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课程(精选10篇)
电气课程 篇1
第二章 主要课程课程介绍
1电工基础:
本课程是电类各专业共同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电能,由于它易于转换、易于控制,生产和使用都比其他形式的能量来得方便,因而得到咯极为广泛的应用。在现阶段,无论是作为能源,还是作为信号的载体,电能的地位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无法替代的。电能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电路。实际电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基本规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规律,学会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电类专业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电气CAD: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气制图以及构成电气图基础的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计算机绘制电气图,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制包括电路图、印制电路板图在内的电气图制图技能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绘制电气图和阅读电气图能力,掌握电气制图与电气图用图形符号的国家标准,并据此能正确阅读。电气图和绘制电气图。
3高等数学:本课程主要学习函数、极限、连续的关系就延伸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和医院函数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等这些非常适用于本专业,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4模拟电子技术(H):本课程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三极管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差分放大器与多级放大器、滤波电路及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
5数字电子技术: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555定时器等.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我们可以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用数
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所谓“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了电子技术几乎所有的应用领域。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系统设计语言,编写工作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广泛。
7电工材料: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和其他电介质材料、磁性材料。这些材料均具有一定的电学或磁学性能。具体的电工材料一般按用途分类。例如铁氧体,若按磁导率分,用于磁路时是磁性材料;但按电阻率分,用于电路时属于半导体材料。8电机与电力拖动: 在工业自动化专业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电机与电力拖动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它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程对直流电机、变压器、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和其他特殊电机侧重于从应用的角度讲述了其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式、等值电路)、运行分析及各种工作特性。对交流电机的磁势考虑其重要性做了一些详细的介绍,对同步电机侧重于功角特性、起动和激磁调节的讲述。
9电气控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新型控制策略的出现,不断改变着电气控制技术的面貌。在控制方法上,从手动控制发展到自动控制;在控制功能上,从简单控制发展到智能化控制;在操作上,从笨重发展到信息化处理;在控制原理上,从单一的有触头硬接线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发展到以微处理器或微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10测控电路与器件:
11自动检测技术:
本课程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科学。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的观点已为全世界所公认。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核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领域。
13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本课程是以电动机为主要控制对象,研究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组成的各类调速系统。系统属于快速响应系统。而过程控制是以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理量如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为被控参数,系统属于慢响应系统。
14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
本课程以控制系统为体系,将过程参数检测变送、显示记录及控制仪表作为组成系统的相应环节,力求完整体现过程控制的整体内容。在参数检测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检测原理及方法;依据其代表性及发展趋势,介绍了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检测仪表。在控制仪表方面,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介绍了模拟、数字控制器和电动、气动执行器。在控制系统方面,着重介绍简单控制系统和几种常用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硬件和软件体系构成与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此外,还简要介绍了显示记录仪表。最后介绍了典型工业过程的控制。每章后配有思考题与习题。
15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
本课程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开始,介绍了MCS一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串口以及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扩展、A/D转换器、D/A转换器、键盘、显示器等的基本内容和应用实例。同时,增加了C51、I2C总线等内容作为选修,以适应单片机新技术的发展。另外,在本书附录A中给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实验装置,同时列出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在附录B中介绍了仿真软件Proteus的使用方法。《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的特点是通过汇编语言和C语言穿插进行讲述,实例较多,且很多例子都给出了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对照程序,使读者能同时学习汇编语言和C语言,并使熟悉汇编语言的读者能更快地学好单片机C51程序设计。
16现代测控电路:
本课程主要研究测控系统中的电路问题。现代测控系统的含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中的测控系统,而是包括在科学研究、农业、医学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测量与控制系统,这些测控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仪器仪表、控制装置,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测控系统就是一些设备中的核心,如智能洗衣机、空调和数字化电视机中的控制系统。现代测控已无一例外地采用电子技术。17 PLC原理与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小型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编程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通过学习掌握编程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调试、监控的能力,能阅读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一般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程序。
18电力电子技术: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力电子的相关知识,学习晶闸管的工作特点,单相可控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三相可控制整流电路,解晶闸管性能、晶闸管整流电路及其触发电路,能分析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直流调速的相关知识。
19机电加工基础训练:
本课程实习的内容有钳工操作、知道钳工工具的选择、零件的加工工艺等训练。使学生能根据一般零件加工图的技术要求,确定加工工艺并实施加工,具有钳工的初级操作技能。
20.基础电工训练
本课程实习内容为电工基本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初步熟悉电工基本操作规程、电工工艺,掌握导线连接、绝缘恢复的方法,掌握室内照明线路的布线、安装与维修。
21.基础电子训练
本课程实习内容为电子基本操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方法,以及元器件焊接的基本技能,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1)学习识别简单的电子元件与电子线路;(2)学习并掌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3)按照图纸焊接元件,组装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
22自动系统安装调试
(1).电梯安装调试维修
本课程主要学习PLC、传感器、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控制器的使用训练,学习编程方法、参数设置,系统调试与维修。
(2).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维修
本课程学习计算机设备管理、控制,机器人编程技术、微电子技术、气动与液压元件,柔性制造系统等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动生产线改造和维修的基本技术。
电气课程 篇2
关键词:电气,教学改革,实践
结合本校实际, 针对电气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 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作用。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1 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
电气设备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电气基础知识、高压电器设备、电气设备选择和电气装置四个知识模块。在这四个知识模块中包含有大量的理论公式推导, 并且缺乏实践操作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几年来不断对电气设备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删减大部分理论公式推导和繁琐的数值计算, 而更加注重理论公式的工程实用性, 同时大量增加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检修和电气一次主系统设计两个知识模块。
1.2 紧密结合工程实践, 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现代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一次主系统较过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器设备过去是以油断路器为主, 而今则是以技术先进、工艺精良、运行可靠的SF6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为主。针对现代变电站中一次主系统发生的变化, 几年来对电气设备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把传统的油断路器等内容尽量删除掉, 大量增加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先进设备和现代化装置, 时刻注意电力系统的动态变化, 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1 从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 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 紧紧围绕技工学校培养目, 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 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 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 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 (或专业教室) 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 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 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 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2.2 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次序进行。提出问题, 通过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思考讨沦、练习, 寻求得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校在“PLC在机械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 按照“提出问题——方案讨论及分析——选定方案——现场实施——调试、分析、处理——总结”的教学过程, 通过演示物流仓库自动送货小车的工艺流程, 提出如何实现由PLC控制送货小车的机械动作:取货、运货、送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PLC控制的方案分析、设计与选择, 由学生自行编程并进行现场操作实施和调试修正。
案例教学法, 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 作出自己的判定和评价。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加了学习爱好,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判定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南阳电力技校在“法律”课程中, 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法庭等教学环节, 并通过让学生当法官、律师或案例当事人等方法, 从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 通过透彻分析、发散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定, 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 并引伸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上, 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电气设备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讲授电气基础模块, 紧接着讲授各种电器设备, 再讲电气设备的选择, 最后讲电气装置, 注重理论, 轻视实践操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1 引入变电站工程概念模型, 建立虚拟变电站。
针对电气设备课程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和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首先观看不同类型的变电站实物照片或实物录像以及与其对应的电气主接线图, 简单地对变电站内的各种电器设备、电气装置加以介绍, 使学生对变电站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和了解, 在大脑中初步建立变电站工程概念模型, 构建虚拟变电站。
3.2 充实模型内容, 使其工程化和情境化。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置身于已经构建的虚拟变电站, 课堂教学内容都紧密依托变电站工程概念模型, 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已构建的虚拟变电站中去认识各种电器设备和电气装置的外观结构、功能特点、运行特点和结构原理等内容。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工程概念, 树立工程意识, 让变电站情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3.3 强化实践, 巩固模型内容, 增强实践能力
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工程实践性特别强, 需要不断的现场实践和动手操作。在电气设备课堂教学中部分内容实现基地化, 并利用两周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各种电器设备和电气装置的运行调试、设备故障判断和现场检修, 利用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顶岗生产实习的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物参观、跟班生产等现场实践, 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变电站模型中的各环节内容, 强化实践操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全面开放实训基地
电器设备检修和电气成套配电装置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全方位开放是电气设备课程建设的特色。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位, 工学并举, 敞开训基地的大门, 随时向学生全方位开放, 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擅长。
3.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课程内容网络化。
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人类迈向21世纪的里程碑, 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它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承载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课件、授课教案、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要求、学习指导、习题集等内容全部放在电气设备精品网络课程的网站上, 实现师生对资源的网络共享, 建立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虚拟空间。
总之, 经过几年来对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仍然需要继续按照技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谢一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出版社, 2006.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1) .
《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建设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机床电气控制 课程建设 实践
《机床电气控制》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排除电气线路故障的实际动手能力,它是机械、电气等知识综合运用较强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当前,按照“12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共享实训平台、两条主线、两个证书和一个延伸培训,针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而言,就必须在相应的课程领域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床电气控制》教学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只安排了认识实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与连续控制实验、正反转、星——三角形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比较薄弱的。同时,教师授课主要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传授媒体则主要是采用教材、黑板和粉笔,不注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这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同时考核制度和方法也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考核方式几乎都停留在书面试卷考核,考试成绩的好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二、教学改革
《机床电气控制》的教学改革拟向“两个证书”方向发展,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有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配调试工等。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发展,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建立一套包括更新理论知识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课程设计改革。本课程全面采用“理实一体化”、“企业车间管理”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由专职兼职教师共同制订课程质量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①按照项目驱动、完成任务的设计思想,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由专职兼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再现工业现场和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相关工作过程;以学习者(学生、员工)为主体,让学员在学校里就可以接受到“职业化”的培训,并着重强调学员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实现高素质“社会人”和高技能“职业人”的统一。②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实训设备,进行小班教学。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学院购置了生产性培训设备100套,每次授课分班组,按照企业车间管理模式按小班组织,根据项目任务需要安排1人/1组或2人/团队。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了本课程所有教学活动都可以在实训现场进行,教学效果较以往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2.教学设计改革。本课程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采用车间运行管理模式,通过车间、工段、班组管理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能力,训练学生在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流程基础上,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种模式充分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集学生品德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课程教学为一体,形成教师充分参与到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良好机制。①根据工业现场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单元项目。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的专业知识结构,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将课程内容调整为四个单元项目,每个项目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衔接。每个项目的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章节讲授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项目,把“教一学——做”融为一体,实行项目教学。单元项目及教学要求见下表。
②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全面实施现场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存在很显而易见的缺点,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卖力,效果都不见得好,以高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是很难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清楚的认识。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课堂搬到实训场所,结合具体对象和产品,边讲解、边实验、边演示、边训练,让学生看、听、摸、想并举,眼、手、口、脑并用。通过让学生亲手“打开看看”,“拆拆装装”低压电器元件实物的办法,了解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维修中的注意事项,获得装配、调试、维修的专业技能。这样就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局面,使得两者紧密结合,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3.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本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每一个单元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真实性工作任务,学生都会经历“接受任务→消化、准备→制订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验收、评审→准备交工文件→文件交付、总结”这一过程,在分析、新知识学习和制订方案过程中,我们通常组织团队内部、团队之间进行演讲、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思考,在总结分析提高过程中,通常还采用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较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并充满乐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体现“综合全面、能力优先”的原则。本课程全面改革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强调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评价(过程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个项目,如果其中有一个考核项目没有考核合格,则该门课程的成绩不合格,补考时可以只考不合格的项目。只有三个考核项目全部合格后,则课程成绩按理论考核占25%、技能评价占35%、职业技能鉴定占40%进行计算。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还要指导实践。教学改革之后,学生的思路开阔,知识融汇贯通,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电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4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对我们学工科的同学来说尤为重要!
回顾起此次电气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说变压器不懂怎么去选,不懂怎么去选互感器,对电气主接线图的选择掌握得不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学习总结 篇5
XXXXXX 转眼间,大一的学习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一年虽然没有停止过学习,但是我一直很迷茫,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怎样才能度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的迷茫,但有的更多的是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所知甚少而产生的迷茫。所幸的是在这个小学期里院里对我们开设了《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它对我们所学的专业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讲解,让我第一次清楚的认识了自己的专业。
通过“导论”课程我了解了我所学习的这门学科包括电子电力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气、高电压与绝缘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研究方向。专业特色在于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同时也了解了这五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这个专业毕业的我们能够从事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但是为了我们到时候能够更好地就业我们必须在毕业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外语能力;
2.掌握本专业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工程、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被企业赏识,从而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我觉得自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茫然了,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规划,这些都得归功于《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虽然这门课只有短短的六节课,但是它对我们电气专业的同学的重要性真是不亚于一门专业课程啊!这是我的第一感觉。真心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能够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
“导论”课程因为是今年刚开的一门新课程,所以还是有些不完善的地方的,就我所知,我们上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1)概述,讲的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有助于对后续部分的理解;(2)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3)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技术;(4)电力系统运行与优化技术;(5)电力系统故障检测诊断与智能电网技术。因为课时少所以每部分都没有更深入的进行讲解,因而我们没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所以我希望该课程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多增加几个学时,在教学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应该每堂课上加上一个在电气专业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的相关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更多的了解电气工程这门课程的发展史,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让这门课程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教学方式上我发现这门课程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一点师生互动的情节在里面,我认为这样肯定是不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门课的,所以我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上师生互动这一个环节。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说课稿 篇6
一、课程简介:
《电气控制与 PLC》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同时它也是帮助学生考取中级和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和PLC程序设计师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全国职业教育的力度加大,我院又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和《 PLC 原理与技术》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包括“电气控制”和“ PLC 技术”两大部分,并且增加了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等。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组织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题库等,是我院教学改革最活跃的课程之一。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能力结构中,本课程占有重要位置。要求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原理及使用,能熟练阅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原理图和接线图,能进行技术改造;熟练掌握PLC控制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器元件的检测与选用,掌握电气线路的安装接线方法、步骤、技巧和技术要求,能分析并排除电气控制电路中的常见故障,能独立编制较复杂的 PLC 应用程序并能独立设计简单的 PLC 应用控制系统。课程内容设计上与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帮助学生获得中级或高级电工、维修电工技能证书,并争取获得PLC程序设计师资格。
三、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我们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设计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1、课程内容设置
(1)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共设置了14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打破了简单以教材顺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满足各项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融教、学、做相结合为一体。每一项教学任务在教师讲解所需知识点后,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路设计、连接、程序编制、调试等实际操作任务,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数比例达到1:1。
2、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
教材建设:以前,本课程主要教授对象是中专电气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以“电气控制”为主,当时PLC是一门新技术,只是作为电气控制的补充,选用的教材为《工厂电气控制技术》,PLC内容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PLC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对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我校开始将PLC内容从“电气控制”中独立出来开课,教
材分别使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02年以后,我院升格为高职院校,随着PLC价格的降低以及PLC网络技术的发展,PLC逐步取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而成为控制领域的主力军,因此,我院将“PLC技术”课程与“电气控制”课程进行了合并,要求教材将电气控制部分内容适当减少,而以PLC为主,所以选择内容合理,实用性强的教材至关重要。我课程组在教材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先后组织相关教师根据我院实验设备的特点编写《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气控制实验、实训指导书》、《PLC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书》等教材。2005年2月由李向东主编的教材《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是按照我系的教改思路进行编写的,电气控制部分作为学习PLC的基础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只占其中的三章,教学内容更多地针对工业现场应用中众多的PLC产品型号,注重点面结合、强化技术、重视知识、技术能力培养,强化程序设计指导、现场设备维修、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和技术综合一体化能力培养。该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使用教师声和学生的一致好评,2007年该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培养学生的初步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
明确,带着具体的任务投入到学习中去,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且由设置的教学任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 融为一体,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将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与比赛活动、职业技能考核、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教学场景。
综合实训以培养训练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要求,分组按项目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组织实施,使学生受到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企业产品技术引入教学中,更加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缩短了学生上岗适应期。
2、教学方法
1)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基础教学及综合实训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可从工程实例或生活实际方面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设计控制系统→模拟工业环境上机调试→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通过基于组态王技术的模拟设备模拟实操环境,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交流,方式灵活多变,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启
发式教学,由若干问题启动课堂教学,经过启发式的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循问题而思考,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力,加强对关键内容的理解;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激发学生潜能;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处实践现场,讲练结合、交互渗透。
3).采用三级指导,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全指导、半指导和零指导三级指导方法。基础实验采用教师全程辅导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实验技能,并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半指导是针对一些设计性实验,给出控制要求、硬件电路、软件设计提示、调试步骤等,由学生自己编制程序、上机调试;零指导是针对综合实训项目,只给学生控制要求,其余内容全由学生自行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在教学中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实验室或实训室为第一课堂,实施现场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教具或控制电路,提出本节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理论,最后直接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初步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边讲边练的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5)密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
3、教学手段
1)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组教师积极学习制作教学课件和动画,利用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片、资料,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尤其是其中的动画演示部分,将复杂的结构原理,电路控制过程等通过动画比较形象的展示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除了正常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外,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还把课程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全部放在了校园网上,利用这些校园网资源,在课程的开始,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专业网站,鼓励和引导学生上网了解PLC的发展和应用形势,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下载电子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教学改革、技能训练项目、开放性课题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复习课堂内容、完成课后讨论题、进行自我测试,也可以通过论坛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另外课程组已经拟定计划,准备将所有授课录像和实训录像放在校园网中,学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远程学习。
电气测量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篇7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电气测量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主要靠教师的一对多实时讲课为主,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电气测量的知识需求以及学习激情。并且,该课程中有些内容相对抽象,受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更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受学时的限制,实验安排一般较少,通过多媒体演示如三维动画等方式模拟实验过程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它使学生更好得理解理论知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课件讲课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最重要方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选材合理、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简洁精练等。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科学引导学生学习电气测量课程。教师需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课件重在展示,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解释演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给学生更多的发问机会。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普及可以将教师课堂上的知识大纲通过课件的方式展现。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课件学习和巩固老师课堂上的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及时更新电气测量仪器,紧跟电气测量行业步伐
(一)传统测量仪器和先进测量仪器兼顾,适应电气行业发展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气测量仪器仪表更新极快,日渐增多的模拟仪表被数字仪表和智能仪表替代,尤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尤为明显。如示波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电路较为复杂,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电子仪器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缺陷。但同时传统仪表在一些场合下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测量二极管、晶体管等非线性电子元器件的极间电阻式,传统的测量方式则更适用。因此,在电气测量课程教学中,应传统测量仪器与先进测量仪器并重。
(二)提倡传统、先进仪器同时学习,鼓励学生多方面了解
在测量仪器更新迅速的时代下,学生既要学习传统仪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方法,又要关注先进的测量仪器仪表的发展动向,对先进仪器仪表有着一定的了解。传统表有着它固有的优势,同时先进的数字表由于其灵敏度高、精确度高,便于携带和使用简单而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应根据传统与先进测量仪器的不同适用性而着重介绍其中一种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针对具体实例分析不同仪器仪表的区别。
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以致用”原则
随着数字测量仪器仪表的普及,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现代仪器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测量仪器,显示出卓越的性能和良好的发展趋势。由于电气测量课程学时的限制,电气测量的课程内容安排需要合理科学地分配,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授课内容应尽量缩减、精炼,在介绍相关工作原理等概念性的知识点之外,重点突出仪器仪表的实际应用、操作方法等,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仪器仪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气测量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理论知识普及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该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重点介绍实际操作方法,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参与实际仪器仪表的测量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求实求真的精髓真正落到实处,鼓励学生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实践性原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对于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对电气技术测量的实践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技能。学校及教师应提供学生校内实验以及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到电气测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将校内实验以及校外实习计入学分或者期末考核,引发学生对于电气测量课程实践的重视,激起学生对于该课程实践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电气测量课程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动手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传统与先进电气测量仪器仪表并重,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巩固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以后工作中相关应用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黄明益,王喆.电气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90.
电气课程 篇8
【关键词】电气设备课程改革 岗位需求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生产中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急需一批懂理论、会操作、排查故障和处理事故应变能力强的高素质运行、检修及管理人员,蓬勃发展的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正是为适应这一人才需求应运而生。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社会需求能力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但目前的高职高专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脱开“本科教育压缩饼干”的模式,如何造就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从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中“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目前“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状况
“电气设备”课程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沿用本科教材的编写体系,其内容偏重于理论研究,教材中对电力生产运行规程、设备安装检修规程、安全管理等知识提及较少,学生走向岗位难以胜任具体而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
在“电气设备”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多是面对课本和黑板,凭借文字描述、教师讲解和有限的外观图展开自己的想象,常常会出现“老师在自说自话,学生不知所云”的尴尬局面,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这种一边看课本上纸质图纸、一边听讲解的方式,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很难建立起对发电厂电气设备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其结构、作用和性能,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更强调岗位应用技术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电气设备课程的改革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零接轨的教学思路,体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特点。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要找准“学与用”的最佳突破口,首先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调研、座谈共同研讨本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的工作,为完成这些工作,应该具备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达到这样的能力水平,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教授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根据目标进行工作岗位群分析,由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提炼,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提炼,到由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确定所需课程,这样一步一步倒推过来,重新研究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其次,应该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并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缩短理论与现场的距离,大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通过录像、图片、动画等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营造轻松愉悦接近生产实际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加大了教学信息量。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目前所使用的电气类高职高专教材缺乏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上对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为了能真正满足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求,应下大力气研究“电气设备”课程专业岗位的需求,并根据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由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而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开设该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专业。对电气设备课程而言,其岗位需求的共性内容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可适当进行有侧重的扩充。通过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重点掌握电气设备运行、检修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一些电气设计的基本概念,从而为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针对运行、检修、设计岗位的用人需求,电气设备课程应适当弱化设计环节的理论推导和工程计算,着力增加电气运行维护,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及运行管理知识,并增加电气检测和故障排查等的有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例如,在“高压电气设备”部分的教学中,传统教材主要是介绍各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对电气值班员应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技能如:电气设备运行、巡视检查、日常维护、设备双重命名、操作票、倒闸操作等运行管理知识却很少涉及。那么从一名高职高专毕业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电气值班员还需要较为漫长的岗位培养期,所谓的“岗位零接轨”就成为一纸空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我们尝试着将上述应用性较强的现场知识、管理规程、运行规程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如讲到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时,除了传统的内容外,再在现场给同学们讲解怎样操作、怎样维护,怎样巡视检查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岗位技能,能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也能有效配合岗位技能鉴定考核,使技能鉴定和理论学习融为一体。通过教学实践,这一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种贴近实际的知识扩展,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电气主接线”部分的教学中,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群是基层单位的电气运行、检修、维护等技术管理岗位,对于设计、计算等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应考虑摒弃繁琐的公式推导,并适当减少该部分的教学课时。 与此同时,应加强学生主接线维护、主接线运行、倒闸操作、操作票填写、工作票办理等岗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电气设备教材中在这一部分主要讲解常见的电气主接线形式及其优劣点和适用范围。而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向主要岗位是现场的运行、维护、检修等实际工作。运行工作人员要能够进行填写操作票、倒闸操作、办理工作票、排除故障、设备检修等工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主接线的各种形式和特点之外,引入了操作票填写和倒闸操作、办理工作票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同时结合现场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教材当中的主接线仅仅表明了电气关系,并不代表电气设备的实际位置,到变电所、开关站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着实物画出电气主接线,促进了学生对电气设备与其符号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课本主接线与实际工程主接线之间的联系。一旦建立起这种联系,就借鉴大量的工程图纸来培养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在这一部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学生普遍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运行、倒闸操作、办理工作票、运用图纸解决现场问题的核心职业能力。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电气设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对于没有丝毫感性认识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讲,单凭文字介绍、图纸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电气设备的直观概念。而一张实物外观图、一部制作精美的动画、一部现场运行短篇,就能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涩冗长的文字介绍所表达的内容。所以,搜集现场资料、制作各种功用的多媒体课件是促进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模型拆装、仿真教学、现场实践教学等方法,通过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手段来增加学生对电气设备的感性认识,并由此解决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复杂结构的掌握问题,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
3.课程体系设计的有关思考
在一些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融人了相当比例的实践项目如:认识实习、电工工艺实训、电气设备安装检修综合实训、现场实习、仿真实习这些教学环节均是“电气设备”课程理论教学的扩展与延伸。但就目前的教学而言,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教学环节相互孤立,内容间的衔接与配合不够紧密,没有将“电气设备”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统一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合力促进“电气设备”课程乃至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认识实习与理论教学的时间不同步,学生还没学习“电气设备”课程,就先行安排了认识实习,如果学生能早上听,下午看,边学习,边认知,边思考,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围绕岗位核心职业能力需求,将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重构,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合理整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真正实现举一反三、理论与实践互补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电气设备”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谈了一些经验和尝试,并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今后的进一步教学探索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宝贵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 卢文鹏,吴佩雄.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杨志辉,电气运行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郭莉鸿,安全用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2)
电气课程 篇9
专 业:12城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班 级: ① ②
指导老师:谢陈磊、张鸿恺、王丽蓉、徐勇、蒋婷婷、李杨
综 合 布 线》
课程设计任务书
系主任签字:
安徽建筑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2013年12月6日
《综合布线》课程设计
任务书
总学时:2周(15-16)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综合布线课程设计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进行了《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一个实际的布线系统,以此来加深对综合布线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本次课程设计以一幢25层某医院住院大楼为样本,完成对其中12-15层的水平布线系统的设计,通过本次设计,学生可初步掌握结构化布线工程中对水平系统的设计环节,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二、进行本课程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综合布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三、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1、设计内容
-某中医学院25层住院部大楼的12-15层水平系统的设计。设计涉及内容
1)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2)设计等级及应用等级;
3)布线桥架的选用(桥架的长×宽);
4)双绞线的选用及安装标准及工艺要求(568A/568B、拨线距离),5)弱电间布线设备的型号及数量(24口网络配件架和电话配线架110系列); 6)水平布线的布线路由图绘制。
2、基本要求
1)编写设计方案(分析建筑物特点,根据布线系统设计依据、原则、等级等编写设计方案);
2)编写使用材料清单(桥架的使用数量和使用规格;双绞线使用规格和使用数量;楼层配线架应使用数量;RJ45模块使用数量;光缆使用规格和使用数量); 3)设计思考和心得体会;
4)利用CAD绘制12-15层水平布线平面图和系统图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1、《综合布线》 韩宁 交通出版社
2、《综合布线工程设计》 刘国林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3、《综合布线工程图籍》
1、工程概况
某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房,建筑面积23876.5M2,东西长70米,南北宽25米。住院大楼共计25层,地下1层,地上14层。其中-1层为设备层,1-3层分别为楼内体检中心、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重症监护、自然疗法室、网络中心等,4-25层为标准住院病房。是一个先进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2、建筑说明:
(1)该建筑物一共25层,其中地下-1层为设备层,1-3层为医院其它科室用房,4-25层为住院病房。
(2)1-3层建筑结构相同,层高4.2米;4-25层建筑结构相同,层高3.3米,且病房内廊均有吊顶,4-25层吊顶后净高 2.8m(吊顶距楼板50CM)。
3.设计要求及目标
系统要求万兆到楼,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利用布线系统将住院大楼中的各种楼宇设备设施、应用业务软件系统、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构成一个多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实现数字化医院的目标。为保证系统的先进性,整个布线系统选用六类非屏蔽系统。
4、桥架尺寸选择与计算
选用桥架时,应根据在桥架中敷设线缆的种类和数量来计算要用桥架的大小.1)电缆桥架宽度b的计算: 电缆的总面积S0=n1*π*(d1/2)2 + n2*π*(d2/2)2+ ……
式中: d1、d2…为各电缆的直径;n1、n2、n3…为相应电缆的根数 2)一般电缆桥架的填充率取40%左右,故需要的桥架横截面积为:S= S0/40%,则 电缆桥架的宽度为:b= S/h= S0 /(40%*h)式中h为桥架的净高。
设计报告书写格式(手写)1 目 录 2 概 述
2.1 工程概况 2.2 用户需求 2.3 设计范围 2.4 产品选型 设计方案
3.1 系统组成 3.2 设计目标
3.3 设计标准和规范 3.4 设计原则及指标 水平系统设计
4.1 水平系统
4.2 水品系统材料用量统计
1)双绞线规格及数量 2)电话线规格及数量 3)光缆规格及数量
4)单/双口模块和面板的规格及数量
电气课程 篇10
关键词: 电气工程导论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引言
本世纪初,为适应高校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口径大大拓宽的要求,我国高校各相关专业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类课程,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全景式的了解,这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导论类课程根据其覆盖面,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导论”、“学科导论”、“专业导论”、“课程导论”四个层次,各层次导论课的任务目的不同[1]。《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是我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总学时为16学时。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大学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各种行为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与观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搞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明确表达教学理念是有必要的。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及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评判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怎样?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使课程由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引导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导引。课程内容的组织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综合化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向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发展。
教学要讲效果,同时要讲效率,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掀起数字化教育浪潮。世界各国争相实施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日益重视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教育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效率高,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
课程考核方式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注重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采用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时,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学得好与差,而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的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为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结合课程的特点,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即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而应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实践
2.1教材建设
《电气工程导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导性课程,其内容应紧跟相关领域科技的飞速进步,目前出版的教材,其版本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而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组织了电气工程相关教研室若干位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编写了教材的总论、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测量、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部分的讲义,编写时尽可能采用新材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讲义着重介绍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涉及的专业面宽,而不涉及过多的理论。除文字形式的讲义教材外,还收集整理了丰富的以现场教学为主的视频教材,以及扩充阅读网络链接地址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
2.2课堂教学
随着专业口径的大幅拓宽,作为专业前导课的《电气工程导论》所涵盖的知识也开始广泛。不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现场教学、课堂讨论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按照教学方案,《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由前述编写了教材相关部分的教师各自负责讲解,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保证了讲课的质量和效率,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3案例及现场教学
从2013年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案例及现场教学环节。在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后,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发输变电和供配电,设置了电厂、变电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电厂、变电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到案例教学原型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学习,了解了电气安全、电气生产及系统运行等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正是为强化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立的。课外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等方式,就电气工程感兴趣的领域自选主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做好演示PPT幻灯片。小组的选题如“为什么电能会成为能源的主要形式?”、“发电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电动汽车是汽车的发展方向吗?”等。各小组制作的PPT幻灯片在讨论课上作为讨论材料,首先由小组每位成员分工合作,对选题进行阐述,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过程,其次由其他小组根据讲述内容提问,进行课堂辩论,教师引导讨论的进行并作必要的点评,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后总结。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适当的考核方式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依据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综合测评。考核项目分为:①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占15%);②案例及现场学习报告(占15%);③课堂讨论(占30%);④期末考试(占30%);⑤课程学习总结报告(占10%)几部分。通过这些方面的考核,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积累及总结提高的能力。其中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原因分述如下:课堂讨论要求小组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PPT幻灯片,在课堂上阐述并进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对小组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每位同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由小组全体成员经过民主评议给出,是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具体体现。这种学生间的互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课程要求掌握的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基本问题的认识,这是构建学生电气工程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重要的铺垫作用。
结语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共识,但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尚值得探讨。我们在总结我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开设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对该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和专业的认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专业课的期望、对课程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对《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成效。
参考文献:
[1]Griva G,Profumo F,Bojoi R,et al.General adaptation law for MRAS high performance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s[J].PESC,IEEE 32nd Annual,2001(2):1197-1202.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志武,阳同光,桂卫华,等.一种改进的基于MRAS的速度辨识方法[J].微特电机,2007,(6):32-35.
[4]师黎,陈铁军,李晓媛,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黄永安.MATLAB 7.0/Simulink 6.0建模仿真开发与高级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研究
[7]电气工程导论教材建设总结
【电气课程】推荐阅读:
电气技术系列课程08-11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07-22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06-03
风力发电电气课程设计10-28
课程改革船舶电气专业07-19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介绍07-21
本科电气自动化课程表05-2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5则范文06-20
电气预算电气工程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