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论述题(通用8篇)
教育经济学论述题 篇1
教育经济学论述题
1、一、直接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
2、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主要途径。
4、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的作用。
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
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
2、、社会人口状况。
2、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政策导向。
3、1、个人天赋能力。
2、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3、学杂费的高低。
4、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即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
4、、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许多特点,教育供求将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
2、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
5、、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
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
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
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
6、总之,现代教育要真正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真正相信教育、智力、知识对物质生产的巨大作用,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地位,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
6、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
2、老师自身素质。
3、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任务。
4、从教师劳动的工作量上讲。三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7、二、新的教师工资制度主要内容和特点:内容:
1、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
2、职务等级工资。
3、津贴制度。
4、正常增资制度。
5、奖励制度。
6、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
7、工资管理制度。特点:
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3、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三、新的教师工资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3、老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
4、拖欠老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
8、阐述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
一、师资结构分析:
1、老师性别结构失衡,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2、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失衡,不合格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3、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
4、老师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
5、教师与学生比例结构失衡。
二、师资优化组合。
三、教师合理流动:
1、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
2、市场主体。
3、市场配置方式。
9、、规模过大,使得管理不方便,降低了管理效率。
2、规模过大,使得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
3、规模过大,需要增设若干中间机构,增添若干工作人员,这也增大了成本支出。
4、规模过大因此增设若干中间机构之后,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摩擦可能增加。
5、规模过大,人员过多,可能将增加人事方面的纠纷,而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能降低。
6、规模过大,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需要的灵活性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它较难随客观形势变化而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7、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10、论述学校规模类型及对策:
1、规模过小成长型。
2、规模过小稳定型。
3、规模过小萎缩型。
4、规模适度成长型。
5、规模适度稳定型。
6、规模适度萎缩型。
7、规模过大成长型。
8、规模过大稳定型。
9、规模过大萎缩型。对策:
1、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
2、经预期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一分为二”,即设立分校或别设独立学校。
11、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三、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四、经济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教育经济学论述题 篇2
论述题解答注意点: (1) 忌答非所问; (2) 忌颠三倒四, 重复啰嗦; (3) 忌叙述口语化。下面以2008年中考题为例按论述题的类型加以分析。
一、实验论证类型
此种类型包括内容多, 涉及知识广, 变化极复杂, 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方法是:分析题意、明确目的→确定相应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或物质性质→分析对比、解释原因或进行方案设计。
例1 (2008, 临沂) 孙晓同学利用身边物品探究浮力的有关因素时, 他把木块压入水中后松开手, 发现木块又浮了上来, 由此他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的结论。请你利用弹簧测力计, 烧杯、小石块、线、水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来检验他的结论。
(1) 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是否有关?
(2) 猜想或假设:……
(3)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说出你的实验设想) :……
分析本题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 要求学生提出猜想并用实验论证。题目考查知识点并不新, 是有关浮力的问题。物体浸入液体时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分为两种:一是与从开始浸入到全部浸没之间相关, 因为V排在不断增大, 二是当全部浸入后与深度无关, 因为此时V排不再改变。本题已明确是物体浸入液体中, 所以不用考虑第一种情况。同时, 题目还出示了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分析此例可知, 该学生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答案是因为他使用的木块密度比水小, 会自动上浮, 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实验中要用小石块而非小木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回答 (3) 小题时语句要严谨, 要根据题中所给的器材来完整地回答, 这其实就是论述题较难把握的地方。
答案 (1)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深度无关 (有关) 。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重力并记录数据, 再把它浸入水中不同深度, 记下测力计所受相应拉力;算出石块浸入水中不同深度处所受浮力并比较, 如果不同深度处所受浮力大小相等, 则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反之则有关。
试一试1. (2008, 烟台) 精选作物或树木种子时通常采用“盐水选种”。小明等同学参加农科人员利用盐水选种的实践活动。
(1) 试说出盐水选种所用到的物理知识。
(2) 盐水配制成后, 小明设计了以下方案测定盐水密度: (1) 用天平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 (2) 在空玻璃杯倒入适量盐水, 称出其总质量m2; (3) 把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测出盐水体积V, (4) 计算盐水密度
试问:这样所测得的盐水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二、信息分析类型
这类题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题干部分, 主要给出新信息, 创设新情境;问题部分, 围绕题干给出的情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问。解答方法是: (1) 联想、比较, 以旧代新; (2) 分析、综合, 理顺关系; (3) 挖掘、搜索信息, 揭示本质; (4) 精取、简缩, 瞄准要点; (5) 猜想、假设, 精心验证; (6) 类比、模拟, 合理迁移应用。
例2 (2008, 烟台)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图1是大自然的水循环示意图。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 海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 形成暖湿气流, 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变成雨落到地面;一部分变成小溪, 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再涌出地表变成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 注入大海。
(1) 分析水循环示意图, 你能得到哪些物态变化的信息?
(2) 你也许注意过, 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 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试说明暖湿气流虽携带较多的水分, 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雨, 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分析本题用图示和文字展示了较多信息, 要根据题设问题提取有用信息。题目要求回答物态变化的内容, 主要讲水蒸气与水之间由气态变液态的液化、液态变气态的汽化。二者都要有条件, 例如液化时水蒸气要变冷才会变成液态水, 所以只有含有较多水分的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降温后才会液化降雨。
答案 (1) 液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小水滴;汽化 (或蒸发) :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2) 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 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
三、生活实际类型
生活是试题的来源之一, 关注生活, 联系实际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此类题往往源自生活实际, 但所用的基本原理都是物理学知识。这类题的解法是:先分析题中所给生活情况, 再去确定与回答问题相关的物理概念、原理依据, 最后应用原理概念解决问题。
例3 (2008, 济宁) 生活处处有物理, 勤于思考皆学问。只要你善于观察, 在厨房中就可以发现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答:
(1) 李明发现妈妈切肉前总是先磨刀, 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夏天, 李明从冰箱里取出自己喜欢喝的可乐后, 不一会就发现可乐瓶壁上出现了一些小水珠, 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2) 从厨房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试举一例:
现象或厨具名称:_______________。
涉及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
(3) 一天, 李明妈妈买来了一只电热水壶, 装满水就要插入电路使用。李明说:“别忙!”他先看了电热水壶的铭牌 (如下表) , 然后看了家中的电度表 (如图5) , 又看了家中此时正在工作的100W电视一台、300W电冰箱一台、200W电脑一台、380W洗衣机一台。请你帮他计算说明, 此时电热水壶还能接入电路使用吗?
分析本题综合性极强, 从论述角度看不仅要用文字, 还要用计算来说理。本题涉及知识点多, 既有压强、物态变化等, 也有电功、电功率;本题还包含一开放题 (第2小题) 。从厨房引出的这一题目, 所用知识点没有超出范围, 所以只要稍加用心就可解决。例如使用大功率电器时, 需要通过实际电流与额定电流的对比来判断是否可行。
答案
(1) 使刀刃更薄, 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了小水滴。
(2) 本小题是开放题, 答案很多, 例如厨房里燃料燃烧时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3) 若将电热水壶接入电路, 则电路总功率为
因9A<10A, 故可接在电路中使用。
P总=100W+300W+200W+380W+1000W=1980W,
电路中电流为
四、漫画展示类型
漫画式题目是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以增强试卷的亲和性, 减小考生的心理压力。例如漫画出现在论述题中, 既可以省略较多的文字说明, 又给人以轻松幽默感。解决此类题目同样要看清题意, 特别要注意漫画情境, 找出图中相关信息后结合有关知识, 对问题逐一准确地对照比较, 找出原因并作出合理解答。
例4 (2008, 芜湖) 图6所示卡通画中, 电路接通时哪只鸟有触电危险?哪只鸟相对安全?请分别说明理由。
分析两只鸟都站在裸露导线上, 通过对图的观察, 可发现左边那只鸟与灯泡并联, 二者并联即两个负载并联, 两端电压都为220V, 如此高的电压对鸟是危险的;右边是鸟与导线并联, 相当于鸟被导线短路, 不会有电流通过鸟的身体, 所以安全。
答案左边鸟有触电危险, 右边鸟相对安全。因为左边鸟与灯泡并联, 其两端电压为220伏;右边鸟与导线并联被短路。
“试一试”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篇3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客观选择题,必须准确把握全文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要特别重视对文中重要长句和中心词语的理解,做选择题要注意:将题干与原文比较,将题干与选项比较,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将选项与原文比较。选项中,通常出现的干扰是: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主要涉及到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的副词,对这些干扰项的设置角度,要了然于胸。另外,论述类文本还要分析文中运用材料的情况,运用材料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对应。
简答题,一般是要求归纳文章的观点,而不要求“鉴赏评价”。因此,做题时要紧扣文本内容,紧跟作者思路,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脱离文本作答往往会造成偏离题意或理解失误。我们提倡用文本中的语句或压缩文本中的语句作答,不要随意更替原文中的中心字眼,以免造成语意上的偏差,要尽量就文章中的原句进行概括。
另外,平时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热点问题,对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要适当关注。提升文化品位,开阔文化视野,同样有利于解题。下面将近年高考试卷上的议论类文本作简单的归类。
【文艺论文】
论述创作规律:如,《诗与歌词》(2009年全国Ⅲ卷),《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2009年辽宁卷),《诗与直觉》(2008年广东卷)。
讨论艺术现象:如,《昆曲》(2009年北京卷),《艺术上的“变形”》(2008年宁夏/海南卷)。
作品(人物)评论:如,《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江苏卷),《“龙城”还是“卢城”》(2007年山东卷)。
【文化论文】
学术文化现象:如,《说“异”》(2009年江苏卷),《甲骨文解谜》(2009年全国Ⅰ卷),《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2009年全国Ⅱ卷)、《专家与通人》(2009年上海卷)。
历史文化知识:如,《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2008年山东卷)。
天文知识,关于“盖天说与浑天说”(2008年全國Ⅰ卷)。
社会生活现象:有关“居民健康”与“健康国家”的文章(2009年天津卷)。
【自然科学文体】
科技探秘:如,讨论“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2009年重庆卷),《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2008年安徽卷),关于“人类的左右大脑的不对称”(2008湖南卷)。
生活百科:如,关于“塑料袋”的环保问题(2008北京卷)。
本文以文艺论文为例。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是这样两个朋友:他们既互相欣赏,也常有龃龉。屠格涅夫属于西欧派,托尔斯泰属于斯拉夫派;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西方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托尔斯泰的创作则是纯粹的俄罗斯现象。在托尔斯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利他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立场,蔑视威权的贵族主义气质,批判现实的人格独立原则。屠格涅夫的身上虽然有福楼拜式的对“纯艺术”的热爱,但他本质上不是一个“艺术至上”论者,而是,像绝大部分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也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作家过于经常、过于直接地介入生活,因为这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会因为生活而牺牲了艺术。然而,对托尔斯泰来讲,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但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却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都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他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之所以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作“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赋予了被夸大的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来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屠格涅夫的创作属于具有西方气质和唯美主义的西欧派,托尔斯泰的创作反映纯粹的俄罗斯现象属于斯拉夫派;因此两人常发生龃龉。
B. 屠格涅夫像许多俄罗斯作家那样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过于经常和直接地介入生活,因而影响了创作,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艺术。
C. 托尔斯泰具有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利他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立场、蔑视威权的贵族主义气质和批判现实的人格独立原则。
D.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作品包含了作者一生都不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特别是对“文学”本身价值的追求。
2. 作者认为文学的目的和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主旨
本文首先比较两位伟大作家创作的不同特点,特别指出托尔斯泰的可贵,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指出,中国现代作家只有勇敢地生活,无畏地写作,才有可能创作出文学精品,才能跻身于高贵而伟大的文学领域,无愧于时代。
命题思路
1. 本题检测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四个选项针对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艺术创作特点出题,答题时应重点关注相关的第一、二段。
A.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之间互相欣赏的是各自的才华,常有龃龉的原因很多,如艺术追求的不同和思想意识的差别,两人分别属于什么派别并非他们意见不合的原因。本项的错误是误加因果关系。
B. 原文说“屠格涅夫的身上虽然有福楼拜式的对“纯艺术”的热爱,……像绝大部分俄罗斯作家一样,他也将艺术当作影响生活的手段。但是,他似乎并不赞成作家过于经常、过于直接地介入生活,因为这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会因为生活而牺牲了艺术”,后半部分加点的字才是原文的意思。选项将意思弄反了。
D. 原文说“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选项后半句意思与此相反。
2. 此题考查同学们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可以从第三段文字中概括提炼,不赘述。
3.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同学们对全文主旨有准确的认识。第四、五两段体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作者写作此文就是要告诉今日作家,文学是件神圣伟大的事业,并指出被私欲裹挟的作家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答案
1. C
2. (1) ① 文学必须面对人的生存境况。② 文学是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
(2) ① 作家要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② 作家要为他人而写作,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获得拯救的伟大的伦理行为。③ 作家要为真理而写作,大胆地抨击罪恶,追求真理,探寻生活意义。
教育学论述题 篇4
(3)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4)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素质教育要有以下几点正确的认识:(1)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2)素质教育不是对考试的否定(3)素质教育不是对加强“双基”教学的否定(4)素质教育不是要淡漠对尖子人才的培养(5)素质教育不是要让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课业负担(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加强薄弱课程和薄弱学校(7)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日常概念的层面。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德育现实:一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三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五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目标。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圈、中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面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要强调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统一在人格教育上,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做人的基
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应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内容编排上,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为中心,选取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助于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能得到启发。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平时辅以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亲子沟通。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史、历史遗物、纪念碑等地域性资源。如在编写面向西部地区的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延安地区的革命历史和变迁,带学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在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教材的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尤其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掌握知识、弄清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的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但是,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因此,实践中必须以知识教学为主,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丐主导作用。:承认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
(1)教养结合: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又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爱严结合:是指在家庭教育中既要关心爱护子女,又要严格要求子女
(3)言传身教结合是指做父母之邦的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家长教育子女的协调一致,一是指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给孩子的生活待遇和教育要求要完全统一,不可各搞一套,二是指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不可朝令夕改,更不能自食其言,凭自己的喜怒好恶随时改变对孩子的要求。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
在当代,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改革意识,大胆探索和实践,将课改精神与历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要对教育进行反思,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考试制度和教育手段,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
转变教学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述题 篇5
一
四、论述题
1、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实习的区别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①在空间上,他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②在时间上,他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学期,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③在内容上,他从仅仅实习幼儿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2、张宗麟有关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么意义?
幼稚园各种活动都应当是倾向于社会性的,因为教育的灵魂仍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关于社会化的课程应包括的内容:①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卫生方法,以及家庭、邻里、商铺、邮局、救火组织、公园、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及本地名胜古迹的游览;②日常礼仪的演习;③纪念日和节日的研究举行;④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的时间;⑤健康和清洁检查;⑥党旗、国旗、总理遗像等认识;⑦社会的演习。
3、试论陶行知的艺友制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启示。
陶行知的艺友制师范教育思想: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4、试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意义。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①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又发展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中国人”;②课程论: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作参考资料,这是直接的活知识,是直接的经验;③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④教学原则: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⑤训育原则: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的教育工作上是最繁重最重要的,提出训导原则。
5、评论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①解放儿童的头脑;②解放儿童的双手;③解放儿童的眼睛;④解放儿童的嘴巴;⑤解放儿童的空间;⑥解放儿童的时间。
6、评论张雪门的幼稚园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①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②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时不要太清楚太有系统;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要求;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③行为课程要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二
四、论述
7、阐述杜威关于儿童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思想?(1)制约儿童个性形成的因素:
①儿童先天的本能是儿童心理发展及接受教育的基础 ②遗传和生理的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和社会及外界环境的交往及相互作用中形成
④ 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在选择性和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2)发展儿童个性的意见: ①尊重并利用儿童的个体差异 ②给予儿童自由 ③培养创造性
8、阐述福禄倍尔关于幼儿园教育制度的思想内容。(1)幼儿园工作的意义:
①幼儿园教育课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②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最恰当的场所。(2)幼儿园工作的任务:
①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龄前儿童;
②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认识人和自然; ③是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去做好生入小学的准备。(3)幼儿园课程:
①歌谣②恩物③作业④运动游戏⑤自然研究。(4)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中间学校”。
9、阐述福禄倍尔为儿童创制的“恩物”
满足的条件及作业恩物与恩物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恩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有外向内”,即在于接受或吸收外界事物的知识;作业的主要作用则是“有内向外”,帮助儿童发表或表现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印象或认识;②从两者安排的顺序看,恩物在先,作业继后,不可颠倒;③恩物游戏并不改变物质的形式,作业则要改变材料的形式;④恩物引导儿童发现、洞察和整理活动,是儿童学到关于外界的知识;作业则运用恩物所提供的观念来开展活动,并引起控制、修改、变化和创造的活动。
10、阐述福禄倍尔为儿童创制的教具即恩物的具体内容。恩物的种类: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篇6
1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2.试析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
(一)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辨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体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虽然已经掌握了某些辨证思维的方式,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居优势地位。大学生辨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
(二)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创造的最佳年龄来看。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即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大学生尚未进入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但却处于这一时期的准备阶段。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们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活动方式。2.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3.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及意义,而且能够认识到规则的规则,能够在头脑中比较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类推策略最多,自由产生策略最少。大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最好,而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差。
3.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一般教学能力。
答: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种:
(一)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学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分
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最有效的方法。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这是因为适当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有利于迁移的实现。
6.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应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答: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现代研究发现,有效的策略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而不能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二)教会自我控制。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时,他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现有研究都强调在策略知识的掌握上,应该教会学生知道所学策略知识的应用场合和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这样才能使策略知识的掌握更有效的实现概括和保持。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如果学生认识到策略知识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得到激励,就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
(五)在具体情景中教授策略。如果把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来对待,很容易使学生脱离具体的应用情景,并对其他类型知识的掌握造成混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传授写作和阅读策略,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传授记忆策略。
(六)长期教学。从现有的策略教学来看,策略知识的传授一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效果,只有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7.结合实际说明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答:
(一)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 3.帮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与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8.谈一谈大学生如何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答:
(一)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品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模仿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对于一名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二是理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懂得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由此可见,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品德修养方法之一。
浅谈政治高考论述题的解法 篇7
[关键词]政治论述题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6
面对主观性试题,很多考生不是不知所措、回答不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或单纯照搬书本上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导致得分率低。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论述题答题耗时长,所以我们对论述题的答题训练往往是教师分析多,学生实战少,没能培养学生根据论题独立组织材料答题的能力。二是受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的影响,学生对论述题的答题特点缺乏认识与把握,答题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政治高考备考效率,让学生从容面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分析和解答论述题呢?
一、 做题之前要先审好题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只有审好了题,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想要考生回答的是什么,考生才能根据要求写出答案。否则,就算考生将课本知识点熟读于心,答案文不对题,写得再多终究也是“正确的废话”。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高中政治学科学的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所以考题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无论题目怎么出,都围绕着这三大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就要明确设问问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是哲学,又要看是运用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抑或是认识论来解答。明确目标之后,再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就可以答题了。因此,审题很关键,记好理论知识亦不可或缺。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组成,设问固然重要,但所给的材料更是解题的关键,往往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到。那么,怎么审材料才更有效率、有质量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的类型。论述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二是图表材料。图表材料给出的信息最明了,而这类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图表数据内容的变化均与时间地点有关。因此,审图表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点,然后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一是纵向比较,比较不同时间内各主体的变化;二是横向比较,比较同一时间内各主体的不同。然后从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至于文字材料,关键就是要把意思读懂,然后给段落分层次,看这段材料一共有几层,每层讲的是什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中的内在含义,并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所在,也就是要把握这段材料的感情色彩。作者是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还是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这件事持什么看法,是“褒”还是“贬”,肯定还是否定。把以上这些信息都明确了之后,就可以联系设问和课本进行解答了。因此,考生答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要规范答题模式
政治论述题的解答知道了审题方法还不行,懂得审题方法只能说明考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阅卷老师看的不是技巧,而是考生写出来的答案。所以,答案的书写很重要。此时,就需要考生把答题的模式规范起来。那么,怎样的答题模式才算规范呢?回答论述题,最好是分点答题。如果考生的答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版字,就会显得很乱,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不能突出重点,阅卷老师需要仔细寻找其中的得分点然后打分,这样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看漏了得分点,由此就会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最好分点答题,并在每个点之前标上序号,这样答案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也会较高。除了分点答题外,还要注意采用先原理,再联系材料,最后表明观点的顺序。
另外,答题还要分轻重。一般而言,论述题的论题在理论上是不难把握的,但在高考的答题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记忆的知识上,很容易忽略论题的内容与方向,导致论述的内容偏离了论题,这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论述题的论题,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其论述的过程和内容必然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分析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是论证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题的得分高低完全取决于对这种关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考生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才有可能拿到理想的分数。
总而言之,学生要答好政治论述题,进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学习能力,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教育学和教学法论述题 篇8
1、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罂粟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地全面的系统的。根据一定要求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有效的组织教育活动(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是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教育者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既掌握丰富的知识,又懂得教育规律,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2、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有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以学生实际出发,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3,、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认识的主体性。现代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2)教学目标的多维发展性。从培养对象看,现代教学既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又要实施大众教育。从人的素质结构看,关注领域宽广,强调发展理性能力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智慧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操和劳动能力(3)教育男内容的整合性。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不断整合人类文明成果,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因而,注意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4)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中,为了有效地传递文明经验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人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使得教学模式总体上呈现日益丰富多彩的态势。(5)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媒体、工具盒设备,他是教学活动得
以有效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应用方式。(6)教学评价的全息性。就是局部要素包含系统整体的全部信息。现代教学评价的全息性表现在第一,从评价所获得的局部信息中可以对整体进行判断。第二,教学评价信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5、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首先合理确定重点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其次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再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3)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一,课堂驾驭能力,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三语言表达能力(5)教学效果和特色:富有成效和特点。
6、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人心的新目标和任务,目标要循序渐进,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来推动班集体的逐渐形成和巩固发展。(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从中选拔学习较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原位同学服务,能以身作则在同学中有威信的同学担任(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变现为积极向上、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兴趣广泛、生动活泼等。(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组织共同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设计各种活动。教学法
1、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新要求。(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生学生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威力啊的重要对策。(3)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注重研究教法又注重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应注重激情引趣。(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2、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备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离不开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发展;影响学生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发展。(3)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思想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统一。(2)教学过程观:启发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等。(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基础上,承认学生差异性。(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5)知识观:坚持知识获得过程是传授和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4、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终生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程度的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代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积极性。(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据统计国外已有20多个教学模式,而我国在教改实验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有10几种。(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
5、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1)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程、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其基本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分析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在开放的情况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和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分析教师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2)书写规范、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子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准确、清楚、美观大方。(3)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准确,能正确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意图。(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板书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繁简适中,逻辑性强。(5)突出重点,有鲜明性。必须突出重点,抓住要领,留下清晰深刻印象。(6)合理布局,有计划性。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7)形式多样,有趣味性。教师板书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7、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质性评价统整代替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性方式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来的僵化、简单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评价方法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于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差异。发展性评价要求改变划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积极个性化反映,突出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 差异和个性特点。(4)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试题不能孤立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富有真实性。(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更全面了解学生。(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8、分析合作评价的操作策略。
【教育经济学论述题】推荐阅读:
教育学论述题总结11-15
幼儿教育学论述题01-19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题08-23
学前教育教师招聘考试论述题05-12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10-26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20107-25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论述题09-13
现代教育技术简答和论述题整理12-16
微观经济学期末论述题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