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浣溪沙》鉴赏

2024-10-13

古诗《浣溪沙》鉴赏(精选15篇)

古诗《浣溪沙》鉴赏 篇1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古诗《浣溪沙》鉴赏 篇2

一、以时度诗

各个历史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风格习惯, 每首诗无不染上时代的色彩, 留下历史的足迹, 所以诗词鉴赏就必须和历史背景相结合, 尤其和当时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 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时, 首先让学生对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57年, 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写成的, 当时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 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在长安城作者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在这个春天诗人登高望远, 看见中华大地山河依旧, 但国家却四分五裂,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唐朝由盛转衰已经不可避免, 不由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春望》。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读了全诗, 就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 耳闻鸟鸣, 感伤国事, 思念妻儿, 潸然泪下, 担惊受怕……就会逐步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中。从而对整个诗文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由此看来搜集与诗歌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 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 也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面。

二、以人论诗

对诗歌的理解还要注意把对作者的了解结合起来。以唐诗为例, 整个盛唐人才辈出, 灿若群星, 有浪漫主义的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陈子昂的诗慷慨激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整首文字挥舞着一股思古之情, 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面。诗人的诗歌都是诗人自己心声的流露, 所以其诗歌的风格与其本身的性格以及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李白的名篇《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读了这首诗就会感到有一股豪侠气概扑面而来, 这就与李白本身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李白被人们誉为“诗侠”、“诗仙”, 是一位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正是因为他本人有这种豪气, 所以才写下了“金樽清酒斗十千”这样的豪言壮语。李白的人生也是坎坷的, 李白年少成名, 很早就显露了吟诗作赋的才华, 李白被召入京, 供奉翰林。但玄宗对他礼遇有加, 不过是赏识他的才华, 政治上不受重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清高使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 又遭到权贵的谗毁, 仅一年余即离开了长安, 此诗就是写于他离开长安之后, 正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 让他生出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情, 并生出了不可抑制的激愤之情。但李白本身的性格是豪放的、积极的, 所以他仍坚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终会有一天“直挂云帆济苍海”。诗的每一行、每个字几乎都是作者本身性格和经历相融合后的有感而发。因此在古诗教学时, 让学生对古诗作者进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独特风格的印象, 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三、以读品诗

中国的诗歌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间, 一首诗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历代文学大家,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天才地凝结在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才情与自己的时代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古典诗词或思乡, 或怀古, 或言志, 或叙事的主题, 文字在他们手里或亭亭玉立, 或娜娜多姿, 虽然静止在纸面上, 但作者的喜怒哀乐却都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这些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智慧的源泉。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 变成让学生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使其蕴涵在诗歌中的感情外化。通过诵读训练, 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背诵、理解能力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那优扬悦耳的旋律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长期进行古诗诵读教学, 不仅会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 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诗歌, 本身是美的表达, 希望通过对古诗的鉴赏不断提高学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美的赏析能力。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并将其继承下来, 发扬光大, 这才是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古诗《浣溪沙》鉴赏 篇3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浣溪沙》鉴赏 篇4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毵绿发覆烟鬟。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萧谷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译文翻译

小船儿沿着弯弯的清溪曲折而行。两岸是浓密的杨柳,偶在风吹开处窥见远远的青山——仿佛像那丝丝绿发披覆着女子的髻鬟。

夹岸莺啼花放,在那迟迟的春日里;归船吹箫击鼓,在那西下的夕阳间。啊,一生难得的正是这春天的闲暇。

注释解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毵(sān)毵:毛发或枝条细长貌。

绿发:指眼前垂拂纷披的杨枝。

烟鬟:指女子乌黑美丽的头发,喻指云烟缭绕的远山。

迟日:指春日。

萧鼓:指春社祭神时的萧鼓。

创作背景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写作于19春,作者因患颈疾回海宁休养,在家乡度过了几天相对来说比较清闲的日子。词中“一生难得是春闲”句就是与此有关。

诗文赏析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是首写山水风景的小词,流露出一种《人间词》中难得有的好心情和好兴致。

起句“舟逐清溪弯复弯”是指小舟在清澈曲折的溪水中自由自在地划行。“逐”,强调了舟行之随意,它不是故意做出曲折的姿态,而是随自然弯曲的溪水而行。正如苏轼论文时所说的“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那种“行云流水”的境界(《答谢民师书》)。“弯复弯”,与《阮郎归》中“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的用词虽同而给人的感受不同。“川途弯复弯”是强调前途的艰难阻隔,这里却是写船行的自然随意。“垂柳开处见青山”的“开”字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小舟在杨柳稀疏之处忽然发现柳外青山的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写的是放舟春游的自然环境,但也同时写出了人在这种环境中所感到的自由和适意。“毵毵绿发覆烟鬟”是进一步描写近处垂柳和远处青山共同组成的画面。这一句实际上有双关的含义,既可以看作是写近景垂柳远景青山的自然风光,也不妨可以看作在写乘舟春游的美人。

“夹岸莺花迟日里”写春暖花开的两岸景色,“归船萧鼓夕阳间”写的是游春之人的萧鼓丝竹之乐。古人说:“四美俱,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王国维自己也说过,“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晓步》)。大自然的春色提供春色每年都有,而且它如此慷慨地把这美色提供给人间,不分贫富也不论贵贱,只要你有悠闲的心情和审美的悟性,就能够得到尽情的享受。然而,这么简单的两个条件却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萧鼓楼船的达官贵人固然未必真正懂得大自然之美;忧生忧世的诗人则很少有“能狂”的闲暇和“能狂”的兴致。

在《人间词话》里,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大大丰富了文艺批评的理论。境界是一个空间。根据构成空间的要素,境界可分为景境(物境)、情景和意境。一般来说,空间的构成是多因素的,但是空间的维度是由要素决定的,景境是一维的,情境是二维的,意境则是三维的。比如说,在景境空间并非纯粹的毫无情感的景物描写,只不过其主要意蕴是表现物和景的。

《浣溪沙》周邦彦诗词鉴赏 篇5

上片写暮春时节一个雨后黄昏的景色。首句写春雨刚过,落红满地,沾地不起。次句写一带疏篱,透过了星星点点的斜晖。“残红”点明春暮,“斜晖”点明日暮。春残、日暮,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斜晖,这一切物象,暗示出闺中伤春怀人女子之凄婉、寂寞。

第三句写蜜蜂采花归来。游蜂采花酿蜜,本身就标志着春天的活泼生机和散发着欢乐的青春气息;它傍晚时分窃香满载而归,更标志着春天的.收获和美好的归宿。这对于向往着青春欢乐的女主人公来说,又是一种撩拨和刺激。“窃香”二字,还包蕴着某种爱情上的暗示。如果说,前两句是用春残日暮的景象正面烘托,那么这一句便是用富于活力的物象反面补托。手法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下阕由景及情,即景生情。过片上句写室外风竹成韵,但所待之人未归,徒增思念者的寂寞无聊;下句写室内的沉香经过一天的燃点,已经变得微弱了,女主人公却无兴致再添香。这些细节描写,烘托了闺中人意的落寞无聊、涩滞不宁。末句“一春须有忆人时”“以情语作结,意谓整个春天只好怀人的苦闷相思中度过。这一结尾,包含无限深意,给人以言尽而意未尽之感。

古诗鉴赏法门举隅 篇6

“诗界革命”的旗手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里以“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一句概要诗歌创作之精髓。并指出“其述事也, 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 以及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 耳目所历, 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 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於晚近小家, 不名一格, 不专一体, 要不失乎为我之诗。”在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观里, 述事与炼格既要来自于世俗生活, 又要不同于古人既有之笔意格调, 要突出“我”之存在的主体性特征。黄公之诗歌观, 甚得诗歌本质。因引其“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两句以为诗歌鉴赏之法门, 再观诗歌鉴赏。

其一, 诗之外有事。

黄公此句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情境性特点。据此, 可将鉴赏细分为三个层次:一、诗歌鉴赏要善作情境性联想;二、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对应;三、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超越, 即做到当下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一.诗歌鉴赏要善作情境性联想。时空的界限是产生诗歌阅读接受障碍的主要因由, 但经典艺术作品总是人类生活的精炼形式, 在诗歌鉴赏中善作生活情境的联想与想像, 以生活的逻辑为抓手来切入诗歌的情绪, 是解除诗歌鉴赏时空障碍的第一要素。

以2011年重庆卷为例: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题目要求概括表述“客愁”在诗中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活情境生发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虽“今之世异于古, 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但人类的普遍情感大体总是相通的。从诗文来看, “问津”“孤枕”“乡国梦”可以看出是人至他乡, 可定为“客”, 至于“愁”, 不管是“交游落落”还是“吟对沙鸥”俱可看出。漂泊在外的作者, 孤寂到要对沙鸥吟哦, 与“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沙鸥意象的衬托之意不言自明。

二.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对应。诗歌的情绪往往挣扎于个人取向与时代价值的悖谬, 个人的命运, 有时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有时更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今时今日的人要跨越时间刻下的沟壑去理解诗人其时其境的心情与思想, 就势必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公共价值, 看到诗人的精神价值取向与时代公共价值间的分裂, 从而思考、摸索、理解这种价值分裂中的精神建构的轨迹, 促成建立鉴赏者与作者的价值对应关系。

以2010年全国卷Ⅱ为例:

梦中作 (1)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 (1)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本诗注解是一个关键, 再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 大致可猜出诗家既想超脱又有依恋的矛盾心理。欧阳修在诗中分叙不同意境:先写静夜景色, 扑朔迷离, 这是作者被贬后失意的表现;次写传说故事, 世事变迁, 写前途不明又无可奈何之情;再写酒兴已阑, 油然思家, 这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幻灭。诗中一句一景, 以景达情而又情景交融, 对仗十分工整。

诗是一种价值观存在。诗歌的共鸣, 不仅在于情绪, 更在于价值共鸣。诗歌鉴赏披文入情, 要看到诗歌语言细微处流露出的价值倾向, 即“诗外有事”是也。

三.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超越, 即做到当下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价值观的对应共鸣毕竟不能够在两个价值观全然不同的时空维度里完全实现, 更多的鉴赏与阅读, 是在一种当下性历史里的“自以为是”或说“自作多情”。这种解读的姿态是被新历史主义所认同了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 在当下历史中解读古代经典, 实际是一次古代与现代的融通, 在这样的鉴赏姿态下, 诗中与诗外的“事”并不是一个“框限”, 而是一个面向现代的“打开”, 求取的是一个现代性的解读维度与评价结果。

以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为例。此诗内容浅显, 阅读无虑。关键是命题者的提问: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 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 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此问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张耒以诗教子, 可谓浪漫而充满艺术气息。同龄人“北邻卖饼儿”为参照, 形象励志。卖饼儿“虽大寒烈风不废”, “业无高卑志当坚, 男儿有求安得闲”, 意在唤儿坚毅, 持之以恒, 父母之心, 可见拳拳。

一切当代人眼中的历史都是当代人自己选择的历史, 不进入当代人视野的历史是死亡了的历史, 这也正是“存在即合理”的另一个绝妙的证明。诗歌鉴赏, 在价值共鸣之外, 更需要有这样一种价值超越的姿态, 这也正是诗歌作为文学主流之一支的历史责任之一吧, 故而其言近旨远、“诗外有事”。

其二, 诗之中有人。

黄公此句强调了“人”在诗歌中的话语霸权。亦是其“我手写我口”“不失乎为我之诗”的另一表达。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 古典诗歌, 莫不是“我”之情绪控制的结果。因之, 诗歌鉴赏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情感的细微与绵密;二、情意的满与空;三、情绪的具象与抽象。

一、情感的细微与绵密。诗歌是绝高的艺术创作技巧的结果, 有尺素万里之妙, 故而, 诗歌鉴赏, 不能不关注到字、词、句式等的感知和探究。

以2003年全国卷为《过香积寺》例。第三联的“咽”字下得极为准确、生动、传神。诗人运用倒装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泉流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 声音细小了, 低沉了, 喑哑了, 仿佛人在痛苦的幽咽。而“冷”字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 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 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互相交通, 深刻而奇妙地表现出幽僻, 阴冷的感受, 从而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句句是景, 而以“安禅制毒龙”结, 把自己的情志毫无痕迹地化到了诗中, 真是如盐入水, 了无痕迹。

二、情意的满与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形式, 情感表现产生诗歌巨大广阔的艺术空间。诗歌的情感时而贲张如烈焰, 时而藏匿若轻烟, 因此, 鉴赏时必要注意诗歌创作中挖空心思的情感表现技法, 如留白、跳跃、重章叠唱、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等手法等。

以2010年江苏卷为例: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临江的高楼上宴饯, 橘柚香气满座。叙事状景暗含惜别之情。只说风雨入舟, 实则兼写出行人;因为“凉”意必然是身体的感觉, 更多的可能是心理的感受。“引”“入”二字呼应, 点出秋风秋雨特点。此一句寓情于景, 句法字法运用皆妙, 耐人涵咏。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的后段不道惜别之情, 却虚写“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不正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一版本?诗人从视 (月光) 听 (猿声) 两个方面造构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以景结情, 惆怅别情立显。

三、情绪的具象与抽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最精妙处莫过于将抽象化的情绪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诸如意象、意境、修辞等都构成了诗歌情绪具象化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又不避抽象, 在高度的晦涩里寻求一种情绪的瞬间爆发。

以2010年安徽卷为例: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客居他乡, 岁暮时节, 异族入侵。“还”字说明战争一直在延续, 隐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愤。而烟尘之大竟然“犯”雪岭, 鼓角之声可“动”江城, 敌人入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借代、反复的修辞, 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 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天地间每天在流血, 可是“朝廷谁请缨”呢?诗人直陈豪情:济时敢爱死?为拯救黎民苍生, 暗示自己虽死不恤, 以身报国。然而“寂寞壮心惊”, 报国无门, 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的情绪也达到高潮。

以上是情感的具象化, 是诗歌鉴赏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节。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诗歌情绪的抽象化表达特征。如脍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初看表面无奇, 不过是一个冬日独钓情景的单调呈现。但若将每句第一字拈来组合, 意境刹那广大无限:“万千孤独”!这是作者有意的一个曲笔, 但却通过最直白不过的平铺直叙来达成, 情绪在叙述里似隐全无, 而读者却在这高度的情绪抽象里分明感到了内心渗出的丝丝寒意。这种抽象化表达在古典诗歌里俯拾皆是, 因为并不是每个诗人都喜欢流露情感, 委婉本是中国诗歌一贯的表情。委婉到了极致, 即成为抽象。

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个性化审美意境, 是诗人在物我交融的陶醉中进行创作的结果。真正的无我之境其实是不存在的———诗人的主观情志融入物境之中, 成为物境的一部分, 暂时忘却了自我, 不过如此而已。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心凝神释, 与万化冥合”, 此之所谓也。黄遵宪所言之“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将古典诗歌的情境性与主体性合而为一, 真谓甚合诗心。

古诗鉴赏—咏物诗 篇7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本诗作于流配南方的岭表途中。

(1)本诗借“咏雁”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本诗主要用什么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2. 赏析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1)这首诗每一联都从某一个方面刻画赞美了骢马,请做分析。

(2)请分析这首咏马诗的主题。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咏 蟹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1)人们一般都用螃蟹来讽刺那些横行不法的恶霸,本诗则另辟蹊径,试分析本诗的寓意。

(2)本诗善用双关,请举例说明。

4. 读下面唐人雍裕之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1)这首诗咏的是什么物?请说明理由。

(2)为什么说“莫近鬓毛生”?这样写有什么新意?

5. 赏析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1)“竟还空”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古诗《浣溪沙》鉴赏 篇8

一向①年光有限身②,等闲③离别易消魂④,酒筵歌席莫辞频⑤。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⑥取⑦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一晌,片刻。

②有限身:意思是人生短暂。

③等闲:平常,一般。

④消魂:灵魂离开肉体。意思是极度悲伤、痛苦,或极度快乐。

⑤频:多次。

⑥怜:珍惜,怜爱。

⑦取:语助词。

【译文】

年华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一次平常的离别也会引起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还是及时行乐欢歌筵饮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频而推辞。 登高望远,放眼辽阔的河山,便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摧落繁花,更是伤感春光易逝。空念远亲和落花伤春都是徒劳无益,还不如去怜爱眼前这轻歌曼舞的美人吧。

【赏析】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古诗《浣溪沙》鉴赏 篇9

一、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欣赏古诗词的第一印象,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境遇,作品的感情色彩都会有所不同,甚至风格迥异。李白的浪漫飘逸、雄奇瑰异,杜甫的沉郁顿挫、真挚写实,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这些在整体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同一类作品,感情基调上的细微差别则需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比如下面三首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荊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这三首诗,共同点是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雄浑力量。但荆轲的是一种既知必死、慷慨赴难的悲壮,项羽的是一种英雄末路、回天无力的悲叹,而刘邦的则是志得意满、奋发图强的豪壮。对比欣赏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同一事物、同一景物,诗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诗歌情感自然会有所区别。

二、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现得异彩纷呈。同样是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是淡淡的乡愁;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思念家人妻小外,又有深深的忧国之情。而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相近的情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深度悲哀;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尽书文人淡淡闲愁。两首词同是愁思绵绵,同用比喻,同样形象生动而意象朦胧。然而两位诗人,则赋予不同的物象以相似的意境,相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超功力。

三、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思想和境界

“诗言志”。诗人的审美意识、道德修养、精神追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两首《卜算子咏梅》,我们从陆游的词作中能够看出作者仕途坎坷的身影,也读出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界;毛泽东的词作展现了梅花坚贞自信、昂扬开阔的精神风貌。陆游写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格调低沉、情趣消极;毛泽东写的梅花美艳坚强、浪漫无私,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教师在对比教学中,自然无需比较两首词艺术水平高下、道德情操优劣,但两首词中传达出的情趣境界却是大相径庭的。

四、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中选编的古诗词,无不是艺术技巧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代表作。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作者们或是化虚为实、虚实相应,或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或是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品评个中三昧,自须细细揣摩。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清新的美景写离情;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凄迷的悲景写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长别,前途未卜,通过作者的依依不舍与牵挂表达深厚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通过作者的安慰与劝勉表达深情厚谊。“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用“闹”字写春意,把大好春光写的有声有色。教师可以对比举例:“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以“弄影”写花,同样妙不可言,“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南朝王籍《游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准确的传达了噪与静、鸣与幽对立统一的神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宋代王安石则在《钟山即事》中将此句化用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意趣与技巧与前者真有云泥之别,无怪乎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五、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遣词与造句

古人重视遣词造句,古诗词中往往某个字某个词特别传神而带动全诗,从而流传千古。有些诗,诗人对用字曾经反复修改,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不用“过”“到”“入”而用“绿”?“僧敲月下门”究竟用“推”还是“敲”等。有些诗,不同版本的字句有细微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取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字有的版本用“失”字,教师为了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字的异同。其实两字各有妙处。“阔”描写了开阔浩荡的实景,直接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浩渺无际、视野开阔的感受,更加真实;“失”写出了江岸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受,给人无穷的想象。

古诗词鉴赏三步骤 篇10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古诗《浣溪沙》鉴赏 篇11

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二句即目写景:蜂、柳、鸦。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记家“的内心情结,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柳为”新柳“,鸦为”啼鸦“,这是春天景物,柳、鸦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示离愁乡思的传统意象。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梁元帝萧绎《折杨柳》)上句写”游蜂“,言”不记家“,已表现词人心曲;下句写”柳“”鸦“,却是暗示衷肠。于是才有后面的”寻思旧事即天涯“。”即“,是”便是“的意思,盖”事“已”旧“矣,一”寻思“,便”天涯“之隔。刘辰翁另有《山花子。春暮》词说:”东风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也是说春风中一分手,便是天涯相隔,即使所距咫尺之隔,也不相见,写空间距离如此,写时间距离也是如此。

过片承上往往不堪回忆之意,转入抒情。“睡起”句为倒卷法。“有情”,即指上句“寻思旧事”而言。所以知“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为此睡起后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而“情”也连同画一齐被卷起来了。这里的“和”字有“连同”之意。“情和画卷”,“卷”字兼管“情”与“画”。“情”也称“卷”,是情不得舒展之意。蕉心可卷,诗词中常用蕉心喻指人的情感,故情也是可卷的。“我情似画,可以卷也。”不很是富有情致。

“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态;但从写景来说,又与“晚风”句并列对称。

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象默默无言。刘辰翁另有《占绛唇。瓶梅》词,说瓶梅“春堪恋,自羞片片,更逐东风转”,也写瓶花在晚春中被风吹落,不由自主,象征着美人飘泊不定的不幸命运。本篇则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诗词中常用“无言”,实际是以无言衬托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如“天言匀睡脸”(温庭筠《菩萨蛮》),写伤春女子的冷落寂寞情愫:“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写倚楼怀远的离人的复杂心绪。刘辰翁此词则借景物(燕子、落花)来写词人“无言”,手法独特,抒情的效果却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浣溪沙古诗 篇12

一路盛开十里霞,春风得意绽红花。园中秀色更奇葩。

昔日曾经香艳丽,今年可是去年花?迷人景色客人夸。

9浣溪沙过江有惑

文/白山黑水

大浪淘沙向海流。

一江春水载行舟。

鹏城泪别恨悠悠。

游子天涯难见面,

鸥鹏四海舞风流,

烟波渺渺更添愁,,

10浣溪沙·游子吟

文/白山黑水

游子打拼入梦迟,

无时回复夜乡思。

孤灯月下泪涟漪。

日夜奔波春渐逝,

人生能有几多时。

如今把握莫延迟。

11-浣溪沙·贺飞师华诞

文/十期白山黑水

翰墨词林一醉翁,

痴心不改恋诗浓,

妙言信口乐无穷。

独钓江中来把盏,

满园桃李几千红。

初中古诗的阅读与鉴赏 篇13

一、调动语言积累, 准确理解诗句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读古诗也不例外。理解诗句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古诗用的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诗人为使作品更为简练、含蓄, 常常采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修辞手法、巧用典故等方法。

1.古今异义。古诗中古今异义词不少, 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 , 其中“国”指的是京城, 诗人说“山河依旧存在, 京城已经陷落, 春天草木丛生, 闹市已成荒园”。又如“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其中“书”指的是书信, 杜甫说:“战火连绵, 整整三个月不断, 家信可抵万金, 欲得难上难。”

2.词类活用。读诗不知词类活用, 常见词也会变成拦路虎, 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 这里的“春”是“争春”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动词。

3.修辞手法。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中的“婵娟”本指月中嫦娥, 用她代指月亮。

又例“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中的“烽火”是古代有战事的警号, 用以代指战争, 以上两例都是用局部代整体。也有用专有名词代一般事物的。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的“轮台”并非实指新疆轮台县, 而是代指北方边疆的防守据点。

4.古诗多数有严格的字数限制, 在有限的字数内还要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 诗人常常巧用典故。所谓典故是指引用古代书籍中的话 (“语典”) 或所记载的故事 (“事典”) , 读古诗时, 若不明某些词句是用典, 有可能作出错误的解释。如“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中的“八百里”不能按字面义理解成部队行进八百里。《世说新语·汰侈》上说:王恺有一头爱牛, 名“八百里”, 后来“八百里”成了牛的代称。明白了这是用典, 将此句理解为“部下的官兵食烤熟的牛肉”便不难了。

二、调动生活积累, 悉心体察形象

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事物形象, 即含情蓄意的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 , “花落”、“月出”、“鸟呜”这些动态的景物, 饱含诗人的感情, 渗入了诗人的人格、情趣。以动衬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夜间山涧中“空”和“静”, 进入一个清幽静谧的境界。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 只要设身处地, 悉心体察“风”、“雨”和“铁马”、“冰河”, 就可通过那天深夜“风雨大作”, 体会这种现实的“风”狂“雨”暴、电闪雷鸣的声势, 造成冲锋陷阵、杀声震天的战场氛围, 激发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三、调动背景资料, 关注诗题内涵

“古诗鉴赏”复习的要点 篇14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考查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

1.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用法;理解并能翻译。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提取信息;归纳内容,提炼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信息。

3.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针对以上要求,在这部分进行复习训练时,须强化训练几种意识:

一、整体阅读意识

整体意识指对一首诗歌要从各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考查,从前后句的关联中去解读语境,进而理解诗歌。

唐代刘商《画石》:“巷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先看题目“画石”,系指作画的石头;再读诗的前两句,初读颇令人费解,等上下调整语序,使之变成“千年巷藓粉绘佳,一片坚贞色犹全”,便可知这两句是写画石的形貌与节操;第三句“那知忽遇非常用”,是感叹画石大材小用;第四句“不把分铢补上天”内含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典故,写的是对画石命运的感慨。

为什么要感慨画石命运呢?结合作者的思想状况,写作技巧等综合考虑,就会得出结论:作者是采用以物喻人的艺术手法,借画石未能补上天来抒发贞士不遇之叹。

结论的得出,正是从题目到正文,从形式到内容,不断筛选信息,综合考虑,整体认识的结果。

二、意象、意境的领会意识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

领会意境,要重视意境创设的几种主要方式: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如高适的《别董大》)。

2.缘情造景。景由情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3.情景交融。此类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茑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意象、意境离不开物、景,但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目不尽相同,它是经过诗人的筛选,提炼润色而成,是经过诗人的情感升华的。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青涧中。”这里写了寂静山村中的几种意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这就构成了意象;而“闲”和“静”是构成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闲”在这里指悠闲、闲适,是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的心境,才看到、听到、感受到诗中的景象。

这首诗由几种意象连缀而成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幽静淡远的艺术境界。因此,意境的领会意识为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技法运用的“常识”意识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法,必须要具备这种“常识”意识。

古诗歌的表达手法通常体现在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烘托(正衬、反衬和衬托),用典;白描;常用的有:对偶、排比、比喻等。

语言风格:有自然平淡、清新朴实;雄奇、奔放、豪迈;委婉、含蓄、清幽;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等。

古人写诗歌,通常是几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读唐朝韦庄《白牡丹》:“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诗的题目“白牡丹”已点明题旨,那么,第一、二句写什么呢?这两句是以倒装的形式,比喻的手法,拟人的口吻、运用比衬,借新妇的“妒”和傅粉郎的“惭”来侧写牡丹之美。

储备古诗的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确切理解诗意。比如,诗歌中的“折柳”“柳”与“留”谐音,所以“折柳”多为表达“惜别”之意;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晴”与“情”谐音,明为写景,实为写情。

四、作品风格的辨析意识

由于时代不同,诗人思想观念的流变,人生经历的独特,撷取题材的视角各异,即就是同一时代不同的诗人也往往风格不同。如李白的诗风飘逸浪漫,而杜甫的诗沉郁现实;苏轼的词豪迈奔放,柳永的词则委婉含蓄。

从这个角度来说,熟悉名人的创作艺术风格,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对阅读作品自有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粗浅地从四个方面对“诗歌鉴赏”部分进行剖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多角度寻求鉴赏诗歌的认识规律,提高鉴赏能力。

诚然,诗歌鉴赏还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更好地在实践过程中做好这类题目,仍待进一步探索。

浣溪沙古诗词 篇15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2】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

【3】年光:时光。

【4】有限身:有限的生命。

【5】等闲:平常,随便,无端。

【6】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

【7】莫辞频:频,频繁。不要因为次数多而推辞。

【8】怜:珍惜,怜爱。

【9】取:语助词。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一向:即一晌,一会儿。

②等闲:平常。

③怜取眼前人:元稹《会真记》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评解】

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

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

【集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

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

----------------------------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

“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上一篇:元旦祝福领导的祝福语下一篇:牛虻700字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