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课读后感

2024-10-15

爱上课读后感(精选11篇)

爱上课读后感 篇1

《爱上课》读后感 在轻松中读完《爱上课》这本书,书中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教育故事,读完后羡慕阿伦老师能让所有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爱上他的课,同时也佩服阿伦老师的教育机智和幽默,但是留给我更多是感动和反思。了解学生比教育学生更重要,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因为用心去了解,因为从心底是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因为不计付出,不求回报,因为他热爱每一位学生,所以他是成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老师逐渐成为全能型人才。读了热血教师阿伦的《爱·上课》,我发现会玩也是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咋看到“热血教师”一称呼,我觉得很激动,自己应该向他学习,要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做一名有理想,有激情的教师,要不断努力拼搏。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让阿伦老师一腔热血,投身教育事业的是他对学生无限的爱。正因为有无私的爱,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哪怕是“天下第一班”;正因为有浓浓的爱,他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努力通过毕业考试。因为爱学生,所以他从来都是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学生考试作弊,不是品行有问题,而是因为有上进心,羞耻心,想考出好成绩,只是方法选错了。“天下第一班”的孩子各有“特色”,但他总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叛乱分子”答应过阿伦不打架,阿伦总是能找到小寻,三个宝贝蛋大字不识几个,却对他的语文课很感兴趣。读完这本书,让我觉得做为教师,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教学工作中其实有许许多多的快乐等着我去发现,去感受,将教育与生命相结合,就会成为像阿伦一样的“热血老师”,也会得到像阿伦一样多的“朋友”,当然这里的朋友是指学生。

做为一到五年级的音乐课老师,我有更多的时间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相处,学会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遇事冷静,不能主观臆断。就像阿伦老师说的那样,学生作弊也是因为有上进心,想考出好成绩,只是方法不对,否则大可交白卷。最后,用一句众所周知的教育理论结尾: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比教育更重要。

2014.1.7唐晓露

女儿上课爱讲话 篇2

您好!

我的女儿5岁半了,可是在幼儿园上课时总是爱讲话,老师说了也没有用。我也天天和她讲上课要认真,可还是没有用,我都急死了!怎么样才能让她改掉这个毛病呢?

南京 遥妈

遥妈:

您好!

从您的叙述来看,您女儿这种状况属于自控力较弱。其实,大多数孩子自控力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四五岁左右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动作能力与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开始喜欢卖弄自己的身体技能,彰显自己日益增强的能力,他们热衷于与其他同伴沟通或自言自语,并乐此不疲。

孩子上课爱讲话的原因

对老师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小朋友特别聪明伶俐,从小就接触到很多东西,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得较快。这样自然不会认真听老师讲课,而自言自语或是直接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了。

老师的处理方式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些孩子会故意做出一些行为来引起老师或同伴对自己的注意。当某个孩子上课讲话时,老师往往会停下来批评他,这个时候其他孩子的目光就会都注视到他身上,这种处理方式满足了孩子期望成为焦点的需求。

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心理研究表明,溺爱的教养方式容易养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等不良性格,另外专制型的父母总是强调不要做某事(讲话、做小动作),采用专制的、以势压人的控制策略教育孩子。这样往往会使孩子出现反抗,顺从性较差,屡教不改等不良行为和习惯。

要改变现状,您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家长明确地表达态度和感受

说过许多遍上课不要讲话,孩子仍然不听,很可能是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家长过于溺爱、放任所致。您需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感受,比如“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我很生气”,但是要注意千万不可表达成“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妈妈表达态度后,孩子会因为自己这样做引起母亲生气而感到内疚,从而自发地减少这种行为。此外,家长还需注意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限,若重复地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孩子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再演变成反感,从而产生反抗心理和行为。

改变沟通方式,促进亲子关系

年幼的孩子往往是脆弱敏感的,父母厌恶的眼神或略带轻蔑的语调都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家长需要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下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直接说“你是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往往会刺伤孩子,他会产生一种被嫌恶感。如果换成“你是个可爱的孩子,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好,如果你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的话,你就更讨人喜欢了”,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另外,孩子渴望他们的感受被别人接纳和尊重,如果家长能做到真正倾听并回应孩子的感受,甚至什么都不说只是倾听,孩子都会很容易向家长敞开心扉,表达他们的困扰。孩子需要的是家长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只有家长能从心底里与孩子产生共情,才能真正打动孩子的内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制定计划,培养自控力

塞尔玛·富兰伯格博士认为,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到我们的拒绝,但是如果家长的反应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以至于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过多的负疚感。所以,在指出孩子的错误后,还要引导帮助孩子如何修正错误,让孩子从心里感受到家长支持。

但自控力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制定长久计划。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下棋、画画这些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兴趣爱好,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比一比谁做得更好。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又能培养孩子耐心、自制等品质,可谓一举两得。当孩子表现出些许进步时,家长也不要吝惜表扬,要多用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直接对幼小的孩子讲道理,效果可能不太显著,但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的形式,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例,来告诉孩子上课打扰其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并给出这种行为不被接受的原因。家长还要对正确行为给出明确的标准,时常对孩子描述他人的心理状态,让孩子聚焦于他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学会考虑他人的情感,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才是良药,当孩子出现任性、叛逆或其他不良行为时,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倾听。愿每位家长都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陪着他一起健康成长。

(李丹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徐鑫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

孩子上课爱讲话 篇3

目前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及饮食疗法等.其中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等,是最为传统,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在治疗上它较为有效,能提高注意力.但是利他林的缺点是,它无法根治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副作用主要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包括缺少食欲,暂时性的身高增长缓慢,痉挛以及睡眠问题等.但专家还是认为好处要远远超过该药带来的副作用.在结合药物和治疗的孩子中,68%被认为恢复正常;只单纯服用药物的孩子中这个数值达到56%;而只进行治疗和医师护理的孩子,恢复率分别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如何帮助“好动”的孩子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您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比如。叫他在上课的时候做好笔记。回家讲解给你听。。让他自觉的上课认真点。还有。他爱讲话的话。你就让他跟一些读书好的学生一起坐。要老师上课多找他回答问题。不过这个还要你自己多去找老师谈。送送礼之类的~~!

其实他爱讲话的话你怎么去做都是没用的。他还是会有小动作。

主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下文章。

其实他上课只要听课了。听懂了。讲不讲话的你也就不要要求太多了。。

解决孩子上课爱说话的方法解答 篇4

上课爱动等是常见现象,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之所以说是常见现象,是因为对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外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将课堂之外的游戏玩耍意识带到课堂里,自然会坐着坐着就开始动手动脚,甚至是交头结耳朵,东张西望了。但是对老师来讲,孩子们这些小动作却是不能容忍的,在多次指正或者批评无果后,只能通知家长,要求家长限期帮助孩子改正去了。所以,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后,不要着急,也不要过份去批评孩子,或者打骂孩子,因为对孩子来说,如果不通过注意力的养成训练是很难自己解决问题的。

孩子对秩序感有明显的欠缺,自我控制力还很弱,家长要必须要清楚。尽管绝大部分孩子都曾经在幼儿园生活过几年,也都在幼儿园里上过课,但是对于幼儿园来讲,课堂管理秩序相对小学要明显宽松很多,再加上很多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造成孩子在上课过程中有小动作现象,以及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要短一些。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必须要首先引导孩子建立秩序感,让孩子在生活中尽可能遵守规则和秩序。有了规则和秩序感会让孩子逐渐适应约束。

做好孩子,争取被老师喜欢。不管是对幼儿园大班,学前班的孩子,还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多次被老师点名批评的话,肯定会在自尊心上受到影响,在积极性上受到打击。如果家长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好孩子的意识,让孩子清楚:只有认真坐好了,安静地听老师讲课,才是好孩子,老师是非常喜欢好孩子的。这样会让孩子心中有一个努力的目标,即:如果我被老师喜欢,我必须要做了孩子。 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听课的方法。通过和很多家长交流,发现家长大都忽略给孩子传授正确的听课方法,只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不要乱动。可是这样的说教方式对孩子来讲,丝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坏习惯已经养成,孩子会不由自主会随意乱动。正确的听课方法:坐姿要保持上身正直,两小臂要平放在课桌之上,左手掌心朝下按住课本或者作业本,右手执笔自然放于作业本之上。在老师讲课时要看着老师的眼睛,保持和老师进行目光交流,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老师所讲,大脑认真领会内容。如果能这样做,老师会看在眼里,喜在上心上的,因为老师清楚,你今天做的非常出色,你很棒!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眼睛要盯着老师写的字,并做记录或者认真理解识记。

要利用课余时间做演练,巩固孩子正确听课的好习惯。家长教给孩子方法后,不能只满足于让孩子将方法带到课堂上去应用,还必须要在家里进行演练,以巩固孩子认真听课意识,提高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如买来一块黑板(或者白板)持在墙上,由家长和孩子进行上课情景的模拟演练,在“课前”家长要强调一下课堂纪律,让孩子明确训练的目标。家长可以扮演老师,孩子扮演学生。或者孩子扮演老师角色,家长扮演学生(家长可以适当破坏一下课堂纪律,让孩子这位小老师来管理课堂秩序),通过角色互换管理和演练,会让孩子有切身感受,达到尊重老师,遵守课堂纪律之目的。

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请求老师给予配合。仅靠在家里单方面对孩子进行遵守秩序的训练还远远不够,家长还必须要把家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需要家长寻找机会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自己的做法告诉孩子,同时请求老师给予配合,在上课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善意的提醒和鼓励与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因为自己的努力表现,而得到了老师的注意和肯定。对于孩子们来讲,没有什么比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表扬更让他们信心百倍的了。如果家长能经常和老师保持交流和沟通,适时掌握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并结合在课余时间的训练,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定会给孩子养成正确的听课方法,以及良好的注意力保持。

家长不要忽略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解决了孩子上课遵守课堂纪律的问题后,必须要着手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孩子高效率的学习。具体的方法见博文《学习习惯培养三步曲》,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 篇5

上次课讲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致大海》的MV,让学生看,听着配乐朗诵。一部分一部分地听,再请他们朗诵。我还找了舒婷的《致大海》、普希金的其它诗歌的配乐朗诵。最后设置了一个讨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还有意义吗?给他们介绍策兰的《死亡赋格》,我选的这首诗是王家新翻译的,所以再顺带介绍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

篇二: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

真是本好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一气儿能读完。如果你有我下面要写的这三点体会,或者说问题,那推荐你看这本书。

第一,王小妮写得真好。她这个写得好不是所有人都欣赏,但正好对我的脾气,我喜欢这种成精后的简单朴实。这类写法的好儿,好有一比,像石涛的山水,像齐白石的花鸟,看着土,其实禅。我要是真能有那么一天,能写出王小妮这样的文章,我就不干工作了,回家写自己的故事。

第二,王小妮洗练人生,慈悲怜悯。她对八十后,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有慈母心肠。她对他们的观察我全盘接受,我也深有体会,我也有太多感触要说,还没讲出来,她讲得好,讲得有水平,讲得我心服口服。要有个王小妮这样的朋友该多好哈,一定会受益的。我会继续追王小妮的书。

第三,王小妮对问题不回避,有底线,但是她也不急嗤白咧地和人辩论。这点儿,我不行,我还是愤青,我心里一直幼稚地以为在追求真理上,可以不必在乎方式方法。看样,在合理诉求上,在不伤和气的原则范围内讨论问题,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篇三: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

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是个好地方,可惜我去的很少。

王小妮的《上课记》是在那里看完的。说看完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并不是每页都一字不落。

这本书是她在海南大学任教时写下的随笔,时间跨度为2006到2010共五年。她给学生们开写作课和现代诗欣赏课,想方设法把他们从味同嚼蜡的“好词好句”中拯救出来,重新发现文字的生命和活气。

这些方法包括:课程刚开始的调查问卷,给夏加尔的画配上文字,学期末的诗歌朗读,讨论什么是“诗意”,时事新闻播报,把插着树枝的雕塑拿到课堂上现场观察描绘,谈梦想和困惑,记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请诗人来读诗,分享自己珍藏的诗歌手稿……她非常用心。

五年的教学手记,她用了这样五个标题: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是主角;抵抗陈规戒律;在生活的角落,每一个孩子都在闪光。

包里只有笔而没有纸,只好把它们敲到手机里。我被触动,因为我也是一个教师,我也认认真真地考虑过这些问题。

我希望自己成为唤醒者,而非刽子手。

王小妮的东西读的不多,印象中只有一本散文集,好像看的也不怎么认真。她是位诗人,写过一本萧红的传记,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找到。

篇四: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

《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第一版。

教大学生和教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有多少区别?从学科知识专业角度来说,或许是层次分明的;但从教育者“育人”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有共通的本质吗?

一个好的老师,无论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无论他教的是懵懂天真的幼童,还是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但现实中,追求个人成绩的现象,或许是功利心使然,或许是考评机制使然吧!

读王小妮的《上课记》,仿佛看到一幅大学生生态图。让人纠结忧思,又感慨万千。常常思考教师对学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教师不是学生的管束者形象,而是能够共同成长的引导者。

教育行政单位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否也如教师对学生如出一辙?从上至下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规则,复杂的程序,对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有足够的关照和尊重?如果教师被伪尊重,学生恐怕很难得到应该的正尊重!

篇五:王小妮上课记读后感

一个人的一生很短暂,如果在这有限的生命里能遇到几位好老师,想必这是一辈子的幸运。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学生成长中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信、自强。《上课记》中的王小妮老师,原本是诗人,后转职在海南大学教授影视文学和诗歌。而这本书便是她多年来记录下来的一些课堂随感集。读到她的这本书,仿佛又让我看到了自己之前的老师,初中时讲述自己不得志来教学的赵老师,他时刻挂在嘴边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高中的数学老师,在她的课堂中经常穿插着做人的道理,教我们毕业后一定要做一个体面的人。

王小妮笔下的学生,我也曾一一经历过,没有老师告诉这些人文精神—— 真是缺失的遗憾。王小妮的文字很朴素,这也正如她所倡导的“ 消灭好词好句”,她静静的用笔墨记录着几年间与学生互动的点滴小事。,学生和老师在教室里发生的那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诗歌般高昂的表达,她也没有特意制造潸然泪下的情节,她只是淡淡的记录着,平平的记录着,有的是她的细心观察和反思。她用心静静的观察着学生的作业、课堂、课后,她的书中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情,没有如大倡导者那样疾呼教育,或者如愤青一般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学生的艰难。取而代之的是,她只是干干净净地、细腻地、低调地,但确实清醒地关注着教育、社会和不同年级的现状,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抱着深深的关切。在她的字里行间,我渐渐被这位老师感动着。王小妮说,“ 每个面目完整的人,内心都冲突顶逆着,我和他们也许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这才是现实的残酷”。

又说,“ 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 虽然生活处处都可能会让人失望,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王小妮以自己的坚持做着她觉得应该做的。我愿像王小妮这样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希望将希望、信念、力量、责任传递到更多人手上。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篇6

(一)益强小学 孔慈敏

对于我来说老师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英语学习持续保持着兴趣、乐学、学得好。选择暑期看看哪一本书的时候,跟随着感觉走,选择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看完突然觉得自己的课可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从教12年,我也一直努力地备课、上课,想着法子让自己的课堂有趣点,所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所以我的英语课基本上孩子们还是喜欢的,但是我却没有更深入的总结去思考,孩子们喜欢是喜欢在哪个地方了。12年来,有过不少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课堂设计,上过不少公开课,每每上课前总是一番思考,备课时更多的是为了要把这一节课上好而去备这一节课。只有学会总结,路走得才能更远更宽。

书中总结说“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需要跨界,要设计好的问题”这让我回想起刚毕业为师的那两年,因为实习是在高中进行,所以出来工作时到小学任教,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简单到让我觉得一节课40分钟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在教室里面对着小猴们打发这漫长的时间。还记得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学校英语科组的同事们就来听我的课,好紧张,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上,硬着头皮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一个单词读了快5分钟,一篇课文好几个单词,我带着孩子就一直在那念,终于等到下课了,感觉科组同事们都要吐了。也正是因为这节课,学校开始安排我去观摩学校其它英语老师的课,通过观课我开始学习英语教学的5步骤,了解到原来小学英语是应该这样教的,应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演,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适时的创作表演的机会。不同老师上课的风格就很不一样,我开始思考我自己可以怎么上。一开始还是无从下手,于是就从模仿开始,模范自己喜欢的某个老师的上课风格,方式,慢慢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真正开始了小学英语的教学生涯。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教态更加自然,教学可以更游刃有余,同时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好课要让学生满腹狐疑,要给学生惊喜!”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它当成一个工具,用来交流在情境中进行英语学习是最有效的,但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更多给学生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的语言情境,课堂上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去练习英语,学习英语。语言的学习很枯燥,培养学生们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英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涉及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给同学们带来新鲜感,带领这学生们走入英语阅读的世界,探索不一样的领域。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练,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因为自己爱上讲英语,喜欢上学英语,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二)为什么我要教这些给学生

暑期告别校园的最后一晚,去图书馆走走,在卷帙浩繁的书籍前,不曾想会留意到一本书——《用思想点燃课堂》,匆忙翻阅也留下极深印象,回来后网上竟然无货,冲着著者就买了另一本——《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单看书名,似乎是课堂教学技巧的汇集,有点浅薄了。不过开卷以来,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著者魏勇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阅读这本书,能看到许多历史学科资料和大家身影,钱穆、茅海建、黄仁宇、哈耶克、托克维尔,但竟然也活跃着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子,如窦桂梅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司汤达,孔子和《论语》,甚至是词人谢榛,诗人海子,对《南方周末》的评价,以及康德、波普尔等人浓厚的哲学思辨。著者汲取丰富的学科养料,有着广博的视野,植入自身思考,传递出的对教育的认知和做法,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一位历史系教授在报上说,“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讲故事,一位差的历史老师抄黑板”.那么,这位历史老师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穿插讲述了许多案例和故事。

比如,教育的本质。动物世界的狮子攻击牛群却败于看似弱小而懂得合作并传授道理给后代的人类,教育就是分享前人和总结自身的智慧,通过一定的计划,有组织的传递给后人,“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那么,教育首先就不是填塞,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知识的控制者。

又如,教师应该教什么,应该是将教育的本质和学科的目的结合起来思考。曾经我们接受的模式相当于信息复制,然后拷贝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储备硬盘,而今天的教学要着重强调“去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处理复杂的学科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创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故事”传递的可读性极强,因为它们绝不仅仅是原生态的事件本身,更承载着对教育真挚的思考。

出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择书偏向,我向来是对正襟危坐的专业名词,盛气凌人的学术概念,掷地有声的教学理念是内心景仰但近乡情更怯,可远观却难亲近焉。所以,对生发的出来的教学经验,就别有一种亲近感。

那么著者基于长期的深耕细作,讲出许多虽朴素然掷地有声的独到见解。

“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是学生”,当初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就怎样做。此外,“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打通,既激发兴趣又能真正把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我们曾经都是学生,而学生的世界,和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并不一样,只是我们都在变成老师的过程中,忘记了原来的样子。这种从学生经验的视角进入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与现实的分裂,与教育的本质更为贴近。可现实是当我们想到学生的经验世界时,仅是为了激趣,当我们传授知识时,就在遗忘经验世界。

文中著者几次都引用到杰克·伦敦的话: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所以著者也一再追求课程的“侵略性”,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感受不到惊喜,()上课还有什么意义?“课堂中要有一些出乎学生意料、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他可能在课前想到了一些,但是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那么深刻),或者学生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除了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深深隐藏在心底的想法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课堂就是和师生一起做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若无法带领学生领略到旅途中的“奇”,只是让学生蒙了眼睛牵着绳索走一圈回到原地,他什么也没看到,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走,甚至觉得没有风景,有一天即便解开了蒙眼布,他已经错失了最佳欣赏的时光和心情,所有的美丽在他眼中都是空白,或者黑暗,他不曾领略过美,又如何让他寻找和发现出什么是美。

和同为历史名师的袁腾飞老师相比,临时生成的机智和幽默,著者认为自己更为迟钝。不过,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他提出的观点和说出的道理都有知识背景和思维逻辑的支撑,能让人感觉到他的论辩话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度和创见可见一斑。

针对目前几近完美而称上是“优秀”的公开课,著者独树一帜,“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当今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主掌的课堂霸权,这样的声音发人生省。面对着教育中的一些相当机械和教条的改革,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学科或课程内容的差异,著者喊出“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确,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普世化,更没有唯一正确的教学方式,只有向最合适的教学方式的不断切近。

著者也随波逐流地教了十几年毕业班,也曾乏味和沮丧过,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考取好的学校,教书也只是谋生的手段,必须自己去赋予教师工作的意义,这个意义,实际是在探寻教育的本质。

因而,书中尤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面对新的信息时,既不轻易的肯定它,也不要轻易否定它。教师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系统,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一位历史老师,会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教科书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教学生面对陌生信息时,即便是教科书,“下意识的悬置批判”,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前,习惯性地去寻找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也许不一定正确,但一定是合理的。

读罢此书,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教这些给学生”,我们过分注重学科具体知识的传授,经常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为何而教,忘记教育有更加深远的目标,这个一定是书本上搜索不到的,是不能复制给学生的,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三)文陈艳梅

学生最喜欢听哪种老师讲课呢?

笔者认为:第一,风趣幽默;第二,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们一种新的东西,让学生们感觉意外,让学生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哎,我怎么没想到呢?”老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某个道理或观点很妙、匪夷所思,但是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惊喜。

通常很多学生衡量一个老师好不好,都是以“风趣幽默”为标准的,所以风趣幽默的老师一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喜欢老师,就一定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魏勇老师逐渐发现,想要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自己就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即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桥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走进历史的天空。

爱上课读后感 篇7

大家可以发现跨界已经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东山黄金海岸一楼厕所的入口处,有这样一句话:商务和休闲已经实现了跨界。是的,周围的景枫、金鹰、太阳城,已经不是简单的购物场所。曾经的大型高档购物场所已经实现了转型,否则就要被淘汰。而我们的学校却停留在学科相对割裂的状况,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这样的意识,显然已经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在读到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好课堂要跨界》这篇文章时,他谈到作为历史老师他在昆明上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从研究日本历史文化的角度去上《一碗阳春面》,效果可想而知。令人诧异的是,他写的文章大多数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他结交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他的理由是,语文的空间比历史大,历史的空间比政治的空间大……

学校安排我联系历史组,我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历史学科的听课,近几年来听了好多历史课。听完课,历史老师可能出于尊重都主动找我评课,也可能程序的要求,有听必有评。虽说政史不分家,但作为政治教师去评历史教师的课还是需要勇气的。于是我就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去点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学校倡导的“少教多学”理念落实得如何?

在评课的过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为什么要学历史?魏勇老师认同两个观点:一是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另一个就是评判性思维。作为政治老师研究的就是当下现实的问题,而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政治学科最基本的素养。

所以,听了“商鞅变法”之后,我就觉得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当下中国的改革,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商鞅变法要因为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下的中国改革不也是如此。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着手,当下的改革不也是全方位的吗。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对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听了“美国西进运动”之后,我就觉得我国也有“西部大开发”,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同样,在上政治课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思考。比如说,美国经常发生枪击案,为什么美国就不能像中国一样禁止携带枪支呢?这就是美国的历史产生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回顾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大多数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局部战争、内部战争都是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

国庆节期间女儿为了写一篇参赛作文而苦恼,我就随口问了作文题,题目是“底色”或者是“发现一条河流的隐秘”。太哲学味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写。于是我说两天前我们去了盐城大丰中华麋鹿自然保护区,你知道麋鹿自然保护区为什么会出现在大丰吗?你知道麋鹿的前世今生吗?如果你有兴趣查查,你会发现,中华麋鹿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你就会理解什么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作文怎么写我不去关心,至少我引导她从地理、历史、政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难道一篇好的作文不需要跨界跨学科吗?

魏勇老师说,学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纵横捭阖,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给学生惊喜的地方。他还说,学科界限学校可以有,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不要有界限。

爱上课读后感 篇8

《上课记》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妮。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至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为啥爱,爱为啥-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9

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如果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所以没有爱就没有所谓的教育。――引子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友谊,老师和学生间的浓厚师生情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经常会让人感动不已。如:温柔细腻、体贴入微的母爱;潇洒奔放、激情洋溢的父爱……亲情就是春天温暖的.阳光,是夏天一缕清爽的凉风,是秋天照亮人生的月亮,是冬天熊熊燃烧的烈火……

篇中还描绘出浓浓的师生情,展现了老师对学生特有的挚爱,无私的关怀,辛勤的培育……最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那地久天长的友情,那一份份真挚,一份份纯洁,一份份天真可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朋友间的互相安慰……当你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着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时,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爱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便会开始怨天尤人,情绪不受控制,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莫名其妙地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记得有一次,因为感冒,鼻子堵了,很不舒服,再加上别人唠叨了几句,我便生气,大吵了一架,过后才发现自己怎会那样不可理喻呢?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周围的一切,便会发现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人爱我、关心我、帮助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到那份爱时,相信你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对吗?爱心固然重要,也应时常怀有感恩之心,如果爱心是做人的优良本色,那么感恩就是人性的光辉美德。

为啥爱?因为《帕多瓦的爱国少年》的爱国之心、《少年笔耕》的父子之爱、《“爸爸”的看护人》的关爱他人……爱为啥?因为《血溅罗马涅、马尔科万里寻母记》的感人亲情、《公民英勇行为》的乐于助人、《卖炭者与绅士》的可贵友谊、《格拉勃利亚的孩子》的师生情……

《爱》读后感 篇10

在这103个真情故事里,最让我伤心、难忘的一个故事是《疯娘》,它讲述了一个疯女子流落到一个村庄,那个村的人都笑话她,骂她,她还经常当众大小便,每天披头散发,见人就傻笑。村里有个奶奶因为家里很穷,儿子娶不到老婆而收留了她做儿媳,结果她还生了个儿子叫小树。疯娘很想抱抱小树,可她是个疯子,他们害怕疯娘把陔子掉在地上。直到有一天,小树考上了中学,娘天天走九十里山路给小树送饭,娘在一次给小树送饭时,发现了小树最喜欢吃她在路上摘的野桃,于是她天天摘野桃给小树吃,可是有一天,在给小树摘野桃时娘不小从悬崖上摔死了,鲜血染红了周围的石头。小树伤心极了,连石头也陪着他流泪。读完这个故事,我已经泪流满面,紧紧地抱着妈妈,这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即使她神志不清,也是清醒的。

除了这些之外,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很感人。

《爱弥尔》读后感 篇11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懂得了其中的内在含义,这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现将读后的感想总结一下:

一、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二、在文章中我发现卢梭采取在实际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感触颇深。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爱弥儿认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这样一来,那天的事情,爱弥儿将终生不忘。如在家里用这件事教育爱弥儿,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只有教所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及周围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他还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上一篇:高三年级学生生活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下一篇: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前期测试题(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