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导入

2024-10-06

上课前导入(共3篇)

上课前导入 篇1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个语文老师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一节课之前如果没有个好的序幕, 直入教学内容的话, 开始时的课堂效果可能不太好。如果想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应有个适当的好的“序幕”, 现介绍几种鄙人用过的方法。

1.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法。

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 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 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 形式多样, 内容灵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 提前一天准备, 可脱稿也可读稿, 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 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 按十分制打分, 组长记录组员得分, 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 全班表扬。不仅训练形式丰富多彩, 而且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 学生整堂课都是精神抖擞的。

2. 音乐法。

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素养。在讲课之前, 先放一首与课文相关的乐曲以渲染气氛, 引起学生兴趣。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 我先在课前播放了歌曲《虞美人》, 学生不自觉的跟着唱了起来, 并很自然地理解了词的内容;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先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枉凝眉》这段音乐, 学生随着优美的歌声走进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并急于学习课文, 课上积极踊跃, 课下班内掀起了读《红楼梦》的热潮。

3. 图片法。

即在讲课之前, 先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音像材料或图片, 给学生一种生动直观的感觉, 创造一种想象的空间。如在讲《登泰山记》时, 先放了《泰山日出》图像, 学生看后情不自禁地说:“太壮观了!”有了这个氛围, 学生就很乐意学习这篇文言文了。在学习王勃的《腾王阁序》时, 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滕王阁风景的图片, 学生在赞叹滕王阁风景之美时, 也对滕王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不仅乐于去学习这篇文章, 同时更易于记住其中的有关于景物描写的名句。

4. 对联法。

就是用与课文内容相关或作者相关的对联导入新课, 这既可以让学生很快地深入到课文内容, 又可以加深印象, 如《越王勾践》这一课, 以对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引入, 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增强了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在困境中迎难而上的信心。

5. 故事法。

此法就是由教师或请学生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 和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 从而丰富课文内容。学习《守财奴》时, 先给学生讲了阿巴贡和泼留希金的故事, 学生在笑他们行为的同时也看清了吝啬鬼的本质, 并急于去了解课文中葛朗台的所作所为, 很容易地抓住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6. 明理法。

此法就是先学习与课文有关的体裁理论知识, 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确体裁特点, 在学习课文时就能居高临下。如在学习古代戏剧之前, 先带领学生了解了古代戏剧的分类、结构特点、宫调曲牌、角色等戏曲知识, 并与现代剧本做了一些比较,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古代戏剧了。

7. 表演法。

此法就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如讲《雷雨》时, 先让学生推荐几名演员在课下进行排练, 然后在课上“公演”, 同学们那惟妙惟肖的表演, 不时激起阵阵掌声, 在演出中, 因为同学们把握了人物的言行特点, 也就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经过这么一表演, 对剧本的主旨、人物的情感特点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8. 读诗法。

此法就是读一首自己写的或别人写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 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如在讲选自于清代传奇《桃花扇》中的《哀江南》时,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之后, 又与学生一块赏析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由这一首意蕴深厚的诗引进课文, 既渲染了气氛, 又对理解文章内容起了辅助作用。

初中化学课前导入技巧探究 篇2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在化学课前导入的众多方法中,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导入方式之一.通过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和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桥梁,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事实上,化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严密、前后知识连接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所学习的任何化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说,这种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与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刚好相契合的.例如,我在给学生讲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有机物》时,就通过给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类,让学生能够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然后在这些旧知识中逐渐地引入有机物的概念.这样,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过渡带,让学生不至于感到太过突然,反而是在已有知识点基础之上逐渐掌握了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法

喜爱听故事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插进去一些小故事、小见闻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竖起耳朵非常认真地听讲,即使是一些平日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他们这时候的注意力也会被教师的故事给吸引过来.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后,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非常喜欢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就给学生讲了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它来观察测定空气的组成,以及化学家普里斯特利用聚光镜来开展使氧化汞受热分解实验的故事.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地吸引了过来,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空气的组成”.

三、设疑式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无论什么事情,一旦不明白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在作祟.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自然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环节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设疑式导入,让学生心中产生疑问,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我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这门全新的课程产生兴趣,就给学生变了一个小魔术:首先,我拿出了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白纸,把它贴在黑板上,学生看到了白纸上空空如也.接着,我拿出了一个小喷壶,向白纸喷了一些无色无味的液体.神奇的现象发生了,白纸上出现了“化学”两个字.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兴奋和好奇,很多学生已经忍不住开始问“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我就跟学生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化学反应,当你们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以后,这样的魔术你们每个人都会变.听到了这里,每个学生都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进行化学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为接下来的化学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生活现象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大到各种化工生产,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都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化学现象很多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在没有学习化学这门课之前,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常见到的现象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例如,我在讲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时,就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教师:同学们,假如把你们的眼睛用布蒙上,然后带你们去医院、花店、饭店这么几个地方,你们能够分辨出来吗?

学生:当然能!

教师:怎么来分辨呢?

学生:这些地方的气味不一样,饭店肯定会有菜香和酒的气味,花店会有花的香味,而医院则会有药水的气味.

教师:为什么我们能够闻到这些气味呢?

学生:(开始在下面讨论了起来)

教师:我们之所以能够闻到这些气味是因为这些物质都是由一些微粒所构成,而我们闻到的气味就是由这些微粒挥发所造成的,至于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够明白了!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大学英语课前导入之我见 篇3

一、 课前导入活动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兴趣,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入活动(如主题讨论、延伸阅读)会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单元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投入到新单元的学习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观点。如果没有课前导入这一环节,直接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调动,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不甚了解,很难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达新知识,教学效果就很难让人满意。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都是大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的时间和机会都很少;对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在众多同学面前回答问题,害怕出错,心理压力很大,也很难很好地发挥,因而很多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会放弃回答问题的机会保持沉默。而课前导入活动往往在小组中进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课前导入,根据将要学的内容,设计不同活动,根据活动的要求,安排学生和邻座交流(pair work),或者分成4~5人小组在组内交流(group work),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这样锻炼了学生在同学面前自我表现的能力,同时教师作为解惑者在教室里也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指导。同时,很多活动的进行,如角色扮演(role-play)、对话(dialogue)、辩论(debate),都是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的,教师在对活动做出评价时,除了评价个人表现,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这样也就会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团结协作,如何整合协调不同的观点。

3.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促进和帮助的作用。在开展课前导入活动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活动,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地讨论、表演;在随后的单词和课文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具有相应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导演”、“顾问”的角色,负责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二、 课前导入活动的类型与实例分析

1.小组讨论。

讨论是学生交换思想、表达观念最直接的方式。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单元主题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时,使用这种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笔者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的Unit 2 “Love”时,就引导学生对目前非常普遍的大学生谈恋爱问题展开讨论。笔者提出的问题是:Now many young people fall in love when they are college students.Some people think it a good th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love,and some think the opposite.What is your opinion? If it is good,what are the positive effects campus love may produce on college students? If it is bad,then what are the negative effects? 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同学们分成4~5人小组,讨论非常热烈。持支持和反对意见的同学都给出了充足的理由,或认为大学应以学习为重,不应过早涉足恋情;或认为谈恋爱是大学宝贵的经历,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最后,笔者让每个组选一个代表,将自己组的观点归纳汇报给全班同学。发言完后,笔者对讨论中出现的观点进行小结,同时就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谈恋爱和学业问题给出建议,而后开始这一主题的课文学习。

2.表演。

表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课前导入形式。在表演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精彩幽默的表演,也往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新单元的学习。笔者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Unit 6 “Creativity”时,结合这一单元关于“创造性”的主题,布置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则广告,等到下次课时表演。学生对这个任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后每个小组都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准备,反复排练,等到上课表演时,很多组所表现出来的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项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身表演和观摩其他组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创造性,也充分感受了创造性带给人的快乐。

3.观看视频文件。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得到声、像、图、文多维的信息。教师在课前导入活动中播放事先精心选择的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文件,可以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直观印象。这些播放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既学到了关于单元主题的知识,又提高了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兴趣。笔者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的Unit 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时,在课前导入中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喜福会》的片段,看后让学生找出影片中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细节,从而引申开来,给学生介绍了中西在餐桌礼仪、称呼、待客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从而顺利地引出了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观看视频文件要注意文件与所学主题的相关性,这样才能发挥优秀影视作品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不至于因为影片而冲淡学生对所学单元的兴趣。

4.“听写”(spot-dictation)。

听力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若能找到与单元课文内容相关的听力材料,在课前导入中采用听写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得到听力方面的训练,而且也传达给了学生关于即将讲授的单元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该主题打下基础。同样是在讲授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时,笔者让学生听了一篇名为《What is culture shock?》的短文,并事先设计了spot-dictation的练习,这样学生一边听,一边填出了短文中缺失的词或词组。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做听力的同时获得了关于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

课前导入这一环节了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并引入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视野。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课前导入环节,用具有趣味性、相关性、生动性、灵活性的各种活动将学生引入新主题。唯有如此,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才可能达到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彭雁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课前导入探微[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4-18.

[2]吴郁良,李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9,(6):79-82.

[3]徐海艳.浅谈大学英语课的“课前导入”[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4-225.

上一篇:TCP/IP通信协议下一篇: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