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

2024-08-15

东日本大地震(共10篇)

东日本大地震 篇1

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市发生了7级地震;7月22日, 甘肃定西市又发生了6.6级地震, 两次地震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 有关灾情、救援物资、灾后重建等的灾害信息传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 因此, 也在灾害信息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完备程度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 与以往大型自然灾害不同的是, 网络社交媒体与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相辅相成, 相互整合, 构建了一个各种媒体接力的立体网络, 在向灾区居民提供各种灾后信息、帮助灾民回归正常生活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梳理日本灾害信息传播体系中的媒体融合, 对于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的我国来讲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传播内容上的互补关系、传播方式上的相互整合、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战略三方面, 对“3.11”灾害信息传播体系中的媒体融合加以论述。

传播内容上的互补关系

首先, 在灾后信息传播体系中, 传统媒体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3.11”大地震及海啸导致电力、通信设备等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通过无线电传播的收音机广播发挥了巨大作用。受灾当地的地方广播电台利用备用发电机或通过总台, 进行紧急报道, 内容包括受灾情况、余震、生活信息、避难所信息、平安信息等。据日本民间放送联盟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 灾后生活在临时住宅的受灾居民中, 认为“3.11”当天收音机非常有用及比较有用的比率最高, 为43.2%。

另一方面, 由于“3.11”大地震受灾范围广, 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关注到全部受灾地区, 满足所有受灾群众的需求。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一些受灾居民认为各电视台的关注点和报道内容大同小异, 并没有进行分工合作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及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汇总平台, 自然而然地与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即受灾居民通过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掌握震灾信息的大体动向, 而更多局部的、具体的、当地的信息则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进行查询或者共享。据NHK电视台放送研究文化研究所舆论调查部对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利用Twitter的灾区居民中, 有50%都是为了查询并获取饮用水、电、煤气、电话等“生命线情报”。据2011年日本情报通信白皮书的数据, 2011年3月底, 被调查的11个受灾地区政府的Twitter账号的粉丝比地震发生前增加了10倍。

此外, 日本的中央政府、电力公司、传统媒体及灾害科学专家也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发布权威可靠信息。上述NHK调查结果显示, 东京首都圈等准受灾地区网民主要从以下账号获取了相关信息。

传播方式上的整合关系

在“3.11”灾害信息传播方式的整合方面, 最受日本社会关注的当属电视与网络社交媒体间的合作。日本的版权管理比中国严格, 电视节目没有电视台授权不能随意上传至网络。但此次“3.11”地震, 各个电视台分别做出了紧急情况的特殊处理。地震发生后, 日本广岛县的中学生立刻将电视台的灾害报道上传至视频网站“NICONICO动画”及Ustream, 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此类行为将会被追究侵权, 但是考虑到有些受灾居民无法观看到震灾信息, NHK电视台、富士电视台, TBS电视台都允许了此类行为。据统计, 3月11日当天, NHK、TBS、神奈川电视台等13个电视台、电台都在Ustream上自主进行了节目上传, 网友共计观看电视视频的次数累计达680万次。

与网站开展合作的不仅是全国性媒体, 受灾地区当地的传媒机构在停电、无法保证纸张来源的情况下, 也积极利用网络。比如宫城县的地方报纸——《河北新报》不仅积极利用了旗下运营的网络社区“FURATTO”, 还在Twitter上创建了账号, 及时播报当地的相关信息。《河北新报》在Twitter上的粉丝数也在地震后两周内增加至15000名以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在确认人员是否平安的信息方面, 谷歌推出的“Person Finder”服务充分展现了网络媒体作为综合性信息平台的优势, 在“3.11”地震后首次在日本得以应用。据村上 (2011) 的调查显示, “3.11”之后的一个月内, 累计在“P e r s o n Finder”上的注册总数达60万人次[3]。“Person Finder”服务不仅帮助个人发布或搜索失踪人口信息、还积极广泛地与电视台、报纸、手机服务商、政府部门合作, 收集其掌握的平安信息, 实现了信息及查询方式的整合。“Person Finder”服务与其他机构的具体合作方式如图1所示。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战略

以“3.11”地震为契机, 日本的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纷纷开始重新思考新媒体战略。但是, 由于各媒体重视程度及方针不同, 在推进新媒体战略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差距。电视台方面, NHK电视台的新媒体战略略胜一筹。在地震发生后, NHK立刻在Twitter上发布微博, 表明允许网民上传其地震报道节目至视频网站。此举得到了网民极大的支持, 同时也赢得了网民的信赖, 其粉丝数也迅速增加。据统计, 至2011年3月底, NHK电视台的粉丝数一共增加了20万人, 与TBS等其他电视台相比形成了绝对优势。目前NHK电视台在Twitter上的账号已经超过80个, Twitter已经成为联结NHK与观众的重要媒介。

报纸中最积极推进新媒体战略的当属《朝日新闻》。《朝日新闻》在Twitter上共有50多个账号, 而且据藤代裕之 (2012) 对各个报纸的访问调查显示, 《朝日新闻》鼓励记者使用Twitter, 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下午3点35分, 《朝日新闻》对各账号管理人员群发邮件表示“鼓励积极利用Twitter进行新闻报道”。在《朝日新闻》持有的众多账号中, 主要有六个较多地被运用在震灾信息的报道中。这六个账号各有分工, 分别负责自动转播朝日新闻网站的报道、政府震灾政策动向、医疗信息、受灾当地的生活信息等。其中有两个账号为震后新设, 分别报道《朝日新闻》福岛分站的情况 (@ASAHI_FUKUSHIMA) 及面向受灾地区报道生活情报及救灾情报等 (@ASAHI_SHAKAI) 。

此外, 宫城县的地方报纸《河北新报》对Twitter的活用也备受关注。《河北新报》编辑部及媒体部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报纸的作用, 动员了包括在广告部门的工作人员, 利用自行车等可一切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在宫城县内各地采访, 并利用Twitter发布信息, 在有限的条件下使新闻专业主义与新媒体相结合, 最大限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11”东日本大地震中的媒体融合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 有科学研究指出, 全球可能进入了一个强震活动的频发时代。反思和总结日本灾害传播体制亦能给我国提供一定的启示。首先, 在灾后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产生故障的条件下, 应该在充分考虑灾区居民媒体使用习惯的基础上, 调动各种媒体资源, 建立全方位的传播网, 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各媒体间的分工协调。

其次, 大的灾害往往会成为媒体赢得或失去受众信赖的契机。日本NHK电视台及《朝日新闻》在灾后做出积极迅速的应对, 使得二者在新媒体上的成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媒体。我国的媒体也应该对灾害报道有充分的认识, 对灾害应急报道做好相应的制度准备。

再次,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随着信息传播多元化及人们熟练使用网络程度日渐增加, 传统媒体更容易受到质疑。比如“3.11”之后的核电站泄漏事故, 一些传统媒体只是一味地播报政府声明, 导致日本人民对这些媒体产生了一定的不信赖感。灾后日本传媒界及学界纷纷反思, 在融媒时代, 应该如何在充分吸纳网络信息力量的同时重建传统媒体的权威。对我国的传统媒体来说, 这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注日本大地震等 篇2

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

在联合国授权下,法、英、美等国家于2011年3月19日开始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军队采取军事行动。

引发这场中东剧变的导火线缘于2010年12月17日的突尼斯动荡。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也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9日,利比亚军队向示威者发射迫击炮弹并用机枪扫射,致使利比亚国内反政府武装冲突不断升级。

蝌蚪在“微笑”

借助于高性能的电子显微镜,65岁的英国科学摄影师大卫·斯皮尔斯拍摄了一幅引人注目的高清晰蝌蚪特写照片。照片中的小蝌蚪只有14天大,身体细节一览无余,似乎还朝着镜头微笑。其实蝌蚪这副可爱的笑脸是由它的口器和鼻孔形成的。

超级迷你单反

这是一个单反外形的迷你数码相机,重量只有11g。可以拍摄200万像素(1600×1200)JPEG格式的照片,录制640×480分辨率的视频,可连续录制视频36分钟(主要是电池能力有限)。它还能插入TF卡用于存储数据,USB充电。要价7980日元。

“宫”里“宫”外

穿越偶像剧《宫》一举创下内地电视剧收视率新纪录,《宫2》宣传片不久前已完成。编剧于正透露,在《宫2》中,八阿哥“穿”到现代感冒发烧,却在体检时验出三百年的细胞,此后他将被监禁起做科学研究。另外,导演马楚成宣布电影版《宫》正式开拍,杨幂、冯绍峰将继续玩穿越,樊少皇、明道、唐—菲将加入拍摄。

音乐=影像≠音乐

继《D调的华丽》之后,周杰伦创作的首部MV导演全纪录写真图文书《音乐=影像≠音乐》最近面市。周杰伦真实地记录下出道十年的成长心迹,坦陈每一次蜕变都是对自己永不停止的挑战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聆听“放牛班的春天”

还记得2004年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吗?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因出演此片并演唱电影原声而成名。201 1年5月1日、2日,这支童声合唱团将在杭州剧院举行“放牛班的春天”童声合唱音乐会,带来影片中的原声音乐《眺望你的路途》《颂赞海洋》《风筝》等。阿凡达或弃海底探险

好莱坞超级大导詹姆斯·卡梅隆曾对外透露,自己会在明年乘坐特制的深海潜艇潜入地球最深点:位于太平洋底11 000米处的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Trench),为《阿凡达》续集中海底景观的设计做实地调查。近日,有消息传出,受日本海域9.0级大地震的影Ⅱ向,卡梅隆很可能被迫放弃这次计划,因为地处日本东南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未来几年内都有余震的可能。《魔戒》前传《霍比特人》开机

东日本大地震 篇3

3月11日下午14点04分, 也就是大地震发生19分钟之后, 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直播间通过滚屏字幕播出日本发生大地震的消息。14点05分演播室插播最新消息。14点17分即连线驻日本记者, 播出日本地震画面, 并报道了中国地震台网正在会商、稍后连线的消息。一直到18点, 日本强震的直播窗口始终打开, 对地震灾情持续直播。在央视新闻频道的东日本地震报道中, 比较注重新闻的新闻价值, 强调公正, 平衡和客观。央视对日本地震事件的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 2011年3月11日至2011年3月13日, 新闻频道收视份额为4.186%, 明显高于往年相同时段。

一、现场直击灾难事实, 注重新闻性, 避免过多煽情色彩

用现场直击的方法及时迅速的报道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等的完整过程。在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里大量的插入NHK直播的日本地震的画面。NHK的报道特点是“有信息量却不侵犯个人, 有数据不煽情, 有各种提示却不造成恐慌。”所以会注重事件的冷静客观, 和还原灾难最真实的情况。而新闻频道在报道自己台里的记者采访的新闻时也仍然是强调现场和新闻事件的新闻特征, 很少有再出现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一系列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感人场景了。

从3月11日到3月17日, 央视新闻频道打破原有固定栏目编排, 从21:30到零点, 利用“新闻1+1”和“环球视线”的创作团队, 制作连续两个半小时的特别节目。由于打破了栏目的概念, 使整个时段的报道内容完整、风格一致, 呈现出不同于常态节目的深度和现场感。在白天时段中, 平时固定的栏目时间也被打破, 全天候直播, 随事态发展随时跟进报道内容。

二、接近性原则重点关注中国在日救援及华人安全, 并扩展视角关注民情

本人研究了从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至3月31日的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节目发现这半个月里关于日本大地震的1088条新闻 (只看新闻标题) 中, 其中与灾情本身有关的有892条, 与中国救援有关的有77条, 与国际救援有关的有14条, 与在日华人安全有关的有67条, 与专家解读有关的有38条。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和灾情本身相关的新闻之外, 剩下的这几类新闻中, 与中国救援和在日华人安全有关的新闻条数所占的比例达到了73.5%其中中国救援占到了39.3%, 在日华人安全占到了34.2%。

如在《新闻直播间》3月13日的新闻中有连续的几条新闻先后都是报道中国救援队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即将飞赴日本重灾区”、“中国使馆工作组抵达重灾区”、“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东京”、“中国国际救援队已抵达日本”。在这几条新闻之前, 即中国国际救援队快要赴日时还在播出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走过的十年历程”。

再如同样《新闻直播间》3月16日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全力搜寻幸存者”这则新闻中有这样一段配音:。由于当地供水短缺, 救援队员们的脸越来越黑, 不是因为阳光强烈, 而是因为他们抵达大船渡后只能“三不洗”, 队员们在抵达灾区后没有洗过脸, 没有洗过脚, 也没刷过牙。为了不让家人担心, 很多救援队员到日本执行任务并没有告诉家人。

而在3月19日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周刊》的题目为“大地震的微记录:别让灾难带走希望”的日本大地震特别节目中, 在这一期节目中所谓的“微记录”就“微”在节目以记者找到的亲历地震的几个在日华人 (王洪喜、孔晓楠、王燕、旅日作家萨苏等) 口述整个地震和海啸的过程为节目的线索, 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关注整个灾情本身。整个节目分为“灾难降临”、“平安信息”、“辐射阴影”、“紧急避难”、“跨越灾难”这五个环节, 一步步深入, 从对灾情的关注到对于民情的关心, 再上升到一种对于民族的、人类的灾难的思考。

三、注重专家解读, 开始强调防灾知识的宣传

3月11日下午16:40,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进入新闻频道的直播室, 向人们介绍地震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这样的解读一直持续到到晚间“东方时空”和“环球视线”时段。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在《新闻直播间》里除了对于灾情的报道外, 专家解读占到剩余几个类别的19.4%。

从孙士鋐开始, 央视的评论员和专家智库系统也启动应急机制。与以往不同的是, 本次特别报道的嘉宾并非由各个栏目自行邀请, 而是统一由央视新闻中心评论员组负责组织。评论员组不仅负责专家的发掘和联络, 还负责接待和内容提供, 有效地解放了各时段节目和栏目的压力。从地震发生开始, 央视新闻频道一共邀请了地震监测、日本政经、核安全、地震救援、海啸预警等领域十几名专家, 实时关注前方动态, 及时做出权威解读。在新闻频道, 访谈时段从“朝闻天下”一直贯穿至“午夜新闻”, 实现了专家解读的全天候无缝连接。

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历史, 灾难性报道一直是新闻活动的焦点, 在新闻报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不能有所作为, 那么, 媒体就失去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自然灾害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在灾害发生的时候, 人们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指导判断, 以便采取正确的应对灾害的措施, 新闻媒体有责任满足人们的这种基本需求。因此电视媒体作为媒体中的主流形式之一, 对灾害的紧急报道具有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它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对正在发生的灾害进行同步报道, 尽最大可能地为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迅速提供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高梅.王艳萍.《央视汶川地震报道解析》.《东南传播》.2008年第6期.

[2]白楠.《新闻专业主义视野下的电视灾难新闻研究——以央视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 200905.

[3]焦彦艳, 《电视灾难报道的情感信息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新闻学.201005.第40页.

[4]穆素华.张士峰.《日本地震:电视“快反”报道的创新实践》.《中国记者——焦点》, 2011年4月.

生命教育:日本大地震启示录 篇4

不倒的校舍:“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

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

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了里氏 6.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在大灾难里,中小学校舍往往是当地人的第一避难所。日本文部省的一份文件,提及加固校舍时写道,因为“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

加固校舍,最早要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说起。当时日本学校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1950 年,日本政府又将30年前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市街地建筑物法》修改为《建筑基准法》,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将传统日式木造住宅渐次改造。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这部法律又分别在 1992、2000、2006年历经3次修改,其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已提高到最高水准,即要求除木结构住宅外,商务楼能抗8级地震,中小学校舍普遍能抗7 级地震。

2010年,日本政府还曾发布计划,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使日本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舍都能达到耐震标准——因为在日本,由于政府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法律与人心:无处不在的防震意识

“地震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大部分日本国民的心态。

日本的法律在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中震不坏,大震不倒”,较高的设防标准必然对建筑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应对地震、火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除各地免费开放防灾档案馆供人们了解防灾知识外,防灾训练已成为日常必备项目。

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华裔M O M O问平安归家的女儿:地震时害怕吗?小姑娘回答:不怕,平时老师都教过。

“在日本,几乎每个小区都有一个避难所。”在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就十分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这种“避难所”备有充足的饮水、各种食品,还有住宿房间,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专为临时受灾者服务。1981年后,日本所有高层建筑都要求能防范7~8级地震。

分布在各市县的中小学校成为灾难中人们的“第一避难所”。除了拥有最坚固安全的建筑,学校与外界还有隔离墙,教室、体育馆有较大空间可容纳灾民,紧急时操场还可以供抢险飞机着陆。

此外,日本家家户户一般都有避难工具,装有手电筒、安全帽、干粮和装水的袋子等会统一放在一个“防震袋”里面,电视里经常提醒市民注意饮食的储存日期,以防过期。在居家布置时,为了防止家具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或物,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而摆放的音响、电视或一些容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在其四角处都有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在家里没人时,日本人习惯关闭煤气总阀。

民族性格与教育:震不乱的“国民秩序”

震撼中國网民的日本 “国民秩序”,从何而来?除了防灾意识深入人心、政府防灾经验丰富之外,还可以从民族的性格、公共教育等方面找到答案。

“这样井然有序而又全民互助的一个社会,让人非常感动。”尽管已在东京生活了多年,沈洁全家仍对日本国民在2011年大地震中的表现印象深刻。

9.0 级强震下的日本,海啸滔天,核辐射危机笼罩。

截至东京时间3月14日19点36分,避难民众已升至55万人。然而从电视画面,从图片,从文字,我们所看到的日本国民,却理性而从容,近乎苛刻地遵守着公共规则。

名为“权静”的网友转发了其在日本的朋友的微博,“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些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而常驻日本的华人,对于日本国民的理性、冷静和对公共秩序的遵守更有着切身的感受。

在一幅照片里,避难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坐在扶手电梯的两边,自觉留下中间的过道。这个场景,也让中国网民对日本的国民素质大为称道。

日本大地震冲击全球经济 篇5

受灾地区是日本东海岸, 这里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等支柱行业, 地震发生后, 多家日本大型企业纷纷停产。数据显示, 该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8%左右。日本汽车制造业首当其冲, 日产汽车宣布, 从3月14日开始国内的所有工厂将停止生产。接着, 日本另外两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也宣布关闭多家工厂。日本电子机械行业也相继停产, 索尼公司表示, 公司已经关闭了6家位于北部的厂房。

鉴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纽约高频经济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温伯格表示, 短期内日本地震将冲击全球经济, 地震造成的临时性出口中断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企业带来影响。据悉, 日本多个港口都已关闭, 港口的关闭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此外, 日本芯片业占全球市场的五分之一, 地震将严重影响全球芯片的供应和价格。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 大地震迫使很多企业停止生产, 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降低消费意愿并进一步加剧通缩, 这对日本经济复苏极为不利。与此同时, 地震将加剧日本政府面临的财政问题, 一旦已经债务缠身的日本政府被迫发行大量的灾后重建债券, 这将迫使日本政府背上新债务。为此, 世界主要评级机构或再次对日本的信用评级发出警告。有“新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宾尼表示, 日本政府必将推出新的财政刺激措施, 强震将让日本财政问题雪上加霜。据悉, 日本央行已与其他主要国家央行就该行准备向日本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进行接触。有分析人士预期, 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不可避免。

日本大地震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启示 篇6

关键词:应急物流,日本大地震,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一、引言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近海的9级地震是日本国内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地震。地震和由此引发的海啸也使得日本部分地区交通和通讯一度中断, 工厂相继停产, 农产品流通混乱。此次地震重创了日本, 其物流中断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或为我国应急物流的体系建立和完善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地震切断了物流配送环节, 造成包括东京在内的部分日本地区物资紧缺, 人们出于对核辐射的恐惧而抢购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据报道, 大地震导致日本农产品和食品物流受到很大影响。在很多超市内农产品和食品等供应明显不足, 有些甚至全面缺货, 部分批发市场已出现涨价现象。而且日本农林水产省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也证明, 由于地震破坏, 除东北地区蔬菜水果市场停止交易外, 其他地区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等不能按期交货现象也十分严重。

除了食物, 包括电池、汽油和药物在内的多种物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而由于汽油供应减少, 即使拥有物资的零售商也无法将物资运到灾区。日本地震和海啸重灾区的部分避难中心正面临缺药的困境。加之灾区天气十分恶劣, 晚上的温度跌至零摄氏度以下, 灾民中已出现低温症和呼吸道感染的病况。

在制造业方面, 地震将导致供应链危机。虽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厂商并未受到灾难性损害, 但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 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 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而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因此有关方面估计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厂商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

如果说日常物流是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行的桥梁和纽带, 此时此刻应急物流则是饱受地震和海啸重创的日本经济的血脉通道。回顾我国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 灾区通讯中断、应急物资调拨困难、物流通道不畅、应急物流网络混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缺乏物流专业知识与经验等问题的暴露, 都给救灾工作带来较大困扰。因此, 总结和探讨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策略, 无论是应对突发性的地震、洪涝、冰雪等重大自然灾害, 还是诸如SARS、禽流感、恐怖活动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 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应急物流的定义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 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殊物流活动。从这个定义的角度可以看出, 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 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 本质则仍然是物流活动。

在国内外诸多救灾过程中, 应急物流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如果能第一时间运到灾区, 就能够多拯救民众生命, 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但是, 应急物流作用虽然巨大, 想组织好却并不容易。在比较大的灾害中, 应急物流组织困难来自多个方面:首先应急物流的物资保障量大、面广。比如此次日本直接受地震和海啸影响的面积占日本国土的近四分之一,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面积则达10多万平方公里。面对这么大规模和范围的灾难, 要保障的又是一日三餐频度很高的食品和饮用水, 以及对人们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帐篷、药品、衣物被褥等, 任务非常繁重。其次是时效性强。任何救灾都有一个黄金时间, 比如在地震后的72小时之内, 能否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及时运送到位, 考验应急物流的效率。其三就是环境恶劣, 日本地震后造成东北沿海地区一片汪洋、部分地区地面开裂、有些厂区大火肆虐, 我国汶川大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以及电力全部中断。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急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四协调困难。救灾物资的来源非常复杂, 既有地区捐助, 也有军队支持, 还有国家调拨、国际援助以及志愿者自己组织的援助。同时, 由于突发事件的破坏, 受灾地区很容易成为信息孤岛、交通孤岛, 外部救灾人员对受灾地区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清楚, 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在灾区不同地点等待援助, 造成了应急物流的实施难度巨大。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后续的应急物流活动中, 就出现了不少让外界大跌眼镜的事情。比如不仅宫城、岩手等灾区物资匮乏, 连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也面临缺水、缺粮、缺油的状况, 民众不得不在超市门外排长队苦等, 还要忍受限购规定。此外, 地震发生一周后各国救援物资都陆续到达日本机场, 却因为救灾工作的延缓, 大部分还停留在机场不能及时送达到受灾民众手中。日本官方的回应是灾区道路中断, 物资无法进入。台湾记者到达灾区后却指出, 海啸对灾区道路的影响只有沿海两、三公里范围, 并未对内陆地区有多大干扰。无怪乎3月16日在日本国会举行旨在讨论如何应对大地震的“各党·政府震灾对策联合会议”时, 在野党方面纷纷指责政府在应急处置方面的缺失, 要求政府尽快提出方案解决目前物流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

三、构建应急物流体系的具体策略

正是由于物流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应急物流的诸多特点,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应当充分考虑系统中人员、信息、资金、物资、指挥系统等的协调性与相关性。一个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当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出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探讨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构建。

1、构建应急物流指挥系统。

诸多国内外经验表明, 只有建立一个系统的、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作为管理系统的大脑中枢, 在灾害突然来袭时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个应急管理机构需要负责调集军队及其他人员赶赴现场救灾、修复和维护交通及通讯设施、调集和运输各类救灾设备, 还有应急物资和资金的筹措, 以及物资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具体工作, 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单位和个人, 涉及的事务也千头万绪。

美国联邦重大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机构是联邦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 国内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该机构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 统一应对和处置。联邦应急管理署成立于1979年, 直接向总统负责, 下设国家应急反应队, 另有5000多名灾害预备人员, 实行军事化管理。如果地方政府自身能力和资源不足, 向联邦发出救援请求, 经过联邦紧急救援署的灾害情况认定, 根据受灾状况、当地社区和政府重建能力, 向白宫提出要求和建议, 获得总统批准后, 资金将从FEMA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中和其他参与灾害救援计划的联邦机构中拨出。

我国也是一个容易产生地震、暴雪、台风等突发事件的国家, 建议中央政府依据国情和物流的运作流程, 组建类似于国务院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那样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从中央到各地方有序建立起应急物流体系运作所需的机构架构、部门职责、人员构成、工作流程等, 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 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实行。

2、重新规划和构建应急信息系统。

信息流无疑是应急物流和救灾援助的一个瓶颈。比如3月16日上午日本岩手县港口终于等来了补给船, 船上却只带来了几台救援设备和迷你发电机, 民众苦盼的食物、饮水等物资一样没见到。日本NHK记者报道是由于官方和岩手县政府沟通的问题, 导致食物和水没来得及运上补给船, 摆了一个大大的乌龙。我国汶川“5.12”地震爆发时, 通讯瞬间中断, 给指挥系统及时掌握、了解灾情带来极大障碍, 也反映了我国在信息环节缺乏必要的应急准备。

依靠快速反应的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灾区需求和资源, 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把救灾物资、设备和人员投放在有需要的地方, 提高效率。通常构建应急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 建立应急信息指挥和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灾害情况、救灾物资的调拨和物流活动最新信息。 (2) 采用高技术的通讯设备———像卫星遥感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初步方位和破坏程度及重要基础设施的损毁情况;海事卫星电话可以在灾区通讯 (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78页) 设施毁坏的条件下提供应急通讯及时联络;GPS全球定位系统辅助诊断交通线路车辆运行及道路受损情况等; (3) 发动有关行业的企业, 像要求电信、移动等服务公司专辟应急通道, 专门为救灾指挥体系提供通讯服务, 避免因网络拥堵导致救灾指挥信息中断;要求参与救灾的物流公司利用本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监控救灾物流活动等。在灾难突然降临时, 指挥系统只有依靠现代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 才能有的放矢, 合理安排好救灾物资的筹集、采购、流通、配送等各项工作。

当重大灾害发生时, 迅速的反应是最重要的, 进而要及时发布信息, 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 在这些方面, 有一个统一的救灾部门所能发挥的效应远比临时成立的协调小组要更加有效。此次日本九级大地震以及随后的海啸, 给日本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暴露出的应急物流信息不畅、物资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给相关决策部门也提了醒。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救灾事务及时有效地协调组织起来, 把应急物流系统的规划、构建、维护和发展作为保障我国民生和国力的重要内容, 应该成为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众多学者包括物流界人士的重点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田一飞编译.地震对策联合会议召开, 日本各党纷纷献策应对物流难[OL/DB].http://world.people.com.cn/GB/14171197.html, 2011-03-17.

[2]张涛.抗震救灾, 挑战中国应急物流[N].中国水运报, 2008-06-16.

[3]张革.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商业时代, 2010, (8) .

[4]致公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提案.http://money.163.com/09/0304/16/53ITKNPI0025382I.html, 2009-03-04.

日本大地震中国企业会受何种影响 篇7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先生认为, 此次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将影响日本经济的多个方面。一是灾难破坏了不少港口、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 势必造成一段时期内生产生活的紊乱。二是现在恰值春耕, 沿海大量农田被淹, 粮食很有可能歉收。特别是重灾区仙台周围是日本大米主产区, 而大米作为日本国民的主食, 其价格上涨定会波及百姓日常生活。三是日本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资源进口国和产品出口国。此次灾害发生在日本东部沿海地区, 一旦造成海上通道不畅, 势必影响本国及世界经济。四是11座核反应堆关闭, 数家炼油厂起火, 能源进口通道受阻,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日本的能源供应。余震不断迫使核电站不能很快重启, 估计日本的电力供应一周内很难恢复正常。日本的油价前期受中东动荡影响已经上涨, 此次雪上加霜, 涨价在所难免。

刘军红也谈到, 此次灾害并未对日本企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企业的主要产能在海外, 而且本国的厂区安全防范措施做得也很到位。

中国:加工型企业可能受波及

据了解, 发生大地震的日本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日本的汽车、钢铁、化工、石油和电子工业, 有“京滨工业地带”之称。专业人士表示, 海啸引起了大范围工业地带功能停滞, 其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 中国的相关产业也将受到影响。

据当地媒体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1年3月12日中午, 在地震波及地区, 至少有21家日本大型企业的数十家工厂进入停工状态。其中, 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15家工厂陆续停产。有分析指出, 此次日本零件工厂停产, 国内合资厂的组装工作恐怕也会面临“断粮”的危险。本田中国公关部表示, 中国国产的所有车型都有日本生产的零部件, 是否会因此影响国内产能, 需要等到周一才能知道。

“目前合资厂方的本土化程度都非常高, 因此从生产环节来看, 强震暂时还不会影响到我国日系车的生产和销售。”新华信汽车研究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郎学红告诉记者, 一些没有实现国产化的汽车零部件确实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 但这些公司都有全球供应体系, 问题应该不会持续。

此外, 分析认为, 日本是中国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国, 向中国的加工型企业输出电子产品零部件等生产资料, 因此, 中国包括玩具、石化、电子产品等在内的加工型企业都可能受到影响。

最大冲击在进口

“日本地震不会对中日贸易产生太大影响, 地震所带来的任何影响都是暂时的。”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如是说。

尽管如此, 这一“保证”难掩业界对于此次日本地震将给中日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的担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 此次日本强震对中国产业和外经贸的最大负面冲击将集中表现在进口领域。“其中, 要影响最大的当数进口日本设备和机电、光学等零附件的企业, 因为这些企业从日本的进国要么替代进口来源很少, 要么本身就是‘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一时间根本就无从寻找替代供货来源。”

而对于出口,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表示, 日本虽然跟中国的贸易额比较高, 但是中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地还是欧洲和美国, 只要这两个出口地保持稳定需求, 对于中国的影响还不是太大。

灾后重建的机遇

日本的灾后重建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次机遇。“灾后必然面临大规模的震后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建材、钢铁生产国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 我国相关产业可望从中获得一定份额。”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表示。

但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认为, 这只是概念上的一种机遇。“日本对于产品质量、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而我国相关产业在这些要求上可能并不达标, 因此, 日本灾后重建不排除向发达国家进口相关产品和服务, 这也从侧面警示了我国产业还需进一步向质量型发展。”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日本的大地震, 不可避免会对中国的经济甚至民生产生一些影响。不管是与日本呈现竞争性关系的企业, 还是与日本呈现合作关系的企业, 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中既有压力也有机遇。

首先, 日本地震过后很快就会启动灾后重建的工作, 日本的内需会扩大, 相应中国对日的出口也将扩大。尤其是日本的灾后重建, 对于中低端的钢材和建材等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 而这些产业正是中国的强项。

从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替代竞争关系上看,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 日本的一些产业的产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重启, 主要是集中在汽车和电子品方面。因此在日本的产能恢复之前, 对于与其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中国企业, 可能会订单增加, 以填补其留下的空缺。

以上只是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而且对于中国企业的机遇居多。不过对于中国民生, 却未必如此。目前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和高档电子消费品的出口国, 日本大地震, 会使得这部分产品的消费者买不到货, 或者是由于供应减少而需要支付高价。以奶粉为例, 由于中国国产奶粉在前些年出现“三聚氰胺”等安全质量事件, 因此导致国产奶粉信誉在消费者中信心较低, 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从半壁江山迅速下降到20%~30%, 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迅猛增长到70%~80%, 而日本奶粉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大地震发生后, 由于后续的核电站事故, 将可能导致一定时期内明治奶粉在中国绝迹, 地震前进口的这些奶粉价格可能会飙升, 也可能会对其他进口奶粉的价格产生微小的上涨压力。

同时, 由于日本大地震发生后, 在海外的资金回流日本, 以及受到避险情绪的影响, 所以导致日元快速升值。大地震发生后, 日元兑美元已经升值约3%, 兑其他非美货币也大幅度升值, 其中兑人民币也再次破“8”。因此, 日元汇率的升值, 也会导致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变贵”。

此外, 由于日本灾后重建, 需要大量的资金, 因此日本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中, 一部分资金可能面临抽回日本。那么, 日本一些在中国的投资可能出现撤资的现象, 对部分日资企业及涉日企业的经营和就业可能会产生影响。不过长期来看, 由于大地震以后, 日本可能会把部分产业和工厂外移, 因此中国可能会承接部分日本企业的外迁。

东日本大地震 篇8

停产使各大汽车厂商损失惨重。据高盛公司估计, 在日本本土, 丰田每停产一天就会造成60亿日元 (约合7200万美元) 的利润损失。日产、本田、铃木停产一天则损失约20亿日元 (2500万美元) 。在电子工业领域, 日本的硅片产量占全球60%, 芯片业占世界市场的20%。日立公司的空气流量传感器占世界总供给的20%。

地震迫使众多中小企业停产引发汽车零部件供应困难甚至中断, 各大整车厂家不得不改向海外采购零部件.尽管如此, 由于供电不足, 整车厂商被迫减产, 下调生产计划。产量减少, 销售收入减少, 整车厂家, 供应商及销售店均出现资金流不足。2011年日本原计划生产汽车900万辆, 实际生产汽车840万辆, 比原计划减少约7%, 直接收益损失约2万亿日元。日本企业危机紧急处理能力全世界有目共睹, 跟强震带来破坏程度相比, 供应商的恢复比原来设想的要顺利,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海外替代采购, 车载微机, 橡胶, 涂料等在海外采购;

2、支援供应商的生产, 即从“接单生产”改为“能生产的车先生产”以提高生产;

3、行业氛围从“为了恢复而协作”转向“恢复的竞争”, 各公司为了采购零部件, 倾向于有意识的偏高公布生产计划。

汽车产业对日本国民经济相关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带动性, 无论是钢铁, 石油化工, 塑料制品, 还是商业贸易、资本流动、金融保险等下游服务行业都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日本是世界汽车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供应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次大地震不仅使日本本土经济受到重创, 欧美, 亚洲等地汽车制造商也受到来自“日本制造”停产和减产的“震动”。

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称:日本大地震或将导致全球经济减速0、5%, 使日本经济陷人短暂的衰退。大地震给日本出口、交通和供应链产出带来的损失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其2010年名义GDP大约占到全世界的8、8%。不过相对其它发达国家来说, 日本经济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日本的进口总额只相当于其GDP的10%, 还不到全世界进口总额的4%。不过, 日本的灾后重建会对全球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灾后重建意味着日本经济会有更高增长率、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更高的财政赤字, 更高的政府债务总额及更高的名义利率。同时, 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会缩小, 私人和公共部门的储蓄率都会下降, 而世界其他经济体会受益于日本进口的增长。灾后重建绝对是一次产业结构优化的绝佳时机。日本可以加快摆脱“国内生产加出口”的模式, 重组国内生产体制, 积极推动海外生产以分散风险, 加强区域间的融通与合作。

由于受日元汇率变动, 再加上日本本土的高额法人税, 日本国内销售萎缩, 今后十年日本汽车生产将进一步加快向海外转移, 为此日本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全球化模式下的企业未来战略及生存空间。众所周知, 一条由汽车制造商和各种零部件供应商所构成的紧密产业链条上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企业将无法维持正常生产。如何在全球建立严密的, 独立性高的供应链网络, 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合理化, 将是日本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针对这种供应链风险, 今后对策如下:

1、分散海外生产基地:由于高性能部件的采购依靠日本, 地震导致的供应链的中断引发了世界性的停产。为避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的技术流向海外企业, 整车厂家支援供应商或改为自产, 提高供应链的独立性, 推动海外的本土化生产, 建立在适当地方生产的体制, 保证供应链, 且有助于提高成本竞争力;

建立易于参加的环境, 即以多家供应商来分散生产:生产建立统一标准和流程, 推动通用化, 标准化, 实现部件采购的规模效益 (低成本化) , 摆脱多品种少量的瓶颈, 并进一步修改工艺认证手续或调整交易条件来提高生产效率;

2、包括海外供应商在内的分散订货:

将采购不到的风险和因分散导致的成本增加相对比, 进行衡量, 作为保险, 分散向海外供应商订货;

3、地区间的相互融通, 即地区互补, 产品互补, 廉价通用

部件可以相互融通, 例如在广泛的部件供应商集聚的泰国, 利用廉价的当地采购部件和从印度, 中国进口的部件, 批量生产低价小型车, 并向海外市场出口。

综上所述, 利用“独立性高的, 严密的海外供应链+地区间相互融通部件+从海外出口整车”, 将垂直整合性生产模式转为水平分工合作模式, 通过生产标准化, 通用化, 一体化, 可以将供应链的风险降低, 实现成本最小化, 丧失机会最少化, 形成规模效益, 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摘要:20世纪50-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 这一时期日本迈入了经济现代化, 国内经济史无前例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紧接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让日本失去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绝好时机。从1985年起到2005年的20年间, 以丰田为首的日本企业通过努力奋斗, 克服种种危机, 奇迹般的耸立于世界汽车行业巅峰, 迎来了辉煌的时刻。然而,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日本国内经济整体呈现慢性的供过于求, 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被称为“失去的20年”。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世界经济开始大滑坡, 经济中心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 即亚洲成为新兴市场的中心, 日本才被迫认识到产业结构的脆弱与国内市场的萎缩。2011年日本爆发特大地震, 大地震是否会使日本醒悟过来, 是否会作为日本经济再生的转折点被记忆?还是被写入“失去的20年+若干”成为最终定局的墓志铭?日本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和产业空洞化的危机。

东日本大地震 篇9

据日本《每日经济》报道,作家山川彻在《她要活下去》一书中将笔触对准包括小宫在内的7名女优,她们都在大地震后入行。7名女优在谈起自己的职业时说,若不是因为地震,自己也不会踏上这条路。她们说,尽管当时自己不在受灾现场,但这场巨大災难对她们内心造成重大伤害。女优们对作家说,大家都被大地震搞得心慌意乱,没心情倾听别人,也不愿去安慰别人。有的人选择做AV女优是想“生活保持正常”。

7名女优中,小宫是较年轻的一位,地震发生时她年仅18岁,正在读大学。地震后家人告诉她,父亲所在的公司因地震被毁,不知何时能恢复正常,因此没有收入,今后将无法为她支付大学费用。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令刚入大学的小宫陷入经济困境,正当她一筹莫展时接到拍摄AV视频的邀请。小宫起初寝食难安,但为维持生活和完成学业,经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去拍AV。几个月下来,小宫赚到足够的钱后也没有辞去AV女优的工作,她说自己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并不后悔”。

东日本大地震 篇10

一、3.11特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发生的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复合型灾害是战后日本60多年来的最大灾难, 毫无疑问将对日本经济和日本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日本东部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1220亿-2350亿美金, 相当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2.5%-4%。此次灾害波及范围广, 东日本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遭到海啸的袭击, 死亡与失踪人数近2.8万人, 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依据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两个自然灾害数据库为基础, 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然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阻碍与拉动并存的, 并且最后都会成为经济复苏发展的积极因素。尽管世界银行也预测:参照过去的历史, 日本的GDP虽在2011年上半年将受到大地震的负面影响, 却能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而得到较快恢复。然而就在人们普遍认为, 2011大地震会给日本持续低迷的经济发展带来转机时, 日本却并没有像人们期许中的那样振作起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以来, 日元一路飙升, 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达到76比1, 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新高, 经济形势仍然没有得到好转。

二、大地震之后日本经济难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一) 地震之前国内经济形势严峻

1987-1991年初,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 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各种问题都涌了出来。日本经济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经济萧条, 至今尚未彻底摆脱。在大地震发生之前, 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早已超过200%, 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接近10%, 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地震之后, 日本央行又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以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预测表明, 日本将成为发达国家历史上债务状况最严峻的国家。从全球范围看, 无论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 日本都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之一。日本财务省和日本银行资金循环统计表明, 包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共计919.1511万亿日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达到GDP的两倍。

(二) 大地震发生在日本东部海岸, 严重打击了日本重工业区

地震发生在日本东部, 靠近太平洋, 东日本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均遭到了由地震海啸的袭击。日本东海岸集中了日本大量的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核电工业等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 被称为“京滨工业地带”。那些地区生产世界所需的重要工业品, 像高质量的钢铁和其他金属材料、汽车发动机、电子元器件、微型轴承, 都是日本传统优势产业, 如果长期无法恢复生产, 将对日本工业和海外出口造成重大冲击。此外由于这些部门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走出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且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对日本融资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虽然日本的国债95%以上为本国投资者所持有, 不会出现类似西欧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 但是其财政状况的恶化, 甚至比一些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更要严重。因此日本想要保住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就必须在国际上进行大规模融资, 然而就目前日本国内情况而言, 这势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 政治局势不稳定, 政府反应滞后

战后日本民主政治发展, 地方政府自治权利提高, 中央对地方没有非常有力的控制, 阪神大地震钱虽然设置了以内阁保障室为中心的危机管理系统, 但是系统的构成和协调功能都不完善。日式各级政府部门管理色彩浓厚, 这样的政治体制导致了中央对地方的行使权力有限, 各部门过分分散独立, 结果造成了系统内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震后消防车、救急车等救灾设施和救援物资严重不足, 急切需要中央政府的出面调动, 但却几乎看不到日本政府的指挥以及在救灾方面的联络。

灾害当头, 再一次见证了日本政治方面的弊端。地震发生之后日本朝野两派经历了短暂的休战, 然后不到一个月两派便开始了权力的博弈。菅直人内阁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束手无策和乏力感就是日本政治弊端的表现, 长期以来, 执政家、财团、官僚三者形成的利益相互渗透的局面根植于日本社会。这样一个症结的存在使日本灾后经济恢复、体制改革难以被推动。目前日本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已经相对成熟化或者说固定化了, 越是这样就越难改革, 三者之间牵扯的利益关系过于复杂, 所以改革能推动到哪一步也成为一个未知之谜。

(四) 地震性质不同, 大地震之后带来的毁灭性灾害前所未有

地震的发生引发了海啸和核泄漏等一系列较大自然灾害, 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农业和各个经济部门均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政客掣肘、核辐射困扰难解, 本就复苏乏力的日本经济更是倍受打击。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能源短缺的国家, 电力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 核电发电量只占到日本整体电力供应的23%。目前日本还不具备放弃核能发电还能维持正常发展的条件。而在“核安全神话”轰然崩塌的局面下, 能源发展上要“效率”还是要“安全”无疑更为经济复苏增添烦恼。

三、总结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尽, 一场震级创造世界纪录, 号称“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不仅给日本经济发展留下了阴影, 也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了新的冲击。总的来说, 对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应本着谨慎的态度不宜过于乐观。过去的二十年, 日本社会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日益明显, 经济增长乏力, 通缩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次地震波及的日本东部地区是日本的重工业基地, 地震导致生产停顿以及地震之后电力短缺将会给日本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地震影响, 加上震前日本经济发展固有问题, 可能相互作用, 日本经济将面临下行风险。

摘要: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 这场地震造成了日本国内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于这场地震人们普遍的预期是利大于弊, 认为日本经济可能会从此次地震中恢复过来, 然而事实是由于震前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动荡以及震后日本政府的反应滞后政策措施不当, 使得日本经济在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世界环境中难以找到突破口, 伴随着日元汇率不断飙升, 日本经济还是陷入了进退两难持续低迷的状态。

关键词:地震,政策措施,日元汇率,日本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宏.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4国1970年~2008年面板数据分析[J].价格月刊, 2011 (1) .

[2].日本大地震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观察[J].领导参阅信息, 2011 (5) .

[3].刘鹏.试论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 2011 (S5) .

[4].冯昭奎.东日本大地震的政治经济影响以及启示[J].日本研究, 2011 (2) .

上一篇:母语负迁移与翻译教学下一篇: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