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工作报告

2024-10-23

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工作报告(精选4篇)

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工作报告 篇1

一、廖常京副处长宣读了国家标准委《关于

成立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时钟分技术委员会 (SAC/TC160/SC1) 等3个分技术委员会的批复》和《关于增补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60) 委员的批复》, 并同田民裕理事长和吉勤之主任委员一起向新增补的标委会委员和全国钟表标委会时钟分委会、全国钟表标委会手表分委会和全国钟表标委会手表材料及外观件分委会委员颁发聘书。

新成立的钟表标委会时钟分委会由34名委员组成, 手表分委会由37名委员组成, 手表材料及外观件分委会由33名委员组成。至2009年12月, 钟表标委会委员已达到58名。

二、各分委会代表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分委会章程和秘书处工作细则。

三、廖常京副处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 前期钟表标委会所做的工作为今天标委会所取得的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 使规范市场有了较好的依据, 并且初步建立了一支体现企业主体身份的标委会队伍, 加上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轻工业联合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为现在三个分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标准化工作要响应国家号召, 将标准和科技进步结合起来, 突出“标准的创新点”, 不能过分考虑厂家的意见而忽视产品的质量要求。他希望钟表标委会和新成立的三个分委会提高为行业服务的意识, 在标准化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加强标委会建设, 加强标准体系和标准水平的研究, 提高标准化工作在行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在钟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 表扬了钟表标委会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认为其工作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他希望懂外语、了解行业情况和熟悉标准化工作的专家能够实质性地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工作, 使钟表国际标准化工作得到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四、钟表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轻工

业钟表研究所所长张放先生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标委会秘书处2009年的几项主要工作:完成了行业标准复审工作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成了三个分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工作;成功举办深圳ISO/TC114钟表标准化国际会议;由我国提议的《指针式石英钟—机心与钟针的配合尺寸》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进展顺利;由我国提议成立ISO/TC114时钟分技术委员会的建议通过了ISO/TC114的正式投票, 待正式批复。

五、中国钟表协会田民裕理事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对钟表标委会队伍的建议和钟表标委会在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同时, 就工作中如何协调标准工作计划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如何解决标准相对稳定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 如何使专家队伍和广大企业相结合, 如何提高秘书处办事效率, 以及如何使行业协会和标准化工作得到很好的结合等方面的经验, 与代表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六、标委会及其各分委会全体参会委员审议并通过了修改后的时钟等三个分委会的标准体系表和工作计划。

七、审议了标委会秘书处拟定的《第四届全

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组团参加国际会议的相关规定》, 经过少量编辑性修改和条款补充后一致通过, 并已于通过之日起正式生效。

八、委员们分组审查了2008年批准立项的6

项钟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送审稿、编制说明和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汇总处理表, 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表决, 全体委员一致通过了6项标准的报批草案。

九、标委会秘书处提出了2010年钟表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

十、标委会主任委员吉勤之副理事长就标委会和标准化工作做了总结性发言。

她强调了三个分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对标委会今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表示欢迎一批新的专家应聘进来参加钟表标委会的工作, 并希望三个分委会的领导能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在谈到2009年深圳ISO/TC114钟表标准化国际会议时, 她传达了国家标准委工业二部刘霜秋主任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的祝贺, 并希望钟表标准会再接再厉为中国及世界钟表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吉主任委员还介绍了参加深圳国际会议的香港观察员希望加强与内地同行定期交流的愿望, 并宣布了主任办公会的研究决定:将香港钟表科技中心与全国钟表标委会共同举办的一年一次的交流会放在7月份深圳钟表展会期间进行。交流内容为正在制修订的钟表国际标准。

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工作报告 篇2

提案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工会:

为筹备召开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确保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有效开展,现将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征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案人

提案人必须是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

二、提案格式

各二级单位工会负责对本单位上报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进行审查整理,填写《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汇总表》(见附件),并套打提案单。相关要求如下:

1.提案汇总表

(1)提案人

填写提案人姓名,多人共同提案的要按主次顺序排列。

(2)工作单位及职务

填写规范全称。如多人共同提案的,填写对应的单位及职务。

(3)案由

填写提案内容摘要。如:关于××××××的提案。

(4)提案内容

必须属于公司职权范围内能解决或协调的问题,每份提案只能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要阐述清楚提案理由及解决建议,字数在300—500字之间。其中,提案理由是指提出提案的详细理由,要用相关的数据、事实进行佐证,提案人撰写提案前要充分进行调研,保证数据

1准确、事实清楚;解决建议是指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

(5)提案类别

根据提案内容,对提案进行分类。可在“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人事劳资”、“劳动保护”、“生活福利”、“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培训”、“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其他”中选择一项填写。

2.提案单

(1)届次

二届二次。

(2)案号

不需填写。

(3)案由、提案类别、提案人、提案内容

需与《提案汇总表》一致。

(4)提交单位

填写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全称。

(5)打印格式

字体及字号全部采用方正仿宋简体四号,行间距可根据字数自行调整。

(6)审查上报

必须通过公司所属二级单位职工代表团(组)长审查、签字后,方可上报。

三、提交方式

各二级单位工会请于2011年12月18日前将《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汇总表》和《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打印稿上报公司工会,同时以电子邮

件方式发送《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汇总表》电子版。

四、几点要求

1.明确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各二级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对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党、政、工组织领导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带头上报提案,带动本单位提案工作上水平。同时,要严格把关,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深入细致做好工作,确保上报提案上报的数量、质量。

2.深入调研,确保提案质量。各二级单位在提案征集之前要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引导职工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加快建设专业化公司积极提出提案;提案上报前,要加强与本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使提案更具广泛性、影响性、实效性。

联系 人:程轶

联系电话:58630066-15***687

电子信箱:cheng-y@petrochina.com.cn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附件: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汇总表及提案单

附件: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封面)附件: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表格)附件: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汇

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工作报告 篇3

甘孝礼传达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白银调研指导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并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他说,2011年,我们抓住影响发展的关键环节,突出带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实干攻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一是在应对挑战中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克服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公斤。强势推进草畜产业发展,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在项目投资的有力拉动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同比增长39.4%。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理念,成功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探索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为带动的第三产业,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再创新高。坚持县城开发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新建了一批市政工程,启动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和城市网格化管理前期工作,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扩容提质、品位提升上取得进步。

二是在兴办实事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始终把改善民计民生作为重中之重,集中财力物力,兴办各项惠民实事,民生事业与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普通高中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两基”迎国检工作扎实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迈上了均衡发展的路子。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农合补偿模式更为科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群众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惠民政策,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平安会宁”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在统揽全局中把握方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开展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县委及乡镇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为载体,着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广泛接受监督,全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坚持推行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集中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精神,领导班子把握政策、抢抓机遇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组织考察团到庆阳、平凉学习考察,开阔了发展思维,更新了发展观念。落实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企业、项目等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工农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全膜种植、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抓落实的能力持续提升。圆满完成县乡换届,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孝礼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还是一个欠发达县份,发展不足、发展不快仍然是面临的最大矛盾。主要表现在“小”、“弱”、“少”、“低”、“慢”等方面。

“小”就是经济总量较小。虽然过去五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几个翻番,但这毕竟是在低水平、低起点上实现的翻番。横向看,各县区竞相发展的势头强劲,与兄弟县区相比,我们增速不快、总量不大、人均占有量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如果我们不能加快发展,将可能错失良机,甚至在千帆竞发的态势中越落越远。

“弱”就是发展基础薄弱。尽管全县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基础建设量大面宽,水利、道路等“瓶颈”制约问题还很突出,功能不全、生态脆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平衡,社会保障标准不高,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少”就是支撑发展的大项目较少。真正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为数不多,重大财源性项目更为缺乏。同时,少数项目建设进展较慢,没有完成建设任务。

“低”就是三次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一产大而不强,优势产业仍处在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由粗放型管理向标准化生产迈进的阶段,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业企业总量少、规模小、链条短,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够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现代服务业滞后,红色旅游产业正处于资源整合、发展提升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慢”就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除建制镇在基础配套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他乡镇小城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规划设计不够到位,硬件投入不足,管理不够到位。

甘孝礼强调,今年是“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根据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实际,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围绕建设“三大基地”,培育“四大产业体系”,实施“五大战略”,推动“六项跨越”的总体部署,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全力以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集中精力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创新理念加强城镇建设与管理,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目标要求是:加快发展、强化基础、破解难题、促进和谐。加快发展,就是要积极作为,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跳起来谋划、跑起来发展,确保经济增长13%以上,综合指标和重点工作在全市位次前移。强化基础,就是要高度重视水、田、路、林、电建设,争取和实施好重大项目,着力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建立能够支撑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完备的基础体系。破解难题,就是要梳理牵动全局的难点工作,强化突破难题的意识,下定突破难题的决心,细化突破难题的措施,全力攻坚克难,以难点工作的集中突破,促使各项工作加快赶超。促进和谐,就是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着力办好惠民实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着力促进自身发展能力上台阶。对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县份来说,当前发展仍处在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阶段,争取项目资金是加快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一要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抢抓机遇争项目,对接政策扩投资,力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优”的工作目标。要在项目争取、管理等关键环节上创新举措,做精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在建项目建得快,续建项目接得上,新上项目早开工,储备项目早出手。二要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形式,盯人盯事盯项目,做到精确招商、高效招商。要依托现有产业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力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更大作为。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对重点招商项目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营造一个能够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三要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扶持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和投融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以市场和金融为主的多元化融资体系。要不断壮大县域金融规模,引导金融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增加信贷投放。要着力激活民间资本,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和利益导向,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领域,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四要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引洮会宁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城区供水改扩建和会宁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立项开工靖会工程甘沟干渠改造项目,积极衔接争取省道207线过境段、312国道城区过境段改扩建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全力落实梯田建设、农村公路建设、造林绿化和农网改造任务,提高区域环境承载能力。要推动白银经会宁至平凉铁路工程规划建设,争取启动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强化大项目支撑。

二要狠抓优势产业培育,着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上台阶。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今后,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既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等新兴产业,也要加快提升草畜、马铃薯、小杂粮、瓜类、劳务等传统产业发展标准,形成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富民产业体系。要以发展旱作农业为方向,稳定全膜玉米面积,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打造全省旱作农业示范区和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要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提高饲草青贮氨化利用率,加快草畜转化,带动规模化养殖和千家万户养殖同步发展。要着眼当前增收狠抓劳务经济,实施以技能型为主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着力提高有组织转移比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要强化政策、科技、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的配套,在规模扩张、提质增效、链条延伸、营销推介上下功夫,走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要以延伸产业链条为方向,努力提升玉米、马铃薯、肉类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在县内实现转化增值。要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包装产业,谋划建设农产品仓储流通企业,破解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难题。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在产业发展载体上,要以“三区一带两支撑”为依托,按照轴线延伸、板块聚集、增容扩区的思路,着力增强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要认真研究和对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引进和研发力度,为培育壮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内生动力。各乡镇要根据县上产业发展整体布局,找准自己的优势、潜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要狠抓各类园区建设,着力促进县域工业发展上台阶。经济园区的扩容升级是我们突破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首要选择。必须坚持挖潜改造和新上项目并举、提高效益和扩大总量并重,下决心在发展工业上找路子。一要抓好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将会宁工业园开发建设上升到全市战略,要求我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的竞争、合作与分工,主动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要以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南城草业综合开发区、甘沟和大沟两个草畜产业园为主体,科学规划,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吸引力、承载力和整体投资强度。二要促进现有企业扩能改造。对现有工业企业,研究提出盘活资产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提升产能的具体措施,力争年内新增几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强对县域工业发展的支撑力和拉动力。重点要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放宽思路、放活机制,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快饲草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民营企业建设进度。三要加强工业运行协调服务。科学调度生产要素,最大限度确保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全力抓好企业融资服务,及时搭建银政银企对接交流平台,实打实地为企业解决难题。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专业展会,引导企业开拓销售渠道。

四要狠抓红色旅游开发,着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台阶。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必须坚持以红色旅游和现代物流为抓手,激活第三产业。要谋划启动长征胜利景园改扩建二期工程,高水平推进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扩大景区规模,提升景点竞争力。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周边红色景区合作,通过搭接精品线路、整体策划营销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会宁红色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围绕配套旅游产业六要素,精心策划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演艺节目等系列产品,让文化为旅游增韵,让旅游为文化添彩。要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要素,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要合理规划建设专业市场,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推行物流配送、连锁经营、营销代理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度。

五要狠抓城镇管理建设,着力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台阶。把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来打造,抓好县城、重点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加速城镇化进程。要重视规划。加快县城和乡镇的规划修编,健全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切实把各类规划做深做细做到位。要突出规划指导的龙头地位和规划执行的刚性要求,严格执行规划,体现规划的约束力。要突出特色。县城要着眼于“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紧贴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加快提升主城区,拓展北城区,新扩南城区,全力推进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宜居宜游的新县城。要重视和加强小城镇建设,依托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走一镇一品、产业兴镇的发展道路,增强产业吸附力和人气凝聚力。要完善功能。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统筹规划与建设、建设与管理、地上与地下等要素,尤其在给排水、供电、供暖、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下足功夫,一步到位,为城镇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要创新管理。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园林绿地、环境卫生、市场及交通秩序的综合执法和监管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遵章守规,根治乱拆建、乱占地、乱停放、乱摆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营造有序文明的市容环境。

六要狠抓民生事业发展,着力促进群众生活质量上台阶。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落实高中新课改配套措施,筹建特殊教育学校,推进“名师名校”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德育和安全工作,适时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推进会宁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门诊统筹工作,启用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争取县第二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着眼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红色、金色、绿色等特色题材中开发文艺作品,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突出文化惠民,加快“三馆六中心”建设,免费开放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扩大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策划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认真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重视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机制,以项目实施扩大就业,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巩固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成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特困群众、受灾群众救助力度。完善“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确保把各项惠农资金公正及时地发放到农民手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扶贫目标,积极衔接省市扶贫规划,精心对接政策储备和争取项目,力争在会宁建立“一部一企一县”对口帮扶政策,增强综合性投入。要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把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甘孝礼最后强调,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抖擞精神,燃烧激情,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断开创会宁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王科健回顾总结了2011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了2012年工作。他说,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一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工作亮点:草畜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招商引资实现了引企大突破、土地收储走向了管理规范化、红色旅游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民政工作构筑了社会稳定线、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上升期、医药卫生取得了改革新成效、规划导向增强了发展牵引力。二是城乡建设和条件改善实现了四个新的提升:水的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升、路的通畅能力有了新的提升、田的基础地位有了新的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升。三是经济实力和保障能力实现了五个历史性突破: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业发展认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财政保障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金融支撑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四是发展环境和精神状态发生了五个显著变化:加快发展已成为思想潮流的主导、富民强县已成为发展目标的主线、项目建设已成为全县上下的主题、抓点示范已成为推动工作的主流、真抓实干已成为党员干部的主动。

王科健指出,当前,会宁正处在跨越发展的爬坡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面临的经济形势,吃透政策精神,把握发展方向,挖掘发展潜力,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投资强度。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扶贫规划纲要,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要认真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目标谋划跨越发展。要认真落实好县党代会和两会精神,以蓬勃朝气加快会宁发展。

王科健强调,落实四项根本任务,最重要的是:在强化基础上不动摇,在振兴产业上求突破,在改善民生上见实效,在促进和谐上下功夫。我们要通过落实四项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提升社会和谐程度。

一要强化基础,着力改善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立足现实抓当前,着眼长远强基础,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承载能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改善基础条件的首位。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实施好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靖会工程甘沟干渠改造、东部农村饮水安全续建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北川渠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解决4.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坚持把基本农田作为农业发展基础的基础。抢抓全省1000万亩梯田建设机遇,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水田路林电综合配套,工程和生物措施并举,实施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新修梯田10万亩,完成流域综合治理120平方千米。三是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争取实施联网路、断头路和旅游路。完成红土路、海榆路新庄段铺油改造。建成苍哇河跨河工程、三房吴至韩集公路二期工程。实施通畅工程80千米,硬化村组道路260千米。启动G312线城区段拓宽改造。争取S207线靖远至会宁、郭巉公路纳入全省改造计划,做好平凉—会宁—白银—中川机场铁路项目争取。四是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改善的永恒主题。坚持面上有声势、点上有突破,以靖会灌区、自来水覆盖区、南部生态功能区和交通沿线为重点,把保栽保活作为衡量造林工作的唯一标准,努力完成造林13万亩的任务。实施好国家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苗木补助、“三北”防护林建设、天保二期公益林建设和白龙江林管局异地造林等项目。整合资金,实施西岩山滴灌造林工程,实现当年栽植,当年成林。五是坚持把农网改造作为农村发展的基本保障。抓住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机遇,严格工程过程管理,保障工程质量。完成110千伏桃园变电站建设,实施头寨输变电异地新建工程、会甘线新建工程,新建35千伏线路56.5千米。新建10千伏线路110千米,0.4千伏线路529千米,新建配变305台。实施农网改造12460户,农网改造到户率达到86%。六是坚持把功能设施作为城镇建设的先决条件。统筹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好城区供水改扩建一期工程、会师北路拓宽改造、滨河东路建设、拥军路拓宽改造、北城中路建设、广场北路建设、长征北路延伸拓宽、滨河西路建设等项目。启动北城综合市场、东城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建设,改造长征路市场。在北河坪新城区规划建设占地118亩的“凤城现代广场”。加快北关商业中心建设。根据《祖厉河会宁城区段概念性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实施、多点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把祖厉河城区段建设成为集防洪减灾、生态治理、城市休闲和旅游观光四位一体的生态景观轴线。启动状元街主题公园、西岩山生态休闲主题公园规划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继续提升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城镇化水平,引导和扶持分散农户向中心村集中居住。新建及改造乡镇镇区道路25千米,铺设供排水管网40千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万平方米。新建郭城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

二要振兴产业,加快构建跨越发展的支撑体系。以培育产业为基础,以振兴产业为突破,以提升产业为根本,加快培育具有会宁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聚焦全膜种植增收,提升粮食生产总体水平。坚持把全膜种植作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稳定的基础产业,作为草畜产业的有力支撑,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继续研究探索科技抗旱增收措施,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旱作区整体覆盖为载体,组装配套旱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机具,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草田轮作制度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旱作区高产高效田和工业玉米原料生产基地。结合秋覆膜缺额面积,实事求是、打假求实、实工硬做,每个乡镇至少按10%的缺额补覆全膜,保质保量完成春季顶凌覆膜任务,切实挤干秋覆膜水份。围绕提高单产,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要完善技术承包,划分片区、责任到人,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加强对全膜种植的过程管理,落实科技增收措施,落实抗旱增收法子。二是聚焦草畜产业富民,强化农民增收支撑能力。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创业的根本、群众致富的源泉,抓龙头兴产业,抓大户带群体,抓基地上规模,抓标准接市场,重点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我县草畜产业话语权。以草畜产业标准年为载体,实施好“21166115”标准工程,制定200个草畜产业标准,启动建设中国·会宁现代草产业园区,新建10家产业化草畜龙头企业、6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6000户规模化家庭养殖户、10个基础母牛村,新发展10个整流域紫花苜蓿种植示范片、50万只林下及坡地生态鸡。启动建设西部肉羊河畔交易市场。坚持草畜并举,推进草畜分离,把草产业单独作为一个战略主导产业来发展,把整流域推进、连片种植放在首要位置,把草加工企业引进建设作为关键措施,把建设好中国·会宁现代草产业园区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提升草产业支撑农民增收聚财的能力。三是聚焦工业经济强县,构建地方财源基础体系。坚持近求突破、远打基础,着力打造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中国·会宁现代草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轻纺服装加工产业园、电器制造产业园、玉米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区四园”。启动北京铜牛和兰州汇成二期建设。加快玉米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步伐,完成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引进入驻玉米加工企业上实现突破。启动电器制造产业园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加快电器制造产业发展步伐,确保飞扬电器第一批空调产品在6月中旬下线,生产出第一批原产地在会宁的新型电器,创造一个新的“会宁速度”。围绕“六个培育”,抓好“六个产业”,重点推进核心企业建设,着力培育西北大磨坊、祁连雪、铜牛服装、风斗沙、飞扬电器、益民药业、会通煤业7家产值上亿元核心工业企业。完成西北大磨坊创建二板上市企业工作方案和前期基础工作,尽快进入辅导期。新建荞麦米、食用植物油等生产线。完成陇华羊业、同济药业等企业技改。建成农园、康之源等综合利用项目。引进山东奇威特、盼盼食品等项目。启动会宁东部煤炭资源勘查项目。启动华家岭50万千瓦风电一期工程10万千瓦建设项目,力争年内并网发电。争取引进光伏发电企业,填补光电空白。启动工业集中区安置小区建设,完成综合服务区道路、集中供热、文化广场、商贸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嘉禾公司融资步伐,完成重大项目融资任务。四是聚焦文化旅游兴业,带动各行各业加快发展。坚持以红色旅游为牵引,放大亮点、延长短板、三色互动、整体提升,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以红色文化为龙头、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补充、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编制《会宁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完成《红色文化产业园规划》编制。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共建,加快红色文化产业园开发建设。启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烈士陵园规划建设。推进精品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长征胜利景园二期工程。加快实施鸡儿咀农家乐二、三期工程,启动侯川齐靳、太平大山川农家乐示范村建设。完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民俗文化展览馆、露天电影广场、篝火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加大A级景区、星级饭店申报工作力度,争取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建成国家4A级景区,将铁木山建成国家3A级景区,将会师楼大酒店建成4星级宾馆。重视会师旧址讲解员队伍建设,打造品牌团队,培养全国知名的金牌讲解员,提升会师旧址的影响力;加快演艺团队建设,倡导各行业建立艺术团,培养文化演艺人才,打造精品力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出版事业,编辑出版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丛书和地方史志,鼓励和扶持本土作者创作出版优秀作品;提升电视传媒实力,培养名牌主持人,打造品牌栏目,培育广告业市场,让电视传媒真正成为红色旅游城市的“靓丽名片”和“苹果窗口”。通过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加快推进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建设,带动全县各行各业的振兴发展和县域经济的扩张增量,形成一业带百业、百业强一业和一业繁荣、百业兴盛的生动局面。

三要改善民生,努力强化跨越发展的社会保障。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让全县人民在共建和谐中共享发展成果。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开展以夯实基础、完善常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为主题的“教育管理年”活动,普及学前、强化小学、提升初中、巩固高中、发展职教。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培训交流,推进名师名校建设。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落实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措施。坚定不移地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投入不低于上一并有新的增加。新建改扩建北关小学等12所中小学校,改扩建县幼儿园,建成县第二幼儿园,新建县第三幼儿园等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营养计划。二是加快科学技术普及。坚持以民生科技为导向,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现代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争取引进试验新品种30个以上,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5项以上,落实各类试验60项以上。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技术指导员100人、科技示范户1000户、农民技术员5000人、农民10万人。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等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三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新农合按疾病分组、床日支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开展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免费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实施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完成妇幼保健院、卫生局业务楼建设,新建农村无害化厕所3000座、标准化村卫生室40所。化解乡镇卫生院债务1500万元。落实新农合医疗补助资金1亿元,参合农民就诊费用补偿比达到60%以上。四是繁荣文化广电事业。加快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完成秦剧团综合大楼建设,新建3个乡镇体育活动中心、20个行政村健身场。开展广电大厦和传媒演艺中心、戏剧艺术学校、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前期工作。启动大型音诗画《古道名城·印象会宁》、传统秦剧《郭蛤蟆》、现代秦剧《红堡子》、会宁民俗文化《多彩会宁》创排工作。完成《红军会宁会师志》编纂工作。启动《会宁教育志》、《会宁文物志》编纂以及《会宁历史文化丛书》编写工作,编辑出版地方乡土教材。五是强化人口计生工作。大力开展“夯基础上水平年”活动,巩固提高省级优质服务水平,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扎实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力争目标人群免费服用叶酸覆盖率达到100%,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覆盖率达到90% 以上。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诫勉约谈和问责制度,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六是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居住问题。发放廉租房补贴530万元,完成414套廉租房建设及配售,新建廉租房400套、公共租赁住房26套,改造农村危旧房5000户。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七是扩大社会就业容量。全面落实税费减免、鼓励创业、就业援助、职业介绍等扶持政策,拓展扶持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充分发挥促进就业效应。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三类重点群体创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有序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输转劳务10万人次。发放再就业补助资金500万元、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35亿元。八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90%以上,落实财政补助资金6361万元。落实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救灾救济资金9900万元。提高社会福利机构入住率,力争将县社会福利院和河畔中心敬老院创建成全省标准化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重视残疾人工作,改善生活条件。

四要促进和谐,不断提升跨越发展的管理水平。应对新矛盾,破解新难题,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在创新管理、提升服务中求和谐,在推进普法、构筑平安中求和谐,在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中求和谐,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中求和谐,为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以制度、机制、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分行业解决财政、农牧、文化、交通等系统招聘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树立和遵循“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指导思想,把管理、打击、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管理力度,严密防范措施,实现由反应型向主动型转变,积极治安、主动管理、超前遏制,努力形成社会治安管理的新格局。三是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宗教人士和民族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化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加快依法治县进程,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四是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全面落实《会宁县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加强管理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革命圣地和旅游城市的新形象。重点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坚决改变一般化的管理方式,突出主道、覆盖街巷、延伸周边、消除盲点,责任到人、承包到段、监控到点、保洁到位;加大沿街乱摆摊点、占道经营和乱停乱放、随意开店等行为的治理和管理;加重对公交车、长客车随意停车拉人、招手即停等行为的处罚;继续实施以乱占地乱垫地乱拆建为重点的“三乱”治理,把管理范围覆盖到城市每一个小区、街巷、河道、山林,实现主动管理、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常态管理。五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切实加强宣传教育、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责任落实,重点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安全生产基层监管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特别要重视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拦网式排查、全方位整治,严格管理规范,加重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六是推进数字会宁建设。编制“数字会宁”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好会宁门户网站、党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园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农业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发挥政府微博传递信息、联系群众、推进工作的功能,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公众信息平台和信息应用系统。

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文化强县的意见》和《会宁县2012---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四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工作报告 篇4

深化改革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中南大学四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6年2月27日)

校长

张尧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湖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坚持走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以教授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凝心聚力,改革奋进,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师生幸福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13年11月4日,总书记来校视察,是对学校工作的充分肯定,给全校师生以巨大鼓舞。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学校办学思路更加清晰科学。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龙头的校内综合改革,实现学校办学从以学科及硬件建设为主转变到以教授为核心的队伍建设为主,从以行政和大同行评价为主转变到以专业小同行评价为主,从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转变到以交互式、多元空间结合的因材施教为主,从以具体的管理行为为主转变到以制度文化的构建为主,师生员工对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的共识不断增强,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氛围逐步形成。

——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政治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党政团结协作,共谋学校发展。先后修订党委常委会议、校务会议等议事规则,重大决策论证、决策事项督办、决策失误追责机制不断健全。

全面从严治党得到切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显著提升,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考核中获第一名,相关工作经验得到中组部、教育部肯定和推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聚焦正风肃纪,处分党员干部63人。

宣传信息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生中涌现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学生救人事迹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和肯定,学校成为全国践行核心价值观先进经验典型宣传的五所高校之一。中央媒体3000余次宣传报道中南大学。

——探索确立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退出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人才成长环境持续优化。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新增教学科研人员482名,其中最后学历非本校的占64.7%;专任教师2923人,博士学位比从49.3%提升到69.41%,有海外留学、访问和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从50.2%提升至82.3%。

实行事业编、非事业编分类用人制度,全校非事业编制人员达到2214名。

实施青年教师“2+6”培养计划。新进青年教师236名,给予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7680万元;20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对聘期内未达到要求的13名青年教师予以解聘。

实行“53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新增院士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9人、“千人计划”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7人。

改革薪酬分配机制。探索优劳优酬、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以教学、科研等为关键指标,对二级学院实施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学院和教师增效益、上水平的意识逐渐增强;对管理人员采取“343”年度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分配挂钩,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逐渐增强;教职工收入总体实现翻番。

——努力构建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内外协同的全员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核心,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学分结构和课程进一步优化,总学分由188降为180,理论课总学时由2300降为2200。

开展交互式课堂教学。投入教学改革经费3亿多元。立项建设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205门,在线教学资源(课程)总数达1522门。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投入2.1亿元搭建公共基础、学科大类、专业创新和校企共建等四类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时间整体超过16小时/天;立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00余项;426人次获国际奖项,2545人次获国家级奖项。

全面实施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专业课100%、公共课90.7%。

生源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持续推进,理科在湖南投档线连续五年保持在湘高校第一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学校成为“中国百强企业最喜爱的十所大学”之一。

——探索了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研究生科研能力持续增强。

建立了“有项目、有经费、有学位、有水平、有师德、有精力”的研究生导师动态确认机制。122人次的副教授、5人次的讲师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322名导师被停止博士生招生资格。

学科结构更加优化。一级学科从68个调整至46个;以教授为中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67个。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由4个增至8个,1个学科排名进入前1‰;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17个增至33个,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五名学科从5个增加到7个。

研究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年均发表论文数量超过1万篇,学校新获国家科技奖获奖人数中研究生占1/3。

——构建了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科研竞争力得到提升。

大平台建设成效明显。2个中心入选全国首批14个“2011”计划项目,新增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0个、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项、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重大项目2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980项,总经费11.3亿元,居全国高校前列。

启动实施“创新驱动计划”,投入9489万元,资助项目93项,重点支持青年优秀人才发展。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器官异种移植、植物人复苏等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碳基复合材料等成果有效支撑高速飞行器、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重点工程实施。

——形成了以临床为龙头、医教研协同的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机制,湘雅品牌影响力得到拓展。

名医工程持续推进。投入1亿余元,评选推介102名“湘雅名医”、89名“湘雅最美护士”,探索实施主任医师、教授负责制,形成了以百位名医群为主导的高水平医疗队伍;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9个,建设经费近3亿元。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湘雅特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医教协同培养人才经验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作典型发言;159名临床八年制医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实现每年50%出国学习交流的目标;连续四年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附属医院年门急诊量保持在500万人次以上;投入1亿元建设湘雅医疗大数据系统,资助项目102个,得到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湘雅口腔医院成立运行;启动湘雅五医院建设。

——构建了以形成制度文化自觉为重点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

《中南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后发布实施,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初步构建;先后完成两批1168个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其中165个文件宣布废止和失效。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学校以制定政策为主、二级学院自主组织实施、教职工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归并校机关、直附属机构9个,全校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压编15%。

探索建立教授委员会工作制度。在二级学院成立教授委员会,决定或参与职称评定、绩效分配、进人用人、学术评价等事宜,初步建立了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职权明确、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学院决策机制。

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渠道得到拓展。校院两级教代会、学代会等制度更加完善;学生工作委员会作用明显;师生代表广泛参与医学工作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后勤工作委员会等各方面工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日渐加强。

——加大筹资和经费投入力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学校收入持续增加。总收入由23.7亿元增加到40.5亿元,增长70.8%;累计化解债务14.79亿元,其中偿还外债5.22亿元,并实现全部清零;内债减少9.57亿元,下降72%;连续四年实现捐赠和中央财政配比资金收入1亿元以上。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基建投资约6亿元,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生均住房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投入3.76亿元完成1093项修缮项目,校园生活环境继续改善;投入约2亿元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其中投入1亿元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安装空调9073台,79栋学生宿舍实现开水供应;投入9.16亿元采购仪器设备,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1298台,价值6.7亿元;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筹集3亿多元建设“数字中南”,校园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2015年工作成绩

1.编制上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扎实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梳理了未来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举措。

2.新进57名教学科研人员中,45.6%在国(境)外知名院校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3.年资较长的讲师问题逐步解决,18个二级学院开展分类聘用,359名从事公共课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岗位工作,11名转聘到实验技术、管理岗位。

4.修订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落实交互式课程改革,新建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101个。

5.首次实现二级学院60%的教学经费列为实习专项经费;“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6.继续推行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制度和导师招生资格确认制度,2016年788名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导师中,副高113人、讲师1人。

7.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对超年限培养的57名博士、26名硕士予以清退,对多年累积的“论文博士”问题进行了专项彻底整顿。

8.出台并实施了新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奖励办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进一步规范。

9.自主研发透明智慧手表TiWatch,相关成果申请了15项发明专利,透明桌面终端应用合同数达到5万余台;“镍、钼、钨资源高效利用”项目入选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0.基本完成湘雅医疗大数据平台的顶层设计,初步建成数百种常见和疑难疾病的数据库。

11.严格预算和审计,开展工程结算审计189项,审减经费8045万元;深入开展全校财经纪律大检查。

12.完成新校区化学楼、湘雅校区动物实验楼后期建设和铁道新3舍、5栋青年教工公寓建设并交付使用;完成素质教育中心A栋、校本部学生公寓5、7、8号栋主体建设。

13.补贴学生食堂960.3万元,有效平抑物价上涨压力,全力保持学生饮食价格稳定、安全可靠、质量保证。

14.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全面推进校园公共卫生间、停车场改造;水电费总支出连续四年保持下降,回收连续四年保持增加。

15.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核准房产资源调节费1994万元;开展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全年腾退周转住房307套(间),退交数量同比增长148%。

16.完成新校区与校本部之间多芯主干光缆建设,建成全校视频会议系统和数字展示中心,完成公共多媒体教室向“智慧教室”的升级改造。

17.大力推进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督查机制,建成并启用湘雅新校区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制定了学校实验室废弃物中转站建设方案。

18.进一步开展公务用车处置工作,对超标公务用车一律封存,对留用车辆严格管理。

19.西大门及校园周边提质工程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用地拆迁工作启动实施,完成铁道校区青园路和湘雅老校区拆违工作。

20.完成校园安防建设升级改造,重点要害部位技防、物防、人防水平得到提高;开展20余次校园交通专项整治,校园交通秩序得到改善。

21.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相关部门充分肯定;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开展二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工作。

22.严肃党纪党风,强化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办理案件督办件1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人,其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8人,3家责任单位被通报批评。

23.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修订干部管理办法,出台干部选拔任用纪实等文件;完成477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基本实现647名备案人员730本因私出国(境)证照集中保管;对75名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情况进行了清理。

24.学校实践育人经验向全国推介,被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授予“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研究生党团建设成效明显,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微产品创意工作室、“中南小团子”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作获教育部、团中央肯定和支持;2015届本科生就业率95.23%、研究生就业率96.45%。

25.完成第二轮规范性文件清理,137个文件宣布废止和失效,学校党政议事决策制度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得以修订并严格执行;规范印章使用、校内签报程序。

26.投入近300万元免费为7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

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挑战和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改革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压力和挑战。全校上下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锐意改革。

(一)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四大深刻变化

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变化。2014年5月,总书记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随后多次从“速度、结构、动力”三个方面阐述新常态的具体内涵和特征。中国经济到现在一直是资源经济,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拉动经济发展。大学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创新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国家新常态发展的需要,导致出现暂时的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大学能产出更多创新产品,拉动经济上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就能上一个新台阶。中南大学作为国家高水平大学团队的成员,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如何发掘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关系到学校能否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层面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新出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包括: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三大考评运行支柱、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五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政府不再直接管项目,而是建立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整体布局。依托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成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统一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科技计划提供决策咨询,对项目评审提出指导意见,对特别重大的项目组织评审。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绩效,多出成果和人才。建立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使科技资源配置能够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作出调整优化。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为宏观统筹和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持,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接受监督。同时将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行业部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等财政科研计划统一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面对国家科技体制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学校要保持和增强科技创新特色,每名科研人员必须知道、关心、适应、引领这些变化,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在争取和承担国家项目上增强竞争力。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变化。中南大学地处中部内陆,湖南尽管发展比较快,但区域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比较有限,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竞争条件,特别是人才引进条件和投入力度的差距,2015年湖南高校新增青年千人仅5名,不足广东省的十分之一。新形势下,谁拥有青年人才,谁就拥有未来。中南大学要开创美好未来,必须努力克服地域条件“短板”,主动走出校门、走出湖南、面向世界发现和引进优秀青年人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汇集新力量。

四是“双一流”战略带来的新变化。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双一流”战略下,大学和学科的绩效评价、拨款机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财政拨款更加突出绩效导向,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如何聚焦“双一流”战略目标,主动适应以绩效为导向的大学评价机制,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清醒认识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十个关键问题

前面,我们总结了学校“十二五”尤其是2015年的成绩,纵向比有发展,鼓舞人心,但横向比差距大,催人警醒。

1.领军人才、后备人才严重匮乏。学校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人才仅为“2+7”高校平均水平的1/3,“青年千人”、“优青”的差距则更大。各学院对人才引进重视不够,没有把人才工作放在首位,人才问题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2.学科发展短板明显。学科结构不合理,夕阳学科偏多,新兴学科偏少。学科体量大,平均水平较低,进入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10%、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数明显低于同类高校。怎样让老树发新芽,怎样跟上新兴科技的发展,怎样在夕阳学科中发掘出新的成果,思考和办法都不多。

3.教学方法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观。用方言教学的现象一直存在。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精力投入不够。交互式教学方法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自主性和自觉性不够。实践育人、全员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科研成果少。传统优势学科的教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认识不够,人均产出低,高水平成果少;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主动性不足,部分领域和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无人关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肯思考、在思考、善思考的人太少。

5.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不足。科研人员及相应管理干部对科研成果转化认识不够;学校尚未建立起顺畅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有限的科研成果很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办学经费压力大。学校收入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自筹资金能力有限,地方几乎没有资金支持。如不能适应中央拨款机制改革、积极争取绩效拨款,学校将面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

7.后勤保障条件有待改善。局部房屋空置与紧缺现象并存;学生生活设施不完善,食堂、澡堂、活动场地等离学生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校园环境、物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校园交通和停车秩序亟待改善。

8.师生思想认识没有跟上发展需要。干部、教师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大局意识缺乏,危机感和使命感不强,“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严重。附属医院部分职工未充分认识到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及新挑战。全校师生,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在认识水平和关注学校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9.制度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部分制度在科学性和逻辑性上尚存问题,存在“真空”和“打架”现象。校院两级管理的责权边界不够明晰,存在权责“叠区”和“盲区”。制度是否真正得到尊重、是否很好地执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制度执行不严,选择性执行、执行力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对部分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够,相关监督举措不到位。

10.管理服务效率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机构庞大,队伍臃肿,人浮于事;部分管理部门规则意识淡薄,主动作为不够,执行能力欠缺、担当精神不强;管理信息化和协同性水平较低。

(三)统一对办学目标和“十三五”主要任务的认识

全体师生都清楚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真正理解并明确办学的目标任务,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经过师生员工的反复讨论,大家逐步把办学目标凝聚到办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来,也对建设一流大学的标准达成共识:一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能给世界知识宝库贡献原创性成果,且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二是在人文社科、经济、产业等领域有能够影响人们思想、改变人们生活或拉动产业发展的作品、思想或技术与方法;三是有一批能代表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活跃的优秀教师或学生;四是有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跨越时空的大学文化和精神。

对照上述特征和标准,中南大学与一流大学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创新驱动计划支持和科技成果奖励力度,争取在基础研究领域产出一批独创性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依托中南大学科技园加快成果转化,加大铝合金、难熔金属、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投入和产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南省、长沙市产业升级做更多贡献;进一步加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的全员育人机制,大力开展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持续提高教职员工收入,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提升为师生服务的态度和水平。

四、2016年重点工作

1.完成学校及学院“十三五”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实施工作。

2.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出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筹备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强化理论武装,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巩固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出台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附属医院设立党总支试点,推进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严格审计和整改,确保中央各项规定落地落实;持续改进机关作风,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勤政廉政氛围。

3.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创新学院考核评价模式,修订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完善教授委员会与党政联席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之间的协作沟通机制。健全《中南大学章程》配套机制,完成学校规范性文件汇编。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完善职员职级聘任办法,继续优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探索年薪分配模式,稳妥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有关工作。

5.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抓好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扩大博士后尤其是统招博士后招生规模,完善人才流转退出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6.创新科研体制。探索建立适应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和资源分配改革的重大项目凝练和组织机制,制定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实施计划,细化项目管理办法,优化科研管理流程,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划定各类科研活动红线。

7.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推进个体化安全用药技术、超高性铝合金成果、基因检测技术等项目转化工作,加快基于透明计算理论相关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8.完成新一轮学科布局调整。做好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规划编制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继续开展“创新驱动计划”项目评选并加强管理和考核,继续开展ESI数据跟踪和学校ESI学科分析,完成“十三五”大型仪器设备申购摸底论证工作。

9.加强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理念为指导,继续推行“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推进实验室开放,推广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实施医教协同计划。逐步建设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支持创客空间与企业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试点推动全英文课程建设和案例库建设。做好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

10.创新招生工作机制。纵深推进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完善推免生选拔接收政策和直博生、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博士生选拔制度。

11.加快推进附属医院改革。出台附属医院人事制度、医疗业务管理体制、医院管理架构及内外关系处理等方案,制定附属医院落实“两个责任”实施意见和纪检监察工作报告制度。

12.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筹建中南大学蒙纳士国际学院,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大力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扩大高层次自费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大海外高层次管理和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力度。

13.加强实验室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强化对实验室技术安全及环保问题隐患的督导整改,加快实验室废弃物中转站建设,启动危险化学品动态管理(台账)系统建设。

14.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全年实现收入42亿元。建成校本部学生公寓5、7、8栋,启动铁道新5舍、新6舍、湘雅老校区学生公寓建设,完成升华公寓二期立项,实现素质教育中心A栋交付使用、B栋完成主体建设,推进金贵楼、地信楼、左家垅基础设施三期、后湖路下沉改造、体育馆、商学楼、信息楼等项目相关工作,启用5栋公租房,尽快完成新校区已建项目结算。

15.深化后勤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后勤服务,实质性推进部分经营性餐厅、公共楼栋物业管理、家属区水电费收缴和物业维修、校园环卫等服务外包。

16.加快湘雅五医院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协助政府尽快完成西大门外科技园总部建设用地拆迁工作,抓紧完成运营平台公司的注册、班子搭建等工作,做好科技园的产业发展规划,精选出部分校内项目成果做好入园准备。

17.全力推进“数字中南”和学校大数据系统建设。建成全面支撑校务管理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教学管理、干部人事、酬金发放等信息平台,加强学校数据资源整合,有效推进数据共享。

18.做好湘雅医疗大数据项目建设工作。初步建成中南大学医学大数据中心,完成各附属医院数据与学校大数据中心的互通,推动102个湘雅医疗大数据建设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19.加强校园环境整治。逐项整改师生反映强烈的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学生宿舍管理、新校区环境绿化等问题;优化校园内家属区交通,合理规划、建好管好家属区停车位。

上一篇:2机电一体化工作小结下一篇:乡镇上半年年组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