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024-09-06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精选10篇)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篇1

第一节 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防治

第二十六条 本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规划,确定燃煤总量控制目标,规定实施步骤,逐步实现燃煤总量负增长。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燃煤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削减燃煤和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燃煤总量削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改进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引导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

第二十七条 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可以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为大容量燃煤机组。新建大容量燃煤机组应当同步建设先进高效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现有燃煤机组应当运用先进高效的技术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提标改造,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或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

第二十八条 禁止进口、销售和燃用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经洗选的优质煤炭。

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禁止原煤散烧,禁止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散煤和固硫型煤。

第二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建设和完善供热系统,对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城市建成区的用热单位实行集中供热,并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

在燃气管网和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的设施,原有分散的.燃煤锅炉应当限期拆除。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第三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并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各类在用的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或者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其他清洁能源。

第三十一条 城市建成区禁止新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禁止新建每小时十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锅炉整治年度计划,分阶段、分区域对各类锅炉按照国家和省排放标准完成整治。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篇2

据悉, 备受关注的《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正式出台。2016年12月1日, 江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条例》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在防治方面, 《条例》提出, 城市建成区内人口密集区及环境脆弱敏感区周边的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项目, 应当逐步进行搬迁、改造或者转型、退出。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从事露天喷漆、喷涂、喷砂、制作玻璃钢以及其他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水利工程施工、道路建设、建 (构) 筑物拆除、物料运输和堆放、园林绿化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应当采取措施, 防止产生扬尘污染。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篇3

3月1日,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向北京宏翔鸿热力公司送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因锅炉房超标排放,成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案”。

当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北京市环保部门在全市开展“零点行动”,以燃煤锅炉为重点,对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进行检查和监测,特别是对2013年以来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复查。在检查、检测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笼罩京城数日的雾霾刚刚过去,不少单位在排放等环节继续放任自由。

据统计,截至1日3时30分,执法人员已发现10余家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环保部门表示,将按照《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这些违法单位从严处罚,并派执法人员定期复查,对于多次出现同类违法行为的单位将加倍处罚,对于造成严重污染、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后的“第一案”标志着北京向近年来以高浓度PM2.5污染为代表的持续多日的重污染天气正式宣战。《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是北京市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指导下,针对当前雾霾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问题,开展立法协商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该《条例》的一个创新。《条例》专设总量控制一章,对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确定了削减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的制度。《条例》提出,在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尽快削减总量,实现2017年的治理目标。第41条到第43条,分别对总量控制和逐步减少排放总量,总量控制的目标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以及如何确定实施并向社会公布,排污许可制度做了规定。并且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对于广受热议的“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条例》第45条作出严格规定:北京市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可以试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办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

针对固定污染源,《条例》重点强调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的手段。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条例》规定制定禁止新建、扩建的高污染项目名录、高污染工业行业调整名录和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名录;二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条例》规定对燃煤消耗总量进行控制,削减燃煤存量,北京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应当制定能源清洁利用发展规划、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划定和严格管理禁止燃煤的区域;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对工业企业实施集中治理,《条例》规定新建工业项目应当按照规定进入相应的生态工业园区。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

1.备受关注的“停车三分钟熄火”未设罚则

条例规定,北京提倡环保驾驶。在学校、宾馆、商场、公园、办公场所、社区、医院的周边和停车场等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地段,机动车驾驶员在停车三分钟以上时,应当熄灭发动机。法制委员会认为,对停车熄火设定处罚,存在执法主体难确定、现场取证困难等实际问题,难以执行到位。为维护法律严肃性、权威性,建议不设处罚。

2.减少怠速低速行驶污染首入法

“减少机动车怠速和低速行驶造成的污染”首次纳入立法。对机动车实施数量调控的同时,条例新增规定,本市优化道路设置和管理,减少机动车怠速和低速行驶造成的污染。所谓怠速,是指车辆处于驻车状态启动发动机,发动机稳定运转的最低转速。而汽车行驶中不给油,发动机转数还维持在怠速的阶段就是怠速行驶。一般汽车怠速运转一分钟以上所消耗的燃油要比重新起动所消耗燃油多,对空气污染自然影响不小。

扬尘污染防治

《条例》对施工工地扬尘污染规定了细化的行为控制措施,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责任:一是明确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工程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二是细化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控制措施;三是规定将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扬尘违法行为,纳入北京市施工企业市场行为信用评价系统。

总共130条的条例中,有1/3是罚则,且罚则由39条增加到40条。为防治扬尘污染,罚则中新增了一条:针对无准运证件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此外罚则还增加一款: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大气污染案件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线索通报等制度。

法律责任

《条例》专设法律责任一章,定稿40条法律责任特别剑指恶意违法、多次违法。中外法治建设经验证明,如果法律仅仅对行为主体提出义务性要求,而没有赋予执法机关以必要的执法手段,那么,将无法实现立法的目标。有的法律实施不好,经过分析,发现原因在于其中的规定过“软”、过“虚”,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无能为力。

《条例》根据上位法规定和北京的实际情况,具体设立了40条法律责任。设计这些条款的指导思想是要提高违法成本,使排污者不敢排污,起到法悬人惧的作用。同时也考虑了“过罚相当”和“可操作,可执行”原则。特别是对恶意违法、多次违法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了加倍处罚的条款。同时,正在审议中的国家《环境保护法(草案)》中还有按日处罚制度,如正式颁布,执法部门可直接依法实施按日计罚。

《条例》中明确了治理大气污染中各方的责任,在对环保执法部门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的同时,针对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也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

相关保留

此次《条例》审议过程中与会代表针对许多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建议,但法制委员会综合个方面因素决定予以保留,并作出解释。

1.禁放禁烟未纳入条例

审议中,有多位代表还提出增加环境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环境损害赔偿权,增加航空器大气污染防治、设立大气污染防治基金,增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等意见。法制委员会表示,考虑到这些建议中,有的超出了地方立法权限、有的属于国务院管理范围、有的已经制定或者正在研究制定法规,所以未对条例做相应修改。

2.“按日计罚”期待上位法

不少代表在审议中提出,当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应当加大处罚力度。一些省份在条款设定中,有“按日计罚”的规定,即企业只要违法,每日均罚,这样处罚力度很大,可以形成高压态势。法制委员会认为,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草案)》正在研究,里面有“按日计罚”条款,如果确定并正式颁布实施,北京执法部门可以直接依法实施,因此不增加按日计罚。

3.自由裁量权另有配套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篇4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排污单位应当保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各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限期达标规划目标、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建设等因素,科学测算各地减排潜力和新增项目排放量的基础上,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充分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下达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按照规定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县级人民政府。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之外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国家逐步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其中,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项目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不得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对超过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约谈当地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并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六条 国家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排污许可证,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结合依法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等情况颁发;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结合该单位近三年内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和排放标准等情况颁发。

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标准、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污口设置、排放方式、监测方案、大气污染防治工艺和设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应急措施等内容。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十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

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烟道旁路、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十八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和评价规范,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网,组织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统一发布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与管理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网,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信息。

第十九条 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监测的具体办法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条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应当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

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产品、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和淘汰期限,并纳入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目录中的产品和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目录中的工艺。

被淘汰的产品和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通过现场检查监测、在线监测、遥感监测、远红外摄像等方式,对管辖范围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在检查中获取的商业秘密。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或者有关环境执法证据可能灭失或者被隐匿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设备、物品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

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篇5

第一条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 大气污染防治坚持规划先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区域联动、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有计划地控制或者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有效、分工明确的监管治理体系,并加强整体统筹协调。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具体监督管理。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本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信息。

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工作。

公安交通、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规划和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房产、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财政、农牧、市场监督管理、教育、卫生、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对本辖区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调查处理。

工业园区管委会应当对工业园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第六条 本市实行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本级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的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本市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履行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主要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实施协同控制;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工作,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气污染治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大气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污染天气分级预警和响应机制。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的污染预警等级,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

第九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大气污染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受理范围和职责。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给予举报人表彰或者奖励。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周边州(市)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建立重大污染事项通报制度,逐步实现重大监测信息和污染防治技术共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与应急联动。

第二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十一条 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浓度控制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计划和控制措施,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第十三条 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大气污染排放许可证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十四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并缴纳排污费。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将配套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持大气污染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处理设施。

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因维修、故障等原因不能正常使用的,排污单位应当采取限产停产等措施,确保其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并立即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监测点位和监测采样平台,保持其正常使用。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备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监测数据传输准确。

重点排污单位对其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行自行监测或者委托具有环境监测资质的机构监测,记录监测数据,并按照规定将污染物排放名称、种类、方式、浓度等相关内容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得低于五年。

大气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的有效数据,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第十九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

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排放旁路、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二十条 在城市建成区内,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禁止新建、扩建严重影响或者可能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在市、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未达到治理要求的已建成项目,应当按照市、区(县)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限期搬迁或者关闭。

第二十一条 新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按照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定进入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应当安装大气污染监控预警系统,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对园区内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实时监控、及时预警。

第二十二条 区(县)、乡(镇)或者工业园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该区域内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暂停办理该项目相关审批手续: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未按时完成淘汰高污染行业、工艺和设备任

务的;

(三)未按时完成大气污染治理任务的;

(四)配套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备的;

(五)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总量控制指标的,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恢复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三章 燃煤及其他高污染燃料污染防治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措施,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市发展和改革、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本市清洁能源建设,制定促进清洁能源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现有燃用高污染燃料工业企业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二十五条 本市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尚未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的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应当配套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量;燃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六条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城乡规划,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制定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将煤炭集中存放到经营性煤炭堆场。

第二十七条 市城乡规划和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执行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减少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

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

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已建的燃煤电厂和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窑炉等设施,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停止使用或者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第二十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燃煤及其制品。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提供饮食、洗浴、住宿等服务的单位,应当使用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

第四章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牌证。

排放明显可见黑烟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上路行驶和使用。

第三十一条 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接受安全技术检测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经检测合格的,方可上路行驶。在用机动车未经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者经检测排放的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第三十二条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不得拆除、闲置或者擅自更改排放污染控制装置,并保持装置正常使用。

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在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报警后,应当及时对机动车进行维修,确保车辆达到排放标准。

第三十三条 初次注册登记或者外地迁入本市的机动车应当符合国家最新环保车型名录;不符合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或者转入手续。

外地转入本市的机动车,应当到取得检验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排气检测。对不符合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转移登记手续。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对未取得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或者被标识为高污染的机动车,可以采取限制行驶的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可以选择时间和路段,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督抽测;也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抽测,不得拒绝、阻挠。

抽测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治理并复检,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暂扣其机动车行驶证;复检合格的,当日发还机动车行驶证。

遥感监测取得的数据,可以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机动车维修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排气污染机动车进行维修,使维修后的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七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质并依法取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

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建立检验数据传输网络,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时传送检验数据。

第三十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小排量、低能耗和新能源车与清洁能源车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财政、交通运输、环保、市场监督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状况,制定高排放在用机动车淘汰、治理和限制使用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在用机动车经维修或者采用控制技术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应当强制报废,由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登记、拆解、销毁等处理。鼓励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

第五章 扬尘污染防治

第四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施工和运输的管理,保持道路清洁,控制料堆和渣土堆放,扩大绿地、水面、湿地和铺装面积,防治城市扬尘污染。

城乡规划和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四十一条 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建筑物拆除、园林绿化等活动,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列入工程预算,并在工程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扬尘污染防治方案,落实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扬尘违法行为及查处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第四十二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根据本市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采取下列措施:

(一)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标准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围挡,施工单位应当对围挡进行维护;

(二)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施工现场负责人、环保监督员、扬尘污染控制措施、举报电话等信息;

(三)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内主要道路和物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对其他场地进行覆盖或者绿化,对土方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或者固化措施;

(四)空气污染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时,施工单位应当停止土石方作业、拆除作业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施工场地应当采取覆盖、洒水等降尘措施;

(五)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出口处应当设置冲洗车辆设施,按照本市规定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施工车辆经除泥、冲洗后方能驶出工地,不得带泥上路行驶;车辆清洗处应当配套设置排水、泥浆沉淀等设施;

(六)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道路及进出口周边一百米以内的道路不得存留泥土和建筑垃圾;

(七)国家和省、市有关施工现场管理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三条 装卸、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车辆,应当采用密闭化措施。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车辆机械密闭装置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运输途中的物料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并按照指定的时间、区域和路线行驶。

第四十四条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渣土消纳场、垃圾填埋场应当实施分区作业,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采取防治扬尘污染措施。

第四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道路清扫冲洗保洁标准。清扫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清扫冲洗保洁标准,防治扬尘污染。

第四十六条 在扬尘、扬沙等空气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对城市道路、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应当增加机械清扫、洒水、冲洗频次,降低地面积尘负荷。

第四十七条 对城市道路实施开挖的,在扬尘防护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工程结束后应当及时对开挖道路进行恢复。

第四十八条 裸露地面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一)待开发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负责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二)市政道路及河道沿线、公共绿地的裸露地面,分别由建设、水务、农牧、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三)城镇其他裸露地面由使用权人或者管理单位负责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

第四十九条 露天开采、加工矿产资源、房屋拆迁,应当采取喷淋、集中开采、运输道路硬化绿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开采后应当进行生态恢复。

堆存、装卸煤炭、水泥、石灰、石膏、渣土、砂石、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作业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遮盖、封闭、喷淋、围挡等有效措施,防止抛洒、扬尘。

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篇6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引导秸秆的收集和利用,扶持秸秆收储和综合利用的企业发展。

第七十条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垃圾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公布秸秆禁烧区及禁烧区乡镇、街道名单,接受公众监督。禁烧区内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落实秸秆禁烧管理工作。

第七十一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规定烟花爆竹的禁售、禁放,或者限售、限放的区域和时间。

鼓励开展文明绿色殡葬、祭祀等活动。

第七十二条 禁止在下列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一)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

(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

(四)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

(五)幼儿园、学校、文化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

(六)山林、草原、苗圃等重点防火区;

(七)重要军事设施安全保护区;

(八)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其他地点。

前款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地点的具体范围,有关单位应当设置明显的禁放警示标志。

第七十三条 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安装和使用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污染防治设施。餐饮油烟污染防治设施应当包括:

(一)油烟、废气净化装置;

(二)专门的油烟(气)排放通道;

(三)异味处理设施。

本条例实施前未安装和使用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当限期治理。

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饮食服务项目。

第七十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禁止露天烧烤区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政府划定的禁止露天烧烤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第七十五条 在机关、学校、医院、居民住宅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从事下列生产活动:

(一)橡胶制品生产、经营性喷漆、制骨胶、制骨粉、屠宰、畜禽养殖、生物发酵等产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露天焚烧油毡、沥青、橡胶、塑料、皮革、垃圾或者其他可能产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的活动。

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应当采取措施处理恶臭气体。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园林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调整林木、花草种植品种,限制易产生飞絮的林木、花草大面积种植。

第七十七条 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禁止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

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生产、进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配额进行生产、进口。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或者限制生产、停业整治,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未按照规定监测、记录、保存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或者公开虚假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按规定配备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或者自动监控设备未稳定运行、数据不准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禁燃区超出规定期限继续使用高污染燃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拆除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没收原材料、产品和违法所得,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拆除。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不如实提供检验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上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二百元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证明文件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黄色环保标志机动车进入禁行区域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百元罚款。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销售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九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责令停止施工。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施工单位未采取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未采取密闭、围挡、洒水、冲洗等防尘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第九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或者停业整治。

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露天开采、加工矿产资源,未采取喷淋、集中开采、运输道路硬化绿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燃放,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九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治。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没收烧烤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企业事业单位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十五条、第六十五条、第七十三条第一款、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违法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第一百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未及时查处的;

(五)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接到举报后未及时查处或者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没有予以保密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 篇7

(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 节约资源和能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泥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 适用本条例。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 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水泥生产和使用应当坚持发展散装、限制袋装的原则, 并通过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促进散装水泥发展。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散装水泥, 是指不用包装, 直接通过专用装备出厂、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水泥。

本条例所称预拌混凝土, 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需要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 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 通过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拌合物。

本条例所称预拌砂浆, 是指由水泥、砂、外加剂、掺合料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 在生产企业经计量、拌制后, 通过运输车运至使用地点的拌合物。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散装水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 并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各项措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展散装水泥的监督管理。依法设立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发展散装水泥的具体管理工作, 所需经费按照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做好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对在发展散装水泥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鼓励与扶持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投资项目在立项、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促进散装水泥在农村的应用, 支持农村散装水泥中转配送网点建设, 鼓励在农村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第十条省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省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发布与发展散装水泥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

第十一条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使用的指导、服务, 组织实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定期公布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发展信息。

第十二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组织编制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规程、预算定额标准和标准图集。

对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规程、预算定额标准和标准图集有特殊要求的, 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个人研究开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 以及生产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 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补贴。

第十四条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生产企业符合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 可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第十五条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当年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第十六条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国家公布目录中的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第十七条工程建设项目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政策。

第十八条对确需在限制或者禁止路段通行、停靠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车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通行证件, 提供通行便利。

对运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专用车辆的违法行为, 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和计量的监督管理, 依法查处违反质量和计量管理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和投产后验收等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可以向设区的市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申请备案:

(一) 符合本地区相关行业发展规划要求;

(二) 配备先进的工艺装备和实验检测设备;

(三) 预拌砂浆散装发放能力达到百分之百;

(四) 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并由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 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经备案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由省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应当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第二十四条设区的市建成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 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但有本条例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

县 (市) 建成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 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 并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但有本条例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

乡镇、村工程建设项目, 应当逐步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具体范围和时限, 由设区的市、县 (市) 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五条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 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但有本条例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

第二十六条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工程建设项目, 适用下列规定:

(一) 在编制概 (预) 算时, 应当注明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等级和数量等相关要求;

(二) 属于招标投标的工程建设项目, 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标明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要求;

(三) 设计单位应当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明确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等级;

(四) 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未按照规定标明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级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不予审查通过;

(五)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

(六) 监理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情况进行监理。

第二十七条属于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禁止使用袋装水泥的工程建设项目, 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 可以使用袋装水泥, 但应当在使用前向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备案:

(一) 散装水泥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二) 使用特种水泥或者施工工艺有特殊要求的;

(三) 水泥使用总量不超过三十吨的;

(四) 其他特殊情形。

第二十八条属于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工程建设项目, 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 可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 但应当在使用前向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备案:

(一) 混凝土或者砂浆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二) 需要使用特种混凝土、特种砂浆或者施工工艺有特殊要求,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无法供应的;

(三) 混凝土累计使用总量在二百立方米以下或者一次性使用量在八立方米以下的;

(四) 砂浆累计使用总量在一百吨以下的;

(五) 施工现场三十公里范围内没有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供应的;

(六) 其他特殊情形。

第二十九条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 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的规定, 采取有效措施, 严格控制噪声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废水排放应当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条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执行国家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质量管理等规定, 并向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第三十一条水泥生产企业销售袋装水泥、散装水泥中转库 (站) 进行二次包装销售袋装水泥、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使用袋装水泥的, 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开工报告) 之前, 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预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后向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清算手续。符合国家和省的规定的, 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不符合规定的, 不予办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结算手续。

第三十二条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专款专用, 并按照规定解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国家规定的征收对象、范围、标准, 不得减征、免征、缓征, 不得侵占、截留、挪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缴、使用和管理, 应当依法接受财政和审计监督。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缴、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 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五条规定, 使用袋装水泥的, 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并可以按照使用袋装水泥量处以每吨三百元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五条规定, 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 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并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四项规定, 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未按照规定标明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级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予以审查通过的,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并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撤销对审查机构的认定。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 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 (构件) 生产企业未按照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和计量管理规定进行生产, 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 未按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 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拒不缴纳的, 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未缴专项资金的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 改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范围、标准, 减征、免征、缓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侵占、截留、挪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或者未按照规定解缴省级统筹资金的, 由同级财政或者上级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办理生产、经营、规划、施工等证、照的;

(二) 违反规定审查通过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的;

(三) 违反规定征收、使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

(四) 减征、免征、缓征、侵占、截留、挪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

(五) 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篇8

北京军队转业干部考试《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高票通过,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于3月1日起实施。这部突出“重典治污”的大气防治条例,寄托了许多人关于空气治理的期待和希望。北京市环保部门也并没有让公众失望——很快开出了第一张罚单。“首张雾霾罚单”既有实际意义,也有标志意义。

【政策链接】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法规分为总则、共同防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等章节,其中法律责任有40条,大约占了三分之一,体现出本市严防严治,重拳治污的决心。

北京市人代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进行充分讨论,共有211位代表提出了443条意见,其中针对草案内容提出了175条意见,涉及到81个条文。经过审议修改,条例中111处进行修改,最终,定稿增加了对无证运输的处罚措施等条款,针对草案中争议较大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将“可以试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改为“可以进行大气污染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物排污权交易试点”。条例表决时,697名代表中的659人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投了赞成票,赞成率达到94.55%。

【行动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较大幅度减少。到2017年,全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怀柔、密云、延庆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25%以上,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左右;顺义、昌平、平谷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25%以上,控制在55微克/立方米左右;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30%以上,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30%以上,控制在65微克/立方米左右。

【政策解读】

北京市环保部门也并没有让公众失望——很快开出了第一张罚单。“首张雾霾罚单”既有实际意义,也有标志意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首先,北京“首张雾霾罚单”罚向了企业。相较于去年年底某省将所有的“雾霾罚单”全部罚给了地方政府,这样的做法是科学而公允的。要知道,让地方政府交罚单,就是让全体纳税人交罚单,而缴来缴去,也就变成了老百姓的罚款。

对于“雾霾罚单”,公众最大的期待是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执法。环保部门开具雾霾罚单,是典型的“行政处罚”,因此,公众更担心的是这样的权力,在赋予给政府一个职能部门之后,会不会遭遇寻租,会不会选择性执法?这并非危言耸听。前段时间,某环保局局长“分分钟搞垮一家工厂”的叫嚣,犹在耳畔,因此,约束行政处罚权力,也就必然不容忽略。

直接对热电厂开罚单,是对污染的直接宣战。据悉,在北方供热基本都是由燃煤提供暖气。而热电厂能不能对排出的烟气进行“脱硫脱硝”的处理,也成了是不是能够产生粉尘和污染颗粒的决定性因素。许多热电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不进行环保处理。因此,北京市环保部门开具的这张罚单,无可指摘,也将会更具有震慑力。

治理雾霾,需要行政权力,但也须要考虑好防止这项权力滥用的问题。事实上,规范开具“雾霾罚单”的权力,不是让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篇9

12月1日下午,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条例》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

防治

●城市建成区内人口密集区及环境脆弱敏感区周边的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项目,应当逐步进行搬迁、改造或者转型、退出。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从事露天喷漆、喷涂、喷砂、制作玻璃钢以及其他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

●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水利工程施工、道路建设、建(构)筑物拆除、物料运输和堆放、园林绿化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产生扬尘污染。城区内的施工工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的,应当配备降尘防尘装置。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禁止露天烧烤的区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当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规定烟花爆竹的禁放或者限放的区域、时间。

应急

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规定程序,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的预警信息,并按照预警级别实施一项或者几项应急措施。

一是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

二是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

三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四是停止或者限制土方挖填、转运和拆除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

五是禁止露天烧烤;

六是停止幼儿园和学校户外活动;

七是停止组织露天体育比赛活动及其他露天举办的群体性活动;

八是根据天气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九是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应急措施。

处罚

违反规定,有三种行为之一的(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通过偷排、偷放,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同意,责令停业、关闭。

静海县大气污染防治 篇10

静海县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位周边污染源调查见表1

2 静海县大气污染的分布特征

2.1 大气污染的复合型特征

大量的消耗煤炭能源, 导致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的增加, 期中TSP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这些一次性污染物, 不仅在空气中扩散而随着迁移影响到其周边的地区, 而且它们在大气中还发生化学转化, 产生二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 大气中的NOX和VOCS (挥发性有机物) 会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和化合物 (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的气态SO2、NOX和VOCS被转化成为二次污染物细颗粒物。

2.2 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

冬季采暖期燃煤量大, 受气候变化的因素, 热岛效应明显,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致使供暖期大气污染环境急剧加重。而夏季由于燃煤量少, 降水多, 树木草坪净化空气能力强, 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比冬季小得多。

3 大气污染的危害

3.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粒径在2.5微米的细颗粒物悬浮与空中, 影响空气的质量,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有害气体吸入人体后会可导致各种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人体血液, 其中如汞、铬、镉等重金属溶解与血液中, 这对人体的健康伤害比较大。

3.2 造成酸雨。

由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SO2和NOX转化生成的硫酸盐和硝酸铵盐是造成酸雨的起因。

3.3 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直接影响到天气。颗粒物与烟尘致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太阳光的辐射量不能很好的到达地面。从没有达到环保排放的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小煤炉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 大多具有水汽凝结核或冻结核的作用, 这些微粒能吸附大气中的水汽, 使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从而改变了该地区原有降水的情况。

4 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

4.1 全面规划, 加强监测。

对于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检测,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是多样的。不同区域污染的类型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也不相同。因此, 要依据各地区域的实际情况实行详细的规划, 确定需要检测的大气环境指标, 测定的主要有颗粒物质、含硫污染物、氢氧化物的检测。这就需要从宏观上对排污企业的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各数据做具体的分析调查, 并由此来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合理的方案。

4.2改善能源结构, 采取能源新工艺。

当前静海县的能源结构, 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煤炭在其燃烧的过程中, 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所以, 要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 应当首先改善目前的能源结构;其次, 优先推广型煤及低硫等洗煤生产与使用, 以次来降低烟尘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再次, 还要改善能源结构, 首推天然气与焦化煤气, 石油液化气等二次能源的使用, 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4.3区域集中供热

采取城区集中供热是一种好的供暖方式。它能充分提高锅炉设备的利用率, 极大程度降低能源的消耗及粉尘的排放量。

4.4绿化环境、大量的植树造林、在防治大气污染最明显效果的方法是植树造林。这种措施既经济又有效, 植物可以吸收很多的有害气体,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会释放很多的氧气。使空气达到了净化的效果。

4.5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 提高环境管理执法。

加强环保宣传, 使人们提高环保意识。环保部门应从各个方面着手, 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环境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 提高环保执法队伍的综合执法能力与素质, 确保有效实施环保行政执法。与此同时, 环保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将各种具体的法规落实到实处, 也同时保护了环保法律的权威。

4.6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要发展公共交通, 首先必须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 仅仅依靠土地利用规划尚不能完全奏效, 还应辅以必要的其他措施。此外, 政府对公共交通体系也应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1]

4.7 发展步行和自行车系统。

4.8 扬尘污染的防治。

工地分期达到环保标准、控制遗洒、堆料要覆盖。裸露地面要绿化和铺装。扩大道路机械化撒水和清扫面积。

4.9 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开展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等能力建设。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机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新型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等大气污染治理新技术的研究, 推进先进适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强PM2.5区域背景值研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增加大气污染治理装备、产品、服务产业产值。

4.1 0 健全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不断健全完善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体系。尽快推动修订《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015年, 制定天津市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天津市在用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修订《天津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12/151-2003) 等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5 结束语

大气污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应该调动各方的力量去防治大气的污染, 加大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力度,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静海县大气污染的来源、分布特点及危害, 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静海县,大气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融学考研必须了解10件事下一篇:教师技术职务聘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