。要加大团干部培养力度,把团干部的培训纳入党的干部培训计划,有计划安排团干部挂职锻炼,着力提高团干部的能力素质。市委党校今年举办两期县乡团委书记培训班,各县市区委党校要进一步拓展对象,开办团干部培训班,力争届内将基层团干部全部轮训一遍。要加强对团干部的管理,建立具有共青团特点的团干部教育、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今年宜城团市委还建立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抽选部分基层团委主要负责人集中述职,并组织团委委员、团员青年、青年致富能手代表等对述职情况进行测评,测评不合格率超过30%的团干部向团市委作书面检讨,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各基层团委也要对所属团组织负责人开展述职和民主评议工作,真正使团干部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团员青年信得过。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一直把团的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党的后备干部的重要岗位,每年都有一批曾任团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今后仍要做好团干部转岗输送工作,定期制定计划,及时、合理安排团干部转岗,对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大胆提拔使用。

四、带队伍,同步团员队伍建设,炼强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团员队伍历来是党员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团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同步指导团组织加强团员队伍建设。要结合大规模培训党员,制定专门规划,大规模培训团员,5年内将全体团员轮训一遍。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电化教育站点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党内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团员经常性教育。要借鉴党组织“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团组织相应制度,加强团员管理。参照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办法,指导团组织建立属地为主、双向互动的流动团员管理机制,围绕互通信息、共建组织、共同服务、共同管理等内容,使各区域、部门、行业、领域及上下级团组织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有序,工作更加富有成效。要把团员“推优”作为发展党员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使“推优”成为发展青年党员的主渠道。去年,我市“推优”入党人数占新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总数的90%以上,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今年我们宜城将继续广泛开展“城乡互联共建”、“党团结对帮带”等活动,重点建立“1+1+1+N”联系制度,由1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名基层团干部,1名基层团干部联系1名青年致富能手,1名青年致富能手联系N(N>10)名团员青年,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参与政治实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顶梁柱”,自主创新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承担社会责任的“带头人”,修身立德的“好楷模”,在创业创新的新征程中

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五、带作风,同步团的作风建设,塑强跨越式发展的务实形象

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同样,团的作风也关系到团的生存和发展。各级党组织要影响和带动团组织、团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去年来,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为如何加强团建提供了成功经验,各级团组织通过活动的开展取得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科学发展的观念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等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重点按照“依靠活动求活力,围绕中心求发展,主动作为求地位”的总体思路,通过深化学习实践活动、举办“全民创业,青年先行”创业事迹报告会等载体,积极开展团歌唱起来、团徽戴起来、团旗飘起来、团员动起来、组织活起来“五起来”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明确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标准,增强抵御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教育引导团干部培养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为团员青年树立学习的榜样;指导和监督团的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建设成为清醒坚定、干事创业、团结协调、敢于负责、青年拥护的领导班子,真正把团组织建设成“活动之家、青年之家、奉献之家”,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再建新功。

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是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像抓党的自身建设一样,切实抓好团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工作长效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党团建设同步谋划、党团任务同步安排、党团阵地同步建设、党团教育同步开展、党团经费同步筹措、党团工作同步检查、党建团建同步奖惩。各级组织部门作为党建带团建的牵头实施部门,要把党建带团建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本职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一手抓党建,一手带团建,把党建带团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带”出一个党团组织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局面,既充分体现党的组织保障和基础作用,又培养一批充满活力的共青团员担纲改革的骨干、发展的后备队,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生力军支撑。

为论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案 篇8

寿光一中 郭丽娟

教学目标:

准确运用典型的论据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写出典型、概括性强的论据。

2、准确运用此论据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了能使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就要为论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文章中提供充分而有力的论据。

(一)学生了解

1、什么是论据?

2、论据有哪些分类?

3、对论据有什么要求? 老师明确:

1、论据:就是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

2、论据的分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概括性的事实,典型的事例,文献数据等;一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客观规律,科学原理,名言警句等。

3、论据的基本要求:真实,合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也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

(二)学生活动 A、学生辨析:

不同论据,同一观点,辨析优劣。

学生点评两篇病文,并修改其中一篇。

老师明确、强调:

典型的论据不仅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更要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在表述上还要力求概括,言简意赅。

B、练一练

训练要求:同一论据,不同观点。

论据材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的故事。观点:

1、宽容

2、勇于改错

3、合作共赢

学生读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师生共同点评。

(三)老师课堂小结:

关于自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心得体会 篇9

2012-08-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蓬勃兴起,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刻的国际形势下以及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的国内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日前,中国经济时报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李志军,以期回顾近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其间的问题反思。

重要进展与影响、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李志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和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一方面,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并颁布一系列相关的实施条例和司法解释。另外,地方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并通过1998年和2008年两次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目前,在我国有多个部门分别履行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加强了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联系,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执法协作也更加密切。

在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激发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李志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较大改善,市场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逐渐提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量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内外高新技术的转移与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立足国情,探索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司法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了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中国经济时报:近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有哪些重大进展?

李志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制定、颁布和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研究制定《纲要》,历时3年多、凝聚了33家中央单位和400余位知名专家的心血和智慧。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是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二是知识产权工作从专业部门,逐步融入经济、技术、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各部门,形成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知识产权管理从以制度建设为主转向知识产权制度的完

善与实施,提高全社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纲要》颁布以后,初步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协作推进的战略实施体系,每年出台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扎实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在部门层面,15个部门制定了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或具体工作方案。在地方层面,已有26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或实施意见,有效推动了战略实施工作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此外,《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第三次修改顺利完成,使得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实施情况与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及推进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如何?

李志军:《纲要》实施4年来,我国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总体看,战略目标稳步实现,大部分阶段性目标能够完成,少数目标还需努力。各类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质量逐步改善;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逐渐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满意度上升;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主体的地位日益巩固,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作用增强;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了推进《纲要》的实施,国务院批准成立由28个相关部委参加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知识产权各相关工作单位之间的互相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统一了思想,锻炼了人才,确立了共同努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机制。自2009年起,联席会议每年制定《纲要》推进计划,紧紧围绕《纲要》提出的9项战略措施,编制推进计划。4年合计制定了600多项具体推进措施。在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推进计划正在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推动了《纲要》的实施。

在推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快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的同时,积极推进专项行动,效果比较明显。知识产权政策逐步融入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中,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

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动地方和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6个地市(区)颁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纲要》的实施意见,促进知识产权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一些地方政府创新工作方法,政策上有突破。如,江苏、广东等地率先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

此外,各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人才,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事务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及推进计划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李志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进计划以工作计划为主,战略重点不够突出。在连续三年的推进计划中,每年160-200多项任务,大都是各部门的日常工作,针对《纲要》开辟新的领域和内容不多;专项行动等短期活动较多,法规机制、公共服务平台等制度性、基础性建设推进缓慢。二是推进计划与产业竞争战略联系不够紧密,综合性不强,针对《纲要》围绕某一主题集中推进的措施较少。三是部门协调不够,单项任务多于合作任务,部分任务部门职能交叉。在推进计划中,各相关部门合作推进的工作不多,力量分散,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四是推进计划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中长期任务短期化,各年任务重复较多。受工作性质、工作基础和外部环境影响,推进工作发展不平衡。五是缺乏管理创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机制和手段不足。一方面,存在以文件落实《纲要》的现象。有些部门以发文件作为完成任务的标准,而不考虑具体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对发达国家提出的敏感问题方面应对措施不力。六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政策评价体系不健全,推进计划难以量化评估。七是知识产权的统计工作不平衡,评估工作难以获得相应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实施机构层次较低,缺少督促机制;经费和队伍不落实,难以可持续发展;有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能在部分领域有重叠和交叉,一些任务的牵头部门没有把自己牵头的任务列为本部门的主要工作,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对知识产权的规律性认识不足。

下一步如何推进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李志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现阶段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保障作用,营造合理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提高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具体应从6个方面入手:实现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工作重点的战略调整,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加强统筹安排和部门协调,改进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重点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体系,加强《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

上一篇:最后的礼物初一作文下一篇:广州中英保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