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通用10篇)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1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杨占尧.塑料模具标准件及设计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2
课程英文名称:Training for Machine Design 课程编号:
学时: 48
学分:3
一、课程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纺织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机械设计课后安排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编写技术文件等的能力。该课程为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课程设计题目围绕设计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进行。每个学生应完成: 1 部件装配图1张(用A0图纸绘制)。2 轴类、齿轮类零件工作图各1张,共2张。3 设计说明书1份。对于CDIO等试行改革教育模式的老师和同学,允许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在项目报送相关院系负责人,获得批准后可以单独命题,完成具有上述工作量和覆盖上述知识范围的项目,单独评分。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等。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48)
主要内容:
1. 拟定传动系统的总体方案;
2. 选择电动机,确定和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3. 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或选择(由指导教师确定); 4. 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般用A0图纸); 5. 绘制零件工作图2~3张(由指导教师确定); 6. 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设计,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设 计和绘图的训练。
4.装配图应手工绘制以强化学生实际绘制工程图和识图能力,零件图可用计算机绘制。
主要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课程设计时间为3周,集中安排。安排减速器模型参观一次或装拆实习一次;安排课堂讲授1次;其余时间学生应集中在设计室或便于交流的固定场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以学生自学、自己动手为主,指导老师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知识单元和学时分配如下:(共48学时)
一、设计准备阶段(3学时)
1.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内容、条件和要求
2.查阅有关资料、图纸,参观实物或模型,了解设计对象,熟悉减速器的结构特点 3.复习课程有关内容,熟悉有关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4.准备所需的资料和用具 5.拟定进度计划
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10学时)1.确定传动方案,画出传动系统简图 2.计算电动机的所需功率 3.选择电动机
4.计算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 5.计算减速器中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三、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6学时)
四、设计及绘制减速器装配草图(11学时)
1选择比例尺,合理布置视图,确定各零件的相互位置 2初步选择轴径,进行轴的结构设计,选择联轴器和轴承型号 3确定轴上力的作用点及支点的位置,进行轴、轴承和键的校核计算 4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部分结构设计
五、完成减速器装配图(9学时)
六、绘制零件工作图(3学时)
七、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3学时)
八、设计答辩和考核(3学时)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1] 王之栎.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2] 季林红,阎绍泽 主编.机械设计综合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文献
[1] 机械设计
陈东、杨铁牛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 [2] [3] [4] [5] 濮良贵, 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机械设计手册 电子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六、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提交课设内容和答辩相结合,考核成绩主要由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工作表现、答辩四个部分构成。考核的重点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装配图的基本要求(包括主要零件的画法、尺寸公差的标注等)、零件图、设计说明书、答辩等。
执笔人:
杨铁牛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3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6020223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适用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
学时学分:2周,上机不少于40机时,3学分。
一、课程设计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系列之一,是学习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并进行完专业实习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同时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例如PowerBuilder、Delphi等)开发一个实用的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1.根据课程设计时间选择适当规模大小的设计课题。采用专业实习的调研内容作为课程设计选题。
2.根据合理的进度安排,按照系统开发的流程及方法,踏实地开展课程设计活动。3.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选题的具体需求,在开发各环节中撰写相关的技术文档,最后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
4.开发出可以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机检查。
三、课程设计时间 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
四、课程设计的考查
中南大学商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评分标准: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情况综合打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实施情况40%、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30%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30%。
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总人数的20%。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4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字体设计》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方向、CI设计、广告设计
4、课程地位:专业设计基础课,5、总学时数:36学时(其中;讲授理论课时:15学时,设计实践课时:21学时)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及平面构成、电脑基础等分支课程。
二、课程目标
字体设计课程是探讨文字的造型理论与视觉规律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更显突出,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平面设计及其教育强调的点、线、面、形、色和质感等视觉要素的构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字体设计课程是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字体设计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视觉要素的设计法则,用现代设计理论来探索文字的点画结构、空间排列以及文字形态的组合,了解与之相关联的载体环境等诸多应用特性,并采用多种造型手段,设计出特定的空间上满足实用需要和符合视觉审美的文字。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设计的形式语言进行字体设计,掌握基础印刷字体的书写技巧并能熟练地将字体设计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和现代印刷设计中。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字体设计的基本概念
●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字体设计的内涵及其渊源,了解字体
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字体设计意识,认真体会字体设计的意义,通过对 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正确认识字体设计在现代商业经营活动中应用上的价值及意义。
1、字体设计的由来与发展
2、字体设计与书法字体的区别
3、字体设计的功能
4、字体设计的意义
5、字体设计的原则
6、字体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第二章 字体设计的历史发展和风格演变
●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明确汉字的历史发展和风格演变。了解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术对汉字的影响,体会汉字字体设计的意义,同时,了解拉丁字母的历史发展和风格演变,通过学习了解现代世界的字体设计的发展的状态。
1、汉字的起源
2、中国书法艺术对汉字的影响
3、雕版技术的发展对字体的影响
6、拉丁文字的起源
7、拉丁文字基本字体设计
9、世界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
第三章 字体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特点
●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主要要求学生明确汉字字体的基本结构和形式特点,以及汉 字标准印刷字体的书写规律和笔画的特征。了解字体拉丁字母的基本构造和组合规律以及拉丁字母各种字体的书写方法。并能熟练的书写汉字标准印刷字体和拉丁字母的基本字体。
一、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形式特点
1、汉字的构造
2、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形式特点
3、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
4、汉字基本印刷字体设计
二、拉丁字母的基本构造和组合规律
1、拉丁字母的基本特点
2、拉丁字母各种字体的书写方法
第四章 字体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在明确字体设计的设计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探索汉
字设计的表现形式以及汉字单个文字的设计方法、组合文字的设计方法、以及图形形态化的 文本字体设计,为下一步的创意设计作好准备。
1、汉字字体设计的原则
2、汉字设计的表现形式
3、单个文字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4、组合文字设计
5、图形形态化的文本字体
第五章 汉文字的创意设计
●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前一章节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探讨汉文字的创意设计主要
使学生掌握汉文字的形象转化设计和汉文字的意向设计,并了解汉文字创意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强化字体创意设计意识,体会字体创意设计的意义,通过对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体会汉文字字体创意设计在现代商业经营活动中应用上的价值及意义。
1、汉文字的形象转化设计
2、汉文字的意向设计
第六章 文字与版面设计
●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字体的传统版面设计和自由版面设
计的版面设计艺术,了解照相排版、电脑排版的意义,通过实际作业的训练加强版面设计的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字体的传统版面设计
2、自由版面设计
3、铅字
4、照相排字
5、电脑排字
第七章 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前几章节学习的基础之上研究学习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及
其意义,同时进一步的研究字体设计的基本程序,探讨字体设计的形式美的规律,为应用上需要打下基础。
一、字体设计的基本程序
1、基本程序
2、设计定位
3、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字体要合乎应用的要求
二、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包装上的字体设计
2、招贴广告上的字体设计
3、书籍装祯中的字体设计
4、POP广告上的字体设计
5、CI设计中的字体设计
6、利用电脑软件设计的字体
7、影视及多媒体中的字体设计
优秀字体设计范例
四、教学方法
在强调基本印刷字体训练的同时,应重点讲授字体的组合设计、字体的创意设计和字体的版面设计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字体应用的能力,使之设计出完美的作品。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眼光。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力除僵化。
1.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2.媒体介绍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3.字体设计与专业设计相结合
4.本课程采用《字体设计》即有关文字教材课堂面授 6.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经典作品赏析
7.对学生的作业参与、启发、点评,及时解决作业问题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用宋体、黑体书写汉字、字体组合、文字创意设计等,每 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艺术设计教研室全体教师评定课程考核成绩,任课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 绩,平时成绩30%(作业10%+学习态度及出勤20%)+考试70%
六、教材与参考书
[1] 倪伟、朱国勤、陈虹 编著,《字体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 [2] 柳林、汤晓颖、孙霖 编著,《字体设计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 刘杰 编著,《文字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4] 汪尚麟 编著,《创意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
[5] 曹方 编著,《现代汉字艺术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6] 毛溪 编著,《字体设计与编排》,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7] 张同、魏欣梃 编著,《字体创意》,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1月。
七、其他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篇5
学分与学时:5学分 112学时(其中理论课2学分、36学时;实践课3学分、76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和合理的课题训练,培养学生认识色彩和表现色彩的综合能力,建立清晰明确的色彩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体验色彩的情感品格,掌握色彩的审美法则,建立和谐的色彩观念,启迪学生开发色彩视觉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色彩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色彩造型的艺术处理与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下扎实的色彩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有关色彩的画种及其特征以及使用的工具
教学目的:了解有关色彩的画种及其特征,以及使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熟练驾驭其材料,掌握各种绘画方法。
基本要求:清楚的了解各画种的来龙去脉及材料本身的长短和不足。扬长避短,在实践中根据画面的需要吸收各画种的优点和方法,丰富表现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有关色彩的画种及其特征以及使用的工具。
难点: 水粉画与油画、水彩画、丹培拉画(丙烯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各画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综合运用各画种的材料和表现方法来丰富画面。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作品欣赏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水粉画工具材料及使用
一、水粉画的表现特性 二、水粉画的基本工具 三、水粉工具材料的使用
第二节 水彩画工具材料及使用
一、水彩画的表现特性 二、水彩画的基本工具 三、水彩工具材料的使用
第三节 油画工具材料及使用
一、 油画的表现特性 二、 油画的基本工具 三、 油画工具材料的使用
第四节 丹培拉画及现代丙烯画工具材料及使用
一、 丹培拉画及现代丙烯画的表现特性 二、 丹培拉画及现代丙烯画的基本工具 三、 丹培拉画及现代丙烯画工具材料的使用
第五节 多种工具及其表现技法
一、马克笔工具及使用方法 二、彩色铅笔工具及使用方法 三、色粉笔工具及使用方法 四、蜡笔、油画棒工具及使用方法 五、彩色圆珠笔工具及使用方法
六、综合性材料的表现技法
第二章 色彩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培养对色彩的创造性思维,将理性的色彩知识溶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中,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基本要求:从物理的和心理的角度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民族与地域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大的规律,使其在将来的设计生涯中能正确把握民族色彩。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色彩的表述体系,视知觉与心理,对比与调和,民族性和地域性。 难点:色彩的情感与表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调性。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作品欣赏与分析、作业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设计色彩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色彩的涵义 二、设计色彩学的基本内容 三、艺术设计对色彩的要求
第二节 设计色彩的形成
一、感受色彩的历程 二、色与光
第三节 设计色彩的属性
一、色彩三要素 二、无色系与有色系
第四节 设计色彩的表述体系
一、色彩科学与色立体 二、孟塞尔色体系(M.C.S) 三、奥斯特瓦德色体系
四、日本色彩研究体系(P.C.C.S) 五、色立体的用途
第五节 设计色彩的视知觉与心理
一、色彩的知觉与空间
二、设计色彩的表情与象征 三、设计色彩的联觉与联想
第六节 设计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一、设计色彩中的对比关系 二、设计色彩中的调和关系 三、色彩的混合配置 四、设计色彩的色调组织
第七节 色彩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三章 色彩写生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能力,色彩表现能力、色彩技巧应用能力。培养发现色彩的能力,为下面课题中色彩的采集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掌握自然界光色变化的基本规律及色彩的观察、表现方法,在兼顾写生色彩的前提下,注重画面的主题性、结构的完整性,注重某种情绪、感觉的色彩语言表达。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自然色彩的观察能力,色彩表现能力、色彩技巧应用能力的训练。 难点:色彩写生的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色彩情感因素的把握。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作品欣赏与分析、作业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色彩写生的观察方法 第二节 色彩写生的基本规律
一、色彩写生的基本规律 二、条件色的认识与应用
第三节 静物色彩的写生训练
一、静物写生研习色彩的途径 二、静物的题材选择及组合 三、静物色彩写生的步骤 四、静物写生中的色调组织 五、静物色彩的空间层次与质感
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风景色彩的写生训练
一、选景、取景与构图
二、室内环境与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三、风景写生的外光规律 四、室内环境与风景写生中的景物表现
第四章 色彩归纳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色彩进行提炼、取舍、归纳和组织的能力。学习装饰造型和装饰色彩的要领。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设计意识,提高对色彩的`审美观和艺术观,为今后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在兼顾写生色彩的前提下,对纷乱无章的物象色彩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注重画面的主题性、结构的完整性,注重某种情绪、感觉的色彩语言表达,强调造型、色调的归纳、适度夸张与概括,在画面处理中溶入设计意念,运用写实、装饰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具有明显主观处理特征的画面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色彩归纳的原理。
难点:色彩归纳的表现技法、表现风格。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作品欣赏与分析、作业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色彩归纳概述
一、关于色彩归纳
二、色彩归纳的特点、要点和重要性 三、色彩归纳与写实绘画艺术表现的异同
第二节 色彩归纳的创意要素
一、人的意识理念 二、构图 三、造型
四、色彩关系和色调 五、节奏和韵律
第三节 色彩归纳的实例练习
一、静物色彩归纳训练
二、花卉色彩归纳写生 三、动物和昆虫色彩归纳 四、人物色彩归纳 五、风景色彩归纳
第四节 具象写实归纳表现
一、具象写实归纳的概念 二、具象写实归纳表现的要点
第五节 抽象写意归纳表现
一、抽象与抽象绘画 二、写意与写意绘画 三、色彩归纳的抽象写意表现
第六节 色彩归纳的装饰与重构表现
一、装饰与装饰色彩 二、色彩归纳的装饰表现 三、色彩归纳的重构表现
第五章 设计色彩在各设计领域的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色彩在设计中可能涉及的范围,懂得掌握设计色彩规律的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了解设计色彩在各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更科学地将色彩应用于各设计领域。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色彩在各设计领域的应用
难点:色彩在动漫设计领域的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作品欣赏与分析、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设计色彩与基础设计课程 第二节 设计色彩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 第三节 设计色彩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 第四节 设计色彩与动漫设计课程 第五节 设计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第六节 设计色彩与其他专业设计课程
第六章 作品评析
教学目的:互相学习、了解不足。
基本要求:通过作品评析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并促进其互相学习。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作品的讨论、分析、点评。
难点:作品评析,学生创作随感的讨论与交流。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作品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师点评与分析
一、对学生作品整体水平的判断与评估 二、对学生作业分档评判与剖析 三、个案分析、评价与讲解 四、对课程进度整体效果的总结评价
第二节 学生分组讨论
一、学生对教学整体效果的评价讨论 二、学生对学习进程中的困难与收获进行讨论 三、学生对创作随感的交流与沟通
第三节 学生作品自评
一、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分析与总结 二、学生对其它作品个案的评价与分析 三、学生对整体作品水平的评价和归纳 五、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课堂讨论与作业辅导.
2.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和阶段性作业结合,其中考试30%+考勤10%+作业60%=该课成绩.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林家阳,鲍峰,张奇开.设计色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6
一、目的与任务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这种训练是通过学生独立进行某一个或两个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来完成的。
通过数字电路课设要求学生:
1、根据给定的技术指标,从稳定可靠、使用方便、高性能价格比出发来选择方案,运用所学过的各种电子器件和电子线路知识,设计出相应的功能电路。
2、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并掌握合理选用的原则。
4、学会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掌握电子电路的测试方法及了解印刷线路板的设计,制作方法。
5、进一步熟悉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6、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7、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
1、内容:
课题名称:
(1)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设计制作(2)音频功率放大器
(3)集成电流稳压电源的设计(4)函数发生器的设计
2、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并独立完成总结报告。
3、进度安排及方式:(以四学时为一个单元)第一单元:集中讲课,主要内容如下: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2)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3)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
(4)课设题目介绍
(5)学生自由组合,选择题目。
第二单元:确定题目,教师就题目的基本要求答疑。学生讨论、查资料。第三、四、五单元:查资料、设计、.仿真。第六单元:经指导教师审查后,领材料,组装。第七单元至第九单元:组装、调试、写报告。
第十单元:完成收尾工作,清点材料、工具。准备课程设计报告。
三.考核内容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设计能力
(2)组装或焊接调试情况(3)解决问题的能力(4)总结报告情况
(5)出勤情况、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2、成绩评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7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明确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平行轴斜齿轮机构齿廓曲面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数的概念、螺旋角的选取范围;了解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正确啮合条件。
(五)轮系
明确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六)间歇运动机构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了解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八)连接
了解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熟悉键连接的用途、平键尺寸的选择及强度校核,螺纹牙型标准、主要几何参数、防松装置;能进行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按国标正确选择螺纹标准。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掌握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用原则、几何尺寸计算和受力分析;明确特性系数的意义、滑动速度对蜗杆传动的影响,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
(十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的型号、规格及失效形式,掌握带的打滑及弹性滑动的概念;明确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V带型号的选择原则,V带轮的结构,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十二)轴
掌握轴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能解决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轴的设计问题。
(十三)滑动轴承
了解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了解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四)滚动轴承
熟悉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性能、代号及类型选用原则;了解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教材课后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六、建议参考书
[1]吴昌林.机械设计(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蒲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张霄鹏.机械设计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王为.机械设计(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重点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作图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五)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六)连接
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七)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
(九)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十)轴
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十一)滑动轴承
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二)滚动轴承
综合课程设计2010教学大纲 篇8
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02A002 学时/学分:6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二)课程设计性质:本学期的综合课程设计是针对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已学过的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设置的综合实践练习和实验课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EDA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系统仿真语言》等。
2、后续课程:《探测与识别技术》、《近感引信原理》、《雷达原理》、《惯性导航》、《探测制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基本要求:
1、每3-4人一题,每人完成其中的独立部分;
2、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单元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
3、弱电类题目应进行软、硬件设计,测试或仿真调试;
4、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5、对设计进行验收。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一)设计内容:
1、根据题目的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计单元电路原理图、软件程序、或结构图;
3、对设计任务进行系统的分析、仿真、调试;
4、对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分析。
(二)进度安排:
第一周:选题,查阅资料,熟悉和建立设计平台,任务设计; 第二周:任务设计、分析、仿真、调试;
第三周:书写课程设计论文,验收设计、审阅课程设计论文,答辩。
四、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讲解并在实验室辅导。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试方法:论文与答辩相结合;
(二)成绩评定
综合课程结束时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课程总成绩为平时考核、任务设计质量、设计论文的正确性、最终答辩等成绩的总和。
成绩按学分制评定,五等级记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电工学.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张齐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谢志萍.电子出版社
4、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高等教育出版社
5、用VHDL设计电子线路.Stefan Sjoholm, Lennart Lindh著,边计年,薛宏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6、高频电子线路.胡宴如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EDA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9
1、设计一个能进行拔河游戏的电路。
2、电路使用15个(或9个)发光二极管,开机后只有中间一个发亮,此即拔河的中心点。
3、游戏双方各持一个按钮,迅速地、不断地按动,产生脉冲,谁按得快,亮点就向谁的方向移动,每按一次,亮点移动一次。
4、亮点移到任一方终端二极管时,这一方就获胜,此时双方按钮均无作用,输出保持,只有复位后才使亮点恢复到中心。
5、用数码管显示获胜者的盘数。
教学提示:
1、按钮信号即输入的脉冲信号,每按一次按钮都应能进行有效的计数。
2、用可逆计数器的加、减计数输入端分别接受两路脉冲信号,可逆计数器原始输出状态为0000,经译码器输出,使中间一只二极管发亮。
3、当计数器进行加法计数时,亮点向右移;进行减法计数时,亮点向左移。
4、由一个控制电路指示谁胜谁负,当亮点移到任一方终端时,由控制电路产生一个信号,使计数器停止计数。
5、将双方终端二极管“点亮”信号分别接两个计数器的“使能”端,当一方取胜时,相应的计数器进行一次计数,这样得到双方取胜次数的显示。
6、设置一个“复位”按钮,使亮点回到中心,取胜计数器也要设置一个“复位”按钮,使之能清零。
设计五 乒乓球比赛游戏机
1、设计一个由甲、乙双方参赛,有裁判的3人乒乓球游戏机。
2、用8个(或更多个)LED排成一条直线,以中点为界,两边各代表参赛双方的位置,其中一只点亮的LED指示球的当前位置,点亮的LED依此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其移动的速度应能调节。
3、当“球”(点亮的那只LED)运动到某方的最后一位时,参赛者应能果断地按下位于自己一方的按钮开关,即表示启动球拍击球。若击中,则球向相反方向移动;若未击中,则对方得1分。
4、一方得分时,电路自动响铃3秒,这期间发球无效,等铃声停止后方能继续比赛。
5、设置自动记分电路,甲、乙双方各用2位数码管进行记分显示,每计满21分为1局。
6、甲、乙双方各设一个发光二极管,表示拥有发球权,每隔5次自动交换发球权,拥有发球权的一方发球才有效。教学提示:
1、用双向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控制LED显示来模拟乒乓球运动的轨迹,先点亮位于某一方的第1个LED,由击球者通过按钮输入开关信号,实现移位方向的控制。
2、也可用计数译码方式实现乒乓球运动轨迹的模拟,如利用加/减计数器的2个时钟信号实现甲、乙双方的击球,由表示球拍的按钮产生计数时钟,计数器的输出状态经译码驱动LED发亮。
3、任何时刻都保持一个LED发亮,若发亮的LED运动到对方的终点,但对方未能及时输入信号使其向相反方向移动,即失去1分。
4、控制电路决定整个系统的协调动作,必须严格掌握各信号之间的关系。
设计六 交通信号等控制器
1、设计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器,由一条主干道和一条支干道汇合成十字路口,在每个入口处设置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红灯亮禁止通行,绿灯亮允许通行,黄灯亮则给行驶中的车辆有时间停在禁行线外。
2、红、绿、黄发光二极管作信号灯,用传感器或逻辑开关作检测车辆是否到来的信号。
3、主干道处于常允许通行的状态,支干道有车来时才允许通行。主干道亮绿灯时,支干道亮红灯;支干道亮绿灯时,主干道亮红灯。
4、主、支干道均有车时,两者交替允许通行,主干道每次放行45秒,支干道每次放行25秒,设立45秒、25秒计时、显示电路。
5、在每次由绿灯亮到红灯亮的转换过程中,要亮5秒黄灯作为过渡,使行驶中的车辆有时间停到禁行线外,设立5秒计时、显示电路。教学提示:
1、主、支干道用传感器检测车辆到来情况,实验电路用逻辑开关代替。
2、选择1HZ时钟脉冲作为系统时钟。
3、45秒、25秒、5秒定时信号可用顺计时,也可用倒计时,计时起始信号由主控电路给出,每当计满所需时间,即向主控电路输出“时间到”信号,并使计数器清零,由主控电路启、闭三色信号灯或启动另一计时电路。
4、主控电路是核心,这是一个时序电路,其输入信号为:车辆检测信号(A,B,;45秒、25秒、5秒定时信号(C,D,E),其输出状态控制相应的三色灯。主控电路可以由两个JK触发器和逻辑门构成,其输出经译码后,控制主干道三色灯R、G、Y和支干道三色灯r、g、y。
设计七 电子密码锁
1、设计一个密码锁的控制电路,当输入正确代码时,输出开锁信号以推动执行机构工作,用红灯亮、绿灯熄灭表示关锁,用绿灯亮、红灯熄灭表示开锁;
2、在锁的控制电路中储存一个可以修改的4位代码,当开锁按钮开关(可设置成6位至8位,其中实际有效为4位,其余为虚设)的输入代码等于储存代码时,开锁;
3、从第一个按钮触动后的5秒内若未将锁打开,则电路自动复位并进入自锁状态,使之无法再打开,并由扬声器发出持续20秒的报警信号。教学提示:
1、该题的主要任务是产生一个开锁信号,而开锁信号的形成条件是,输入代码和已设密码相同。实现这种功能的电路构思有多种,例如,用两片8位锁存器,一片存入密码,另一片输入开锁的代码,通过比较的方式,若两者相等,则形成开锁信号。
2、在产生开锁信号后,要求输出声、光信号,声音的产生由开锁信号触动扬声器工作,光信号由开锁信号点亮LED指示灯;
3、用按钮开关的第一个动作信号触发一个5秒定时器,若5秒内无开锁信号产生,让扬声器发出特殊音响,以示警告,并输出一个信号推动LED不断闪烁。
设计八 彩灯控制器
1、设计一个彩灯控制器,使彩灯(LED管)能连续发出四种以上不同的显示形式;
2、随着彩灯显示图案的变化,发出不同的音响声。教学提示:
1、彩灯显示的不同形式可由不同进制计数器驱动LED显示完成;
2、音响由选择不同频率CP脉冲驱动扬声器形成。
设计九 脉冲按键电话显示器
1、设计一个具有8位显示的电话按键显示器;
2、能准确地反映按键数字;
3、显示器显示从低位向高位前移,逐位显示按键数字,最低位为当前输入位;
4、*设置一个“重拨”键,按下此键,能显示最后一次输入的电话号码;
5、*挂机2秒后或按熄灭按键,熄灭显示器显示。教学提示:
1、利用中规模计数器的予置数功能可以实现不同的按键对应不同的数字;
2、设置一个计数器记录按键次数,从而实现数字显示的移位。
设计十 简易电子琴
1、设计一个简易电子琴;
2、利用实验箱的脉冲源产生1,2,3。。共7个或14个音阶信号;
3、用指示灯显示节拍;
4、*能产生颤音效果。教学提示:
1、各音阶信号由脉冲源经分频得到。
设计十一 出租车自动计费器
1、设计一个出租车自动计费器,具有行车里程计费、等候时间计费、及起价三部分,用四位数码管显示总金额,最大值为99。99元;
2、行车里程单价1元/公里,等候时间单价0。5元/10分钟,起价3元(3公里起价)均能通过人工输入。
3、行车里程的计费电路将汽车行驶的里程数转换成与之成正比的脉冲数,然后由计数译码电路转换成收费金额,实验中以一个脉冲模拟汽车前进十米,则每100个脉冲表示1公里,然后用BCD码比例乘法器将里程脉冲乘以每公里单价的比例系数,比例系数可由开关预置。例如单价是1。0元/公里,则脉冲当量为0。01元/脉冲。
4、用LED显示行驶公里数,两个数码管显示收费金额。
教学提示:
1、等候时间计费需将等候时间转换成脉冲个数,用每个脉冲表示的金额与脉冲数相乘即得计费数,例如100个脉冲表示10分钟,而10分钟收费0。5元,则脉冲当量为0。05元/脉冲,如果将脉冲当量设置成与行车里程计费相同(0。01元/脉冲),则10分钟内的脉冲数应为500个。
2、用LED显示等候时间,两个数码管表示等候时间收费金额。
3、用加法器将几项收费相加,P=P1+P2+P3,4、P1为起价,P2为行车里程计费,P3为等候时间计费,用两个数码管表示结果。
设计十二 洗衣机控制器
1、设计一个电子定时器,控制洗衣机作如下运转:定时启动正转20秒暂停10秒反转20秒暂停10秒定时未到回到“正转20秒暂停10秒……”,定时到则停止;
2、若定时到,则停机发出音响信号;
3、用两个数码管显示洗涤的预置时间(分钟数),按倒计时方式对洗涤过程作计时显示,直到时间到停机;洗涤过程由“开始”信号开始;
4、三只LED灯表示“正转”、“反转”、“暂停”三个状态。
教学提示:
1、设计20秒、10秒定时电路。
2、电路输出为“正转”、“反转”、“暂停”三个状态。
3、按照设计要求,用定时器的“时间到”信号启动相应的下一个定时器工作,直到整个过程结束。
建议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李国丽,朱维勇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第四版),康华光主编,高教出版社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10
(一)课程设计概述
1、什么是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基本含义: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上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例如,更倾向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更倾向于学生的一般的发展,更倾向于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考虑哪些因素及其关系)。
(2)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
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学习活动方式(教学组织、安排、实施);
(4)评价;
(5)其他要素,比如学习材料、时间、空间等要素; 假如要设计小学课程,要考虑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评价,如何选择课程资源,如何利用时间空间。
3、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略讲)
(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
(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设计取向
1、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课程设计取向指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时在价值层面上所作的选择。课程设计取向对具体的课程设计起着统摄、指导作用,因而对课程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几种课程设计取向
(1)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倾向于教师为传授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
(2)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相结合。强调学生心理发展。
(3)人本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强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认为学校课程应当为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以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一个有利的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
(4)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强调学校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要使社会成为更加理想的社会。在课程中要表现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现实的理想和未来憧憬。帮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参与到社会的结构与管理之中。强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而且具有改造社会的意识和本领。
(5)科技取向:强调运用各种设备和媒体,确定更有效的方法完成事先所期望的任务。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常常运用其他课程取向的观点。
通常几种课程设计取向是综合的。
(三)课程设计模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应重点掌握的。特别是重点了解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以及两种课程模式之间的主要差别。
1、课程设计模式的含义:
课程设计模式是指课程设计实际运作的样子,或希望课程设计按怎样一种方式进行安排。前者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运用的,后者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课程设计模式为人们提供了确定课程要素和课程设计程序的基本方式,因此,研究课程设计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课程,设计具体的课程都是有帮助的。
2、几种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在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高度重视,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目标起着统领和核心的作用。
目标模式基本过程或者叫基本框架
确定课程目标:受社会、学生、学科等因素影响,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
选择经验:有利于学生实现目标的经验,经验通常指学习内容。
组织经验:按教育教学规律,合理、有效组织经验。
评价目标达成:
(2)过程模式:对目标模式进行反思批判提出来的。
批判目标模式把学生行为预先设计好了,让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学习,但是实际活动中很多因素是非预期的,比如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预见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但不能预期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目标模式忽略了大量的非预期的目标,过程模式主张设计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结果,这些结果可作为课程目标,当然也有一些总体目标,但这些目标不细化。
过程模式认为,课程的设计并不一定从确立目标开始,相反,具体的行为目标将会使内容或活动中原本蕴涵的丰富的价值狭隘而且固定化,这样不利于学习者的自由而创造地探索。赞成过程模式的学者把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放在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上,认为这种设计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会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从内容或活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过程模式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程序或步骤,而只给出一些较抽象的所谓“程序性原则”,由教师按“程序性原则”决定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课程设计工作中吸收过程模式中的合理思想,完善课程设计工作.具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重视学习者主动学习;二是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
斯坦豪斯:人文学科设计遵循的原则: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教有争议内容时,应保持中立原则。
(3)集体审议模式:主张课程探究方式要从“理论”的模式转向“实践”的模式。根据实践的需要对诸多的有关理论进行择宜,指导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组织。
(4)自然设计模式:对课程设计中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做了重新思考。其具体操作过程包括这样三个步骤:明确设计课程的基本立场;对设计进行深思和反省;具体设计。
(四)我国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
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课程设计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
(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
(3)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学生生活;
(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设计的体制、模式上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
(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11-19
标志设计课程心得09-13
标志设计赏析教学教案10-21
《认识图形标志》教学设计07-27
六年级《标志设计》教学反思11-21
现代标志设计06-12
品牌标志设计06-21
企业标志设计11-28
现代标志设计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