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语法教案

2024-10-12

上课语法教案(精选12篇)

上课语法教案 篇1

Unit 3 Travel Journal 高中英语

Period 3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for Future Actions 现在进行时表将来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例句,总结语法,实际演练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的语法现象,并相应地掌握一般现在时表将来的语法现象,帮助学生总结现在进行时的用法以及一般将来时的六种表现形式。

2.使学生学会观察语法现象,总结语法特征,用语法规律解答习题。

3.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

学习重点: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的区别 学习难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和一般将来时的六种表现形式。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总结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学习步骤: StepILead in 观察句子,思考问题

StepII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for Future Actions(现在 进行时表现在进行时用法归纳(1)表示现在的动作:

① 表示说话的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常与时间状语now, at the moment等连用。

② 表示现在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而不一定是说话时正在进 行的动作,常与today, this week, this term等连用。

(2)表示反复性或习惯性的动作,常与副词always, continually(频繁地)等连用,表示说话人的赞扬,厌恶,不满,遗憾等的感情色彩。(3)现在进行时表将来

现在进行时代替一般将来时,表示一个最近按计划或安排要进行的动作,这类动词通常是瞬间动作,常见的有:go, come, leave, arrive, return, stay, start, Step

Step III example sentence 小结:表示按计划或安排要发生的事, 含义是 “预定要„„” 这一结构常用趋向动词 go, arrive, come, leave, start, stay , return 和 play, do, have, work, wear, spend, see, meet等。Step IVpractice Step Vsum up StepVI homework 表示将来的时态有下列的方法:

①will/shall+动词原形,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或表示自然趋势。

②be going to +动词原形,表示“就要……”,“打算……”或有迹象表明将要发生的事。

⑶be to do 表示预定或按计划安排要发生的事。? 想一想 还有那些表现形式??

(4)be about to + 动词原形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不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

(5)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

小结: 此四句表示将来的事情按时刻表将要发生,不因主观情况而改变,则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但仅限于少数动词begin, go, leave, start, take off 等。在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中,都可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

上课语法教案 篇2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决定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改革,实行“动态教案”。

“动态教案”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教案”而言的。传统的教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要工工整整、详详细细地写在教案本儿上。写好后,不论发现什么新情况、再有什么新设想,都不能改动。因为改动就要在本儿上“乱添、乱画”,就会影响教案的整洁与美观,检查时就有可能影响得分。所以,教案一旦完成,就成为一种“静态固定的工艺品”,姑且称其为“静态教案”。

所谓“动态教案”就是改变传统教案“一次成形、万事大吉”的做法。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钻研教参、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教学基本思路,制定出上课的基本框架,框架内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预设,二是课堂生成。上课前,教师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填写到相应位置,如果需要,可以随时改动;而生成部分则是空白,这一部分填写的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的生成情况,是要在课堂之上甚至是上课之后才能完成的。这样,教案不再只是课前由教师独立完成的“静态固定的工艺品”,而是一个包含了课前教师预设、课中教学生成、课后教师反思的“动态过程实录”。

与传统的“静态教案”相比,教师使用“动态教案”上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改变了教案与课堂脱节的现象,让教案回归引领课堂的本来要义。

没有教案的引领,随心所欲是上不出好课来的。但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撰写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教案。只要课还没有进行,就随时可能会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就会不断有新的课堂设想,这些新设想在传统的“静态教案”中是无法再添加的。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不得不更改甚至背弃事先写好的教案,于是上课不依案而行就成为很正常的事了,再加之业务检查的需要,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教案与课堂的脱节。

“动态教案”则不然,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教师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新思路、新设想写进教案,教案可修、可补、可改,甚至是在课堂的的行进间。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在教案的引领下依序而行,让教案和课堂教学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检查教案的标准也不再只看表面上的整洁、美观,而是重视教案的实用、使用情况,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备课、上课的情况,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动态教案”体现了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既避免了教师“独霸课堂”,也避免了学生“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教案就是上课的方案,如果严格按照传统的“静态教案”上课,所有的程序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有新的设想也不能及时实施,学生的新思想也要无情地给予掐断,唯有此,才能使课堂按原有的设计进行,这就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师独霸课堂,“照案宣科”,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僵化,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反过来,如果不照教案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则往往会迷失教学方向,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和“无政府状态”,难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动态教案”的每个环节都分为预设和生成两个部分,教师课前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按预设顺序进行,课堂的生成如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引导、挖掘、拓展,并实时记录到教案(来不及记录的可在课后补写);如果课堂生成偏离教学目标,就师就要及时的引领、疏导、纠正,让课堂始终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行。所有这些,都是教案需要记录的内容。“动态教案”能够让教师稳步地实现课堂的预设并及时捕捉课堂的有效生成,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打造出动态的创新课堂。

最后,使用“动态教案”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静态教案”实际上只是教师的一个课堂预设过程,不要说很多教师不照此上课,既便是使用教案上课,教案与上课的实际过程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对以后的教学并无多少实际的参考价值。因此,学期终了,检查过后,很多教师就把旧教案束之高搁甚至弃之纸篓。

“动态教案”实际上是一节课从设计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实录。它实时记录了教师课前备课、课中师生活动、课后教学反思的所有情况。教学预设的正确与偏差(甚至是错误),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与阻滞,课堂生成的创新火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体会等,在“动态教案”中都一目了然,这就为教师研究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最坚实的依据,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教法,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从“教书匠”升华到“教育家”创设了条件,铺就了道路。

初中英语教学语法教案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语法 教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46-01

教案的科学编写,有利于教师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依据教学内容作出合理规划安排,并提升教学效果。可以说教案的优化设计反应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程度。同传统初中英语教材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牛津版英语教材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生动特征,引入了较多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令教材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教材的创新设计更给初中英语教师的教案规划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师,如何基于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优势特征、核心内涵,进行科学的语法教学、教案设计,正是本文主力探讨的重要内容。

1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语法教学研究

1.1 教材分布及语法项目分析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在设计选材教学内容上,更注重体现时代特色并贴近日常生活,为了实现与小学教学内容的有效搭接、畅通联系,在语法教学内容设计中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出了一些创新尝试。首先,其体现了具有一定差异的语法体系,这样一来,令教师在设计教案进程中增加了一定难度,有些教师会产生盲从之感。因此,为优化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师应对牛津版教材语法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分析,进而明晰教学思路,构筑良好的教学主线。在语法项目的编辑中,牛津版教材引入了间接引语。这些内容在小学教材的高年级语法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只是需要掌握的深度有限。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小学教学进程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深刻理解,进而便于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衔接,赢取主动性,快速掌握教学难点、明确重点,并优化教学效果。

1.2 语法内容与实践教学方式分析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语法时态内容上,同其他教材并无显著区别,仅仅是进行时与现在时呈现的顺序存在差异,同时教材之中并没有涉及到过去将来时的相关内容。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的语法内容,学生在小学学习中便有所涉及,因此,出现的不同顺序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实践造成显著影响。在教学中所要注意的是,对动词与助动词形式进行良好的分析辨别,以免形成不良混淆。例如如何有效区分is、are,does、do,以及cook、cooking等形式。在进行过去完成时语法内容的实践教学中,则可适时引入过去将来时,令学生充分熟悉、合理掌握。在语态内容上,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安排的阶段较早,给学生的综合理解增加了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学习了基本语法时态,令学生掌握了时态知识运用技巧,并理解了助动词的实际运用,因此,对被动语态的掌握学习形成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能否学好被动语态,密切相关于学生的语感能力。在阅读句子中,主语倘若属于执行的被动动作时,则需运用被动语态语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强化语感训练,掌握语感能力,进而正确的运用被动语态,确保句子表述的科学准确。语法词汇教学阶段中,在总结数词阶段,可先进行序数词教学,令学生针对容易出现误拼写的序数词进行反复练习,对于介词以及冠词可进行全过程学习。可由固定与习惯用法进行冠词训练,并由具体的顺序、走向、位置、时间进行介词学习。小学阶段中便接触过的介词,因此,可进行人称与物主的统筹学习即可。可在适宜单元内容中进行不定代词的学习。名词复数、单数形式在初中阶段是一种巩固训练,可丰富不可数名词的相关学习,并基于物主代词进行各类名词所有格内容的科学培训。名词语法教学中的难点环节在于动词数与名词相同,为令学生巩固掌握,可进行语感培训。对于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较少涉及的动词内容,应适当的予以扩充丰富,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汇总归纳。be动词的形式较多,对其进行巩固学习,有利于辅助实意动词的掌握,并科学应用助动词。对于应用频繁的情态动词,可进行分散训练、而后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预先讲解。对于难点学习环节非谓语,教师可进行教材内容的判断,当有较多动词不定式、非谓语的应用时,再进行剖析总结。

2 初中英语教学语法教案实践策略

2.1 初中英语语法教案应科学呈现实践反思

英语语法教案设计阶段中,教师应自主进行教学实践的良好反思,进而令实践教学水平有效提升。完成每一节课程或学期末阶段,教师可依据实践教学具体过程进行有针对性、有意识的总结、研究、反思、探索,进而不断的丰富资料汇总,进行经验总结。可在每节课程完成后的教案中进行阶段反思的记录、标注,并对原始教案内容进行丰富的充实与有效的修正,并更新优化后续的教学实践,令教学效果更突出,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2.2 明确针对性,优化教案设计

设计编制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教案阶段中,应首先对学生做足充分的观察了解,在备课阶段中应做到胸有成竹,明晰学生实践能力、认知状况、个性特征、不同需求,进而由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进行教案优化设计。一个成功的教案应科学突出针对性,良好的符合教学目标,并实施层次性、综合性、不同梯度的方案规划设计,开展选择性培训教育。因此,语法教学实践设计阶段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案规划、内容安排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特征、契合其心理需求,令其发挥长处、弥补弱項,学有所用,提升兴趣,互相交流,并实现平衡、良好的科学发展,全面优化实践教学质量。

2.3 深入设计,体现创新性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教案的优化设计,应体现良好的深刻性,教师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分析、系统思考,进而明晰不同知识点、训练环节的良好衔接与内在联系。通过现象探析教学内容的内在,并作出教学进程的合理规划安排。为此,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心态,明晰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特征。当前,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年龄成长阶段,其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体现了对充满趣味性问题的强烈探究心理与求知欲望。同时其想象力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复杂多样,可能提出各类问题。因此,教师应依据初中学生该类现实特征,进行牛津版教材的科学考察分析,进行语法教案的深度探究设计,并确保教案安排的创新独特。应通过良好的教案规划体现牛津版教材的内容丰富优势、契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需求。同时,应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实力至实践教材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可针对牛津版教材专题学习内容丰富的特征实施任务教学、问题教学,组织团队学习,在教案中设计小组竞技教学活动内容,摒弃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而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通过教案与牛津版教材内容的有效融合、互相扶助,真正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基于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内涵特征,在语法实践教学中,我们只有进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教案设计规划,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激发牛津版教材优势价值,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令其掌握综合语法学习能力,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咏梅.也谈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2).

说上课教案 篇4

盱眙县官滩中学

沈伟

教学内容:

1.双手正面垫球。

2.游戏《双人运球接力》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的技术,使80%的学生能在原地利用正确的动作连续垫球5次。

情感目标:通过练习与游戏中的同学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垫球时“插、夹、抬、蹬”的协调一致。2. 正确的击球位置(用手腕处)

组织与队形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 ○ ○ ○ ○ ○ ○ ○

○○○○○○○○

○ ○ ○ ○ ○ ○ ○ ○

(图1)图3

教学与过程:

一. 准备部分。1. 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图2 2. 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学生随堂听课。3. 老师启发活动方案学生可创造性用不同方法使球向上可抛、垫、托等,教师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及时表扬。引导学生对排球的初步体会。

4. 师生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气氛,使学生活动充分起到热身的效果。二. 技能学习部分 1.学习掌握双手正面垫球技术。

⑴教师示范动作。(抛球向前上方垫球动作示范)

图1 ⑵让一名同学配合,拿球固定于腹前位置教师分步示范讲解。

图1

第一步:双手十字交叉做好手型稍蹲做到手臂插到球的下方以手腕触球动作。

第二:双臂加紧伸直

第三:直臂向前上方抬起同时双腿蹬伸。

⑶学生两人配合练习。一个拿球固定位置一个做动作,等时交换。学生按照老师讲解步骤口令“1---2—3”学生按步骤完成动作。教师巡回观察对动作有误的同学加以指导。

图3 ⑷同学配合一抛一垫,强调准确、果断注意用手腕击球。等时交换

图3 ⑸教师强调“一插、二夹、三抬、四蹲”的协调配合。⑹学生纠正性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图3

2.个人技能展示

教师提议看谁能连续垫球时间最长,动作最好。图3 教师鼓励全体参与及时表扬。.3.游戏“双人运球接力”

⑴说明游戏方法: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二人一小组背靠背将球夹在中间以最快速度运至终点绕过杆带回交给下一小组。先结束队为胜。

⑵游戏规则:每小组运球过程中球不能落地,在哪落地就在哪重新开始。

比赛结束及时评价、鼓励。三. 结束部分

1. 教师让全体学生闭目听音乐放松。图2 2. 教师对全课进行总结。图2 3. 安排学生收回器材。4. 师生再见!

场地器材:平地一块

排球25只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水平四内容。由于平时学生几乎接触不到排球,对排球比较陌生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就以提高兴趣为主,只要学生能利用正确动作连续垫球5次就可以了。

在准备部分为了不让学生感到对排球感到陌生所以采用只要你把球向上运动起来,无论是什么方法都可以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活动开来,即热身又可以培养与球的亲近感。

在技能学习这一部分,老师先完整示范再分步示范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认识,再分步练习动作形成记忆,考虑到部分学生协调性不好不能一次性完成整体动作,因此练习不动球的分解动作加强动作记忆。然后提升难度二人配合一抛一垫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但要能做好而且要把握时机协调动作,即提高动作技能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个人风采展示让部分协调性好的学生得以表现树立信心同时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游戏设置主要是改善本节课的单调,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排球的亲切感,同时使下肢得到一定的锻炼。

上课教案 篇5

陈翠萍

教学内容:第95――96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9加几的口算题。

教学难点:运用9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我们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好吗? 我拍的次数和你们拍的次数合起来是10。

我拍9,我拍1,我拍5。

2、复习

怎样计算9加几?

(1)、接着数

(2)、凑十法

口诀

看大数

分小数

凑成十

算得数

二、巩固练习

你们想去游乐园吗?要想去,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9加几”的习题)第一关

1、填一填

2、圈一圈

算一算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投影展示。

第二关

1、一共有多少人?练习时,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加9”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9+5=14(人)

2、一共有多少个南瓜?用“9加几”的加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先让同桌找信息,说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9+6=15(个)

3、一共有多少个贝壳?解决实际问题,先同桌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

9+8=17(个)

三、深化练习

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游乐园去吧,那里可热闹了!(出示场景图)

1、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现在有几只小鸟?

2、根据图,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供了一幅小朋友在游乐场里游玩的情境图。图中有9个小朋友在玩滑梯,4个小朋友在玩荡船,另外还有树木、花、太阳等其他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图解决“一共有多少学生?”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9加几的自主练习

怎样计算9加几?

(1)、接着数

(2)、凑十法

口诀

看大数

分小数 凑成十

算得数

《9加几的练习》教学反思

陈翠萍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7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通过“9加几的练习”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做拍手的游戏进行导入主题,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填一填、圈一圈

算一算,来算9加几等于多少?让学生展示,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凑十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孩子计算“9加几的题”,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说信息、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我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实习上课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找找、讲讲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并初步尝试按颜色或大小分类。

2.幼儿能愉快参加活动,大胆的讲述。

二、活动准备:小鸭头饰;各种颜色、大小的鱼;与鱼同色的、大小的筐;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小鸭 1.看,谁来了?(小鸭)

2.小鸭宝宝要和我们躲猫猫,请你去看看、找找它们躲在了哪里?告诉我,你在哪里找到了小鸭?

3.幼儿四散寻找,老师个别指导,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 4.和小鸭一起跳舞(律动)

二、游戏:找小鱼

1.玩得真累,肚子饿了怎么办?

2.小鸭爱吃什么?我们去找找哪里有小鱼?

3.幼儿四散寻找,老师个别指导,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

4.我们吃小鱼:数数你找到几条小鱼?它们一样吗?那里不一样?你找到的是什么颜色的小鱼? 5.去告诉你的好朋友

三、游戏:送小鱼

1.看看小鱼宝宝的家在哪里,是怎么样的?把小鱼宝宝送回家时,我们怎么说?(情感的培养)

2.幼儿送小鱼,老师个别指导

3.看看小鱼宝宝找对家了没有。(大家一起验证)

我们爱吃的食物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动手参与粘贴活动,初步学习用固体胶粘贴的方法。2.发展幼儿的双手协调性,专注性,培养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画有食品状的图片,固体胶,大张纸。

三、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谈话,引出活动内容。2.教师示范粘贴的方法。(1).拿自己喜欢的食物图片。(2).固体胶涂在图片背后。3. 幼儿粘贴。

教师鼓励其大胆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4.讲评。

参观自己的作品。

手绢变变变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绢折叠出不同的图形,体验图形变化的乐趣。

2、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和创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每个宝宝一条手绢。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变魔术,引发兴趣。

教师现场演示用手绢折叠小老鼠,引导宝宝说一说,讲一讲。“宝宝,手绢变成了什么?”

2、教师引导宝宝变魔术。(1)变条小方巾。

教师边说儿歌边示范:先将手绢放平整,再对边折两次,最后折成正方形的小方巾。

“小手绢,四方方;边对边,折一折。大手绢变成小手绢,又擦鼻涕又擦汗。”

引导宝宝边说儿歌边跟教师一起做。(2)变小手枪

教师边说儿歌边示范:先将手绢放平整,再对角折两次,最后折成三角形小手枪。

“小手绢,四方方;角对角,折一折。大手绢变成小手枪枪,噼噼啪啪真好玩。”

引导宝宝边说儿歌边跟老师一起做。

3、引导宝宝自由叠手绢玩。

宝宝们,手绢还可以变成什么?引导宝宝们讨论并试着做一做。

鼓励大胆尝试的宝宝。

瓶子和盖子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二、活动准备: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三、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3.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玩筷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辨别筷子颜色、图案的不同,找相应,并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尝试用筷子夹食物,体验美味食物带来的乐趣,并会分享食物。

3、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红、黄、蓝、粉四种颜色图案的筷子。

2、四种颜色的插筷筒,三种图案的插筷筒。

3、各种水果切成块。

4、人手一个碟子,一双筷,四个插筷筒。

5、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重点:配对、分类及使用筷子。

活动难点:使用筷子。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

1、(出示小熊)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邀请你们去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

2、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帮帮我,好吗?

二、学习配对

1、(出示筷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啊?

2、小熊想请我们小朋友给筷子找好朋友,请你们帮他找找好朋友,好吗?

3、请你从后面的桌子上找到一支一模一样的筷子做他的好朋友,好吗?

4、现在请你们从小椅子下面找到筷子,然后去后面找到他的好朋友!

5、幼儿活动――配对。

6、“xxx,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找他做好朋友?”(请2-3名幼儿)

7、原来你们是因为他们的颜色和图案一样,才找他们做好朋友的,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

三、学习分类

1、那你找到筷子的家在哪里吗?

2、(出示插筷筒)你们看,这就是筷子的家,它叫插筷筒。它们有什么不同啊?(颜色)这个是什么颜色啊?那这个呢?那就请你把你的筷子送回家,好吗?待会请你们轻轻地把筷子送回家,要有秩序,一个一个放,千万不要把他们送错家了。

3、幼儿活动――分类。

4、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5、哇,我们小朋友可真棒啊!把红筷子送到了红色的插筷筒里,把黄筷子送到了黄色的插筷筒里,把蓝筷子送到了蓝色的插筷筒里,把粉色的筷子送到了粉色的插筷筒里,真厉害!

6、但是,筷子想找新家了。瞧!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他们有什么不同啊?(图案)这个是什么图案?这个呢?对了,一个上面是花花的,一个有蝴蝶,还有一个上面有绿色的图案。

7、现在请你给这些筷子找新家。你喜欢什么样的筷子,你就轻轻地把他从老家拿出来,然后再把他送到新家,好吗?要一个一个有秩序,不然你把筷子弄疼了,他就不理你了。

8、幼儿活动――再次分类。

9、请你们看看筷子的家找对了吗?(如找错了,请一名幼儿再找,并说说为什么?)

10、哇!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啊!比孙悟空还厉害啊!

四、学习使用筷子

1、刚才,我们帮筷子找了好朋友,还把他送回了家,那你们知道筷子还有什么用吗?

2、对了,筷子还可以夹东西吃。那你知道筷子怎么用吗?(请幼儿说说)

3、小朋友们数数筷子有几根?——小小筷子两根棒。

然后小手怎么拿?——手握中间对对齐。

再怎么用?我们请中指帮帮忙,把嘴巴张开来。——张开嘴巴夹夹紧。

最后怎么样?——阿呜阿呜吃个饱。

4、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再念一遍儿歌)

五、水果大餐

1、(出示小熊)托七班小朋友真棒啊!你们帮我解决了这么多的困难,为了谢谢你们,我就请你们吃水果大餐,好不好?

2、今天我要请你们吃的是筷子水果大餐,所以你们一定要用筷子夹,千万不能用小手抓,因为我们的小手刚才玩过了,很脏,知道吗?这里的筷子也脏了,我一你们准备了干净的筷子放在后面的桌子上,等一下小朋友去拿的时候也要有秩序,一个跟着一个,好吗?然后把食物夹到盘子里吃。

3、好,我们开吃了!

4、你也可以把水果夹给客人老师吃。

小士兵

一、活动目标:

1、练习在长20-30厘米,宽15-20厘米的平衡板上走,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2、学习单脚跳过高约30-40厘米的垂直障碍物

3、具有勇敢精神。

二、活动准备:

平衡板一条,钻圈两个櫈子两张,绳子一条、草皮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目视前方抬头挺胸一步一步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时身体不能碰到钻圈。跳过垂直障碍物时,单脚起跳。

2、幼儿分组练习。

3、学习小士兵演习: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跳过垂直障碍物。

四、指导:

水平一: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可变换手臂的动作或头顶沙包在平衡木上走。

水平二:双手伸开使到身体平衡,单脚跳过垂直障碍物时前脚跨过障碍物,后脚也要跟着起跳。

迷路的小鸭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2、能感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活动准备:故事

三、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看看猜猜图中的意思。

2、教师运用图片有感情地讲故事1-2遍。

3、用问题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故事。

―――谁迷路了?

―――小鸭子找不到家,着急不着急?它是怎么说的?一起学一学鸭子讲话。

―――谁帮助了小鸭子?兔妈妈是怎么帮助小鸭子的?

―――第二天,兔妈妈帮小鸭找到了家,鸭妈妈是怎么说的?一起学鸭妈妈讲话。

附故事:

迷路的小花鸭

冬天的一个晚上,刮大风,下大雪,天气冷极了。一只小鸭找不到家了,他一边走,一边叫:“嘎嘎!我的肚子饿,我的身上冷啊!”

忽然,他看见一间小房子,这是兔妈妈的家。兔妈妈带着小兔睡觉哩。小鸭敲着门说:“我是小鸭,我找不到家了。让我进来暖和暖和吧!”兔妈妈开门说:“快进来吧!小鸭。”

兔妈妈给小鸭喝了热粥,还让他睡在暖和的被窝里。

我的上课教案 篇7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春节、端午、中秋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师: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 生:高兴,开心 师:为什么呢?

生:能收到压岁钱,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团聚在一起

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我的上课教案。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师:这句诗在哪见过吗?

生: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师:课前预习的真充分。(出示古诗)谁来读? 生读

过渡: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在读故事之前,老师想要分享你们的预习成果,可以吗?

二、预习分享

1、我会读词语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我会读课文

师:你们的课文读得真是又准又流利啊,课文也能读得这么好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有几小节?我找四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会听也是一种好习惯。(相机指示)师:读完了全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生: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他又是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王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课文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第2、3小节)师:谁能说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 生:重阳节要登高远望、头插茱萸。

师:对呀,登高远望,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小节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二节1、2、3句)生指名读

师:我听到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高兴。

师:换个词说,就是——

生: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喜出望外

师: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吧!(出示图片)

师:大街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是兴高采烈。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生: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 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呀!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生读 齐读

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看吗? 出示:第二小节1、2、3句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王维看到了什么?心里会怎么想? 生回答(指导用书中的语句回答)师:(出示:第二小节第四句),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我的上课教案》。(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 生:更加思念

师:能读出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2、学习第二小节

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第一小节,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生:离家时小,王维离家时间很长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出示第一小节)

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想家、寂寞、孤单

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想回一趟家是多么难的事啊!王维不知有多么想念他的亲人呢!此时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出示两句诗)生读 齐读 过渡: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3、学习第三小节 师:(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时王维的心情。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生活回忆的句子?(出示第三小节第1、2句)生读

师: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师:如今王维一个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板书)师:(出示第三句)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生回答

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齐读

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远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如果你是王维该怎么表达你的思亲之苦呢? 生回答

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长长的思绪,深深地思念,就是思修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生吟诵

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生齐吟(配乐)

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总结:

师: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的吟诵——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就让我们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齐 作业:

1.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健康的杀手》上课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教科书安排的“远离诱惑”这一活动主题,将学生已经面对或者可能面对不健康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其危害,并且能够自觉地抵制这些东西。遵守了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自觉意识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生活中有哪些“健康的杀手”?

2、什么是“电子游戏”?

3、“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

4、什么是“毒品”?“世界禁毒日”是哪一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活中有哪些“健康的杀手”。教学难点:生活中如何避免“健康的杀手”。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迷恋电子游戏、吸烟、酗酒、吸毒等危害身心健康的资料。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激情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生活中有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抵制,他们就会对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健康的杀手(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1、生活中有哪些“健康的杀手”?

2、什么是“电子游戏”?

3、“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

4、什么是“毒品”?“世界禁毒日”是哪一天?

过渡: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比一比谁看得认真,坐姿端正、精力集中,效率高。

三、先学后教

过渡: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

用2分钟的时间认真浏览课本第31、32页,并在文中画出:(1)生活中有哪些“健康的杀手”?

过渡语:同学们,你印象中的电子游戏是什么样的?(2)什么是“电子游戏”? 指一名生(后进生)说。

师:出示课件(“电子游戏”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案例说说:“电子游戏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师谈话总结:珍惜光阴 不迷恋电子游戏 自学指导二:

认真浏览课本第33、34页,想一想: “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指生答)师:你身边有烟民?他们是谁?(指生答)

师:你知道中国未成年烟民状况吗?未成年人是怎么染上吸烟的? 自己看课本34页,寻找答案。

师:再次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吸烟的危害。学生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想说些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认识很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强,讨论的也很激烈,发表的观点也很有个性,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很好。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去参加戒烟宣传活动吧!

自学指导三:

认真浏览课本第34页,想一想:

1、什么是“毒品”?

2、“世界禁毒日”是哪一天?禁毒国际会议提出了什么口号?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指生答。师:你知道毒品对人的危害吗? 分小组讨论,指生答。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真实的感悟毒品的危害。

四、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练习题 要求:

(1)合上课本,坐姿端正,字体工整,独立做题。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

(2)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更正:

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上堂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五、课堂小结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远离健康的杀手,认识危害,正确面对,健康快乐的成长。板书:

“健康的杀手”

电子游戏 吸烟 酗酒 吸毒

教学反思

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安排的“远离„诱惑‟”这一活动主题,将学生已经面对或者可能面对的不健康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危害,并且能过做到自觉的去抵制这些东西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采取“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信息的采集和运用,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分角色学生表演、讲解案例、小组展示气氛热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

凸透镜上课教案 篇9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看!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大家看,我手中的放大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啊? 生:(自由回答)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玩儿一玩儿放大镜好吗?

二、研究放大镜的构造和特点,引出课题

师:放大镜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关于放大镜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生自由提问)

师:大家的问题可真多!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你们真是善于提问题的孩子!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很多问题都能找到答案。记得刚才有个同学疑惑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请举手。好,那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认为这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扫视全班,目光期待)生:(生自由猜想)可能与放大镜的镜片有关?

师: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你也觉得这可能与放大镜的镜片有关吗?)师:那放大镜的镜片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现在就请你在小组内仔细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并用手摸一摸,看看镜片有哪些外部特点?注意要及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组内观察,然后回报)这一部分进行时要随时用幻灯片出示两个研究问题幻灯片中要有图片和各部分的名称。生:(中间厚、边缘薄)(板书:中间厚 边缘薄)

除了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放大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两个特点之外,(师手拿放大镜)大家看我们通过放大镜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说明镜片还有一个特点?

生:———透明(板书:透明)

师:孩子们,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不紧发现实验用放大镜由三个部分组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它不同于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镜,放大镜的镜片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镜片透明的特点,你们可真了不起!正是因为放大镜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镜片透明的特点,人们又给它取了一个科学的名字叫凸—透—镜(语速放慢,着重强调)(板书课题:凸透镜)(课件出示:凸透镜定义)所以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的作用

师:刚才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说凸透镜有放大的特点,其实这不是它的特点而是它的作用,这个大家在生活中体验过,它可以放大物体,具有放大的作用。(板书:放大)除了放大的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生:聚光(板书:聚光)生:成像(板书:成像)师:真的具有聚光的作用吗?你体验过吗?(大部分摇头)今天外面的阳光很好,想不想到室外体验一下?(生积极性高涨)(课件出示:温馨提示)。然后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到室外观察,及时记录观察现象,只要小组成员都看到聚光现象立刻返回教室坐好。老师在教室内等着大家,比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实验返回教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四: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师:有的同学说凸透镜还有成像的作用,那我要问:“什么样的是像呢?” 生:呈现出物体原来的样子

师:比如蜡烛火苗的像,就应该是点燃的蜡烛火苗的样子对吗?

师: 咱们继续来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好不好?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一张记录卡。)你能不能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呢?先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放呢?

生1、生2:把凸透镜放中间 师:这样就能看到蜡烛的像吗?让我们来做做看!看看你会发现什么?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个实验,注意实验中的用火安全,及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展示汇报)

师:看到同学们玩得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可以开始交流吗?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生:我们小组发现在纸屏上真的看到了蜡烛的像 师:恭喜你们,你们的实验是成功的!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纸屏上出现的像都是倒立的。师:真的吗!哪个小组还发现了?你们小组看到的是倒立的像吗?你们呢?都发现了吗?

哎呀!孩子这是你们的新发现,你们可真棒!

师:除了呈现的是倒立的像之外,哪个小组还有不一样的发现?

生: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近时,我们看到的是放大的像,挪动凸透镜,当凸透镜离纸屏近时呈现的是缩小的像。

师:老师要为你们鼓掌,你们不仅验证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而且还发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距蜡烛近倒立 放大;距纸屏近倒立 缩小)(课件展示成像规律)

小结:孩子们通过玩、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了凸透镜的构造及它所具有的中间厚、边缘薄,镜片透明的特点,还研究了凸透镜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不仅这样我们还发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你们今天的表现都像小小科学家!

五、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像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感兴趣的同学,请你课下自制一个凸透镜。

六: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谁来说一说你都收获了什么?

螳螂捕蝉上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简练地复述课文,明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重点)

2. 通过学习体会少年的智慧,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难点)

3. 体会寓言故事的表达方式是借助故事说明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攻打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

侍奉

转来转去

毫不介意

悠闲

前爪

啄食

瞄准

不顾祸患

恍然大悟

2、通过上节课的所学,同学们对于词语的把握还是不加错的,那么课文内容怎么样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试讲后指名讲故事)

二、比较学习,学会巧劝

1、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到故事的结局——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思考。(少年讲的故事,让吴王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让学生谈谈少年的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与大臣们的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如,为什么大臣们相劝没有成功,而少年的话却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相同的目的,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大臣们直言相劝——忠言逆耳,导致了大王的固执;少年是巧劝——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吴王恍然大悟。

3、小结:是啊,从这里我们也应该受到启发,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委婉、有策略地劝别人。有时候直言相劝是会像课文中大臣们劝吴王那样适得其反的。

三、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例子呢?直言相劝别人不听,而拐弯抹角地去劝,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谁想到了这样的例子来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故事,是借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明道理的,这就是寓言故事的特点。同时,文章的开头,大臣们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和课文最后吴王在少年的劝说下放弃攻打楚国这是前后呼应。课文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实践作业: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仅是寓言故事,而且也是成语,我们称它为“八字成语”。你还能说出一些“八字成语”吗?注意课下搜集哦。

2、读一读,讲一讲寓言故事。或者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创作这样的故事。板书设计:

其他诸侯国

少年→黄雀

螳螂

详版 小班:点豆豆上课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愿意与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唱游活动的乐趣。

2.能根据“点”到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反应(唱出相应的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

3.在游戏情境中学唱歌曲《点豆豆》,并能一边唱歌一边游戏。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酸甜辣经验

2.物质准备: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直接出示豆豆卡片,导入活动。

(1)师:“刚刚你们在课前吃了各种味道的豆豆,还记得是什么味道的豆豆吗?”

(2)边询问边出示三颗豆豆的图片,鼓励幼儿分别做一个吃了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的表情。“这是什么豆?”“X豆豆。”

“吃了X豆豆,是什么表情呢?我们一起来学x的表情。”

(3)师:“你还想吃这些豆豆吗?”“我们来玩一个猜豆豆的游戏,” 2.游戏“猜豆豆”,在游戏中学唱歌曲《点豆豆》。

(1)师幼一起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讲解游戏玩法、熟悉歌词。①第一次:教师完整示范。点到的豆豆翻过来并拿在手上更利于孩子看清。

②第二次:幼儿猜,教师点,要求幼儿用手有节奏的跟随老师点豆。

③第三次:要求幼儿跟唱,注意引导幼儿根据最后点到的豆豆跟随钢琴有节奏的回答游戏中的提问(如,点到酸豆豆就要回答“酸豆豆”),在游戏结尾时根据最后点到的豆豆做一个相应的表情(如,点到酸豆豆就做一个酸酸的表情)。④请幼儿来点豆豆1-2遍。3.每人扮演一颗小豆豆,进行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依次点幼儿的头,最后点到谁,就吃这个幼儿拿的豆豆,并请拿到相同豆豆的小朋友表演吃豆豆的表情。(2)师幼共同游戏。

长沙绿城育华幼儿园小托班 程浩

我们在这里生活上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对比南北方食物的味道、做法,了解各地人们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2.初步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习俗造成 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对比南北方食物的味道、做法,了解各地人们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2.初步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习俗造成 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初步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习俗造成的影响。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游戏:猜猜它们变成了啥

1、教师:老师手中拿着有关农作物问题的题卡,想请同学们猜猜看,这些农作物能加工成什么样的食品?

(可以同时出示这些农作物的图片,如水稻、大豆、高粱、玉米等)

2、教师小结:这些农作物加工成的东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 可少的主食。你知道在祖国的南北方分别有哪些主食吗?

3、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 成长。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技巧。)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了解南北主食

小组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1.完成连线题。

面条馍馍

北方 饺子 米粉

白米饭南方馒头

2.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南、北方主食。如羊肉泡馍、烧卖、小 米粥、刀削面、玉米面等。出示课件

3.学生交流自己家乡人吃的主的主食。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根 据家乡的自然环境来判断家乡有哪些主食。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南北主食的了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 识。)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面条

1.教师:说到北方面食,老师想起了“西安面条像裤带”的说 法。

面条怎么会像裤带呢?咱们这儿可没有这么宽的面条。你们猜猜 北方人为什么爱吃这样的面条呢?

2.学生自由猜想:这种面条好吃;大面条实惠,可以一家人一 起吃;可以填饱肚子„„

3.教师:西安的面条就是实在。说它像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 宽度、长度、厚度超出人们的想像。

我们湖南人为什么爱吃辣

1.教师:“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我们湖南人为什么这么爱吃辣椒?出示课件

2.学生根据研究报告自由回答:

3.教师: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法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发挥、想象、质疑等提升学生对各地人们的 饮食特点的了解。)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探究南北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

1.教师: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白米饭。南方人和北方 人吃的主食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 系?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启发学生从各地的土地以及气候条件方 面考虑造成差异的原因。

3.小结:

由于我国南北地区存在地域与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南船北马”的交通工具,“南柔北刚”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平台,学生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板书设计:

大米饭、小米粥、青稞酒

南米北面

南船北马

热爱家乡

上一篇:鲁迅博物馆的导游词下一篇:尊老爱老 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