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秋阅读试题

2024-05-20

听秋阅读试题(精选6篇)

听秋阅读试题 篇1

听秋阅读试题精选

总以为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也总喜欢在秋天里,叫醒沉睡的耳朵,来听听秋。

雨,总是和秋日有着很深的缘分;雨,也总是被人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情感,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秋雨,尤为如此,犹如一坛酽酽的米酒,善感的人只须走近,轻抿一口,那浓浓的愁绪就会如蚕丝缕缕扯出,袅袅余余。

在静寂的深夜,最宜听雨。只须依窗而坐,轻抿着清茶,偶尔,几点雨滴似乎不经意地敲落在窗棂上,瞬间飞散,消弭于雨雾中,不见踪影。心也倏尔一震,为那雨滴撞击玻璃的清脆。轻启窗子,那潮湿的雨气透过窗棂迎面扑来,让人躲避不及。那寂静的夜气与漫天的雨气彼此柔柔地濡湿,浸润,发酵,酝酿成一杯绵长而浓烈的老酒,沉醉不得,又清醒不能。恍惚间,思绪仿佛在时空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定格,一个叫柳永的诗人,站在长亭外,惆怅地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恐怕就是知了的叫声了。在秋高气爽的午后,睡意还未全消,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细听,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没有理由不去绽放这生命中的美丽。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左右摇摆,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那刚刚收割后的荒凉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短短的芝麻茬,还深扎在这坚硬的黄土地上,那稍稍发白发干的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地交流着彼此的秘密。此时,热闹夜市上聒噪的卡拉OK早已划上了休止符,人们也渐次进入了梦乡,各种关于奇幻的梦的故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悄悄上演,一切都沉寂着。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也许,美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会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或许有个声音会惊醒你疲惫的神经,那不紧不慢的“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没有理由的。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来吧,到这儿来。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不是吗?

选自《东方散文》第13期,有改动)

19.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请简要回答。(4分)

20.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均写到了“叫醒沉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4分)

21.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②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2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6分)

听秋阅读试题 篇2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内容也逐年向课外延伸, 截至目前完全取材课外。这至少表明一点:就是避免教师猜题、押题。也就是说, 课堂上灌注再多也无用, 死记硬背更不可取。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从文体知识角度传授知识, 启迪智慧, 训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文章,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与迁移。学生刚刚进入初四, 面对大量试卷, 很多同学看到阅读题就满脸愁容, 感觉无从下手, 这时应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为学生解析, 适时点拨, 指导。讲清楚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卷上所占篇幅最大的一个版块。现在的中考阅读有三个阅读材料, 其中一篇应为叙事类, 一篇可以是简单的议论文, 还有一篇是说明文 (可以是科技作品) 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 也可以是小说,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简单议论文的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说明文的目标是:“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要求, 笔者在阅读指导上重点在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 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能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能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事实证明, 这样的引导和点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 树立自信心。现在的学生是一见阅读题就不由自主地回避, 这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还有的是心存侥幸, 觉得自己写了就能得分。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解除学生的精神枷锁———缺乏自信心。树立必胜的信心, 树立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观。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积极分析的心态。在课改的大趋势下, 学生“我参与, 我快乐;我展示, 我精彩;我自信, 我成功”的参与意识有了, 但还是抓不住关键词、语言点。

面对以上情况, 作为语文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对他们的长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的能力, 以坚定其信心, 促其大胆参与, 对学生的发言、提问、解答都要以积极的观点看待, 哪怕是散乱的陈述, 微小的进步, 教师都要给予归纳、肯定, 并及时表扬, 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 指明努力的方向, 及时点拨, 善于引导, 为其坚定信念, 树立信心提供良好的契机。

其次, 要认真阅读, 仔细揣摩。认真阅读, 深入分析, 仔细揣摩, 反复推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与必备素质。

阅读的过程究其实质是整体感知—思考检择—排除筛选—组织概括。而有一部分同学不是首先整体感知, 而是先看题, 然后从选文中支离破碎地寻找, 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感, 这样获取的概念难免会断章取义, 顾此失彼, 似是而非。殊不知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既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又要以认真阅读为前提。

基于上述情况, 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读一遍课文后,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揣摩、推敲, 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重要信息, 仔细揣摩。一是要迅速筛选关键词句, 即记叙描写性句子中的主干成分, 说明议论性句子中的枝叶成分, 文段的中心句、总说句。抒情议论句以及揭示文眼, 显示线索的句子等, 它们一般都负载着文章的重要信息。二是要搜寻强调信息, 重点的标志, 这些标志包括:有承上启下, 提纲挈领作用的过渡句段。包含信息要点的小标题, 突出重点的着重号、黑体字、显示内容要点的序数词等。这些词句常常处于很醒目的位置。抓住这些富有标志性的词句, 就能把握文章的要点, 对其他文字可以一略而过, 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此外, 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至少应掌握以下三种技巧:精读、略读、快读。在这三项基本功上下工夫, 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才能实现阅读得分率提高的目标。不仅如此, 还要读思结合, 变注重局部为感知整体;变单纯被动的“接受式阅读”为“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变没有记忆的“白读”为注重积累的“诵读”, 从“举一反三”走向“举三反一”, 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技能才能有效提高。

如果说中考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 那么阅读理解也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 不容忽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 加强指导, 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 力争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摘要:就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内容而言, 课堂上灌注再多也无用, 死记硬背更不可取。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从文体知识角度传授知识, 启迪智慧, 训练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文章,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与迁移。

原创阅读试题推演 篇3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借先生以传,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由衢抵严,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余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觉有异,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舟稍近,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对峙,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蒨。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②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稍倦,隐几卧,而空濛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何若?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早年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做皇帝后,他改名换姓,归隐富春山。②陆羽:唐代著名隐士,精于品茶,著有《茶经》三篇,后世奉为茶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是役也顾:只是,不过

B.未暇问名暇:空闲

C.如披草寻磴披:披着

D.余窃愧未之逮也逮:赶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以为游,则亦游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其上更有异否/其皆出于此乎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篇点题,先点明钓台之所在,然后写游钓台的缘由——分写出远因和近因两个方面。

B.第二段写钓台景色,由近及远,从下到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奇丽动人的山水画。

C.第三段写游钓台,分目游、鼻游、舌游、神游、梦游、耳游等,构思新颖,行文巧妙,表现出作者盎然的游兴。

D.最后一段通过对话,交代作记原因,再次强调“以为游,则亦游矣”,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余告。

译文:

(2)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

译文:

(3)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C(披:拨开。)

2.B(两个“焉”均為兼词,相当于“于此”。A项,前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就;后一个“则”,连词,表转折,却。C项,前一个“其”,代词,它的;后一个“其”,副词,表揣测,大概。D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后一个“以”,连词,因为。)

3.B(应是“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4.(1)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关键词为“惟”“诫”,“余告”为宾语前置。)(2)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关键词为“意”“是”“固”。)(3)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原来这就是陆羽所品评的第十九泉呀,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关键词为“良”“盖”“即”。)

[参考译文]

游钓台记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于是想到富春、桐江一带的山水,是靠着先生而传名的,心里很以为奇异,很想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作为乐事。不过这次奉了檄文,启程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罢了,不是游览。但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从衢州到严州,一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只是眼睛所见,来不及问名字,(只能)点点头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觉得有些奇异,急忙呼叫船夫说:“那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是的。”船行到渐近一些,迫近一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将峰称作台,是后人这么叫它的。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石头铁色,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崖边的草木,也似乎有些威严冷静的样子。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条游动的龙,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所以我说:“山峰被称作台,是后人说出来的。”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原来这就是陆羽所品评的第十九泉呀,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细细地想这山峰起伏、路径曲折的样子,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但)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在游览了。稍觉疲倦,便靠在几上假寐,那山色空濛、滴沥的情状,竟同我的魂魄往来,于是连梦里也游玩到了,醒时天色已晚。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它上面有什么更奇怪的东西吗?四面的景物怎样的奇异?”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快乐呀,这次的游玩!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离开这船一步,又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遥遥在家作游天台山的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如果没有听您一番话,就想不到这些。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作一种,来答谢此山的神灵呢?”我自愧不能赶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二、小说

洋娃娃的房子

(英) 曼斯菲尔德

伯纳尔家的孩子从未看见过这样完美的洋娃娃的房子哩。房间都是用纸裱糊好的。除了厨房,地板上全部铺着红地毯。客厅里摆着红色的长毛绒椅子,饭厅里的椅子是绿色的……凯西娅最喜欢的却是那盏灯。一只配着白灯罩的油灯,像是灌满了油,一点就会亮一般。就这房子来说,洋娃娃显得大了一点,然而那盏灯却是十全十美的。它像在朝凯西娅微笑:“我是生在这儿的。”

次日早晨,伯纳尔家的孩子跑向学校,她们要向每一个人夸耀一番她们的洋娃娃的房子。“我先讲,”伊莎贝尔说,“我是老大,得由我决定让谁先来看。”洛蒂和凯西娅知道老大的权力,她们一声不吭,擦着路边的金凤花走过去。

伊莎贝尔被团团围了起来。只有莉尔姐妹俩站在圈子外边。

如果可能,伯纳尔家是不会让孩子上这学校的,但是方圆几公里以内只有这一所学校。结果呢,法官的女孩,医生的女儿,老板的孩子,送牛奶人的子女全都混在一起了。总得划条界线吧。于是,界线就划在莉尔姐妹俩这里。许多小孩包括伯纳尔家的,都不准和她们说话。连教师和她们说话的声调也迥然不同。

她俩是囚犯和洗衣妇的女儿。她们的衣服全是母亲用帮工的人家赏赐的“破烂儿”拼凑起来的。拿莉尔来说吧,她的衣服是用伯纳尔家绿色的假哗叽台布改制的,两只红色的长毛绒袖子是劳根家的窗帘。一顶成年女人的帽子顶在额头上,它曾是邮政局长兰基小姐的财产。帽子后沿向上翻卷着,还插着一根鲜红的大羽毛。妹妹埃尔斯,穿着一件睡衣似的白长袍和一双男孩的长统靴子。埃尔斯瘦骨嶙峋,一双呆板的大眼睛。她难得开口,从来没有人看见她笑过。

现在,她们就在圈子外面徘徊,总不能不让她们听吧。当有的女孩回头对她们冷笑时,莉尔和平时一样,害羞地傻笑一下,埃尔斯则眼睁睁地瞅着大家。

伊莎贝尔骄傲地讲着。地毯、床和有一扇小炉门的火炉,这些都引起了轰动。她刚讲完,凯西娅就插了进来。“你忘记那盏灯了,伊莎贝尔。”

“哦,对,”伊莎贝尔说,“饭厅的桌子上还有一盏小油灯。”

“油灯是所有东西里最最好的,”凯西娅叫了起来。她认為伊莎贝尔根本没把灯的优点说清楚。

好多天过去了,看过洋娃娃房子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见面就问:“看过伯纳尔家洋娃娃的房子吗?喔,真可爱!”

“妈妈,”凯西娅说,“我不能邀请莉尔姐妹来一次吗?”

“当然不能,凯西娅。”

“为什么呢?”

“去玩吧,凯西娅,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不行。”

最后,除了她俩以外,每个人都看见过洋娃娃的房子了。

一天下午,趁姐姐们陪伴客人,凯西娅溜了出去。她爬到院子里的大白门上荡来荡去。她朝路上望去,看见有两个小黑点在朝她走来。是莉尔姐妹。凯西娅从门上滑下来,像是要跑开。她犹豫了一下,又爬上了门。

“喂!”她朝莉尔叫了一声。

两姐妹大吃一惊,停了下来。莉尔又傻笑了一下。埃尔斯眼睁睁地瞅着。

“你们想看看洋娃娃的房子吗?”听了这话,莉尔的脸马上红了起来,随即摇了摇头。

“为什么?”凯西娅说。莉尔喘了口气说:“你妈对我妈说的,我不可以和你们说话的。”

“没关系,”凯西娅说,“来吧,没人看见。”

莉尔的头摇得更厉害了。

突然,莉尔的裙子被用力扯了一下。她回过头去,埃尔斯恳求似地看着她。莉尔疑虑重重地盯着埃尔斯。埃尔斯又拉了拉她的裙子……

“你怎么敢叫她俩到院子里来?”凯西娅的母亲高声嚷道。

莉尔羞愧得缩成一团,像她母亲一样,埃尔斯则惘然若失。她们一口气跑到了看不见伯纳尔家的地方后,坐在一根排水管道上休息。莉尔脱下插着大羽毛的帽子,她们的眼光梦幻似地越过草料场,望着小溪,投向那围着篱笆的地方,那里,劳根家的母牛正在那儿等着挤奶呢。她们在想些什么呢?

一会儿,埃尔斯挨到她姐姐的身边。她已经忘记了那个粗暴的太太。她伸出一个手指,碰碰姐姐的大羽毛,难得地笑了一笑。

“我看见那盏灯了。”她轻轻地说。

然后,两个人又一次沉默了。

(有删改)

1.文章第五段画线句对莉尔姐妹衣著的描写,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

2.莉尔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请探究文章中那盏“灯”的意蕴。(4分)

答:

4.“然后,两个人又一次沉默了。”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

1.通过繁笔(细节描写或从色彩的角度描写),极尽夸张(漫画式)地写出莉尔姐妹衣着怪异的情形,突出了她们家的极度贫穷与地位低下。(特点、作用各2分。)

2.①逆来顺受,不抗争:遭受奚落、呵责总是害羞地傻笑,或是羞愧得像她母亲一样缩成一团;②害羞自卑或接受了等级观念,遵守成人告诫:站在圈子外面看,不敢和凯西娅说话,不敢答应看洋娃娃的房子;③仍然带有孩童的天真与渴望:当妹妹要去看洋娃娃的房子时,她最终还是答应了,或被凯西娅的母亲赶出来后,眼光梦幻似地投向劳根家的围着篱笆的地方。(每点2分)

3.①是温暖幸福的象征;②折射了凯西娅未被同化的童真、善良,是人性(心灵)美好的体现;③是埃尔斯向往美好,渴望被人接纳的心理映照(或是分属贫富两个阶层的孩子心灵之间得以沟通的象征);④是作者渴望社会平等、仁爱的理想寄托。(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4.①表现了莉尔姐妹对社会不公的迷惘与无奈;②表现了她们与凯西娅的短暂沟通在成人粗暴干预下被阻断的失落;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冷漠社会的批判;④故事于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能唤起读者对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三、散文

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

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河岸散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朴的石桥、平静的河水、清朗的月光,这种充满古典情怀的场景使我对那人产生了好奇。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他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终如一地毫无顾忌地笑着,我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他与我擦身而过,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却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累人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著的东西。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

他的笑常常使我警觉,这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时,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就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并不是任何人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首先我已经不敢肯定这是一种病,当然就不能说他是患者了。我们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的,他们那不顾一切、彻头彻尾的丧失令我们疑惑不解,所以我们认定他们有病。有一个小常识很说明问题,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有删改)

1.作者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一种丧失,这两种“丧失”分别针对什么而言?请简要说明。(4分)

答:

2.文章写到里尔克,说他“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后又说“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简析这种“孤独感”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

3.文章以“必要的丧失”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必要的丧失”含义的理解。(6分)

答:

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大理石桥上的精神失常者,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

1.“怀旧”这种“丧失”是针对“往昔”而言,指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舍弃)。(2分)“憧憬”这种“丧失”是针对“现实”而言,指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扬弃。(2分)

2.指远离尘世的烦忧(2分),能够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客观、清醒、冷静的审视的一种独立精神境界。(2分。也可说成是“……的精神气质”。)

3.①“必要的丧失”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人生必需的。②“必要的丧失”是指人应该有所舍弃,即舍弃那些功利的欲望。③而舍弃本身也是一种获得,在心中留下唯一、单纯、永恒、执著的精神追求,以达到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的人生境地。(每点2分)

4.示例:①文章开头写精神失常者,借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出关于“必要的丧失”的话题;②结尾再一次提到精神失常者,是借以审视常人的行为,深化本文主题。③同时,使得文章在形式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每点2分)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是一首描写秋天声音的现代诗。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优美,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文中的象声词极易模仿,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符合小学生好奇,善于模仿,求知欲强等特点,所以教学的整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学习热情极高。

本节课我采用了充分朗读----读中体会----情境模仿----读中感悟----感悟交流----再次读文,这样的教学思想来设计整节课,回顾本节课教学,发现学生能够很好的体会秋天各种各样的声音美,体会到了秋天特有的风情,也能很好的将自己感受到的声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仿写,发现学生能够将自己对秋天的理解与体会写进文章里,并能将感受到的美蕴藏于字里行间,但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体会和感受到秋天的美,但在习作时不能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来抒写自己的感受,回想教学过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与自己分不开的,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体会各种景物美,还应注意引导和适时总结这些声音是秋天特有的。

高考英语阅读试题的命制“微技” 篇5

一、扩大概念, 巧设“是非”题

英语阅读中的“是非”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细节的表层理解, 检测学生对文章的认读能力, 也就是对文章提供的具体事实和线索能加以辨读。命题时, 可采用“扩大概念”来“歪曲”事实, 用“是非”难辨来设立干扰项。例如, 2008年福建卷第66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using your NatWest Credit Card?此题的干扰项C.You can use the card in any shop across the world.里的across the world为“扩大”的范围, 是根据文章倒数第三行 (Pay in over 24 million shops worldwide that display the Master Card or Visa logo) 的信息, 把该句里起限定“范围”作用的定语从句 (that display the Master Card or Visa logo) 删除掉, 考查学生“辨认”信息准确与否的能力。

二、虚实交替, 巧设“事实”题

英语阅读中的“事实”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具体事实的理解。针对阅读文章中常会出现虚拟语气等比较难的句式, 在命制题目时, 可以“虚实交替”, 即把虚拟语气与陈述语气交叉使用来设立干扰项, 考查考生对虚拟语气的理解。例如, 2007福建卷第56题Without Mr.Clark, the writer______.此题干与干扰项结合成为虚拟语气的句式结构。正确选项A.might have been put into prison是根据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I could have ended up that way, too, but Mr.Clark wouldn’t let that happen.来“虚实交替”而设立的。

三、改头换面, 巧设“细节”题

英语阅读中的“细节”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具体事实或抽象概念的理解。针对阅读文章中常会出现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 命题时, 可采用“意译”法 (paraphrase) 来“改头换面”设立“干扰项”。

例如, 2006年福建卷第72题“Choose the correct statements from the follow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_______.”此题里的e选项Floodline was created after the Easter Floods of 1998.是依据文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 (The service is being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a combination of better technology and increased investment following the Easter Floods of 1998 h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Floodline and an automatic messaging system that can warn thousands of people in very little time.) , 通过改变词性 (把creation变为created) 改写的, 可判断其为正确。

有的也可改变动作的受施对象, 进行“换位”思考, 来设置题干和“干扰项”。如2006年福建卷第74题的题干 (People can easily get information and advice about flood any time of the day from______.) 是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 (Floodline 0845 988 1188 offers information and advice24 hours a day and if warnings are in place, callers can get information either from local updates or by using a quickdial code for their area.) 来“意译”设题, 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 Floodline 0845 988 1188;而其“干扰项”分别是根据其前面的信息 (...an automatic messaging system that can warn thousands of people in very little time.) 设立了A.automatic messaging system和后面的信息 (The Flood Warning team in Kent has also sent letters to the people living close to the rivers or the sea and invited them to join the automated voice messaging system.) 设立了C.the Flood Warning team in Kent和D.automated voice messaging system。这样通过“就近干扰”, 进行文字上的“改头换面”, 考查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四、偷梁换柱, 巧设“推理”题

英语阅读中的“推理”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某句、某段意的理解或对全篇文脉的把握。设题时, 可采用“偷梁换柱”来设立干扰项, 考查考生的理解及捕捉信息能力, 即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句型结构和大部分相似的词汇作为干扰项, 但在某些地方换了几个词汇, 造成句意的改变。例如, 2006福建卷第67题的干扰项B.families can enjoy Horse Rides on New Adventure Playground, 是根据C篇第二则广告而设立的, 在广告里Horse Rides与New Adventure Playground都是“娱乐”活动名称, 而干扰项把Horse Rides当作New Adventure Playground上的活动。通过这样“拼凑”, 更能迷惑考生。同样, 干扰项C.Farm World provides lunches, snacks and fine dining, 是把第二则广告的名称与第一则的内容“偷换”。而干扰项D.the Europe-wide student competition will be held on June 15, 2006.是在动词上做文章, 通过对换“动作”, 把“注册 (register) ”“偷换”成“举行 (be held) ”, 迷惑一些粗心大意的考生。虽然正确选项A.Cafe Hub is a popular place in the local area是根据文章第一句 (Next to the Castle lies The Hub, home of 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and one of the most talked about spots in town.) 里的one of the most talked about spots in town而设的, 有点难度, 但考生如能识破其干扰项的“真面目”, 就能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五、以偏概全, 巧设“隐义”题

英语阅读中的“隐义”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能否统揽全局, 进行推断隐含意义的能力。设题时, 可以采用“以偏概全”, 以局部代替整体, 把文章的某些“正确”的细节 (Specific) 作为底本, 来设置“干扰项”, 更具有迷惑性。例如, 2006福建卷第58题的干扰项A.There are many foreigners in Japan.B.Japan is good for nightlife.和C.They can teach English privately in Japan.虽然文章都有提及, 且是“正确”的, 但仅为文章的细节 (Specific) ;而选项D.Japan has something more attractive than expected.更具有总揽全局、有更强的概括性 (General) , 故为正确答案。

六、凭空想象, 巧设“词义”题

英语阅读题中对“猜词”能力的考查, 一般注重考查“旧词新用”或“熟词生义”, 要求考生通过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或注解等上下文来猜测。命题时, 可根据所要考查词汇的特点, 利用学生容易“凭空想象”或依据“构词法”等“肆意”推敲的东西设置“干扰项”。例如, 2006年福建卷第73题的干扰项是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 (Anyone choosing to take up this free service will receive a recorded message directly to their home, business or pager telling them of the level of warning, giving them as much time as possible to carry out their flood plan and save items that cannot be replaced if lost or damaged, such as photographs or children’s favorite toys.) 里的pager来“凭空”设置了C.A page of papers written to offer messages.和D.A person invited to write pages of messages.起到“干扰”作用。而干扰项A.A boy employed to carry luggage in hotels虽是pager的一个“意思”, 但显然与文章所提供的语境不相“吻合”。根据文意, 可推出选项B.A piece of equipment designed to receive and show messages (传呼机) 为正确答案。

七、妙用谚语, 巧设“感想”题

英语阅读中的“感想”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体会及感悟;这既需要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又需要考生对全文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命题时, 可妙用谚语进行抽象概括, 使考生在紧张考试时能同时享受到英语语言的“美感”。如2008年福建卷第60题: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anni’s success?

A.Union is strength.

B.Never too late to learn.

C.Well begun is half done.

D.No pains, no gains.

这几个选项都是用考生熟悉的谚语来设题的, 只要他们能正确感悟整篇文章的含义, 便不难选出答案D.

八、一语双关, 巧设“意图”题

英语阅读中的“意图”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的理解。这种能力也是考生所必须掌握的。命题时, 可采用“一语双关”法来“隐含”作者的意图。如2008年福建卷第67题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show you how to______.此题的选项A.play your cards right中的“play”为“双关”语, 既有“玩 (牌) ”之意, 也有“使用 (use) ”的含义。如果此选项改成A.use your cards right, 便逊色多了。

九、标新立异, 巧设“主旨”题

英语阅读中的“主旨”题, 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整篇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的掌握。设题时, 要注重“标新立异”, 抓住事物的对称与平衡性质, 围绕“主旨”设置相关的“干扰项”。

例如, 2008年福建卷第75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title for this passage?此题的选项A.Sunscreen to Prevent Skin Cancer与B.Sunscreen to Increase Skin Cancer和C.Skin Cancer Caused by Sunscreen与D.Skin Cancer Caused by Freckles的结构是平衡对称的。又如, 2006年福建卷第63题的干扰项A.Birds Thin Down For Journey与正确选项B.Birds Fatten Up For Journey的意思刚好相对称;而干扰项C.How Birds Build Up Fat For Journey与D.How Birds Burn Energy For Journey在句式上又构成“平衡”的一对干扰项;C是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 (The first Study suggests that building up fat to be burnt as fuel during the migration is worth more than the energy it takes to carry the additional weight.) 而设立的, 而D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内容 (They forced a small amount of special water into the birds’bodies so that they could measure the amount of energy burnt during the flight.) 而设立的。类似的还有71题, 选项A和B与C和D各自形成结构一致、平衡的对称, 答案为D;75题干扰项A.Environment Agency和B.Technology In Flood Defenses在文章的第一句 (Despite the high technology and investment in flood defenses by the Environment Agency...) 里便“露面”;而干扰项D.Easter Floods是文章中的一个事例, 在第三段里出现。它们和正确选项C.Flood Warning System都很简洁、明了。总之, 这样设题, 使句子显得结构匀称、简约, 富有新意。

科技文阅读试题题型解析 篇6

【关键词】科技文 题型 解析

近几年高考中的科技文阅读题,选用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还是自然科学文,其难度都不大,但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与训练中,应加强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的认知与关注。因为“科技文”表述的东西往往具有唯一性,而命题者却喜欢故意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上设计出一些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东西,因此,我们在阅读科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概念是否明确

1.混淆或偷换概念。命题者常常有意混淆概念的某些属性,把文中原有的概念随意迁换,或鱼目混珠,或张冠李戴。

2.转移概念。概念本身的一些因素如数量、质量、功能等一般是定性的,不能随意改变,命题者则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3.概念表述不周。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其外延也随之确定。命题者往往忽略某一概念外延中的细小因素,而使概念表述不周,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

学术概念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阅读这类文章必须首先理解这些概念,否则就不能读懂文章。概念理解题解题的关键是概念表述要明确,同学们可分别从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属性上的差异等方面切入思考。

二、判断是否恰当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常常有意把文本中没有的信息掺杂到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中,有时则将原文的内容“改头换面”,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的判断能力,不仅要准确地选出有关信息,还要善于甄别这些信息正确与否。命题者常从判断“形式”如下方面来设置“干扰项”的类型。

1.单称与全称。这类型的设置一般是将阅读材料中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或者反过来。

2.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3.可能与必然。“可能”是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是指事理上确定不移,命题者有意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4.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常把“已经成为的事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的事实”。

5.条件(原因)和结果。有的选项在设置时,将原先的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当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和因果关系,造成先后颠倒、因果倒置的错误判断。

总之,判断要恰当,首先要求所判断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同时,还要求判断的形式应遵守逻辑规则和规律。如果形式不合乎逻辑,即使是内容真实的判断,有可能也是不恰当的。

三、推理是否科学

推理又叫推断,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定未知事物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文中可用作“推断”命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情况:(1)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2)作者在文章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3)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4)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个人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5)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可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等。高考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

1.时间错位。

2.推断无据或根据不足。推断没有现实基础即属“推断无据”。

3.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与原文不符合的结论。

4.结论错误或武断。命题者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片面的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

近年来高考“非文学作品类”阅读的命题,内容上淡化了难度,设题上着眼于不同梯度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此,高考“非文学作品类”阅读题在命题上一般会遵循如下原则: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考生阅读思考的先后顺序,尽量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由浅入深的层次。

上一篇:中考考点工作总结下一篇:黎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