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语常用语

2024-10-15

广西壮语常用语(通用4篇)

广西壮语常用语 篇1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的影响

摘 要:

从壮语和汉语在广西的分布概况来看,作为强势语言的汉语对作为弱势语言的壮语影响较大,但并不是后者对前者就没有影响。作为弱势语言的壮语对广西境内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有影响,本文拟对此作具体描述。

关键词:

壮语 广西汉语方言 分布概况 影响

一、壮语和汉语各方言在广西的分布概况

广西是一个有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壮族人口为16178811人,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数据,2003年末,广西总人口48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52.14万人,占38.13%,壮族1589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也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11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已使用汉语外,其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广西语言类型繁多、语言环境复杂的特点。建国后的语言调查表明,广西除众多少数民族语言外,已发现的汉语方言共有6种: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

白话是粤方言的俗称,广西境内的白话主要分布在桂东、桂东南、桂南地区,桂东北的贺县①、钟山,桂西左右江沿岸的龙州、百色、田东、田林等地,也有使用白话的。使用白话的地域几乎占广西的三分之一,使用人口达1200多万人。广西境内的白话一般可分为4片:广府片,包括梧州市、苍梧和贺县县城及其附**南的丹竹、大安2镇;邕浔片,包括南宁、柳州等市,邕宁、崇左、宁明、横县、桂平、平南等县县城及其附近②。龙州、百色、田东等地的粤语,也可划归此片;勾漏片,包括玉林、梧州2地区13个市县;钦廉片,包括钦州、合浦、浦北、防城等市县及北海市。

平话主要在广西的南北各地和湖南省与广西毗连的道县、宁远、蓝山和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十多个县的集镇和部分农村中使用。此外,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县等地也有一部分人使用平话。平话在广西境内分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使用人口三百万左右。桂南平话主要分布在宾阳、邕宁、横县、贵港、上林、马山等市县和南宁市郊区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城镇和村庄。桂北平话主要分布在桂林市郊区以及临桂、灵川、永福、龙胜、富川、钟山、贺县、融水、融安、罗城、柳江、柳城等市县。

官话也就是北方话或北方方言,流通于广西境内的官话属于西南次方言,俗称西南官话。广西官话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区、柳州市区,桂林市的平乐、荔浦、恭城、永福等县(自治县),柳州市大部分县,河池市的金城江、宜州、南丹、都安、大化、天峨等县(自治县、区)以及百色、钦州、梧州、南宁等市的少数乡镇。

客家话又称新民话,有些地方取其常用词“我”或“什么”的近似读音来命名而称之为“ ”“[ŋai]”话或“勿改、麻介”“[mat kai]”话,以陆川、博白、贺州较为集中,贵港、平南、柳城等地次之,其余零散分布在广西各地。

广西境内的湘语分布地区很集中,在桂林市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4个县。闽语分布在平南、北流、桂平、钦州、平乐、恭城、玉林、贺县、钟山、柳江、百色、河池、上思等市、县,使用人口约25万。

除上述几种汉语方言在广西通行外,广西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大部分使用壮语,广西

壮族自治区民语委于2000年底进行了各民族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境内约有1260万壮族人口主要使用壮语进行交际。壮语是壮族的语言,它是壮族人的主要交际工具。除了广西东部以外,壮语分布在广西的绝大部分地区,它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6个市所辖的各个县市(区)。广西境内的壮语,其内部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区,大致以邕江为界,并向西北伸展连接右江,江的南面属南部方言区,江的北部地区属于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内部又分为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文麻土语③等5个土语区;北部方言区内部又分为桂北土语、柳江土语、红水河土语、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邱北土语④等7个土语区⑤。

二、壮语对广西各汉语方言的影响综述

在“汉藏语系”这一仍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假说中,壮语是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⑥的一种语言,它与国内的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黎语等,以及国外的泰语、老挝语、越南侬语、岱语、缅甸掸语、印度阿含语等都是亲属语言。同样,在谱系分类法的划分中,汉语也属于汉藏语系。

语言接触的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孤立生存的族群是十分罕见的,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必然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于是就会发生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般说来,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由于语言的长期接触而产生的。壮语对广西各汉语方言的影响也是由于长期接触的结果。广西的壮族与汉族的交往历史由来已久。史料记载,壮族的先民百越民族最早居住在岭南地区。尽管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历史久远,但两地之间的深入接触则始于秦代。秦始皇三十三年⑦建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⑧三郡。从此以后,汉族人民才大量移居到现在的广东、广西。南来的汉人并不是来自一时一地,因而传入广西的外来语言也多种多样。说不同方言的移民长期互相交往,并且受到当地壮侗等语言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一致的“古平话”(桂北平话与桂南平话分歧较大是后来发展的结果)。这种古平话在当时既是广西各地汉族人民的交际用语,又是汉族和当地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主要交际用语,也是官场和文化教育方面使用的语言。西南官话是明清两代才逐渐进入广西的,在明清之前,广西局部地区已经有了粤语,只是在明清两代才开始大量进入广西。官话广泛使用于壮、侗、苗、瑶等民族聚居区,粤语则是南来的广东移民凭借他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在广西东南部扎下了根,最后逐渐成为广西东南部的主要汉语方言。客家话和湘语进入广西的时间较短,闽语使用的人口很少,因而这三种方言跟壮语的接触较少。作为广西土著民族的壮族,与生活在广西的各个民族互相往来,壮语也与外来的汉语各方言长期接触,导致了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寻觅到壮语先民曾使用过的古壮侗语遗留在广西各汉语方言尤其是广西白话中的痕迹:

(一)声母m、n、ŋ、l配调的变化

在壮侗语族语言中,这四个声母与阴调、阳调都可以相配组词,但由于m、n、ŋ、l属于次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它们只与阳调字相配。而在广西境内各地的白话中,m、n、ŋ、l四个声母不仅与阳调字相配,而且与阴调相配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这与壮侗语 的影响有关。

(二)古塞擦音字的塞音化、擦音化

在壮语武鸣标准语的语音体系中凡缺乏塞擦音声母的,汉语借词中古部分塞擦音字在武鸣壮语中通常被念成擦音,如精母字:

粤语之发音与越南语如同孖仔。都有-oi,(如“居”goi)-ueong(如“强”kueong)之类的尾音。也有突然打住的尾音--ak(乜mak),--ek,(色sek),--ok(屋wok),--ik(的dik)。也有上颚ng-(“我”)开始的音。

“越南语是一种单音语种,现在的书写系统叫Duoc Ngu 是Alexander de Rhodes 于17 世纪基于罗马字母创立的。目的是方便欧洲人学用越南话。随后逐渐流行。19世纪成 为越南国语”(译自: Tap Mot所著之《Cung Hoc Tieng Viet》Dan Chuan 1999 版)

越南语的字体结构改了。但主要发音还是同前,只不过用罗马字母标注。以下我随便举几例看看粤语同越南话的渊源(中文是粤语,罗马字是越南文。所有的o,u,a,e,都 应有类似汉语拼音上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标点,没有越文输入软件。见谅)

督工--Doc cong 重量--Trong Luong 危险--Nguy hiem 责任--Trach nhiem 表---Bieu 特别--Dac biet

2,“汉武帝战胜匈奴,解除中国的严重威胁之后,又于公元前一一零年至一零八年间,先后出兵征服盘据甘肃的羌人。远征大宛,南服南越(两广及越南北部)东灭卫氏朝 鲜东越,,”(夏振,曹权合著《中国五千年》 香港文风出版社1969。4版)

3,广东人与越南人的长像如同一模。

4,民间饮食同源,都喜汤粉。

因诸多原因,本人还是觉的中国应以普通话为唯一语言。另外,本人极赞成香港人把普通话称为国语。何为普通话?普者,普遍也。通者,通行(用)也。普通的话不等于国家官方语言。所以愚以为“普通话”应改称“国语”。

中国是由中华民族组成的。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在秦汉以前,人们所说华夷之分,主要不是指民族的分别。而是指礼制即共同文化生活而言。文化高的地区即实行周朝礼制的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狄。(夏振,曹权合著《中国五千年》 香港文风出版社1969。4版)

礼记中庸篇里,有一段托名孔子说的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共同语言就是„书同文‟。共同经济生活(车轨,货币,度量)就是„车同轨‟。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及行为就是„行同伦‟。

广西壮语常用语 篇2

1 毒性理论基础

1.1 千年健

千年健为天南星科千年健属的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云南、海南、广东等亚热带地区, 生长于海拔80米至1100米的地区, 一般长于沟谷密林下、竹林及山坡灌木丛中。其药用部位为千年健的干燥根茎。

《本草再新》中记载, 千年健味苦, 性寒, 有小毒。有报道称病人在服用含有千年健所组成的复方药后, 出现全身抽搐、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不省人事等症状, 对病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危害。因此, 在临床上使用时, 应注意千年健的用量及用药后的反应, 阴虚内热者慎服此药, 阴虚内热的体质者亦不宜久服此药。

1.2 水半夏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辗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ume的块茎, 又名土半夏、半夏等。其性为温, 味为辛;药用有毒, 其化痰, 止咳可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症状, 可用于燥湿痰热。水半夏的鲜品则可用于疖肿痈疮、皮肤表面肿毒、毒虫咬伤等的治疗。水半夏的采集季节在秋季, 挖其块茎, 除去水半夏外表皮和表面的须根, 洗净后晾晒至干。

目前在药材市场上还出现了用水半夏替代半夏, 这是不科学的。经过研究发现, 中药所讲的水半夏的药用原植物则是天南星科犁头尖属的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I., 而半夏要用药材是天南星科半夏属的半夏Pinelliaterna (Thunb.) Breit., 通过比较植物的来源发现水半夏和半夏是同科但不同属的两种植物, 所以两者之间是不能互相替换的。另外, 在中药化学方面研究就发现水半夏的毒性为半夏的3.2倍, 可见在水半夏的量上要酌情使用。而在镇咳、镇吐作用上, 半夏均要强于水半夏, 同时水半夏无止呕的作用。水半夏与半夏区别还可体现在主要化学成分氨基酸、β—谷甾醇、无机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综上可见, 水半夏和半夏是两种不同的中药, 两者相互不能替代。可是全国水半夏与半夏无论是从药材还是饮片的营销使用都存在着严重的混乱和替代现象, 国家应引起重视, 杜绝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及损失。

1.3 广西血竭

别名为骐驎竭、海蜡、麒麟血或木血竭, 血竭是其药名。血竭来源于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和藤茎中的树脂。具有非常好的活血散瘀, 定痛, 止血生肌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血竭主要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或者柬埔寨龙血树的树脂, 广西地区进口血竭较为少见。

《唐本草》中记载血竭味甘咸, 平, 有小毒。《本草蒙筌》中说味辛咸, 气平, 有小毒;入心、肝、脾经。《本草纲目》中说骐驎竭是树脂, 紫矿是虫造。而按《一统志》云:血竭树, 略如没药树, 其肌赤色, 采法亦于树下掘坎, 斧伐其树, 脂流于坎, 旬日取之, 多出大食诸国, 今人试之, 以透指甲者为真。独孤滔《丹房鉴源》云:此物以火烧之, 有赤汁涌出, 久而灰不变本色者为真也。

2 药理毒性实验研究

2.1 千年健毒性实验研究

张颖[1]等通过实验发现千年健对卵巢切除后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谢丽莎[2]等通过对千年健的药理实验中在小鼠扭体疼痛反应对冰醋酸致的影响中表明, 千年健的醇提和水提部位的高、低剂量组能够明显的减少0.7%小鼠的冰醋酸致扭体疼痛反应次数。通过该试验表明千年健能有效的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从而得出千年健对早期炎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该实验还通过测试给小鼠腹腔注射冰醋酸后, 能够引起小鼠较持久的疼痛刺激, 从而使小鼠出现躯干后腿伸张、腹部抽搐内凹、臀部高起等扭体反应。高、低剂量组均能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及降低抑制率。

2.2 水半夏毒性实验研究

李娟[3]等通过实验表明, 水半夏的根茎具有诱导He La细胞凋亡的活性, 诱导细胞凋亡是它们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试验分成三组, 分别提取水半夏的水提取物, 水半夏的醇提取物以及酯提取物灌胃。结果显示, 三组提取物都能让小鼠抑制咳嗽次数, 增加气管内酚红排出量, 可延长豚鼠由喷雾所致哮喘的潜伏期;其它试验表明:从水半夏提取物中得到的物质, 能够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小鼠肉芽生长也能起到减轻作用;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2.3 血竭毒性实验研究

贺选玲等通过观察血竭在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积的愈合作用实验研究发现, 血竭能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愈合。血竭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重要作用机制是对下调Smad3、Smad4表达水平达到的。杨晓宇[5]等通过实验总结血竭具有活血化瘀和止血双向调节作用, 同时还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降低血糖血脂作用、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抗氧自由基等作用。

朱名毅[6]等则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SD大鼠构建高脂血症模型, 然后用血竭对高脂模型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试验。之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G、TC、HDL-C和LDL-C的水平, 从而观察SD大鼠肝脏中脂肪的变化。通过试验得出血竭能够明显的降低SD大鼠中血清TG、TC和LDL-C的水平, 并能升高HDL-C含量 (P<0.05) 。

3 临床应用

3.1 千年健

千年健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千年健不仅仅是临床上的配方药之一, 同时也是一些中成药的重要组成[7]。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腰膝冷痛、湿痹风寒、下肢拘挛等症, 治疗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骨隆突部软组织受压迫造成缺血而导致皮肤压疮可配合桃红生肌膏效果较为显著。另有研究表明千年健在壮骨补肾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也有明显疗效, 千年健与桑寄生、虎骨、牛膝等配合应用可治疗风湿痹痛、腰酸脚软、手足拘挛麻痹等症。

3.2 水半夏

谭万床[8]等发现水半夏的毒性主要有引起刺激咽喉、眼睑及吐泻等。刘灿坤[9]等研究显示水半夏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无名肿毒、毒虫螫伤、痈疮疖肿、外伤出血。在药理方面, 水半夏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杨培树等还发现水半夏具有止血、燥湿化痰、解毒消肿等作用, 可用于支气管炎、毒虫咬伤等症状。

3.3 血竭

《圣惠方》中记载血竭能治疗筋骨伤损, 疼痛不可忍症状。取麒麟血50克, 没药50克, 当归50克 (锉, 微炒) , 白芷100克, 赤芍药50克, 桂心50克。捣散为粉末, 每日服用, 配以温酒服下10克, 一日三至四次, 疗效明显。刘安[10]等研究表明, 血竭在血液流动学方面具有较强的改善效果。具有降血糖、活血化瘀、消症止痛、止血生肌敛疮。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及血浆的浓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等功效。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压疮、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消化道出血及溃疡病、妇科等疾病。

4 结论与展望

实践证明, 应当合理运用中药材的药性,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炮制配伍的组合, 严格的控制药材的使用剂量, 这样才能化害为利。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中药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中毒现象, 与中药来源分布不清不楚、药材的炮制配伍不当、使用剂量把握不准等密切相关。所以, 对中药材毒性及不良反应的进一步研究迫在眉睫。此外, 要加强中药材毒性的监管, 杜绝毒性中药材流失, 防止中毒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摘要:人们对中药材的毒性及正确的药酒炮制方法不太了解, 导致自制药酒毒害性命案件不时发生。因此, 必须全面认识中药材的药理毒性作用, 高度重视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材, 关注其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文章综述近年来广西几种常用中药材的药理毒性研究新进展, 以期进一步掌握广西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毒性研究新进展, 为刑事侦查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广西中药材,毒性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1]张颖, Gary Guishan Xiao, 荣培晶, 等.杜仲、千年健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9) :960-962.

[2]谢丽莎, 蒙田秀, 欧阳炜, 等.千年健镇痛抗炎药理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9) :159-160.

[3]李娟, 陈科力, 黄必胜, 等.半夏类药材提取物抗He La细胞活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2) :146-148.

[4]杨培树.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与研究[J].天津药学, 2013, (4) :47-48.

[5]杨晓宇, 姚琳.龙血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 2011, (2) :265-266.

[6]朱名毅, 潘征, 黄丽花, 等.血竭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3) :333-335.

[7]谢丽莎, 龚志强, 李娉.千年健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11) :90-92.

[8]谭万床, 吴利, 周开, 等.半夏与水半夏的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4) :179-182.

[9]刘灿坤, 田玉军, 孙园园.半夏与水半夏的经验鉴别及效用比较[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20) :67-68.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壮语 广西汉语方言 语音

语言接触理论表明,世界上孤立生存的族群是十分罕见的,由于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必然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于是就会发生语言接触[1]。一般说来,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由于不同语言长期接触而产生的。

在广西境内,作为弱势语言的壮语,由于长期的语言接触,对强势语言的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有影响。总体而言,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中,受壮语影响最多的是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四种。下文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分别说明壮语对这四种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三者之中,尽管语音的稳固性较强,但当一种语言因外来因素而受到另一语言的强烈渗透时,也会产生一些背离该语音发展规律而发生变异的现象。作为长期处于壮族地区且与壮语长久共存的广西汉语诸方言,因受壮语的冲击,在声韵调中留下了壮语语音的若干烙印。

一、声母的影响

壮语对汉语各方言声母的影响上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古心母字读?。《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在总述白话特点时,有一条提到:“大部分地区有边擦音?,来自古心母字及生母少数字。”[2]古心母字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广西境内的白话、平话、官话甚至客家话和闽语中。

在谈到粤语中上述现象时,戴庆厦(1992)认为,“西路粤语(包括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古心母字演化成边擦音?(广州仍读s),……这种特性不是古漢语语音的继承,而是古壮侗语影响的遗迹”[3],这个观点也适用于古心母字读?的其他汉语方言。此外,孟庆惠在文章《黄山话的t? t?‘?及探源》中提出,皖南汉语黄山话也有这一声母,之所以中古的“精、清、从、心、邪”等字的声母读?或t?、t?‘,“是汉越语言融合的历史痕迹,……这些来自古越人的语言成分,今天作为黄山话的底层被保留下来了”[4]。这虽然不能直接说明广西汉语方言受到壮语的影响,却无疑可以成为汉语方言受壮语影响的一顶旁证。

再者,韦树关先生在《古帮、端、心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音读》一文中,首先列举了白话、平话、闽语、官话等几个汉语方言代表点中读“?”的语料,接着阐明:“广西汉语方言将古心母读为?,也是古越语语音特点的遗存。这可以从壮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得到确认。壮语作为古越语的后裔,保存了古越语的一些语音特点。在现代壮语方言民族固有词中,s声母(罗城等地)往往与θ(武鸣等地)、r(河池等地)、?(田东等地)相对应。”[5]紧接着,作者又举出了几个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s声母是后起的语音形式。这些词语的声母的古音形式应为*r。其演变模式为*r→?→θ→s。从音理上看,r、?、θ、s虽然同属半通音,但发音的力度上不同的:r最强,?次之,θ又次之,s最弱,r→?→θ→s是半通音之间的相互转化。”[5]关于壮语中r、?、θ、s四个声母的对应关系,《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在壮语的语音部分,有更为具体的说明:“θ在各地的变化:田东、田阳、龙州及南部方言的绝大部分地区读?,罗城、融水、龙胜、武宣等地发s,河池、永福、环江读r,读θ的有武鸣、宜州、凌云、靖西。”[6]

至此,理论上已明确,下面以统计的方式进一步印证韦树关先生的观点。

张均如、梁敏等学者合著的《壮语方言研究》中附录了36个调查点的词汇表。36个调查点中,关于“心脏”一词的发音,声母发“r”的有2个点,发“?”的有11个点,发“θ”的有16个点,发“s”的有2个点[7]。很明显,?和θ声母在壮语中很普遍。

再来看看汉语方言中“?”声母的情况。《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中各方言点记载的语料中,白话区四个代表点就有南宁、廉州、玉林三个点的白话有“?”声母,官话区有都安高岭官话有“?”声母,平话区代表点的南宁亭子平话有“?”声母,闽语区代表点的平南上渡闽语有“?”声母。至于客家话,书中是如此叙述的:“广西客家话古心母字有的地方(如贺县沙田、昭平樟木)读s,有的地方(如柳城大埔、玉林沙田、宾阳黎明、金秀罗香、来宾良江、象州妙皇)读?,陆川大桥部分读s、部分读?。柳江拉堡部分读s、部分读?。”[2]

笔者曾经查阅了数十个市县的地方志,就手头掌握的资料看,声母中有“?”的汉语方言有宾阳话(介于平话与白话之间)、浦北方言(包括浦北白话、小江话、官垌话等粤方言以及客家方言的新民话)、钦州方言(包括钦州白话、小董话、那思话犀牛脚廉州话等粤方言,客家方言新民话以及闽方言的黎屋福建话)、平果方言(包括平话方言的蔗园话以及白话)、北流土白话、百色白话。这些方言中包含了白话、平话、客家话以及闽语。至于官话,《南宁市志·文化卷》里,记载着南宁下廓街官话中来自古心、邪两母字的声母为s,但有自由变体?。此外,韦树关先生在前述文章中论述“?”声母的来源时,提到了一种现象,百色壮族人在说汉语桂柳话(即官话)时往往把s读做?,接着进一步论述说明,正是因为壮族被汉族同化的同时,由于古壮语没有s声母,就把?这个语音带到了汉语方言中。

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这个声母的确存在于广西的六大汉语方言中,在白话、平话、官话甚至客家话中都比较普遍。然而,同样是汉语方言,游汝杰先生所撰《汉语方言学教程》中指出,粤语的广州话音系、闽语的福建话音系、客家话的梅县话音系中都没有?声母而代之以?和s。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贵阳、武汉、成都分卷所记载的同为西南官话的贵阳方言、武汉方言、成都方言都没有?声母而只有s声母。很显然,这一切并不是巧合,?声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的广泛存在,正是受壮语语音的冲击而在汉语方言中留下的明显印记。

其实,?声母不独为壮语具有,与壮语同属于壮侗语族的海南岛黎语的大多数地区以及越南的岱—侬语的声母音位系统中都具有这个边擦音声母?。很显然,这既是?声母来自壮侗语底层的一个旁证,也充分说明了广西各汉语方言在历史上曾经与壮侗语有过密切接触并受其影响,这同样可以看作广西汉语各方言具有?声母完全是受到境内壮语影响的一个佐证。

除此以外,声母的影响还表现在官话上。广西官话声母的总体特点是总数比普通话少,缺乏舌间后音声母t?、t?‘、?。但在北部壮语区的一些县市,声母特点却呈现出西南官话总体特征中没有而壮语中却具备的特点。如《马山县志》记载着西南官话在马山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无送气音声母。由于受壮语北部方言影响,汉语送气声母皆读如相应的不送气声母。如炮和报,炭和但,皆为同音。”[8]

又如《武鸣县志》中关于官话部分是这样叙述的:“专指县城及府城圩上操近似汉语西南方言的桂柳话,明显带有浓重的武鸣壮语口音,部分词汇也借用武鸣壮语表达”,“武鸣官话有以下特点:汉语送气音声母p、t、k与不送气声母b、d、g,街上人分辨明显,农村及街上讲壮话者分辨不明显,只读不送气音,如‘炮读báo[pao24],‘天读diān[tian33],‘看读gán[kan24]等。”[9]

很明显,西南官话在广西北部壮语区所表现出来的声母不同于广西其他地方西南官话声母的特点,是受到了壮语无送气音的影响。其实,广西境内的白话也因为受到壮语的冲击而具备了某些壮语语音的性质或特色,如《来宾县志》记载着来宾的粤语:“也叫白话,……这里的粤语受到壮语一定的影响。因为发音‘夹壮,所以有‘来宾土白话之称。”[10]

二、韵母及声调的影响

壮侗语对粤语韵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白话中元音a长短的对立上[11]。其实,南宁白话、南宁平话、扶绥白话、横县平话的元音a在复元音韵母、鼻元音韵母、塞音尾韵母中均有长短对立的现象。而横县平话的韵母o也有长短之别,这显然是受到了壮语的影响,因为壮语的元音o在复元音韵母、鼻元音韵母、塞音尾韵母中也有长短之别。

元音长短的影响还连带出对声调的影响,因为广西白话阴入、阳入的分化与主要元音的长短有关。如《南宁市志·文化卷》对南宁白话声调的說明里有这么一句话:“入声都较短促,从时值分析,阴入、阳入都短,中入稍长。”[12]南宁白话阴入分上阴入、中阴入,观察《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里南宁白话声韵调配合关系表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阳入调忽略不记,念?(短a)的入声字除一个“[k?p33]鸽”外,全部分布在上阴入调;念a(长a)的入声字除三个有音无字的音“[jap55]心烦、[lak55][tak55]不整洁,做事无条理”外,全部分布在中阴入调,这样的变化特点与壮语促声调的分化特点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汉语方言,白话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广西的白话方言尽管纷繁复杂,各有差异,但总的说来,有些特点是共同的,比如在声调上表现为数目较多。以四个方言片区的四个典型语言点为例:钦廉片的廉州白话声调最少,为7个;广府片的梧州白话次之,共8个声调;邕浔片的南宁白话声调则为9个;声调最多的是勾漏片的玉林白话,声调一共有10个。从表面上看,固然是因为中古汉语的四声在粤语中依声母清浊而分化为阴阳8个调类,一般阴入又分成两个调值因而带来了白话声调调类繁多的直接结果。但进一步比较会发现,如此之多的调类总数,在汉语方言的其他成员中实属罕见,调类较多的吴语、闽语一般也只有7个,个别达8个,而广西的白话,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出,各片语言点的调类,8个以上调类的就占了四分之三。可见,调类的繁多是一种共性,绝不是偶然。

广西的壮语通常有8个调类,这8个调类由古壮侗语4个调类依声母清浊分化而来,促声调7、8调又由于主要元音长短不同造成音值差异,各分成两个调,因此,实际的调类总数多达10个。例如武鸣标准壮语:7(短):[tap7]肝[pat7]扫;8(短):[hap8]咬[mat8]密;7′(长):[ta?p7′]塔[pa?t7′]盆;8′(长)[ha?k8′]学[la?p8′]蜡烛(注:以上语料,除8′来自于《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第25页外,其余均出自《壮语教材·语音(试用本)》第110页,但把原来的壮语改成了国际音标)。

此外,壮语的声调在一些土语区有合并分化的现象,比如扶绥中部第3调、第4调合并,这与扶绥白话阴上调与阳上调的合并一致(参见周国平《扶绥白话音系》,未刊);又如在南宁白话和广州白话中,古入声全浊字只有一个阳入调,而扶绥白话的古入声全浊字分化为上阳入、下阳入两个调,这与扶绥北部壮语因受送气音或带?音及?声母影响而带来的7调多出一个派生调的情况相吻合,很显然是受到壮语影响的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各方言元音长短对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白话入声调的分化现象,与壮语的元音长短对立以及壮语促声调的分化情况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见,广西白话调类的繁多以及入声调的分化的确与壮语的影响分不开。

参考文献:

[1]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J].语言研究,2000,(3):1.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Z].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7,491.

[3]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出版社,1992:331.

[4]孟庆惠.黄山话的t? t?‘?及探源[J].中国语文,1981,(1).

转引自: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331.

[5]韦树关.古帮、端、心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音读[J].广西

民族学院学报,2002,(1):151.

[6]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

[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9.

[7]张均如,梁敏等.壮语方言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9:646.

[8]马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马山县志[Z].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7:139.

[9]武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鸣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868-869.

[10]来宾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宾县志[Z].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4:586.

[11]韦琍.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影响之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

究版),2009,(6):102.

[12]南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市志·文化卷[Z].南宁:广西

人民出版社,1998:640.

广西壮语常用语 篇4

一、解决普通话发音不准确的问题

任何学习声乐演唱的人都知道,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不管是那

个国家、哪个民族, 要学好歌唱, 首先要过语言关。不管你的声音有多漂亮, 如果你唱出的歌声别人听不懂什么意思, 那就不是美好的歌唱了。尤其是我们中国语言, 我们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中国的语言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 因此, 作为一个中国人, 普通话过关是学好歌唱的前提。任何科学的歌唱技巧和方法都是建立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的。要做到声情并茂, 字正腔圆, 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歌唱语言。然而, 对于壮族学生来说, 从小就在以壮语为母语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他们的语言思维习惯已经打上了壮民族的烙印。由于长期形成不好的发音习惯, 与普通话的发音相差甚远。因此, 对他们来说, 学习声乐有很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 汉语拼音的声母发音不准确;

在壮语方言中, 由于自幼受浓重方音的影响, 即便是受过大学教育, 也很难摆脱方音的羁绊。不管怎么练习, 都不能掌握好声母的发音方法, 不能辨别和发出正确的声母。常见的错误有如下几种情况:

1、b和p不分, 他们都发成“b”。

比如他们把“潘 (p a n) 主任”读成“班 (ban) 主任”;把“婆婆 (po) ”读成“伯伯 (bo) ”;把“乒乓 (pang) ”读成“兵帮 (bang) ”等等。

2、d与t不分, 把“猫兔 (t u) ”读成“猫肚 (d u) ”;

把“天空 (tian kong) ”读成/“癫公 (dian gong) ”;把“拖 (tuo) 把”读成“多 (duo) 把”等等。

3、g与k不分, 比如把“风口 (k o u) ”读成“疯狗 (g o u) ”;把/“看 (kan) 完了”读成“干 (gan) 完了”;把“宽敞”读成“官场”等等。

4、j与q不分, 例如把“气 (q i) 侯”读成“季 (j i) 候”;

把“清 (qing) 楚”读成“荆 (jing) 楚”;把“打枪 (qiang) ”读成“打浆 (jiang) ”等;

5、z与c不分。

比如把“清 (qing) 早 (zao) ”读成“青 (qing) 草 (cao) ”;把“错 (cuo) 了”读成“做 (zuo) 了”;把“两次 (ci) ”读成“两字 (zi) ”等。当然, 还有很多:比如把z、c、s和zh、chi、shi总是搞混了, 也闹成许多笑话。

要让他们解决这些发音不准, 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声母的发音方法。了解b与p, g与k, d与t, j与q具体是怎么样发音的。关于声母的发声方法, 在这里我就不做详细介绍。只有掌握了声母的发音方法, 才有可能把普通话练好, 歌唱的咬字吐字就清晰了。

(二) 前鼻音、后鼻音分不清;

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也是壮方言学生学习声乐的障碍之一。他们在声乐学习中往往不知道如何归韵, 以致在演唱中让听众产生错误的理解而闹出笑话来。例如:他们把《纤夫的爱》那首歌第一句歌词“妹妹你坐‘船’ (船) 头……”唱成“妹妹你坐‘床’ (chuang) 头……”, 把“船” (chuan) 字的字尾落在前鼻音上, 而“床”字 (chuang) 的字尾收音是在后鼻音上等等。

(三) 平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

普通话中舌尖前音 (又叫平舌音) z、c、s和舌尖后音 (又叫翘舌音) zh、ch、sh这两类声母的发音部位一前一后, 完全对立, 壮语方言的学生往往都把他们念成平舌音, 也就是说, 在壮语方言人说普通话时, 都没有翘舌音。使得唱歌时给我们听不明白歌词的意思, 甚至是相反的意思。

二、解决壮语方言发声位置低

壮语方言发声位置要比汉语低, 由于长期这样的说话习惯, 同样影响到声乐演唱获得高位置的感觉。在声乐演唱的时候, 学生做不到高位置明亮结实的声音, 这些情况也不都出现在壮语方言的学生多。我们知道, 为什么北方学习唱歌比我们南方人容易, 这跟他们长期养成说话高位置的习惯分不开。所谓说话高位置, 就是说, 说话时声音感觉从鼻腔出来, 而我们南方人, 特别是壮族人, 说话声音一般都是从嘴里发出, 因为没有鼻腔共鸣, 因此声音显得平而低沉。由于这样的习惯, 使我们学习声乐演唱的时候, 声音也只能从嘴里发出, 没有头腔共鸣, 声音没有穿透力, 而且声音发闷, 不明亮。

那么, 怎么样练习才能使发音位置高呢?

1、说话或发声时要面带微笑, 把上颚往上提, 使得口咽腔、鼻腔得到充分打开, 这样发音时声音就会发射到各个共鸣墙,

2、说话或发声时感觉声音像哭腔一样 (就像我们哭鼻子一样) , 当各个共鸣墙体都充分打开以后, 发声时感觉声音都集中在鼻梁上的眉心处发出, 感觉有一根针从那里钻出一样, 感觉有震动感, 这样的声音带有混音 (真假混合音) , 声音又穿透力, 传得很远;

3、平时说话或发声时, 多多模仿公鸡半夜的叫声, 那种声音是很有穿透力的, 你看, 那么小的公鸡, 发出的声音全村人都听见了, 只要你多去模仿模仿, 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当然, 要获得高位置的发音, 方法是很多, 也不是一两天就学会的。声音位置是一种声音感觉, 看不见, 摸不着。只有多练、多模仿, 才能发出高位置的声音。所以, 要学好声乐, 壮语方言的学生首先从说话的位置开始学习, 多听听北方人说话高位置的感觉, 特别是北京方言。如果你去过北京, 你会感觉到他们说话好像都是从眉心里发出来一样, 这跟我们歌唱的高位置的感觉正好吻合。所以, 我们经常有句口头语:要想学好声乐, 先学好说话。

三、解决说话不用气息的问题

美好的歌唱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没有气息支撑的歌唱, 声音一定是没有弹性、没有穿透力、干瘪瘪的、没有感染力的。所以很多中外声乐大师都这样认为:“不懂得呼吸就不懂得歌唱”。这个足以说明歌唱呼吸 (也就是气息) 对歌唱的重要性。那么, 要练好气, 要养成说话用气的习惯。但是, 在我们南方方言区, 说话声音很扁、很白, 这就是不用气说话的原因。那么, 对于我们学习声乐演唱的壮族学生来说, 解决长期形成说话不用气的问题, 对声乐演唱的学习尤为重要。我们先了解壮语方言说话不用气的特点:

1、喜欢伸脖子说话:我们南方人, 尤其是壮族人说话时总是提着喉结、伸着脖子说话, 特别是吵架或大声说话时尤为明显, 这样说话是非常伤嗓子的。喉结往上提, 丹田的气息没有支持声带, 说话时只是声带本身发力, 声带越来越紧, 发出来的声音干白无力, 没有弹性。这对学习声乐是一个障碍。

2、说话不打开鼻腔:鼻腔是头腔共鸣腔体和通道, 如果我们说话和唱歌不打通鼻腔, 声音就没有高位置, 声音就不明亮。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 壮语方言的学生平时说话时鼻腔是没有开的, 这样影响到他们唱歌的头腔共鸣。因此, 不管是说话还是唱歌, 鼻腔应一直开着的, 因为它本身就是共鸣腔体的一部分, 如果鼻腔不打开, 说话就像感冒了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鼻音, 因为鼻腔不打开, 声音被闷在鼻子, 形成鼻音。

3、说话没有打开胸腔:大家都知道, 如果每天你说话很多, 嗓音负担很重, 如果不采用胸腔共鸣的发声方法, 不但声音缺乏底气、不洪亮, 而且容易导致嗓子疲劳甚至声带损伤。我们壮族学生学习声乐时, 经常感到嗓子疲劳, 唱一下歌, 嗓子就发毛了, 这就是跟他们长期说话练声不打开胸腔, 没有胸腔共鸣的缘故。

我们知道, 共鸣腔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发声时, 各个共鸣腔体相互引起共振, 这就是共鸣。而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 分别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共鸣能起到美化声音、扩音的作用, 任何一个优秀的播音员、歌手, 其发声和美妙的歌唱都是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的, 所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那怎样做胸腔才打开呢?简单地说:第一, 当你吸气时, 下巴微微的往里收一点, 不要伸出去, 这是通过横膈膜的力量让牙关充分打开;第二, 吸气时, 让胸部稍稍往外挺, 不要让胸部塌下去, 也就是不要含胸、驼背;第三, 吸气时腹肌要保持吸气的状态, 感觉整个身体像个蒸笼一样, 感觉胸部像一块乒乓球板一样随时接打乒乓球。当然, 要做到各个共鸣墙体的协调配合, 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 也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的时间久解决的, 必须坚持持久耐心的训练才能获得。

总之, 作为一个壮语方言声乐学习者,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当然, 学习声乐演唱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比如:嗓子条件、身体条件的不同, 学习声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只是把壮语方言学生学习声乐所要容易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 使我们的学生能少走点弯路, 更快的扫清方言所带给我们的障碍, 找出壮语方言学生学习歌唱语言的途径和方法, 目的在于提高你的演唱技巧, 使你在声乐道路上更快地获得成功!■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科研项

参考文献

[1]张均如, 李旭练.壮语方言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

[2]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

上一篇:最近三年的TWE英语考题集粹下一篇:江苏大学 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