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路的现代诗摘抄

2024-07-15

陌路的现代诗摘抄(精选8篇)

陌路的现代诗摘抄 篇1

一.展现诗美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美是最能够激发兴趣的, 在模糊理论里, 美将是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的。诗是语言的精华, 是人类精神最优雅的表现方式。要让中学生走近现代诗, 首先要让诗的神韵吸引他们。作为教师, 要精心选择诗性展现得强烈而不经意的诗句, 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承受了多年语文解析教育, 对文字几乎丧失了亲近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 “杨柳依依”、“在水一方”的凄迷的《诗经》;“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雍容的唐诗;“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的优雅朦胧的现代诗······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便会使我们的课堂满溢。由于“模糊思维”具有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等待征, 所以只要坚持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让同学认识一首或一节诗, 让直观的语言感动思想, 日积月累, 一定会有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 选择好诗是教师最关键的备课工作:

(一) 选诗最好能与本课内容有一定关联。如上课时, 选用主题相近的现代诗做“引子”, 既在内容上相辅相成, 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全方位展示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上相得益彰。

(二) 尽量运用现代设备, 组成图像、文字、音乐相互合一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进入优美的诗境。例如在设计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 用模糊的月夜和故乡风貌做背景, 选用行楷字打出诗句, 用古曲《春江花月夜》或现代歌曲《想家的时候》做点染, 学生自然就为立体展现的美惊叹并陶醉其中。

二.不可缺位的朗读

汉语具有“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的特点, 语言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 这就促进了中国诗人形象思维化、经验思维化、直观思维化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 诵读是必需的。在诵读中以模糊的方式来培养对文字的“悟性”, 它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 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而学习诗歌时对诵读的要求更高:在诵读中要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摩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 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 使语言更富有活力, 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起来。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 语感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 直觉中潜伏着逻辑理智基础。 (2) ”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 同时了解本质。而语感具有的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征都可以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 学生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 领略数千年锺炼的汉语的意蕴, 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 从而提高现代诗的阅读及欣赏能力。

三.阅读面的拓展

即使是新教材, 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几十首诗, 这样的接触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的。“对许多人来说, 当他们被问及诗是什么的时候, 他们脑子里闪现的是具体的某些人的诗歌的作品。有些人认为白居易的诗是诗而王老九的诗不是诗, 有些人赞扬古埃及的《亡灵书》的价值而无视芬兰史诗《卡拉瓦拉》的价值。我们对于诗的看法, 总和我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关。阅读经验规定了我们的审美偏见。 (3) ”由此可见, 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 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 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 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 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

<一>.立足文本。

诗歌常常以意象的联结、转化和综合进行运演, 它属于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常带有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给诗人与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 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同时, 选择内涵或意象与文本相似的诗句, 充实阅读量,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例如, 上《致橡树》时, 从这两个点来选诗补充阅读量:第一, 爱情主题。通常认为舒婷在诗中表达了理想的爱情关系。于是,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因其主题与形式的相似而角度迥异成为首选;第二, 树的意象。源于诗自身的特点, 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创作者笔下, 总能创造出迥然的意境。郑敏的《树》是宁静而深思的自我化身, 沈尹默的《月夜》浅近地表达了人格独立的思想, 与《致橡树》异曲同工。这是充满了艺术美感的理性渗透, 它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也更易于被认知主体所接纳。

<二>.开设现代诗欣赏课。

将课文作为一首引诗, 略作点拨后进入多诗的专题欣赏。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可选取余光中、李广田、席慕蓉等诗人的同题《乡愁》, 并穿插配以歌曲《乡愁四韵》等, 通过立体的视听感悟诗情诗句,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却能传递出同样的感情, 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三>.以诗解诗。

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崇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 (4) ”, 而一些优秀的当代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往往从古诗中汲取营养, 其作品也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 遇字必解, 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怎样让学生准确的把握一些关键的意象, 全面领悟一首诗所要传达的信息?怎样让学生感受诗歌超越生死, 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诗人王家新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诗歌就是在僵化教育中失去的东西。教育不再与给于什么, 而在于打开, 就像诗歌本身, 给学生第三只眼。 (5) ”在诗歌教学中, 尽量避开理性的说教, 以诗解诗就很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诗歌储备, 广泛链接, 以诗解诗。比如向学生介绍郑愁予的《错误》:

……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其中, “芙蓉”之于“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之于“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等”之于“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之于“千行欹枕泪, 恨别添憔悴”。之于“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柳”之于“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之于“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所出现的意象都是传统的、中国的, “江南”、“莲花”、“青石的街道”, 甚至以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 都是以古典的东方风味唤起我们心中的联想。而作者叙述的故事就脱胎于传统的闺怨诗, 联系这些常见的诗句, 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关键词语所包含的意境, 从而感悟到这首诗的含蓄蕴藉之美以及美人迟暮的深层意蕴。

我们并不奢望培养诗人, 我们只希望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急功近利的今天, 让诗在学生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叶圣陶人民教育杂志, 1989年第12期

②《创造写作学阐要》郭昭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③《诗学中的九个问题之我见》西川《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④《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王家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一首充满古典意象的现代诗 篇2

诗的第二节,“东风”、“柳絮”、“春帷”等意象,多见于古典诗词。李白诗《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商隐诗《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思妇幽怨、分别销魂之意。苏轼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词意“幽怨缠绵,直是言情”(沈谦《填词杂说》),寓伤感于飘逸,表达了无限幽怨。正是由于运用了“东风”、“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词语,诗中自然地散发出深沉浓厚的哀伤幽怨之情。思妇心扉紧掩,寂寞孤独,如同枯木;春来不发,好像死水,波澜不兴,而寂寞的背后仍是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如此,才引发出第三节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思妇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听到清脆的达达马蹄声由远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骑马归来,她的心被达达的马蹄激活了,怀着满腔的惊喜,打开久久紧掩的窗扉,迎接归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个陌生过客,从窗前走过,这和“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何其相似!《错误》确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满哀怨的诗歌。

我们说《错误》是一首优秀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更在于它的现代手法的运用,彰显了现代诗歌的魅力。下面,我们就从叙述视角这个角度来剖析《错误》的现代性。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中站出来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来叙事。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的叙述者清晰明显。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客观地叙述。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错误》中的叙述者,与此又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了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为了理解方便,我们不妨把原诗改动如下:

过客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思妇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思妇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过客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过客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一切尽在诗人的视线之中,可是诗的韵味便荡然无存了。诗中“我”的身份开始并没有明确,我们读完第二节诗时,也会善意地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样诗便充满了张力,读者产生阅读期待心理,结果却又超乎读者的意料,获得一种意外的美感。接受美学认为,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产生一种期待视野,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契合,读者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满足感,但若是一味契合,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当作品合理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新奇感,阅读兴趣会更浓厚,可以更深刻地获得美的享受。因此《错误》一诗在人称运用和叙述视角上确实独特高妙。

评论此诗,有人认为这个“错误”是“我”主动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你”主动造成的,从诗的内容上看,不管是谁主动造成的,这错误还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那必是一个残忍的错误。如果清楚了叙述视角,明白了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无奈的事实,正如徐志摩《偶然》中所写的那样:“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并非是故意而为的错误,错误才是美丽的,诗意显得更加凄美淳厚。

布鲁克斯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中说:“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隐喻。”如果我们认为《错误》这首诗以闺怨意境为隐喻,指代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么,诗人这位“过客”没有走进古典,皈依古典,而是继续前行,诗人走向了哪里?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现代,实现了对现代诗歌的追求和创造。《错误》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对古典和现代的态度。这样理解,不知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接近文本的解读。

附: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藏头诗的生日祝福短信摘抄 篇3

祝融南去万重云,

熊咆龙吟殷岩泉。

适罢祈农此访春,

生不辞巢不别群。

日高风静絮相随,

快剑长戟森相向。

乐天一过难知分。

祝人多年一卧龙

熊公一斗诗情通

适情处处都安乐

生意人心万国同

日月须归仁义主

快乐草织禅家供

乐山雅望意雍容

熊蹲豹掷争低昂,

使适周而观礼焉。

须为生灵暂出山,

入山三日得同行。

向上应无快活人,

又有国之所乐闻。

咋可当熊任生死,

就中闲适是分司。

意气平生事侠游,

陶家旧日应如此,

鞍马稳快衣衫轻,

此非鱼乐是鱼惊。

适野自可爱

生平礼法循

日月宜长寿

快乐安乐人

陌路的现代诗摘抄 篇4

就拿笔者所执教的六年级来说,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 六年级下册就安排了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 朗费罗的《人生礼赞》, 魏刚焰的《你, 浪花的一滴水》, 王慧骐的《我们上路了》, 蓝星的《万岁, 母校》, 还有《苏武牧羊》等6篇现代诗, 占教材总容量的七分之一强,

面对教材中的现代诗篇, 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现代诗教学上出诗味, 上出诗意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笔者想从现代诗教学的“简”与“丰”两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般而言, 现代诗教学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从教学任务上看, 现代诗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读出诗歌意韵, 结合背景,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体悟诗歌意境意蕴, 还要能适度仿写诗歌的某些章节, 在诗歌写法上领悟出一点“皮毛”来。

一、教学程序安排要简单

一课时的时间长度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繁杂, 教学环节安排琐碎, 那么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一定值得怀疑。

1. 教师要先读为快

一篇现代诗到手, 教师自身要反复把读, 读出诗的韵脚, 读出诗的内蕴, 读出诗人的情感, 甚至还要想象:诗人当时在创作该诗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波澜?只有教师读到位, 对现代诗篇的感悟才能出味, 也只有教师读出味了, 在与学生的共商共学中才能起到“首席”的作用。

2. 教师要抓准“诗眼”

每一篇现代诗篇, 尽心涵泳, 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 这“诗眼”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个词, 也可能是一句诗。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

不久前, 我们六年级备课组在研究《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诗的“诗眼”, 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老师认为, 本诗的“诗眼”应着落在“红旗”上, 因为“红旗”是勇士们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的目标指引, 也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 因此, “诗眼”非“红旗”莫属;也有老师认为, 本诗的“诗眼”应是隐含的, 是“遐思飘飞”, 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的所见所思, 重在所思, 而这“思”恰是本诗的“诗眼”……而笔者则认为, 就全诗的描述与抒发“流线”来看, 本诗的“诗眼”应落脚在“高声歌唱”上。为什么呢?全诗共有四节, 第一节点明诗人站在今日的铁索桥上;第二节讲的是诗人在铁索桥上回忆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渡桥画面;第三节讲的是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与人民对勇士、先烈的缅怀与哀悼;第四节诗呼应第一节, 深情歌颂了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就全诗的内容与诗人饱满澎湃的激情来看, 全诗的意旨在于高声歌唱英雄、歌唱可敬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追求、歌唱伟大的祖国……诗歌的最后一行“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意犹未尽, 留下了诗人无限的倾诉空间。就此而言, 本诗的“诗眼”便再清晰不过了。因此, 在教师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还要引进“全组的智力”, 这样对现代诗篇的内涵内蕴的把握才会更准确、更到位。

3. 教师要“读声鲜明”

现代诗“以读为本”, 为此, 在充分咀嚼诗篇的基础上, 教师要“先读为主”, 将诗读出气势来, 读出情绪来, 读出情感来,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以自我的读诗体验去感染与影响学生。同时, 教师在备课时, 应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有“煽情效果”的过渡导语, 给学生的每一章节与完整诗篇的朗读“助燃煽火”, 达到“以情激情”的学诗成效。在读的形式上, 要多变, 个体读, 小群体读, 集体读, 配乐读, 设计情境读等方式要相互配合, 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课堂不仅读声琅琅, 而且情意绵绵。

4. 教师要简单施教

简单, 并不等于没有内容;简单, 是一种教学的境界追求, 正所谓“此时无招胜有招”。进入中高年级, 学生的现代诗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了, 教师不要老不放心学生的学力, 不管不顾学生的预习起点, 一入课总是从生字、新词的学习做起, 然后再逐句朗读、逐句讲解, 在教师的包办下, 再将诗行的意思, 诗歌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儿倾囊相授。包办下的学生, 学力发展必然是依赖性的、畸形的。因此, 教师要以发展学力的眼光安排教学, 应以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为现代诗歌学习的起点, 对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体悟与认识到的, 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学生读来简化处理。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给予扮演“天下知”的角色, 要引发学生的思索, 实在有难度了, 教师再加以引导。而后重点围绕诗歌的题眼、诗眼, 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 引导学生有质量、有质地、有质感地读诗歌, 让现代诗教学的课堂飘逸出浓浓的诗声、诗情来。

二、教学成效呈现要丰盈

一课时的现代诗篇教学, 简单的教学程序安排也许不甚好看, 但对教师的挑战难度将更大, 就像如今的世界乒球比赛, 虽然比赛的回合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 但对技术的要求却更高了, 因为, 所有的选手都想在前三板抢得先机。同理, 现代诗篇的教学, 教学程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成果的“缩水”, 相反, 在简约中, 现代诗篇的教学正在追求着丰盈温润的教学风韵。

1. 外引资源, 为品味语言“注泉”

还以《我站在铁索桥上》为例, 现代诗篇教学依然不可忽略语言文字的品味。本诗的第二节“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其中“攀着、冒着、冲破”三个动词, 形象地再现了勇士们英勇顽强, 为革命为战斗胜利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 教师可适当引进《飞夺泸定桥》课文中有关22位突击队员铺木板的描述, 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 也可引进毛泽东的《长征》诗行, 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件时的不同笔法, 以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2. 当场消化, 为积累语言“献力”

对现代诗教学, 教师一定要有让学生当场尝试背诵的意识, 千万不能认为背诵是学生课外的活。只有树立起抓紧课堂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诗行的意识, 课堂才会紧凑高效, “逼迫”教师砍去许多无谓的末节。一课时的教学, 对于较长的现代诗来说, 现场背诵可能有点难度, 但教师也应挑出重点、精彩的章节, 通过填空式、提醒式的设计, 引领学生踊跃背诵, 以提高现代诗篇学习的效果。

3. 适度仿写, 为运用语言“搭台”

现代诗是情感的抒发形式, 是一种美的聚集, 美的表达。虽然我们无法强求学生今后人人均成诗人, 但我们别忘了要用诗行去涵养学生诗人的气质。因此, 现代诗篇的教学也应重视“读写结合, 练笔迁移”。仿写可分两种, 一为语言上的技巧模仿, 一为情感上的恣意流泻。笔者认为, 第一、二学段的现代诗学习宜以第一种为主, 第三学段则可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内容技巧的仿写, 不宜全篇仿写, 可以以诗篇中的某一章节, 结合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进行仿写, 也可进行补白式的续写。情感式的仿写, 应立足在全诗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思考、思绪等仿照诗行的形式予以表达。如学完《人生礼赞》, 面对诗人在诗中呼吁的“行动起来吧, 就在生命的此刻行动!让生命之舟乘风破浪!”结合学生即将小学毕业, 步入中学生活, 再过六年, 这批孩子就要走进大学校园, 面对自己的未来, 目前该有怎样的人生规划, 该有怎样的行动表达?在学完全诗之后, 可以让学生应答诗人的“呼唤”, 将心底的“冲动”倾吐出来, 这对学生在学诗之余, 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催力”的“发酵”呢?练笔同样是现代诗教学的应有之义。

现代诗《井》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一类的学术专著,当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师用书”上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料了。实践证明,任何不顾及学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邹小千,教师,现居重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最美的现代诗 篇6

1、《一颗开花的树》席慕蓉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在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2、《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语文早读材料(1)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4、《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语文早读材料(1)

5、《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6、《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语文早读材料(1)

7、《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8、《门前》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语文早读材料(1)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9、《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0、《从前慢》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语文早读材料(1)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11、《一束》北岛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画框,是窗口 是开满野花的田园 你是呼吸,是床头 是陪伴星星的夜晚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日历,是罗盘 是暗中滑行的光线 你是履历,是书签 是写在最后的序言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纱幕,是雾 语文早读材料(1)

是映入梦中的灯盏 你是口笛,是无言之歌 是石雕低垂的眼帘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鸿沟,是池沼 是正在下陷的深渊 你是栅栏,是墙垣 是盾牌上永久的图案

12、《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3、《当你老了》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语文早读材料(1)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在炉罩边低眉弯腰,忧戚沉思,喃喃而语,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1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国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秋天的现代诗 篇7

1、《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2、《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r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4、《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5、《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

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

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6、《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

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

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7、《写给秋天》

是默

一弯月色

少女的光眸

醉了江山

尽了人间

丰腴的谷穗上

尘封了时空的扉页

池菏的花瓣里

飘出了季节的丰歌

一缕清风

佳丽的心声

经天拂地

情溢四方

别在枝间的花果

聚结了温度与热情

挂在河边的烟柳

诉说着不谢的悠悠气息

一道秋水

艺人的甘露

长烟笛声

千转百回

拈朵微笑的花簪

轻抚真诚坦荡的笑容

任精挑选的脂粉

走近云裳为你助妆

穿尘而过,涉水而来

一次回眸,一声问候

如草儿载不动的玉露

拾起你斑驳游离的浮影

盘桓心间

聆听风雨呢喃

夜阑珊,人无眠

一醉千年

枫桦伴影

丹桂飘香

掬一棒水月盈眼眸

摘一枝月桂秀掌心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秋林映落日,天边酡红如醉

那一泓浓情

温柔了一世的清凉!

8、《这个秋天,你来了!》

紫藤晴儿

也许这是秋天的高潮

枫叶因此也红了一地寂寞

用最暖的色调背起山峦

在冬的渡口移步

我一如秋天的叶子

夜霜湿漉漉,鞭打我的坚守

白雾尽染我的绿意

岁月错乱了经纬在深秋处

安泊一杯烈酒的马驹,

四肢直奔山谷

满腔的红回荡一面旗帜

以秋的风标招摇

在野花繁荫下清清流水

浊洗尘世的浮澡

这个秋天你来了

一山的风情尽你拥抱

一棵山楂树流馋欲味

酸涩的流年在泪光中倒影

一只麻雀啄破了石榴

半边红将晶莹裸露一整个天空

我穿起那花边的裙

在秋波中与你同舞,将秋声淹没

9、《秋天》

桑榆

一直以来很喜欢秋天,

喜欢它的不温不火,

喜欢它的宁静,它的缜密。

秋风起,河水起涟漪,

枯黄的落叶,一片一片摇曳而下。

秋雨绵绵,

五彩的伞群组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乡间的田野甚是壮观,

成片成片的包谷杆舞动着长长的衣袖在风中翩翩起舞,

庆贺着今年的好收成。

红红的苹果在枝头翘首以待,

摘果的大妈望着一个个硕大的苹果眉开眼笑。

10、《秋天的歌》

青城明姿

从池塘里掬一捧清凉

从果园里捎一股醇香

秋来了,唱着一支金色的歌

来到城里,来到村庄

没有春风杨柳的得意

没有落红飘零的忧伤

没有如火骄阳的狂热

没有寒霜飞雪的冰凉

你唱远行的艰难和苦涩

但并没有失望和悲伤

你唱秋收的喜悦和满足

但并没有自负和狂妄

啊,面对遍地黄花

满园桂香,秋风啊

我想和你一起唱

11、《秋天来了》

小荷

想要寻觅

最妖娆的色彩

描绘你的华丽

涂鸦我的痴迷

想要找到

最深情的文字

记录你的柔情

倾诉我的衷情

想要用尽

最美好的时光

追随你的身影

铭刻我的记忆

还要守候

你的芬芳你的明媚

你的落寞你的枯萎

你的所有

是我看不倦的风景

我不知

怎样的欢欣

不负你的来临

我须用

怎样的珍惜

挽住你的手臂

我的爱恋

经年累月

在冬春夏背后沉寂

每次挥别

开始遥望

下一轮回与你相遇

12、《秋天》

竹观月

枫叶的叹息

在两场雨的相拥里

愈见深沉

一个深夜

白露挽着落英

悄然来临

悬崖上的木雕

躲在仲夏的残卷下

和海浪吻别

大雁飞过的

门前躺着一条

被岁月阻隔

残废的河

九月的松花香

被旧木窗娶回了家

13、《秋天来了》

竹观月

树叶黄了,秋天来了

天也旧了,梦也凉了

你在哪里,我在这里

风都哭了,弦都断了

月儿弯弯,水儿涓涓

白荻秋霜,一曲幽蓝

夜上阑干,花开半晚

心之所向,人之所往

14、《秋天的感慨》

ZJK大雪

好啊,

你终于来了!

我被你微笑拥抱,

你的热情,让我稍略有一丝寒冷。

或许我毫无准备,穿上秋衣的锦袍。

突然的一切,丝毫没有让我感到。

百年的树妖,

在风儿的倾诉下来晃的指点秋到。

小伙来的清早,

一堆堆刚过滤的沙子,

从他手里付出,

那副乐观的面孔,

传感着沉默――秋色大地一切安详美好。

玉米地披衣的骨子里,

闪烁着玉米金色的荣耀。

快要枯死的花丛中,

诱因着无数的麻雀,

挑逗着虫子,玩起了迷藏。

枝立的喜鹊幸福的高唱,

也许是想……

给世人传递什么吉祥。

习惯自由的孤鹰,

盘旋在高空,

猎视着敌向。

三间陈旧的瓦屋,

一位胡思的人,乱想的心――

拭目着天空,以待着花朵的白云,

生在他的眸子里。

等待着……

夏在秋消了度,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一阕都年迈已尽,

幸福迎接美好的夕阳红。

15、《秋天的声音》

相拥取暖

凝望秋天

摘一片

北京香山的

红枫

别在

秋意渐浓的

胸襟

绽放

一朵

没有花香的

感觉

谛听

夏日

生机盎然的

余温

传递

着一个季节的

智慧

关于

你的

毋须诠释

落英纷纷

重新

抒写大地的

个性与风格

于是

试着起草

怡然自得的

诗句

那是

和着秋天的

声音

16、《走进秋天》

悠悠对小河

我行走在秋天的原野上

农民老大爷黝黑的脸

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红彤彤的高粱穗

黄灿灿的玉米棒

稻谷满园香啊

同伴们

快过来看呀

田地里

那劳动的姑娘小伙子

汗流浃背飞舞的场面

还幸福的放声歌唱哩

此时

我多想呀

拿出纸张

用七彩笔

写下这五彩斑斓的诗章

农民们的欢笑啊

才是这个世界上面

最温暖的景象

这个秋天

我走进了希望里

17、《那秋天的雨》

刘恒武

秋天的雨,

清凉的雨;

雨中跳起自由的舞。

秋天的雨,

有风的雨;

雨中飘起如丝的画。

秋天的雨,

深思的雨;

告别了夏日的风情。

秋天的雨,

热闹的雨;

雨中有那唱歌的鸟。

秋天的雨,

丰收的雨;

浇开了丰收的果实。

秋天的雨,

多情的雨;

宛如那多情的少女。

秋天的雨,

生命的雨;

滋润了大地和万物。

秋天的雨,

清新的雨;

清新了如画的世界。

秋天的雨,

真诚的雨;

没有那虚假的情爱。

秋天的雨,

感悟的雨;

笑着看那冬的到来。

秋天的雨,

人生的雨;

雨中升起喜庆的红。

秋天的雨,

苍天的雨;

苍天张开美丽的脸。

秋天的雨,

平凡的雨;

献给百姓热情的心。

秋天的雨,

如诗的雨;

雨中绘出如诗的画。

秋天的雨,

播种的雨;

播种起那春的希望。

18、《秋天的颂歌》

刘恒武

秋天,

果实的秋天;

收获着那丰硕的果实。

秋天,

清爽的秋天;

经历了那春夏的洗礼。

秋天,

靓妆的秋天;

有美丽的蓝天和白云。

秋天,

欢乐的秋天;

唱起了那欢乐地歌谣。

秋天,

灵感的秋天;

激发了那创作的热情。

秋天,

感悟的秋天;

迎接着那冬天的到来。

秋天,

多情的秋天;

像那温柔多情的少女。

秋天,

希望的秋天;

响起了那希望的号角。

秋天,

豪迈的秋天;

荡漾起那豪迈的激情。

秋天,

知识的秋天;

宛如那碧蓝色的大海。

秋天,

感动的秋天;

洗刷了那愚钝的心灵。

秋天,

努力的秋天;

迈开了那拼搏的步伐。

秋天,

有爱的秋天;

像那奔向大海的黄河。

秋天,

幸福的秋天;

迎来了那秋天的喜雨。

秋天,

奋进的秋天;

唱起了那奋进的歌谣。

19、《如果这是秋天》

陈哲夜

曾经,我们是天堂飘来的枫叶。

曾经,我们是一些跑动的脚印,

但这种跑动终止于我们出生那天。

拧紧树根的水龙头,

那些流往北极星的溪水传达着我们的善意。

他躺进坟墓,

他死去,不是因为疾病和衰老,

而是因为干枯。

一种没有表情的情绪在雨中徘徊,

当你仰起头的时候,你的脸庞便往下滴落,

当一切过去,天空只留下一双灰色的翅膀。

歌声作为一个结果而呈现,

我们用蘑菇的耳朵探听它的调性。

如果这是秋天,

每个人都应释放出那些五光十色的囚徒。

20、《遐想秋天》

竹籽籽

当炎炎夏日伫立窗前

我如期开始遐想秋天

秋天它原来一直

是个懵懵懂懂的季节

我还未曾把双手来伸

它已裹住了我的全身

夏天的风吹去了秋天

撩着朦胧的睡意垂帘

足迹偷偷游走我的梦匣

笑容悄悄逗留我的脸颊

冬天过去春天依然料峭

夏天垂暮秋天别样清高

我开始遐想秋天

想它枫叶如霞的红艳

想它稻田如辉的金

想它炎夏后的深沉积淀

想它风华中的如梦幻变

落叶使它豪情飘逸

落叶又使它沉思伏地

原来秋天

它让我思潮涌动

浮想翩翩

我对它情有独钟

依依念念

如果渴求它不再走

唐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 篇8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杜录事①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②看,风前唯两人。

[注]①杜录事即杜牧。②篮舆即竹轿子。

(1)从白诗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对杜诗的“和答”?

答:“如花不待春”一句是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进一步提炼;“风前唯两人”二句意思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2)同样是写枫叶,都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枫林秋色图,其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杜诗用了烘托的手法,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写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白诗对枫叶的描写主要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中间两联写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写出了寒山的美丽和红叶的可爱。

例2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然后做题。

红叶

沙白

风,

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析之。

答:拟人,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双关,“经霜”一词既有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有比喻人生磨难之意。

(2)有人认为“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一句能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你认为它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答:人们向来把“绿色”当作和平的象征,植物蓬勃生长的象征;而一提到“红色”,就不由得会就想起流血、奋斗、牺牲之类,总觉得和“绿色”相去甚远。可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一片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境界,托物言志,蕴含了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会发现有斗争、有牺牲的生命更可贵之意。

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文人们会用不同的形象、相同或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同一种情感,使得诗歌阆苑中奇葩朵朵。下面我就三组意象相同、手法相同而意境相近的唐诗与今诗加以比较,让我们看一看古今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品味其中穿越古典与现代的诗意。

一、含蓄蕴藉、云月映衬的落寞情怀

先看这两首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主题即写“客愁”,诗意明确。一二两句交代了背景:客游他乡,日暮投宿;宿于小船,船靠沙洲。于此诗人已表明了愁绪并点明了愁的原因,三四两句转入了对景物的描写,这两句景语意蕴何在是许多初学诗者殊难理解的。作者写四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水中和自己是如此亲近。那么,话语之中未曾直白的意思是什么呢?正所谓诗贵含蓄,作者舌头底下压着的话是人在他乡,亲朋与自己多么遥远,这让自己是多么的孤寂忧伤啊。联系作者身世便可知,作此诗时,作者科举落第,失意东归,那么江边孤舟之中,明月当空之际,他的心中岂只乡思,他更有着怎样落寞惆怅的情怀。只是不想明说,而愈不明说,倒更让人品味出了明月难以抚慰的人生辛酸。这种含蓄蕴藉手法的运用在唐诗中比比皆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阁上朝朝暮暮只有云雨光顾,那“佩玉鸣鸾”的人呢?物是人非之情顿生;“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周遭之山还在,岂不废话?诗人的用心在于叹息南京城曾经的六代繁华业已不存。

顾城的《远与近》与孟浩然此诗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犹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不仅反映了个人内心的落寞情怀,还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较之孟诗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二、回环往复、形影交织的孤寂氛围

再看下面两首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影答形

吕亮耕

时间有尽,我们的情谊无尽。

我追逐你,更逾于爱者的痴心。

任何心爱物都不似你我的逼近——

如鱼即水如水即乳的交融,

华灯作证,日月星辰作证:

我紧随你,时刻也不曾分离——

你的情怀冷暖,我知道最亲切,

我分担过你的悲哀同欢悦:

曾伴你独自走向无人的狂野,

且颤心地窃听过你的啜泣,

我零乱的影子像打散的珠串;

今夜,青春的稚子,当你的诗笔在——

羊脂烛上生花,

我又偷窥了你新的秘密。

我国早就有“顾影自怜”、“形影相吊”等成语,借以表达人们寂寞难耐之时对影子的钟情,上面两首更是以形影为意象写出的奇趣之诗。

“花间一壶酒”本是很惬意的,可“独酌无相亲”就显得单调凄清了。于是诗人突发奇想,邀来明月,拉过影子,形、影、月就成了三个人且歌且舞、暂得其乐。歌时月徘徊,两情依依似遇知音;舞时影零乱,形影相吊一往情深。不仅要今夜月光下相互交欢,还要永远结游,相约在那邈远的云天上再见。全诗就在“我”、“月”、“影”三者之间交互回环的描写中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诗艺相通,无独有偶,早于李白六百多年的陶渊明曾写出了《形影神三首》,阐释其“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而晚于李白一千二百余年的现代诗人吕亮耕更是推陈出新,把形影的意象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同于李诗的是《影答形》把“影”放在主角的位置,通过“影”对“形”(即“我”)回环往复的深情表白,渲染了浓郁的孤寂氛围。诗中先写“影”与“形”的密切关系,次写“影”对“形”的亲切关怀,再写“影”对“形”内心的入微了解,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在说诗人的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三、情景逆转、归人红袖营造的深婉意境

看下面两首诗: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在诗歌园地中乡愁是一种风景,闺情也是一种风景,而能将这两种风景结合起来的便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了,十分巧合的是上面两首诗都做到了这一点。《寄远》一诗又题《南陵道中》,“客心孤迥”是其主旨,前两句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悠悠”二字既写出了水面平静、水流悠长,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乡思的悠长;“欲变秋”不仅点出天气变化的动态,更写出诗人的心情由原来的孤寂而变为清冷了。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第四句,当诗人心情孤回之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楼遥望,那么诗人的心情起何变化呢?“谁家”二字可见此处不是“客”的归宿,那么红袖的出现表面上让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实际上更加重了他的乡思。可以说正是这情景的逆转、情绪的起伏让此诗有了更丰富的联想体味。

《错误》一诗有着同样的深婉意境,在字面上诗人从“我”写起,一个归人(或曰浪子)经过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不期而遇一位苦苦等待心上人的美丽女子,便有了美丽的故事,其实是美丽的错误。但全诗的重点却又在刻画一位凄婉美丽的思妇形象,以莲花、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最具古典意味的意象把思妇的怀人心理表现得深婉动人。“美丽的错误”本是个矛盾体,“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情景的逆转便尽现了“红袖”由听到马蹄声的惊喜到失望再到无尽的等待的情感历程,一波三折,言有尽而意无穷,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当之无愧。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是作为古典诗歌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这二者天生的又有着一种必然的渊源关系。唯有继承才能创新,可以说以上三首现代诗正是突破了格律的束缚,才得以如此自由地挥洒语言、渲染诗意,产生了如此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古贤有灵亦当欣慰赞叹的。

【作者简介】

何玉清,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潢川第一高级中学,教研组长,发表文章多篇。

上一篇:灵与肉诗歌下一篇:医师节致敬医师寄语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