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2024-10-01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共10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1

【背景链接】

2014年1月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2014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2014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扶贫工作出现的种种怪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一些贫困县造起豪华政府办公楼,比如为了保住“贫困帽子”背后的利益,一些贫困地区走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等等。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习近平

[综合分析]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板。同样,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它的穷人的生活状况怎样。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贫困人口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穷人的梦想构筑。也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多次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些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占到很大一个比例,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扶贫面临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背面就是粗放扶贫。一些地方低质、低效扶贫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是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三是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是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对策措施]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村而言,不仅需要村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抓生产、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

二,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明确工作对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也是如此。首先就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贫对象发生作用,避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

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的单一扶贫方式,导致贫苦地区的群众“等”、“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

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成立帮扶对子,由定点挂钩单位主抓帮扶村的扶贫工作,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农户家中,像习总书记一样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同时完善扶贫开发的问责机制,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将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加大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的成本。

另一方面,改变扶贫资金投放形式,将之前“直接投放”扶贫资金转变为致富奖励、银行贷款贴息或是生产保险金等多种形式,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完善小额贷款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精准扶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贫困的原因很多,或为自然条件恶劣,或为天灾人祸,或为基础太差,或为技术贫乏,或为缺少创业的勇气,这就要求扶贫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者可采取退耕还林予以补偿的方式,鼓励帮助贫困对象搬迁至集镇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谋发展;对缺技术的贫困者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极度贫困就需要政府予以前期资金“输血”,再培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疾病缠身者要予以健康救助,解决看病难问题;对于缺少产业的贫困对象,要帮助其依据自身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发展之路。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精准扶贫需智扶

2.“精准扶贫”需“对症下药”

3.精准扶贫先要找准对象

[开头示例]

1.肩负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扶贫行动再次到了攻坚阶段,“精准扶贫”这个词一下子火了起来。这是多年扶贫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当下扶贫工作中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基本措施,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揣摩斟酌。所谓“精准”,简单的理解就是:贫困调查务必精细,扶持对象必须准确,扶要扶到关键处,帮要帮在点子上。

2.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而“切忌喊口号”契合了“八项规定”力戒空话、套话的内容;“做实三件事”更是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3.扶贫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因为做这件事要涉及很多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争抢贫困县帽子”、“村里抓阄确定贫困户”等往事曾引起社会对扶贫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不少地方、不少人把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都争着带“穷帽”,往往出现“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因此,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真正的扶贫对象。

[结尾示例]

1.古语云:“人穷志不短,人要胸怀大志,人不可失志。”大多数困难群众在面对生活时,都有一定的挫败感和自卑感,扶贫开发,还需在“智”和“志”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培训,正面宣传引导,帮助贫困者增加知识、增长见识,重拾信心,在产业发展、技术学习等方面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2.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工作中切忌喊口号、走形式主义路线,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业绩,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群众的增收致富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实现“美丽中国梦”。

3.诚然,从粗放型扶贫走向精细化扶贫,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扶贫工作者要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迈开双腿走进千家万户,倾听他们的意见;敞开心扉面向一村一户,制定具体的方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目标。

【参考范文】

精准扶贫才能“扶真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最让全国人民关注是近1亿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着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两句朴实的话,出自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三农”工作的一个难点是扶贫,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但是,完成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仅靠原有的单一措施、常规手段,已难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思维与精神,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以改革创新精神与思维实现精准扶贫,就要积极拓展扶贫方式与方法。既要实打实地落实扶贫责任,因材扶贫,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更要端正导向,完善思路。要把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改革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寻找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中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探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丰富农村金融改革支持扶贫开发的内容方法,走出一条有特色、更见实效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精准扶贫,就要结合培育现代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主要方向。脱贫的关键是增收,农村增收的未来方向是现代农业培育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扶贫,既要找准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有机融合;更要有效利用现代农业和产业发展引进的科学技术、新理念新思维,发挥产业带动支撑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提高素质,形成扶贫工作新态势。

精准扶贫,打赢这场硬仗,就要在扶贫机制创新上谋改革、求突破。新一轮扶贫开发面对的困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闯的“深水区”,必须要依靠借助农村深化改革,形成扶贫开发新机制。既要改进扶贫考核机制、责任机制,全面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益;也要改革扶贫项目和资金运作办法、监督管理办法,保证扶贫项目和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合法、阳光、透明。要以扶贫开发的科学、规范和实效,精准发力,真扶贫,扶真贫,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诚然,从粗放型扶贫走向精细化扶贫,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扶贫工作者要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迈开双腿走进千家万户,倾听他们的意见;敞开心扉面向一村一户,制定具体的方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目标。

【点评】

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文章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语言方面,措词用语严谨,提出的对策能够站在政府角度,体现政府思维。如“硬骨头”、“深水区”等用语生动形象,也是日常政府工作中常用到的。提出的三方面对策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考生在平时备考时也要多看新闻和政府文件等,熟悉了解怎样提出应对措施。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2

一、2014年xx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资料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所给资料围绕“垃圾问题”展开。共有9则子材料, 每则子材料大意分别为 (一) 对垃圾进行定义、分类:1.生产性垃圾, 主要指建筑垃圾。2.生活性垃圾, 解决“垃圾问题”刻个容缓。 (二) 短命建筑产生大量垃圾。实则是规划缺乏长远性, 加之各地都把大开发、抓项目、大拆大建作为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说透了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发展观念落后, 发展模式单一。 (三) 以历史文化名城W县为例, 街道到处是垃圾且无人及时处理, 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 (四) 以广州、北京、上海为例, 反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 (五) 商品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 造成资源浪费, 商品价格惊人。 (六) 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两种观点。 (七) F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八) T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九) 通过解说村民李某、专家冯教授等三人的对话, 说明×镇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做法。

通过对子材料大意的梳理可以发现, 无论是建筑垃圾, 还是生活垃圾已严重威胁到环境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刻不容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深入人心。也促使人们反观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 现今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主题从微观来看是“垃圾问题”, 从宏观来看是发展理念问题。考生在阅读材料, 理解材料主题时一定要做到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既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表象, 也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本质。

二、问题设计以及作答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问题设计为四问, 从设计的问题来看, 都是历年来国考、省考中多次出现的问法。且作答针对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每问都明确要求结合给定资料的某一部分, 这就使考生在通读资科的基础上答题的切入点更为清晰。

第一题属于综合分析比较题, 要求依据“给定资料7~8”提供的信息“分析比较F市、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关于F市T市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材料主要从组织实施、协调、具体征收单位, 收费标准及依据, 执行制度成本, 违反制度惩处规定及措施, 制度执行效果等方面进行罗列。考生作答时就要在字数限定范围问对于F、T市在上述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比较。既然是比较两市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 还要对两市收费制度的优劣进行评述, 紧扣材料对两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不同之处比较如下:

1.生活垃圾收费组织协调、征收单位:F市由城市管理执法局组织协调、区政府配合、市环卫局负责实施;T市由市环保局负责实施。2.收费标准及依据:F市以人数或户为单位, 征收固定垃圾费;T市以日处理垃圾量的多少为单位, 即“随袋征收”垃圾费。3.执行制度成本:F市只对垃圾进行清运, 征收垃圾成本较低;T市垃圾清运需用由市环保局统一监制的垃圾袋盛装, 并对被征收的垃圾进行分类, 可利用的垃圾免费清运, 因此征收垃圾成本较高。4.惩处规定及措施:F市重在对拒不缴纳垃圾处理费的人员和单位, 由市环卫局责令改正并处罚;T市重在对不使用 (或变相使用、私自制造) 专用垃圾袋的行为由市环保局进行处罚。5.制度执行效果:F市垃圾量逐年增长, 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逐年上升, 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现象, 垃圾费征收率低;T市垃圾量逐年下降, 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支出比例逐年降低, 基本杜绝乱扔乱丢垃圾现象, 垃圾处理费征收率高。综上所述, 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优于F市。

第二题属概括归纳题, 要求概括“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即在现实生活中为何会产生大量垃圾, 处理垃圾问题还存在哪些困难。作答这道题, 首先要归纳“给定资料2~5”中每一则子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给定资料2”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较多。第一段重点介绍我国的建筑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短命建筑”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环境污染严重。第二段介绍我国能处理建筑垃圾, 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第三段介绍村庄拆迁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垃圾场距拆迁现场路途较远, 致使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给定资料3”介绍历史文化名城W县环境卫生较差, 道路上、家属院门口垃圾遍地且无人处理, 好多街道没有设置垃圾桶, 造成垃圾被随意倾倒、丢弃。“给定资料4”介绍一些垃圾处理场距离居民生活区太近, 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给定资料5”介绍市场上的茶叶、化妆品等商品注重包装产生大量包装垃圾。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归纳可以看出“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 大规模建设成为多地促进发展的主要手段, 致“短命建筑”应运而生且产生大量垃圾。2.我国能消解建筑垃圾, 并对其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致使大量建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3.垃圾处理厂规划不合理。有的距拆迁现场较远, 造成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有的距居民生活区太近, 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卫生监管缺位, 群众环保观念淡薄。5.商品包装国家标准尚未建立。有的商品为迎合非理性消费需求过度包装, 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垃圾。

第三题是把考生虚拟为×镇负责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人员, 结合“给定资料9”。写一份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经验的提纲。“给定资料9”以解说村民李某、冯教授等三人做节目的文字记录形式, 介绍了各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看法、做法。作答时应对三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把握好虚拟身份, 内容是关于垃圾分类、处理, 经验即成功的、有效的、村民欢迎的、能够顺利实施的做法。提纲严格来说属应用文体范畴。但答题要求明确, 不要求格式, 把×镇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面的做法分门别类、分条列出即可。

第四题写作题要求理解“给定资料6”中的两种观点并结合资料, 联系实际, 自拟标题, 写一篇文章。

“给定资料6”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 其体积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 但大量的包装物最后都成了垃圾, 有的甚至对环境构成长久压力 (如被丢弃的塑料袋等) 。环保专家毛先生叹道:美丽的代价, 实在是太昂贵了!得不偿失。但也有人认为, 包装是一种经济现象, 有需求就有生产, 况且, 包装也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不少人都“想‘面子’多于想‘污染’”, 东西包装得好才能拿得出手。一个好东西包装得不好, 还不如东西差点包装得好点。

显然资料反映的是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问题。一种观点是: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 甚至对环境构成压力, 得不偿失。一种观点是:包装是经济文化现象, 既可拉动经济发展, 又能满足好“面子”的心理需求。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国策要求出发, 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是非曲直, 泾渭分明。

文章写作时引论部分先对这两种观点作简要分析, 然后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即中心论点:必须限制过度包装。

本论部分先谈过度包装的危害。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大量垃圾, 污染环境。远离大众消费需求的华丽包装只是为了满足“小众”好面子的虚荣心理, 甚至美丽代价的背后暗藏腐败, 得不偿失。靠过度包装拉动经济只是一些商家为满足私利的噱头而已。再从克服虚荣心理, 倡导理性消费;建议出台商品包装国家标准, 规范商家行为;资源循环利用等角度展开分析。重在把道理阐释清楚, 让阅卷者和考生的观点能产生共鸣。这部分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 天价月饼及豪华包装的茶叶、化妆品比比皆是。危害之深, 有目共睹。结论部分把由过度包装产生的垃圾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俭以养德”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 升华主题, 收束全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3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4

2016重庆上半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驱散

“最悲伤作文”的悲伤

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申论频道为您提供更多帮助!点击这里可以进行 >>>重庆地区在线咨询。背景链接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2015年7月,一篇四川大凉山小姑娘苦依五木写的作文传遍网络。这篇字字泣泪的作文,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被网民称作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最悲伤作文”呈现的,是大凉山地区普遍贫穷最冰冷的剖面。在精准扶贫被提上日程的当下,它揭示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对个体救济的乏力,值得警醒。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先失怙,又丧母,还是个孩子就已无父可怙、无母可恃,这何其残酷。我们对其遭际抱以同情,但也应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体之殇:联想到事发地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大凉山,再联想起以往发生在当地许多类似的悲剧个案,或可发现,其悲惨命运背后,是大凉山地区的普遍贫穷。

自上世纪80年代凉山州各县陆续被列为贫困县开始,各级政府对凉山州的扶贫政策就一直未曾停止。屈指算来,凉山扶贫已有27年历史,2001年它还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扶贫地区。其间,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等不断,也有不少政策倾斜。这些措施,缓解了当地贫困状况。但从“最悲伤作文”及凉山随处可见的贫困现象看,大凉山扶贫之路还很漫长。

2015年6月,总书记指出,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新形势下的扶贫,加大扶贫投入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对贫困人口的查漏补缺、精确“制导”,在此基础上,根据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扶贫。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摆脱以往旧式扶贫的弊端。大凉山扶贫多年,其山区贫穷局面却依旧不改,也被认为跟之前粗糙的扶贫模式有关:大水漫灌式扶贫下,扶贫未必能跟个体之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击查看申论范文!

更多重庆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

需形成对接,相反被认为“肥了西昌,瘦了山区”。在此背景下,只有改变这种扶贫策略,实现“精准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帮助到最需要的人。[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是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贫对象直接发生作用,避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还有更多内容吗?我想看看重庆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中公申论批改服务可以系统的提高学员写作水平。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培训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5

为了方便各位考生备考218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如何精准扶贫详情公布如下

如何精准扶贫?

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教育是改变贫穷落后情况的根本措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就业,可以脱贫。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完成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集约管理,农村教育资源进行一定倾斜,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协作,进行资金、师资、软硬件设施的扶持力度。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在我们进行上述措施时候,很多贫困户不配合,究其原因无非是对未来的一种迷茫,不知道是否能解决贫困,比如劳动力薄弱的家庭,鼓励生产也好,增设就业也好,一部分家庭不愿意,因为微薄的收入毕竟有收入,而选择其他自己不清楚的途径,心理没底,所以我们要践行低保政策,对一批贫困户进行兜底保证,确保贫困家庭无后顾之忧。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贫是民生大计,是关系到全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单单只是政府的事,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主导,广泛动员,让全社会参与扶贫,比如农村支教、爱心学校等行为。

在精准扶贫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些问题:

对贫困原因、贫困户做到精确识别,识别,在识别之前,我们首先要知根知底,通过有效、合理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别负责、精确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工作,建立相关档案。分类、分原因进行统计。

扶贫要“精准”,精确帮扶,针对贫困原因和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①到村到户,做到精确;

②因户实施,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③资金到位;

④干部帮扶,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干部,去帮扶,更好的能改变贫困局面。扶贫过程要加强相应的管理

①农户信息的管理,扶贫对象的资料、动态录入系统,动态管理。

②确保扶贫工作阳光透明,资金、方式方法、扶持对象全过程公开,第三方进行监管。

1/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③扶贫项目审批权等下放到县,县级部门对本地贫困知根知底,方便因地制宜的知道措施,更有针对性,目标、任务、资金、权责的下放。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6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话题预测:扶贫解困

扶贫解困

一、背景

新华社最近连续刊发报道,关注扶贫助困资金跑冒滴漏问题。作为贫困群众“保命钱”和减贫脱贫“助推剂”的扶贫助困资金,在一些地方屡屡遭到“揩油”和“打劫”,个别干部甚至将“扶贫助困”变为“劫贫济私”。国务院8日专门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和公共资金审计监督。

二、实施扶贫项目的意义

关注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关乎强基固本,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创新保民生资金的管理方式,将有限的扶贫资金更好地用在人民身上,不仅将为贫困人民多些雪中送炭,多些特惠帮扶,也将直接影响到民心所向。

三、突出存在问题

1、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扶贫项目实施。

2、政策执行不到位,随意扩大使用范围。

3、资金管理不严格,存在截留挪用现象。

4、项目管理不规范,工程“四制”流于形式。

5、项目立项不科学,资金效益难以发挥。

四、解决对策

一是提高扶贫资金政策认识。各级领导干部及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支农扶贫工作,进一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提高村组织、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的扶贫资金“高压线”的认识,严格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支农扶贫资金,坚持“项目跟随规划走,资金跟随项目走”的原则,不随意调项转项,不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扶贫资金。同时,要加大力度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各项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使扶贫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步入更加规范的轨道。

二是加强扶贫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地方财力要加大对扶贫项目的投入,避免扶贫资金配套不到位或假配套。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报账管理,对大额扶贫资金支出,尤其是项目管理费和科技培训费报账必须转账支付,避免虚开套现情况的发生;要加强对专项以工代赈项目的监督力度,对专项以工代赈项目支出和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都应纳入县级报账制范围;对报账票据要加强审核,杜绝不合规发票和虚开发票报账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大项目管理和项目“四制”力度。对己立项的扶贫计划要做好落实,不得随意变

http://tj.offcn.com/

动和更改项目计划内容,保证扶贫立项工作的严肃性。扶贫主管部门应做好扶贫立项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扶贫项目库;对开工的项目要积极推进工程“四制”管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已完成的项目扶贫、财政部门要加大竣工验收力度,出具竣工验收书,对工程质量作出全面评价,每个竣工项目均要经项目责任人和验收人签字认可,并保存完整的资料档案,避免“买油盐的钱打了酱油”,确保项目资金运用和项目计划执行两到位。

四是强化科学立项和分配资金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十二五”规划,科学地研究和申报扶贫项目,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和加大整村推进投入力度,重点和有针对性地投入扶贫资金,防止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和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现象。同时要改变扶贫资金多头管理的现状,加强扶贫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重复立项、立项不实、选项不当等情况发生,使扶贫资金真正地发挥扶贫帮困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7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提供申论热点《申论热点简单学——“科技扶贫”》,帮助考生丰富热点话题知识,剖析答题技巧。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申论是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常考的科目。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既需要考生积累足够的素材,又需要考生有较好的文笔。这当中,素材的积累更重要一些,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把文章比做一顿饭,素材便是其中的“米”。本文就对“科技扶贫”这个热点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事件现状】

连日来,无论是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言,还是分组审议讨论,朱有勇总是呼吁把“科技扶贫”叫得更响些,让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3月13日,农民科学家朱有勇讲的自己的扶贫小故事引起了社会共鸣:云南蒿枝坝村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这个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2016年,朱有勇及其团队在当地推广了100亩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当年就实现了每亩均产3.1吨,每吨卖出了3000元的好价格,参与种植的群众每亩增收9000元。

朱有勇表示“当前有很多科技工作者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书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重要意义】

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把科技成果与地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相比“送米”“撒钱”等简单直接的做法,科技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效果实在长远但收效慢,因此更需要以“绣花”的好性子,沉心静气地坚持下去。

【问题原因】

总书记曾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脱贫工作到了最后攻坚阶段,剩下的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少地区除了自然环境劣势外,科学技术素养严重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农村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往往生产技术落后又缺乏科学技术人才,从而陷入贫困的无限循环中。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积极作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倡导走绿色发展的新路,转变农业种植方式,这需要扎实的农业技术做支撑;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时,也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贫困地区要实现长远发展,更需要一批扎根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这一切,都绕不过“科技”二字。

【对策措施】

科技帮扶是从根本上打开困难群众致富之门的钥匙,是治本良药,但不会立竿见影。科技扶贫不能“轻飘飘”,要像仕女绣花一样,慢功出细活,要因地制宜,一村一村地做好科学规划;因户施策,一户一户地传授种养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之花在贫困地区常开不败,才能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真正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再也不会为贫穷所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8

【热点概述】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扶贫观念的歪曲。

近年来,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反映了当地政府的奢靡作风和功利思维。

2.扶贫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扶贫机制却似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只有政策倾斜与非专项转移支付的“好处”,而无脱贫致富的具体“路线图”及相应的考评、追效、问责的“摘帽”压力。

3.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收入低。

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仍然以传统的农业产业和劳务经济为主,加之一些扶持对象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扶持对象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增收技能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4.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同一区域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有的贫困地区迅速发展,短期内达到脱贫销号,并取得持续发展;有的边远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民生还未得到有效改善、贫困农民的基本素质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同一区域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对策】

1.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2.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

三是扶贫事权管理。对扶贫工作,目前省、市、县三级分别该承担什么任务并不十分明确,好像大家都在管钱、分钱,监督的责任也不清晰;专项扶贫资金很分散,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清晰。现在,省委已经明确,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各部门也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权威观点】

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习近平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习近平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习近平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9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如何消除精准扶贫之忧

加入2018国考交流群636353087 | 微信公众号:浙江中公教育(ID:zjoffcn)| 微博@浙江中公教育

【背景链接】

为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发展养殖,一个小山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让4个贫困户各自将6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另外1家正在搞养殖的贫困户,5家贫困户根据养殖效益按股分红。当问及年底每户能分多少钱时,牵头养羊的贫困户说:“今年市场行情不行,养羊赔钱,不倾家荡产就不错了,分红是不可能的。”由于个体养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贫困户入股非但没有实现脱贫,还落得个本利无归的结局。在太行山区,一位养羊的老人,他说在政府支持下,自己养了几十只羊,买小羊羔时每只600元,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后,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到500元。“养了一年‘扶贫羊’,不仅没脱贫,还更贫困了。”老人无奈地说,脸上的苦笑深深触动了我。

【命题预测】

在太行山区,一位养羊的老人,在政府支持下,自己养了几十只羊,买小羊羔时每只600元,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后,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到500元。“养了一年‘扶贫羊’,不仅没脱贫,还更贫困了。”对于“养上扶贫羊,脱贫更难了”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中公详解】

此说法反应了有地方把精准扶贫理解歪了,落实偏了,搞成了“零碎扶贫”,对此急需破除精准扶贫之忧。

之所以一些扶贫项目没能让群众脱贫,主要原因在于“散”。一方面,对市场缺乏调研,对扶贫措施缺乏整体规划。比如一些地方的散户种核桃,老百姓种出来却很难卖出去,当地又没有深加工企业,效益很差。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手工业等,初衷是好的,但不经认真调研和精心谋划,就把致富能力薄弱的单个贫困户推向市场,单打独斗,效果很可能难如预期。如果把市场比作大海,贫困户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任何一个浪头都有可能导致翻船;另一方面,一些零打碎敲的举措,貌似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实际上是重过程轻结果,是懒政思维在作怪。有些党政领导干部简单地给贫困群众选择个产业,提供点扶持资金,然后往市场上“一推了之”,让他们成为随波逐流的“小舟”。

精准扶贫,绝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更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观把控。一方面,放眼全局,因户施策要求我们不仅要紧盯一家一户的特点和需求,综合分析地域资源禀赋和贫困户致贫原因,微观宏观相结合,打组合拳综合施策;另一方面,加强谋划,让贫困群众能够发展合作经济、参股龙头企业、借势优势产业,“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劈波斩浪,如期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篇10

核心提示: 2012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四季度将会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背景链接】

2012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四季度将会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实现的核心,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就会加剧。倘若放任目前贫富差距放大,那么阶层固化的趋势将会导致“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稳定性更是难以保证。一旦社会体系的稳定出现问题,效率将难以为继。

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接近必须改革的时期,传统出口型经济模式已无空间,而内需拉动型 教育经济有待提升。拉动内需主要依靠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而整体消费能力则依赖于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金字塔型的收入结构整体消费能力肯定偏弱,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但是缺乏实际可支配收入。而少数高收入阶层要么已经过度消费,要么将消费能力转移至海外,对中国经济的消费支撑作用非常有限。

宏观方面,政府、企业在整个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比较高,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个人的收入占比则处于正常水平下方。

微观方面,高收入群体往往处于整个收入分配和社会阶层食物链的顶端,其所能动用的资源是其他阶层难以匹敌的,事实上这一群体往往在享有大量灰色收入的同时拥有极高的避税能力。

[措施]

教育专家认为,从总体来看,收入分配改革事关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必须加以审慎稳妥的推进。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的灰色收入和避税能力需要得到有效的监测。“提低、扩中、控高”三大战略中最难操作的可能就是“控高”,并且这直接关系到众多监管者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要关注“提低”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保公众在起点上的一致性,增强阶层流动以提高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如果在“提低”的过程中忽略了公平性的问题,则很可能恶化起点的公平。譬如在 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时,将经济适用房分配给隐性的高收入人群,而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却连分配廉租房的机会都没有,那么这样的资源错配只会增加不公平的挫折感,不会对“提低”产生任何益处。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2:莫言效应

【背景链接】

自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几乎成了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莫言家乡山东高密也借莫言这个东风唱起了经济的大戏:计划投资千万种植万亩高粱,成立红高粱庄园,打造旅游区;巨资修缮莫言故居,成立文化馆、莫言文化体验区;整个山东的旅游口号由“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等等。

如今,不少发展文化产业的冒进笑话还是人们的谈资:号称300亿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最初声势浩大,最后落寂收场;曹操墓的“庐山真面目”还没搞清楚,搭车的经济开发就一拥而上,令人哭笑不得;虚无缥缈的“女娲”留下的“疑似”头盖骨尚无定论,旅游开发就“捷足先登”„„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地方消费名人、大搞名人“故居热”本来无可厚非,毕竟,适度而合理地宣扬名人效应,对传播名人思想、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好处。但山东高密的做法,不仅让人反感,更让人觉得担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政府出头搞点庆祝活动,尚属情理之中事情。若是中 公版权莫言因为获奖,变成了地政府唱经济大戏的舞台,这不仅会“矮化”名人存在的其它价值,也会“矮化”整个民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优秀的民族不仅要拥有先进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占有先进的精神文明。但是这种

一是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

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冲动屡见不鲜,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思维是,文化搭台,经济必唱戏,必须要体现出商业价值,人们对这种头脑发热、跃进发展的做法颇为担忧,对炒作概念、做表面文章的短视政绩工程深恶痛绝。

二是既没有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借助文化平台,发展经济本是个好策略,但是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急于求成,文化产业也只能从当地的文化资源中生长出来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当地种植红高粱已经是过去的历史,如今经济收益不佳的红高粱没人愿意再种植,赔本也要种植万亩红高粱,违背了百姓的意愿,给本就贫穷的高密百姓更增加了中 公版权经济和生活负担。到头来只能是经济文化两不收。这种失败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打造旅游城市,不惜牺牲历史文化古物建筑等,以致毁了历史文化的原滋原味,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一个非理性的“高热度”的“造神”,最大的可能是热度一过,留下一地无法料理的“后事”——劳民伤财的工程、遍地的“政绩高粱”。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是严重违背诺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初衷和本意的,[对策措施]

一方面,政府决策时要坚持科学决策,理性论证。在决策中要少些冲动,多些理性论证,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做法上,不能贪大求全,寄希望于投资几亿、“砸”几个大项目来发展文化产业,要知道,如果最初方向是错的,投资巨大的文化工程一旦仓促上马,最后背负的包袱会更重,经营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立足群众需求和文化民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等同于经济上的大项目、大投入,首先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立足文化民生,让百姓真心拥戴。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脚踏实地,这样的文化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之,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是更应该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经济和文化本就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文化变味了,经济也不会好到哪去。不管是传承原生文化还是发展经济都要以人为本,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提升生活水平。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3:就业腐败

【背景链接】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就业腐败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平正义,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必然伤害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影响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只有坚决遏制就业腐败,才能建立一个正常、健康的就业环境。

【标准表述】

[表现形式]

就业腐败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或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录用等公务活动中,违规操作,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亲友或者身边工作人员在就业工作方面谋取特殊照顾的行为。中公教育[微博]专家认为,就业腐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内部招聘,“垄断”就业。个别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政策就是安排本单位本系统职工的子女,当然包括通过“招聘”安排。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益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是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除少数特殊人才外,外部普通就业者通过正常的招考途径很难进去。

权力交换,“交叉”安排。安插亲友“走后门”,以前是被人们深恶痛绝的,中公教育现在却司空见惯了,其最巧妙的方法是相互交换,你给我安排儿子,我给你安排女儿。如此这般,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至于“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的规定,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走个形式罢了。

用人唯亲,“近亲繁殖”。少数地方招工、人员调配不是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而是通过种种渠道,将亲戚朋友安排到本部门、本单位,致使工作岗位上亲属集聚。中公教育 如媒体报道,湖南省平江县林业局副局长曾某,其妻子等9名亲属都在该县林业系统工作,被称为“平江史上最牛的局长”。中公教育版权

设置门槛,量身定做。个别地方和部门虽然实行公开招聘,在形式上貌似公开而规范,但在具体的环节和操作上设置了条条框框,为照顾某些人就业“量身定做”。如媒体报道,福建省屏南县财政局将招聘条件限定为“国外学士学位,25岁以下女性”,符合条件的只有某领导千金一人。中公教育版权

比例不足,“围标”招聘。一些公开招聘有的是参考人员借用别人的身份证同时报名,有的则利用假身份证凑数达到开考比例,待开考时便有大量人员缺考,好比招投标过程中的围标行为。如媒体报道,湖南省岳阳县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85人报名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缺考人数达58人。

[成因剖析]

就业腐败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主要表现在:

一是相关制度不完备,部分人员招聘不规范。近年来,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进入事业单位已渐成常态,但更多的是掌握在个别领导手中。个别地方党政机关,按照公务员[微博]人数的10%―15%配备后勤服务人员,这些人员的招聘全由用工单位自行决定。程序不公开、不严格,招聘暗箱、随意。

二是制度执行力不够,外部监督流于形式。虽然“配偶子女从业情况”早已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但在执行过程中,中公教育 外界很难了解具体情况,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按照规定,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必须全部公开,但事实上,有的部门并没有公开,而是内部消化,有的部门公开的却是已经扭曲的信息。中公教育版权

三是对权力监督缺失,绕过制度安排人事。目前,我国的监督体系已比较完善,但“办事一挥手,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的情况从未削弱,对权力有效监管缺失。少数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特权,能轻易绕过制度约束,安排子女进入自己所在的单位,或者通过其广阔的人脉关系安排子女进入其他好的单位并获得相应编制,充分利用“隐性”的特权和“潜规则”,以多种方式帮助子女发展。中公教育版权

四是对腐败处罚过轻,违规成本代价偏低。长期以来,父母安排子女的工作被视为一种“人之常情”。一些单位违规招人、暗箱操作被举报揭发后,往往只是将不合规矩的人清退而已,大多没有受到严厉处罚。一旦违法违规的成本代价偏低,不少人会根据收益预期继续胆大妄为地如法炮制。

[对策措施]

防治就业腐败不是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的事,必须把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和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要健全规章制度,注重源头预防。制度带有根本性和稳定性,建立制度是预防就业腐败的有效手段。要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使单位的性质与用人的“门槛”相适应,而“门槛”又必须与招聘的机制相适应,消除可以钻空子的“灰色地带”。扩大“凡进必考”范围,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进行公开招聘。紧扣“一把手”的用权过程,对其在用人上的权力范围、行使方式以及决策责任作出具体规定,使之既有利于工作,又能受到有效制约。中公教育版权

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公开透明。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真正执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的有关规定,将公职人员子女的上学、就业等事项向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公开。严格执行官员回避制度,尤其是子女报考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下属机关的,必须公开考试情况,涉及调查、讨论、审核、决定的事宜时,当事人应主动回避。认真执行公开招聘规定,除非岗位有特殊要求,严禁招聘单位有过多的要求,彻底杜绝“因人设岗”等行为。

再次,要发挥监督合力,实现“阳光”招聘。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加强监督是确保公开公正招考的必要措施。中公加强对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和克服“一把手”在用人问题上独断专行,随意安排人员进入单位。加大问责力度,针对领导干部录用自己的子女为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的腐败现象,强化媒体舆论监督,在网络、电视、电台和传统纸质媒体上开辟监督就业腐败专栏,以拓宽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渠道。中公教育版权

最后,加大查处力度,强化警示作用。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的主要途径,也是防治就业腐败的有力手段。坚决查处就业腐败问题,坚决清理违规、违纪招录进来的人员,并建立违规人员信用档案,对其实行严格的从业限制;给予违规公职人员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对触犯刑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建立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度,在人事招聘活动中推行责任到人、记录在案、问题倒查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通过严厉的惩处,使搞就业腐败的责任人为过错付出沉重代价,使其他人员认为就业腐败不值,从而不敢腐败。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背景链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因而,公共服务本身就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分配,是国家调控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提升全体国民福利水平的一种制度化手段和机制。基本公共服务的分配必须以均等为原则。中公教育[微博]版权

“十二五”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 【标准表述】

[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不仅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断增加,而且质量不断上升,越来越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加上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而且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均等。可以说,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等,这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中公教育版权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服务的比重仍然偏低。

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而且分配和享用不均等,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措施]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抓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

第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着力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中公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突出体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一是突出体现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不均等,二是突出体现在城市中的城镇户籍居民与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等。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着力解决的两大问题。中公教育版权

第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

第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中公教育健全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就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5:三公经费的是与非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以来,媒体从业者廖红波为申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起诉多个镇政府,但至今仅有3个镇政府较为完整地提供了相关信息。廖红波称,有官员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称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如果老百姓都来问东问西,政府啥事儿都干不成了”。【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诚然,不公开“三公经费”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应有四个大类原因: 一是基层群众不懂得行使监督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宠坏”了相关政府不愿意接受 “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并理直气壮的声称是“给政府找麻烦”;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关于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客观上为“三公经费”的不公开制造了大环境;

三是乡镇等基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和记录不科学、不规范,超支太多,不敢公开;

四是问责力度不到位。正是因为三公经费不公开少有问责,公开了是自找麻烦,当事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拖再拖。[措施] 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需要来自公众监督的压力,需要完善后续跟进制度。同时当然要重视行政机构内部由上而下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示范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反应。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促成像廖红波这样的权力斗士越来越多,通过他们的努力实践,带动起更多的基层群众产生监督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意识,提高他们监督能力,以社会监督倒逼政府部门及早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中公版权

二是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让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政府的违法成本大幅度提升,使他们产生“我要公开”的主动意识和主动作为。中公版权

三是地方政府的持久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必须扫清财务管理不规范障碍,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一以贯之的抓好“三公经费”公开的落实工作。唯有政府的有力贯彻,才能使其他各方的努力变成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有力推手,真正促进“三公经费”的合理化、最小化。中公版权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督促基层政府如实申报的制度,保证公开结果的真实性。对未作申报、故意作不准确申报、其他罪状三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积极的监督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对廉政风险高的岗位进行重点排查,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追查问题。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广大群众敢于举报、乐于举报。中公版权

上一篇:2022年全乡干部大会发言稿下一篇:似乎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