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2024-10-21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通用11篇)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篇1

来自:杨老师在线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怀念母亲》教学片段赏析 教案教学设计]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篇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受到思想启迪。依据这一理念, 本设计试图通过朗读加深学生理解, 感受瀑布雄伟壮观之美, 通过联系生活体验, 切身感受瀑布奄奄一息的惨状, 并通过朗读和演说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家园———地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读第3和第5自然段, 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难点:能通过想象描述瀑布前后的样子和游人的感受。

教学准备:收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 我们初步阅读了《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 学习了生字词和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1.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出示生字词: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逐渐枯竭 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流连忘返 慕名而来 失望而归

立即行动 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

自由读、指名读。

师:咱们读词语, 不但要读准确读流利, 还要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谁再来读?

2. 通过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曾经的塞特凯达斯瀑布 (指第一行读) , 而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 (指第二行读) , 曾经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令游客们 (流连忘返) , 而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让游客们 (慕名而来) , 却 (失望而归) 。这场特殊的葬礼号召人们 (指第四行读) 。

[赏析:教者独具匠心, 把生字词有机整合, 并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行词语跟文本内容的关联, 在朗读的过程中, 实现了词语教学跟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用心品读课文, 再次走近塞特凯达斯瀑布, 去体验这场特殊的葬礼。

二、学习第三和五自然段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 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1) 整体感知读。

学生自由读:你觉得曾经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怎么样, 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

从哪里感受到瀑布气势雄伟壮观呢?打开课本好好读一读第三段的一二两句话, 可以划出有关的词语, 用心体会。

讨论交流划出的词语, 并力求读好这些词。

(当场用红线点红“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赏析:抓重点词句, 落实语言文字, 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2) 想象读。

(指投影) 抓住了这些词, 请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 相信你一定会看到些什么, 听到些什么。

讨论交流。

(3) 看课件助读。

还是让我们亲眼看看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吧! (播放曾经的大瀑布课件)

师:看到这里, 我突然想到了李白的一句诗 (齐说) 。

本课的语言就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瀑布的壮观气势。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呢?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 也可以读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

自由读、指名读、一起读。

师:曾经的塞特凯达斯是多么地——雄伟壮观 (板书)

(4) 引读游客的反应。出示: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 流连忘返。

理解“流连忘返”: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游客, 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 你会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赏析:通过朗读想象和课件再现,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之中, 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 与画面、文本产生共鸣。]

过渡:然而, 这已是塞特凯达斯曾经的辉煌了。如今的塞特凯达斯呢?

2. 学习第五自然段前两句话。

出示:几年过去了, 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 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奄奄一息, 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1) 同学们轻轻地读读这段话, 边读边想象如今大瀑布的情景。

(2) 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板书:奄奄一息

(3) 播放大瀑布如今的样子。 (静音)

师凝重地说:看, 这就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那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到哪里去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 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 奄奄一息, 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4) 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能把感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五句第1、2句话) 要不要练习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几乎看到了瀑布逐渐枯竭的样子了;感受到了瀑布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一起读。

3. 学习第三段和第五段中写游客的句子。

过渡:回忆曾经的塞特凯达斯, 我们快乐、我们骄傲, 面对如今的塞特凯达斯, 我们失望、我们辛酸。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出示: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见到这样的情景, 都失望地离去。

(1) 教师引读。

(2) 联系描写曾经和现在大瀑布的句子对比理解。

师:“慕名而来”, 人们慕的是大瀑布的什么名呢?让我们再来感受大瀑布原来的壮观气势吧!

(齐读) 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师:然而现在看到的大瀑布又是什么样子呢?

(齐读)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奄奄一息, 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师:实际见到的和想象的反差太大, 所以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见到这样的情景, 都失望地离去。

[赏析:抓前后联系, 通过今昔对比, 强烈地震撼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为这场特殊的葬礼埋下伏笔。]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无奈的塞特凯达斯欲哭无泪, 是什么令它如此悲惨?

默读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相机板书:浪费水资源乱砍乱伐

过渡:师:是啊, 因为用水毫无节制, 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因为乱砍乱伐, 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随手点红“大量”) 而面对这一切, 大瀑布无能为力。

(引读)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奄奄一息, 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赏析:本段文字是叙述性的语言, 教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仍然紧扣语文学科特点组织教学, 如点红两个“大量”。]

四、学习六七自然段, 点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指课题) 特殊的葬礼, 特殊在 (慢慢引说) 它是——总统亲自主持, 而且是——为大瀑布举行的葬礼。这种特殊还表现在哪里呢?轻轻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好好想一想, 相信你们会找到更多的答案。

讨论, 小结:为了一条即将消失的大瀑布, 总统亲自主持葬礼, 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指板书说) , 而且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参加, 这真是一场特殊的葬礼呀!

[赏析:由表及里, 由初读的感性认识到精读的理性思考, 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完美体现。]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练习写演说辞

1. 一起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展示:书上画面为背景, 第八段文字, 配上舒缓音乐)

同学们看, 这就是葬礼的现场。在葬礼上, 菲格雷特总统 (点红) 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 (点红) 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保护自然生态, 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是十分遗憾, 总统演说的内容文章没有具体写出来, 让我们帮作者把演说的内容写出来, 好不好?出示: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到这里, 哀悼我们即将消失的朋友塞特凯达斯。

多年来, 可爱的塞特凯达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现在, 人为的因素, 使得塞特凯达斯逐渐枯竭, 即将面临完全消失的厄运。

女士们先生们, 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大家!

2. 这是一份尚未完成的讲演稿, 有两处需要补充的, 一个是回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 另一个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同学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一个方面, 试着把它补充完整。补充的时候, 可以借助文章中的语句,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

先想一想, 也可以和同座位的商量商量。开始动笔写。

3. 修改一下你填写的内容, 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4. 你选择的是哪个内容?同学们注意听, 你认为他写的好在哪里?

5. 整合演说稿, 合作上台作总统演说。

师:现在我们要请两位同学合作, 把这个演说稿整合一下。

现在告诉我, 此刻你叫什么名字?你们现在叫菲格雷特, 是巴西的总统。你们要在葬礼上发表演说紧张吗?不要紧张, 总统发表演说是不会紧张的 (教师帮助端正姿态, 要有总统风度) , 可以开始了吗?我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全体起立) 下面让我们一起到葬礼现场去吧!

(出示第八段的背景和音乐, 没有文字)

6. 课后请同学们把演说稿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 写成一份完整的演说稿, 我们开展一个以“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为主题的演说竞赛。

[赏析:“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在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和情感铺垫基础上, 教师巧用课文空白点, 构建了一个总统演说的训练情境, 合作填写、演说、评议, 超越文本, 进一步升华主题, 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

六、总结课文积累延伸

1. (出示生字词) 是否觉得它们有点眼熟?对, 这就是我们刚上课时读的一组词语。此刻, 再次面对它们,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别样的感受。让我们再次用心朗读, 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幅画面, 头脑中会留下一串串的思考。 (音乐)

2. 一场特殊的葬礼唤醒了我们, 唤醒我们去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同学们, 你们说, 如果我们都行动起来, 大瀑布的悲剧还会再重演吗?

[评:既首尾呼应, 又是更高层次的感悟, 让人余音缭绕, 回味无尽。]

板书设计:

总评: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赏析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的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物体,它们面的形状是不同的,像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平开关表面呢?(正方形)碟片的面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星、三角尺等),让学生观察。

瞧,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让学生说一说)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一些物品,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物品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学生观察、相互议论、教师参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角。

3.揭示课题:认识角(板书课题)。

4.你能在生活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找到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学生展开活动)。

赏析:教学一开头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借用学生喜欢动画的天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物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角的特点。在抽象出角的概念后,又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的新课标理念,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增加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1.讲述:刚才我们从一些物体上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引导学生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讲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你能想办法做角吗?请动手试一试。(学生做角,教师参与)

2.做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教师评价、激励)

3.这些物品的哪些地方藏着角?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活动情况)

4.看看小番茄、小萝卜、小辣椒、小磨菇他们又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想不想照他们的方法,自己做角呢?如果想做,再做一个角。

[赏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画的天性,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操作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获得了自己探索数学的体验,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角,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同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初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到了两针形成的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根据你的想法判断课本第69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谈话:如果两个角的大小很明显,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两个角大小不明显,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出示教材第70页两个钟面上的角。提问:你们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办法)再看看小萝卜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请用这种比较方法判断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同桌合作完成。再指名说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的结果。

讲述: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赏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求知欲望,又学到了新的比较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教师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训练题,学生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面,发展了数学思考。]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大家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交流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做题,然后指名说出答案,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看第3题,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

让学生把合着的纸扇稍拉开些,找出两个扇柄的夹角,然后逐渐拉开。提问:你看到纸扇的角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把剪刀张开到最大限度,然后逐渐合拢。提问:在剪刀逐渐合拢的过程中,角有什么变化?在小组内做一做,说一说。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根据刚才你们讨论的意见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让学生判断)

再口答第5题。

[赏析: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的概念,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拓展这环节,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发现了角的知识内涵。]

五、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你能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吗?找出来让你的家人看看。

[赏析:认识角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学的知识点,积累了活动经验。]

本节课教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也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这样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学生对角的知识理解得透彻。

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使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总析: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理念新、基础实、方法活,先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来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串之中,形成悬念,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并以找角为由,导入新课学习,寓教于乐。通过情境串的创设,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求异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积极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师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去思考、探索、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3.注重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富有童趣,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除去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充分利用动画的效果,向学生展示“形、物”的分离,既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促进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篇4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激情的《满江红》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9《影子》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篇5

生:为什么有光的地方会有影子,较暗的地方就看不见影子子呢?

生:为什么影子像小黑狗呢?是我的好朋友呢?

„„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一和影子做

游戏。请小朋友边做游戏边仔细观察影子,以上问题你就会明白了。

师生:一起和影子做游戏,边引导他们观察发现。

生:当我们面向灯光,影子就在后,背对灯光,影子就在前。

生:当灯光在我们的左边,影子就在我们的右边,当灯光在右边,影子

就在左边。

生:我们向前走,影子会跟着向前走,我们向后退,影子也会跟着后退,我们走到哪,它也会跟到哪,就像小狗常常跟着主人,好朋友常常

在一起玩一样,影子的颜色又是黑色,所以说影子像小黑狗。

生:因为光线照到我们时,我们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光线照不到我们挡到的地方,所以就形成了影子。

„„

点评:

1、注重儿童身心发展,倡导体验学习。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创设“和影子做游戏”这一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游戏中玩耍,并在玩中亲身体验到影子有趣的不同特点,从而达到调节儿童单调、紧张、厌烦的学习情绪,又巩固知识。

2、注重自主发展,倡导探究学习。

《好___》片段赏析-教学教案 篇6

生:我们班乐侃诚实守信。

生:周浩勤奋好学。

生:奶奶义务清扫垃圾箱,真了不起!

生:妈妈深夜送奶奶去看病,真孝顺!

„„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拥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但老师总觉得你们说的都似曾相识,大家再思考一下好吗?(一阵沉默)

生:老师,一定要写《好_______》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我们上学期已写了《我的好_________》。(怪不得似曾相识)

生:真没劲!又要写《好______》,干嘛不把“好”给去掉呢?

师:好,就把这个“好”字给去掉,但老师有个要求,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老师只好顺水推舟,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我要写整天说俏皮话的同桌。(生笑)

生:我要写小气的妈妈。(生还是笑)

生:我要写言而无信的爸爸。(有人附和)

生:我要写手持手机赶时髦的爷爷。(生笑)

生:我要写老师阳光船的笑容。

生:我要写“闷葫芦”——李一。(生大笑)

„„

师:老师无法用语言来赞美你们的创新精神,谢谢大家!(内心真的很感动,很受启发)

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课文所写的“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有同学随声附议)

师:为什么不?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生:(有人欣喜,有人做思考状,有人已奋笔疾书)

„„

【评析】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篇7

一、指导会学,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很多教师眼里,运用自主学习方式,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具备的。但徐俊老师却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告诉我们,中低年级的学生一样能够自主学习,一样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一样能够自己学会学习。从《骆驼和羊》的“学习任务建构”模块,我们可以想象,课堂上,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够非常清楚地回答:学一篇寓言,我们要读好课文,要认好字,要懂得课文的道理。一般的设计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到这些学习任务当中来。徐俊老师却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学习任务。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学习任务,是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主意愿。学生养成了自己构建学习任务的初步能力,以后拿到课文,就不会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知道要学什么。

有了二年级自主建构学习任务的初步实践,到了三年级,学生就能够结合《找骆驼》这样的课文提出更加具体的学习任务了。拥有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孩子,阅读这则故事,不仅要读懂课文,学习生字词语,还要知道谁找骆驼,怎么找的,结果怎么样。这是因为徐老师相信三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更是因为徐老师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有能力借助“什么事、经过如何、结果怎样”这样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把握文本内容。

徐老师指导低中段孩子学会学习,首先体现在他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信任: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学会认字、学会说话、学会写话。

二、指导会学,教师要明白无需“教”的内容

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学习任务,是因为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会学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具有可生长性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所教,有所不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生长。

指导读书中的无需“教”。在二年级的读书指导中,徐老师会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每天做到一件事儿———读书。你们喜欢怎么读?”学生常用的和喜欢的读书方式方法很多,怎么读更有效?老师只要给一些温馨提示:“先大声读一遍,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再和同桌比赛读,一人一段,看谁读得好;推荐小伙伴跟全班小朋友分享他读得精彩的段落。”于是乎,教师便可以观察和欣赏到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赛读课文,全班分享朗读。

字词学习中的无需“教”。经历了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一年多的低段学习,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字词学习中,教师的工作是“唤醒”“激活”这种能力。徐老师把“教”的时空留给了学生去“学”:“平时是怎么学习生字词语的?”“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读得不错,能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得很准确。下面借助拼音再巩固一下,然后我们把拼音去掉,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孩子们通过“同桌互读大屏幕上注音的词语,邀请小老师带读,挑战自我,‘开火车’读没拼音的词语”等环节,自己就把识字的任务解决了一大半。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解词学习指导的无需“教”。如果说二年级自主学习字词还是以正确认读为主的话,到了三年级,字词的理解则成为了孩子们收获成功体验的重要因素。不少教师还在纠结如何教学“忿忿、详细、不紧不慢、究竟”的时候,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早已跃跃欲试准备自己解释词语了。徐老师指导的高明之处是:“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学习“详细、不紧不慢”等字词)“谁对什么事情知道得很详细?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很详细呢?”在学生分享“详细、不紧不慢”等词语的同时,顺带着就让学生学习了“驮、跛、啃”等生字。

自己知道的词语可以在分享中完成学习任务,那些不懂的词语怎么办?也不用老师教,学生会告诉老师“联系上下文”。于是,学生灵活运用了以前经历过的“通过读句子理解”“换个词”“在朗读中理解”等办法,完成了新词语的学习。

三、指导会学,教师要清楚学生需要干什么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激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得清楚学生需要干什么,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法,发展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徐老师显然深谙此道。

《骆驼和羊》的寓意很明白,如何跟学生“讲清楚”却让很多教师非常纠结。徐老师不讲寓意,他还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读、说说、写写”:

“骆驼和羊之间发什么了什么事?”

“骆驼和羊分别说了些什么?在课文中画出他们说的话,好好读读。”

“到底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他们是怎么证明自己的?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最后,他们找老牛评理。如果他们听懂了老牛的话,互相之间又会怎么说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么浅显的道理,跟二年级的学生一时未必能讲得清楚。讲不清楚就不讲。徐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用课文的句式说话。朗读着、圈画着、仿说着,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找骆驼的语言关系更加复杂,即使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教师想讲清楚也不容易,干脆也不讲。徐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只需要指导他们“读读、说说、写写”:

“这个故事讲商人最后找到了骆驼,文章中写的什么内容是最重要的?”

“自己先练读,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读对话)

“老人家见过那只骆驼吗?他为什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呢?”(读老人的分析)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家为什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吗?”(句群训练:我知道……是因为……)

最后,学生站在商人的角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地说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他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知道自己的骆驼肯定在这儿走过,因为他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学生已经用自己的言语和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他们明白了“老人没看到这只骆驼,却对这只骆驼知道得这么详细,还指点商人找到了这只骆驼,是因为他用眼睛仔细观察了,用脑子仔细思考了。

四、指导会学,教师要知道学什么对学生有用

为什么徐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么有信心?对一些学习任务敢这么放手?对文章的人文目标的实现可以这么无痕?因为他很清楚学什么对学生是有用的。

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选学课文的学习,实践自主学习字词,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和迁移语言并理解文本,对他们是有用的。因此,徐老师在《骆驼和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自主建构学习任务: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语;熟读课文,会讲故事;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方法和过程的建构;通过语言的积累和迁移,实现语言的增量,理解寓言的寓意。”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检验阅读能力,实践语言习得和运用,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他们是有用的。因此,徐老师在《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会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熟读成诵;通过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论教学设计与教案之区别 篇8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与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宗旨是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为依据的一种为教而教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 篇9

——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赏析

绛县城关初中 付薇 教学目标:

1.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找出语言赏析类的试题,并归类。2.找准语言的赏析角度,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3.帮助学生梳理赏析语言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初步鉴 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一、激情导入:

这些美景真养眼啊,那么,既养眼,又养心的是什么呢?对,是美文!许多文学大师,用生花的妙笔把现实拉回到了书面上,从此,这些美文便定格到了读者的心里,因为在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诗意的人生,更有如诗如画,令我们百品不厌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锦衣,是成就至美华章的血肉,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精美的语言。

语言赏析类试题已经成为一种热门题型,甚至跻身于中考的必考行列,而这类试题恰恰是同学们最头疼的问题,所以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课前准备,搜集了一些中考试题中关于语言赏析类的试题,请同学们说说,哪些问题属于语言赏析类试题?

考点梳理:

老师把这些试题简单做了归类,请同学们来看。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015山西)

2.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16海南)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赏析示例:

1.本句中“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表现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2.这几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了哈默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痛心情,充分体现了哈默尔先生的爱国精神。3.“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准确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赏析的非常到位,下面我们就来总结语言赏析的方法,寻规律,找技巧,为即将到来的中考未雨绸缪吧!◆归纳语言赏析的方法

杏树、梨树争先恐后开花的情态及花朵之多,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桃花的颜色比作火,杏花的颜色比作霞,梨花的颜色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颜色之艳,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③从感官上看,作者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方面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从视觉方面来写,“花里带着甜味”是从味觉方面来写,“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从听觉方面来写。④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描写层次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如先写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再写花下的“蜜蜂”“蝴蝶”,最后写遍地的“野花”。

⑤整段文字短句的运用很富有特点。整段文字没有使用长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平易好懂,写出了花的多、艳、甜的特点,这样的句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其它句子是实写,突出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⑦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通过写“蜜蜂”“蝴蝶”从侧面来表现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⑧另外还可以品析文段中几个富有特点的词语,如“赶趟儿”表现花朵多;“闹”写出了蜜蜂在花朵上欢快起舞飞翔的情景,渲染了春意盎然的效果;“散”字形象生动写出了野花繁多的特点。

◆ 多角度赏析《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

1.本段文字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年纪老迈、体态

确,表述流畅,格式完整。

◆ 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话,抽生读: ◆ 更上一层楼

朱自清先生的《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不必说文中运用修辞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也不必说调动各种感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单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就让人感到朱先生笔下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看到春华,想到秋实——满树的“桃儿、杏儿、李儿”着实让人过足了喜获丰收之瘾,这样的想象不仅拓宽了描绘的视野,更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

它是一曲赞歌,唱出春的美妙旋律;它是一首热情的诗,抒发了对春的企盼与眷恋;它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展示出春的生机与魅力!

这段话总结了同学们刚才对语段的赏析,老师整理成了一篇文章的阅读心得,可以说是一个升级版的语言赏析,这种形式正好可以回答哪类问题呢?

对,2016年的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小题——选文语言带给你哪些有益影响?

◆ 下面也请同学们也来练习一个升级版的语言赏析:

请同学们听读小小说——《桥》,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你喜欢或觉得精彩的词语、句子、片段,听完后选择一种或多种角度进行语言赏析,然后整理成一篇阅读心得。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练习要求:

快速研读本文,任选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赏析,然后整理成一篇阅读心得。

(生进行写作)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每个字都不应该忽略,每句话都要认真领悟其含义。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以后面对语言赏析类试题,同学们一定会胸有成竹,用我们今天掌握的方法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让自己的语文成绩更上一层楼!

王维古诗赏析教学设计(范文) 篇10

教学内容:王维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积累王维的诗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王维诗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

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二、赏析新诗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还收集了王维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出示新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学生在以上几首诗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朗读,思考诗意。

3、学生举手说自己领略的诗意,师生评议小结。

三、背诵古诗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谁来展示一下自己本领。(学生举手展示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教师总结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 篇11

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了课堂的变化。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有些教师改进了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与上述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相配套的是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优化,它是一种粗放、机动、可变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撰写板块教案,在写上求活、求实、求简、求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变教案为学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外,还要备课程资源、备过程与方法、备学生活动、备教师指导等,教案也要增加课堂调整与思考等内容。提倡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发挥教案的使用价值;提倡教师注重阶段性集体评议,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

上一篇:大连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下一篇: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