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

2024-06-18

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精选8篇)

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 篇1

挺起民族自强的脊梁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方面都有重大的开拓性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是我国爱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钱学森一生贡献卓越,将满将热血和惊人才学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我怀着对钱老无比敬仰和钦佩之情,观看了爱国主义题材电影《钱学森》,影片振奋人心,感人肺腑。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通过对一幕幕历史画面的还原,让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家如何把握和奋斗自己的信仰,感受到这位功勋赫赫的人物爱国家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并将这位获得无数功绩和荣誉的科学泰斗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影片从1980年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这一里程碑事件打开倒叙之门,钱学森于1947年携妻子返回美国后,他以其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攻破了未知世界的坚硬大门,返美一年后他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核火箭的论文,这篇经典著作的问世震惊了美国的科学精英,在美国火箭学会举行的年会上,钱学森生动地描绘着他所设想的高科技蓝图,他的演讲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表彰会上自豪的笑着,他笑的不是因为在异国获得一份级高的荣誉,而是因为炎黄子孙,大唐的后代的聪明才智和付出得到了世界的承认,钱学森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人绝不比别的民族笨!他知道,他的科研成果属于全人类,更属于他伟大的祖国,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贡献给自己的祖国。

处于荣誉巅峰状态的钱学森依旧坚持一丝不苟的作风,影片中他的学生犯了低级错误,他严厉的指出“你是在搞科研还是在玩游戏!?”然而我们还可以在影片中发现钱学森绝不仅仅不是个光顾着搞研究的“书呆子”,而是一位情感极其丰富的科学家,在他家举办的小型宴会上别出心裁的“叫花鸡”让外国友人赞不绝口,后同妻子蒋英的一弹一唱,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他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然而这位满腹才华的科学家并不被外国优越的物质条件所蒙蔽双眼,当他听到“共产党过江”的消息,他向朋友透露北方政府发来的建设邀请,此时钱学森心理萌动着回国的念头。蒋介石的溃败,新中国的建立是美国政府极为震惊,在美国政治气候惶恐不安的气氛下,其反共反民主的势力迅速抬头,在美国社会上肆虐的卡麦锡主义,竟将魔爪悄悄伸向了教育界,伸向了钱学森。影片中两个美联邦人员对钱学森进行了突击式造访和所谓“调查”,他们捕风捉影,无端捏造说钱学森是共产党,钱学森对此莫名的指控异常震怒,但更糟糕的是此后他的私人信件多次被拆,电话被窃听,美国当局还禁止他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完全认清美国政府对他的怀疑和敌意,既然美国政府已经抛弃对他的尊敬和信任,那么这个地方就再也不值得他呆下去了,他决定和家人提前回国。

但回归的心总是遭到无情的阻拦,美当局又诬陷钱学森是什么“红色间谍”,说他要是回去定会对西方国家造成重大威胁,就这样他们以莫须有罪名逮捕了钱学森,并把他关押在阴暗潮湿的小岛牢房里,开始了对他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白天无休止的审讯,夜晚不许他睡觉,美国政府企图用这种非人的手段摧垮他的精神防线,泯灭他回归祖国的信念,或是屈从他们的强权。面对麦卡锡疯狂分子的残酷迫害,钱学森这位敢于挑战科学高峰的战士再一次彰显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力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他在狱中意志坚定,以超乎想象的坚强同压迫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由于钱学森在科学方面享有极高的威信,世界知名科学家和美国众多正义学者向前学森发出了声援的呐喊,他们四处呼吁赢得了让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正义人士们募捐到了一点五万元的保释金,当钱学森走出监牢,他已憔悴不堪。

美国政府的迫害并不就此作罢,他们又将钱学森软禁在家中还要接受随时传讯,每月都要去移民处报到。但钱学森意志坚定,从容应对各种盘问,显示了高尚的民族节气,美联局得不到任何“证据”。至此,钱学森的铮铮铁骨以令美国当局为之色变,而美当局阻扰他回归的恶毒用心早已昭然若揭。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时间里,钱学森的头脑并未闲置,他在朋友的暗示下意识到只有另起炉灶高一门原理国防科技的新学问才能避开美国政府的软禁!钱学森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他坚决不做消极避世的人,相反要借此机会进行一次新的人生探索。

为此,一种崭新的理论被他提出——“控制论”。他时而坐在写字台前挥笔疾书,时而又踱步房间沉思,一旦思考成熟,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将灵感记录下来„„在他笔下“控制论”越来越有端倪。就这样,凭着他的天才大脑和渊博学识,借着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腔爱国激情,艰难攀登着另一座科学高峰。

在他攻克《工程控制论》后,又等了一年,眼见美国当局依旧不肯放他,钱学森智慧的将自己被软禁的信息悄悄传给周总理,最终党中央的领导经过各方努力,巧妙的迫使美国准许他离开,这种监禁长达五年。

1955年10月,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历经磨难和艰险,突破重重阻挠重新踏上回国的轮船。回到祖国怀抱是钱学森梦寐以求的,他回来后积极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探路者,在艰苦卓越的条件下孜孜不倦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钱学森一干就是几个月不见人,吃住在条件异常恶劣的荒芜风沙之地,可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不仅干劲十足,还以乐观的态度影响和鼓励着周围的工作人员。钱学森明白,自己的血汗应抛洒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为祖国奉献,不论多艰苦都值得的!

1960年底,伴随着一声“点火!”由钱学森领导研发的第一枚导弹终于拔地而起,火光冲天,在隔壁蓝天上划出一道漂亮的白色火箭。钱学森眼含热泪拥抱每个人。这个在海外漂泊,历经无数的科学巨擎泪水纵横,这是如愿以偿的成功之泪!

在这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的带领下,新中国先后组织发射了“两弹一星”,引起世界轰动。影片中他邀请冯友来参与建设时说:“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学识高边中国人的命运!” 回首几十年匆匆光阴,在同时代和命运的搏击中,钱学森始终是先锋和佼佼者。这部电影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国科学家的大家风范,更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至高的榜样,激励着青年学者不断探索,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建设祖国,振兴华夏!

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 篇2

2010年底, 国内钢管生产主导企业——湖南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面向跨国公司、国营重型机械公司招标钢管矫直机设备, 洛阳双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下称“洛阳双勇”) 这家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顺利夺标。据了解, 华菱公司是看重了其自主研发的“轧辊快速拆装器”专利技术, 可以实现设备的快速拆装维修。不仅如此, 洛阳双勇通过自主创新, 一举打破了多项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国外垄断局面, 挺起了民族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技术创新改变企业命运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空调和冰箱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普通百姓的家用电器。然而1990年代以前, 空调和冰箱制冷用铜管生产装备的技术却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冷用铜管的成本占到家电价格的1/3, 而一台生产铜管的进口双辊冷轧管机则高达650万美元, 使得国内许多企业都望而却步。

2004年, 为国内外其他企业加工冶金机械设备零部件的双勇公司决定结束加工零部件“小打小闹”的命运, 决定进军研制双辊冷轧管机冶金设备。他们从中信重机、洛阳一拖、河南柴油机厂、洛阳轴承集团、洛阳矿山设备研究院等单位高薪聘请了专家、高工、熟练技工, 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

两年时间, 洛阳双勇先后攻克了拉长机械、液压、润滑、电气化自动控制等技术难关, 2006年, 洛阳双勇终于成功地自主研发了LGC75、LGC100系列双滚冷轧管机, 实现了双回转、双送进和连续送进等多项技术突破, 获得了“随动飞锯机”、“轧辊快速拆卸器”、“管坯连续送进装置”等9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双勇人终于叩开了冶金设备成套机组生产的大门, 打破了国外垄断, 实现了替代进口, 逼迫国外生产设备价格直降到几百万元, 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从此, 双勇在国内外冶金设备制造领域声名鹊起, 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如今, 双勇公司研制的LGC75、LGC100系列双滚冷轧管机、冷拔管机、拉伸机等关键配套设备在国内已经销售56多台 (套) , 设备机组遍布大江南北, 为中国白色家电行业、造福亿万家庭做出了突出贡献。

靠专利技术成为“敲门砖”

生产重型冶金装备, 长期以来都是国营重型冶金装备企业的“专利”。而作为一家生产冶金设备的民营企业, 在与国营重型冶金装备企业同台竞标时, 双勇总是要退避三舍, 礼让三先。相同的设备, 双勇往往以低于国营大厂10%—20%的价格才能中标。

2007年, 国内钢管生产主导企业——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准备采购4台价值共计3 000多万元的六辊钢管矫直机, 双勇以低于国营重型机械公司10%的价格, 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台订单。虽然双勇为此损失了近百万, 然而就是这一台, 却成了双勇拓宽国内市场的“敲门砖”, 衡阳华菱的无心插柳, 成为双勇壮大腾飞的跳板。

原来, 华菱一条钢管生产线, 从炼钢、浇注, 到拉管、盘管、矫直, 一个环节出现故障, 全线都要停产, 每天500万元的产值, 停产一天就直接影响了职工的绩效工资。而双勇自主研发的“轧辊快速拆装器”等专利技术, 可保证设备的快速维修, 且洛阳双勇专门在衡阳常驻了一支维修服务队, 24小时随叫随到, 保证了生产设备的快速维护, 比国有企业维修节省一周时间。此后, 华菱只要采购新设备, 首先考虑的就是洛阳双勇!洛阳双勇公司董事长郭铁军说:“是专利技术成就了双勇在国内重型装备制造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次创业”插上腾飞翅膀

“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内市场对高性能、高精度铜板带材的需求越来越旺。但国产热轧机组设备与国外设备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动辄几亿元的国外进口设备让国内企业望而却步。

“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国内有色铜加工市场每年仅有1 000万吨的市场规模, 而钢铁产业却有着每年6亿吨的巨大蛋糕。”洛阳双勇公司董事长郭铁军审时度势, 发出了从制造管棒加工设备, 开始向有色、黑色金属板带加工设备领域进军的“第三次创业”动员令。

洛阳双勇公司和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燕山大学、中国第一重型机械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投资1 750万元, 成立了“洛阳市冶金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设置了板带轧机研究室、冷轧管机研究室、冶金辅助设备研究室、液压自动化应用研究室等,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E的应用, 实现了从手工设计到计算机三维、二维技术应用的快速跨越, 达到了国营大厂、科研院所的同等设计水平。

2007年, 洛阳双勇开发研制出了Φ800—1400㎜二辊可逆式板带热轧机组, 在浙江天河集团一次投产试车成功。该设备首次应用了双勇公司独创的轧边辊轧机、液压剪随动飞锯机等2项专利技术, 其辊宽和成品板带宽度都是国内最大规格, 是目前国内铜板带热轧机中工艺设备最先进、最完善的产品, 可广泛应用于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热轧板带轧制, 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成为冶金装备制造的领跑者。

如今, 双勇开发制造出的板带材平整机、板材卸料装置、步进式冷床、链式冷床和盘式冷床等36种大型产品设备和冶金辅助设备, 凭借着领先的专利技术、过硬的质量和服务品牌, 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国营特大型、大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的大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上海宝钢、衡阳华菱钢管、邯郸钢铁、沙钢集团等特大型与大型企业集团先后成为双勇的客户, 并与郑州宇通重工、长沙中联重工以及法国、瑞典、德国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

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篇3

师夷长技:“汉阳造”应运而生

张之洞大办近代企业,发轫于广州而展开于武汉。1884年,他由山西巡抚调任两广总督,积极在广州筹建枪炮、炼铁、纺织诸厂。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对办厂根本不感兴趣。张之洞只好把筹建中的各厂迁建武汉,从而使武汉三镇出现了大办近代工业的热潮。1890年开始兴建的湖北枪炮厂后来发展到有员工3 000人以上,每年可造枪5 000余支,枪弹380余万发,各种炮150尊,炮弹4.5万余颗,其中口径7.9毫米的步枪,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汉阳造”。该厂生产的军火,从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李鸿章创办的当时全国最大的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从创始人张之洞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办企理念开始,建设工业承载了一代中国人“富国强军”的理想,创造了“汉阳造”的辉煌。战争年代,湖北枪炮厂为冲锋在前的革命志士提供了精良的武器装备,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汉阳造”更是成为了装备军队的主要武器。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仍有许多部队持着汉阳造在冰天雪地与十六国联军拼杀。在南昌市的“八一”起义纪念塔上,至今仍矗立着一把大理石雕出的“汉阳造”。

几经辗转:扎根重庆

1938年2月,兵工署明令采用数字代称原先兵工厂名称,汉阳兵工厂改称兵工署第一工厂。1938年7月13日,九江失守,武汉告急,日机空袭武汉。兵工署决定汉阳兵工厂内迁。迁移的厂址选定湖南辰溪县雍和乡南庄坪,位于湘西湘南山区沅江支流辰水之畔。随着日军迫近鄂境,兵工署令汉阳兵工厂全部拆迁,限8月底撤离武汉。汉阳兵工厂员工家属2万多人全部投入拆迁工作,将所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和一切用具,以及厂房的钢屋架、钢窗、铁皮、铁地板拆卸装船。1939年3月,工厂于湖南辰溪重新开工生产枪弹。机关枪厂、手榴弹厂、动力工厂及机器厂也于7月复工生产。

1939年年底,日机袭击辰溪,兵工厂常遭破坏,附近的辰溪电厂、水泥厂被炸毁。于是,第一工厂又奉令迁往重庆。工厂在坚持继续生产的同时,在鹅公岩勘定厂址,沿江开凿山洞,建筑厂房。1942年2月,迁建鹅公岩的工作基本完成,各制造所先后开工生产。7月,第一兵工厂开始生产中正步枪。1943年,开凿岩洞工程完成,从傅家沟到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共开凿岩洞107个。这些在山洞里、厂房里制造枪炮、弹药的军工们,见不到硝烟弥漫的战火,也见不到血肉横飞的惨烈,但他们长途跋涉,从内地迁往大后方;他们人扛马拉,兵工设备装运到位;他们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研制和生产前线所需的枪支、火炮和弹药,有力保障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所需,中国军工撑起了抗战的钢铁脊梁。

最让老军工们记忆犹新的是1939年之后的日机轰炸重庆时期,四五百人在一个很大的防空洞里造枪零件,每天都不时听到日机在防空洞外飞来飞去的轰鸣声。“咚、咚、砰”炸弹坠地的声音震耳欲聋,震得防空洞里的尘土不时滑落。而工人们仍在洞中加紧作业,一想到自己的工作是在抵抗敌人,大家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老军工蔡万全回忆,当时工人们都过着“朝七晚七”的生活,每天工作12个小时。日机经常轰炸,无法料到他们什么时候会来,所以在那个非常时期,工人们几乎都不回家,吃喝拉撒全在防空洞里。当时,蔡万全的家安在离防空洞2里外的茅草房里,每天,十几岁的大女儿给他往洞里送饭。

与时俱进:军转民典范

隨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近代第二大兵工企业,走入了崭新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工业在制造装备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生产道钉,从1950年至1990年,工厂除按计划完成军品生产任务外,累计生产各型比赛运动枪27.435 3万支,各型气枪61.752 8万支,缝纫机11.742 9万台。改革开放后,建设工业在技术引进方面走在行业前列,成为军转民成功典范。1980年开始,建设工业开始研制生产摩托车,1982年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进行技术合作后,引进V80型摩托车技术,开始批量生产摩托车。1995年产销摩托车达103万辆,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创利润8.4亿元,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年产销量突破100万辆仅有的三大企业之一,“建设”品牌系列产品开始驰名海内外,继“汉阳造”后创造了“建设造”的辉煌。

1993年,在摩托车生产异常红火的年代,建设人居安思危,与日本精工精机株式会社签订了引进叶轮旋转式SS-96型车用空调压缩机专用技术、生产技术转让合同,1996年5月,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车用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开始生产JSS-96型旋叶式汽车空调压缩机。2000年,建设车用空调压缩机销量突破1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利润突破2 000万元,成为了全国第二大车用空调压缩机厂,并长期跻身于行业第一阵营。

军民分立:再展百年雄风

2009年,对于建设工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7月,刚刚完成“退城进郊”整体搬迁的建设,按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总体部署,一分为二为建设工业与建设股份,实施军民分立。在随后五年之中,建设工业以兵装集团“211战略”为引领,制定实施了“1155”发展思路和“139”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了“七个调整”“五精工程”和“五亿增收”工程,实现了从“求生存”向“求发展”的转变,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nlc202309022341

大力实施“精干工程”,机构扁平,人员精简。通过逐年的调整优化,公司机构进一步扁平,用工规模比军民分立时减少1 000余人。大力实施“精益工程”,用精益统领各项工作,不断优化制造体系,优化生產布局,基本实现了由大批量、单一品种轮番生产向大批量、多品种并行生产的组织方式转变,基础管理进一步夯实。大力实施“精品工程”,5年来累计科技投入1.88亿元,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由单纯的产品创新向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扩展。实施“废品减半”工程,高精产品屡获国内外比赛金牌。大力实施“精细工程”,陆续实施了“五个千百万”“两个三千万”“七个减半”等降本增效工程,开展了“七大管理提升”,共计实现增收节支3.5亿元。大力实施“精神工程”,有效提振员工精气神。全面重塑企业文化,制定了“136”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军工领先文化;企业收入稳步增长,在岗员工年人均工资大幅增长,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公司发展和未来更有信心。

整合合并:军民融合发展

2014年10月13日,建设工业与原长风公司整体合并,再次拉开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大幕,一年多来创造了1+1的“建设奇迹”。

“1+1=1”的蜕变。在深入研究市场、深刻剖析自我和反复调研论证后,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整合后召开的一届一次职代会上,大胆提出了“1233战略”,“1”是指实现“1个目标”:即到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其中:特种产品15亿元、民品25亿元。“2”是指建好“2个基地”:即花溪基地以特种产品为主,通过核心能力建设,将其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特品应用研究制造基地;德感基地以汽车零部件为主,通过合资合作,将其打造成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第一个“3”是指做实“3个产业”:即做精特种产品产业,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民用枪产业。第二个“3”是指提升“3个能力”:即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军民融合能力),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化能力)和提升经营管控能力(创新驱动能力)。

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新建设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实施了“过六关”(即过人员整合关,薪酬统一关,政策、制度统一关,业务流程再造关,产品、工艺、技术、市场等优化关,文化融合关等)的配套举措,同时对两家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实行“大一统”,实现了一个管理体系、一套组织架构、一种文化形态,最终产生“1+1=1”的汇聚效应。

“1+1>2”的裂变。面对上半年花溪基地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德感基地受搬迁复产滞后影响的不利局面,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完成年度目标的103.8%,利润总额完成年度目标的103.2%,企业的经营质量明显改善。

大刀阔斧调结构,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化”。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的产品涵盖了特种产品、民用枪和汽车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结构更加合理。从资源利用入手,重新调整两大基地布局,资源充分互补,生产管理向一体化迈进。从产业链培育切入,以重庆耐世特为龙头,以生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为契机,拉动花溪基地空心轴、机械式转向器及其关键零件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汽车转向系统产业链。

兵合一处聚研发,产品项目更加“谱系化”。公司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新搭建了研发体系。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多款型号项目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两款产品获得上级部门指定研制资格。同时,特种产品谱系实现了全覆盖,有力巩固了保军地位。随着产品研发条件项目的实施、生产线技术改造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的推进,公司将率先成为“世界知名的特种机械应用研究与制造基地”。

专心专注做营销,内外市场更加“专业化”。为做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公司成立了负责国内市场的销售公司和负责国外市场的外贸公司,加大零部件和生产线的销售以及新产品的宣传推广。2015年,公司高精度产品订单超过前几年订单的总和,该产品已成为公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国内及外贸合同签订金额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铁拳出击抓质量,军民产品更加“精品化”。自今年开展质量“铁拳”行动誓师大会以来,公司上下以“刮骨疗毒、猛药去疴”的决心与气魄,坚决打好“精品工程”这场硬仗。一年来,以优化修订后的新质量管理体系为顶层设计,公司将德感基地生产的产品纳入2015年质量目标统一管理,并策划了25项重点工作和25项重点质量改进课题;深度整合质量检验模式和基础管理,军民产品更加精品化。

“1+1<2”的质变。整合给企业带来了“1+1>2”的价值倍增效应,同时带来了“1+1<2”的成本削减效应,合并“同类项”,删除“重复项”,去掉“无用项”,新建设立竿见影地发生了“1+1<2”的质变。

整合机构人员,实现精干高效。公司以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为主体,综合考虑业务、地域、人员、管理和风险等要素,精干特种产品主体、健全民品架构。调整后机构数量为41个,较整合前减少了12个。在用工方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由156人减少为132人,职位变化100多人;公司人员总数净减585人。同时,公司还加大两基地员工的内部调配,促进两地人员合理流动,总共交流90多人,绝大多数单位实现了相互交流,既满足两地的用工需求,也有利于两地人员的文化融合。

整合管理体系,提高经济效益。按照“集中管控、统一协调、分级管理、分层核算”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顶层设计,构建新的财务管控模式,实现了财务管控体系的统一与细化;同时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以及增收降本工作,累计实现增收节支1.47亿元。此外,公司还针对管理中的重难点,实施十大管理提升项目,取得了显著实效。经过一年的运行,两厂整合的直接效果显现,全年人工成本同比降低3 000多万元,贷款利息同比降低1 000万元,采购成本同比降低1 000万元,各项费用同比降低600万元,工装消耗同比降低300万元,试验品消耗同比降低300万元,两厂整合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 000万元。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年的艰难整合期成就了建设发展的机遇期,如今,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建设工业屹立于中国军工之林,一个团结和谐的新建设工业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个壮丽恢宏的新建设工业开启了全新的旅程。

百年建设,必将历久弥新!美好未来,必将源于建设!

(责任编辑:陈海峰)

挺起诚信的脊梁作文 篇4

挺起诚信的脊梁

20xx年4月,在休学一年多后,闻伟重新回到了美丽的大学校园。又一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他百感交集。近一年的磨砺,他的人生底蕴变得坎坷粗砺而浑厚……往事如烟。20xx冬天,春节前夕,闻伟患肝癌的母亲撒手人寰。闻伟才刚刚14岁。第二年,父亲闻培军再婚,然而不久,新组建的家庭便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中。

因为家里再也找不到温暖,下班后的闻培军开始不回家,与一帮朋友喝酒,打麻将赌钱。常常把一个月的1000元工资输得精光。闻培军维持了不到两年的第二次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

没有了妻子的约束,闻培军更加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沉湎在赌海里,常常一连几天不回家。这时候,他为数不多的工资已无法满足他在赌桌上的挥霍,急于翻本的他开始将手伸向了熟人和朋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向他们借钱。借到了钱就忙不迭地往牌桌边跑,输了再去借,借了再来赌,如此下来,累计成了一笔骇人的数目。

母亲去世了,继母又被父亲逼走,曾经慈爱勤劳的父亲蜕变成了一个嗜赌成瘾的“魔鬼”,一切的一切让闻伟这个少年心痛如割。那次,父亲又好几天没有回家,闻伟放学后,忍受着饥肠辘辘在牌桌上找到了父亲,小屋里烟雾缭绕,空气污浊,眼前的父亲头发蓬乱,双眼熬得通红,赢了一笔钱就笑呵呵地把钱往怀里拢,丑态十足。闻伟足足在父亲身边站了半个小时,父亲连看都没有看他一眼。心酸的泪水在他的脸上泛滥,他“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抱着他的右腿,苦苦哀求:“爸爸,别赌了,回家吧!”已经赌红了眼的闻培军哪里听得进儿子的话。他一把推开儿子:“别来烦我,一边玩儿去!”闻伟哭着离开了这个乌烟瘴气的“魔窟”……

20xx年9月,18岁的闻伟考入武汉的一所大学。即使这样的喜讯也没有把闻培军从牌桌上拉回,就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晚上,父亲依然在晚饭后跑去赌博了。这时,闻伟才知道,父亲已经陆续从熟人和朋友那里借了7万多元,这笔钱已经被他输得所剩无几。闻伟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他含着泪一一给父亲的熟人和朋友打电话,哀求他们不要再借钱给父亲了。

几天后,借钱四处碰壁的闻培军知道是儿子在捣乱,回到家对他大发雷霆。闻伟积聚太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与父亲大吵了一顿。这时的父亲,连他上大学的第一笔学费都拿不出来,姥姥和舅舅帮他凑齐了学费,闻伟一刻也不想在这个家多待,一刻也不愿多看父亲,他拎着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提前到大学报到了。

但闻伟的身体里毕竟流淌着父亲的血,尽管父亲让他伤透了心,但他还是无可遏止地思念父亲。他含着热泪给父亲写了一封又一封信,规劝父亲戒赌。令他伤心的是,字字血泪凝成的信,一封封如石沉大海。

休学打工,替父还债.20xx年寒假,闻伟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孝感老家。走到小区门口,眼前的一幕让他的心猛地揪紧了:五六个人围着他的父亲,大声咒骂,往他身上吐唾沫,扔垃圾,逼他还钱。血气方刚的闻伟冲过去拦住他们:“不许你们欺负我爸爸!”这些人都是父亲的朋友和熟人,他们怒火中烧地对闻伟说:“你爸爸借了我们的血汗钱,他一天不还,我们就一天不放过他!”

这年寒假,闻伟度日如年,时时担心债主找上门来闹事。除夕之夜,闻伟和父亲还没吃完年夜饭,就有几个债主找上门来,闻培军悄悄溜了。大年初二那天早晨,父亲的一个同事找上门来,哭着对闻培军说:“我妻子得病住院了,躺在医院里等着动手术,求你把借的2万元钱还给我吧,这可是救命钱啊!” 闻培军畏畏缩缩地坐在角落里,始终重复着一句话:“现在没钱,以后会还给你的……”这个债主伤心欲绝地走了。

闻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想想借钱给父亲的那些熟人和朋友,当初他们都是出于信任和一番好意,却被父亲无耻地践踏了,那一分一厘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啊!一种悲壮的豪情从闻伟的心头腾起!

休学打工,替父还债

20xx年春节后,闻伟返回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然后,他拿出父亲的那些欠条,一一给债主打电话:“王叔叔,您放心,我爸爸借您的钱我会尽快还上!”“刘阿姨,您别着急,我会想方设法还上您的钱的!”……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承诺:“说得倒轻巧,你一个穷学生靠什么还钱?” 闻伟没有争辩,辩解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行动是对他们最有力的回答!

闻伟在武昌小东门附近以每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了一间平房,里面没有一件家具,一块木板架在砖头上就是他的床。安顿下来闻伟开始了他艰难而悲壮的替父还债生涯。但要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在劳务市场转了几天,最后有一家烧鸡店接纳了他。第一天上班,看着脏兮兮的地板,闻着刺鼻的腥臊味,闻伟恶心得直想呕吐,他转身就往外走。走出100多米后,他猛拍自己的脑袋,我这是干什么来着?我是来挣钱的,不是来享受生活的!

闻伟又回到了店里。因为是第一次干这样的粗活,笨手笨脚的闻伟远不如农村来的大嫂麻利,老板很不高兴,对他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委屈和苦涩的泪在闻伟心里倒流……

为了挣钱,不满19岁的闻伟每天要打三份工:早晨5点,起床赶到早市烧鸡店拔鸡毛,每拔一只鸡2元钱,几个小时下来,他的双手在水里浸泡得像鱼肚皮,几乎失去了知觉;匆匆吃碗热干面,再去建筑工地做小工,背水泥,挑砖头,和泥沙……一天劳累下来,尽管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闻伟还得拖着两条酸腿去给一个小学生做家教。

闻伟把一分一厘钱都积攒下来,生活费降到了最低标准,一天不超过10块钱。一个月后,闻伟凑满了1200元钱,他把这笔钱分成4份,高兴地给王建华等四个父亲的债主打电话:“王叔叔,我替我爸爸给您还第一笔钱,以后我会陆续把钱还给您的。”汇出了第一笔钱,站在武汉车水马龙的街头,闻伟的心头有丝丝缕缕的轻松掠过……

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作为独生儿子,闻伟从小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今,当同龄的花季少男少女无忧无虑地享受美好的校园时光时,他那瘦弱的身子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头发凌乱、面容消瘦的小伙子竟是为了兑现承诺、替父还债,主动休学的大学生!

紧张、忙碌和疲惫充斥着闻伟的每一天,充实着他的生命。夜已深,做完家教出来,闻伟骑着自行车在静寂的街道上,路边餐厅里飘来诱人的肉香味,他多想走进去,来一盘尖椒肉丝美美地吃一顿。然而一想到父亲那山一样的数万元债务,他只得买两个馒头充饥。夜阑人静,孤独地躺在床上,闻伟是那么怀念美丽的大学时光,还债的日子何时是尽头?他何时才能重返校园?闻伟恨父亲,可他又想父亲,常常在泪水滂沱中沉沉睡去……

父亲悔恨的泪,儿子欣慰的笑

一晃半年过去了,闻伟用自己的血汗已经替父亲还掉了近万元的债务。半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靠坚强的意志支撑自己。从休学打工到现在,闻伟一直没有告诉父亲,暑假到来时,他告诉父亲,自己要在武汉勤工俭学,不回家了。

20xx年9月中旬,闻伟在建筑工地背砖时,由于太疲惫,从二楼摔了下来,左胳膊骨折。老板要送他去住院,闻伟没有同意,最后老板赔给他4000元钱。去大医院治伤太贵,闻伟舍不得,他想把这笔钱存下来替父亲还债,便去了一家小诊所,花100多元把骨头接上了。

因为这次骨折,闻伟破天荒地休息了半个多月。伤势渐渐好转后,他决定利用养伤这段时间回去看看父亲。他带着那笔赔偿金和积蓄共5000元,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回到熟悉的孝感,闻伟没有直接回家,首先找到了父亲的债主刘卉阿姨,拿出一部分钱来还给了她。刘阿姨告诉他,因为再也借不到钱,他父亲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嗜赌成瘾了,但仍是一副混混模样。见闻伟的左臂上缠着绷带,刘卉惊讶地问他:“你的胳膊怎么了?你一个学生,哪来那么多钱还债?”

闻伟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休学打工为父亲还债的经历,当刘卉知道闻伟刚才还她的钱竟是老板赔给他的医药费和营养费时,她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这个男孩看起来并不魁梧并不高大,却用诚信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挺起了山一般的脊梁!刘卉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坚持把钱退给了闻伟:“孩子,这钱你先拿去养伤,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我再也不逼你父亲还钱了。”

当天下午,刘卉含着眼泪一一给闻培军的其他债主打电话,讲述了闻伟休学打工替父还债以及用受伤的赔偿金还债的经过,大家都被感动得唏嘘不已。原来闻伟还给他们的一笔笔钱背后隐藏着那么多心酸的故事!

债主们一致约定,不再逼闻培军还钱了,并且要让闻伟早日重返校园,顺利完成学业。第二天,几个债主结伴来到闻培军的家,指着闻伟对闻培军说:“你生了个好儿子,从现在起,看在你儿子的分儿上,我们不再逼你还钱了。”

闻培军一脸愕然。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儿子休学打工替自己还债的事。他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好一会儿,他双手捂脸,失声痛哭:“我不配做父亲啊!”是的,家被他赌破了,债台高筑;儿子竟然放弃美好的前程,为他打工还债,这哪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啊!懊悔和愧疚撞击着闻培军的灵魂……

三天后,闻培军与儿子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闻培军真诚地向儿子忏悔,要求他重返校园,表示自己一定戒赌,重新做人。债主们也一致要求闻伟返校,他父亲欠下的钱等他大学毕业后再还。4月,闻伟在离校近一年后,重新回到菁菁校园。

儿子的忍辱负重、债主们的宽容和大义,彻底洗净了闻培军心灵的污垢。他要用行动为自己赎罪,他彻底戒掉了多年的赌瘾,白天在单位勤勤恳恳上班,晚上去一家建筑公司看大门。节假日,他拉下面子,拎着编织袋在大街小巷捡垃圾。每积攒一笔钱,他就马上还给债主。每还掉一笔债,他就像搬走了压在心头的一块砖头,负罪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每还掉一笔债,他都要打电话告诉儿子,请儿子放心,他一定会还清自己欠下的那些债务。

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 篇5

5月12日,这个让我们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三年的时间,可是它给我们留下的伤痛,更应该说透过这些伤痛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人的坚强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心坎儿上。

当我们可爱的家园支离破碎的刹那,看看我们的灾区人民是怎么做的吧!伟大的 谭千秋 老师,用他结实的.双臂护住了课桌下4个幸运的学生,而他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灾区人民,在第一时间忍痛展开自救;我们的学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废墟下面唱着国歌相互打气;我们的官兵战士,危难时刻留下遗书英勇救人;我们的民众,以不同形式对我们的灾区进行捐助……

当灾难来临,我们用我们的行动证实了我们中国人民的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我们用我们的理智和勇气书写了一首首凯歌。“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多么的活灵活现;“亲情、友情、爱情”在这个时候泯灭了多少以往的纷争,变得更加让人珍惜;人世间多少的恩怨都将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灾难带给我们的也许不仅仅是灾难,还有更多的是心灵的洗礼,思想认识的升华。

民族的脊梁 篇6

民族的脊梁

【单元导读】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语)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们,去聆听和感受一下那些沉淀在历史或现实中的不朽的传奇。

1、《苏武牧羊》歌词

蒋荫堂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注释】

蒋荫棠(1846~1923年),营口盖县人,近代著名爱国书法家、教育家。【相关链接】

苏武 唐﹒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2、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宋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释】

①黄鹤楼: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蛇山黄鹤矶桥头。相传因仙人乘黄鹤仙游于此而得名。

②凤楼龙阁:指皇宫内雕饰华美的宫殿楼阁。

③万岁山:又称寿山艮岳。徽宗政和四年(1122)所建大型宫廷园林。④蓬壶殿:万岁山中的一座宫殿。蓬壶,传说中的蓬莱山的别称。⑤膏锋锷:以血肉滋润箭,指士兵死于刀箭。⑥请缨:即请战。

⑦河洛:黄河洛水。代指中原。⑥

⑤③

3、邓世昌视死如归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4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憎恨外国侵略者,立志报国。

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等舰管带(舰长)。1880年和1887年,他先后两次被派赴英国,接带新舰回国,归途中,他不依靠洋员,自己监视和指挥行船,一路操演

海战战术,每天变阵好多次,“时而操火险,时而操水险,时作备攻状,时作攻敌计。”各舰官兵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邓世昌所在的北洋海军舰队护送运兵船到大东沟(鸭绿江口)。任务完成后,17日上午,舰队正准备返航,突然发现远处黄海海面出现柱状薄烟,经了望发现是悬挂美国国旗的舰队,向北洋舰队疾驶而来。这个舰队渐渐靠近时,突然降下美国国旗,升起日本国旗,并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战斗开始了。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海面象一锅开水一样沸腾起来。邓世昌以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指挥着致远号军舰,冲锋陷阵,纵横海上。当日本吉野等四舰正驶到中国旗舰定远号前方,向定远号进逼时,为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开足马力,驶在定远号之前,迎战敌舰。致远号陷于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仍然毫不退缩,猛冲猛打。在激烈的战斗中,邓世昌发现敌先锋舰吉野号来回逞凶,横行无忌,认为只有击沉此舰,挫其锐气,方能取胜。于是,邓世昌便要求经远、济远等舰向他靠拢,集中火力,共同对付吉野号。但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只有经远号管带林永升马上指挥军舰靠拢,致远号和经远号两舰齐心协力,给吉野号以重创。但狡猾的吉野号司令官集中炮火,专攻经远号。经远号中炮起火,船身下沉,林永升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致远号全体官兵目睹这悲壮场景,个个义愤填膺,海面上回荡着为牺牲的兄弟报仇的呼喊声。邓世昌命令各炮位一齐向吉野开火。不料,炮弹都不发

火。原来,海军经费都被慈禧太后用于修建颐和园去了,炮弹里没有火药,里面装的全是沙土。水兵们只有拿起步枪向敌人射击。这时,在数艘敌舰的围攻下,致远号舰身受伤,甲板上着了火,已濒临绝境。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他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跨上舰桥,紧握着舵轮,驾驶着已严重倾斜的致远号,象一条火龙,在弹雨中,迅速向吉野号撞去,致远号的水兵们在甲板上朝着祖国的方向,跪下告别,他们决心与吉野号同归于尽。中华健儿的爱国壮举,吓坏了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顿时乱作一团,纷纷跳水逃命,吉野号上的日本司令官手足无措,急得团团乱转。眼看致远号就要撞上吉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致远号被日军的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舰身倾斜,军舰向海底沉去。在军舰将要完全沉没时,随从刘忠递给邓世昌救生圈,他坚决不接,慷慨地说:“事已至此,誓不独生。”说罢,邓世昌同全舰250名将士,护卫着军舰和舰旗,慷慨从容地沉没在万顷波涛之中。

邓世昌忠贞尽职,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壮举,永远激励着后人,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4、朱德挑水

192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飕飕北风卷着满天飞舞的雪花,朱德军长带领部分红军在古城宿营。把大家安顿好住下后,朱军长走进一栋土墙矮屋里,打着手势与房东聋婆婆亲切交谈了一会儿。聋婆婆有事情出去了,朱军长走进她家的厨房,发现两只缺了口的破瓦缸里一

点水也没有了。于是,朱军长拿起扁担,挑起水桶,打开后门,顶着雪花,来来去去地到小溪边挑了三担水,不仅把瓦缸装得满满的,而且水桶里也盛满了。朱军长挑完水,就把门闩上,回到隔壁的一间小屋里。

聋婆婆回来,她到厨房做饭时发现,缸里、桶里都是满满的。心想一定是刚才和她聊天的那个“老伙夫”挑的。后来,她听说挑水的“伙夫”竟是大名鼎鼎的朱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聋婆婆连连自言自语:“啊!原来是敬爱的朱军长,难怪他这样爱护穷人!”

5、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6、小小飞镖能飞多远

郭梅 张宇

钱学森聪颖过人,做事爱琢磨,爱动脑筋。

上小学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飞镖,它是用硬纸片折成,头部尖尖的,有一副向后斜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钱学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也赶不上。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这事,恰巧被自然课老师撞着了。老师走过来,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掷一次,果然飞得又远又稳。

老师把学生召拢来,让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钱学森的话,让小伙伴们大为折服:“鬼”原来不在飞镖,而在钱学森的心里——他就是“鬼点子”多嘛。钱学森的话,更让自然老师大为震惊:小小飞镖,里面有科学,钱学森无师自通,悟出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小同学不能小看,他很可能是一个大科学家的料!

是的,自然老师的眼力不错,假如要给童年的钱学森定格,这无疑是最好的镜头,题目就叫:小小飞镖能飞多远。【注释】

节选自《平凡造就的伟大:钱学森传》(郭梅 张宇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01月01日出版。

7、新闻报道:生死牌

人民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吕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中,展出了1998年中国人民抗洪抢险斗争的珍贵见证:一块白底红字的木制“生死牌”。

这块“生死牌”上面记载的内容,是黄义成、唐仁清、李建强等16位驻守在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闸口的共产党员,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下面各自用鲜红的颜料签上自己的名字,时间落款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之后不久,这块“生死牌”被运送回北京,送入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

1998年夏秋的洪水,人们至今记忆犹新。抗洪抢险斗争一开始,党中央总揽全局,果断决策,调兵遣将,确定了“严防死守”和“三个确保”的基本方针。在抗洪抢险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少党员干部都写下“生死状”,立下生死牌。万众一心,百年不遇 的长江特大洪水终于屈服在全民族团结一心所迸发出的移山伟力前。

8、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①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释】

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9、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他是一名平凡的山乡教师,当灾难降临时,却变成了一只令世界仰慕的雄鹰。

这一幕必将长久印在人们心中: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孩子活了下来,而雄鹰的“双翼”已然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其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通过电波,这个故事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成千上万人为之落泪。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生死关头选择了这永恒的姿态?在举国哀悼的日子里,记者带着肃穆的心情,在震区的茫茫废墟上展开了艰难的追寻„„

他叫张米亚,29岁,是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数学老师,大地震发生时,他双手死死护住两名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

这位汶川县映秀镇小学29岁的教师,生前是一位多才多艺、爱唱歌的小伙子。去年7月,映秀地区组织了一次歌手大赛,张米亚报名参加,结果在数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5位晋级者之一。地震前半个多月,学校组织老师搞演讲比赛,张米亚的演讲题目是《我爱五星红旗》,讲到结尾突然唱了起来:“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给了全校师生一个惊喜。

张米亚最喜欢唱的一首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当大地震来临时,他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

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注释】

本文根据相关新闻报道整理而成。

【能力提升】 想一想:

1、本单元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故事?

2、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试比较《苏武》和《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写法上的异同。背一背: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讲一讲:

与同学们相互讲一讲革命家朱德、周恩来和钱学森的小故事。写一写:

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 篇7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 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一年来, 中国人民在与灾难的抗争中, 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年来, 中国企业在救灾重建中, 更加凝练了以“关爱、和谐、责任”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一年来, 中国财务管理者和广大财会人员以国家、人民和企业利益为重, 积极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特殊“战斗”中, 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 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正是这种在危急关头迸发出的不屈灵魂和光辉精神, 激励着中国经济昂然前行, 步入辉煌的未来。

以坚强挺起生命的脊梁 篇8

一颗坚强的心能让你学会总结失败的教训,重新审视自己。

他曾是一国之君,锦衣玉食,风光无限,如今战败而成了阶下囚,受尽屈辱,与奴隶无异。 可他从未抱怨,因为他明白,只有忍辱负重,只有坚强不屈,方可积累实力,反败为胜。 一叶小舟,载着他在越国的江面上招贤纳士;一张木床,承载着他的思考、他的决心;一枚苦胆,给他的除了苦涩还有振奋与信念……终于,多年的风霜寒苦、数个春秋的辗转反侧,让他将宝剑磨得锋利无比,寒光四射;坚强的心、不屈的魂,让他再次站起来,终获“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成功。

因为坚强,勾践看清了自己,弥补了不足,终成一方霸业。

一颗坚强的心能让你不惧艰苦,笑对人生。

他,一生仕途不顺,遭小人排挤,降官贬职,而我却从他的浅浅一笑之中看到了光风霁月的胸襟气度。 我知道,他是坚强的。 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欢饮达旦、望月怀远、起舞弄清影的舞者,他是望西北射天狼、聊发少年狂的老者,他是穿越十年生死阻隔、在梦中与亡妻相逢而独落千行泪的痴汉,他更是途中遇雨依然吟啸徐行、笑对人生风雨的行者。 那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彰显了他心中的坚强,也让他的人生更加璀璨。

因为坚强,苏轼且歌且行,收获一生传奇。

一颗坚强的心能让你在漆黑的夜晚看到黎明的曙光。

泪已尽,身已残,本以为他会引刀自决;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他会悲赴黄泉。 而他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 他并未因此而失去人生的追求,他从“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坚信百炼方成钢、雄才多磨难,于是,他愤笔直抒,一部千载传诵的“无韵离骚”诞生了。

因为坚强,司马迁在黑暗中昂首前行,终迎来黎明。

让我们微笑着唱出生命的歌谣,以坚强挺起生命的脊梁。 因为,只有坚强不屈、英勇无畏,才能在风雨之后见到美丽的彩虹,迎来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曹 懿)

上一篇:百香果种植栽培方法介绍下一篇:王一新讲话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