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年级语文

2024-05-21

家一年级语文(精选6篇)

家一年级语文 篇1

家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家》这节课设计新颖、独特,层次分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是一节很有特色的语言课。在本节课中有许多亮点值得我学习:

1.学生能借助拼音课文读和认读生字,这是符合低年级的阶段目标和要求的,可见,教者对低年段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得很到位。

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者应用了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走进了文本。

3.阅读有梯度、有层次。通过多次不同目的`的朗读课文,不仅扫清了阅读障碍,而且对课文还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以后的感悟打下了基础,达到了以读促讲的目的。

4.教者能强调学生说完整话,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流畅性、连贯性及完整性。

5.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评,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6.拓展训练又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学完整首诗歌后,让学生创编儿童诗,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锤。

家一年级语文 篇2

图片能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具体形象。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将图片与阅读内容相结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 比如, 小学语文的“西湖名堤”这一课, 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许多关于杭州西湖景色的图片: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 通过一幅幅优美的图片, 学生感受到了杭州西湖的独特韵味, 由此产生了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配图阅读的方式不仅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帮助他们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提高其阅读质量和效果。

二、配音阅读

图片能够加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效果, 音乐更能提高其阅读感悟, 配乐阅读的方式, 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情境, 激发其与课文基调相同的阅读情感, 但是教师在配乐的选择方面, 要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题材和感情基调来选择配乐, 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 因为这首诗歌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喜爱,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节奏感比较强烈、基调比较宏伟的音乐, 在学习诗歌之前, 让学生一边听音乐, 一边想象瀑布飞流而下的壮丽情景, 随后教师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充满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 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加深对诗歌大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课文, 逐渐培养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 并通过情感的带入, 提高诗歌朗读的水平。

三、角色扮演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阅读课文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与想象, 这就赋予了书面化的课文语言更多的感染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比如, 在学习“泉水”这一节课时, 教师可以扮演山里的姐姐, 让学生扮演热情的泉水, 进行关于课文内容的生动对话:

师:哎, 泉水。泉水, 你们好!泉水泉水, 我要打些水回家做饭吃。

生:来吧来吧, 我的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个天然的水塔。

师:泉水泉水, 我要打些水回家沏茶喝。

生:来吧来吧, 我的水很甜很甜。

师:泉水泉水, 我要打很多水回家洗衣服。

生:来吧来吧, 我的水很清很清。

这种角色扮演的阅读方式, 不仅增加了阅读情趣, 更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语言和主旨的理解。而有的课文包含的对话比较多,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使学生根据自己对扮演人物的理解, 使用各种不同的语气, 使文章阅读具备一定的表演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恰当引读

恰当的引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文的结构特点, 在阅读内容的关键地方进行恰当的提点。引读有很多形式, 比如在学习“孔子拜师”这节课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提示的引读方式:

师:是啊, 尽管山高路远, 孔子坚持———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不管日晒, 还是雨淋, 孔子依然———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哪怕再苦再累, 孔子仍然———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进行引读时, 教师要依据课文自身的题材和结构特点选择科学恰当的引读方式, 不仅要使其起到读前启发的作用, 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使其具有良好的读后思考效果。

五、科学评读

如何抓好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 篇3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就如何扎扎实实地抓好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基础,着眼语言的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测试应着力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考试命题总体来讲很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但是要加强整合。

对词、句的积累及理解的考查不再采用空洞的“按要求写词语”的方式,而是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或警句:我爸爸口才不错,说起话来,文采也好,写起文章来,别人都说他很有学问,是个的人。

2. 广泛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根本保障,且我认为六年级语文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字词方面的积累。

字词对于篇章如砖块对于房屋,学生没有充分而准确的知识积累,却想要理解篇章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可见积累字词的重要性。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教师在课文教学时一定要对一些易认错的字词严把质量关,即要求学生能够读准音、记住形、明其意。

2.2 名言佳句的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名言佳句,对这些名言佳句的识记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3 古诗、歇后语、俗语、谚语言的积累。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特点是语言精练,它们或感情丰富,或哲理深刻;歇后语、俗语和谚语虽然相对通俗易懂,但也言简意赅,让人喜闻乐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古诗名句、歇后语、俗语、谚语等进行识记和背诵,并学会运用,如根据句子填上适当的古诗或歇后语等(爸爸一个人长期在外打工,每当节日来临之际都要打电话回家,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3. 复习要讲求实效。

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每一节复习课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可以随文复习,以新课教学目标为点带出旧知旧文同步复习;也可采用归类复习法,也就是以知识点为点,带出文本进行复习。这样就使学生每次复习都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

4. 复习要求活。

机械重复是复习的大忌,应当尽力避免。所谓求“活”,就是要在复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变式、变序、综合”的方法,把知识活学活用。在“活”中求得扎扎实实的复习效果,在“活”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活”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5. 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

5.1 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5.2 拟人:

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做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5.3 排比:

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5.4 夸张:

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5 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5.6 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6. 扩句的复习。

6.1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形象、生动的句子。

6.2 扩写句子要注意的问题

6.2.1 要在原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写,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分。

6.2.2 扩充的词语要跟原句的词语搭配得当。

6.2.3 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

7. 缩句的复习。

7.1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分,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简洁。

7.2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7.2.1 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7.2.2 其次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7.2.3 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7.3 缩写句子时的注意事项。

7.3.1 缩句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

7.3.2 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枝叶”尽可能去掉。

7.3.3 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可能会颠倒句子的原意。

7.3.4 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呢、呀”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8. 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三个为主。

8.1 以学生为主。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要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沟通的桥梁。复习时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8.2 以课本为主。

现在有很多复习资料,具有新、全、活等特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题量大,能力要求高。根据这些特点,复习时既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使他们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8.3 以课内为主。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4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更多使用的是情趣教学。情趣教学理论提出教学中要以情感为依托, 以体验学习为途径, 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 挖掘其智慧潜能, 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趣味中获知, 在求知中得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促进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旨在实现乐学与会学的统一, 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激发学生乐学的情趣和兴趣, 激发认知冲突, 形成情境, 发挥引趣启智的功能, 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以画引趣, 理解感悟

这是一种用图片或简笔画的形式引发学生乐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反复进行图文对照朗读, 从而自主理解关键词语, 不待教师教的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第二自然段这几句时 (太阳已经西斜, 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显得十分壮丽。) , 我没有过多的提问, 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默读课文后, 我请学生评论我在黑板上画的图, (我故意把太阳画得光芒四射, 只画了一座山, 也没有披上夕阳的余晖。) 我说:“老师画的和课文里写的一样吧?”有的学生读书很仔细, 发现了其中一两处错误, 我便鼓励学生说:“看来这幅画有好几处问题, 不着急说, 再读读课文, 找出画上的错误, 说说原因。”一听说要给老师找错误,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他们有了阅读的冲动, 并通过自己反复阅读、图文对照, 关注到了课文里的重点词语。从“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能体会出夕阳西下时, 太阳光芒是柔和的。从“连绵起伏”能体会出西山的样子是:许多座山有起有落、高低不一、一座连着一座。起初, 学生用语言表述不清楚, 我便给学生降低难度, 让他们用手势比划, 再把手势转化为语言文字, 这样形象化的教学,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有了前面的指导, 学生便更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了, 也能自主理解“披着夕阳的余晖”了。

可见, 以“给画找错误”为切入点, “以画引趣, 理解感悟”这种情趣教学策略, 能大大激发学生反复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渐渐树立了要关注重点词语, 仔细品味揣摩词义的意识。

二、以演动情, 体验领会

“以演动情, 体验领会”是以表演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 将学生置于生动的情境中,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体味到学习的情趣, 体验领会课文内容的策略。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重点句时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 我首先请学生边默读边圈出描写蝴蝶动作的词语, 交流圈画的词语后, 我对学生说:“要是能把这欢乐的场景表演出来就好了, 要表演得生动、逼真, 还得静下心来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第二句, 边读边想, 试试吧。”学生很投入地反复读着这一重点句, 读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选演员”, 以选“一只蝴蝶”为切入点, 激励学生认真读书, 抓准词语“一群群”, 体会蝴蝶数量的多;通过让学生选不同的颜色扮演, 体会到“色彩斑斓”这个词的意思, 同时又进行了成语的积累。这样, 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了。又通过“表演蝴蝶的飞行历程”体会到“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几个动词使用之精妙。

运用了“以演动情, 体验领会”策略, 既加深了对“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些动词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到五个动词的不同含义和用词的精妙, 又感受到蝴蝶跋山涉水的情景, 使他们自然体味到蝴蝶像人一样, 在春天到来时就要聚会, 它们五彩缤纷, 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以换促思, 比较揣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文章后能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语感的初步培养。语感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发展学生学习情趣的必然选择。在低年级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抓住一两个语言文字训练点,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而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培养语感是中、高年级的事。当然, 在培养学生语感时的方法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换促思, 比较揣摩”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例如,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重点句时,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我认为本文中“赶到”就是一个重要的语感训练点。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我在朗读这句话时, 故意将“赶到”读成“来到”。并问学生:“我读得挺好吧?”学生发现我读错了。我又紧追一句:“‘赶到’和‘来到’差不多吧?”学生立即反驳:“不一样, ‘赶到’能表现出小蝴蝶很着急到蝴蝶谷去, 而‘来到’表现不出来着急的样子。”“因为小蝴蝶在路上克服了那么多困难, 所以要用‘赶到’。”“我也觉得小蝴蝶很想快点到蝴蝶谷, 所以要用‘赶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初始化的指导, 学生进行词语比较、揣摩的方法。在学生理解词语, 融入意境时, 我又跟近朗读指导:“你看, 作者用词多妙啊!我们把他们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吧!”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以换促思, 比较揣摩”这种情趣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比较中体味美,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使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 过程是流淌着情感的过程, 在趣味中发现、研读、品味, 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以读悟情, 陶冶品位

要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充分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反复的朗读不是呆读, 傻读, 要有重点的读, 有层次的读, 有个性的读。有重点的读,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层次的读, 可以揭开文本表层, 使学生体验情感;有个性的读, 能够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优美的课文, 只有多读, 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 体会到文中之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用心朗读, 体悟感情,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品位语言的能力, 我称这种情趣教学策略为“以读悟情, 陶冶品位”。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想象, 可以使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画面之中, 有身临其境之感,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情境营造需要增强氛围, 需要熏陶感染, 手段不光有声像, 还可以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在学生朗读后进行及时的评价, 适时的鼓励、点拨、赞许、提示, 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还要注意处理好个别读和全体读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听、评中有所提高。

五、以说激趣, 积累运用

“读”的训练并不是孤立的, “读”与“说”应该紧紧地结合起来。开始的时候, 读是为说服务的, 通过初读, 会对文字有整体感知, 进而开始表达, 这是读与说的第一次结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理解了文本, 渐渐走入了本文描绘的情境, 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便会受到熏陶感染, 当学生谈出自己感受后, 说又可以为读服务, 学生的朗读会有质的飞跃, 这是读和说的第二次结合。这就是“以说激趣, 积累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的生成原因。

例如, 教学《夕阳真美》时, 我启发学生说话:“夕阳真像是位画家, 把身边的云朵染成了哪些颜色?”“只有这几种颜色?再读读课文。” (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 “可能还会有……”“谁能只用一个词就把这么多颜色说进去?”“想看看夕阳这位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吗?” (出动画) “真奇妙!这么多颜色真丰富啊!挤在一起真是绚丽多姿啊!谁能美美地读读这段?” (比赛读) “夕阳不光把身边的云染成了……还把……染成了……” (出课件) (欣赏图片后说话。) “原来小小的省略号里藏了这么多东西, 引起了我们这么多遐想!就带着想象再读读课文吧!”

读说结合拉近了文本与孩子的距离, 孩子在说的时候, 思维又是联系着自己的生活实际的, 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情。在读和说的过程中把文本中的“情”挖掘出来了, 所以学生就读得更好, 说得更好, 学生的情感也就愈加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语言。

六、以写抒情, 拓展延伸

在实施“以写抒情, 拓展延伸”这个策略时要注意抓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供写作的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大胆想象。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 去想, 去感受, 去体验。

例如, 学习了《猴子种果树》, 可以让学生写写:猴哥到头来, 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那么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学习了《沉香救母》让学生想象写话:小沉香刻苦习武, 就是为了早一天见到自己的母亲,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 现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华山脚下, 他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呢?在学习了《一株紫丁香》, 进行拓展:书上的小朋友用优美的诗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写在小卡片上送给老师, 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心里话。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1.课前学习 ———为更好地阅读做准备

1.1指导预习, 教方法。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生已经升入五年级, 可以熟练掌握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通览全文, 将不认识的字词标出, 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随后借助工具书, 明确字词的意思。 其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达到正确且流利地朗读课文[1]。 最后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读完课文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2加强词句练习, 重积累。

读课文只有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只有明确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根据需要进行再创造, 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词句本身的理解, 二是要重视词句在句子或文章中的运用[2]。 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及时掌握, 先要明确这些词语和句子一般在哪些情景进行使用。 有些词语意思浅显, 学生很容易自己理解;有些词语语义晦涩难懂, 教师要精讲并造句帮助学生理解。在进行句子练习时, 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变换, 如“被字句”换成“把字句”;当然,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造句、仿句练习。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子, 是更好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2.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

2.1多形式读, 启迪思维。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堂教学自然要避免单调乏味, 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更能进一步达到阅读要求的效果。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 读书形式也就多种多样。 从阅读目的说, 可以开展: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 从阅读速度说, 可以开展:速读、慢读、跳读, 等等[3]。

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阅读, 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 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例如教学《珍珠鸟》的7、8、9、10自然段时, 由于这几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 因此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 (1) 老师:雏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老师:起先在哪里活动? 学生读。 老师:随后呢? 学生读。 (2) 老师:久了? 学生读。 老师:渐渐的? 学生读。 老师:它先? 学生读。 (3) 老师:它放开胆子? 学生读。 老师:它完全放心了? 学生读。 老师:有一天? 学生读。 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 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启发学生写下发现的东西。 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雏儿与作者还会有怎样亲密的互动?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写几句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实践证明:通过引读理解课文内容, 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 可以习得方法, 启迪思维,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 先说后写, 水到渠成, 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2自主阅读, 放飞心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读是悟的基础, 悟是读的深入, 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 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 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 “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 “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需要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练习和培养。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鲜明的态度, 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 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 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 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3.课后学习 ———有兴趣有计划的阅读

3.1鼓励课外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可以发动学生把疑难解决。 在我引导同学们学习了《丝绸之路》这节课后, 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骆驼可以在沙漠中生活? 其他生物像羊、牛, 为什么不能在沙漠中生活呢? ”这是从课文中引申出的问题, 难以预料。 我随即向学生发问,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外的读物进行解答。 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 而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读物,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2小组阅读, 制订计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小组, 组内成员共同制订阅读计划, 具体可以包括:读哪些书, 什么时间进行读书笔记的交流等。 这样通过小组的共同学习, 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促使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又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 小组阅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等等。

阅读, 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长时间下工夫;而且要切实落实《课程标准》, 更应将课前、上课过程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基础教育工作者感受着中国教育领域的理念及行动变革。如何提高阅读质量,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不仅要切实落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形式读和自主阅读, 而且要从课前学习的预习及增强词句练习, 课后的课外阅读及制订计划读着手。三管齐下,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进而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庆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2]袁艳杰.阅读伴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家一年级语文 篇6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

(一) 因升学带来的测试效果

在我国的小学中, 学生步入高年级时普遍先体会到的就是升学的压力。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价, 将高年级语文中的知识点作为授课目标, 把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自身的任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人文特征的内容, 把应试当做了关键点。现在普遍的教学都是这样的流程, 使得语文素养的培育有了相对较大的阻碍。

(二) 固定的教材内容设计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限制的效果

小学的语文教材, 在一定程度上很少推陈出新, 基本维持不变, 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 这让教师逐渐拥有较多的经验, 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上, 也可以教学顺畅;可是另一方面, 在教学顺畅的同时, 也意味着教师不会去发散思维拓展其他的内容, 创新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在稳固的情况下, 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 这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没有作用的。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

(一) 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递人类的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本质, 同时文化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人, 并且教学人。语文素养密切关注全方位的发展, 追求的是获得价值和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 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进程中散发着重要的光环, 在小学时期就贯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最基础的举动。在我们成长的进程中, 语文的素养有着核心的作用, 它可以使得小学生从基础出发, 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让终身的教育能够落实。

(二) 语文的人文价值是语文素养重点强调的

当今时代, 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能, 已经不足以表现语文对于人们带来的好处了。语文的素养在我们一生中都是产生正能量的, 在人类生命中是始终存在着的。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 是高科技与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 语文的素养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幸福和归属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是小学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 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三) 学生的生命历程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 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 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历程, 让经典的语文作品灌输到学生心灵, 展开与智者、与生命的对话。

三、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以学生为主体

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 教师要深刻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是教育界观念的突出改变, 也是为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完善的必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 课堂教学是以他们为中心的, 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

(二) 要把学生的全体素养培养上去

语文是我们刚踏进校园首先接触的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来看, 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全体的学生的素养, 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在全体的学生中进行教学, 将学生内在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

(三) 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语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课本中的文章。在学习文章时, 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是结合生活, 将学生带入情景。所以, 教师在语文的授课中要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将文章的局限性拓宽, 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把握、创造、认识和了解生活的基础。

四、怎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语文的素养

(一) 灌输现代的教育思想

在持续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性的教育。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本, 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激发;要以全面发展为基本的动力, 让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性格;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要以全体的学生为教学的对象, 让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要以美好的未来为基本的目标, 将学生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的公民。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设立趣味性浓厚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深究、去解答, 以带入情景的模式, 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兴趣, 进行主动探究。

(二) 改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 最为基本的是学会语言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 (1) 在语言知识中附加值的传授产生。 (2) 让文章能够顺畅地解读出来。 (3) 实践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4) 让语文的交际能力展现在现代的生活中。

(三) 让学生的语文视野能够拓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贯彻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 包含: (1) 让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 (2) 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 去了解课堂上不能学习的知识。 (3) 以科技工业园和人文的景观为基础, 带领学生去参观。 (4) 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体验。 (5) 让学生注重观察, 把父母和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总结, 并区分利与弊。

五、总结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采用科学的途径, 要注重细节, 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 那么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会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内在品质就是语文的素养。内在的品质包含很多的方面, 包括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的道德素质。本文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 探讨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指出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语文视野等在培养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2) .

[2]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3) .

上一篇:学历教育机构资质下一篇:楚米镇卫生院2011年计划免疫工作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