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2024-09-01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共9篇)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篇1

医疗费用控制整改方案

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市计委《关于2017年1-5月医疗费用控制情况的通报》情况和县卫计局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院长为医疗医疗费用控制主要负责人,业务副院长直接管理医疗费用控制情况,临床各科室主任具体负责本科室医疗费用控制,使每一位医务人员掌握医疗费用控制相关政策。

二、主要整改措施

1、加强对医务人员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升医务人员基本素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病历处方质量、诊疗规范等院内检查、评价;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2、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收费价格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严禁自立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分解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违规行为。

3、要进一步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原则,能用一线药的不使用二线药,能用一种药的不使用多种药,杜绝药品过多,药量过大的现象。对检查费用进一步控制,实施领导亲自抓实外,严格控制各项检查项目超范围,超次数的重复检查。

4、继续完善住院病人验证、查对记录,严防挂床、门诊转住院的情尖况发生,严格掌握住院指征,严禁分解住院等情况发生。

5、严格医嘱、处方、检查单、病程记录与费用清单一致。

6、将合理诊疗行为作为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发现有不合理诊疗的医务人员按照“医院院规”扣除当事人相应绩效,并与当事人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

2017年8月4日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篇2

关键词:日本医保,筹资模式,费用控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 日本是一个医疗体制健全、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高、医疗保障实现全民覆盖的国家。2012年日本人均寿命连续20年居全球第一[1], 日本女性人均寿命更高达86.4岁[2], 这与国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密不可分。当前, 中国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于重要阶段, 面临不少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并借鉴日本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具体做法。

1 医疗保险的筹资

日本是个高收入、高福利的经济发达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1960年颁布的《健康保险法》规定实施医疗保险制度, 即全民参与医疗保险。截至2012年3月, 在现行各医疗保险制度中, 加入政府掌管的医疗保险和共济组合医疗保险的有7372万人, 加入国民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831万人, 加入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的有1473万人[3], 合计为12676万人, 占日本全国总人数12887万人的98.36%, 其余为低保人员等, 享受免费医疗救助。

其缴费基本概况大致分为四类:

(1) 共济组合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是大公司、大企业雇员、政府公务员、自卫官等, 其保险费具体比例由各个共济组合自主决定, 厚生劳动大臣认可。2012年保险费的征缴率占被保险者月均标准工资的4.9%-7.2%。[4]

(2) 政府掌管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 保险费的缴费标准同共济组合医疗保险, 参保人和雇主各负担一半。

(3) 国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为自营业者和农民、退职者、大学生等, 由于这类人不存在雇用关系, 参保者的保险费以个人缴纳为主, 2012年的保险费率为9.7%。[5]在保险费征收方式上, 国民医疗保险费由市町村根据法律按纳税方式或保险费方式向被保险者征收。在个人缴纳的保险费额中, 50%根据被保险者的收入和资产多少征收, 其余50%根据被保险者人均数以及家庭平均数征收。

(4) 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主要是针对7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建立的单独医疗保险制度, 费率为7.9%。[6]

2010年, 日本医疗费负担情况为:48.5%来自医疗保险缴费, 其中个人缴费占28.3%, 雇主缴费占20.2%;公共财政负担38.1%, 其中国库负担25.9%, 地方财政12.2%;患者个人负担12.7%。[7]另外, 国库还负担各保险者的部分事务费, 即向保险者提供用于保险制度运营所需经费的补贴。

综上可见, 日本医疗保险采取的是政府、雇主与个人共同分担的制度安排, 其中, 政府与个人负担较雇主负担要重;而在政府负担中, 中央政府负担较地方政府负担要重。

2 医疗保险的支付比例

2003年以前, 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支付比例是不同的。例如, 被雇用者保险包括组合保险和政府掌管医疗保险, 本人报销比例为80%, 自负率为20%。家属住院时自负比例是20%, 门诊就诊的自付比例为30%。国民医疗保险因为是以家庭为单位参加保险, 所以自负不分个人和家属, 门诊和住院一律都是30%。2003年4月以后, 政府通过修改相关法律, 对各制度的自负比例进行了调整, 统一定为30%, 但3岁以下儿童自负率为20%, 70岁以上老年人自负率为10%, 体现对幼儿与老年人的照顾。2008年以后, 进一步调整为无论住院还是看门诊, 个人自负比例6岁以下为20%, 7-69岁为30%, 70-74岁20%, 75岁以上为10%。[8]这一次调整体现了个人负担有所加重。需要说明的是, 日本还有高额医疗费支付制度, 每个人看病超过一定数额就可以免费, 因此, 患重大疾病并不用担心。另外, 根据现行规定, 对生活无助的老人, 治病可完全免费。

3 医疗费用的控制措施

日本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13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为3186万人, 占总人口的25%。[9]2010年7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花费是年轻人的4.6倍。[10]据预测, 日本的国民医疗费用到2025年将高达141兆日元。另据政府推算, 掌管运营的医疗保险费率要提高到23.5%, [11]而这一数字从目前来看是很不现实的。因此, 如何控制医疗费增长已经是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3.1 医疗费用定价实行“点数法”。

一直以来, 日本对承担医疗保险的机构即医院、诊所和药房都要签订承担医疗保险任务合同, 合同由地方政府及保险组合联合审批。医疗保险一般不实行定点医疗, 病人有自由选择医院和医师的权利。医疗保险支付标准, 由厚生劳动省中央社会保险医疗协会每2年修订1次, 患者就医时, 除了自付挂号费和自付部分外, 其余医疗费用由医院每月向医疗保险组织提供结算清单和票据, 报酬计算严格根据《医疗保险点数表》进行积分计算, 点数表厚达500页, 对各种诊疗项目、药品范围、检查项目均有非常详尽的规定, 每点分值为10日元。如住院进行消化道溃疡诊疗, 住院费、诊疗费、检查费累计为1万点, 合计费用为10万日元。但医疗保险组织对医疗费用的支付相当严格, 需由医疗保险支付基金和医疗顾问联合审核后方支付。

3.2 实行医药分家, 严格药品定价。

日本政府在药政管理上提倡医药分家, 现已达到40%左右。一般而言, 日本医院外都有药店, 患者看完病可以在医院取药也可以到医院门外药店拿药, 医院和药店没有关系。同时, 医生开药要接受医院和医疗保险部门的双重监督, 因此, 医生多开药、乱开药的现象较少发生。不仅如此, 日本政府还对新药药价采取极为严格的审查, 使医院、药店不能随意高价售药。目前, 日本实行的是国家对认可的12000种药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 如一片抗生素100日元, 医疗机构无论多高价格购买, 医疗保险基金都是报销100日元 (约合人民币6元) 。日本的医生收入和医药费是官定价格, 全国统一。另外, 在医院、诊疗机构、医生等收取医疗费方面, 政府采取修改计价的方法, 控制医方收费, 控制医药费, 从制度上降低收费。

3.3 普及大众用药。

在医药品生产方面, 日本通过政府行政指导, 把医疗用药和大众用药分开, 并对大众用药作出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如药品适用疾病的范围和主要症状、用药方法, 均有清晰的规定, 使得家庭主妇和个人不一定事事去医院, 自己按说明服药后就可疗伤治病。体温计、血压计、棉纱、棉球、纱布、消毒酒精等, 都作为一般健康用品推广到每个家庭。结合日本防地震、防火灾等措施, 日本普及了家庭药箱, 内装多种必备的大众药品、救急药品和体温计、血压计、消炎膏药等, 以便随时取用。大众用药的普及, 既节约了家庭医疗费用的开支, 又推进了药品生产的发展。

4 几点启示

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健全, 政府干预有效, 日本人的疾病后顾之忧从根本上得以解除。日本医疗保险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主要有如下几点:

4.1 对医疗保险的筹资分类分层进行处理。

日本医疗保险对有工资收入的人按工资比例收取保险费, 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则按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的不同情况收取医疗保险费, 低收入家庭和低保家庭还可以享受费用减免和医疗救助。这可以作为我国进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整合的参考。

4.2 以渐进方式对各类人员报销比例进行整合。

目前, 我国各类人员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种类繁多, 手续繁琐, 有必要加以整合、简化。日本也是在不同制度适用不同人员并且规定不同报销比例的情况下, 通过逐步改进、整合来强化统一性的。它以年龄段为划分依据, 明确基本合理的报销比例, 并向高龄老人倾斜。同时, 不论门诊还是住院, 只要是合理医疗合理用药都进入医疗保险统筹报销范围, 没有起付线和封顶线, 只对高额医疗的个人付费封顶, 从而真正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

4.3 日本的“点数法”值得借鉴。

日本医疗保险机构按统一标准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 该标准由厚生劳动省中央社会保险协会制定, 费用计算方法采用计分累计法。具体措施是, 政府根据医疗成本和医务人员工资等情况, 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计算, 将各种医疗项目分数值标出, 医疗机构每完成一个医疗服务项目就获得一定的分数, 每一分值为10日元, 最后按一定时期内的总分向医疗保险机构结算费用。政府对各种医疗项目制定分数表, 共分甲分数表、乙分数表、牙科分数表、药房药品换算表四种分数表。根据医院和诊所的规模性质, 有的实行甲分数表, 有的则实行乙分数表, 实行哪种分数表由地方政府决定。政府还经常根据物价等因素对项目分值进行调整公布。参保者持医疗卡可以在允许范围内选择机构 (属医疗保险合同) 就诊。就医时除按各医疗保险组织规定个人负担的一定比例外, 大部分由医疗保险组织报销。在医疗保险管理水平提高亟需精细化管理的我国, 应该借鉴这一做法。

此外, 实行医药分开、普及健康知识和大众用药也是值得我国医疗保险管理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日本人平均寿命连续20年居全球第一[N/OL].http://japan.xinhuanet.com/jpnews/2013-05/17/c_132388734.htm, 2013-05-17.

[2]葛鹏.日本女性平均寿命排名世界第一达86.4岁[N].环球时报, 2013-07-26.

[3][4][5][10]日本厚生劳动省官方网站, 访问日:2014-04-05.

[6][7]日本厚生劳动省官方网站, 访问日:2014-04-06.

[8]日本厚生劳动白书[M].平成25年 (2013) 版, 第310页.

[9]日本65岁以上人口为3186万人占总人口的25%[N].人民日报, 2014-03-20.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及对策 篇3

一、现状与分析

(一)参保人数、基金收支情况

2003-2009年,广西自治区本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上升,至2009年底参保率已达95%以上。每年统筹基金的征缴率均高达99%以上。2003-2006年,统筹基金收入明显高于支出水平,但2007-2009年,统筹基金支出水平逐步接近收入水平。

(二)统筹基金增速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较

从2003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统筹基金支出、人均医疗费支出的年增长率与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的对比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态势,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人均统筹基金支出及人均医疗费支出近年来呈高速增长态势。

(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与社会医疗费用对比

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的绝对数对比来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次均住院费用较社会平均水平要高出许多。这有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具有较高的支付能力和医疗需求的原因,也反映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难度更大。

以廣西自治区本级为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均次医疗费用比历年卫生部公布的卫生统计提要信息中省属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要高4.07%到15.28%,至2009年基本持平。

(四)自治区本级医疗保险近年政策调整后医疗费用对比

广西自治区本级医疗保险先后于2007年、2008年、2009年作了政策调整,其中2009年9月调整的幅度较大。主要内容一是较大幅度降低住院和门诊慢性病(大病)的起付线,将原来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挂钩(从最高为社平工资的10%调整为7%),调整为按固定值,最高为700元;二是乙类药品和诊疗项目从原来的30%和40%调整为15%和20%;三是缴费比例从8%调整为7.5%。政策的变动,导致基金收支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图表中可看出,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的速度在2006年后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增长的速度要远大于统筹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出现当期统筹基金收不抵支。虽然过去几年有一定量的基金结存,可支撑收不抵支的状况一段时间,但仍需对此保持警惕,防止基金最终出险。

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变动对医疗费用支出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地越来越重视参保人员待遇的提高。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和统筹支付比例等一系列措施,使参保人员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对统筹基金支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广西自治区本级医疗保险情况看,2008年4月和2009年9月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政策调整,对基金收支产生了重大影响,统筹基金结余率从2007年的50%左右降到2008年的接近40%,再降到2009年的1.6%,预计2010年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从广西自治区本级职工医疗保险的实践来看,不能随意放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否则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政策越宽松,道德风险越加大

1、容易导致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由于起付标准降低,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为了争取患者,不严格掌握入院标准,甚至诱导不符合入院标准的患者住院治疗。由于一些体内置放医用材料的统筹支付比例的提高,医务人员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选用价格昂贵的材料。此外,延长住院时间、挂床住院、冒名就诊、过度医疗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都导致医疗费用增长,基金使用效率不高,公平性差。

2、参保人员浪费医疗资源现象日益突出

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提高,参保人员负担的降低,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督制约作用减弱,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日益突出。小病大养、过度医疗、延长住院时间、盲目选用高价药品、超前医疗消费等现象增加。

如何合理地应用起付线、最高支付限额、自付比例等费用分担机制,使其既成为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又能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不足导致费用控制效果不佳

1、人员数量与素质无法满足管理需要

目前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共有工作人员17名,承担着自治区本级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的医疗待遇审核、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此外,还负责全区市县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业务的指导。由于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管理人员往往疲于应付日常的经办和服务事务,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中。此外,医疗保险管理需要具备医学、管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需求充实与加强这支队伍,以致无法适应专业性、权威性较强的医疗保险监管的要求。

2、信息管理系统成发展瓶颈

广西自治区本级医疗保险于2002年4月1日启动时就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系统的维护、更新和完善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仅能满足基本日常业务需求,在对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统计分析等方面,与实际工作需要有很大差距。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水平的瓶颈。

(四)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离不开新医改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作为国家新医改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卫生、药监、物价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合作。医疗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在目前的医疗保险费用审核监督中,许多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标准,如何认定医疗行为的合理性缺少必要的依据。对药品和诊疗项目的物价收费内涵的认定,也是在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实践中面临的难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部门的协作配合。

三、合理控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调整政策,合理应用分担机制

要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人员待遇,实现参保人员利益最大化,改变医保基金结余量过大的现状,进行政策调整我们认为非常必要。但是,政策调整要经过精心测算和研究,要考虑医保基金运营的安全性。过分限制医疗费用和服务将导致制度保障力度不够和公平性的欠缺,从而刺激医疗不良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但也不能一味强调提高参保人员待遇,应正确认识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量和费用控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应用分担机制。建议重视和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使参保人员利益最大化,又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要认真研究费用分担机制中各种手段的作用并加以综合应用,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或忽视某种分担手段。

(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需预防道德风险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制度 篇4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制度

一、认真落实医疗服务诊疗规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严格执行《河南省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河南省新农合诊疗规范》、《项城市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医疗服务协议》、《河南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三、严格执行出入院标准,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严格遵循用药规定,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杜绝乱检查、大处方等违规行为。

四、参合农民住院诊疗用药,使用《用药目录》外药品的费用不得超过药费总额的 5%。

五、积极推行单病种限价付费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参合农民费用负担。

六、不得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变通为可报销项目、或分解在其他项目中。

成本费用控制措施 篇5

一、什么是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费用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对构成成本费用的诸要素进行的规划、限制和调节,及时纠正偏差,控制成本费用超支,把实际耗费控制在成本费用计划范围内。其控制的内容包括材料消耗成本控制、工资成本控制、费用成本控制。

二、成本费用控制的步骤

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基本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建立成本费用标准体系。成本费用标准是对各项费用开支和资源消耗规定的数量界限,是成本费用控制和成本费用考核的依据,并便于分清部门责任。成本费用控制标准种类繁多,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整理,使其形成有机的科学体系,以提高控制的实际效果。

(2)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即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在各个费用发生点建立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定岗、定人、定责,并定期检查。对成本费用的形成过程严格按照成本费用标准进行控制和监督。

(3)建立成本费用控制信息反馈系统,及时限确地将成本费用标准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异,以及成本费用控制实施情况反馈到企业决策层,以便适时地采取措施,组织协调企业财务活动,圆满完成成本费用计划。

三、改进成本费用控制的对策措施 1.做好成本费用控制的准备工作

(1)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

一是区别对待材料采购过程中产生的辅助费用。原材料在采购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辅助费用,如运输费、税金、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等,报关进口的原材料还会产生报关费用、保险费等。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费用都是要计入原材料成本的,但在实务中要区别对待,因为会计理论是在完全理想化的前提下展开论述的,而实际情况与假设前提会大相径庭。如运输费、来料加工的报关进口材料的报关费、保险费等的处理,实务中单据传递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部门之间沟通不顺畅,财务人员不了解采购条款。通常是在采购材料入账后一段时间,运输费用单据才传递到财务部门。

如果某单位的运输承包给运输公司,几个月结算一次运输费,单据传递就更慢了,来料加工的报关进口材料的报关费、保险费等费用单据的传递也是如此。这些费用的金额,有些是无法预知的,有些实际的金额会不同于合同的约定,如在收到单据后,调整原材料的入账价值,就会造成财务数据一直处在修改状态。这样处理不仅烦琐,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对于这类费用应单独设置费用项目,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由于这类费用在原材料的成本中的比重较小,这样处理可以不用经常修改原材料成本数据,简化会计处理,只要前后各期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同一原材料之间的采购价格之间就有可比性。又如增值税的处理,小规模纳税人由于采购原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所以计入原材料成本;而一般纳税人由于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不能计入原材料成本。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其进项税额又要记入成本。对于那些无法认定是否能抵扣的物资采购,处理起来就较困难。无论财务人员采用那种处理方法,一定要保持前后各期一致。

二是动力费用的处理。动力费用主要包括水费和电费。很多企业生产用水电、办公用水电、宿舍用水电和食堂用水电等共用一个水表或电表,很难分清生产用水电和其他用水电,给成本核算带来了困难。如果分表使用,需要重新改造动力系统,不仅工程较大,且可能效益远小于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对于这个问题,可采用按一定的比例分摊的方法来处理水电费,但要前后各期一致。

三是要区分可控成本费用和不可控成本费用。开展成本费用控制,只有在核算相对准确的前提下,成本分析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因此,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尽可能区分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这样便于数据的归集、分析和控制。

(2)明确制定成本费用标准

成本费用标准是支出是否合理的参考依据,因此此标准一定要符合经营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有一定的压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可以成本费用历史数据为基础,但是,历史数据只是过去实际支出的数,并不代表合理性。要详细分析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结合可以预见的变化进行调整。

(3)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增强员工成本意识

成本费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的日常事务,是由广大员工来执行的,他们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本费用水平。因此,要加强宣传,使成本费用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员工知道,他们的行为也会对公司的成本造成影响。

2.加强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控制

(1)加强对采购、存储过程的控制

加强物料购进管理是抓好降本增效的第一道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采购过程中,要实施“货比三家、招标采购、按质论价”的物资采购原则,以做到质优价廉,并尽可能做到就近采购,以减少原材料的运输费用。同时,尽可能做到定点采购,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交货期。

第二,加强物资采购的计量和质量管理。进厂的物资,一定要严格计量和检验,防止质次价高、数量不足的货物进厂。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计量、检验,要由不同的人来执行,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

第三,制定合理的储备定额。物资的储备定额是在一定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要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标准。原材料储备一定要合理、不同的材料要有不同的标准,特别是大宗原材料和燃料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不同的合理库存,以减少资金浪费。实际采购量和进价必须控制在限额之内。

第四,加强存储管理。仓库的物资,要做到防火、防盗、防变质。对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要及时处理。

(2)加强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实施生产过程控制,降低原材料及动力消耗的成本。

一是改进产品设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结构,降低材料消耗;

二是改进工艺,利用科学技术研制并使用新材料和代用料,力争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三是注重边角余料的回收利用,实行科学配料、集中下料、合理套裁和修旧利废,使原材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四是做好原、燃料的供应储备工作,按限额领料;

五是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

(3)加强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流动过程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时,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要在效益与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3.加强对成本费用构成的控制

(1)加强对原材料成本的控制

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车间材料费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

(2)加强对工资费用的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工资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人出勤率与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要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

(3)加强制造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的控制 车间经费、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如采用费用开支手册、企业内费用券(又叫本票、企业内流通券)等形式来实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分别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行成本费用控制的意义

1.通过成本费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成本费用是抵减利润的主要因素。降低成本费用,可以增加利润,进而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2.通过成本费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对产品的价格影响重大。若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较低,产品价格就可以定得较低;若成本费用水平较高,低价格就会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境地。通过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提高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在残酷的价格战中的竞争力。

关于成本费用控制措施 篇6

目的:控制开支、降低费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调度使用资金,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具体措施:

一、降低日常费用

(一)公司日常费用采用预算报批制度。各部门根据公司经营特点,结合部门、季度、月度计划进行本部门费用预算,报财务审核,总经理批准。预算外开支当月不予报销。

(二)各部门厉行节约,严格控制本部门所发生的水、电、纸张、电话费等日常费用。贯彻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分钟话费的观念。

(三)严格控制车辆费用。公务用车根据事务的缓急和重要性审批是否派车。

(四)严格控制业务费用。各部门业务费用严格按照公司标准执行,严格控制超额费用开支,讲礼节,不摆阔气。超标准业务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二、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一)采购人员要提高议价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对异常物资价格,财务部进行二次询价后决定是否付款。

(二)采购人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价格信息,洞察物资价格变动趋势,以选择合理的采购价格和恰当的市场采购时机。因采购时机恰当造成采购成本节约的,公司将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奖励。

(三)大宗原材料采取招标等方式,寻找有实力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四)签订采购合同一定要考虑售中、售后条款,避免产生后续费用和可避免的损失。

(五)财务部要根据往期采购价格和公司利润核算情况对物资处进行价格指导。

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周转率

(一)材料出库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避免因存放过久导致材料损耗和损坏。

(二)仓库要准确把握合理库存储备量,对库存物资制定《库龄分析报表》,避免库存物资积压。仓库每月底要向财务部提报《库龄分析报表》。

(三)物资处要根据库存储备、物资采购周期以及申购物资时间要求的缓急合理编排采购计划。

(四)加强技术革新调整产品和工装用料的合理性,提高材料利用率。

(五)生产和工程施工人员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合理选材,尽可能提高材料利用率。对节约用料现象,公司将按相关规定予以奖励。

(六)强化员工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产品生产返工或工程返工现象。

(七)生产部要加强设备检修,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研究中心混料工和生产线运行工应避免原料抛洒现象的发生。

四、提高工作效率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做到人尽其才。避免岗位重叠、人员超编现象。

(二)提高工作效率,用足八小时,用好八小时,降低相对成本。

(三)加强设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生产和工程施工的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

五、加强资金管理

(一)财务部根据公司月度、季度、计划和有关资金拨付的管理规定合理调配资金,将库存现金降低到最小。

(二)遵循“早收晚付”的收支原则

1、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

(1)对已执行销售合同,销售人员要及时与客户联系发票开具事宜,以缩短货款回收周期。

2、对应收款制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根据合同付款条款,及时编制催款通知,下发相关部门或责任人向客户催收货款。

(三)合理利用贷款、应付账款的支付周期

1、根据贷款、应付账款的相关条款,合理控制应付账款的支付时间。

2、对要求现款现货的采购合同,可以根据公司产品的交货时间,在不影响生产和交货的情况下,合理控制采购时间进而控制款项的拨付。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篇7

医疗费用控制可分为对需方控制和对供方控制。对需方控制是对医疗服务需求方 (即病人) 的费用控制, 主要通过由病人适当分担医疗费用, 增强职工的费用意识, 避免医疗费用的浪费;对供方控制是指对医疗服务提供方 (即医疗机构) 的费用控制, 主要通过实行调节医疗保险的给付政策和加强行医过程的费用监管, 把住发生医疗费的源头, 以此减少浪费、确保医疗费用的总量平衡。在实际操作中, 多方成功经验总结显示, 对供方控制比对需方控制成效更为显著。

肇庆市经过近十年对医疗费用结算模式的探索, 逐步建立了以对供方控制为主、对需方控制为辅的管理模式。在对供方控制中, 结算办法主要采用了在费用总额控制下, 以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指标体系为主体的结算模式。

一、次均住院费用指标体系为主体的结算办法

1.设定本地住院费用总额上限

在当年统筹基金征收额中, 根据测算划分不同功能版块, 分别为:3%的风险金, 15%的异地住院基金, 20%的特殊病种门诊基金, 62%的本地住院基金。在总量上控制本地住院的总医疗费用。

2.分解确立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和次均住院费用指标

根据当期本地住院费用总额上限和当期参保人实际住院人次, 分解确定出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和次均住院费用指标。公式如下:

其中:

P为统筹基金支付所有本地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

Pi为各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总量控制指标;

Ni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实际住院人次数;

Qi为各定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指标 (注:Qi是根据肇庆市2003年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测算出各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值, 并将其指数化) ;

μi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系数;

n为统筹地区定点医疗机构数;

1≦i (取整数) ≦n。

3.每月预付

各定点医疗机构当月发生医疗费用不超过当月费用总量控制指标的,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实际发生额拨付;超过当月费用总量控制指标的以上部分暂不予拨付。同时在每笔划拨款项中扣留5%, 作为年终考评的服务质量保证金。

4.年终决算、结余奖励、超支分担

年内定点医疗机构实际发生医疗费用总额与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比较, 按下列标准结算:

实际发生医疗费用总额在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90% (含) ~100%以内的, 结余额的80%补偿给定点医疗机构, 其余留作统筹基金;在80% (含) ~90%以内的, 结余额的40%补偿给定点医疗机构, 其余留作统筹基金。在80%以下的, 结余额的全部留作统筹基金。

实际发生医疗费用总额超过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10% (含) 以下的, 超支费用由统筹基金承担20%, 定点医疗机构承担80%;超过10%以上的, 超支费用全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二、以“次均指标”为主体的结算办法的主要优点

肇庆市建立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和次均住院费用指标体系是总额预算付费方式和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的有机结合, 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量和费用有高度的控制权, 供方不论是在服务项目, 还是住院天数的有意扩大都是无意义的。因而对医疗费用控制明显加强, 剔除参保群体增长、物价、新设备等因素影响, 2006~2008年三年度本地住院医疗费用总量增长率均在8%以内, 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二是保证参保人获得基金承受能力下最高的待遇水平。随着职工工资的不断增长, 医保统筹基金征收总额逐年快速增长, 占基金总额62%的本地住院基金版块也相应地逐年增长。而住院率在正常年份下是基本保持稳定的, 因而每人次住院能“分到”的“基金份额”是相应增长的, 其导致的结果是参保人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在基金承受能力内的最大化的提高。如果把医保统筹基金中“本地住院基金”版块比喻成一个“蛋糕”, 每次都是按本地住院人次把这个“蛋糕”分完, 保证了基金既不会出现不合理结余, 也不会出现不合理赤字, 基本达到“以收定支, 略有结余”的目标。

三是将医疗消费和费用的控制责任交给了定点医疗机构, 医保经办机构的支付工作主要在于预算的制定和审核, 医疗保险管理得以简化和成本下降。

三、进一步完善结算办法的思考

肇庆市运用费用总额控制下, 以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指标付费方式为主体的混合结算模式, 在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 是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随着基金征收的不断增长, “蛋糕”越来越大, 按住院人次“切出来”的每份额已存在超出实际需求水平的趋势, 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为了用完“次均指标”, 提供过度服务的情况开始出现, 基金浪费的现象出现苗头。同时, 由于人员工作流动, 异地住院的需求不断增长, “异地住院基金”版块开始出现不足支付情况, 部分县 (市、区) 已出现当期赤字。

另一方面, 是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问题。如医疗机构围绕费用控制目标, 推诿病人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冒名住院、挂床住院现象。

这些问题的出现,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也引发了对进一步完善医保费用结算办法的深层思考, 该课题也将成为肇庆市医保中心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点研究课题。

1.完善基金划分功能版块的办法

将“本地住院基金”版块按近三年实际发生额取平均值相对固化, 今后按统计部门公布的本地医疗费用增长率进行调整, 不再随医保统筹基金征收总额的增长而相应增长。每年增收的统筹基金, 主要用于加强特殊门诊基金和异地住院基金版块, 适当增加特殊门诊病种, 方便参保人到异地更高层次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

2.建立细化的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评价体系

如为遏制医疗机构轻病住院、分解住院等通过增加住院次数获得次均费用指标的现象, 可建立住院人次/门诊人次指标数, 并将其作为考核标准与年终服务质量保证金挂钩。

3.完善日常管理, 加强医院监督, 完善配套措施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篇8

摘 要 本文试图结合公路施工企业的特点,对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公路施工企业 成本费用 内部会计控制

一、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

成本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动态管理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变化,成本控制需要持续改进。“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测评”的项目管理原理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改进措施环。

(1)事先计划,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开工前要做好详尽的成本计划,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材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将这些计划直接或间接折算为成本计划。不同的项目其计划编制的内容、计划的目标体系是不同的,计划一旦制定,将上下沟通,保存起来,将来作为事中控制、事后测评的主要依据。

(2)事中控制,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总公司对项目部的监管,通过广泛使用工程过程、经济分析、合同管理、物资采购、物资仓储、资产经营、资产管理、安监等管理系统,将实际值与计划值随时进行对比分析,有差异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这种通过事中控制的过程化管理,做事时心中有数、避免浪费、提高效益。

(3)事后测评,主要是指在项目结束后,依据原先的计划数据、依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项目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考核与测评,测评的结果,将直接与项目部的职工收入分配挂钩。

二、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1)实行会计委派制

施工企业外设项目经理部的会计人员由各项目经理部自定,受项目经理部和企业财务机构双重领导,出现了一部分会计人员和项目经理联合违纪或者财务人员受制于项目经理,无法发挥其应有制约作用的不合规现象:项目经理挪用工程款项,设立“小金库”,大量占有资金等,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目前公路施工企业的会计委派制不够完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树立对会计委派制的正确认识。要向委派部门做好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委派来的财务人员并不是上面派来的“监工”,而是为了更好协调整个企业内部的工作,以消除委派部门对委派会计的敌对情绪,更好地支持委派会计的工作①。与此同时,会计委派人员也不能把自己看作“钦差大臣”,高人一等,而应尊重派驻部门的领导,积极主动地融入派驻部门的工作中,加强会计核算和管理,参与经营决策,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②明确委派人员的性质,设计好激励机制。根据委派会计的特殊性,应该制定统一的委派会计制度,加大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对于被录用的会计人员,我们可以实行“高薪养廉”的策略,从而增强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会计委派的目的②。

③对委派的会计进行轮岗。委派管理机构在考虑业务连续的情况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有些问题只有在会计人员的轮换中才能被发现,这也是会计委派制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设立企业内部银行

企业内部银行是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结算职能和方式应用于公路施工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银行,统一调剂、融通资金,吸纳企业的闲散资金,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调剂余缺,减少资金占用,活化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③。

在企业内设置内部银行,一是有利于内部结算;二是有利于企业的及时监督。同时通过企业内部银行的统一核算,可以及时反映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收入、支出、节余等情况,加快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各单位资金使用、施工进展情况。

(3)对项目经理实行有效的激励

项目经理是公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实现施工成本费用的最小化,就要实行一定的激励政策,使其尽心为企业整体利益而努力。基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的差异性,施工企業可以用各种激励机制使项目经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价值。首先可以采用物质激励。

项目经理的工资具有不易波动性,激励作用不大,可以将其奖金与项目效益挂钩,但这种做法容易引起短期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让项目经理拥有本企业一定的股票或股票期权,激励其长期行为。其次是控制权激励。经营控制权可以给代理人带来地位方面的心理满足,使其具有职位特权,享受职位消费,这就给代理人带来正规报酬以外的物质利益满足。第三是精神激励。现实生活中的代理人除了是一个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他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利益,还致力于精神上的满足,职业声誉、社会荣誉、公众的认可和尊重都可以作为激励因素连予以考虑④。

(4)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要制定长期培训规划,把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使财务人员成为既精通财务管理,又懂得施工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除了做好日常的会计核算和报表工作外,应更加重视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各项预算决策活动,探求降低施工成本费用的新方法、新思路。

三、小结

现行的大部分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只是被动地记账、算账,其侧重点是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进行事后归集、分配,很少在事前、事中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开支的随意性很大。公路施工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过程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只有运用科学的成本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控制才能实现目标。希望本文的也就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注释:

①承建明.公施工企业财务控制的探讨与思考.现代高速.2005(5):28.

②谢吉年.强化公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对策.广西会计.2002.5:26.

③谢吉年.强化公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对策.广西会计.2002.5:26.

④黄长江,罗凌妍.委托代理下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监控的思考.当代经济.2006.174:80-81.

参考文献:

[1]姚伟忠.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剖析.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孙蓉.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石河子科技.2004(06).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篇9

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控制医疗费用

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区)卫生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为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精神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控制全区城乡居民医疗总费用和降低诊疗费用增长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现将《自治区卫生厅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院管理,努力完成各项控费指标。

附件:自治区卫生厅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附件

自治区卫生厅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医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卫生厅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一些地区、一些医疗机构门诊次均费用、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增长过快,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成为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为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精神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指导意见》(宁政办发„2011‟166号),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解决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问题为出发点,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线,以群众是否得实惠、医务人员是否受鼓舞为衡量标准,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一个目标”,即有效控制全区城乡居民医疗总费用和降低诊疗费用增幅,使其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调动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管理者“两个积极性”。坚持“三个挂钩”,加强绩效考核,将控费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医院院长的任用挂钩,与医院的财政补贴和评级挂钩,与医务人员的个人待遇挂钩。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干预。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通过改革和完善院长任免制度、医务人员职称工资晋升制度和政府卫生经费补助办法,加强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坚决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二)坚持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创造有利于医务人员执业、成长的发展环境。二是充分调动医院院长的积极性。进一步修订完善医院管理办法,分层分级强化对各级医院的监管,同时给予各级医院更大的自主权,使医院院长成为医改的积极推动者。

(三)坚持保障“两大安全”。一是保障患者健康安全。采取适宜技术,对患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确保患者获得有效医疗服务。二是保障医院的运行安全。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在加强管理和改善服务的基础上,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运行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

(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将短期控费手段与长效工作机制相结合,采取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加强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加大对医院及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监管等多种措施,形成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

(五)坚持“两医”协作管理。医疗机构与医保部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主动参与、积极管理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关键作用。医保管理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的调节作用,改革和完善付费方式,约束医疗机构不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参保患者的利益。

三、治理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1年底,使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实现“六降六升一规范”即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增幅比例、平均每一出院患者医疗费用增幅比例、平均住院日(或住院率)、业务收入增长率下降;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合理用药合格率、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医保报销比例、患者满意度上升;诊疗行为更趋规范。使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增幅比例、平均每一出院患者医疗费用增幅比例、住院率、非医保费用占住院总费用比例、转院率控制在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力争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2年底,我区医疗费用增长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相适应,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逐步提升,完成国家确定的医改目标任务。

(二)控制指标

1.住院标准符合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不低于95%;一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不低于90%。住院率控制在前三年的平均水平。

2.平均每一出院患者医疗费用。二级医疗机构增幅比上一年度下降5个百分点;三级医疗机构增幅比上一年度下降4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增幅比上一年度下降3个百分点。3.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二级医疗机构增幅比上一年度下降5个百分点;三级医疗机构增幅比上一年度下降4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增幅比上一年度下降3个百分点。

4.药品收入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三级综合医院药占比不超过40%,二级综合医院药占比不超过48%;三级中医医院药占比不超过52%,二级中医医院药占比不超过60%。

5.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二、三级医疗机构采购基本药物比例不低于《基层目录》品种数的90%和80%,二级医疗机构金额不低于全部药品收入的25%,三级医疗机构金额不低于全部药品收入的15%。

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12天,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10天。

7.合理用药合格率。三级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抽查合格率为98%以上。其他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抽查合格率为95%以上。

8.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三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为72%以上;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为62%以上。

9.抗菌药物使用率。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10.患者满意度。出院和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均达到95%。

四、主要措施

(一)实行“三挂钩”,建立医院、医务人员医疗费用管理新机制

1.控制指标完成情况与医院院长任用挂钩。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分别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组织、人事、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按照年度医院管理目标对院长进行两次考核。对未完成年度管理目标的院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其进行诫免谈话,给予黄牌警告,同时单位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医院管理目标的院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其作出调离、降职直至免职处理。

2.控制指标完成情况与医院财政补贴和等级评审挂钩。实行医院财政补贴和等级评审动态管理。2012年对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一出院患者医药费用、药占比、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5项不达标的医院给予降低一个等次的处理,2年后方可重新申请等级评审,并建议财政部门减少财政补贴。对于新申请等级评审的医院如果上述5项指标不达标则实行一票否决制,必须延缓一年才能重新参加评审,并建议财政部门减少财政补贴。

3.控制指标完成情况与医务人员职称评聘等挂钩。将控费指标与医务人员医保处方权、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各医疗机构要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指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科室)及每个医务人员,实行季度考核制。对完不成季度任务的、有违规行为的医师扣发1-3个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扣罚1-2倍违规费用;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有2次以上违规行为的医师扣发全年奖励性绩效工资、扣罚3-5倍违规费用,取消其1年医保处方权,将其不良记录计入其医德考评档案,对其专业技术职称实行低聘一级且评聘上一级专业职称年限延长5年;同时扣罚科室负责人50%的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

(二)改革基本医疗支付方式,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费用

全面推行以总额预付制为主,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为辅等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的付费办法。按照“总额预付、风险共担、超支自付、结余奖励”的原则,一是探索推进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站)两级门诊人头包干经费预付制;二是实行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总额预付制;三是推行按病种付费制;四是推进按人头付费制。

(三)多措并举加强管理,有效控制费用过快增长 1.控制审批,严格准入。从2011年至2012年暂停新增收费项目的审批,对原有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新评审的三级医院收费标准三年内不予调整,继续执行原有收费标准。严格落实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制度,乙类以上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必须经自治区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购置。对未经同意,擅自购置乙类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的医疗机构将追究院长责任,同时,物价部门不予核发该医疗项目收费标准。

2.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治理活动。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重点做好11个方面的工作,即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不断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3.落实制度,有效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三统一”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在财政保障到位的基础上,取消县级医疗机构药品加成;

二、三级医疗机构优先选择申购使用《基层目录》中的药品,百分之百使用中标医用耗材,心脏植入内、电生理类等高值耗材,严格执行卫生部招标目录。药品配送企业对医疗机构申购药品的配送到位率达95%以上。

4.规范行为,强力推进。继续强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年内三级综合医院选取不少于30个病种、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5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低于70%的目标。各医院要进一步细化各病种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流程,明确治疗药物,限定使用耗材,严格控制单病种诊疗费用。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原则上不得超过卫生部公布的单病种诊疗费用推荐标准。

5.完善手段,强化监管。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主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准确、快捷、高效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工作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推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师用药品种数量、药品总金额、抗菌素使用量、患者非医保费用比例)和医疗机构“十个排队”制度(医疗机构业务总收入及增长率、平均门诊费用及增长率、门诊及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比率、出院患者平均医疗费用及增长率、转院率及增长率、平均单病种费用及增长率、平均住院非医保费用比例,平均住院医保政策内报销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各级医疗机构要每月对“四个排队”结果进行内部公示;区、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所属医疗机构分别实行每半年、每季度、每月向社会公示“十个排队”结果,并将督查情况和处理意见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卫生厅。

五、组织保障

上一篇:小学奥数数论试题:数的整除下一篇:会员卡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