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2024-09-13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共9篇)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1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

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调整产业布局,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优化空间格局。

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完善价格税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七、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

八、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实行严格责任追究。

九、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十、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明确地方政府统领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企业施治,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2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各省(区、市)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四)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法制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五)系统构建标准体系。

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土壤中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研制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六)全面强化监管执法。

明确监管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以及产粮(油)大县、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等区域。(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大执法力度。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对全国环境执法人员每3年开展1轮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七)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完成。划定结果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审定,数据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等工作。(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产粮(油)大县要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参与)

防控企业污染。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

(九)着力推进安全利用。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2017年底前,出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等参与)

(十)全面落实严格管控。

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继续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力争达到2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参与)

(十一)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十二)明确管理要求。建立调查评估制度。2016年底前,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自2017年起,各地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国土资源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十三)落实监管责任。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

(十四)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十五)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各地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沙漠、滩涂、盐碱地、沼泽地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山、油田等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自2017年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开展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十六)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自2017年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部负责)

(十七)强化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土壤污染。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六、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十八)严控工矿污染。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各地要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适时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加强电器电子、汽车等工业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2017年底前,发布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自2017年起,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企业每年要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铅酸蓄电池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逐步退出落后产能。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

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自2017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部分城市开展污水与污泥、废气与废渣协同治理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十九)控制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自2017年起,在江苏、山东、河南、海南等省份选择部分产粮(油)大县和蔬菜产业重点县开展试点;到2020年,推广到全国30%的产粮(油)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到2020年,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开展灌溉水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水利部牵头,农业部参与)

(二十)减少生活污染。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强化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安全处置。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参与)

七、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二十一)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二十二)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各省(区、市)要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2017年底前完成。规划报环境保护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完成。(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十三)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地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省份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2017年底前,出台有关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二十四)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向环境保护部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各省(区、市)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各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二十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资源,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强化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参与)

(二十六)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技术体系。综合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区域代表性,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根据试点情况,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成以环保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成果转化平台。2017年底前,发布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科院等参与)

(二十七)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发挥“互联网+”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产业链中的作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参与)

九、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二十八)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大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理与修复等工作。各地应统筹相关财政资金,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励。统筹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在农药、化肥等行业,开展环保领跑者制度试点。(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税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2016年底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编制先行区建设方案,按程序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展先行区建设。(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十九)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三十)加强社会监督。推进信息公开。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适时发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各地级市(州、盟)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引导公众参与。实行有奖举报,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函、电子邮件、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参与现场环境执法、土壤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等。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推动公益诉讼。鼓励依法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的地区,检察机关可以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对污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对负有土壤污染防治职责的行政机关,因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相关案件办理工作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十一)开展宣传教育。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制作挂图、视频,出版科普读物,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放映平台等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土壤环境专门课程。(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等参与)

十、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三十二)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于2016年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各省(区、市)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十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要抓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国务院报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十四)落实企业责任。有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带头落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参与)

(三十五)严格评估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2016年底前,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年度对各省(区、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2020年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审计署参与)

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对年度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省(区、市),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整改不到位的,要约谈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要约谈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参与)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高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如期实现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3

编辑点评: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我国政府对于大气污染问题也相当重视,此次国务院发布《行动计划》,就是政府防控治理大气污染决心的体现。

在包装印刷行业,印刷和后加工中所用的材料往往含有挥发性有机溶剂,特别是凹印及复合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也一直为业内人士诟病。《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则再次为包装印刷行业敲响了警钟。

因此,对于包装印刷行业而言,绿色环保已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必须要积极付诸行动。一方面,要关注环保型印刷材料的应用,如改用水性油墨、水性胶黏剂、热熔胶等替代相应的溶剂型产品,在生产中尽量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有机废气的处理,通过引进催化燃烧或吸附回收装置来解决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目前国内一些大中型凹印企业,如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浙江诚信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就已经做出了表率。

相信《行动计划》的出台,将有利于推动国内包装印刷行业在绿色印刷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篇4

国务院16日正式对外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未来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个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今后一段时间,多部门将联合启动水污染治理“组合拳”,除了依法取缔“十小”企业,“十大”重点行业也面临“清查”。

专家测算,“水十条”实施后,将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元。

“水十条”提出的目标是,到,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到达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到达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到达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到达70%左右。

“水十条”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除了对小型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在内的不贴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小”企业将严格清除外,针对焦化、有色金属、原料药制造等排放强度大的十大行业,行动计划也要求实施清洁化改造,企业务必全面达标排放。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视员陈永清表示,从开始,将定期公布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对超标超总量的企业黄牌警告,对于整治后仍然不能达标且情节严重的企业,要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掉。

“我国水污染严重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安全的最突出因素,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饮用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全国477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3。9%,极差的为15。7%。全国9个重要海湾中,6个水质为差或极差。

“很多地方政府只顾经济发展,却忽略了水源地的保护和安全。同时,我们的环境管理不够严格,违法成本严重偏低,很多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方面下工夫,不少企业都在超标排放。”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5

一、内容形式

1、各级环保部门、各企业单位在节能减排、治污减霾、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就。

2、企业与管理部门在指导、管理、监督和支持环保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典型经验。

3、在防治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企业和先进人物。特别是支持并参与环保工作的优秀企业及领导。

二、关于版面的使用 所有刊文共需四个对开版面(彩版两个,黑白版两个)。2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文9000字,需两个版面。3 《国十条》相关解读文章及新闻动态、图片,需一个版面。4 “治污减霾,企业在行动”企业环保宣言展示需一个版面。

三、关于解读文章的组稿 1 来自国务院的相关解读文字。对西安市各级环保局、西安市企业环保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专访文章。3 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文章。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6

省卫生计生委部分

根据省政府《甘肃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编制方案的文件精神和素材编写提纲的相关要求,结合省卫生计生委的工作职责和实践体会,提出以下部门意见:

1、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

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落实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和水质在线监测,健全水质安全预警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强从水源到居民用水的全过程监管,着重落实集中式供水单位开展日常性水质检验的责任,探索、引进第三方监测机制,合理整合各部门之间的监测资源来弥补监测能力的不足,科学设置水质监测点和监测频率,做到2016年起,地级及以上城市每季度向社会公示监测结果,做到2018年起,县级及以上城镇每季度向社会公示监测结果。

2、依法公开水质卫生信息

省卫计委根据定期开展的水质监测数据,对地区水质合格率考核排名后3位的市州每年予以公布,对水质存在重大卫生隐患的城市,责令限期整改落实,连续三年整改仍不达标或期间发生重大饮用水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的,暂缓受理其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申请,并向社会公告。

3、方案建议

(1)、鉴于水源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居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兰州市连续两年水源水氨氮超标所引发的饮用水公共卫生事件就是典型),建议结合城市供水人口,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设立工作指标:100万人口以上水源地水质(含地表水和地下水)必须达到全年Ⅱ类水水质;50万-100万人口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必须达到半年以上Ⅱ类水水质、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必须达到全年Ⅱ类水水质;10万-50万人口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必须达到全年Ⅲ类水水质、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必须达到半年以上Ⅱ类水水质;10万人口以下水源地水质(含地表水和地下水)基本达到全年Ⅲ类水水质。

(2)、在完善监管体系方面,由于1997年颁布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建议由省卫生计生委通过申请,由省人大立法或省政府决定立项,制定和出台《甘肃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法规或规章,同时由省卫计委牵头制定完善甘肃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的地方性标准体系,从而有效弥补和解决对全省各种类型供水单位的监管空白和监管不力的现实问题。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7

根据《计划》, 国家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即到2017年,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通过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

到2015年, 新增天然气干线管输能力1500亿立方米以上, 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 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等, 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到2017年, 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5000万千瓦,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

为减少污染排放,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修正) 》等要求, 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 (熟料及粉磨能力) 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地区, 严格控制国家安排投资项目, 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等。

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 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 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 在50%以上的各类国家级园区、30%以上的各类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主要有色金属品种及钢铁的循环再生比重约达40%。

《计划》提出, 所有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都要安装脱硫设施;除循环流化床锅炉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 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现有除尘设施实施升级改造。

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推广使用水性涂料, 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于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完成石化企业有机废气综合治理。

在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 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 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车用汽油;2014年年底前, 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2015年年底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2017年年底前, 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到2015年, 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到2017年, 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北京、上海、广州等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清洁燃料车比例超过60%。

根据《计划》, 到2015年, 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PM2.5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监测点, 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国家每月公布空气质量最差、最好的各10个城市名单。各省 (区、市) 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国务院与各省 (区、市) 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政府、企业。将重点区域PM2.5指标、非重点地区PM10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国务院制定考核办法, 每年初对各省 (区、市) 上年度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015年进行中期评估, 并依据评估情况调整治理任务;2017年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考核。考核和评估结果经国务院同意后, 向社会公布, 并交由干部主管部门, 按照《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等规定, 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 由环保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 提出整改意见, 予以督促。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 及干预、伪造监测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 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环保部门对有关地区和企业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取消国家授予的环保荣誉称号。

直面身边污染,公民在行动 篇8

地点:上海市浦东市民中心三楼A1会议室

策划人:叶慧珏

主持人:张文静

记录入:包蕾

协调人:赵聪

志愿者:易晓武、梁玺、易晓瑜、张文静、周建筠、胡阳、包蕾、徐俊彬、陈铁

[案例一]

一起关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的行政诉讼

主讲人:易晓武

背景:上海WPS精密塑胶(上海)有限公司,位于松江区石湖荡镇李塔汇塔汇路,属上海松江工业区石湖荡分区。2007年12月18日向松江区环保局提交环评报告,申请精密塑胶产品生产。2007年12月27日,松江区环保局作出行政评审意见,同意项目设立。

2008年1月14日上海市居民刘红明女士向松江区法院起诉松江区环保局,要求撤销该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意见。1月18日,松江区法院受理。2月26日公开开庭审理。4月10日,一审判决原告败诉,维持被告的行政行为,4月23日,刘红明女士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要求撤销松江区法院判决。斯伟江律师提供法律援助。5月8日,一中院受理立案。5月28日,公开开庭审理。7月4日,一中院二审(终审)判决原告败诉,维持原判。7月,刘红明女士向一中院提出再审申请。9月1 7日,一中院传唤刘红明女士谈话,刘女士不愿撤消再审申请。迄今再无答复。

据《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12条:“在污染物实际总量低于允许排放总量且水质达到水源保护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各区、县可适当发展一些污染少的项目,但不得新建石棉制品、土硫磺、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炼油、有色金属冶炼、土磷肥和燃料之类小化工等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不得建设油类和危险品作业码头以及拆船厂。新建项目增加的排污量,必须控制在本地区允许的排污总量指标之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可以在地区内综合平衡,可以在企业之间有条件地调剂余缺,互相转让,但必须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

按照上述条文:在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地内,“石棉制品、土硫磺、电镀、制革”等重污染的项目是无条件不允许设立的。污染少的项目是在满足两个前提的情况下可以设立的:①污染物实际总量低于允许排放总量。②水质达到水源保护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而其一因环保局未公开该数据而不可考证。其二上海市环保局“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标准是地表水二类。上海市水务局《2007年水资源报告》:横潦泾的水质为五类。可见两个前提皆不能满足。也许把所有板子打在某一企业上有些冤,但水质既然恶劣到如此程度,区域环境负荷总量超出了上限。那该区域的工业项目只能逐步减少,而不能增加。只要是工业项目,或多或少都有污染。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制作应具有严谨性。该项目的环评制作单位是东华大学,具有环评甲级资质。环评报告“结论和建议”中所说的:“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为: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GB3838-2002Ⅱ类标准”,明显与事实不符。“工艺流程简述”:“经过两道水幕处理,进入活性炭吸附处理装置后高空排放”。而“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经二级水幕吸附处理以后,排入活性炭吸附加热脱附催化氧化处理设备”。偶尔笔误可以理解,但关键地方失误,就会让人怀疑其职业操守。

为什么东华大学会具有这样一个环评甲级资质?是否所有的大学都有拥有这样一个资质?顶多也只能是某大学里的某个院系可以拥有这样的资质。此事本身缺乏严谨性。

这件事情的审批程序也存在问题,工业区预审证明资料中,环评制作单位为“上海悦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区环保局审批资料中,环评制作单位为“东华大学”,如此不严谨,让人怀疑行政审批的严肃性。

区环保局认为只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新产品的生产过程才叫化工,否则就不叫化工;而刘红明女士认为《化工词典》的“化工条目”中有“塑料涂装和印刷”,则可认定为化工。是否对化工各级环保局审批权限不一样。对生产过程的行业认定由谁决定?

法律意识需要具体案例来唤醒。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有关《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条例》及其细则的诉讼,是没有任何争议,还是法规在沉睡?以后会不会继续沉睡?

[案例二]

松江空气污染环境保护实例

主讲人:柳君

背景:2008年12月,刚搬到松江不久的柳君在小区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令人难以呼吸。于是她在茸城论坛上查询,原来是仓桥工业区金宝山塑胶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传来的气味。令她奇怪的是,周围的居民似乎适应了这样的空气,并不以为然。于是,2008年12月9日,她第一次在天涯网上发帖,并时时保持更新。起先发帖并没有引来更多人的关注,于是柳君只好自己给自己顶帖,直到2009年1月底,自然之友会员易晓武看到了这个帖子,并与柳君联系,表示自然之友愿意协助她讨回公道。2009年2月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遭拒。当月19日,区法院受理了对该污染企业的诉讼;20日,FM90.9东广早新闻曝光;23日,财经网曝光;27日,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曝光。2009年3月5日,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新民网、青年网、财经网等各网站相继报道;3月15日,区法院通知诉讼延期;3月中旬,撤诉。在面对网络上的恶意攻击,支持者少,诉讼没有更多证人等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柳君选择了接受外界的善意的帮助。在柳君和自然之友上海小组不懈的努力下,2009年4月2日,仓桥工业区金宝山塑胶生产线全部停产。此次维权获得巨大的成功。

[讨论及总结]

法官亲自到柳君家,到单位去,并指责柳君这是滥用诉讼权,并对柳君说:“你还是撤诉吧,我们是党领导法院。”在维权过程中,对公民而言,什么才是自己的底线?

志愿者C:首先法官擅自到原告单位和家,是否合法。要求原告撤诉,这究竟是滥用诉讼法,还是限制诉讼权。

志愿者D:环保局调动资料到柳君家,作为被告,应事先通知原告,以免触犯隐私。

柳君:面对很多的压力,无人作证,无人支持,社区论坛“和谐”帖子。

顾老师:收入柳君的故事,作为案例,让更多的人关注自然之友上海小组,关心身边的人。

郝利琼:多利用媒体支持团队,多总结积累经验。

易晓武: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一定要站出来。

总结:环保维权过程中

1.借助于大众媒体的力量。

2.借助于法律援助。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篇9

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幸福**、生态**、美丽**,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站在践行“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小康的高度,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扛起生态环保政治责任,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目标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推进“生态立县、绿色强县”建设进程。

二、总体目标

(一)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同比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达83.8%。

(二)境内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水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75%。

(三)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固废安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能源结构改善

(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积极发展太阳能、风力发电。到2020年底,全县能耗强度较2015年降低14%,煤炭消费总量比重下降4%,电力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高于55%,可再生能源达到246万千瓦。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发改委、统计局

责任分工:发改委负责推进再生能源利用;统计局负责统计能耗强度。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前

(2)着力优化工业园区用能结构。经济开发区企业实施“煤改电”或“煤改气”,同时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努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发改委

责任分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具体实施;发改委负责督导。

完成时限:2020年10月15日前

(二)严格管控面源污染

(3)加大城市清扫保洁力度。加大城市清扫保洁力度。在目前清扫、洒水的基础上,加强主城区道路保洁频次,到2020年底,可镇主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责任分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具体实施;可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配合。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4)持续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到2020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并对责任地区严肃问责,责任人先免职,再调查处理。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农牧和科技局

责任分工:各乡镇负责具体落实,生态环境局负责对秸秆焚烧火点进行处罚和通报;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对秸秆焚烧管控不力的乡镇和地区进行问责;公安局对纵火行为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5)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禁放规定。按照全市域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新要求,落实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要求。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公安局

责任分工: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落实;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生态环境局落实各自职责;公安局负责督导检查。

(6)持续推进餐饮油烟深度治理。继续推进规模以上餐饮业油烟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确保油烟净化设施与排风机同步运行、定期清洗。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生态环境局负责督促安装油烟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对超标排放的餐饮业进行行政处罚;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6月1日前

(三)严格管控工业污染源

(7)深化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完成国家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重点行业许可证核发,做到“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排污许可要求排放污染物、未达标排放的,依法依规从严处罚。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生态环境局负责组织实施。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前

(8)深入推进工业炉窑专项治理。大力推进冀东、武兰、汇能、安利、青川、雅虎和华升7家企业工业炉窑整治,加大不达标工业炉窑淘汰力度,鼓励使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发改委(工信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工业炉窑淘汰;生态环境局负责工业炉窑专项整治。

完成时限:2020年3月15日前督促属地企业按照“一厂一方案”上报工业炉窑整治方案;2020年9月30日前完成整治。

(9)全面防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全面完成可镇辖区内4家加油站(中石油一站、八战和九站,中石化二站)和3家汽修厂(沐通、宇霸、平安汽修)非工业源VOCs治理工作。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一般排放企业治理,实现全县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工业企业配套环保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排放。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生态环境局负责具体落实。

完成时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非工业源治理;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一般排放企业治理。

(10)深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全面加快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治理进度,全县所有涉及物料堆场的工业企业必须实现全部封闭。完成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与输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强化监督检查。

完成时限:2020年3月15日前督促属地企业按照“一厂一方案”制定整治方案;2020年9月30日前完成整治。

(11)持续提升污染物排放标准。县内第三热源厂和第四热源厂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验收。实施脱硝的燃煤锅炉同步完成氨逃逸在线监控设施建设,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工艺的、氨逃逸质量浓度不高于2.5mg/m3,采用非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的、氨逃逸质量浓度不高于8mg/m3。开展燃气锅炉房排气筒高度达标专项行动,不符合要求的锅炉房实行限期改造或提高排放标准。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城发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局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4月1日前列出实施改造的燃煤锅炉清单;2020年9月30日前全部完成改造。

(12)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对县内3家屠宰场(福鑫肉业、川崎农畜产品和盈广鑫肉业)加快完成升级改造。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农牧和科技局

责任分工: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排查整治辖区内“散乱污”企业,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工信局)配合。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3)切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可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具体落实;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天气预警及分析研判;生态环境局负责督导,发改委(工信局)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3月31日前可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督促辖区内涉气企业完成“一厂一策”应急实施方案的制定,3月31日前上报应急减排项目清单;4月15日前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共同对企业的减排措施、绩效进行评估。

(四)全力提升城市供热能力

(14)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拆并。基本淘汰可镇主城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住建局

责任分工:住建局负责制定方案并负责具体实施;可镇、生态环境局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10月15日前基本完成可镇主城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和燃煤设施淘汰。

四、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一)确保地表水考核断面稳定达标

(15)严格贯彻落实《**市主要流域分段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加强对五速图沟水功能区(排楼馆下游和三叉口)、水磨沟水功能区(抢盘河)和万家沟水功能区(哈拉合少沟)的监测力度,确保水质达标。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水务局、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水务局、生态环境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乡镇配合。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二)加大水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确保水质安全

(16)加快补齐水源地建设短板。对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提升西乌兰不浪镇饮用水源井规范化建设水平。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水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所属乡镇负责实施。

完成时限:2020年6月30前完成规范化建设方案和问题清单。2020年12月31日前县级和乡镇级及以下“万人千吨”水源地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工作。

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一)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17)强化重点企业监管。调查摸清辖区内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生态环境局负责落实;各相关乡镇、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自然资源局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3月30日前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11月完成土壤自行检测。

(二)强化风险地块管理

(18)加强固体废物源头管理。大力推进矿山尾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分类处置。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发改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责任分工:各乡镇负责具体落实;发改委负责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督导;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

(19)控制农业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主要农作物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膜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进养殖场通风环境,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氨排放。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农牧和科技局

责任分工:农牧和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

(20)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并控制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按照《**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整改方案》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农牧和科技局

责任分工:农牧和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前

(21)有序开展土壤治理与修复。制定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计划,按照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分类实施治理和修复。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

责任分工: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负责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各乡镇配合。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前

(22)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个建制村(三间房、五福堂、大前地)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农牧和科技局

责任分工:**乡和***乡负责具体落实,卫生健康委负责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生态环境局负责督导。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31日前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主要领导(常务)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部门、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党委书记是本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长为具体责任人,要落实好属地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要履行好行业监管责任。

(二)监督考核。

一是建立月督查制度,县委、政府办公室督查室和生态环境部门要组成专班,将本计划22项目标任务作为全年督查重点,按月对各乡镇和各部门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并形成督查通报。二是将本计划目标任务纳入2020年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实绩目标考核内容,并实施“一票否决”,对目标任务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和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对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完成严重滞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要约谈主要负责人,同时责成其向县委、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对不作为、慢作为的责任地区和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移交纪委监委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

上一篇:工程项目合同审批流程下一篇:尊严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