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实验室危害评估(精选6篇)
艾滋病实验室危害评估 篇1
艾滋病病毒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艾滋病病毒改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即RNA病毒。其依靠反转录酶,以单链RNA作为模板,转录为双链DNA,该双链DNA可与宿主细胞的DNA结合然后反转录为病毒的单链RNA。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的核酸永远与宿主的细胞结合在一起,使得感染不能消失,机体无法清除病毒HIV属慢病毒属,慢病毒的特征即从病毒的初次感染到严重的症状出现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HIV呈袋状球形,直径约100nm,其外层包膜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来源于宿营主细胞。最新研究发明,HIV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脂质筏”结构进出细胞,此结构富含胆固醇和糖脂,有可能成为阻断HIV感染的新靶位。包膜上含有来源于宿主细胞的包膜蛋白,如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和II类分子。平均每个病毒颗料表现含有72个病毒包膜蛋白复合体。此复合体成成“钉”形,其头部由三分子表面貌一新糖蛋白gp120构成,其茎部由三分子跨膜糖蛋白gp41构成,并通过gp41锚定于病毒包膜表面。
二、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二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艾滋病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 易感人群主要为以下五类人群,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HIV致病性强,HIV-2型对人体的致病性比HIV-1型弱。目前全球流行的毒株主要是HIV-1型,HIV-2型主要在西非流行,欧洲、北美等少数国家发现少数HIV-2型。感染后死亡率极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
据国外研究资料,暴露后的危险依次为:皮肤完整<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暴露时间短、接触的血少<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后的暴露,暴露时间长、接触的血多或由实心的针扎伤<由空心的针刺伤、伤口深、伤口有可视性出血,或针曾穿破过病人的动脉或静脉。同时结合患者的状态,判断来自病人的危险有多大。如果病人无症状或高的CD+4细胞数,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病人处于进展期,或原发感染,或高病毒载量,或低的CD+4细胞数,危险性相对较大。有资料报道,后者的危险性是前者的100~1000倍。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HIV感染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率为0.09%。皮肤暴露,目前无人发生感染。如实验人员暴露后应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程序来处理和上报。
五、感染途径
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但是HIV非常脆弱,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度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度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即可灭活HIV。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一般血清样本的HIV抗体检测。
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艾滋病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群都可易感,但真正的艾滋病易感人群主要为以下五类人群,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目前也从灵长类动物的多种体液中分离到了HIV病毒。
九、实验操作活动
尽管实验室感染HIV基本是因接触了含病毒的血样引起,但处理其他样品也要戴上手套,这样可以降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危险。皮肤(尤其是有皮肤抓伤、擦伤等)及眼部黏膜鼻腔及口腔黏膜都是HIV病毒可能侵入的途径。呼吸道传播是否存尚不明确。
有证据表明实验室工作服有传播反转录病毒的危险,如果工作服污染了HIV应在送洗丢弃前消毒。工作人员不能穿着工作服去实验室以外的地方。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样本(主要是血清)进行HIV抗体检测。建议采取BSL-2级标准及特殊操作规程、防扩散设备和设施。一旦发生意外,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和本实验室《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十、预防和治疗
人感染了 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 削弱了免疫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目前,艾滋病没有人体可用的疫苗,治疗也尚无特效的病因疗法,但总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抗肿瘤、杀灭或抑制HIV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预防HIV感染,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十一、工作人员素质
卫生技术专业人员,经过艾滋病检验培训和生物安全培训后并获得上岗证书。
十二、评估结论
该病毒在人体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所以研制疫苗相对困难。HIV主要通过血液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后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 削弱了免疫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预防手段主要竭制三个传播途径。实验操作中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操作台面用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废弃物处理按本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进行。
艾滋病实验室危害评估 篇2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政策评估
为进一步做好潍坊市城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我们在城区对居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对城区艾滋病现状进行了调查,依据取得的数据对艾滋病防治政策、策略进行了综合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对城区9个街道1 3岁以上居民分层随机抽样,采取调查问卷为主,座谈为辅的形式开展调查。共调查1 5 3 1名居民。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对艾滋病防治政策评价、建议等。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共收回调查问卷1 5 3 1份,其中
有效问卷1 4 6 9份。社区居民年龄为1 3~8 4岁,男性7 5 1人(5 1.1 2%),女性7 1 8人(4 8.8 8%)。2 0岁以下、2 1~3 0岁、3 1~4 0岁、4 1~5 0岁、5 1~6 0岁、6 1~7 0岁及7 0岁以上,分别有1 6 1、5 1 0、3 6 8、2 0 5、1 2 9、7 1、2 5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有3 0 1、5 1 4、3 4 8、3 0 6人。已婚者、再婚、未婚者、离异、丧偶、同居,分别有1 2 6 0、5 7、1 1 8、7、9、1 8人。工人、农民、商人、公职人员、其他分别有3 4 4、2 3 4、3 3 1、2 0 3、3 5 7人。人均月收入1 0 0 0元以下、1 0 0 0~2 0 0 0元、2 0 0 0~3 0 0 0元、3 0 0 0元以上,分别有4 4 8、7 4 5、2 2 3、5 3人。
2.2 调查显示,居民对艾滋病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开始意识到其危害性。潍坊市市区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为7 1%。由于我们将能够回忆起3次以上接受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的时间、地点和大概宣传内容作为判定标准,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经常接受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有关部门和单位经常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居民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依次是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等。
3 存在问题
3.1 虽然大多数居民对一般的艾滋病知识有了解,
但这种了解和认识还比较粗浅,如只有3 4.9%的居民知道艾滋病最常见的3种传播途径,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这一常识性知识,且以上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这说明宣传教育的目标不够高,目的性不是很强,普及程度不够。
3.23 4%居民认为艾滋病可以治愈,对该病的预后过于乐观,这将直接导致对该病危害程度估计不够,对该病的预防措施难以落到实处。这就提示我们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般的说教,首先应介绍背景情况,引起受众的注意和重视。
3.3 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的态度”一项,当被调查者回答“遇见艾滋病人你会紧张、躲避吗?”分项时,出现未接受宣教者回答正确率比接受宣教者回答正确率高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居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居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偏见,形成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恐惧[2]。仅有4 6%的居民认为可以允许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继续工作或学习,而柳州市社区人群对同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为4 1.1%[3]。居民还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这直接影响了艾滋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治疗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总体预防效果[4]。
3.4 健康行为的形成还有待时日,需要做出更大的
努力才能实现。国际控制艾滋病的成功经验表明,宣传教育与干预是防治艾滋病的最有效方式[5]。但调查中发现,只有6 1%的人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实际经常使用安全套者只占2 0%[5]。而从此次调查数据看,仅未婚、同居、离异3项就占到总人数的3 1.4 6%,说明这部分人中就有3 6.4 3%的人没有或几乎没有使用过安全套。
4 现行艾滋病宣传教育政策措施的评估
在“对政府政策、策略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中,仍有2 9.5%的居民对政府政策、策略不满意,要求政府出台新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监督检查的呼声也很高。
4.1 本次调查所涉及5 2个讲话和文件,从不同方
面和角度对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等做出了政策支持。
4.2 现有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从形式上看多种多
样,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显得不够人性化,更多的是“填鸭式”知识灌输。
4.3 现有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H I V
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两部分,自愿咨询检测和阻断的宣传较少;对实名制监测的保密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工作流程等宣传的不够。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对流动人口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的方法。
4.4 健康教育部门的职责更多的是落实在文件上,
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理想,例如,街道、工商等部门的协同潜力没有挖掘出来。
5 完善健康教育及政策的建议
5.1 现有政策的监督评估与进一步落实。明确责任
制,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可以采取第三方开展考核评估验收及满意度调查的方式。同时,加大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可及性研究,将标准细化量化科学化。
5.2 补充完善的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居民比较希望通过电视、医生、收音机、报刊杂志、张贴画、老师等宣传途径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同[6]。本次调查还发现,面向社区一般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宣教活动是一个成本低、效果好的工作模式,深受居民欢迎。在学校、医院等场所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易于引起居民的注意和重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与以上两种形式相比较,在繁华路段、交通拥挤的地方设点,在居民普遍工作的时间开展宣传,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陈世海.南宁市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1):1020-1021.
[2]徐静东,胡晓云,夏庆华,等.湖北省六地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现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15(6):25-27.
[3]黎明强,罗洁,韦琳.柳州市预防艾滋病公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09-511.
[4]中国艾滋病性病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关怀项目评价组.资中县AIDS关怀项目成果评析[J].2005,11(1):64-65.
[5]曾毅.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3):14.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篇3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明显,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目前,艾滋病疫情已波及我国30多个省市,在不同地区流行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中原各省的流行,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非法和不规范的单采血浆,导致有偿献血员感染艾滋病病毒。西部地區的流行,主要是因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82%是20-39岁的青壮年,70%分布在农村地区。
疫情发展迅速,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局部地区面临艾滋病集中发病和死亡高峰。近年来,吸毒者、卖淫妇女等高危人群的感染率上升趋势明显,母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加。河南、安徽等省的艾滋病感染,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
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医疗费用大大增加,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因为社会歧视,收入大大减少。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使一些地区医疗救治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卫生资源大量消耗,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zhaozhen1996@sina.com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4
为了落实省卫生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妇幼保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效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能力。板桥镇卫生院于2014年3月9日在本院的三楼会议室举办为期半天的“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技术培训”。
院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成员,镇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及村妇幼保健人员共计1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内容有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流程及信息上报;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中新生婴儿的管理;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会由李健副院长主持,公共卫生科科长张吉艳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及职业暴露的防护,阻断艾滋病母婴的检测咨询与阻断治疗,HIV感染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婴儿的管理及防治措施,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相关月报表等五个方面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对工作实施的重点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会议还强调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扩大宣传面,使全镇群众了解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实施;加强对此项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技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报送,全力做好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工作,把政府的惠民工程做好做实,推动我镇的妇幼保健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妇幼卫生的管理,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进一步提高筛查率;使我镇妇幼专干配备、产科质量和队伍素质三方面有所提高,促进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规范发放流程;继续实施好增补叶酸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作,认真落实惠民政策。
培训会上,学员们专心听讲,记好笔记,课后还对如何做好此项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被培训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同时提高了防治艾滋病的认识。
板桥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篇5
一、结核杆菌的传播与致病
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个月~20年才发病。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1)症状 ①全身症状 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②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2)体征 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区叩诊略浊,咳嗽后偶可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肺部病变发生广泛纤维化或胸膜粘连增厚时,患侧胸廓常呈下陷、肋间隙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对侧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征。
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从分类学上看结核杆菌属于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正常典型的形态是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的杆菌,菌体长1-4纳米,宽0.3-0.6纳米,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生长发育期间有分枝生长倾向。镜下常呈单个散在或呈“人、V、T、Y”形排列,菌体多时细菌扭集一起呈绳索状、束状或丛状。此外结核杆菌菌体还具有多形态特征,受不良生长条件的影响可分别表现为杆菌型(基本形态)、滤过型、颗粒型和球菌型(L型)4种不同的类型。
分枝杆菌生长缓慢,在人工培养基内繁殖一代约需15-20小时,一般需2-4周或更长时间始见菌落生长,甚至有极少数生长极为缓慢者需8周以上才开始有菌落生长。它为专性需氧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5-40℃,pH 5.5-7.2。培养营养要求较高且特殊,培养基需含鸡蛋、血清、氨基酸、甘油等营养丰富的复杂有机物及少量无机盐类。而且结核杆菌随着环境的改变易发生菌落形态、毒力、L型及药物耐药性变异,如在人工培养基上反复连续传代,可产生变异而致毒力降低,三、结核杆菌的检测与诊断
(1)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① 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为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在我国非典型分枝杆菌尚属少见,故抗酸杆菌阳性,肺结核诊断基本即可成立。痰菌阳性表明其病灶是开放性的,具有传染性。培养法更为精确,尚可作药物敏感试验与菌型鉴定。但结核菌生长缓慢,培养较为费时,但精确可靠,特异性高。若涂片阴性或诊断有疑问时,培养尤其重要;而且,培养后可做药物敏感性测定,指导临床用药。PCR技术检测结核菌 DNA快速、简便,并可鉴定菌型,不足之处是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②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内病变的部位、范围、有无空洞或空洞大小、洞壁厚薄等。X线对各类结核病的透过度不同,通过X线检查能大致估计结核病
灶的病理性质,并能早期发现肺结核,以及判断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肺结核的常见X线表现包括: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浸润性病灶以及干酪样病灶等。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病变鉴别等方面均有帮助。
③ 结核菌素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使用的变应原有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 OT)和结核菌素的纯化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现临床多用PPD。皮内注射0.1ml(5IU),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判断有无结核菌感染。若呈强阳性反应,常表示为活动性结核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仅表示曾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现在患病。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除表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尚需考虑以下情况:结核菌在感染4~8周后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这之前,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麻疹、百日咳等患者,结核菌素反应亦可暂时消失。
④ 其它检查 结核病患者血像通常无改变,严重病例常有继发性贫血,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时白细胞总数减低或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沉增快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对无痰或痰菌阴性者和肺外结核的诊断提供参考。纤支镜检查对于发现气管内膜结核、了解有无肿瘤、吸取分泌物、解除阻塞或作病原菌及脱落细胞检查,以及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浅
表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结核的鉴别诊断。
(2)诊断和鉴别诊断
痰结核菌检查不仅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亦是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必要手段,对早期诊断、确定病变部位、范围、性质、了解其演变及选择 治疗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诊断中,我国现用的分类法包括四部分,即肺结核类型、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痰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肺结核分为五型:Ⅰ型为原发型肺结核;Ⅱ型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Ⅲ型为浸润型肺结核;Ⅳ型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Ⅴ型为结核性胸膜炎。还应注意将结核病与肺癌、肺炎、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哮喘和其它发热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白血病、纵隔淋巴瘤及结节病等进行鉴别。
四、结核杆菌的防治及生物安全防护
细菌的防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的有关规定,结核病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预防控制。
在结核病的预防方面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以管理和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以利于控制和管理传染源。临床上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规定采用统一标准的化学治疗方案。
表1 国家防痨规划的结核病化疗方案
疗程
化疗方案
6个月
2RHZ/4RH
2ERHZ/4RH或4R2H2
2SRHZ/4RH或4R2H2 8个月
2SRHZ/6TH或6EH
2SRHZ/6S2H2Z2
R代表利福平,H代表异烟肼,Z代表吡嗪酰胺,E代表乙胺丁醇,S代表链霉素,T代表丙硫异烟胺。下标数字表示每日用药次数;其余数字表示用药月数,斜线前数字表示前2个月,斜线后字表示后几个月。
对复治病例,一般可用以下几种方案:① 2S(E)RHZ/4RH(E),督促化疗,保证规律用药。② 初治规则治疗失败的患者,可用2S3H3Z3E3/6H3R3E3;③ 慢性排菌者可用敏感的一线药与二线药联用,应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疗程以6~12个月为宜。
对毒性症状严重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及过敏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及胸膜粘连。对咯血患者,应对症治疗,包括休息、止咳、镇静以及应用止血药如安络血等。
五、细菌的实验室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 颁布)结核杆菌属于二类,BSL-3。WHO将结核杆菌生物危害等级定为Ⅲ级。所有参与结核杆菌防治和研究的实验室和实验室人员都必须遵守《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
(1)安全防护
大多数实验室获得性结核病是由于处理感染者标本引起——可从痰、尿、组织、大便和其它体液标本中分离到结核杆菌。处理标本或培养物时产生气溶胶是实验室获得性结核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接触感染。
因此首先应树立全程防护的观念,全面加强从事结核杆菌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机构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限定有资质开展研究的实验室和研究者。建立健全传染病病原管理组织;制订和完善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可能暴露于结核杆菌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相关业务人员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风险
和意识教育;切实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预防和控制实验室等渠道造成结核杆菌感染和传播;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合作,加强对高暴露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并保证他们能及时被发现与治疗。当进行大量活菌实验时,所有操作应在BSL-3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为防止实验过程产生的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
应使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包括标本留取、运送、处理以及废物处置等程序都应防止感染性气溶胶的产生。病人留取标本应在独立的房间,应定时作好房间消毒,保持通风。标本应留取在封闭的器皿内送检。检验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空气、实验台面应定时消毒。痰、尿标本找抗酸杆菌,应先高压灭菌后,再涂片染色。尤其是痰标本进行涂片制作时,在打开标本容器、涂片、加热固定时容易产生气溶胶,为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导致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使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痰标本培养时,在标本进行前处理高速振荡混合和离心、培养液或上清液的倾倒、转移和接种等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为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等导致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使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药物敏感性测定时,在磨菌、滴加菌液、接种培养物、烧灼接种环等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实验者有可能直接大剂量暴露细菌。因此该项操作一定在BSL-3级实验室完成,且最好实验室内要有负压。并且操作者着二级生物防护用品。
(2)意外事故的处理
结核杆菌的灭活方式有化学的和物理的方法。实验过程中:
1)如标本或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5%已乙醇溶液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2)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装,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及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3)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带菌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添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4)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实验区域和实验室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域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平方米空间),直接被污染的区域可参照第3)条进行处理。
(3)实验室人员的防护
从事结核杆菌检测、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出现下列情况,不能进入: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患发热性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妊娠、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4h以上,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篇6
一、生物学特性
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人类对痢疾杆菌有很高的易感性。在幼儿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都属于肠杆菌科,根据DNA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志贺氏菌属的四个种和大肠杆菌属在生化上是难以区分的,因为有产气的志贺氏菌,也有乳糖阴性、不产气、不运动的大肠杆菌,有些大肠杆菌也能引起痢疾状的腹泻。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2-3μ m ,宽0.5-0.7μ m。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不运动,有菌毛。志贺氏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4-7.8。37℃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2n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无菌膜形成。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按最新国际分类法,将本属细菌分为四个群、39个血清型。
二、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根据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10~100个细胞)进入,就有可能致病。致病因素:志贺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菌体内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二类是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也不稳定。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菌量大时可使实验人员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被感不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得到控制。
五、感染途径
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无其它感染途径。
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志贺氏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以宋内氏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在潮湿土壤中能存活34天,37℃水中存活20天,在粪便内(室温)存活11天。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56-60℃10分即被杀死,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1%石炭酸中15-30分钟即被杀死,对氯霉素、磺胺类、链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一般样本检测。
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人和灵长类是志贺氏菌的适宜宿主,营养不良的幼儿、老人及免疫缺陷者更为易感。
九、实验操作活动
巳有文献证明,志贺氏菌可造成实验人员感染细菌性痢疾,仅在美国和英国就有数十例报告。尽管在捕获的非灵长类动物中曾有过暴发,但人类是惟一重要的传染源。然而,实验室感染的豚鼠、其他啮齿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被证实的传染源。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受感染的人或动物的粪便中,极少存在于血液中。摄入及胃肠道外接种该病原体是主要的实验危害。人类经口感染福氏志贺菌的ID25~50大约是200个细菌。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目前还不清楚。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样本(粪便、食品、水样)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一旦发生意外,按照本实验室的《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十、预防和治疗
志贺氏蓖可引起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二类是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
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对本病的治疗,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除一般治疗外,可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作病原治疗。如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氯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亦可应用氨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等治疗。中毒性痢疾应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抗休克、冬眠药物和脱水药的应用等。慢性菌痢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预防沙门氏菌感染,首先是要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
十一、工作人员素质
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并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获得上岗证书。
十二、评估结论
【艾滋病实验室危害评估】推荐阅读:
艾滋病实验室保密制度09-01
艾滋病实验室工作制度07-12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保密制度09-30
实验中学“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总结09-29
阳江市实验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活动工作总结10-09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05-17
云南艾滋病07-15
艾滋病门诊06-02
合并艾滋病06-24
艾滋病/梅毒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