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武术文化(共8篇)
佛山武术文化 篇1
佛山粤剧文化推广
(the culture of FuoShan GuangDong opera generalizes)
VI设计策划案
NO.071020
一、分析粤剧
1.历史的悠久。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大众看粤剧的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人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的名家和流派。同时吸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臻成熟。在舞台美术、场景布景上进行革新,引人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千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亚地区。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粤剧的清唱形式是粤曲,特别喜唱以广东音乐填词的小曲。民间业余自发的粤曲演唱会称“私伙局”,以其自备乐器,自由组合,自娱自乐而得名。这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
2.当前状况。
准确把握粤剧现状,是推动粤剧发展的重要途径。粤剧现状是什么呢?那就是—— “四忧”。
“一忧”——艺术人才发展受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从业人员不少,艺术队伍超出“常规”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又是“编、导、演、音、美”的人才全面匮乏。没有编剧似乎就成了粤剧发展受阻的唯一替罪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一种不自醒、不自悟,只怨责他人的“惰性”的艺术状态。
“二忧”——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剧与全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使整支队伍对全国的艺术发展态势不甚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使其艺术变革还处于一种“瞎子摸象”的困局中。
“三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古人云:“穷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可怕的是全行业正处于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状态中。为此,一部分从业人员为了这可怜的生存状态,宁愿选择安于现状,而一部分有才气的艺术从业人员虽然不安心此种状态,却又不愿意与这种状态抗争。真正坐下来,静下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粤剧发展出现的断层;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的落后;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粤剧过去及粤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差距;勇敢地“知耻而后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粤剧同仁理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忧”——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粤剧未能适应观众的要求。粤剧、粤曲作品多见其旧,少见其新。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修养不高,是现在粤剧被人冷落的根本原因。
3.该如何改善。
粤剧的盛衰史,主要的教训是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粤剧未能适应观众的要求。为什么要继续推广、弘扬佛山粤剧文化呢?时代的变迁,更要使我们的传统特色文化好好继承并发展。
弘扬粤剧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媒体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是做好传播和普及工作,使她从弱势文化变成强势文化,或者说使她从弱势地位变成强势地位。粤剧是一种很具传统的历史性文化,积淀很深,但在创新上不够。其本身是一种地方性或区域性文化,在今天开放的、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需要进一步突破局限,更重特色。
近些年来,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情况正在不断好转,一大批从事岭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卓著的成果。但还是停留在著作和研究层面居多,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传播和普及明显不够,还没有形成大气候,变成广大老百姓的东西。
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从少年时期起就缺乏粤剧文化的教育,对粤剧文化有一种生疏感,需要对他们加强熏陶;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吸引了大量新移民入粤,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新的岭南人对粤剧文化还缺乏了解,而这部分人多是中青年知识阶层,需要让他们进一步增进认同感。
1.粤剧应进入中小学课程。要使青少年更好的接纳这传统文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表现手法,以现在卡通的形式融入课堂中,从视觉冲击角度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其内容。卡通的表现形式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其特色。
编剧要有接班人,演员要有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建立和健全粤剧学校的制度,有条件的,要把粤剧学校升格为本科及研究生院,要把粤剧、粤曲推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提倡学习粤剧粤曲的兴趣和风气。这是培养编剧、演员和观众接班人的第一步,要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粤剧、粤曲是求变的地方剧种,为了让它向多元化发展,应该多实践,让孩子和年轻人有广泛接触粤剧的机会,使之养成欣赏的能力和习惯,这样,粤剧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粤剧无论是受众还是专业演员都缺乏新鲜的血液。这门艺术放任自流发展,必有一天会走到终点或者仅仅作为文化遗产存在。对此随机抽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对话。发现少年当中居然有不知粤曲为何物的,听过或者唱过的也是极少数。
在课堂上必须要打破粤曲惯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就需要化繁为简,有一套系统的讲授教案,要走出去,引进来,把人家好的经验借过来,要让粤曲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听众是粤曲的生命,粤曲就必须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去年金秋,我市选派的4名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姑娘,在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登台,参加广州市举办的少儿粤剧粤曲大赛,并出人意料地捧回了几个大奖。随后,这几个小女孩又以长袍花脸的形式相继在我市各大型活动场所和电视屏幕亮相,一时间声名鹊起。这时,人们猛然发现,原来传统独特却又渐受冷落的粤韵曲调,还能以微弱的脉动敲动我们的耳膜。
2.当前粤剧相关素材的陈旧。粤曲、编剧、演员的更新都停滞不前。编曲、编剧等可引入到音乐系学生的课题之一,同时达到从青年一代推广的目的。
粤剧相关推广的海报等水平鱼龙混杂。若有相当水平的推广手法,并将陈旧的表现方式灵活结合现代的媒体去加以表现,相信本来具有相当特色的粤剧可以演变得更具特色。
二、VI 设计内容
企业(品牌)形象全称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包括理信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ur Identity)、听觉识别HI(Hear Identity)四个部分。其中视觉识别VI是CIS的中心部分,所以普遍意义上的CI指的就是视觉识别VI。VI是指企业识别(或品牌识别)的视觉化。通过企业或品牌的统一化、标准化、美观化的对内对外展示,传递企业或品牌个性(或独特的品牌文化)。(1)、基本系统设计 A、基本要素(8)
A-
1、LOGO设计
A-
2、标准色和辅助色设计 A-
3、简称中、英文标准字设计
A-
4、LOGO与简称中、英文标准子组合规范设计 A-
5、LOGO、中英文简称标准字与背景色彩的关系设计 A-
6、辅助图形
A-
7、LOGO、中英文标准字与误用范例 A-
8、制定印刷字体(2)、应用系统设计
A、事务用品(29)
1、事务用品 A-1名片 A-2信纸 A-2-1便笺纸 A-2-2传真纸 A-2-3信笺 A-3信封 A-4明信片
2、办公用品 A-2-1纸杯 A-2-2纸垫 A-2-3烟灰缸 A-2-4笔插 A-2-5纪念笔 A-2-6笔记本 A-2-7名片夹 B、广告用品 B-1海报系列 B-2台式月历卡 B-3挂旗 B-4吊旗 B-5桌旗 C.运输工具 C-1车体(中巴)C-2车体(大巴)D、包装 D-1包装纸 D-2不干胶贴纸 E、生活用品
1、拖鞋
E-1-1中老年 E-1-2青少年 E-1-3幼年
2、手袜
E-2手袜一对
3、T-Shirt E-3-1中老年 E-3-2青少年 E-3-3幼年
佛山武术文化 篇2
一、佛山“醒狮”的历史渊源
舞狮在我国, 根据地域分布可分为北狮和南狮两大类。北狮在长江以北, 主要流传于河北徐水等地, 追求形似逼真。造型酷似真狮, 狮头又大又圆, 眼睛灵动, 制作工艺较为简单, 全身披金黄色毛, 分雄狮 (狮头上有大红结) 、母狮 (狮头上有大绿结) 和少狮 (体型小, 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 身披狮毛服饰扮演) 。其动作灵活、惟妙惟肖, 以扑、跌、翻、滚、跳跃、挠痒、抖毛等为主。表演时, 由两人前后配合, 共同扮演一只大狮子。前者双手执狮头道具戴在头上, 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 披上由牛毛缀成的狮毛覆盖扮演狮身。由手持绣球的“引狮郎”带领, 雌雄成对演出, 有时还会跟着一对少狮参与, 表演风格带有杂耍性、趣味性。伴奏以钹、锣、鼓为主。南狮在长江以南,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外等地, 追求神似神韵。狮头色彩艳丽, 以戏曲面谱作鉴, 不太像狮子, 接近神话传说中“年兽”的样子。制作工艺非常精致, 眼帘、嘴都可以活动, 狮头还有一只铁角, 主要用于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表演时也是由两人前后配合, 前者双手执狮头道具戴在头上, 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
广东省的舞狮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各异, 且深受群众热爱。一般可以分为广府狮舞、客家狮舞、潮汕狮舞、少数民族狮舞等。“醒狮”就是广府狮舞中的一种, 广泛流传于佛山、东莞、广州等粤语地区, 是广东舞狮文化的重要代表, 也是南狮的典型代表, 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 “醒”在粤语中为“威猛”之意。佛山古称季华乡, 因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在城内挖掘出三尊佛像, 以为是佛家之地, 遂改为佛山。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大名镇之一, 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 也是粤剧的发源地。
关于“醒狮”的来源, 众说纷纭。民间传说认为:古时佛山出现过一头怪兽, 年年岁末就出来糟蹋庄稼, 戕害人畜。乡民为避其害, 就用竹蔑扎架, 彩绘成多头假狮子, 当怪兽出现时, 就锣鼓齐鸣, 舞动假狮, 怪兽见后惊恐而遁。从此, 乡民相信狮子有驱邪镇恶之功, 便于每年春节敲锣打鼓, 扎狮演舞, 并挨家挨户拜年, 以求消灾除祟, 祝贺吉祥, 此俗流传至今。②也有认为:岭南醒狮起源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 (公元446年) , 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征伐林邑, 林邑王范阳指挥士兵, 操着长矛, 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 使宋兵无可奈何。宋先锋官宗意想到百兽害怕狮子, 想必大象也不例外, 于是命士兵连夜用布、麻等做成了很多“狮子”由两个士兵披架着, 隐伏于草丛中。他还在预定战场上挖了不少又大又深的陷阱, 最后双方交战时, 宗意放出了许多张开血口的假狮子, 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 掉入陷阱中, 大败林邑象军。从此, 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起来, 大体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民间。③以上皆为神话或民间传说, 可信度不高。广州博物馆的一级文物——明代石湾窑三彩狮子, 就是以广东民间的独角狮 (醒狮) 为原型。双目圆睁, 头有独角, 双耳高竖, 阔口大开, 舌头外露, 颈上系有两个铃铛, 左脚踩着绣球。本人认为:醒狮是由中原北狮传入佛山民间后,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的南派舞狮体系。
二、佛山“醒狮”的表演形式
佛山传统醒狮主要分黄、红、黑三色, 分别喻为三国时期的刘、关、张。黄色为刘备狮 (黄面白须) , 代表富贵、仁义;红色为关公狮 (红面白须) , 代表忠义、招财;黑色为张飞狮 (黑面黑须) , 代表霸气、勇猛。过去, 张飞狮 (黑狮) 一般只有在比赛或踢馆挑战时才派上用场, 纳吉送福之时还是以红、黄狮子为主。还可以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黄脸的刘备狮和红脸的关公狮为文狮, 黑脸的张飞狮为武狮。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名称有所不同, 舞法和表演风格也根据三者的性格而不同。文狮温柔和善, 武狮勇猛刚烈, 少狮活泼可爱, 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演出。另外, 还可以分为七彩狮 (文狮) 、黑白狮 (武狮) 和幼狮 (少狮) , 七彩狮为“狮乸” (雌性) , 色彩艳丽, 白眉红须;黑白狮为“狮王” (雄性) , 铁角青鼻, 全身挂着绒球和铜镜, 光彩照人。按舞狮行规, 黑白、七彩两狮相遇, 七彩狮必须主动礼让, 向其致敬。
醒狮的表演程序非常有讲究, 起舞之前通常要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 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 象征给予了生命和灵性。表演非常注重神似和意象, 舞者通过不同的步法和技巧, 如四平马、丁八马、吊马、跳步、虚步、圈狮、滚辘等, 配以武术动作, 尤其是南拳中的刚、韧、快、猛、巧等手势手法, 再配合狮头的舞蹈动作, 生动形象地把狮子的各种形态舞出来。其形态主要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凝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采青、入洞等。伴奏乐器主要为锣、鼓、钹等, 可以分“三星鼓舞”和“七星鼓舞”等, 伴奏者会根据醒狮的动作、情节和步伐而灵活运用。锣鼓的伴奏需要非常到位, 轻、重、缓、急, 鼓点子与醒狮的动作、表情和情节配合要十分娴熟, 正如俗语所说:“狮要舞得好, 全靠鼓手敲得巧”。“三星鼓”要求步伐小, 动作轻柔可爱, 主要表现醒狮的喜、惊、疑、怒等神态神情;“七星鼓”要求步伐大, 动作刚猛, 幅度大起大落, 惊险刺激, 主要表现醒狮的英武威猛。
现在醒狮一般以驻场表演和职业竞赛为主, 笔者曾在佛山祖庙观看过醒狮的驻场表演。大致如下:演出前, 醒狮场的四面都坐满了游客。先是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宣布开场, 乐队一共有四人, 一个敲鼓, 一人敲锣, 两人打钹。一会儿, 黄狮子 (刘备狮) 和红狮子 (关公狮) 在急促的锣鼓声伴奏下奔跑出场, 绕场向观众致意问好, 与观众互动。不时有大人、小孩上前抚摸狮子或照相合影, 沾沾福气, 以求平安。场地中央有一堆纪念品, 游客可以现场购买。先将钱交给工作人员, 醒狮再把纪念品“吐”给游客, 与游客嬉闹。期间, 醒狮不时会摇头摆尾地舞起来, 但主要以“地面狮”舞法为主, 还有一些“高托举”的上肩技巧性的动作。接着, 黄狮子表演“醒狮登杆”。醒狮在锣鼓的伴奏下, 一会迟疑, 一会举步不前, 然后试着往上爬, 又知难而下, 摇头晃脑, 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 醒狮一口气迅速爬上近20米杆顶, 迎来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杆顶上, 狮子手舞足蹈, 搔头摆尾, 非常惊险。突然从狮口中“吐”出一条长长的红幅, 上面写有吉祥如意的祝贺语。
接下来就是醒狮的“高桩”表演, 也是最精彩刺激, 最受欢迎的部分。醒狮在一条长达15米、高近3米的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表演, 桩阵的高低装置要根据套路、动作、编排和舞者的体功底技巧而设计。高桩一般分为步步高枱桩、梯桩、七星梅花桩等, 表演集高、难、险于一身, 尽显醒狮的威猛与灵气。醒狮出洞后, 围着高桩“翩翩起舞”, 时而“蠢蠢欲试”, 时而“望而却步”, 动作诙谐幽默、憨态可掬。忽然, 只见醒狮倏地一下已跃上高桩。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动作灵巧轻盈。在高桩上, 狮子在锣鼓的伴奏下, 忽而翘首仰视, 忽而回头低顾, 忽而摇头摆尾, 忽而“蜻蜓点水”, 千姿百态, 扑跃翻腾, 矫健如飞。最精彩的还是那些“凌空飞跃高桩”、“空中转体”和“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和技巧。高桩动作既有“文狮”的细腻轻柔、活泼可爱, 如舔毛、挠痒、抖毛等;又有“武狮”矫健威猛、刚劲有力的高难度、高惊险动作, 如各种凌空飞跃、空中转体等。随后, 醒狮开始采青、啐青、吐青。这时, 有游客会上前购买醒狮“吐青”出来的“青” (纪念品) , 以求吉利。完后, 醒狮绕场与游客互动, 致谢。最后, 回洞, 收式, 表演结束。
三、佛山“醒狮”的文化内涵
“肇迹于晋, 得名于唐”的佛山自古以来崇文尚武。广东历史上曾出过九位文状元, 其中有五位来自于佛山。佛山也是闻名中外的武术之乡, 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 如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都发源于此, 还出过梁赞、叶问、黄飞鸿等武术名家。在我国, 许多民间舞蹈是武舞同源, 即武、舞不分家。醒狮与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步法、身法和技法很多都是从武术中直接或间接借用, 看过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狮王争霸》就能明白。虽然电影作品有所夸张和渲染, 但是历史上的黄飞鸿确确实实是位醒狮名家。黄飞鸿出生于佛山南海西樵山, 从小学医习武, 后在广州开武馆和药铺。他利用其深厚的武功与醒狮结合, 尤其是将“飞铊”技术与采青巧妙结合, 使“飞铊”采青百发百中, 堪称一绝。另外, 他还首创了女子舞狮之先河, 其妻莫桂兰及女弟子邓秀琼的醒狮表演享誉珠三角及港澳。过去, 佛山醒狮会馆众多, 一般由武馆的人开设。据老艺人说, 佛山醒狮空前兴盛。主要分为两派:一是“社”字派, 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标志, 由梁细苏、吴加师傅 (蔡李佛拳的传人) 教授, 有鸿胜馆、大成馆、民乐社等分馆。二是“义”字派, 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标志, 由游德、彭南 (太极、洪拳的传人) 教授, 有致义、群义、聚义、众义等分馆。④
“狮子”在国人心目中被奉为瑞兽、圣兽, 不但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还有消灾辟邪、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在佛山, 每逢传统佳节或隆重庆典, 都会举行热闹的舞狮活动。醒狮表演中“采青”最为常见, 也最为精彩。清朝初期, 醒狮“采青”有“反清复明”之意。现一般是取其意头, “青”就是生菜的谐音——“生财”, 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意头, 也有驱邪纳福之意。其做法就是把生菜及利是 (红包) 悬挂起来, 醒狮在“青”前舞数回, 表现犹豫不决, 然后一跃而起, 把青菜一口吃掉 (谓之采青) , 再把生菜咬碎 (谓之碎青) , 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 (谓之醉青) , 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 (谓之遍地生财) 。为了增加娱乐性, 采青的方式花样百出 (如采天青、采地青) , 并配以各种惊险刺激、高难度的动作。例如上肩、叠罗汉、上杆, 或者过梅花桩、高桩等。所谓“采地青”就是将青放在地上, 醒狮在地面上表演, 其中还可以分为水青 (将青放在水盆中) 、蟹青 (将青放在螃蟹模样的道具内) 、桥底青等。“采天青”就将青放在屋梁、房顶、高台或高杆上, 醒狮通过登高表演采青, 其中可以分为吊青、过三山、上天堂、上楼台以及登杆采青等。这类表演需要舞狮者具备扎实高超的技术技巧和过人的胆识, 在观众的惊叹、鼓掌声中完成高难度、惊险的动作。
四、佛山“醒狮”的未来发展
佛山醒狮发展至今近千年, 进入21世纪后, 跟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 醒狮职业化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为了调查佛山醒狮职业化发展的情况, 本人曾前往佛山祖庙进行实地调查。佛山祖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 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那里, 每天固定有三场精彩的醒狮表演, 表演者为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骨干队员组成佛山黄飞鸿龙狮团。该协会成立于1996年, 当时称南海武术协会龙狮团, 2000年得到广东中联电缆实业集团的鼎力支持和冠名赞助, 为国内首个职业化的龙狮团。
笔者对醒狮师傅进行了采访。得知:黄飞鸿龙狮团于2012年3月正式入驻祖庙黄飞鸿纪念馆。目前参与表演的团员有30余人, 隶属于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 该协会已有100余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甚至还有一些国外学员。协会统一学习训练, 负责食宿, 有固定的工资, 外加各种演出、比赛津贴和其他保险。学员进来后, 先学习武术, 接着学习舞狮、舞龙和龙舟, 敲锣打鼓也要学习。在里面, 集中管理, 纪律严明, 训练刻苦, 辈分分明。当学员退役后, 可以选择进入中联电缆公司工作, 解决了学员们的后顾之忧, 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训练、演出和比赛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醒狮文化和维护协会的正常运转, 他们会承接各种盈利业务。包括开业剪彩、新春拜年、舞台演出、喜庆迎宾、奠基典礼、狮艺武术传教、村庆活动等活动, 还有龙狮器具、龙舟制作、器材设计等工程。同时, 也会通过参加各种舞狮、舞龙和龙舟的比赛赢取奖金。另外, 还可以代表地方政府部门参加比赛及其他活动, 可以获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优惠政策。可以说, 其运营模式具有较高的职业化。据悉, 该会成立至今, 参加过上百场国内、国际性赛事, 共夺得200多项冠军;曾20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获得30多项国际赛冠军。其品牌享誉海内外, 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深远, 深受各界群众的好评。
五、结语
佛山作为醒狮的发源地, 其醒狮文化深厚悠久, 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了更好地传承醒狮文化和技艺, 相关部门还把醒狮文化带到校园, 由专门的醒狮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授课、训练, 并取得不错的效果。醒狮文化博大精深, 笔者仅从几个方面对佛山醒狮文化进行初步的观察和了解, 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和研究。
摘要:佛山地处广东珠三角腹地, 自古以来崇文尚武, 交通便利, 商业发达, 是南狮、粤剧和南拳的发源地。本文从佛山醒狮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旨在保护和弘扬醒狮文化, 望其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佛山醒狮,采青,职业化
注释
1 彭松.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28.
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广东卷) [M].北京:中国ISBN中心, 1996:115.
3 广东年签, 转引自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 2011, 04:153.
佛山武术文化 篇3
一、祖庙陶塑脊饰的工艺价值
佛山祖庙的陶塑瓦脊均为清代石湾制品,主要包括灵应祠的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的正脊、垂脊、戗脊和看脊等,共二十二条花脊,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安置完毕。从制作年代看,这些花脊全是石湾脊饰业最繁盛阶段的制品,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工艺技术水平。
1、石湾陶塑脊饰业的形成和发展
石湾陶器制作初期大概可以上溯到唐朝至北宋,逐渐兴盛,到明清时期而达繁荣阶段。石湾的陶店号在明代己称为“祖唐居”,至清末时名家辈出,行会组织日益精细,根据初步统计,共有二十四种行会之多。石湾陶器品类繁多,以专供玩赏的“石湾公仔”即陶塑人物最受欢迎。根据行会规定,各行技工不能转行,公仔的制作是“公仔行”的专利,除“花盆行”的陶匠可制作陶塑人物以供屋脊使用外,其他行的陶匠均无权制作。“花盆行”在清初从“大盆行”中分离出来,后来成为石湾制陶业中的最大行业,主要业务是大型器皿如水缸、花盆等,花脊人物在清末时成为其一项重要业务,并细分为“花脊行”。
清代石湾瓦脊制作的店铺包括石湾大桥头的“文如壁”店,活跃于清同治年间的“陆遂昌”店,还有“均玉”、“吴宝玉”、“吴奇玉”、“宝玉荣”等大中店号约三十家,小型及家庭式店号也有三十家以上。在这些店铺中,承接佛山祖庙石湾花脊制作的有“文如壁”、“均玉”、“吴宝玉”和“宝玉荣”四家,其中“文如壁”店特别值得关注。文如壁本是顺德人,清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一位出色的石湾陶人,最擅长陶塑人物的制作,在石湾自创店号并冠以其名,子孙更继,至民国初年开始倒歇。该店有技艺高超的陶人如黄古珍、殷垣等。清初的“文如壁”是“公仔行”的成员,清末时石湾行会的规定不再像往昔那样严格,“文如壁”店亦可从事“花脊行”的正脊制作,后来更脱离“公仔行”,而另入“花脊行”。佛山祖庙灵应祠的三门、前殿的陶塑瓦脊便是由“文如壁”店制造的,正殿的花脊是由“吴宝玉”制成,而庆真楼的正脊由“宝玉荣”制作,至于前殿庑廊屋脊上的看脊则由“均玉”创作。
2、陶塑瓦脊的制作
石湾陶器的胚胎以东莞陶泥与石湾砂混合而成。东莞陶土质地较细,黏性较大,含铁量少,煅烧后胎色较白。若仅以东莞土制胚,则因其土质松散,耐火度低,不足以成器件。若20%-30%的石湾砂和80%-70%的东莞泥相混,则熔点可大大提高至1700℃-1800℃,烧制温度约达1250℃时,器形稳定不变。如果坯土中东莞陶泥不足,则含铁量较多,煅烧后胎色偏红,祖庙灵应祠瓦脊极少的公仔胎色偏红即是如此。反之,如果胎土中所含东莞泥较多,则胎色暗灰,祖庙陶塑瓦脊也有少许公仔属此类。如果以石湾细山砂与东莞陶泥的配合量正合其份,则煅烧后的胎色较白,祖庙灵应祠前殿和正殿等建筑上绝大多数的正脊公仔胎色较白。
石湾脊饰通常有花卉、动物和人物等造型,其中制作人物需要较复杂的工艺程序,与“公仔行”烧制人物的步骤大致相同。制作人物的步骤主要有:配土,将晒干的东莞泥土击成碎块,跟石湾山砂一起投放水中,溶解为泥浆;踏土,由熟练工人用脚踏搓碾。搓碾完毕后将泥土淘起,置于晾干阶级。等待其水分吸干至可塑造时,再次踏踏,至适合使用为止;塑造雏形,先将磨压扁平的泥土卷成泥筒,做出各类人物身体的基本形状,另搓泥球一个,作为头部,插入人体两肩之内,成为公仔雏形;细部刻划,大致先制作身体,其次到头部,相继加上衣饰,最后加釉,入窑烧制。
具体来说,衣折纹饰是先以钝笔在泥胎上直接刻划,祖庙的瓦脊人物少有重复笔,至于眼睛、口、鼻则以锐笔刻出。衣饰通常用传统的陶塑装饰技巧,例如刻划花、贴花和印花。人物的其他附加装饰,如将军“靠”上的鸟纹、绣球和金钱等,以及瓦脊上所见的屋宇、各类花朵则需要另制,然后贴在人物或屋宇上。常见的陶塑鳌鱼瓦脊则是以锐笔划成,眼睛需要另外安装。每条瓦脊的人物数量不尽相同,通常瓦脊体积庞大,如祖庙灵应祠三门陶塑瓦脊全长33米,雕刻了252个人物,这样大型器件不能同时入窑煅烧,必须分段制造,分批入窑。最后是把每段烧好的瓦脊置于屋顶,再拼接起来。
3、祖庙陶塑瓦脊艺术
瓦脊上的人物等造型与专用于赏玩的公仔相比较,要求的精细程度不如,传神稍逊,釉色力求简单,少用传统的三稔花、石榴红等难烧制的釉色,多用黄、绿、褐、白、宝蓝五种玻璃釉彩。
清末民初,石湾陶塑瓦脊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杰出的陶匠如陈渭岩、尤卓、陈辉等被知名店铺雇用,参与人物瓦脊的制作,使得这段时期的祖庙瓦脊不乏精细艺术品。
“文如壁”的黄古珍精于塑造器皿,也擅长塑造人物、鸟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祖庙时,他塑造一对日、月神,放置于祖庙灵应祠三门屋檐与围墙的端肃门和崇敬门上瓦脊的相连处。一般的瓦脊人物面部不施釉,以便精细刻画人物的神态情感。日、月神的面部和手部则在细腻的灰白上施了一层白釉,使人物肌肤显得白皙、光滑。其塑的日、月神的釉色处理遵循以蓝、绿、褐黄三色为主调,白、黄、浅褐为辅的原则,经作者巧妙组合搭配,呈现出既绚丽缤纷又和谐雅致的效果。
佛山祖庙陶塑瓦脊的规模、图案、造型及色泽多姿多彩,既有现存最长达33米的三门瓦脊,也有仅供观赏的看脊,人物刻划逼真,线条苍劲有力,亭台、楼阁、梯级、石柱的背景造型布置合理。陶匠绘制的人物多以戏剧故事为题材,黄、绿、褐、白、宝蓝五种主要的玻璃釉彩搭配恰當,和谐一致,远看给人柔和恬静的感觉,近看描绘的场面气氛非常热烈,气势非凡,构成了有“岭南艺术之宫”称谓的祖庙建筑群的主要特征。这种陶塑瓦脊勾出屋顶轻盈、多姿的主体轮廓线,使建筑整体造型秀丽,更成为清代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标志。
二、祖庙陶塑饰件的构成及其体现的传统观念
对祠堂、庙宇的建筑加意装饰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风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更讲求刻意打扮。祖庙灵应祠的前殿和正殿为歇山式屋顶,这种建筑又称“九脊殿”,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连同三门和庆真楼各一条正脊,以及前殿庑廊顶的两条看脊,每座建筑物的瓦脊饰件有
一定固有形式的题材,取材内容极为讲究,具有象征意义,充分反映了岭南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1、正脊陶塑饰物的构成与象征意义
就传统建筑的饰物而言,正脊的装饰极为重要。所谓正脊,为建筑物屋顶两坡相交处的正中脊带,居于建筑物屋顶最高处,是每座建筑物的最高点。石湾花脊在正脊上的设计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由宝珠、鳌鱼、双龙等饰件构成上层装饰,中层装饰则包括禹门、戏曲故事人物和场景以及凤凰等饰物,下层以较为简单的花草图案装饰。
(1)正脊上层陶塑装饰物的来源及其代表意思
具体来说,上层装饰以正脊中央的宝珠和接近瓦脊尾部相互对应的鳌鱼为主,或在宝珠和鳌鱼之间增设双龙。佛山祖庙灵应祠建筑群的四条主要正脊上层分别有宝珠、双龙、鳌鱼脊饰,如三门、前殿和正殿的正脊上层都由宝珠、鳌鱼构成,庆真楼正脊上层则由双龙和宝珠构成。
我国自春秋时代以来,建筑物上的动物形象已存有象征意义。在宝珠两侧各设一条龙,许多人会认为“双龙争珠”。其实用龙附加在屋脊上是由于龙为雨师,在某种情形下,龙也代表云。龙为“四灵”(龙、凤、龟、麒麟)之首,古人认为其可以居于天庭兴云作雨,将之加在正脊上具有龙居于天庭的象征意义,充分反映了宇宙主宰的传统观念,兼有降雨和受其庇护的意思。宝珠既代表月亮,也可代表雷珠,龙和宝珠并置,在某一方面既可象征云中之月,也可象征云中有雷,含有龙在天上准备使用雷珠的意义。以双数而非单龙的表现手法可使正脊装饰更具对称、平衡效果。
立于屋脊,头向地而尾朝天的鳌鱼起源于具有喷浪降雨的摩羯鱼。摩羯鱼源自印度,并伴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专为雨师服务的。自南北朝开始,这种动物形象被工匠置于屋脊上,与中国传统屋脊上卷浪式设计结合,形成一种装饰题材,因其形状似鸱,故称为“鸱尾”。按照古代建筑传统,鸱尾本应置于正脊的正吻处,可是石湾的陶匠把鳌鱼从正吻处往上推置正脊最高处,这种做法有别于中原建筑将其置于瓦脊尾处,由此可见广东建筑的地方风格,并取自民间流传的防火避灾的用意,也迎合人们祈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高贵显要的心理。
(2)正脊中层陶塑构件及其含意
中层装饰则以中央禹门为基础,门左右设置一系列的石湾公仔以及瓦脊端正吻处的凤凰或镂空方格、博古纹等,构成正脊装饰最繁杂的部分。佛山祖庙三门的正脊全长达33米,除了中央点承托宝珠的禹门外,还一共雕刻了252个神态各异的人物,构成中段的《姜子牙封神》、右段的《甘露寺》以及左段的《联吴抗曹》等戏曲故事内容,正吻处为博古几何纹。其正殿和前殿的正脊除禹门外也雕塑了戏曲故事人物等内容,正吻处施用了凤凰陶塑。
禹门在宝珠下面,常设计成鲤鱼的形式。鱼形直立,口向上,喷出的水柱有时塑造成“品”字型,象征门。因此,禹门的设计为“鲤跃龙门”。据说,凡鲤鱼过龙门会变成龙,未能过龙门的鲤鱼,鱼头皆增“王”字。鱼变成龙以后,可张开口吐珠,为了避免重复正脊上层的双龙,石湾花脊的禹门通常以鱼形或以抽象的鱼形表现,这从佛山祖庙的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等正脊禹门便能看出。可见,禹门含有步步高升的吉祥意蕴。
以禹门为分界的陶塑是一组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的人物,是整条花脊的重要部分。这些陶塑人物用连景形式连接成连续的戏曲故事,人物造型和服饰因取材于粤剧,而大致追随粤剧行當模样,人物造型包括文官、武官、皇宫人物、差役等,服饰也以粤剧服饰的靠、蟒、龙袍、纱帽等表现。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在人物之间也穿插亭台楼阁等场景。粤剧俗称“广东大戏”,在传统社会里,每逢神诞或其他重大节日,广东各地城镇必有大戏演出,有酬神的意义。信众认为以粤剧戏中人物置于屋脊上是最佳的酬神方式,取意是神祗如能因观赏大戏而心悦,则可庇护或降福于人民。而一些民间传说人物组成的陶塑饰物,如“八仙贺寿”、“加官晋爵”等传统故事内容含有吉庆意思,亦反映了人们怀有美好愿望的取材用意。
正殿和前殿正脊两端的凤凰造型是凤头双双望向宝珠,凤翼平贴于身并稍作开展,凤喙衔书卷。以凤为屋脊的饰物远在汉代已开始,宋以后采用这种饰物的风气逐渐衰退。近百年来,石湾陶工将凤凰代替鸱尾,从建筑发展层面上看,似乎有点复古的意味。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也被视为“四灵”之一,且尊为祥瑞的象征。凤凰可献书,所以在风嘴中常有书籍。风书并用,前者象征祥瑞,后者象征和平。
正脊下层装饰大多较为简单,且多以浮雕花草图案为主。佛山祖庙三门、前殿、正殿等正脊和看脊的脊基便是简单的浮雕陶塑花草,是构成整条脊饰的底层,使整条正脊更显繁杂华丽。
2、垂脊、戗脊陶塑饰件的取材用意
垂脊的装饰也值得注意。垂脊位于屋顶正侧两坡相交之处,常用特制瓦片形成脊带,其折反向的延伸部分为戗脊。佛山祖庙的石湾陶塑垂脊和戗脊以浮雕花草为基座,基座上设有人物和走兽。
(1)垂脊和戗脊的人物饰件
人物是陶塑男女一对,男子为有须老人,一条腿抬起,一手举起象征太阳的铜镜,身穿祥云和兽图案长袍,面带微笑;女子穿宫衣,一手举着象征月亮的银镜,面容娇媚。他们代表日神、月神。这组人物见于祖庙灵应祠三门屋檐与围墙的端肃门和崇敬门上瓦脊的相交处。根据传统神话,日神为后羿,其长生不老药给嫦娥偷食,因此不能长生不老,而面容较老且有须。穿宫衣的女陶塑人物是月神,即嫦娥,自偷食仙药后青春常驻,故面貌较年轻。这组人物造型也常见于广东木刻版画中,庙宇屋顶安置日、月神是取其日夜庇护,助镇庙宇的意思。
此外,这组陶塑人物也可以作另一解释,在广东民间传说中盛行桃花女与周公乾互相斗法的故事。桃花女与周公乾原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对金童玉女,因常争吵不休而遭贬到人间。他们下到凡间依然纠缠不休,继续向对方挑衅争斗,因此他们的形象总是成双成对出现。但这两种解释都还没有足够证据,难以确定其实属后羿、嫦娥,还是周公乾与桃花女。
(2)垂脊、戗脊带的走兽装饰
在中国古建筑中,殿式建筑和庙宇建筑的垂脊采用了传统的走兽装饰物,佛山祖庙灵应祠的前殿、正殿垂脊和戗脊都以陶塑走兽装饰脊带。建筑物屋脊上的走兽饰件始于唐宋时的一个兽头,到了清代已发展成由“仙人骑风”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仙人后的排列顺序分别是龙或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合称“鬼龙子”。这些走兽不仅排列有序,而且每一种走兽均代表不同意义。骑凤仙人常置于檐角最前端,寓意逢凶化吉;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喜欢四
处眺望;凤象征尊贵和吉祥;狮子代表勇猛、威严;天马、海马象征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狻猊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传说有率从百兽之意,也有说其是龙的九子之一,又名嘲风,为镇庙与辟邪驱魔的象征;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独角,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是一种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吉祥物;行什是一种的人像。
根据建筑规模不同,垂脊、戗脊的走兽数目也不同,多以单数表现,例如脊带后端接着是由九、七、五或三只的走兽组成装饰带。祖庙灵应祠的前殿和正殿每条垂脊和戗脊共有七只走兽,这些走兽仿照了传统形式,在题材和排列顺序上也与中原地区雷同,但呈现一些地方特色。正殿和前殿的戗脊檐角皆以陶塑龙构成,其后是凤、狮子和与狮子同类的狻猊;正殿垂脊从鸱吻起分别排列了仙人(但这仙人是不骑凤的,与中原地区的仙人骑凤不同)、凤、狮子和狻猊,前殿垂脊则依次排列了狮子、风、狻猊以及与狮子同类兽。此外,陶匠还在脊端前安置狮子或麒麟等陶塑动物。如祖庙灵应祠正殿、前殿的每条垂脊端前各设一守护神的陶塑人物,正殿的戗脊端前也各有一只陶塑狮子。可见,建筑物上的这些小动物装饰件是防火避灾的取材用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可归结两点:
1、佛山祖庙的陶塑瓦脊是石湾花脊的优秀产品,展现了独特的岭南建筑装饰风格,成为清代广东建筑装饰的范例。祖庙的陶塑瓦脊是清末石湾脊饰业最繁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塑件形态粗细恰當,苍劲的线条感呈现鲜明的佛山雕塑风格,釉色也经过细心选择营造出和谐的效果,结合传统建筑屋脊轮廓特点,并融合了民间吉祥、戏剧等传统文化,因此地方特色十分突出。
2、佛山祖庙的石湾瓦脊不仅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佛山當地的传统建筑装饰陶艺,而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这种饰件除分布在两广、香港和澳门外,也对當时的东南亚华侨建筑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石湾脊饰在清代的业务扩展,输送到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地。东南亚各地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都具有祖庙陶塑瓦脊的特点,即多为清代石湾制品,釉的色彩和雕塑艺术风格一致,主要以吉祥物和戏曲故事分别构成相应的上中下三层题材内容,还有一样的饰件取材用意等。可以说,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各地古建筑中保留的石湾瓦脊装饰无论在工艺、题材和饰件构成上都与佛山祖庙陶塑瓦脊的装饰方法类同,变化也只属细节上的增减和质量上的高低之分而已。
关于弘扬佛山岭南文化的旅游开发 篇4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岭南文化在戏曲,建筑,饮食,等的方面都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及方法,以下是关于如何弘扬佛山这座历史名城的旅游开发
祖庙 位于佛山禅城闹市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建筑于元代末年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后经过20多次重修、扩建,最终形成一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去到佛山没有去祖庙就等于没有来过佛山,在祖庙里,你可以实在地感受到独具一格的岭南建筑文化,如果你还是粤剧的爱好者,在这里你还可以感受一下,粤剧文化所带给你的新鲜体验,作为岭南文化中粤剧的发源地佛山,保留有最完整的一系列粤剧的资料,在祖庙的参观中你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最古老的戏台—祖庙万福台,当然也可以在参观完祖庙博物馆之后,顺便参观馆内的关于一代武林宗师的黄飞鸿博物馆,在里面有对黄飞鸿生平的详细介绍,如果你想加深对粤剧文化的了解,可以到祖庙附近的琼花粤剧博物馆继续参观,那里有最详尽的关于粤剧的介绍。
石湾南风古灶
说到岭南文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陶都—石湾的陶瓷文化,在石湾你可以参观闻名海外的南风古灶,佛山的制陶艺术有700多年历史,自古就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而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而且今年随着南风古灶的开发,政府加大投入开发,打造了1506石湾陶瓷创意产业城,在创意产业城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新与旧的相互交融,是近距离感受岭南陶艺文化和陶艺历史的好去处
梁园
说到岭南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岭南的园林文化,而佛山的梁园正是岭南园林文化的经典之作,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独树一帜,是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佛山的美食
佛山武术文化 篇5
我一向喜欢古村落,喜欢它的质朴,向往它的原生态,陶醉于它的历史沉淀。但是由于城市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我的家乡佛山存在的古村不算多,现在想要介绍一下我们漂亮的碧江古村。
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顺德四大圩镇之一。从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
碧江保留了泥楼、职方第等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民居,以及慕勤堂苏公祠、肖岩苏公祠、五间祠等岭南祠堂建筑。村心街、泰兴大街更集中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金楼等16处保存较好的明清历史建筑。为珠江三角洲民居、祠堂标本部落、传统宗族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物证。
碧江村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最鼎盛时期曾有3万多人口。该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现存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园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万多平方米。由于经济与科名、文化的发达,碧江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古建筑资源。祠堂、书塾、古桥等处处可见。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记载。现在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较完好。其中金楼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等建筑,已于2002年7月17日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泰兴大街祠堂群、村心祠堂群、德云桥等古迹成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它是我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审核,正式获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碧江金楼,其原名赋鹤楼,为碧江苏氏望族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所建。这座楼原为职方第中的藏书楼,楼体为三间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屏门、门坊、檐板、厅壁、天花藻井的木质雕饰均以真金镶贴,因而得名。
楼底层门枋,由一屏宽近4米的大型博古花罩镶嵌而成,上面的花鸟禽兽,瓜果蝶蜂,无不呼之欲出,点睛可破壁。楼上一片金碧辉煌,雕饰更为精美。正厅前的葡萄花罩与上檐连接,融为一体,但见上面葡萄连串,藤蔓交绕,甚为逼真。上檐浮雕,有“寒岁三友”、“松鹤延年”、“兰桂腾芳”、“犀牛望月”等寓有吉祥如意的图案,有一种富丽堂皇,祥和雍肃之感。另外,天花板中央藻井的雕刻为“云蝠灯影”,一只只蝙蝠在灯光下金光四射,蔚为壮观。金楼内还雕刻着刘墉、王文治、宋湘、张岳崧等众多名家的珍贵墨迹,极具历史价值,楼内陈列的原套清造红木家具,也是广式古家具的代表作,身临其境,更令人不禁神往于它昔日的尊荣。
金楼附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和极具岭南水乡风格的园林,让人在步移景换中展现出来。难得一见的干打垒,蚝壳墙,水磨青砖,镬耳山墙等明清建筑,在此也随处可见。各款精美传神的木雕、灰雕、砖雕,在此处也俯仰可拾,而祠 堂、大宅、家塾、书斋、园林等各种功能的古代建筑,通过一条条极具岭南特色的“耙齿巷”次第相连,折射出当时碧江的富庶难匹与人们安闲富逸的生活。碧江的祠堂更让人叹为观止,“慕堂苏公祠”等皆一时之选,充分体现了史书所说的:“俗以祠堂为重大,其宏丽者莫过于碧江”的说法。漫步碧江,仿佛回到书声悠扬,鸟鸣花艳,商贾如云的景象之中。
碧江金楼除了雕刻难得一见外,还保存有清朝大学士刘墉、湖北督粮道宋湘、云南临安太守王文治、翰林学士张岳崧、军机大臣戴鸿慈等众多名人的真迹墨宝。此外,清代官轿,千工床、梳妆台等古董家□同样一应俱全,保存完好。曾到过金楼的多位国家级、省级古建专家均给予极高的评价,碧江金楼现已列入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者,佛山是“美食之乡”,因此这里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小吃包括: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等等。佛山的柱侯食品和顺德的“凤城炒卖”也是声名远播,值得一尝。佛山金牌菜式包括:燕奶金丝球、荷香豉蒜肉、佛宾清香鸡、金菊蟠龙鳝、煎焗钳鱼、鸳鸯彩虾彩、玉兰吉品鲍等……试想想,走在美丽宁静的碧江古村,领略这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人文风光,品尝佛山的特色美味佳肴,是多么写意和享受!
目前,碧江的街巷格局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新建建筑数量较多,使部分街巷的完整性和空间尺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主要表现在建筑层数过高破坏街区尺度,建筑材质的现代化与传统街区氛围的不协调,建筑外挑占用街巷空间,建筑封堵街巷,石板路面损毁等,这些都对街巷的传统尺度、色彩等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并且,虽然大多居民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深层次保护管理,如何在具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还缺乏相当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好碧江村。
对于碧江村的风貌:对整体风貌的保护,应结合碧江古村落的现状特点和保护要求,通过划定环境协调区、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保的保护范围等,规定各个保护层次内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素,以实现整体风貌的保护;对于街巷机理和尺度的保护是古村落保护中的重要部分,应该通过建筑的退线控制、高度控制、环境要素保护等来实现;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往往是村落保护的有效措施。一般而言,重要历史走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是重点保护的范围,它往往集中着村落的精华和价值所在,对重点地段的严格保护是必要的。在碧江古村落的保护中,划定重点地区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来实现保护的目标。
佛山武术文化 篇6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常言道:一句话,一辈子。智者和哲人的话,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时时警醒着你;父母和老师的话,以他们的期望与关爱,时时教诲着你;同学和朋友的话,以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时时感染着你„„这些话,成为了你的座右铭,影响着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请你以“永久的座右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四川地震发生后,绵竹东汽中学高二(2)班学生马小凤和她班的同学都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为自救,她在废墟下匍匐前进十来米,找到了3名生还同学;被困80多个小时被解救后,居然奇迹般地一瘸一拐地独自走出废墟。在病床上,她向记者亲述了被困的经历:
她从昏迷中醒过来时,一度非常绝望,但在发现了其他生还的同学之后,她又冷静了下来。“我们相互鼓励,告诉对方不能哭,只要一哭就会浪费能量,我们要尽量冷静,小声说话,不要激动。”
她摸到一根半截的课桌腿,不断敲击水泥板,“我当时以为,自己的教室在四楼,自己应当不会被埋太深,只要继续敲一定会有人听见。”
其实,不仅是救援人员救了她,还有她的冷静。
请以“冷静”“坚强”“鼓励”为话题写作,自拟文题。
永远的座右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间,地动山摇,天昏地暗。“轰”的一声巨响,绿水青山、环境秀美的人间天堂瞬时成为一片废墟。放眼望去,到处是坍塌的房。周围一片沉寂,偶尔飞过小鸟的几声哀鸣,也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哀伤。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人们剧烈的悲痛和深深的悼念。
可在这杂乱的瓦砾碎石下面,又有怎样的故事令人心动?多少孩子,多少青少年,用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那种坚强,那种沉着,不应是我们永远的座右铭么?
你听见了么?在废墟中,那一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女孩,打着手电筒,忘我地读着书。面对废墟下的黑暗,她没有屈服,没有惧怕,她用坚
强捧起书本,靠知识带来勇气,凭文化带来光明。
你听见了么?在废墟中,那一段段悠扬的歌声?那些坚强的高中生,深情地唱着歌。他们坚信,“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他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眼泪,用青春的声音,唱出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用歌声串起勇气,让音符延续生命。
你看见了么?在缝隙中,那个坚强的孩子?他浑身是血,躺在几名孩子的尸体中间。就在大家将救援的手伸向他时,他却坚决拒绝:“叔叔,你先救他们吧。”他忍受着多么强烈的痛啊,可是他的脸上却写着“坚强”二字。
你看见了么?在缝隙中,那个笑着的孩子?女孩的半个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由于躺得不正,非常痛苦,却只是咬着牙。当记者握住她的手时,她竟然冲记者笑了出来——看着女孩的微笑,记者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可怕的灾难面前,一个娇弱的女孩竟会如此坚强。
„„
数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残破不堪的废墟下面,却有如此多的光辉闪烁着。他们无一不坚强,无一不乐观。他们不痛吗?不,他们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他们不害怕吗?不,其实面对死神的降临,每个人心中都有恐惧。可他们没有倒下,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们用坚强激励着自己,用笑容驱赶内心的孤独。
纵观汶川大地震,我们的心震撼着,内心深处的感动,油然而生。然而,我不仅从中感悟了真情,还学会了八个字:
坚强生活,笑对人生——我永远的座右铭。
点评:
1、感情真挚,角度独特,开头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凄惨悲凉的气氛,接着笔锋一转,作者用排比段的形式,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将那“数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感动”娓娓道来"她用坚强捧起书本,靠知识带来勇气,凭信念期待光明。"读来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情感穿透力。
2、场面感人,启迪深刻。文章以蒙太奇式的组合形式,再现了地震中涌现出的感人场面:其中有悲痛也有歌声,有泪水也有微笑,但更多的却是深深的人生启迪:“坚强生活,笑对人生”。四个精心选取的场面与“看”“听”的情感体验,汇集成这个鲜明的主题,深刻隽永,值得学习。
永远的座右铭
惊蛰一过,天气就显出明朗的色泽,透着燥热。晚上,我坐在院子里,发现几个孩子正围着一张木桌,惊奇地叫喊。顺着他们的手,我才发现在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我不禁哑然失笑,这本是鲁迅的专利,如今不知是谁也将它当作座右铭了。一说到座右铭,思绪也陡然多了起来。于是,在水一样的月光里,我又想起了岳阳楼上的千古绝唱。
我没去过岳阳楼,但我时常想象出它的模样:清晨,湖面平静,如璧玉般闪烁着耀目的光彩;日暮,波浪翻滚,拍打着岳阳楼的石阶;还有朱红的圆柱,高高翘起的檐角„„在楼上,一块块木质雕屏正述说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当年范文公情之所至,向世人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是岳阳楼的座右铭,这是范仲淹、滕子京的座右铭。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当滕子京跋涉在崇山峻岭中时,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悲凉。山不胜险罢;水不胜急罢!但幸运的是还有一座岳阳城,默默等候滕子京们的到来,舔舐滕子京们的伤口,抚慰滕子京们的心灵。
而滕子京则在洞庭湖边找到了归宿。“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连范仲淹也早已泪水潸然,大笔一挥为岳阳楼写下《岳阳楼记》,为历史刻下永远的座右铭。
事实上,留下座右铭的远不止范仲淹、滕子京。在西湖边上远眺,在群岭叠翠间还能窥见一座岳飞墓。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总是想,岳飞也许并不遗憾:铁铸的秦桧终究是跪下来了;在岳飞像的背后还有一块牌匾――“还我河山”,永久地替他呐喊;更重要的是,人们也永远记住了岳飞的“精忠报国”。这是岳飞的座右铭,刻在脊梁处永远的座右铭。
无数的人物悉数登场,在历史上留下永久的座右铭。而这些永远的座右铭则熔炼于一起,锻造出民族的气节与精神。
时至今日,我们永远的座右铭又是什么?是日日变换的流行与时尚,又或是在旅游景点里的古典与传统?我不敢再作无谓的臆想。抬头望去,夜空中的月色依旧如水般汩汩地流淌。再等我仔细去看,它早已漫上小院的台阶,正在那张木桌旁轻巧地荡漾。
也许“永远的座右铭”还必须在月下的小院里去寻罢――毕竟,在那儿的一
张小木桌上,还郑重地刻着一个浅浅的“早”字呢!
点评:
1、描写生动,诙谐有趣。这篇散文开篇以“早”字切题,一个“哑然失笑”的神态,显得诙谐有趣,作者从未到过岳阳楼,也能像范仲淹一样,对岳阳楼进行理想化的描写,中间主体部分诸如“默默等候滕子京们的到来”、“永久地替他呐喊”等描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细腻生动,富有动感。
佛山武术文化 篇7
1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
1.1 地域性
秦朝以来岭南地区简称南越。岭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块[1],岭南地区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保留了很多岭南古老的传统,彰显了岭南地区的独特魅力。例如,广府民俗体育文化中的舞龙舞狮、赛龙舟、武术;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中的英歌舞;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舞火龙、舞狮、舞龙灯等项目。岭南肥沃的多元化文化土壤,为滋养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1.2 传统性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岭南地区端午节赛龙舟时,民众在节前家家出钱出力,自发地聚集起来共同参与赛龙舟活动。岭南醒狮集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民俗艺术[2],至今保持着“点睛、采青”等具有民俗文化特质的表现形式。每逢节庆典礼,常有醒狮前来助兴。这些来自岭南民间的民俗体育被人们共同传承,在群众生活中被反复遵照,民间信仰、传袭律例、习惯势力形成的约束力保证了其传统性。
1.3 多样性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自成体系的历史渊源和特定内涵,多种传统体育项目颇为流行[3]。南狮表演生动、活泼,富有故事情节,极具观赏性。舞龙表现了岭南人勇于开拓、团结合作的精神。赛龙舟体现了岭南民间对龙图腾的崇拜,成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民俗体育舞蹈有傩舞、鱼灯舞、长鼓舞、跳花棚、麒麟舞、滚地金龙、英歌、蜈蚣舞、香火龙等。种类繁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出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1.4 包容性
在历史长河中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形成了以古代南越族民俗体育文化为基础,融汇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独特内核,使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强大包容性,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但是由于文化根基薄弱,对来自四方的多种文化元素缺乏整合能力,造成岭南民俗体育千姿百态的多元品格。单是岭南武术,就有“洪、刘、蔡、李、莫”,蔡李佛拳、咏春拳、龙形拳、白眉拳、及流行于梅州地区的客家拳、昆仑拳等多类拳种和门派[4],充分体现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博大包容性。
2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当代样态
2 . 1 民俗体育活动节令性限制被突破
广 府 童 谣 唱 道 :“ 五 月 初 五 系 龙 舟 节 咯 , 阿 妈 带 我 去 睇 龙船……”,佛山赛龙舟多在农历五月举行,主要是这样的时节天气和暖,江河水位走高,便于人们驾船;并且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佛山人以赛龙舟的形式禳灾避瘟,在端午这个特定时间里,民众秉承习惯、守望传统,传统龙舟活动得以传承下来。现在佛山仍以端午节的龙舟赛事最多,但由于居民文体生活的需要,在每年四月到十月长达半年的时间跨度内,国庆节、劳动节等现代节日也常常能看到龙舟竞赛的情景,这些不在端午时节里进行的龙舟比赛,尽管会缺少一些相应的仪式与气氛,但参与民众数量依旧很多。这就延展了佛山赛龙舟的节令区间,为当代龙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使佛山赛龙舟文化传承的局限性大大减低。
2 . 2 项目参与主体呈扩大化倾向
佛山赛龙舟凸出的团队精神赋予了龙舟丰富的内涵,它体现出一种原始与现代相结合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20世纪70年代末,佛山民间赛龙舟渐渐复兴,龙舟活动逐年增多,参与者范围逐渐扩大。传统龙舟队选手以前主要由同村同族人组成,彼此熟络,关系稳固,节庆前后能经常聚在一起坚持练习。旧时佛山地域民众认为女性会带来晦气,不准扒龙舟,甚至家室有孕的男子被禁止。从20世纪末开始,参加扒龙舟的人员性别、身份发生了变化,女性、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人也可以一起训练比赛,顺德、九江还组织成立了女子职业龙舟队来参加各类大赛。但民间对男女混合龙等新生事物仍然接受程度不高,南海叠滘等地的女子凤舟也只在男队赛龙舟后参加五月初八的游龙表演,出于尊重传统,还不能和男队一起竞技。
2 . 3 宗族仪式的削弱与固守
佛山赛龙舟活动中会举行一系列具有浓厚岭南民俗文化的祭祀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祭仪代代传承,沿袭至今,内容基本包括:起龙舟,朝庙,拜龙(祭龙),采青,请龙,接龙,竞渡等祭仪。参拜当地的庙宇时间上略有不同,如南海盐步老龙将会在五月初一前往华光庙,顺德勒流等地龙船在五月初三前往龙眼村太尉庙。尽管当代佛山赛龙舟过程中的仪式性内容部分地被简化,弱化了以往的迷信色彩,但依然保留着其核心部分。赛龙舟宗族仪式的保留是这一民俗体育活动没有失去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传承和发展其他民俗体育活动中,不能忽略传统仪式的重要性,防止其沦为文化道具。
2 . 4 传统恪守与功利性追求的冲突与异化
佛山赛龙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性与现实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佛山一些镇街的龙舟赛因为追求大场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举办龙舟赛的频次大为减少;也出现过为了追求名次,龙舟竞赛中队员参赛资格作假而导致的罢赛、打架等冲突现象。另外,龙舟文化的功利性倾向日益凸显,随着顺德乐从、远航九江等龙舟职业化队伍的出现,佛山赛龙舟的产业化发展从萌芽走向了快速发展,从而使龙舟的某些特质功能被弱化,龙舟的原生态气息被市场化所熏染。佛山的个别村镇因为过于强调龙舟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出台的一些发展举措急功近利,人为地造成了该村镇龙舟的简单商品化和浅表化。因此,不可忽视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功利性异化现象。
3 传承与发展需求下的岭南体育民俗“申遗”思考
佛山等岭南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申遗”的过程中被发掘出更多的传统元素,在新形势下再次焕发出巨大魅力。佛山赛龙舟应当担当起为佛山传统文化代言的使命,深挖民间龙舟传统资源,顺应时代要求积极申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期佛山赛龙舟开始筹备申报国家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是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城市”,区域内的龙舟习俗多而不同,千姿百态,鲜明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兼容性、传统性、多样性等特征,龙舟传统历史保存完整,龙舟故事内容丰富,起龙船、赛龙舟、吃龙舟饭等龙舟活动仪式性强。申报国家级非遗层面上,应当强调佛山赛龙舟的本土传统特色。
佛山赛龙舟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上,则可以借鉴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例子,协同其他城市共同申请中国赛龙舟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并不会降低佛山赛龙舟的品格与地位,同样可以捍卫和彰显岭南民俗文化的自信与尊严,至于联合哪些具体城市,亦可参考中国端午节的案例来筛选。
4 结语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基于传统创造新文化,深挖项目本身的重要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与支持,积极主动地寻找合理的自身传承与发展路径。为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佛山赛龙舟等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应以国家级非遗的特色性和世界级遗产的唯一性为切入点,真实表达岭南民俗体育兼容性和多元共存面貌,辩证理解源头与源流关系,抓住文化话语主动权,在厘清与守护岭南文化根脉的同时,不断开拓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发展的新生长点。
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岭南文化沃土中的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是岭南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民俗学的视角对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特征阐释,通过佛山赛龙舟为个案厘清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当代存在样态。分析认为:岭南民俗体育项目的节令性区间逐渐延展,项目参与主体范围更广,仍保留着一定的宗族仪式,存在着社会现实与价值追求的冲突与异化现象,提出岭南民俗体育项目应以申遗来促进传承与发展。
畅游天佛山 篇8
盼望着,盼望着,“五一”节终于到了。
今天,我的心情就像飞上蓝天的小鸟,格外高兴。学校照例放假七天,更重要的是,妈妈说要带我去天佛山公园游玩。
听说天佛山位于山东莒南县城北,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色湖光、名胜古迹各具情态,应有尽有。既有古代之灵韵,又具现代之气派;既有北国山水之雄奇粗犷,又有江南田园之隽秀雅丽。山水交融,水天一色,风光优美。
清晨,旭日东升,春风拂面,和煦宜人。我们乘坐直达莒南的大巴,不多久便到了目的地。大人们忙着买票、检票,我则紧随其后。一进大门,一座规模宏大的公园便呈现在眼前,在园内,我们依次游览了影壁墙、观景台、天佛山、莲花湖、八卦阵、卧佛寺、魔幻城等景点。
在高大的影壁墙边,我们用手抚摩正面浮雕中的狮子、观音、祥云等形象,以求幸福和好运。在背面,我们看到著名书法家茗山题的“莒南天佛世界奇观”几个苍劲有力的镏金大字。
转过影壁墙,视野顿时开阔。我们昂首北望,闻名于世的莒南天佛便赫然映入眼帘。只见他呈仰卧状,身体轮廓鲜明,五官清晰,慈眉善目,仰视苍穹,面带笑容,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真是自然界罕见的奇观。
沿着曲折蜿蜒的小石道,我们来到巍峨雄伟的观景台。只见在观景台下面的小广场上,两旁是十八罗汉的雕像,他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登上观景台,放眼四望,整座公园的全景图便展现在眼前:仰视莲花山层峦叠翠,生机勃勃;天佛山上的大佛雕像十分醒目;俯瞰莲花湖,碧波潋滟,银光点点,楼台亭榭,回廊拱桥,相映成趣;眺望模拟诸葛亮设计的八卦阵而建的迷宫,曲折回旋,令人仿佛回到当年的沙场……
在卧佛寺,我们看到寺前苍松古柏参天耸立,一棵唐朝古槐面容沧桑,但枯木逢春,依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据说这座千年古刹兴建于南北朝,虽经世代风雨,但至今保存完好。看,寺院里殿堂庑厅辉煌壮观,香烟缭绕;听,佛音袅袅,感化人心;想,佛光普照,佛理昭昭。
总的来说,这儿的风景特色独具,给游客们各种视觉的冲击、感官的享受、性情的陶冶。
我们留连于苍翠欲滴的天佛山林间;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莲花湖畔;沉思于古色古香的卧佛寺内。不觉已是中午过半,我也饥肠辘辘,便随父母及其他大人一起驱车来到城里的一家餐馆……
这次畅游天佛山,真是新奇、惬意、刺激、沉静……
江苏省赣榆县金山小学四(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