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的千亿跃迁

2024-10-29

海信的千亿跃迁

海信的千亿跃迁 篇1

日前,中国著名的电子企业海信在其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客户大会上,发出了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战略蓝图,又一家中国企业为进入“千亿俱乐部”吹响了号角,

大部分人可能难以想象“1000亿人民币 的销售收入”到底有多大规模?用两个数字做一下比较就可以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全国GDP过1000亿的城市只有23个,财富世界500强的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差不多就是1000亿人民币多一点(财富500强最后一名是著名的耐克公司,营业收入137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进入“千亿俱乐部”也就到了世界500强的门前。

海信20的营业收入是334亿人民币(根据20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资料),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海信为这5年设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而年和相比,海信的年增长率为22.3%.

无论从海信发展的历史回溯,还是和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5年和25%”都是一个相对中庸的数字,既不算高成长,也不算太保守,数字中也可以感觉到海信“稳健而积极”的经营风格。

海信把这一收入目标主要压在了电视、冰箱、空调三大产品上,“20,电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冰箱产品将占据“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位置;空调产品将力争“全球第四”的位置”,而曾经被海信寄予厚望的“3C”的另两个主导品类手机和电脑显然已经被放到了从属的地位。

为了支撑这一目标,海信还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海信化”、“人才国际化”、“研发全球化”、“产品高端化”、“服务与制造当地化”的国际化策略。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发展速度“稳健而积极”、有市场地位、有管理保障的战略规划定义为“跃迁”呢?主要是从中国的市场现状和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的。

除了几个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如企业和钢铁)的行业内的个别企业,在已经高度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市场上,依靠国内市场的单一行业(即使把家电捆绑看作一个行业)很难支撑一个千亿规模的企业。即使是联想这样面对一个高增长的大市场而且做到了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三四百亿人民币的经营规模,所以大部分在单一行业市场做的比较好的企业,都是在几百亿的营收规模上开始进入发展的瓶颈,因为要进一步发展,要不就需要走向国际化征战全球市场,要不就需要多元化发展。正如流传在在联想“三年发展规划”遭遇挫折时所言,是“中国成长到一定程度的大企业所面临的普遍的难题”:在单一的市场发展壮大,并遭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进一步做大,成长为世界意义上的大公司,就必然要面对多元化或者国际化。

但是中国企业这个阶段的成长记录并不乐观,联想在多元化失败以后,又试图通过兼并IBM 电脑业务转而求助于多元化,长虹则是在国际化失败之后转而求助于多元化,TCL也是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制定了跃上千亿规模的“龙虎计划”,现在仍然在为国际化的失利疗伤,海尔尽管号称达到了千亿级的全球营业收入,但是运营质量不高,仍然在变革的中途,

华为、中兴做为中国少有的比较接近核心技术的企业,开拓国际化的道路也异常艰难。

这个过程不只是企业营收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企业经营模式上的一次根本升级

从发展驱动上,要从营销驱动向战略驱动升级;由于进入新的行业或者新的市场,企业决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需要有更大的纵深,决策的风险也随之飙升。在营销驱动阶段,企业决策的基础可以从现有市场获得,而在战略驱动阶段,企业则必须把决策建立在对未来趋势的发展变化的判断上,需要从技术趋势甚至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长期变化中发现企业成长的空间和通道,需要非常强的产业洞察力而不被市场表面变化的浮光掠影所左右。战略上制胜的企业,回头来看往往比较简单,但却不容易学习和总结,所以很容易被概括为“大赌”所轻易带过。正如西方著名的军事家克劳赛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言“在战略上一切都非常简单,但是并不因此就非常容易。”

在企业竞争优势上,要从机会优势和地域优势向核心竞争力优势升级,机会优势源于企业在某一行业的先天优势,地域优势源于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先天优势。多元化扩展则无法则无机会优势可以利用,国际化发展则从地域优势转向了地域劣势。所以企业必须有后天培养的基于企业自身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才能真正完成向千亿级企业的变革。

这个难题还体现在变革的过程上,速度太快容易失控,而没有一定的速度则无法克服固有的惰性,就像发射卫星必须突破“第一宇宙速度”来克服地心引力一样,在路上开车可以或快或慢,甚至走走停停,有问题了也可以停下来修整,而卫星发射一旦点火,则必须以极高速度才能实现从地面到太空的跃迁。过程中一旦失误而落到地面,产生的损失也要大的多。长虹之所以国际化失利而没有摔死,一方面是因为它还只是产品的国际化而不是企业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国家信用给它铺设了一个落地的缓冲。TCL国际化导致巨额亏损也要咬牙坚持,因为如果现在就打道回府,等待TCL的将是一片惨淡的结局。

从这些层面,我把海信的战略规划看作是一次“千亿跃迁”。

千亿级的大企业是一个大国经济的支柱,我们国家应该也必须有一批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建立在先行企业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希望看到一贯稳健的海信的“升空”能够带来一个新的气象,而不是以国家信用为铺垫的又一次“豪赌”。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北京市水木经伦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电子邮件:qinhf03@hotmail.com

上一篇:网络工程师生涯规划下一篇:《斗笠》课堂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