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河之舞音乐教案

2024-07-28

小学大河之舞音乐教案(精选3篇)

小学大河之舞音乐教案 篇1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了解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欢快、热情的情绪。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大河之舞》气势宏大的舞蹈场面。

3、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

2、感受流行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

3、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

教学难点

1、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节奏、情绪方面为乐曲分段。

2、学跳踢踏舞的基本步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大河之舞》的视频、录音带、录音机、踢踏舞视频。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新的音乐领域。

三、欣赏乐曲

(一)初次完整欣赏乐曲。

师:首先老师请你们听这段音乐,听后,请你说出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从节奏和情绪的变化上去看,能分出几部分?如果同学们能听出是什么乐器主奏就更好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随老师用指尖点节奏感受音乐。

(二)分段欣赏。

师:那么我们通过节奏、情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乐曲分为两个部分。

1、欣赏第一部分。师:刚才同学们也听出来了,这首乐曲中还加入了舞蹈者的脚步声。那么乐曲的节奏又是如何跟着舞者的脚步发展变化的呢?

师:我们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边看黑板上老师画的图谱,并随着舞蹈者的脚步声拍手感受一下第一部分的情绪。(老师点击第一主题)师:第一段音乐是怎样的情绪?

2、欣赏第二部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部分曲谱。

师:第二段的节奏有明显的变化,音乐加入了什么样的节奏类型?

师:对,加入了后十六分音符,我们看着第二部分的曲谱,用手划拍视唱感受一下。师:下面请同学们小声用“哒”随电子琴伴奏哼唱,并随电子琴加入拍击。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乐曲是谁创作的吗?这首乐曲就是由爱尔兰著名的音乐家比尔•惠南创作的——什么呀?(教师展示幻灯片)师:对。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音乐只是《大河之舞》音乐剧其中的一段音乐。

(三)完整欣赏。

师生共同观看《大河之舞》视频。

(四)介绍《大河之舞》的背景。

师:《大河之舞》是什么?它是一部音乐剧。共分四场。这部音乐剧主要表现了爱尔兰古老的历史,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刚才我们欣赏的那首乐曲只是《大河之舞》音乐剧其中的一段音乐。老师希望你们能记住《大河之舞》这段音乐。

四、学跳踢踏舞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其实咱们中国也有自己本民族的踢踏舞。有谁知道是哪个民族的? 师:对,是藏族。大家课下可以去网上找一找关于藏族踢踏舞的视频,感兴趣的可以自学。

五、课堂小结

《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它印证了这一点:一个被遗忘的舞蹈因为一群热爱它的爱尔兰人,走向了广阔的世界。《大河之舞》不仅是世界舞蹈的瑰宝,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的骄傲。

观《大河之舞》有感 篇2

——题记

沉寂的舞台,惟有爱尔兰风笛的旋律在舞台上空回旋。婉转而动人,给表演蒙上了一层拥有爱尔兰风情的面纱。

灯光汇成几束,射向舞台,将观众的视线吸引了过去。灯亮处,几排女舞者正在有节奏地踢踏着双腿,整齐而悦耳的“嗒嗒”声,从舞台上传出,扣人心弦。舞者的上半身纹风不动,只有那两条腿上下、前后地踢着,踩着,踏出一曲沉着而灵动的鼓点,在风笛的伴奏下,显得格外和谐。

一幕谢了,灯光汇成一束,照着一位身着白衬衫的男舞者踩着节拍踏了进来。浑厚的节奏声从他的鞋底有力地传出,观众席上响起一阵赞美声,这就是本次表演的男主角。他的脚步看似轻盈富有弹性,跃动自然,实则落地有声,且声音响亮醇厚,如同牛皮鼓上的次次敲击,沉闷却不失活跃。他的脚步在飞快地变换着,节奏十分急促,但却能让人清晰地听见每一次踏步,双腿的交替,犹如钢琴家在琴键上跃动的手指,灵活自如,发出的声音却始终不变地有力。

不知过了多久,又上来了几排舞者,整齐划一的脚步如蜻蜓点水般踏在舞台上,却是震撼人心地响亮,数排舞者一起跳,如雷鸣般的低沉而振作的声音,久久回旋。侧耳倾听,如同飞瀑从崖间飞流而下,撞击在岩石上,声音浑厚有力,使人为之震撼。

女主角姗姗来迟,在众目期盼中上场了,纤长的双腿优雅地跃动,沉稳的脚步声中透着几丝柔和与妩媚,清晰的声音略显柔弱,却仍不失踢踏舞所特有的极强的节奏感。

不久,男主角又上场了,男女主角一起踢踏着舞步,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夺目。男主角舞步的厚实,女主角舞步的轻松,相互陪衬,既和谐又富于变化。他们的舞步起落之间很有默契,脚腕灵活地转动着,脚尖与脚跟轮番击踏舞台,踏出的节拍错落有致,回旋着激动人心的节奏的旋律。

很快,几队其他的舞者也一起上场了,从阶梯上一路踏下,脚步一伸一缩,都配合着音乐与节奏,一踢一踏,相互呼应着动作和节拍。场上此时已经是舞的天地,声的海洋。只有急促的.踢踏声占据着听众的注意力。时间过去了很久,演员们的脸上丝毫没有倦意,依然以有力的舞步展示着内心对舞的热爱。

也许,团队精神加上力量感,也是《大河之舞》能够扬名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踢踏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它不同于优雅的芭蕾舞,也不同于狂放的吉朴赛舞,它只是用鼓点般的节奏去感动每一个观者,以声音去震撼每一位听众。

小学大河之舞音乐教案 篇3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 李昕蔚(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一等奖)

设计思路:

《大河之舞》是爱尔兰著名的大型歌剧,也是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经典之作。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把踢踏舞的节奏作为主脉贯穿整个课堂。

在整首舞曲中,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每一次旋律出现的时候,舞蹈演员都会采用不同的踏击方式,舞步越来越快,节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也让欣赏者的情绪随之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在整个教学中,我设计了感受节奏——表现节奏——创造节奏——成品展示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曲的旋律总在学生的耳边不断回响,同时也达到了记住舞曲主旋律的目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小提琴作为课堂教学乐器,既尊重了原曲本身就是由弦乐演奏这一特点,也便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密切地交流。

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真正地喜欢踢踏舞这一艺术形式,为课后进一步欣赏、探究这部大型的艺术盛宴作好一个入门的引子。

教学目标:

一、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快感。

二、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造音乐节奏。教学重点:

一、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

二、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踢踏舞的录像、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2.教师课堂乐器选用小提琴,能够与学生灵活交流。3.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探究和交流。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模仿节奏的游戏。

【设计思路:通过模仿节奏的游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作了一个有效的渗透。】

二、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三、听辨导入

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

【设计思路:用猜声音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四、简介踢踏舞的发展,出示课题

1.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2.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到了19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 舞台。

播放美式踢踏舞视频,学生谈感受。

播放杨丽萍的《雀之灵》,学生观察并谈出两种舞蹈的区别。

3.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但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

【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来的,这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并与《雀之灵》相比较,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大河之舞》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

【设计思路:介绍里菲河,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

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断 1.感受舞蹈内容(1)整体感受

播放《大河之舞》。学生思考并谈论这段爱尔兰踢踏带来的感受,及与美式踢踏的区别。(2)感受旋律

a.老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 b.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

【设计思路: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la”音模唱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是出于两点考虑:1.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2.小提琴很便捷,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六次)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

(1)旋律在不断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采用了不同的步伐,因此也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

【设计思路: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

(2)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 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两次。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3、即兴创造节奏。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设计思路:创设平台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创编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4、成品展示

跟随《大河之舞》视频,全班共同表演。(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设计思路: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这一连串越来越激烈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踢踏节奏的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六、拓展内容 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设计思路:一段藏族踢踏舞不单单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更是让他们知道有关踢踏舞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踢踏舞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快乐。

为学生提供“踏破铁鞋”网站网址:http:/// 【设计思路:网址的提供,使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浏览观看有关踢踏舞的更多的知识和最新的发展动态,有效地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 学生踏着踢踏舞的节奏走出教室。

《大河之舞》教学评析

【专家点评】

点评人:于伟 刘东升

这节课首先树立了“踢踏舞是舞者在奏乐”的观点。老师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避开踢踏舞的舞蹈学习这一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蹋踏舞所特有的节奏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节奏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切入点,以节奏为主线,围绕孩子对踢踏舞节奏的感受和体验、模仿参与、团结协作和创造拓展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感受了节奏、表现了节奏、创造了节奏、组合了节奏,而且是通过节奏的学习聆听了音乐、学习了音乐、了解了音乐。课堂环节清晰,设计合理,教具运用准确,真正做到了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不断的修正中,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善于等待学生,等着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教师整节课都能够及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和感受。教学设计符合音乐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始终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有序地进行着音乐的活动、音乐的创造,是音乐在引领着老师和学生。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已经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创造着快乐,这种快乐在孩子们走到台下的时候还在延续着。

教师以小提琴演奏、伴奏和学生敲击节奏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高超的小提琴演奏和与学生近距离的情感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增强。用手替代脚,由不会到会,很快准确地敲打出《大河之舞》的强烈节奏,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强大魅力。这节课小提琴作为课堂教学乐器的选用,既尊重了由弦乐演奏的原曲,又利用了它操作灵活的特点,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道音乐沟通的桥梁,使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中国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的呈现,既拓展厂本课知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还巧妙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踢踏舞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同行点评】 小学音乐鉴赏课《大河之舞》教学点评

张甜梦

来自于山东烟台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李昕蔚带来的小学五年级音乐鉴赏课《大河之舞》,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乐趣。这是一节为小学五年级设计的音乐课,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本文我主要从一个方面进行评述,即她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律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设计的音乐练习环节基于本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其现有的知识水平,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问答。

一、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教学

整节课的刚开始,老师就以模仿节奏的游戏方式引入。她用手在桌子上先拍 击一个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跟着学,进行节奏模仿练习。后来到第二、第三、第四次的节奏模仿练习时,教师会做一些力度、速度和节奏型的变化,但是可以看出来,学生依然可以很准确的拍击出来。这种简单的游戏式的节奏练习非常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心理学中指出: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随意性,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李昕蔚教师采用的游戏的方式,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能激起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且其节奏模仿游戏,由简到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最简单的节奏练习中学会了较复杂的节奏。这也同时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教学要遵循“小苗长成大树”的教学原则。不管怎样,教师通过简单的节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在玩的游戏中,不仅获得了快乐,而且也获得了知识。

二、练习环节设计基于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设计了一些音乐练习环节。这些练习是考虑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的知识能力设计的。比如:当学生听了几遍《大河之舞》的主旋律并哼唱了几遍之后,教师再放一个新的旋律,让学生说出这是否就是刚才所听歌曲的主旋律;老师放整段舞曲,让学生听 登载于《音乐时空》 2014年第3期 出主旋律在整个舞曲中出现了几次。曹理所著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指出:通过调查,小学生的音乐能力每年都在迅速发展,到高年级阶段,学生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李昕蔚教师所设计的让学生听旋律的反复次数以及旋律的不同练习,其设计理念就是基于这些理论基础的。设想一下,如果教师根本不顾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练习环节的设计,那课堂会是一个怎样的如此尴尬的局面。但李欣蔚教师的这些练习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知识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带着新奇的目标进行思考,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答题。

三、教学中运用律动和声势活动

在整个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如: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拍击桌子进行节奏模仿练习;进行舞曲主题旋律学习时,会让学生采取跺脚、拍腿及体态律动的方式来表现节奏的强弱和变化,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小学生本来就好动,他们自己参与体验的音乐活动会使他们的兴趣大幅度提高。李昕蔚教师巧妙的使用了这些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激发了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了游戏般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肢体语言、面部语言和声音语言运用恰到好处

从头至尾,李老师《大河之舞》欣赏课的讲授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她的肢体语言、面部语言和声音语言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这也在无形中为这一节课增添了许多色彩。整个一节课李昕蔚老师都面带微笑,肢体语言落落大方,她没有过多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一切的行为都和教学情境高度融合,表现的恰到好处。我之前曾跟随老师看过一些现场的音乐教学比赛,曾经的一节课使我有所启发,那个老师脸上从头到尾都带着那种夸张的笑容,肢体语言也更是夸张,整个一节课下来,似乎都感觉她是个演员,教学效果并非那么明显。仔细深究会发现,那个老师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过分夸张,她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更不会满带兴趣的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明显。而李昕蔚老师则在这一点上做的恰到好处。此外,李老师的语言简练丰富,没有过多的废话,声音温和,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她的声音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表现的抑扬顿挫,比如在教学即将要到升华的阶段时,她的声音自然的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得高亢有激情,富于感染力,由此学生的激情也得到高涨,升华阶段最终自然高效的进行完毕;她的语言多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映和回答随机应变。这些所有的优点,看似都是一些细小的方面,但正是李老师连这些细小方面做得恰到好处,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缩短,学生会很情愿的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之中,教学效果自然很不错。

上一篇:调车长调车作业关键点范文下一篇:心理电影赏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