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

2024-11-21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共9篇)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 篇1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问答题

第一章

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和作用P12、大地测量的三个基本分支: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以及空间大地测量学P43、大地测量的基本内容(P4)

4、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地球圆球阶段、地球椭球阶段、大地水准面阶段、现代大地测量新时期P6

第二章

1、开普勒三大行星运动定律P172、地球自转的特征:岁差、章动、极移、日长变化P193、周期运动可作为计量时间的方法的三项要求P204、天球概念P245、春分点和天球赤道面,是建立天球坐标系的重要基准点和基准面P256、椭圆定位概念、分类P277、椭球定向概念、满足条件;参考椭球概念P278、参心坐标系(P31)和地心坐标系(P37)

9、欧勒角概念P44

第三章

1、引力位和离心力位P592、高程系统中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和力高系统的定义、原理和它们的关系

3、垂线偏差84

第四章

1、大地坐标系的优点P1012、卯酉圈概念P1093、相对法截线定义(P121)、大地线定义(P122)

4、三差改正P1245、大地主题推算正解和反解的定义P1296、地图数学投影定义(P153)和地图投影分类(P157)

7、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和高斯投影的性质(三个条件)P167

第五章

1、建立国家平面大地控制网的方法(P207)和基本原则(210)

2、GPS技术的优点P2163、布设国家平面大地控制网所包括的工作P2184、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P2275、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原则P2326、光电测距精度分析P3167、精密测角的误差来源及影响P2848、精密测角原则P2899、方向观测法(数据处理)

10、分组方向观测(数据处理,测站平差)P29811、归心改正的定义P30112、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P316----P32813、跨河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P329

计算大概方向

1、精密角度测量数据处理

2、测站平差

3、二等水准表格处理

4、水准测量概算P76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 篇2

大地测量学是地学科学的重要分支, 是测绘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最基本任务是测量和和描绘地球并监测其变化, 主要内容是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外部重力场及地面点的精密定位[1]。 该课程在大地测量学与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海洋测绘、矿山测绘等专业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成立至今, 《 大地测量学基础》 都是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 通过过去几年的《 大地测量学基础》 本科教学发现, 课程结束后, 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足, 这点从后续《 海图学》 课程的教学中更是深刻体现出来。尽管《 大地测量学基础》 中对投影变换等内容有过详细介绍, 但《 海图学》 课程中涉及横轴墨卡托投影的知识时, 学生仍然比较茫然。 部分原因是由于《 大地测量学基础》 课程的概念多, 涉及的公式比较多且长, 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 没有得到深刻理解。 为此, 为加深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本文对《 大地测量学基础》 分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1 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课程理论总学时为48 学时, 其中讲授教学44 学时, 讨论教学4 学时。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开设的《 大地测量学基础》 主要可分为以下5 个部分:

1.1 绪论

主要介绍大地测量学的定义、作用、体系和内容, 以及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及未来技术发展展望。 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 需要对大地测量学的研究内容达到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1.2 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主要介绍地球的运转规律、特点, 以及大地测量应用中涉及到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 该部分内容涉及的时间、坐标系统是进一步进行全球定位系统 ( GPS) 学习的基础, 需要学生进行理解。

1.3 地球重力场及地球形状的基本理论

主要是了解地球重力场的基本原理、高程系统、测定垂线偏差和大地水准面差距、确定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其中, 地球重力场内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需要的数据基础较高, 学生了解即可, 而高程系统、垂线偏差、大地水准面差距等概念则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1.4 地球椭球及其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理论

主要关注地球椭球的基本参数及其相互关系、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椭球面上的曲率半径与弧长计算、大地线与大地主题解算、将地面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地图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概念, 以及高斯平面直角坐标换算等。 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与核心内容, 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而且在本专业后续学习的《 海图学》 课程中, 也要涉及到本章的投影变换等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在该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5 海洋大地测量基本技术与方法

主要是掌握海面及海底海底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海洋大地测量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海洋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等。 该部分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对比教学陆地与海洋中的大地控制网的区别与联系, 更好地将大地测量学知识传授于海洋测绘专业的学生。

2 分组教学设计

本文将以第四部分地球椭球及其数学投影变换的讲授为例, 探讨分组教学的过程。 针对第四部分教学内容公式多且复杂的特点, 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 一般3~5 人/组。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首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 比如, 以坐标为主题的知识点分配给其中一个小组, 由该小组负责了解关于坐标转换的内容。主要包括到大地坐标、空间直角坐标、子午面直角坐标和站心地平直角坐标之间的转换。 提前进行作业布置, 并经过学生的课后预习, 课堂上则要求学生给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本组的成果, 即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 相互关系的讲解, 以及具体的编程实现过程。 在该组同学完成后, 教师再根据该组同学的分享内容, 进行补充讲解, 以及前后知识点的串联。由于在不同的参考椭球下, 坐标系的转换与参考椭球的长半轴和椭圆扁率有关, 为了提升学生对参考椭球的认识, 可以要求学生增加不同参考椭球 ( 如克拉索夫斯基椭球、1975 年国际椭球、WGS-84 椭球、CGCS2000 椭球等) 下的坐标转换过程。同时, 为了避免学生的动力不足, 还可以将该组整体表现与平时课堂成绩挂钩,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 每个学生在相关内容的编程实现过程中, 由于对编程语言的熟悉程度不同, 可以要求学生任选自己熟悉的编程语言进行编程实现。

除了针对坐标转换进行分组外, 在第四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还增加了如下分组内容:

( 1) 高斯平均引数正、反算。 在该部分内容的分组教学中, 需要该组同学了解高斯平均引数公式的产生过程, 以及其与勒让德级数公式的区别。

( 2) 白塞尔投影及其大地主题解算。 需要该组同学理解白塞尔投影的核心思想, 及其要求的投影条件。 最后, 结合所编写的程序, 选取地球上特殊的点, 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来检核程序的正确性。

( 3) 子午线弧长及平行圈弧长的计算与实现。 考查同学们对子午线、平行圈等相关概念的掌握程度, 编程实现后, 可以每个同学的家乡或者知道的世界城市所处位置为例, 计算其所在的子午线弧长及平行圈弧长的大小,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 4) 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与领带换算的程序实现。 这部分内容首先需要同学们对高斯投影有基本的认识, 其次对坐标正算与反算的概念也要有清晰的理解。同时, 为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可以教科书中的实例计算作为检核。 在程序实现之后, 再要求该组同学将该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与其他组同学进行分享。 最后, 教师再对同学们的讲解进行点评, 同时, 要注意衔接前后知识点。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 就需要教师对分组教学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清晰及全面的认识, 且要求学生对学生程序实现过程倾注更多的关注。此外, 为了在分组过程中体现公平性, 在给每个小组确定组长后, 还增加了随机分组的环节, 并采用MATLAB编程语言进行了实现, 体现了公平性。

3 结论

在本文中, 对上海海洋大学《 大地测量学基础》 分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 大地测量学基础》 课程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 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经过近几年《 大地测量学基础》 分组教学的尝试, 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还需将进一步探索大地测量学与海洋科学的更紧密的应用, 进一步将课堂讲授内容服务于我校的“ 海洋特色”, 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探索。

摘要:《大地测量学基础》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的重要本科课程之一。然而, 该课程涉及的理论复杂, 计算公式复杂, 导致过去几年通过常规教学方法讲授时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本文进行了《大地测量学基础》分组教学的探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地测量学,分组教学,海洋测绘

参考文献

秘书三级速记基础复习重点 篇3

第一节 速记概述

1、概念:是的运用简单符号和略写方法快速记录语言和思维的一种高效应用技术。是文字记录的辅助工具。

2、功效:快,速度是速记的灵魂。

3、方式:手写速记(汉字速记、拼音速记),计算机速记。

4、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记录有声语言(口授意见、来访意见、电话内容、会议记录)记录元声语言(摘抄资料、起草公文、记事备忘)

5、会议记录的4种方式:完全、精详、精要、补充记录法。

第二节 手写速记知识

一、汉字速记基本原理:

1、汉字速记是汉字草书的快写。

2、汉字速记是对汉语字、词、句、段的合理精简和缩略的快写。

3、汉字速记是灵活运用借代的快写。

二、拼音速记基本原理: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原理制定。速符分为声符和韵符。

三、汉字速记法的创制规则:

1、草字写法与快速连写(笔画简、方变圆、并偏旁、快相连)

2、双音节词略写法

3、三音节词略写法

4、词组略写法

5、合体字替代法

6、语句略写法

四、拼音速记基本符号:声符(写法五要领:基线,笔顺,比例,斜度,曲势),韵符,声符及竟符相拼写的音符

五、创制拼音速记略符的原则:1对象必须是常用词,词组,句子。

2、必须保留词语的主要部分,能便于联想。

3、在符形上不能与一般速符相混淆。

4、创制的略符必须便于书写与认读。

第三节 计算机速记知识

1、定义: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实现语音信息实时文字录入的技术,是语文应用工具和中文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特点:速度快,强度低,效率高

3、使用工具:专用键盘速录机速记(1994年我国研发成功亚伟中文速录机,专用键盘速录机是我国计算机速记的主流)、计算机自动语音识别速记、手写速记的计算机联机识别。

4、专用键盘速录机的原理:“双手多键并击”

研究生英语基础1复习重点句子 篇4

1.1 What we do in the next two to three years 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This is the defining moment.2 some of the dire projections may not occur, but in light of the warnings from our best scientists, it will be beyond irresponsible to take that bet.3 By badly disrupting that envelope, we adversely affect every dimension of human well-being that is tied to the environment.4 In 2004, Swiss Re warned in a report that the costs of natural disasters, aggravated by climate change, threatened to double to150 billon a year in 10 years.5 The threat of this major disruption coming from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creased costs of damage from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uch as floods, droughts, hurricanes, heat waves, and major storms.6 Stern also points to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on human health as economic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suffer under the weight of degrad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7Moreover, we would incur a very large opportunity cost, having lost out on the chance to become the economic leader in developing alternative and more efficient uses of energy.4.1 In recent years the mushrooming power, functionality and ubiquity of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have outstripped early forecasts about technology’s rate of advancement and usefulness in everyday life.2 Alert pundits now foresee a world saturated with powerful computer chips, which will increasingly insinuate themselves into our gadgets, dwellings, apparel and even our bodies.3In light of what I have just described as a history of largely unfulfilled goals in robotics, why do I believe that rapid progress and stunning accomplishments are in the offing? 4Properly educated, the resulting robots will become quite formidable.In fact, I am sure they will outperform us in any conceivable area of endeavor, intellectual or physical.5 Human will play a pivotal role in formulating

the intricate complex of laws that will govern corporate behavior.5.1 Sundown had seen his pockets empty before, but sunrise had always seen them lined.2Along came a youngster of five, headed for the dispensary, stepping high with the consequence of a big errand, possibly one to which his advancing age had earned him promotion.3 Content, light-hearted, ironical, keenly philosophic, he watched the moon drifting in and out amidst a maze of flying clouds.4 People’s money must be spent to advance their priorities, not to line pockets of contractors or to maintain projects that don’t work.5 They had entered a maze of fences, through which they twisted and turn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finally finding their way out again.7.1 Through necessity, I was entering a club more viewers are joining by choice: the post television society.2 Unless you got proactive with VCR, you did not copy, carry or remix what you saw.This was why mass media were culturally unifying: those moments that mattered, we all saw in exactly the same way.3Why sit through 90 minutes waiting for the good bits when an army of online editors will separate the wit from the chaff?

8.1But amid this gloom, there’s buzz about consumers’ shifting demand toward ‘green homes’---and how builders with this expertise remain busy despite the bust.2.It’s taken almost as a fait accompli, that green building is where the market is headed.3.If there is a downside to this trend, it may be the growing numbers of green homeowners who’ll brag about low utility bills the way golfers boast of low golf scores.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 篇5

2014考研考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考研英语冲刺复习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两种情况,要么在基础和题海中苦苦挣扎,但是很多考生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冲刺复习的特殊性,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将基础知识告一段落,对于重点的内容重点的进行复习。考研英语大纲已经发布,对于其中必考点我们已经有了大纲作为参照,提醒各位考生,复习阶段应以必考点为主要复习内容。

在考研英语大纲中,无论是英语一还是英语二,其中都有很多是必考题型,英译汉一直在考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首先说英语一中的英译汉,一般是阅读理解部分的Part C,题型是提供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在5个句子下面划线,并且这5个句子往往是长难句,每一个句子2分,要求考生将画线句子译成中文,而文章内容抽象,语言结构比较复杂,考查考生对复杂语言结构和复杂长难句的分析能力。 而英语二的考试中有单独的英译汉部分,要求考生阅读、理解长度为150词左右的一个或几个英语段落,并将其全部译成汉语,翻译量与英语(一)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完整的语段理解和翻译,句子有长有短、有难有易,因此,与英语一5个划线的长难句相比,难度要小很多,而且采分点比较分散,有些很简单的句子也是采分点,考生将其翻译正确即可得分。

我们在做题的同时应该明白考题的出题思路,明白命题的原则就可以简单的将考题看透吃透,答题也更加容易。英译汉部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适当降低英译汉文章的难度,以便要求考生在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同时,掌握并运用最基本的英译汉技巧。英译汉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内容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试题无科学性错误;侧重运用能力的考查。英译汉部分的评分标准,英语(二) 大纲对考试内容第三部分的英译汉表述是“考查考生理解所给英语语言材料并将其译成汉语的能力。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所谓“准确”即要求译文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观点,不得随意增补,不能遗漏,不能加入自己的.立场观点。所谓“完整、通顺”则是指译文语言合乎汉语的规范和语言习惯,不要有语病、错别字,力求做到明白通畅。

我们单从文体上来看,英译汉短文多为正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内容严谨,语言和用词比较规范正式;从文章题材来看,英译汉部分所选的短文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管理、科普知识等内容,不会出现专业性太强的文章;从考点来看,英译汉短文的考点往往集中在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及被动句等,同时,英译汉部分还会考查考生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分析语言结构的能力和使用汉语的习惯与规范正确表达的能力。

所以,英译汉部分综合考察了考生的词义把握能力、语言结构分析能力及英汉互译能力,掌握了大纲中的必考词汇,而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倒装句等必考语法结构,对于英语必考点有了一定的掌握就能在此项拿到更高分值。

大地测量学 篇6

(3)现代大地测量是以空间大地测量为主要标志。

(4)大地测量的基本体系: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

(5)大地测量学发展的简史: 第一阶段:地球圆球阶段第二阶段;地球椭球阶段

第三阶段:大地水准面阶段第四阶段:现代大地测量阶段

(6)岁差:地球绕地轴旋转,可以看着巨大的陀螺旋转,由于日、月等天体影响,类似于陀螺旋转在重力场中的进动,地球的旋转轴在空间围绕黄极发生缓慢旋转,形成一个倒圆锥体,其锥角等于黄赤交角23.5度,其旋转周期为26000年。

(7)章动:

(8)极移:地球体自身内部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变化。

(9)时间系统的条件: 运动是连续的运动周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运动是可观测的(10)恒星时:以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

(11)世界时:以真太阳作为基本参考点,由其周日视运动确定的世间。

(12)大地测量的参考框架:坐标参考框架高程参考框架重力参考框架

(13)椭球定位是指确定椭球中心的位置,分为局部定位和地心定位两类

(14)椭球定向应满足两个平行条件:椭球短轴平行于地球自转轴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天文起始子午面

(15)参心坐标系建立需进行的工作:1.选择或求定椭球的几何参数(长半径或扁率)2.确定椭球中心的位置(椭球定位)3.确定椭球短轴的指向(椭球定向)4.建立大地原点

(16)用参考椭球参数和大地原点上的起算数据确立作为一个参心大地坐标系建成的标志

(17)由水准面不平行而引起的水准环线闭合差,称为理论闭合差。

(18)垂线偏差:根据所采用的椭球不同可分为绝对垂线偏差及相对垂线偏差。垂线同总地球椭球(或参考椭球)法线构成的角度称为绝对(或相对)垂线偏差,它们总称为天文大地垂线偏差。测量方法有天文大地测量方法、重力测量方法、天文重力测量方法及gps方法。

大地测量学的实习报告 篇7

一.实习目的:

①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

②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

③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如1:500地形图从图根控制测量到绘图的过程。

④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二.实习内容:

图根控制测量;

水平角测量、距离测量、导线内业计算、图根点高程测量、地形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

三.实习时间:XX-7-3至XX-7-13。

ⅱ、测区概况

一.测区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上庄坨村。

测区行政区划: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

交通情况:测区紧邻石门寨乡上庄坨村,东有秦皇岛至青龙县公路,有长途客车通往秦皇岛市区,交通便利。

二.测区气候特点:秦皇岛属暖湿润半湿润季风带华北型大陆性气候区,历年年均温约为10.5℃,年降水量695.5mm,集中于7─8月;秦皇岛市主要受东亚季风的影响,最大风速20.8m/s,1至3级风占74%。

三.测区经济发展情况

测区邻近抚宁县石门寨乡上庄坨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南部有一废弃煤窖。

ⅲ、实习作业中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1995年版)、《测量学》、《测量与地图学》教材。

ⅳ、实习坐标系统

坐标系统采用独立坐标系统,起算点g1坐标(1700.00,1700.00)。

高程系统采用独立高程系统,起算点g2高程170.00m。

ⅴ、图根控制测量

一.图根导线的选点和埋设标志

选点要求:本组在测区内布设一条闭合图根导线,导线点5个。

导线平均边长小于70m,本组平均边长47m。相邻边长之比均小于3:1。

导线点标志是喷红油漆于一固定点处,中心以圆十字形点位为标志。

二.水平角测量:

仪器:dj6光学经纬仪,垂球x2,竹竿x6,纪录板,纪录手簿,铅笔,小刀,遮阳伞,经纬仪脚架。

观测事项:经纬仪对中采用光学对中器对中,用三根竹竿做成简易三脚架,并悬挂垂球作为照准目标;起始边方位角采用地质罗盘测定,本组g1g2方位角为29°45′00′。

注意事项:观测前将脚架腿踏实,防止三脚架滑动;一测回内不能进行对中和整平操作;观测时一人独立观测,眼快心细,并有其他人(一个)在旁边为仪器遮伞;观测过程中操作仪器动作要轻,转动照准部后符合气泡不得超出格线;其他人员不得在仪器旁走动;每一测站工作结束后,要对测回数据进行检核计算,符合限差要求才可迁站。

限差要求:测回法上、下测回水平角之差小于40′两测回同一水平角之差小于24′

实例:

三.距离测量:

仪器:光电测距仪:nds3000,电子经纬仪,三脚架x3,单棱镜,三棱镜,遮阳伞,记录板,记录手簿,小刀,铅笔。

要求:用直反觇法测距,一测回水平距离互差不超过1cm。

实例:

四.内业计算:

方法:简易平差法。

注意事项:在内业计算前,先进行角度闭合差检验,根据各测回成果计算的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不得超过40′,本组共5个导线点,40′≈89′。

计算步骤:①在角度闭合差不超限时,角度闭合差平均分配,然后计算改正后角值,根据改正后角值推算各导线边的方位角(本组一律为左角观测);

②根据各边水平距离和各边方位角计算各边坐标增量,计算坐标闭合差;

③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k值应小于限差1/XX;

④k值满足要求,则坐标闭合差反号后按距离分配坐标增量改正数;

⑤根据该正后的坐标增量推算各导线点的最后坐标。

五.图根高程测量

仪器: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nds3000,三脚架x3,单棱镜,三棱镜,记录板,记录簿,小刀,铅笔,遮阳伞。

要求:仪器高、觇标高高度测量精度0.5m;同一测站内观测各方向竖直角指标差互差小于25′;同一条边对向观测计算高差,高差互差不超过0.04m,s为边长;三角高程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应小于0.05m,本组限差为0.05=0.111m。

实例:

ⅵ、地形测量:

1.图纸:单面磨砂聚酯薄膜,厚度小于0.1mm。

2.展点控制工具:三角板x2,量角器,铅笔,橡皮,小刀,平板,胶带。

3.测量仪器:dj6型光学经纬仪,竹竿x3,垂球,塔尺。

4.要求:展点用hb铅笔,铅笔线线粗不超过0.1mm;展绘控制点图上距离与坐标反算长度之差不大于图上0.3mm。经纬仪对中小于2.5cm;最大视距小于100m。

5.测绘方法:光学经纬仪配合量角器法;0.3mm。

6.示例:等高线实际是每15m选一点,连接高程相同的点连成等高线,等高线高差0.5m;

乱石堆测其特征点,展绘其大致轮廓,用圆点连接起来。

ⅶ、四等水准测量

一.仪器:ds3微倾水准仪,dsz2自动安平水准仪,三脚架,塔尺x2,纪录板,纪录手簿,铅笔,小刀,遮阳伞。

二.技术要求:采用闭合水准路线,一个闭合线有7个水准点;四等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限差±20;每一测站前后视距小于5m,任一站总视距差小于10m;改变仪器高度要超过10cm,高差互差小于5mm。

三.观测方法:

1.观测方法:每一站采用“后前前后”观测顺序,本组采用微倾水准仪逆时针观测一次,自动安平水准仪顺时针观测一次。

2.测站计算与检核:

①.视距计算:后视距=(后尺上丝读数-后尺下丝读数)

x100后视距=(前尺上丝读数-前尺下丝读数)x100

②.四等水准:微倾水准仪:前后视距小于50m;

自动安平水准仪:前后视距小于100m。

③.高差计算:改变仪器高前:高差=后尺中丝读数-前尺中丝读数;

改变仪器高后:高差=后尺中丝读数-前尺中丝读数。

若发现两次高差互差大于5mm,则应找出原因,重新测量该站。

④.计算平均高差:满足精度要求的,应求两次高差的平均值。

3.水准测量的检核:

①.计算检核: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理论值为零,即∑h=0;

闭合后各点高差代数和应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

若闭合差超限,则查找原因,重测。

②.测站检核:变动仪器高后,测得两次高差后互相比较,超过5mm重测。

4.闭合差调整:当闭合差不超过容许值时,可以认为各站产生误差机会均等,因此闭合差按距离成正比反符号分配。

5.高程计算:根据检核改正后高差,由起点开始,逐点推算各点高程。

四.实例:

四等水准测量手簿(部分)

仪器型号: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者:第七组纪录者:第七组

测自至XX年7月11日

时刻:始17时35分末18时15分空气:良好成像:清晰

ⅷ、测量野外实习感想

在校内实习的时候,老师说校内实习只是为校外实习打基础,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然而经过了真真切切的野外实习,我才感受到了老师只是轻描淡写的告诉我们野外测量工作的艰苦。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经过这次野外测量实习,不仅使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强了所学的知识和仪器的操作能力,而且还与其他不太熟悉的同学加强了交往,锻炼了工作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实习的环境自然是不能够和校内的舒适的环境相比较的,但校内只是简单的局部测量,还不能够较系统的应用所学知识。我们野外的测量地点在大石河的石质河漫滩上,旁边有乡村公路通过,还有一废弃鸡舍;行政规划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上庄坨村。在校外实习,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无怪乎实习后同学们都说对仪器的操作十分熟练,对数据的处理更是不在话下,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更有许多的同学抱怨说如果是在实习后再考试的话,我们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可见,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们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校内实习时,我们对仪器的操作上有很多不正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但在野外实习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通过残酷的事实教训,让我们对测量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它需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吃苦敢吃苦的精神,能够十分细心耐心的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而事实上,不只这一项工作需要这种工作态度,世上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这种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绘制地形图的时候,精度要求最高的是控制点的测量和展绘;我们控制点的展绘能够一遍通过而不返工,不像控制点的测量那样返工一次才通过,说明我们的成长还是非常迅速的。对测量工作我们虽然只是略通皮毛,但已经初步具备了测量工作的基本素质,这是最重要的。在野外测量的时候,第一次我们的成果不合格,我们也曾考虑过要修改数据;虽然只是大笔一挥的事情,但拿这样的成果交给老师,这有什么意义呢?经过集体的商议后,我们还是决定要返工重测。天很热,时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中午吃饭的时候便派了两个人回去吃,其它人手留下继续测,让回去的人给带饭吃。在测地形图碎部点的时候,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早早的5点就出发,中午还是采取同样的策略,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在欣慰和高兴的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互相帮助,相互体谅让我们这么出色的完成任务,我们的成长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重点 篇8

整理来源:江西会计网

1.明细会计科目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自行设定。()

[答案]:正确

[解析]:略

2.会计账户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分为多栏式及单项式。()

[答案]:错误

[解析]:会计账户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分为简单格式及标准格式两种。

3.总分类会计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会计科目则是对总分类会计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答案]:正确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

4.任何明细会计科目都对应着一个总分类会计科目。()

[答案]:正确

[解析]:任何明细会计科目都对应着一个总分类会计科目,而总分类会计科目不一定就对应着一个明细会计科目。

5.明细会计科目是总分类会计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答案]:正确

[解析]:明细会计科目是总分类会计科目的具体化,是总分类会计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6.所有会计账户都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

[答案]:正确

联系电话:400-088-9197

[解析]:对于所有会计账户都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

7.会计账户是以会计科目为名称的,两者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

[答案]:正确

[解析]: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关系为两者都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一个是项目、名称,一个是载体、方法,两者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性质相同。

8.在账户记录中,本期增加数不一定大于本期减少数。()

[答案]:正确

[解析]:略

9.账户的简单格式分为左右两方,其中:左方表示增加,右方表示减少。()

[答案]:错误

[解析]:账户的简单格式可分为左右两方,左为借,右为贷,不能用增加或减少表示。

10.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账户的设置越细越好。()

[答案]:错误

[解析]:显然这句话是错误的,企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会计账户。

11.会计科目可以根据企业自身要求,增补或合并会计科目。()

[答案]:错误

[解析]:这句话违背了会计科目设置原则中的合法性原则。

12.会计科目有结构和格式,而会计账户没有结构和格式。()

[答案]:错误

[解析]:会计科目只能界定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所涉及的项目,但并不能对其加以

记录,即无结构和格式,而会计账户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变化及其结果的载体,所以是有结构和格式的。

13.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会计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下设置二级或多级明细科目。()

[答案]:正确

动力大地测量读书笔记 篇9

张永奇(学号:0826010)

本学期所上的动态大地测量学主要分为八章:(1)总论;(2)地球构造:(3)甚长基线干涉测量;(4)地球自转;(5)固体潮;(6)板块大地构造学说;(7)地壳运动的监测;(8)地震预测。这八章内容叙述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把动力大地测量的知识贯穿始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通过对这本书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使我掌握了大量的相关知识,也是我对动力大地测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将阅读时得到的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知识点罗列如下,结合自己的一些看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首先从总论开始说起,总论的作用时提纲挈领,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地球,地球的组成以及运动,地壳运动大体分为两类:1.整体性运动:(1)岁差和章动;(2)地球自转不均匀;

(3)海潮和固体潮;2.地壳运动:(1)全球性板块运动;(2)区域和局部地壳运动;(3)陆地表层沉降。讲了地壳运动的力源机制,观测手段,最后总结了地球动力学的任务:(1)地球自转的研究;(2)固体潮的研究;(3)板块大地构造学说;(4)板块内地壳形变的研究。总之该章将后面的几章内容作了预告,也将后面的几章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读者进行阅读。

接着说说“地球构造”这一章。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地震与地球内部的关系,地震波有初至波(P波)次波(S波)面波(L波)P波是纵波其中介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前后振动,与声波相似;S波是横波,其中介质点在垂直波的传播方向上振动。P波和S波在三维空间的任何方向传播,因而可以穿过地球内部,称为体波;其中p波可以穿过液体;s波在液体中消失。由于这三种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从震源到观测站的顺序不同,顺序是P波-S波-L波.在地球自转运动中,地幔和液外核是通过施加在核-幔界面上的耦合转矩而互相发生作用的。其中讨论了四种机制:(1)惯性耦合;(2)摩擦耦合;(3)地形耦合;(4)电磁耦合。地壳均衡学说。这一学说是从静力平衡原理进行描述地壳构造。根据这一原理,如果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大陆的质量过剩和海洋的质量亏损为岩石圈陷入软流圈的深度变化所抵偿,或为密度所抵偿。现在存在三种均衡抵偿模型:

(1)艾黎模型(1855);(2)普拉特模型(1855);(3)维宁-曼乃兹模型(1931);现在讲地球大气:根据大气热状态特性大气圈分为:对流层(0-15km),平流层(15-50km);中间层(50-85km);热层(85km以上);外层。最后讲了地球表面的各种构造形态。(1)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不断下沉的,在他们的底层史上保存了若干亿年的地面垂直运动的记录,他的重力信息可以为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提供有益的信息;(2)地盾:;(3)造山带;最后讲了断层运动形成的构造形态:(1)正断层:这种断层是一岩石块体向下滑动所沿行的一个倾斜面,是一地区的地壳中的水平张力所引起的。水平张力势必增加该地区的面积,这种断层运动的结果正是增加岩石块体所覆盖的面积。(2)逆断层:这种断层是一岩石块体向上滑动所沿行的一个倾斜面,是一地区的地壳中的水平压缩力所引起的。这种力使岩石层发生形变,如果岩石层没有只够的塑性,就会断裂,而不是褶皱。逆断层正是断裂的结果,在这种断层

上,一个岩石块体骑在另一个之上,以缩小该地区的面积。(3)平移断层:这种断层是一个岩石相对与另一个岩石做水平运动所沿行的一个面,是地壳中方向相反但不沿一条线作用的两个力引起的,其结果是使地壳扭曲,而不是改变面积。关于地震的成因目前有三种假说,但最受人们关注的是断层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岩石圈的局部地区在长期构造里的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积累了能量超过了岩石圈能承受的限度时,该地区就出现弹性断裂和错动,形成断层,或者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现在说说“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这一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的原理及在实施观测时要注意的细节,讲了影响VLBI观测的各种因素,其中影响基线方向的因素有岁差,章动,地球周日自转,极移和周日极移;影响测站几何位置的因素是固体潮,天线结构,相对性论引力偏差和还有负荷;直接影响信号延迟的因素是设备的时间延迟和相位延迟,时钟的同步误差以及传播介质。接着讲了VLBI的精度估计,利用VLBI建立惯性坐标系。为了测定和研究各种地球动力问题,以及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一国际协议原点(CIO)和国际时间局(BIH)定义的经度原点为参考所建立的地固坐标系已不适应。需要建立和保持两个基本坐标系:一是协议惯性坐标系CIS,他是一某种规定的方式与河外射电源联系,另一是协议地球坐标系CTRS,他是已某种规定的方式与若干个观测台站联系,并在某种平均一意义上随着地球运动和旋转,是一种地固坐标系;

地球自转这一章讲了很多以前没有认识的新知识。地球在空间运动是有三种运动来描述的:一是地轴方向相对于空间的变化;二是地轴方向相对于地球本体的变化;三是地球绕地轴自转速度的变化。第一部分变化的周期部分称为章动,长期部分称为岁差;第二项变化称为极移;第三部分成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或日长变化;极移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合成地球自转不均匀。地轴方向相对与空间运动主要是由于日月引力引起的,而日月引力也是引起地球自转不均匀的力源之一,此外地球弹性和液态外核对章动和地球自转不均匀都有影响。然后对岁差和章动做了理论上的分析,总结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基础。现在主要说一下影响地球自转的各种因素。地球自转不均匀性有两个意义:一是地轴摆动也就是极移;二是自转速度变化。影响地球自转的主要独立因素有四:惯性力,大气层,海潮和日月引力。前三种属于地球系内部的力,是地球自由运动的起因,日月引力属于外力,是地球受迫运动的起因。大气层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潮汐摩擦对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核-幔耦合对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

固体潮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其含义是固体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地球是刚性的,也有一定的弹性,地幔物质具有某种粘滞性,地核外面是液态。因此实际地球是一个滞弹性体,由于日月引潮力引起地球形变是弹-滞形变。引潮力是作用与地球内一单元质点上的日月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地-日)公共质心旋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随着作用点的不同和日月相对于地球的位置的变化,引潮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发生变化。基于地球是一个弹滞体,提出平衡潮理论和引潮力位。所谓的平衡潮理论就是说假设地

球是一个绝对的刚体,其表面全部被静止的和不可压缩的海水所包围,形成一个重力位水准面;这个面在日月引潮力和重力 下产生潮汐运动,研究这种运动的理论称为平衡潮理论。引潮力为是一个标量,将其求导就是引潮力。影响固体潮观测的各种干扰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固体潮同频率的;二是非周期性的。前者在时间序列观测列中同真正的固体潮信号混在一起,他的各个分量的频率同信号频率一样。与固体潮同频率的干扰因素主要是海潮和大气潮影响。非周期的干扰因素是天然的和人为的非周期性地面运动,海水水位变化和长期的气候变化等。最后测站所在地的局部效应可能对固体潮观测结果带来重大的影响,如空洞效应,地形不规则性,地质不均匀性和地下水位变化等。研究固 体潮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于固体潮,人们可以从理论上精确计算其作用力以及刚体地球因此产生的形变,并于实际的地球的形变比较,有两者之差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现象。对于其他的动力现象,人们无法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推算其影响的大小,有的动力现象甚至连其激发机制还不清楚,这一情况说明了研究 固体潮的首要意义。就大地测量来说,他的观测精度已经足以满足监测各种地球动力现象,但观测结果中混杂有各种动力效应。显然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只有消除了固体潮影 响之后,才能用于研究其他的动力现象。

“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这是综合有关地球上层运动的若干假说而形成的一种统一的学说,她提供地球上层的运动模型,用于解释目前地球上层中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而这些运动则是由于以地震带为其边界的全球若干个刚性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他的设想是这样的:大约3亿年前,北美大陆同欧亚大陆是相连的,南美大陆和非洲是相连的这个巨大的块体称为范古陆,南半球大陆也附在其上。大约在2亿年前开始漂移。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机制,霍姆斯最早提出地幔对流说,并用于解释大西洋的成因。地幔热对流在开始时,上升的对流住朝着范古陆的中心冲击,并朝着相反的方向分成两股,有把大陆撕裂的趋势。当对流足够强烈时,大陆终于被撕裂,分成两半载于方向相反的两对流住上,并被他们带到向左右两方漂移。在地幔对流层中,热对流是由地幔物质内部密度差或温度差所驱使的。海洋研究的进展从三个方面支持了地幔对流说:一是海底地壳热流量测量;二是深海地震测深,三是海洋重力测量。赫斯与1961年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他认为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物质的出口,新的海底地壳由这些上涌的物质在这里形成,同时向海岭两侧扩张。迪茨也是大约在1961年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而且更为明确,他认为不仅地壳是刚性的,直到地球表层以下约70公里都是为刚性的岩石圈,而且它的下面还有一个软流圈,岩石圈能够在它上面比较自由的运动。全球板块分布模型。板块边界并非大陆边缘,全球板块分布于大陆和海洋 的分布无关,在六个大板块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五个板块都兼有海洋和陆地。建立全球板块运动模型是为了测定各板块相对于某一参考标架的运动,是了解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各种构造现象和解释板块大地构造的基础。以某一板块为参考的板块运动,称为板块相对运动包括两个参数:速度,方向。测定板块相对运动速度的方法有文因-马修斯法,二是地形法,三是布鲁内法。测定板块相对运动方向的方法有转换断面法,二是断层面解法,前者适合板

块生成边界,后者适合板块消失边界。为了求定绝对板块运动,过去采用两种方法:1.古地磁学法;2.古气候学法。前者所用的参考标架是与地磁偶极子轴发生关系的;后者采用的参考标架则与地理轴发生联系。板块构造学说有两项基本原则:其一是板块内部是刚性的;二是板块边界是狭长的。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作为一个刚性整体而运动的,它的形变主要发生在边界上。在大陆的内部,岩石圈的断裂和褶皱是很剧烈的,远不能把板块看成一个刚体。在大陆板块内部,个别地区地震活动也很剧烈,震中的分布范围相当宽。因此不论是发生在板块边界还是内部的地震,实质上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其主要的力源是地应力。最后讲了研究板块大地构造活动的重要意义:一是寻找矿产资源;二是减灾。

下面是地壳运动的监测,这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涉及到很多地壳形变的概念。是研究地学的基础。所谓地壳形变就是在地球内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引起的地壳一些元素的相对运动。他们可以是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也可以是倾斜运动。综合表现为大面积的地壳形变。监测地壳形变运动的目的有四:1.测定板块运动的参数。2是测定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的内部形变;3.是测定板块边界与大陆地震有关的区域形变和应变积累;4.是测定其他地震活动区的区域形变和局部形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建立三级地壳运动监测网:1.全球板块运动监测网;2.区域地壳运动监测网;3.局部地壳运动监测网。为了建立全球板块运动监测网,用于测定板块运动参数和板块内部形变,一般要求每一块上的稳定部分,至少布设三个测站。空间尺度由几百公里到1000公里的瞬间构造运动,一般是区域地壳运动,为了建立区域地壳形变运动监测网,现在都采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区域地壳形变监测网对于应变积累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测定现代地壳垂直运动,传统上都采用重复精密水准测量。但这一方法存在缺陷:1.是作业效率低;2.是由于地面折射引起的系统误差的积累;3.是重复水准测量所得到的高程变化不完全是地壳垂直运动,含有因地壳质量迁移引起的大地水准面变化。要想改进方法,必须要精确测定大气层的传播延迟的影响。地壳运动监测的现状。为了监测板块边界变形所需要的较高空间分辨率是利用VLBI和激光测卫流动站来实现。到1985年全球板块运动监测网已经包括拥有VLBI和激光测卫系统的44个固定台站(包括上海天文台)参数获取,处理和分发的各家科学机构共有41家。地壳应变分析。应力的概念,地壳是具有一点弹性的,当作用于它的地应力不超过地壳岩石的弹性强度时,就产生弹性应变,成为地应力。应力分为法向应力和切应力,若通过一个面的法向应力为正,则成为张应力,为负就是压应力。张应力将该面的质量从负方的质量拉开,压应力使正方向的质量向负方向的质量压缩。应变有两种量度:一是一条线的长度变化,二是两条线的之间的角度变化分别成为线应变和切应变。应变的第三种形式是面膨胀,第四种形式是刚体旋转角。

最后一章是地震预测。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由应力所积累的应变能的突然释放。在这种冲击下,地壳或地幔的岩石突然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一次地震所需要的能量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当这种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已地震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释放。按震源的深度,分为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1-300km)深源地震(超过300km)。按照地震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上面定义的地

震是构造地震。火山喷发前地下岩浆冲动,或者喷发时火山口内气体大爆炸所构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由于人类活动(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地下核爆炸)破坏了局部的地壳稳定性所导致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按照强度(以震级M表示)可以划分为小地震(M<3)有感地震(38).全球化分为三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75-80%;地中海-南亚地震带,释放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20%;全球断裂的地震带;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欧元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所挟持,又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但中国地震并不属于这两个地震带(台湾东部和西藏云南局部地区除外),而是自成体系,显示出许多独有的特征,如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震源钱,复发周期长等。根据对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变化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称为地震预测。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宏观估计地点和强度,并据此以在大范围内划分未来各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危险区,称为预测地震的地质方法。地震预测研究迄今没有得到突破,但是人们对于地震的了解比过去深入,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已经辨认出西北太平洋板块消失带史前大地震的地址证据,地壳应变的大地测量结果与两次地震间的弹性应变积累一致。第二,史前地震的地质研究以及人们对于地震周期的认识的提高,使得某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作区域性估计成为可能。第三,对于一些地区与分布在板块间的形变相联系的地震风险有了更好的评估能力。异常地壳构造运动是脱离了刚性板块运动模型的地壳构造运动。他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大尺度或区域尺度非刚性状态的运动,例如板块形变和板块边界地区的形变;二是瞬变运动或非恒定运动,主要表现为形变的时变变化,例如震后形变和无震形变。地壳形变的时空变化,以及应变积累和在岩石圈内的传播,是与地震预测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两个板块沿转换断层的相对运动可能不受阻挡,也可能被沿断层额摩擦力暂时阻滞,由于岩石圈板块具有一定的弹性,这种阻滞导致应变积累。在板块挤压边界上,也产生这样的应变积累。应变积累可以在地面上观测出来,他表现为地面点相对位移和地壳垂直运动(地面隆起或沉降),而伴随这些运动的质量迁移又引起重力变化,这种变化是可以测量的。根据边界应变累积的观测结果得到:1.最大长期应变积累率(板块相对运动速度除以应变积累地带的宽度)的典型值是3×10-7/年;2.应变积累过程很大一部分可以认为是地下深处板块断层边界的滑动;3.在应变积累过程中,会引起宽度为100km或更宽的地带中的某种弹性形变。根据长期的地壳形变观测结果,人们认识到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壳形变一般可以分为长期平稳,震前异常,发震和余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应变积累平稳而缓慢,经历时间长;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应变积累速度快,方向改变,但经历的时间 不长;到了第三阶段,积累达到极限,介质破裂应变能量突然释放;第四阶段释放剩余应变能量,速度转慢,逐渐恢复正常。大地测量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以高精度和严密的措施实施重复水准测量;2.在各种规模的检测区中布设基线网或辐射状的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他们的长度变化,以提供水平应变积累数据。3.地壳运动的检测包括板块边界的检测,区域监测

和局部监测,以提供全球,区域和局部范围内应变传播和积累的信息。4.在适宜的地点设置伸缩仪和倾斜仪内固定观测站,进行连续观测。5.在重点监测区设置GPS固定观测站网,进行连续观测。为此,需要建立卫星 定轨系统,以提供精密星历。6.除了精密水准测量需要伴随有重力测量之外,凡是地壳运动显著的地区,需要由重复重力测量推求重力变化。7.系统地分析有关天文台站用经典光学天体测量仪器所得到的时间和纬度观测结果,主要异常现象。从预测的时间来划分可以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震前异常现象主要要7类:地壳形变异常以及伴随重力变化异常;地震活动异常;地磁异常;地电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与地光异常;动物习性异常。

上面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的总结,里面是一些我认为比较经典和重要的知识点,虽然有些以前是了解的,但通过阅读本书,对这些概念和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中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整本书的很小一部分,里面有太多的详细解释和实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解。动力大地测量这门课与空间大地测量以及大地构造与地壳形变紧密相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学习本书也就间接学习了空间大地测量以及大地构造与地壳形变的内容。

这本书博大精深,每阅读一次就有不同的收获,里面有很多知识点比如说,极移,章动,正断层,逆断层,固体潮,地壳形变,地震预测等等。尤其是地壳形变监测这一章,里面介绍了如何对地壳形变进行监测,交代了许多形变的特征,比如说应变,应力,剪应力,面膨胀等,对我的专业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里面的很多内容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和科学方向,对当时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指导,就是现在,仍然具有其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阅读心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若此,我将不胜感激。

学生:张永奇

上一篇:民乐三中简历下一篇:创业项目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