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共7篇)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 篇1
东莞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
工作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为认真做好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市市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全面总结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任务,推进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事业发展和规划编制的理念,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卫生计生问题,实现全市人民病有所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当前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深入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计生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结合功能和发展定位、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既有宏观规划又具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3.坚持改革创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先试,注重卫生计生发展理念的转变,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与软件水平的全面同步提升。注重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创新卫生计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为长期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统筹兼顾。规划编制过程中既要全面统筹、全面发展,保持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又要结合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研究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卫生计生发展全局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所突破,实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合理性。
三、主要任务
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规划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各镇街、市属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发展规划三个层级构成。
(一)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由局规划财务科牵头,各科室配合做好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在总体规划统领下,编制 15 个专项规划,由局相关科室、各镇街卫生计生部门、市医管中心承担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项规划(局体制改革科负责); 2.卫生计生重点项目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专项规划(由局规划财务科负责);
3.医疗机构设置专项规划(局医政中医科、基层指导科、体改科负责);
4.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局医政中医科、人事科、科教科、基层指导科与药政科负责);
5.卫生计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局人事科、科教科、医政中医科、基层指导科负责);
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项规划(局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
7.爱国卫生工作专项规划(局爱卫办负责); 8.卫生应急工作专项规划(局应急办负责); 9.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局基层指导科负责); 10.妇幼健康服务专项规划(局妇幼健康服务科负责); 11.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工作专项规划(局综合监督科和政法科负责); 12.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局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科负责);
13.卫生计生宣传工作专项规划(局宣传科负责); 14.人口健康和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局信息与统计科负责);
1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专项规划(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科负责)。
(三)各镇街、市属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发展规划 由各镇街卫生计生部门和市医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编制。
四、时间安排
根据市政府对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要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14年7月~10月)成立相关组织和机构,开展专题研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形成规划总体思路。
(二)基本框架形成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5月)围绕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和前期研究,形成前期研究报告,提出规划中的重要指标、重大行动、重大项目、重要举措及政策措施,形成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
(三)正式规划形成阶段(2015年6月~12月)完成规划的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汇报和提交审议等工作,做好各镇街规划(市属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规划)、专题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最终形成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五、工作措施
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创造性、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局领导负总责,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局规财科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协调、督导、培训和日常事务工作。局成立医疗卫生、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三个专项规划小组(见附件)。局机关各科室和各镇街卫生计生部门、市医管中心要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调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影响卫生计生工作的国际国内形势研究、对当前卫生计生改革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确定差别化的发展目标,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三)落实重点项目。结合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要提出一批长短结合、目标明确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进入“十三五”规划项目库,作为“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和措施保障。
(四)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规划的背景、意义和内容等,增强公众对规划的了解和认同。要让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集中群众智慧、协调各方利益、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015年5月11日 附件:
东莞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写专项规划编写小组:
(1)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小组 负责人:潘伟彪、尹露萍
成员:医政中医科、体改科、妇幼健康科、药政科、人事科、宣传科、科教科及市医管中心负责人。
(2)公共卫生专项规划小组 负责人:叶向阳、罗小勇
成员:综合监督科、疾控科、妇幼科、爱卫办、应急办及市卫生监督所、市疾控中心负责人。
(3)计划生育专项规划小组 负责人:方泽槐、叶润娣
成员:考评科、信息统计科、政法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科、流管科、基层指导科、妇幼科、宣传科负责人
备注:排名第一科室为牵头责任科室。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 篇2
1“十二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成绩
作为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持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全面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服务资源、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
1.1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
在2011至2015年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在机构数量方面,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920546个,比2010年增长18837个。相比之下,非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增长速度快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基层医疗机构增长速度快于营利性基层医疗机构。在床位数量方面,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38.1万张,比2010年增长18.9万张。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布也渐趋均衡,截至2014年底,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分别为332481个、295069个和289785个,地区间的数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1.2 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医等方式增进乡村医生待遇,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置特岗等方式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截至2014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已达353.7万人,基层全科医生数达139210人,比上年增长18.98%,其中,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增长率为23.71%。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提升,与2010年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增长速度较快。
1.3 诊疗能力明显提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在服务总量方面,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达43.64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20.82%;2014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02866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为4072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2.78%。2014年非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达135442万人次。在工作效率方面,2014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数分别为9.5和16.1,分别比2010年上涨了15.85%和18.38%,医师日均负担住院床日数量也有所增长。在医疗环境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达4469340,比上年增长15.84%,房屋建筑面积达20324378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2%。
1.4 配套机制更加完善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投入机制、财会制度、人事管理、药品配备等方面积极改革,力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其中,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实行药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地方政府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程序得以规范,在基本保障儿童用药的基础上,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约30%,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以及约86%的村卫生室已配备了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上述前提下,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2014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2.0%,比2010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
2“十三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既要有效减轻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负担,又要切实应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速度加剧、疾病谱变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等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健康中国”建设等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不仅应当在服务资源、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继续发展,还需要在医疗卫生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回应。
2.1 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
首先,坚持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以慢病管理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建立专科医生、全科医生与健康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团队和区域性的医疗卫生联合体,为真正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打好基础。
其次,坚持防治结合,在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和控制、职业病防治、精神心理卫生等方面形成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坚持健康促进为中心,加大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其三,落实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诊疗、护理、康复的责任。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十三五”期间将进入老龄化加速时期,预计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2.5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7%。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失独老年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医疗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共同增长。因而有必要落实基层医疗卫生在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双重责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在常见病、慢性病、康复护理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的能力,开办基层老年护理站、康复站等延续性医疗机构,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形成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相结合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群体,应注意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计生政策、传染病防治、孕产妇保健、职业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重视,并落实相应的随迁群体或留守群体健康管理工作。
其四,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管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在地域布局方面渐趋均衡,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街道卫生院、门诊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因而需要在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均衡布局,保障边远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特殊区域的医疗资源需求。此外,应对民办非营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予以更多支持,增加社会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朝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2.2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在慢病防治、精神疾病管理、健康促进方面增强人员配备,强化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力度,补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水平医疗卫生人员,在人才、技术、设备方面进一步提升。引导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将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健康指导室等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有意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安全,重点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形成传播患者安全文化、重视患者安全的文化氛围,减少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3 注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和服务
基层医疗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政部门的监管,但也不能脱离起指导。一方面,要明确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评估工作,建设基础医疗卫生机构评估体系,注重患者满意度调查;另一方面,坚持服务与监督相结合,通过管理进行服务,根据检测评估的指标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解规划任务、加强内部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地区发展规划。
2.4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基层医疗机构也应顺应这一潮流,建立标准统一、便于统计的电子病例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逐步建成远程医疗与教育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医保、医药信息等医疗卫生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并通过不良数据监测网实现数据共享。不仅能够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方便,也能够通过基层医疗数据中心的建设,为科研、政策制定提供临床数据支撑
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将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为“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月度统计资料(2015年4月)[Z].2015.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Z]2012.
[5]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57号)[Z]2012.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Z].2015.
“十三五”环保工作怎样开展 篇3
“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生态环境是否健康安全,这既是检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两个基本标准,也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着力点。”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指出。
据了解,环保部目前已编制完成《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提出了“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基础与形势、目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及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的方向。1月21日,受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邀请,作为规划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吴舜泽在“广东环保学习论坛”上对“十三五”环保规划做了深入阐释。
新常态下,环保工作机遇大于挑战,环境形势总体谨慎乐观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2014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这对我国环保工作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吴舜泽表示,经济发展增速平稳回落将总体上使安全生产、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长期紧绷的“弦”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从规模上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对生态环境新冲击负荷的强度和频次有可能下降。
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我国发电量为3.8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3%,是有统计数据(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对于环保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数据,因为电力消费增长态势转折实际上是我国重工业发展态势转折的一个缩影,预示着我国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放缓,主要重工业产品的产能峰值苗头显现,并有望成为传统污染物排放量控制转折的结构性驱动因素。另外,我国煤炭消费增速在2014年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的“脱钩”形势明显,能源需求低增速、低增量将成为新常态。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将迎来改善的机遇。
“世界环境利益多元复杂、争夺加剧;布局性污染点状转移、面上扩张;产能化解尚需打破瓶颈、亟待转型;污染治理迟疑不决、患得患失;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凸显、要求提高;资源环境超载、改善难度加大。”看到机遇的同时,吴舜泽也点明了“十三五”环保工作即将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方面源于经济不确定性、环境风险性与敏感性同步增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阶段,还需要通过深化政策、创新驱动等加倍努力实现“新常态”,“环境福利”能否兑现、兑现多少尚难预估。而且,经济中速增长形态能否稳固、增长因素能否由“潜在”变为“显在”,新动力能否顺利接替旧动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仍难以预期。
此外,未来一段时间,环境压力仍将继续增加。表现在:重工业产品平台调整期延长,中西部地区承接传统产能,城镇化带来的新增人口、机动车、消费转型等带来的环境压力具有现实性。资源环境逼近承载上限,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国际国内环境问题、城乡环境问题、生产型生活型环境问题相互叠加,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正在加大。
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将影响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责任。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等,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且以工业产值为税基,为争夺税源税基、经济资源,地方形成了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税收的经济增长模式,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对环保造成了制度性负面影响。
目前,环保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全面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国家启动环境税改费等做法将对环保投资和环保部门的经费保障产生“阵痛”,影响不容忽视,部分环保投资稳定的来源渠道将进一步丧失,基层政府的环保支出和环保部门经费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资金日益缺乏保障。环境保护费改税将使近三成的政府环保投资、近四成的基层政府环保支出和部门经费、七成多的能力建设资金受到影响,需要切实先行地解决环保投资和环保经费保障的财政预算“硬”约束问题。
据此,吴舜泽判断,“十三五”期间,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和老百姓需求差距最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和发展矛盾最尖锐的负重前行困难期,也是有望理顺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环境压力高位舒缓、走向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应该说,机遇大于挑战,环境形势总体谨慎乐观。
实施质量和总量双控,
做深、做实、做精污染防治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实施质量和总量双控,分区分类,精细管理,精准发力,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着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十三五”环保规划的指导思想,其中,优化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虽然现行的污染减排具体作法存在一定问题,但吴舜泽表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工业化进程和总量居高不下决定了总量控制大旗要长期扛下去,应继续把工业污染管控作为一段时期总量控制工作的重点,落实于企事业单位的总量控制,并以排污综合方式推进污染源有效管控。着力将污染减排目标数据管理提升为未来系统性的治污减排全过程管理;着力将总量控制完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制度之一。”
据吴舜泽介绍,“十三五”期间,环保工作将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做深、做实、做精污染防治,也就是精细化、整合化、协同化。其中,精细化管理即完善工业烟粉尘、总氮、总磷、VOCs等污染物的监测、统计等;整合化就是把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组合运用,协同化则是强化总量和非总量控制因子的协同,“组合拳”、“一石多鸟”等。
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十三五”期间将实行差异化的总量控制。例如,对138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进一步深化,综合防控,统筹水、气、土壤等防控要求,控制无组织排放,实施全口径核算,降低重点防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基于PM2.5、PM10为代表的颗粒物污染持续突出,考虑在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烟粉尘总量控制,实施基于新排放标准的行业治污减排管理;基于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等能力支撑体系情况,在三湖一库、海河流域以及长三角等污染最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实行总氮或总磷区域排放量的总量控制,要求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脱氮除磷;开展石化、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的重点企业VOCs综合整治,用标准和行业政策促进排放量排放,建立控制要求体系,鼓励区域和有条件的地方(城市)进行总量控制等等。
重视区域差异性,
分区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吴舜泽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大行动计划,计划将重视各区域的差异性,分区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其中,空气质量的改善引人注目。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在PM2.5严重、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的东中部12个省、珠三角、成渝区域全面实施第六阶段新车排放标准、非道路机械实施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大力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形成区域统一的环境决策协商机制、信息通告与报告机制、环评区域会商机制、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反映区域污染特征的差别化质量目标和任务。
同时,珠三角区域重点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控制PM2.5和O3等二次污染物形成,力争PM2.5年均浓度基本达标;成渝地区重点控制以PM2.5、PM10为代表的颗粒物污染,力争总体达到珠三角现状水平;东中部12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重点控制以PM2.5、PM10为代表的颗粒物污染,兼顾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O3污染,力争总体水平达到成渝现状水平。
全国其他地区以控制PM10为重点,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等中心城市兼顾PM2.5和O3的控制。根据城市污染程度和改善的不同,对接近标准的城市提出达标时间要求,对超标严重的城市提出浓度下降比例要求。
通过上述分区分类管理空气质量的措施,期望到“十三五”末,PM2.5超标30%以内城市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PM2.5超标1倍以上的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将超标程度缩小三分之一以上,其它超标程度的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有所改善,力争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气减少60%左右,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明显提高。
水环境质量方面,通过开展分流域、分类型水污染防治工作,统筹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陆域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良好湖泊等水体保护。其中,七大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消除劣V类,全国河流好于III类断面的比例稳步上升、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建成区黑臭水体大幅度降低。
与此同时,实施水土联治,充分考虑污染物质迁移、转化和流动。严格保护未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耕地和地下水源地),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分类管控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现役工业企业场地、未开发利用污染场地),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水土联动开展综合质量修复示范项目: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以及农药厂、染化厂等历史遗留场地和垃圾填埋场、污灌区等环境突出的地区为重点,开展土壤、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协同修复试点。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 篇4
记者日前从省发改委获悉,省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不断壮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升。按照国家部署启动运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和评价考核制度基本形成,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 篇5
规划中期评估自评工作报告
为持续落实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按照国家、省州县卫计、发改、财政、经信、水务、市场监督管理、扶贫等多部门《关于开展“十三五”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自评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按照《XX省“十三五”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了自评工作,现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认识
我院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十三五”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安乐乡“十三五”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有院长任组长,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有公共卫生科、功能科、临床组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疾控办公室,负责《规划》的中期评估组织实施、报告撰写等相关工作。认真研究落实防治规划和措施,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保障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职责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五到位”,确保辖区地方病防治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把地防病防治工作作为巩固“全国群众最满意卫生院”的工程来抓,要求全乡乡村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地方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
(二)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全民参与
地方病的发生具有群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宣传内容上,我院着重强调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我院公共卫生科、辖区各个卫生所结合自身职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三下乡”活动,结合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二首发表60周年、“4.26”全国疟疾日、“5.15”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等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让辖区群众认识到地方病的危害,了解到地方病的传播方式和防治方法,动员群众自觉参与防治工作。在形式上,注意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浅显易懂、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在组织实施上,做好层层发动、注重实效,要继续坚持并强化在我乡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地方病防治知识内容。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1.进一步完善防治网络,着力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防治水平。针对不同的地方病,全年至少举办培训班4班次。技术指导组成员根据各个村委会风俗习惯,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逐级培训。由公共卫生科牵头组织,各村委会干部、卫生所村医配合。今年9月份开展了XX、XX、XX村委会共600余人包虫病筛查工作。
2.开展好地方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全年举办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2期。由公共卫生科组织协调,XX中学、XX中心小学师生配合。
3.公共卫生科适时安排人员,对乡镇(村社)干部、村民进行集中讲课,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以血吸虫病为重点的地方病的危害及当前疫情的严峻性。由XX乡政府XXX副乡长牵头组织。
(四)严格督查,及时整改
为确保工作成效,我院院领导班子、公共卫生科加强对自身工作的自查整改。公共卫生科疾控办不定期对全乡各个卫生所地方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促进工作落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院将进一步加大地方病防治防控力度,加强监测评估,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地方病宣传教育,增强辖区群众防病意识,继续做好碘缺乏病、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弗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危害消除工作。为我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 篇6
规划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司局,委直属和联系单位: 为指导和规范“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我委制定了《“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1月24日 “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及战略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为指导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在强化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任务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连同44家委属管医院分别与国家平台实现联通。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建立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注册数据库,以及业务涵盖艾滋病、结核病等22个疾病监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妇幼卫生监测等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计划生育应用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建立了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覆盖13.7亿人口,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地域业务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跨省结算监管稳步推进。食品药品信息监测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全国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初步建成。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并与各省(区、市)药品采购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发布行业信息标准102项,制定印发了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指引。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虽然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依然存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需要的标准、法规亟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个人隐私保护、行业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日益凸显,术语代码类标准不健全,相关标准执行不到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人才和资金保障相对匮乏。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在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防护难度骤增,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亟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健康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当前,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健康医疗事业的影响日趋明显,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涌现,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创新应用,努力开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壁垒和孤岛,着力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力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以人为本。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发展为牵引,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卫生与健康总体规划,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加快行业科学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医疗需求。统一权威、创新驱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发布、应用的平台和服务体系,实现人口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扩大健康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领,促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授权分管、服务规范的便民惠民新格局。强化标准、确保安全。按照法规为本、标准先行,安全为上、保护隐私的要求,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健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确保应用有序推进,信息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等全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实现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32个省级(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台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用共享的良好格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基本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中心及区域中心,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加快推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和重点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传染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95%;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普及,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1.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合理构建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国人口健康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支撑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以及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互联互通信息标准落地应用,消除信息壁垒,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2.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基础资源大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预警监测和动态管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互认共享。在已有三大数据库基础上,加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原则,实现数据集中权威监督、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3.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统筹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药物政策、信息宣传、中医药管理等覆盖全行业、涉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全产业链的所有信息系统,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业务系统,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联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共享。4.健全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体系。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等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涵盖数据、技术、管理、安全等方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标准应用管理机制,推动信息标准应用发展。加强大数据质量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保障数据质量,优化数据治理。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所需的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电子证照和数字认证体系,实现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电子证照数据访问控制,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推动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5.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实施,加快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制度,加大技术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人口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落实《卫生计生行业国产密码应用规划》,推进国产密码在安全体系中的应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容灾备份工作,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方案,提高行业整体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完善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深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6.促进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协同应用。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公共卫生网底数据的规范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实现分级诊疗为目标,推动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探索专科全科协同诊疗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等新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服务协同体系建设;以促进“三医联动”和信息共享为路径,加强医保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全程监管为目标,强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加强药品管理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为基础,加强出生人口信息管理,跟踪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加强计划生育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为抓手,加强综合监管业务协同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医院信息治理能力,加快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逐步扩大和规范数据采集范围,保障数据质量,实现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统一管理。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统一上报并规范接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7.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治理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决策。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8.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和科研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疑难疾病和慢病管理等重点方面的研究,强化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9.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与大数据风险预警和决策应用。利用现有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数据融合及地理空间技术,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紧急医学救援、综合指挥调度能力;以居民健康档案整合慢病管理信息,强化动态监测与监管,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加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预警评估分析,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流行病学分析、疫情研判和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实现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跨区域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国家和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实现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实时上报,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
(三)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10.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加强数据存储清洗、挖掘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大力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环保、中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等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物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在以全息数字人为愿景,集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健康保健、日常护理中的应用,促进由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11.构建“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到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新模式形成发展和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支持就医流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医院、社区、公众三者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建设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健全慢病患者、专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的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体系和规范,为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监控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提供支撑。实施以远程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集成平台,开启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病理结果、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为全体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提供支撑。12.打造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继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支持双向转诊服务,强化社会监督,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实验室检验等功能,推广基层医疗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引入成熟度较高且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诊断系统,并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医务水平,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秩序,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奠定坚实基础。13.推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总结“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推广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促进和完善区域内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创新资源集约、流程科学、服务规范的卫生计生服务模式,方便居民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居民健康管理理念,改善看病就医感受,健全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形成全国整体示范效应。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建设试点。同时,在全国选择10个设区的市和100个县开展“十市百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试点活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扩大成功做法和实际效果。
四、重点工程 以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全局性的重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十三五”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提升管理水平。
(一)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以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人口统筹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加快推进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平台功能指引要求,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以及妇幼健康服务管理、综合监督和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全国上下联动、“三医”业务协同。建立覆盖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传播和远程教育视频系统。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建立国际旅行健康网络,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加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研究制定政府支持政策,从财税、投资、创新等方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相融合。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大数据的集成分析研究,服务人口发展综合决策。
(三)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围绕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业务,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医疗卫生监督考核及远程医疗服务保障互联互通等重要功能,不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基层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层标准化应用和安全管理,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坚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目标。
(四)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在全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信息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医院开展示范建设。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明确智慧医疗服务内容,加快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实施国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计划,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受理环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重点完善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服务,为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远程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普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数字化医学工具在医院中的应用,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生育证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证明、出生医学证明、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等电子化管理。
(五)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求,推动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个案信息库和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贫困人口数据采集和筛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患者和病种精准识别全覆盖。加大健康扶贫脱贫信息支撑力度,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实现身份识别、授权确认、信息归集、安全认证和金融应用等功能,支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逐步实现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为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提供信息支撑,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健康服务的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合力。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抓好落实,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为契机,统筹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立法需求,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有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个人隐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推动完善司法解释,加快制定互联网医疗法规制度、发布标准和应用目录。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努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治环境。
(三)拓宽资金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立足现有基础,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探索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建立考评机制,强化任务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机构的考评范围,并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人员考核相结合。建立规划考评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大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情况考核力度,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数据质量及系统应用等情况,提高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 篇7
准确把握好“四个没有变”的大势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新特征。上半年,全省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不断集聚,发展动力转换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供给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强调,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对当前形势和下步走势的认识判断,应该从挑战、机遇两个方面辩证分析。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总体处于弱复苏状态。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持续惯性回落依然是最大的风险。从我省看,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扩大民间投资的压力较大、供给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新旧动能接续比较艰难、投资边际效益有所下降、“三农”工作面临不少挑战、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等,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尚不稳固,转型升级仍处在阵痛期。
要增强发展定力,深入分析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王忠林主任认为,我省与全国经济形势基本一致,要准确把握好“四个没有变”的大势:一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省经济处于通胀“天花板”和就业“底板”之间的合理区间,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二是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是指我省建立起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指我省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需求潜力。回旋空间大是指我省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随着“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纵深推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三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主要有重大工程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发展等支撑。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省部分行业和地区转型发展已经见到了成效,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综合分析,没有一个非常负面的力量再让我省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也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力量能够给我省带来明显回升,下半年平稳的运行态势将会得以延续,能够实现年初预期增长目标。
突出重点,真抓实干,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要求,要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准确把握发改工作新任务。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政策落实为重点,有力有度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以落实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为抓手,促进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政策措施全面落地,确保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以扩大有效投资为重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把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适应引领消费升级。三是以创新驱动为重点,激发发展内生动力。重点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和人才引进创新。四是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五是以激发活力为重点,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做好牵头推进的改革事项,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事业单位、电力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公车制度和价格改革。六是以加强经贸合作为重点,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七是以融合互动为重点,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充分释放“两区一圈一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红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互动发展,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八是以增进福祉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民生建设。抓好精准扶贫脱贫,稳定扩大就业,办好民生实事,强化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九是以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重点,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大力推进政策落实,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抓好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体系和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明确,要定位转型、从严从实,准确把握系统建设新要求。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业绩”为目标,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持续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切实加强全系统能力建设,重点提高谋划全局、综合协调、推动落实、高效服务和拒腐防变“五种能力”。
李关宾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王忠林主任的报告站位高、视野宽、判断准、任务明、举措实,牵住了发展改革工作的“牛鼻子”,点到了做好工作的“要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对做好下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贯彻落实好这次研究班精神,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统一思想,增强定力,进一步坚定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信心。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王忠林主任的报告精神上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坚定做好新常态下发展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抢抓机遇,直面困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抓落实,妥善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三是主动服务,勇于担当,以更加积极有为的状态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加强调研服务决策、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卫生院十三五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监督工作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10-14
卫生院2012年爱国卫生工作方案08-14
卫生院消防工作方案08-08
卫生院消杀工作方案10-12
卫生院行评工作实施方案10-28
城关卫生院安全生产工作方案10-27
小学卫生工作方案08-17
卫生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整改方案06-28
李家河乡卫生院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06-27
职业卫生培训工作方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