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范文杜甫

2024-10-07

祭文范文杜甫(精选9篇)

祭文范文杜甫 篇1

某某耿氏宗祠祭文

维公元二〇一二年某月某日: 岁逢壬辰,时值仲春。日月其光,覆之载之。惠物无疆,四时攸序,万品昭彰。为抒敬祖之情,壮家族之声,主祭人某某地×房嗣孙××率××、××、××等族人代表谨致祭于高阳祖祠前曰: 殷商肇造,祖乙以始。三示并祭,中宗兴商。迁都于耿,以地为氏。温地发祥,鲁豫陕冀。郡望高阳,拜井堂传。汉室众耿,精忠英勇。明室以降,耿耿丹心。高阳一系,源远流长。丁繁数千,瓜瓞绵长。感祖洪恩,致祭家堂。遵循旧礼,祈福无疆。

先祖功德,荫我子孙。先祖家风,振我族帮。聆铭祖训,万代以遵。秉承祖志,再创辉煌。振兴家业,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代有贤良。百业精英,桂馥兰芳。世间万事,志在必偿。为族昌盛,众志扶帮。为国效力,纵横疆场。为官清正,众民颂扬。为师敬业,桃李芬芳。从商创业,物阜家丰。从医济世,救死扶伤。从工学艺,技臻化境。从农耕植,粮满仓囤。勤以兴业,物有余阜。俭以持家,用有余度。躬以自耕,食有余粮。静以治学,腹有鸿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家和事兴,地久天长。时逢盛世,国富民强。天清气瑞,风清云祥。高阳嗣孙,拜井传人,朱巷耿氏,恭祭祖祠。先祖功德,千秋流芳。尚飨。

祭文范文杜甫 篇2

初版于1971年10月的文史巨匠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曾让二十多年前的笔者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现存的2400多首诗作,在郭老那里就如常人脑中的乘法口诀一样烂熟于心,为了佐证自己的某一观点,他可以信手拈来,而且是旁征博引,动辄十几条乃至数十条,这让我惊诧于郭老深厚的考据功底和超人的记忆力!须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网络与搜索引擎尚未问世,而郭老却已近耄耋之年。此其一。其二,巨著熔文史于一炉,郭老以诗人的笔触,史家的慧眼,将李杜的身世婚姻、生活状况、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以及二人的交游,兼及他们与贺知章、严武、岑参、苏涣等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永王李瞞、节度使哥舒翰等要人的交往等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新见迭出,别开生面。一幅幅李唐王朝由鼎盛辉煌转至衰败凋零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既波澜壮阔,又流光溢彩。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李白与杜甫》这样的信息量丰沛、学术底蕴深厚而又“一扫从来因袭皮相之论”的力作,真是让我等文史爱好者大快朵颐。读《李白与杜甫》,其快感犹如读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随便翻开其中的一页,读者都可以“眼前直下三千字”,随着郭老滔滔大河般汪洋恣肆的探析与阐发,与作者共振:或者百感交集,或者唏嘘不已,或者茅塞顿开,或者慷慨激昂。

“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当为‘它布’(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这是郭老的夫子自道。茅盾则说:“郭老《李白与杜甫》自必胜于《柳文指要》,对青年有用。论杜稍苛,对李有偏爱之处。论李杜思想甚多创见。”窃以为,将两位大师的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待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庶几接近客观。

入选《中国图书商报》“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首批书目的《李白与杜甫》已经于2010年5月再版。经典,不但是百读不厌的,而且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二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一部作品,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有很多的感触。李白和杜甫是我们都知道的诗人,郭沫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作家,那么作家眼中的诗人们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汉赋、魏晋小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朝诗歌最胜,李杜又是唐朝诗人中无法超越的双峰,为人赞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捧为诗圣,史上研究分析李白杜甫诗文的文章专著是数不胜数。

手中这本《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1971年就写成的作品,除了一些短诗词,此书可称为是他的封笔之作,而且此书是在郭沫若的两个儿子郭民英、郭世英相继自杀后著成的。人在痛苦时会作情感转移,或寄请于工作,或寄情山水,或寄情与文字,或寄情烟花柳巷,或寄情故纸堆,或寄情政治对于文人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寄请于文字古籍学术,当年鲁迅就曾抄古碑排解苦闷彷徨,沈从文解放后研究古代服饰放弃文学创作远离政治。

这本《李白与杜甫》却有别于郭沫若的那些听命文学、口号文学、政治论文,仿佛回复了他早期的部分张扬与反叛的个性,隐含着痛苦的倾诉与反思。

祭文 篇3

祭父文

先父大人讳万伏田也。生于乙亥年六月二十(1935年6月20日),逝于丁酉年七月二日(2017年8月23日)9时10分,享年八十有二。

先父大人系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杏子镇双冲村人。1966年参加工作,就职于中煤基建局(湖南省煤炭基建二处),先后参与立新煤矿、芦茅江1号井、芦茅江2号井、石坝煤矿、芦茅江3号井、冷水江煤矿、金竹山煤矿、利民煤矿等十余座煤矿的基建工作。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干部。1991年光荣退休。先父大人诚恳一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煤炭事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入党誓词。

先父大人1958年与母亲大人喜结连理,慈善传家,敬长护小,教子有方,育有五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一门勤勉,安居乐业。

先父大人驾鹤西去,满堂泣泪,百呼不闻慈声,只见多苦风;儿孙饮恨,千载难忘父恩,惟知廓穹少沉星。盖棺论定曰:

吾父吾亲 讳万伏田 一九三五 是其诞辰

娄底双峰双冲小村贫寒人家兄妹六人 先父孝悌 自幼聪颖 饥寒交迫 学校用功 人民战争 双峰解放 万众欢呼 国家新生 先父务农 自学文化 踏实勤谨 劳动先进 农业社里 勇挑重担 担任队干 谱写青春 一九六六 参加工作 煤炭基建汗水结晶 立新煤矿 奉献争先 火热年华 青年领军 井筒开凿 大巷掘进 十余矿井 二十六春 班长连长 支部书记身先士卒 苦练内功 水火瓦斯 煤尘顶板 预防为主 不忘责任 带班劳动顶板塌方 组织回撤 挽救生命 吾父吾亲 一心为公 业务过硬 不辱使命 工程优品 质量先行 大奖授勋交口称颂 管理有绩任劳任怨服从分配 甘当螺钉 深入群众 搞好调研 率先垂范 竭力尽心 一处工作 一处望重 严细当头 工作标兵 身体力行唯有奉献为党为矿 至真一人

吾父吾亲 生活节俭 一身工装 从冬到春 子女上学 不吝投入 当牛做马 勤劳为本 难忘岁月 一九八七 春节护矿 吾陪父亲 大雪封路 先父认真 夜夜警巡 一刻不松 初五回家 合门团聚 领略不易 身教刻心 教子教孙首先教仁 舔犊情深 至慈一人 吾父吾亲 五八成婚 伉俪二老 相敬如宾 相濡以沫 五十九春名传乡里至爱至诚 多才多艺 捕鱼打猎 举重若轻 贴补家用 独门绝技 气功治病 跌打损伤 百里有名 病情严重 外敷草药 义务服务 至义一人 吾父吾亲 积劳成疾 坚强抗争 不扰亲朋 医院亲友全力以赴寻医寻药倾心救亲 岁中孟秋八十二寿吾父吾亲 驾鹤西行 华佗束手 扁鹊无能 何辜不寿 诘问天公 长寿彭祖 八百仍去 短寿颜回 千古留名 守护先父香火接更端详先父虽逝尤生 音容未远 教诲难忘 明月不圆 一别难逢 絮絮万千 难以尽言 尽此一觞 略表衷情

浅析古代祭文写作 篇4

内容摘要:祭文,人们用在祭奠或者祭祀的时候。古代的祭文种类是的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是非常的广泛。有韵文和散文两种题材。古代祭文,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题材,本文试图对祭文的定义做一个界定,并论述古代祭文的类别和总体特征,同时,简要的概括其写作特色和价值。

英文摘要:Funeral orations, sacrifice or written out when the honour of reading the article.Funeral orations in ancient species diverse, very wide application.Both in verse and prose stories.Ancient funeral oration, described by ancient scholars a literary them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legiac definition of a defined, and focuses on the categories 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funeral oration at the same time, a brief summary of it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关键词: 祭文 写作特征 特色和价值

Abstract:Funeral oration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and value

目录

一、祭文的界说„„„„„„„„„„„„„„„„„„„„„ 第3页

二、古代祭文的类别和总体特征„„„„„„„„„„„„„ 第4页

三、古代祭文的写作特色和价值„„„„„„„„„„„„ 第6页

四、余论„„„„„„„„„„„„„„„„„„„„„ 第7页 参考文献„„„„„„„„„„„„„„„„„„„„„„„„„„„第8页

一、祭文的界说

祭文,即人们在祭奠或者祭祀的时候,用来朗诵的文章。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裁。它的内容主要是哀悼、祷祝、追念死去的人生前的大概经历,歌颂他的优良品德和主要事迹,寄托思念之情,以此来激励生者。而且,祭文也可以作为悼念的文章,是古人为了祭祀死者而写作出来的。它是从古代的祝文演进变化而来的文辞,包括了韵语和俪语还有散文。而在韵语里面,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种类。

在这些话中。有几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第一,祭文,既是哀悼逝去的亲人和友人的,也是祭奠山川、大地的。所以,祭文的写作对象是很广泛的。第二,祭文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之前和之后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他们四人的文章代表了古代祭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第三,祭文在写作方面一定要是真切的情感,绝对不能花言巧语,虚假造作。

二、古代祭文的类别和总体特征

古代祭文的种类多种多样,用途也甚是广泛,祭文、祭地、祭山、祭神、祭人、祭物,无所不有。祭文的用途有四种:

所以,古代祭文从文章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祈求降福,驱赶邪魔,祈祷降福,悼念逝者。神灵是前面三种类型诉诸的对象,归于祷告一类,没有哀悼的意思,第四种祭祀亡灵,仿佛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谈话,生者以此抒发自己对逝者的悼念、评价、歌颂、祝福等各种各样的意愿和情感。

新时代的社会,应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所以我们要批判地学习祭文,但是用于哀悼逝者的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式因为祭文是悼念死去的人的文章,所以就跟需要用最真切的感情和最纯朴的风格来写作才好。祭文是用来念给其他人听的,特别是给死去的人听,抒发的内容大多以表彰逝者的业绩方面为主,要简易通俗。

祭奠文的种类繁多,祭文是其中的一种,它与诔文和吊等不同。刘勰说:

祭文的写在作中,最重要的是抒发对逝去的人的追思。一篇优秀的祭文,就是要抒发对死者真诚的悼念和无尽的追思。

唐朝之前,祭文的写作在形式上,通常是字句工整有序的。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他们四人的祭文却一改前人的风格,尤其是《祭十二郎文》,被世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古调”。沈德潜说:

所以,《祭十二郎文》在祭文的写作的发展中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古代祭文的内容相当于今天的悼词,但是古代祭文的格式和结构的布置和语言的表达和今日的悼词又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祭文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时间,谁在祭祀,祭的是谁;歌颂被祭的人生前的品德和业绩;最后是祭祀语。

古代祭文的写作格式,其实人们写祭文大多以“维”字开头。“维”是一个助词,没有其他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接下来即说明悼祭文的时间以及被祭者是谁,由谁来祭。主题在文章的开头就要点明。

祭文的内容要做到简短,语言需要精炼,必须用简练扼要的词语抒发悲伤哀痛的感情。一般字数控制在二三百字是最佳的,不能啰嗦拖拉。古代的祭文,在语言表达上,都是押韵的。有的是一韵到底,也有的是变韵或者就是押两个之上的韵。在文章的最后,祭文一般用“尚飨”这个词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尚:含有崇尚、希望、或许的意思。飨:祭祀或请人享用酒食的意思。尚飨亦作“ 尚享 ”。

三、古代祭文的写作特色和价值

祭文,从它的实际用途来讲,应该属于应用类的文体。然后,由于它是关乎生死的文章,所以它又散发着自身独特的价值。

所有的生命必然要经历又生到死的过程,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无论什么形式的生命都不能避免。对于普通形式的生命,讨论生和死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意义的。然而,人作为高等动物,由于拥有自我意识,人能够将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来看待——能够将“我本身”作为思维的客体来认识,也就是说,无论是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延续都成了自我意识的对象物。由此,怎样看待死亡,也就成为了历代人们关注讨论的问题之一。人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是与生俱来的,而死亡就像人的影子,必将伴随短暂人生的全过程。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古人必须残酷的直面人生的短暂,必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坟墓。古时候的人们喜欢讨论生的话题,避讳涉及死亡的问题。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从中国的儒家文化,以及庄子对死的解脱和道教对长生不死和佛教解脱生命的法术“空无”来看,古人对死亡的感受不外乎以下几种境界。第一、好死不如赖活。不要管死的事,只要顾好自己的生存。因为

儒家对死亡这种“死生有命”的顺自然的态度,被庄子发展到了极端,“死生,命也。”甚至,“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第二,在死的问题上随顺天命,并不是让人们在生上也无所作为。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管老的事情,只管执著于现实的生。趁生时,发愤以追求快乐。第三,古人并不是对死亡毫无感觉,只是感叹没好好享受生命,死神却已来了。

于是,人们便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无常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种人生无常感在中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述。自然,这种思想是受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正由于反复无常的人生,因此我们更需要及时的享受现有的快乐。

人面对死亡的态度,由其中一种角度来看,也就是对人生的态度。由害怕死亡,到承认死亡,再到坦然地直视死亡,这正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对待生命的思想逐渐的成熟起来。一个人,如果他能坦然的直视生死,那么他也必然会坦然的直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坎坷和灾难。古代祭文,正是文人们,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文章,在祭文中表达着对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的想法,反映出了无比强烈的生命意识,散发着思考人生意义的价值。这是古代祭文的特色之一。

人们常认为,只有哲学家才需要讨论死亡这个问题,但是,其实它对于每一个生命特别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题目的不一样的思考体现为有所差异的人生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答案有无数个,似乎也没有一个特定的判断的标准。让我们在古人和死亡、古人对死亡的对话中感悟人生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并培养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祭文大概分为应酬类的和抒情类两类。前者通常是没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后者则具有深厚的感情,极其有感染力。有一些优秀的祭文,历代相传,是宝贵的财产,它们是中国古代纷繁多姿的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抒发着浓厚的哀思是古代抒情类祭文的相通点。然而因为文人们不一样的写作目的,和逝者的不一样的关系,和文人不一样的观念、价值观和风格,所以显露出了不一样的抒情特色。

有的是为相识的朋友写的祭奠文章,大多在情感趋向平静的时候写成。文人往往凭借阐明一个观点以此来称赞、评论或是宽慰逝者。用讲明道理的方式来服务于抒情。而且这种方式有别于一般说理的严肃的气氛,是具有丰富的情感的,有的是敬仰,有的是哀伤,有的是思念,这写情感的抒发又都是内敛含蓄的。如宋《祭欧阳文忠公文》。也有一类的祭文情感的表达同样也很强烈,但作者和逝者却不是熟识的身份关系产生强烈的情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生平和际遇和逝者有很多相同之处而相互同情,由怜惜逝者到赶上自身,从而有景生情,在悼念他人的同时也以此来感叹自己的人生。例如汉贾谊的《吊屈原赋》。还有一类祭文的写作对象是自己的至亲,原本就有很坚固的感情基础,再加上文人是在自己最动感情的时刻写作的,这种祭文的特点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情感极其强烈,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四、余论

人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构成了一个博大的社会。而根据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又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和范围上对所在的社会产生了影响,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外界世人对他们进行评论的根据。如果丧失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的自我,那么也就不存在现在的社会了。然而所有的个体都无法摆脱社会单独的生存。鲁宾逊漂流记的神话,只存在想象的天堂。古代祭文,不仅可以让人认识到怎样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可以使得生者在对逝者的人生的追溯和评价中,不断的学习和发扬前人的优良品质,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就是一个个自我。当他呱呱坠地之后,尚缺乏对自我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具备独立思维之后,开始审慎自我。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认识阶段。父母所赋予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必须要自珍。珍爱自我也要珍爱他人,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起点。

当然,也有一些祭文,全篇都是假大空,让人体会不到真切的感情,也感受不到充实的内容,有的甚至虚构编造。对于这样的祭文,是既没意义也没价值的。因此,祭文的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实事求是并且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点才是写作祭文的关键所在。

如今,祭文仍然是一种用的着的文体,他既有文学性又有实用性,在日常的生活里突显了较强的应用性。而对于古代的祭文来说,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优秀事迹,学习它并发扬它,同时,体会文章中那真切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并且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王人恩: 古代祭文精华[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 [2]刘勰: 文心雕龙 [M]//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3]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M],太平书局,1965 [4] 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5]曾枣庄:《从文章辨体看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围》,《文化遗产》,1988年第四期 [6]赵逵夫:《祭文的源流与抒情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7] 丁恩全:《晚唐古文家孙樵对文体的创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年4期

[8] 张海鸥等:《悼祭文的文体源流和文体形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9] 张敏波:《从《荀岳墓志》探析西晋君臣之间丧葬礼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3期 [10] 兰家勇等:《经典祭文阅读札记》,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 [11] 栾荣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死亡观》,《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年6期 [12] 李松荣:《“逍遥”与“成仙”——《庄子》、《抱朴子内篇》生死观比较》,《安徽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期 [13] 王长顺:《“古典散文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

祭父祭文 篇5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谨以清酌时馐,致祭于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前,吊之以文曰:呜呼,痛维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土。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日夜奔忙。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斯人德,宜寿百旬。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思。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承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父文

父于甲申十一月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又八。父,一生侠义,半世坎坷,乡野民间,应当得上出色二字。爱翻古典,喜吟仄平。曾挥笔墨,骚坛留名。曾说经传,听者涌涌。曾冒夜雨,歌悼亡魂。曾立民规,莫大威信。为人仗义,扶困济贫。不惧小人,敢抱不平。无畏诬陷,气度凛凛。排他人难,不取分文,率乡众出,富一方民。并非酸儒,亦爱健身。风起掌落,凳裂心惊,篮球场上,洒脱身影。智力居上,天性聪颖,解九连环,演剧中人,吐字成趣,学医救人,朋友常聚,情义常存。兄弟姊妹,受教父亲,往事历历,忆之犹新。晨练拳脚,雷动于坪,制跳高架,练沙袋功。晚习字帖,教诲谆谆,时督学业,凉掖被巾。兄长顽劣,背留棍痕,我挨斥责,怨恨吞声。盼铁成钢,劳力劳形,为子女计,奔波不停。七口之家,全赖一人,幸有慈母,身健贤能,多亏亲友,鼎力相撑。今为人母,方知艰辛。昔日懵懂,惭愧至深!皇天不佑,沉疴染身,痛苦磨难,十载光阴!得病之初,电视书籍,水果香烟,略表孝心。时日不多,目艰于视,耳艰于听,手难握物,烟入呛人。话日渐少,眼日渐深,肉去腿弯,耸骨销形!斗志已尽,无论精神。风采俱灭,何谈雅兴!活活一人,辗转床中,空空一屋,百味复存?一日三回,起赖娘亲。娘亲之肩,今日遗疼。后有姚叔,说笑解闷。吾等归视,泣下沾襟!眼前老父,哪里英雄!痛恨造化,如此弄人!质问苍天,这般狠心!去年此时,急告病重。一路颠簸,与妹偕行,寒风刺骨,步履匆匆。父眼已定,父身半硬,唯左手舞,似招呼人,频唤连喊,偶有应声。亲朋聚集,叹息纷纷。呼天抢地,是姐弟情,姑母之痛,最深最重!四天三夜,驾鹤西行,哭动烟绕,是尔子孙。丧事五日,轰动远近。遂尔热闹,歌堂竞能,唱昔日事,哭今时人,歌往年德,祈来世平。出殡之期,瑞雪相迎,江山戴孝,斯成奇闻。尔后一世,黑屋凄凄,黄土一垄,与尔兄姊,天国顺风,有何心愿,还祈显灵!一年已矣,草生于坪,兄植桂木,愈发亭亭。进门呼父,突醒无人,唯壁上相,拄棍傲行,勿为妹急,今已成婚,生育一女,名曰子衿,模样端庄,观之可人,痛父无福,未享天伦!今我华发,日渐现形,全身器官,萎缩怠工,虽是年壮,百病缠身,世事难料,人生如梦!侍亲之日,亦或快成。轻烟一缕,嘱托长风,父于他乡,多多保重,莫愁冻夜,静侯来春,如若感应,庇佑娘亲,娘亲百岁,遂吾孝心!

祭父文

庚寅秋初,中秋将至;吾父不幸,骤然仙逝;离去之日,五十有三;贫家寒舍,垂泪泣声;守护父亲,香火接更;端详父亲,虽逝尤生;忆及父亲,历历在目;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响应号召,主动参军;早年入党,对党忠心;严于律己,两袖清风;悠悠岁月,三十余载;辛置回坡,工作之地;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吾父一生,路途坎坷;意志坚定,为人耿直;儿女初成,家境渐好;生活自得,应享天福;却遭不幸,突然作古;兹祭父亲,略表寸心;慈父精神,永记在心;慈父生平,四则居功;一则孝敬,侍奉双亲;床前床后,呵护有加;为父为母,养老送终;二则博爱,敬长爱幼;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三则友善,邻里和睦;以诚待人,朋友众多;四则坚定,意志顽强;带病之躯,谈笑风生;粗茶淡饭,终其一生;心念慈父,未能尽孝;晚福未享,父竟长眠;呜呼父亲,与世长辞;儿女悼念,感父育恩;灵前叩父,悲痛万分;哀乐戚戚,忏悔伤心;慰藉恩父,九泉安宁;挥泪长别,父亲安息;号泣祭奠,难诉衷肠;音容宛在,孩儿忆生;一路走好,万古长存。

祭父文

写于父亲大人逝世三周年

吾父一生,勤俭持家;栉风沐雨,勤事桑麻;品格高洁,忠厚传家;勤思敏行,朴实无华;志存高远,气节堪夸。

抚养我兄弟姐妹九人,餐风饮露,饱历风霜。年岁饥荒,家贫势单,常因世态炎凉、人心不古,遭白眼,受欺凌,父亦能以良好之精神应对世情,不悲不愠,不暴不弃。

六七十年代,一平二公,我等年幼,不能参加社会劳动,家境十分贫寒,衣食无着。父常于夜深人静时,辗转反复,以谋求全家大小之温饱,用心极苦,终无暇逸。生存环境十分不易。

六二年,癸卯五月又因火灾,雪上加霜。六五、六七、七0、七三,七七年、八三年均闹洪灾,生存更是艰难,常食野菜、树皮充饥。吾父东奔西忙,四处告贷,每无暇日,近于哀求,值钱之物什,概以兑食物而食之。常为温饱而费尽心机,亦不折不饶。

父待我等兄弟姐妹亦善,外表严厉,内存温和。深知人生之艰难,我等未及弱冠,便要参加社会劳动,以煅炼体魄,多见风雨,从不儿女情长,见我等渐长,上进,好学,每有进步,逐呈欢颜。

吾父宽厚仁德,待人诚信,气节尚高,深恶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一生清贫不易其志,势单无靠不和于俗。铿锵铁骨,不屈强梁。年幼家贫,未能上学,亦能与名士交,以透悟古仁人之心,哲人之智,儒人之德。乐观处世,精神爽朗。于2001年患心脏病已一年,终无回天之力,于辛已年七月丙申十三日丙寅丁酉时寿终正寝,享年七十有四。

吾父已逝,精神永存。每当思念,亦崇父精神为模楷;每遇艰难,亦推父志为表率。堂皇做人,勤奋做事,不贪不占,不缦不枝,不懈不怠,不屈不挠。大丈夫行天地间,当以忠贞正直为立身之本;以礼义廉耻为立世之基;以学识广博为处事之能,以诚实守信为作人之资。志存高远,目光如电,同辈人瞻尘埃、仰余光、概莫能及;吾曹者承父志、崇先贤、永存怀念,识大体、讲诚信、无非无衍;继先贤、齐已身、有始有终。

呜呼,吾父去已三年,夏日萧索,试目平原;鄱水悠悠,乔木森森;直念古者,拱木伏恨;顾望怀愁,蓬莱已远;音容宛在,遗情想念;青草青兮秋风凉,悲风起兮寒气生;去者去兮不可回,精神长驻永追念。

吾父平生坎坷多,虽逢盛世感若何;

栉风沐雨农家事,克已为人后世歌;

养育吾曹勤费力,传家瑰宝是中和;

品高志远崇盛德,世态炎凉识易讹。又值清明,祭奠族祖。鲜花寄情,薄酒浇土。衰草枯枯,黄土掩父。长眠荒野,生死两顾。寿终六八,儿女有五。回顾音容,心中泣哭。其祖早逝,其父力孤。其兄从戎,其弟幼孺。十六烧窑,十八修屋。春来耕播,夏至修锄。助父理家,助弟成户。孩童之驱,顶门立户。二十迎娶,幸得妻卢。尊老爱幼,教子协夫。一男四女,嗷嗷待哺。困苦艰辛,倍历坎途。头脑精密,手巧心悟。乐观豁达,艰难无阻。德无远近,爱无亲疏。一生仁慈,无欺妇孺。心存乡里,有求必助。不求所报,单求心足。教子行善,勿存小污。坦当为人,一生忧无。众望所向,从政村部。三十余载,日夜忙碌。开山栽果,挖渠修路。诸事亲历,躬身胜呼。一洁二干,心表一如。身正不染,人格张凸。或许寿终,或许劳瘁。儿女当孝,命却归途。痛心断肠,吾辈哭呼。安然仙去,驾鹤万古。黄土无情,阴阳隔阻。报之何时?呜呼吾父。

夏历己丑年闰五月廿八日,西元二○○九年七月二十日,不肖子率内人、子女并妹弟等哀备时牲果醴,香烛冥镪,沉痛致祭于亡父灵前:

泣悼吾父,年方花甲贺寿方足两月,发丝如雪早逝命终五纪!抛妻弃子别孙,贸然服药,急救三日半,终日昏迷,不发一言,未留片纸,遽然驾鹤西去,痛煞未亡之人!悔恨愧疚无尽,泣泪哀痛不绝,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吾父楊公,名讳乾明,系出弘农,脉溯隋皇,诞于湘耒,共和元年。幼怀聪敏,学优品正。祖业寒微,致学不成。高小毕业,抱憾自怜。然志不颓,逆境求存。能书能文,书法尤精。代写公文,助益乡邻。后入行伍,习戎练兵。喜好文艺,鼓瑟吹笙。五年退伍,主民兵营。性耿气正,仗义直行。深孚众望,口碑贤能。入仕多变,终至难成。正人不官,官人不正。再习放映,从业电影。南来北往,东走西奔,处处友朋。儿女四个,育我三人。含辛茹苦,披月戴星。筚路蓝缕,勤俭经营。训诫谨严,儿女上进。家风蔚然,书墨传经,道德教化,吾父践行。子孝女爱,兄友弟恭,人人称羡。长男从商,香山耕耘;次子大本,就业鹏城;女儿性纯,未嫁之身;长孙宸玮,次孙雅淇,童稚活泼,聪慧可人;祖父疼爱,舐犊情深。而今花甲,庆寿两月,遽然弃生!晴天霹雳,噩耗惊闻。急救数日,倾币五万,难赎父命!驾鹤西去,撒手人寰,绝命红尘。抛妻弃子,惨绝人伦!父心何忍,子痛何平!痛彻心扉,临纸涕零!此去永别,永违严训!观我父像,阴阳永隔;览父书法,笔力遒劲,一气呵成;听人讲古,知父生平。日夜饮泣,肝肠寸断,但书万言,难表此心;纵成千篇,无睹严亲!餐筵之侧,碗筷虚陈;卧榻之上,衾被孤单。母失其夫,子失其父,孙失其祖,友失其朋。悔意不绝,哀思难泯。惟冀来生,再续父子之缘;期待往后,梦中常见父影!泉下有知,知儿之心!

清明祭祖大曲祭文 篇6

清风习习催秧绿,明月悠悠映花黄。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时节,今天我们大家共聚网上缅怀先祖的恩德,感念列祖列宗的恩情。我们迟氏家族中华海内外各个支系汇聚在网上,隆重祭奠我们的迟氏祖先,追思先人的丰功伟业,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迟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迟姓最初来源于商汤王朝初期大贤人迟任,得姓地在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历商周之时光飞逝,政权更迭,迟姓渐离开祖居之地,播迁他乡。《汉书·王莽传》中载有:“平原女子迟昭平,„„”,表明在两汉之交已有迟姓落籍平原郡,平原之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说明后世曾长期昌盛于山东的迟姓进入该省甚早。由于迟姓长期以来表现得较为沉寂,故很难让人把握其准确的播迁脉落。

北魏时,汉化改革,有尉迟氏更为迟姓,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们则更多的盘桓于北都太原及其附近,并与原先繁衍于此地之迟姓汉人相融合,经繁衍发展,后来迟姓昌盛为该郡之大族,是故后世迟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隋唐两代,太原迟姓由于仕宦、谋生、避难、寻求新的生存环境等原因渐扩散至陕西、河北、河南以及山东等地。唐末五代十国以后,迟姓渐南迁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诸省。南宋偏安江南以及灭南宋以后,更加剧了迟姓南迁的步伐,迟姓更广泛的播迁于华南、中南之地。

元朝末年,国家腐败,导致农民四起,他们为争夺王权而相互攻杀,加之灾疫连绵,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河北、河南“积骨成丘”,山东、皖北“人口鲜少”。大明甫定江山,便制订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而山西由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曾伤筋动骨,是故明初,山西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迟姓入居辽东。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迟姓入填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等地之迟姓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东三省,其中含有山西洪洞之移民后裔,他们扎根于白山黑水之间,人口得以迅猛增长。历民国至今,迟姓分布区域愈广,并有沿海之迟姓入居台湾等地。如今,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等地多此姓。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胶州市、平度市、烟台市莱阳、海阳县、栖霞市、招远市、蓬莱市、龙口市黄县、茌平县、日照市东港区、聊城地区临清市、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文登县、德州市宁津县、陵县、荣成市、东阿县、济宁市鱼台县、即墨市、临清市,云南省的玉溪市新平县、昭通市彝良县、昆明市昆阳县、寻甸县,贵州省的贵阳市花溪区,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庄河市、营口市、瓦房店市、海城市、鞍山市、丹东市东港区、开原县、朝阳市、台安县、铁岭市昌图县、盘锦市,吉林省的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蛟河市、德惠市、榆树县、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市,北京市,海南省,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尚志市、大庆市安达县、望奎县、铁力市、呼玛市、牡丹江市、绥化市、双鸭山市、肇东市、绥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自治旗、赤峰市宁城县,河南省的西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河北省的沧州市南皮县、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马鞍山市当涂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永泰县、永春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惠洲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日本等地,均有迟氏族人分布。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五。

历史上,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太原郡——秦朝设置,治所在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堂号:“太原”、“惟新”等。并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主要有南朝时期大臣迟昭;著名汉朝农民起义领袖迟昭平;著名明朝官吏迟大成;著名明朝大臣迟凤翔;著名清朝官吏迟煌;著名清朝官吏迟之金;著名清朝官吏迟维坤;著名清朝官吏迟逢元;著名民国时期大军阀迟云鹏等,而且他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更值得我们迟氏家族的子子孙孙永远敬仰!

中华迟氏宗族悠悠三千余年,迟氏子孙,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科学界、艺术界„„所有行业的功德榜上,无不有我们迟姓的名字。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这是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

历代高祖,德行亮节艰辛创业荫后世,应当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宗源族谱,记载着迟姓数千年文化史实,自然一脉相承,流传万世。

祖宗功德高尚,史资宗卷名列,荫后世而泽远,传百代而耀荣。延之后,年久代远,沧桑多变,屡经战乱灾荒,生灵涂炭,死者晦,生者逃,展转迁徙,近播中原,远遍神州,尽管历程坎坷,后生尚能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繁衍滋蔓,户族发展,竟成为今日遍布全国枝叶茂盛之族。历时三千年至今仍屹立于国内外各大家族之列,颇为幸甚。

今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我想,这是我们今天祭祖的意义之一。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今天怀游网上的我们迟氏后人,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弘扬祖德,睦族爱囯。溯源敦本,增进宗谊。交流资讯,聚优发展。兴办公益,造福社会。启迪裔孙,智奋图强。构创和湝,振兴全氏。我想,这是我们今天怀游网上,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意义。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因为我们的身上都有着共同的血缘,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相同的基因。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血脉相连、手足同根的一家人!当今社会,时逢盛世。正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家族骨肉亲情的支撑,我们今天才得以相识、相聚,才能够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个人,一个宗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这个宗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家族的力量!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

尊敬的宗亲们,迟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都应该紧密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尊老爱幼,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谋发展。为家族和社会的和谐繁荣,为国家的昌盛家族的富强尽心尽责。“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让我们携起手来,热烈欢呼迟氏家族发展史上春天的到来,为我们中华迟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懈努力。

始祖的光辉功绩流芳百世!列祖列宗的崇高精神万古长青!

中华迟氏天南地北宗亲联谊会 中华迟氏天南地北宗亲祭祖委员会 中华迟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中华迟氏宗亲总商会

清明祭文 篇7

1难舍慈母骨肉情,不忘父母养育恩。

正当享受天伦乐,岂料今朝生死别。

辽河悲歌,大地鸣咽。一群儿女痛断肝肠,挥泪与亲爱的母亲告别。

母亲生于1924年12月20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她一生勤恳,为人忠厚,是一位倍受亲朋好友尊敬和爱戴的老人。然而无情的病魔竞在短短的20天就夺去了她老人家的生命。2011年8月13日21时50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7岁。

母亲17岁与父亲结婚,她纯朴善良、勤俭持家。她虽然不识字,但她聪明、贤慧、待人热情、乐于助人、与亲戚邻居相处得十分和睦。一家十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打里打外、母亲从无怨言。一年四季起早贪晚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双结满老茧的手,一头花白的头发,足以见证她饱经沧桑。我们不能忘记上个世纪60年代,家里细粮很少,只有逢年过节来客人时,才能吃一顿细粮,每次她老人家都是让爷爷、奶奶、父亲先吃,自已从来不舍得吃一口,因为下面还有孩子们。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六个姐弟抚养成人,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三个女儿,三个儿子相继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又不辞辛苦地带大六个儿女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工作稳定学业有成。老人家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妈妈的脸上充满希望与欣慰。儿女们很孝顺,带着母亲坐火车游览本溪水洞、沈阳故宫、鲅鱼圈观海。正想让母亲去山西太原看二孙子和上海外孙女之时,老天竞让母亲一病不起,虽经医生大力抢救,终因无回天之力竟恋恋不舍的与我们永别了,忘不了在住院这八天,从医院的领导到医生都作了科学准确的诊断,用最佳的医疗方案、用最好的药去抢救老人家,儿女们日日夜夜守候在您的身边、寸步不离,盼望您老早日康复,全家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您的生命。这八天足以表达了子女们对您的一片孝心,晚辈对您的爱戴,这血浓于水的亲情、真情将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的动力。

更不能忘记您老人家病危时的嘱咐,要团结、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注意安全、多做好事、争做好人。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永世不忘。

亲爱的母亲您老人家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妈妈,好奶奶、好太奶、好姥姥,我们真的舍不得您老人家离去啊!

亲爱的母亲您就这样地走了,让我们的心好痛啊,我们好想您啊!如果有来世,我们还会当您的儿女,妈妈!妈妈您听到了吗!

亲爱的母亲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您老人家的遗志,发杨您的好传统、好作风、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有益于人民的人。

天公有情化作雨、来与人间悼母亲。

亲爱的好妈妈永别了,您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您的不朽精神将永远是我们生活的宝贵财富。

母亲回眸应笑慰、传承自有后来人。

亲爱的妈妈您一路走好!

亲爱的妈妈安息吧!

2011年8月18日不孝女儿 遇岱跪拜

清明祭文范文大全

2“失去了慈母的爱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 ——老舍 作为儿子,我晓得母亲不可能陪伴整个人生,但我没想过这天竟会来得这么早;作为记者,我清楚我终究会写下一些纪念母亲的文章,但我从没想到这天会是遽然到来。清明来了,从此我多了一份牵挂。天堂里行色匆匆,其中有一位是我的母亲。

去年的12月11日,母亲突发心源性心脏疾病,在厨房倒地不治身亡。终年只有60岁。

母亲的病逝,作为老儿子的我,有着永远都无法释怀的内疚。母亲人生的最后四年,大多数时间在杭州度过。杭州被称之为“人间天堂”,但对她而言却是陌生的。如果不是为了老儿子,她的这一辈子都不会与这座城市有任何的交集。

我的老家在诸暨。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只读过两年书,没多少文化。母亲与天下所有善良的女性一样,一辈子无私地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子女。她是穷苦人家出身,13岁没了生身父亲。上有一个哥哥,下有四个弟弟,贵为独女,在极为重男轻女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最命苦的一个。

嫁给父亲后,母亲无非从这只糠箩跳到另一只糠筐,苦难的命运继续经受着考验。母亲在生下两个儿子后,日子更为捉襟见肘。幸好,她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什么苦都能吃,什么重活、累活都干。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无雄图大略,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儿子们有志气、有出息。母亲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有本事走出这山窝窝,别惦记这块田、那座山。”

两只书包,多大的负担。一只小学,一只初中;一只初中,一只高中;一只高中,一只大学。我们兄弟俩相差三岁,正好形成读书的阶梯。前后十五年,母亲与父亲熬日如年,背驼了发白了,总算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在我们这个小山村,出了俩大学生的我家是头一户。这大概是父母这辈子最为荣耀的事。

现在回过头思忖,我们弟兄俩双双别家进城,对母亲而言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幸福,而是没有尽头的辛苦啊。尤其是对我这个老儿子。我在杭州读了大学,后来当了一名记者,再是买了房安了家。爱人是教师,似乎比我更忙些。五年前,我们的女儿降生了。早在爱人怀孕时,母亲九兴高采烈地来到杭州,照料我们的生活。

母亲是个爱操心的人,办任何事都干脆利落。渐渐地,我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嘴。是啊,依偎在母亲身边,多幸福的日子。其实啊,这样的日子对我们是享受,而对母亲是不啻是一种折磨!不是嘛,“进城的母亲”周遭不仅是语言上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陌生。她的一辈子呆在农村,对城市生活是陌生的,但母亲从来都说“住得习惯”。果然如此吗?母亲说的都是违心的话。我家住在十楼,屋门呯的关上后,连只蚂蚁都难以进来,而在老家母亲哪一天不是与她的那些老姊妹唠嗑闲扯嘻嘻哈哈;母亲是劳碌惯的,大米是田里种的瓜是菜园摘的,而在城里一棵葱一株菜都是菜市场买的;更让她放心不下的,是依旧住在老家的父亲,他俩半辈子都没有分开过,之前一碗饭一件衣都是她伺候的,现在经常是一两个月见不到面,母亲不得不左一个电话交代又一个电话叮嘱……母亲的这些“不适”,我们统统熟视无睹。最初的半年间,母亲的体重掉了十斤。其实,这已经是一个信号,但我们还是忽略了。

比上述这些更折磨母亲的,是抚养她的小孙女。母亲养大了她的两个儿子。她根子里觉得,抚育第三代同样是自己的本份。她是多么地爱着她的小孙女,捧在手上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都懂得的:现在的孩子,哪能与三十年前可相比呢,何其的娇贵啊。喝的是进口的奶粉,垫的是进口尿不湿,吃喝拉撒的规定、套路、攻略、法宝等等,举不胜举。别小瞧了母亲这个乡下小老太,诚然大字不识几斗,但学得可有耐心了。她把小孙女养得白白胖胖的。我心底是最清楚的,虽是孩子他爸,但所花费的心血、精力,远远不及母亲这个做奶奶的。但是啊,我再怎么心存感激,又有什么用呢?我感激谁啊,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小孙女上了托班、上了小班,母亲要操心的事更多了。她每天早早地做好了吃的,带上了点心,然后赶七八里路送孙女到幼儿园,风雨无阻。到了下半天,又赶去接孩子。她总是最早的一位,久久地趴在栅栏外,望眼欲穿的样子。有一次晚上,母亲居然像个孩子似的,拿出纸与笔工工整整地练起字来。原来,幼儿园经常会碰上签名,她嫌自己的字写得扭扭歪歪,所以执意“练习练习”。母亲也在很努力地学着不太标准的“诸暨普通话”,她还经常向小孙女请教,特别虚心,连女儿都说“奶奶进步了”。节假日,母亲曾几次跟随我们去旅游,上海、北京、雁荡山、南麂列岛等。游玩中,母亲眼里的所有风景即是她的小孙女,“你们玩吧,我看管着嘟嘟吧。”她每每这么说。

女儿上了中班后,母亲这才离开杭州。但她并没有完完整整地回到老家。又去了诸暨的城区,照料我的侄女,也即是她的大孙女。她的心里有一杆秤,母亲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恨不得把她的心一分为二,公公平平、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

……

冬至将至,我打电话给母亲,交代了回家祭祖的时间。我们回去前一天,母亲也从诸暨城里回了老家。我们的每次回去,都是母亲最盛大的节日。12月11日,全家八口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我万万都没有想到,这会是最后一顿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就在母亲赶着做下一顿饭菜时,就在我们准备吃了赶回杭州前,在厨房炒菜的母亲突然倒下,连抢救的机会也不给、片言只语也没留,我最最亲爱的母亲就撒手人寰了。

我清楚记得,母亲去世的日子,农历是十一月十七。老家的说法,“逢七”逝世,对于死者意味着头破血流,而对生者留的却是福气。无论是生时还是死后,母亲都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她的亲人们。

而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超过一百天,但我没有一天不在想念着。之所以依然久久不能走出悲伤,我痛心我的母亲走得太匆匆,她年过八旬的父母以及公公都健在,却让他们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所以依然久久不能走出悲伤,我在反思自己,以为让母亲进城即是享福却让她遭受了太多的辛苦;之所以依然久久不能走出悲伤,我在后悔我们这些当子女的,每次欢心回乡无意中增加了母亲的太多负担。

我的母亲我的娘啊,从此我的温馨老家成了伤心之地。而今,春天又来了,鲜花照例盛开,但属于我的那朵鲜花有香有色却没有了根啊。

我的母亲我的娘啊,儿子草就的草稿,权当献给您老清明的祭文

爷爷过世祭文 篇8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我的爷爷,首先允许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追悼会,与爷爷作最后的告别。

爷爷公元

****年**月**日

出生于剑阁县羊岭镇蒲花村八组,于3014年

4月

日在家中安然瞑目,无疾而终。

回想起爷爷的一生,一时多少语言,竟不知如何说起。。。爷爷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不仅对我我们这些晚辈,就连我的各位长辈,如今都几十岁的人了,有时发起火来也不留情面,严不仅在做事方面,而且还在他平时穿着方面,你的严有时候是那样的毫无道理,一时让人无法接受,爷爷就是这样,对自己儿孙的要求,有时近乎有点苛刻。每次离家去学校,总是或多或少的给我们一些零花钱,说过父母都给过啦。你却还是要强硬的要求我们收下,而他从来没有想我们晚辈要求什么,爷爷的最大嗜好就是看书喝喝茶。。。爷爷的性格有些古怪,为此婆婆在世经常生他的气,而我们这些做晚辈的,虽然格外的孝顺,有的时间难以得到他的满意,斤斤计较,爷爷如同孩子一般让人哭笑不得,有的时间买点东西孝敬他,他都要狠狠地说我们一次,而对于外人。爷爷慷慨的态度,他对待朋友真诚。。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爷爷的话时时刻刻的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说到这里我想到:每次回家都能看见爷爷处着拐杖站在马路上看看我们啥时回去,还总是说我们家只有:芳儿一个女孩子哥哥们都要让着点、、、、在2013年9月2日我去合林看你的时候,那是最后一次见到你,你街上买的卤肉叫我中午到刘益林家吃饭,那时间爷爷的身体还是硬朗,看到我时他总是微微一笑,总说芳儿啊!你咋又瘦了,走的时间总是千叮嘱万嘱托的在学校要好好的照顾自己舍得花钱,每一次离家的时间都不想离开家,生活有是总是那样让人很无奈的选择分离,感觉离开家就不知道下次回家的时间是好久,,,我爷爷最喜欢说我做的饭菜好好吃,以前每次回家都能给你做点你还吃得饭菜,这次回家我再也没有机会给你做好吃的饭菜,我看到的是所有的亲朋好友在哭泣在伤痛。

和爷爷相处的很多画面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最遗憾的就是2014年的春节没有见到爷爷。本来想清明节五一节回家的,但是考试时间太紧,就想着国庆节在回家看您老人家,爷爷的晚年还是不幸的,承受着晚年丧子之痛,苍天啊、苍天你为要这样对这样一位老人。

爷爷的大的心愿是希望我们兄弟姐妹团结,希望孙儿们个个能够有出息,平时讲许多的道理。。。以前总想着以后我们毕业了有钱了带爷爷出去旅游,爷爷前几年还说带我们几个孙儿去亭子电站看电站,可是每年的人总是不齐,总是想着以后,可是以后是个未知数,以后真的太遥远了。。。。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去亭子电站而是在和您做最后的告别。

爷爷与我们永别了,留下了对生活的眷恋,留下了对我们深切的关爱,留下了他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留下了许多难以预言的遗憾,在也看不见站在马路上翘盼的身影,身板挺拔、、、、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人只能经历一种,爷爷经历的是他的性格,生存环境决定了他只能选择自己的特色方式,这是我们应当理解先人的,但是爷爷终究是个好人,是后辈们值得永远追念和热爱的好爷爷,她永远不会和我们分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会深深的惦念他。直到永远,惦念死者的最好方式我们好好的活着,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亲爱的爷爷,您安息吧,此时此刻,巾短长情。无法用苍白的语言表示我内心的悲痛,和对爷爷深深的思念,我多么希望再次和爷爷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我多想,把爷爷留下,挽留住爷爷的生命,可是爷爷再也没有听到我们的呼唤。爷爷就这样悄悄的离开了,我们告别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爷爷你知道有多少人在思念你吗,爷爷你放心好了。我们大家一定会和睦相处,团结一起,好好生活,勤奋工作和学习,一起为了美好的未来奋斗,已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爷爷,你永远也在不能体会到刘一和刘佳宇叫您祖祖的幸福感觉,希望你去另一个世界告知婆婆还有幺爸二爸,我们都会好好的。。请他们也放心。

人死如同毫毛落地,激起点滴灰尘,然后又趋于平淡,唯独给后人思恋和祈福,不知道人死后会不会真的有灵魂,若有爷爷会观察我们的一言一行,若有爷爷是否会经常和我们说悄悄话。。

爷爷孙女不孝,未能在床侧朝夕伺候,空留孝心,心痛疾首,如今只有一文祭奠,缅怀于你,此时孙女哽咽难耐,心中无数次呼唤,辛苦操劳的您一辈子安息吧,这次你真的累了,如果真的可以请在天堂保佑我们大家幸福平安。

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美满!

孙女:刘某某

父亲三周年祭文 篇9

今天是父亲仙逝三周年的日子。三年前,父亲尚在世间,沐浴人伦之乐,而今天,父亲却阴阳隔世,长辞人间。每思至此,心中不胜戚戚焉!今逢父亲辞世三周年的日子,特作此文,聊抒长思,并以祭之!奠之!

父亲于农历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焦作市定和村。童年不幸,六岁丧母,九岁丧父,家境十分贫困。孩提时即随我大伯,二伯在西峡、方城一带打工为生。后由于战乱,父亲又和大佰二佰走失,一人独自闯荡。寒九三伏,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早压的生活重担和缺少父母爱抚的幼小心灵,多少辛酸多少凄然!然而,凭着父亲的不屈和坚韧,聪明和勤奋,终于学得了多门技术,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父亲一生育有我们四儿二女,我们小时侯家中不裕,父亲总是饥饿于自己,饱暖于儿女。记的三年困难时期,常常吃不饱的父亲还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头工作,带头节食,得了浮肿病也不舍休息,还常把配给他的营养餐送给别人,留给孩子。在那个艰苦年代,为了我们的温饱,勤劳的父亲就利用休息时到农村挖野菜,捋树叶,捞河草,为我们姐弟填饱肚子想尽办法竭尽全力。

父亲没进过学堂,所学文化全凭自学。但他天性聪慧,刻意进取。在单位不仅是技术能手,还成功进行多项技术改造,受过市里表彰,到过北京献技,见过领袖丰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建好备战工程,他接受部队首长邀请,带着地方政府厚望,在深山和基层官兵一起奋战了十年。为了方便工作,还和工学院的教授一起研制了电缆故障测试仪。深受部队首长和战士的好评。回到地方企业后,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努力工作,默默奉献,认真作事,诚实为人。父亲一生,知书明理,豁朗旷达,为人诚挚,待人谦和。若遇有困者,常常主动相助;遇人有求,更是慷慨应允,退休乃至80高龄后,凡左邻右舍有求助者还是热情相助。父亲与人交往,总是推心置腹,人情交涉,不计得失。若吃小亏,从不耿耿于怀,每有仇怨,亦不念及隔夜,而是豁达置之,心态极佳。父亲坚韧;从不向困难低头,即使在家中最困难时,也不轻易求人。父亲乐观;从不张口言愁,即使在危重病房,也是笑声朗朗极少呻吟。父亲勤俭;从不好吃不做,即使在最后两天也是能动则动,从不要人过多服侍。父亲好学;从不为不会而放弃,即使在部队工作最紧张技术最复杂的时侯也坚持学习。父亲对待我们是爱中有严、宠中有教。常常告诫我们:为人务诚,工作务实,吃得起亏,受得起辱,尽智于工作,勿囿于是非。父亲的品德和教诲,至今回想http:///zhichang/,犹如耳际,仍在面前。其人格品德实为我儿孙之辈学习之典范。

父亲与母亲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几十年。相扶相伴,至爱至深。二老辛苦一生,自我节俭,养活全家。对我等儿女精心呵护,慈爱深重。对孙辈更是疼爱有加,时喜时忧。父亲别无所求,全家团聚,儿孙绕膝,是父亲最大的满足,颐享天伦乃父亲最大的心愿。然而天有不幸,三年前今日,(农历2005年7月8日13时许)老父突然因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去世。恶耗如天塌地陷,老母与全家悲痛欲绝。哀哉!痛哉!众多亲朋街邻闻听此信,无不哽咽难言,念及好处,更是以泪洗面。

父亲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一生光明磊落,正义、善良;虽然家境清贫、却勤奋好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最优秀的;他热情待人,做事认真,工作勤勉;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从不向命运低头。父亲的这些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笔财富。我们视之若宝,并将世代继传。

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雨,可有父亲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身后有一座大山可以偎着靠着;父亲离开我们的这三年来,我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没了主心骨。忆往昔,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以忙为理由而少回家和父母团聚,而如今却子欲养而亲不在,真真是痛心疾首,心如刀绞!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何况人乎?三年来,每当想起父亲驾鹤西去走的急,我就深悔自己未能在床侧朝夕伺候三五日,空留孝心而痛心疾首!悔,为虚而争。痛,未能朝夕陪伴。奠,吾不见父亲。此时儿哽咽难耐,眼泪奔涌而出,数次失声,真想大声疾呼:吾父安在?

父恩如山,父恩如海,父恩儿当何报?在父亲病危之时,为人子者,却无半点奈何,一任父亲西归,空余愧恨。想如今,难睹家父音容,不尽为子孝道;欲相念,只求合目追思,惟求梦中相会。人间悲事,何复如哉!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十分才思,不尽父亲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父亲养育之情。只因胸闷难耐,思情难排,聊聊数语,权泄相思 之苦,且遣追念之郁。

逝者已矣,托体山阿;生者追思,寄语薄纸。想必父亲在天之灵,定能体谅不孝子之思念之苦,更望父亲能常常托梦相见,于梦中父子相会,一遣不孝子之痛念之情。

父亲,我们永远爱您。在世,您是我们的父亲;不在世,您是我们的神祗。您的音容永在,情感永伴,父爱永存。父母之恩重如泰山,儿女情长深如大海,我们永世不忘。您永远是我们的好父亲,我们永远爱戴您,永远怀念您。我姐弟六人定要孝顺好老母,照顾好老母。我父九泉之下尽请放心。

今日全家又与您团聚了,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父亲,安息吧!不孝儿女泣拜

上一篇:感恩父母作文开头结尾下一篇:后勤服务中心党支部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