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被进城的根源

2024-10-13

农民被进城的根源(精选14篇)

农民被进城的根源 篇1

对农民进城的思考

摘要;农民进城,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长远看,符合农民的根本愿望,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民进城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事关城镇化进程能否胜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关键字:农民进城,生活状况,动因,障碍,政策建议

正文:

农民进城的基本生活现状

一、城市边缘人是进城农民的总体特征

进城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进城谋生、居住,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生活的形态上已经开始和城市居民接轨,但并未完全转化为城市居民,他们与农村的关系是离而未离。从数据上分析,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已经基本上和城市居民接轨,居住条件虽差,但一半以上的户在楼房居住,家庭主要设备拥有量虽低于城市居民,但远高于农民,厨房使用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主,与城镇居民的使用比例基本相同;另一方面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仍保留了农村户口,绝大多数人希望进城后继续保留农村土承包地。总体上他们是属于居住在城里的农村人,农民中的城里人,是一个城市边缘人群体,完全融入城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是进城农民的基本品质

和社会其他人群相比,进城农民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但他们能克服各种困难,逐步的在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下站稳脚跟,这首先得益于他们那种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条件等都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创业环境也和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在总体上没有什么怨言,精神面貌大多是积极的。

三、创业艰辛是制约农民进城的主要门槛

创业是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在城市立足、生根的根本途径。但农民进城后,在创业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从就业结构上看,务工户比例仅30%,充分说明工作岗位难找,农民进城大多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进城门槛高;从他们的经营状况和薪金收入看,都不甚理想,私经营者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营,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的达50%,;而务工者也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较低。

四、体制障碍是农民进城后一系列困难的根源

农民进城后,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着重是住房、社保和因户籍关系引发的子女就学问题,造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障碍。住房是最大的问题,这和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的进城农民在住房消费上是有一定购买力的,他们虽难以承受商品房的消费,却具备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能力,但户籍等体制性因素成了他们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门槛,住房困难问题与其说是经济条件的原因,毋宁说是体制性障碍所致。子女就学是排位第二的问题,症结就在于户籍,由于进城后没有办理农转非落户,子女就近入学的愿望就面临着借读费和择校费的阻挡。农民不愿失去原承包土地权属、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农村自建房、计划生育政策等利益,因此不愿把户口转入城市。

农民进城的原因

农民为什么要进城?基本的原因当然是提高收入。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在土地给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而在城市经济中,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非土地,资本的增长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提

高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进城能够提高收入的另一个因素还在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对农民工来讲,他们进城时首先考虑进大城市是人之常情,因为这里收入更高,机会更多。与此同时,当他们离开农村和农业,进入城市,对农业部门也是有好处的。只有当大量农民转出的时候,剩余农民才可以在拥有更多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的情况下,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收入。

农民进城的第二个原因是为公共服务。大量的公共服务提供是建立在地方财政基础上的,这就造成公共服务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均等。到大城市以后,农民工可以部分地分享这种服务。现在中国公共服务的享受有一部分是与户籍挂钩的,比如教育和医疗;但也有很多公共服务无法与户籍挂钩,比如说地铁、城市绿地、文化设施等。在大城市,公共服务的分享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农民进城的意义及所遇到的障碍

尽管农民进城会造成荒地现象、产业回落后,农民工定难适从等社会问题,但城镇化积极意义不可否认。

(一)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三)转变了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素质。(四)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

当然,制约农民进城的因素依然存在。1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的不发达,弱化了城市的集聚功能,难以更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乡镇企业的萎缩,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2观念上的束缚。一是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外出求生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二是怕背井离乡。三是怕担风险。多数农民缺少风险意识。出外做事怕上当受骗,怕不安全。四是怕吃辛苦。

3.素质技能的限制。其一,文化程度低,进城农民知识结构也不完全适应城市企业的需要。其二,专业技术、技能低。农村劳动力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其三,诚信度低。其四,掌握法律知识少。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进城农民受骗上当、干了活要不回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4.体制障碍。目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进城。其一,户籍制度限制,开户籍限制在落实上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二,用工政策限制。一些城市为了安排下岗职工,排斥农民进城就业。其三,教育体制限制。县城以上的城市适龄儿童上学多按户口所在地划分学区,进城农民的子女还不能就近上学。其四,城市管理限制。城市的一些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仍有歧视农民现象。一些没有户口的进城农民享受不到公共福利待遇,却要办理交纳各种证件和费用。其五,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障碍农民进城的深层次原因。

5.就业环境不够优化。当前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其一,想进城,无门路。主要是缺少市场信息。能够真正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开展服务的劳务中介组织还不多;县、乡政府也不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和寻找就业岗位。其二,想提高,无条件。目前,城市职业、技工学校还没有完全面向农民招生;受财力制约,地方政府也拿不出更多的经费系统地培训农民。所以,多数进城农民只能靠出卖体力挣钱。其三,缺少法律援助,挨欺负,无人管。一些劳务输出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和配套设施尚未建立起来;农民进城就业签订的劳务合同还很不规范;劳动、公安、司法部门还没介入进城农民的合同纠纷。

针对农民进城的思考和建议

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必须冲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体制的负面作用更为突出。为此,要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起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劳动力就业的各项不合理限制,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劳动管理,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目前尤要注重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

2、尽快建立适应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不够已经成为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进城农民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社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最低生活保障。而社会保障的重点又在于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至于经费来源,除坚持国家、单位、个人分担原则外,可尝试采取土地换保障的作法。

3、努力为进城农民工排忧解难。在市场经济格局下推进城市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民进城问题上可以缺位,相反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目前尤要注重帮助解决的问题有:提供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服务;提供维护正常的劳动关系的服务;提供小额贷款和市场信息服务;为其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的服务等。此外,各级政府尤应着力推动社区建设和农民工自组织建设,以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郑杭生《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 1994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 2003

陆益龙《 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04

郑成功《社会保障学:理念 制度 实践与思辨》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0,9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被忽略的“进城上学”儿童 篇2

除了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之外,近年来还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其成长与教育问题鲜见于提案议案或政府工作报告。他们被农村父母送到家乡县城的公立中学,寄宿到学校老师或教职工家中,生活中有着安全、卫生隐患,有着成长的烦恼,缺少父母关爱。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也不属于城市农民工子弟,是一群被政府和社会忽略的“进城上学”的农村娃。

去年2月,笔者家乡所在县城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14名小学生的面包车与大巴车相撞,造成1死13伤。这起事故当时在网上被当成“校车事故”传播,但笔者向教育局工作人员与学生父母了解到,这些学生所在的小学,根本没有校车,学生来自几个村庄,被父母送到城里的公立小学读书,寄宿在老师或教职工家里,每周末,老师或教职工会雇用一辆车接送学生。

农村父母把子女送到城里上学,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种趋势。农民外出打工或在老家做生意,收入逐渐提高后,希望把子女送到城里接受好的教育,给其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是,农村乡镇里的一些中小学,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

但是,原本只为城市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的公立学校,没有校舍提供给他们,也不会专门为他们购置校车。农村娃“进城上学”,一方面面临如何融入城市学生群体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同留守儿童一样缺少父母关爱,其成长问题较少受到关注。而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他们有条件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农民进城政策 篇3

进城落户4项原则 自愿原则排第一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四项原则,其中,自愿原则排在第一位,即: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而后的两项原则将在城市落户的农村居民和在城市居住的农村居民区分开,前者实行城市居民制度,后者实行城市居住制度。最后一项原则是鼓励在中小城镇落户,以全面推动我省的城镇化。

原则

1.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

2.选择享受城市政策待遇的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本人和随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3.选择享受农村政策待遇实际已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市居住制度;

4.鼓励以在中小城镇落户为主。

进城落户3大条件 医保养老年限是难题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需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包括有:落户的居民需有连续工作并签订了合同或

自己有合法企业、公司、商铺等;在城镇有经常居住地(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且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年限。

这三个条件中,最大的难题是参加城镇医保和养老保险需达到一定年限,尤其是养老保险不能补交,而且规定落户西安市需交满8年,其他各设区市需交满5年,这都给想落户西安市及其他设区市的农村居民提出了难题。

但是另一方面,落户县城、中心镇只要首次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即可,这无疑将极大鼓励农村居民在县城、中心镇等中小城镇落户。

条件

1.具有连续的工作且已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自己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

2.在城镇具有经常居住地;

3.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由统筹地区具体规定年限);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

到规定年限,具体为:西安市需满8年,其他各设区市需满5年,县城、中心镇只要首次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6项鼓励政策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六项鼓励政策,其中主要包括对已落户的农村居民的各种政策待遇和优惠政策,对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已落户居民给予经济补偿,对接收农村居民落户的市、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这六项政策不仅是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同时也鼓励已在城镇落户的居民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更鼓励了市、县、镇政府接收农村居民落户。

有关鼓励政策

1.对举家在城镇居住生活,但仍在农村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享受农村优惠政策者,实行城市居住制度。除未分配承包地的子女可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待遇外,其余人员不享受城镇居民政策待遇。

2.对举家迁入城镇并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具体标准为:退出的宅基地转为耕地,土地指标由市县统一使用,由当地政府按每户实际退出的宅基地按当地土地征用的平均价格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时的住房补贴;退出的承包地,由集体流转,按当地流转费用加农业直补的平均值以10年计算给予一次性补贴,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的医疗、养老保险等费用补贴。以上补贴资金由省、市、县相关部门依照国家现行土地政策制订具体操作办法。

3.对接收具有本省户籍的农村居民落户的市、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用于居民培训及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具体标准为每户1万元,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

4.对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迁入地和迁出地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5.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可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以及按现行规定执行城镇居民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对在迁出地已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可按国家和我省政策做好衔接工作。

6.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享受城镇相关的就业扶持和就业优惠政策,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了解这部分群体就业培训的意愿,将他们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纳入当地政府计划中。

3点要求 相关部门要有具体办法

《意见》的最后,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市、县成立协调机构,由一名市、县领导牵头,具体负责推进。要求省级各相关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目前,各厅局的相关办法已经纷纷出台。

1.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一名市、县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机构,具体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并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

2.省级各相关部门负责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省公安厅负责制订城镇居住和城镇居民户口办理和管理的办法,并指导督促各级公安部门具体落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

民退出宅基地、建筑物的处置和补贴资金保障等具体实施办法;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退出承包地的流转办法和资金补贴标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等的实施办法。

3.各级政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把这项惠及农村和农民的好事办好。

附: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

陕政发 〔2010〕2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现就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出如下意见:

一、原则

1.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

2.选择享受城市政策待遇的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本人和随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3.选择享受农村政策待遇实际已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市居住制度;

4.鼓励以在中小城镇落户为主。

二、条件

1.具有连续的工作且已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自己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

2.在城镇具有经常居住地;

3.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由统筹地区具体规定年限);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年限,具体为:西安市需满8年,其他各设区市需满5年,县城、中心镇只要首次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以上三条必须同时具备。

三、有关鼓励政策

1.对举家在城镇居住生活,但仍在农村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享受农村优惠政策者,实行城市居住制度。除未分配承包地的子女可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就业等政策待遇外,其余人员不享受城镇居民政策待遇。

2.对举家迁入城镇并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具体标准为:退出的宅基地转为耕地,土地指标由市县统一使用,由当地政府按每户实际退出的宅基地按当地土地征用的平均价格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时的住房补贴;退出的承包地,由集体流转,按当地流转费用加农业直补的平均值以10年计算给予一次性补贴,主要用于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的医疗、养老保险等费用补贴。以上补贴资金由省、市、县相关部门依照国家现行土地政策制订具体操作办法。

3.对接收具有本省户籍的农村居民落户的市、县、镇政府给予资金补贴,用于居民培训及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具体标准为每户1万元,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

4.对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除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外,迁入地和迁出地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5.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可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以及按现行规定执行城镇居民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对在迁出地已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可按国家和我省政策做好衔接工作。

6.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享受城镇相关的就业扶持和就业优惠政策,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了解这部分群体就业培训的意愿,将他们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纳入当地政府计划中。

四、几点要求

1.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一名市、县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机构,具体负责推进此项工作,并按照《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

2.省级各相关部门负责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省公安厅负责制订城镇居住和城镇居民户口办理和管理的办法,并指导督促各级公安部门具体落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建筑物的处置和补贴资金保障等具体实施办法;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退出承包地的流转办法和资金补贴标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制订在城镇落户农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等的实施办法。

3.各级政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把这项惠及农村和农民的好事办好。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4

班级:姓名:学号:

上个学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在暑假进行一次课外实践调查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的调查”这个主题,而这次实践调查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东莞沙田镇一家大型出口玩具厂,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工业化程度高,大小工厂众多,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情况。同时,我本人也在这里进行暑期工活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为期一个半月。

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特有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农民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该工业镇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部分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一、沙田镇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情况

1、多项措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如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缴纳农民工工薪预留金的规定》,要求建筑中标的工程项目,首先到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按工程造价中工资总额的20%收取农民工工薪预留金,如果建设单位或建筑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则直接从预留金中支付。

2、农民工维权意识进一步提高。为帮助农民工提高维权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农民工务工前法律培训,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为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如民田镇政府不但组织当地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还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待遇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工的工作单位没有提供加班补贴、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另外,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保险的比重较低。根据去年的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100名不同职业的农民工中,仅有13.2%的农民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其中有8.2%的农民工是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仅有14.3%的农民工购买了医疗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

7.3%;仅有5.5%的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4.4%。

2、农民工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政府部门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据调查,很多在建筑工地当苦工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老板在春节前

会先押工人几个月的工作,春节后才把上年的工资结清,据了解,多数农民工工资历来是1个月压1个月发放的。全市给个体打工的农民工中,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克扣或拖欠过工资现象。

3、依然存在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现象。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用人单位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或签定了损害自己利益的合同。我调查的30名农民工中有20%的人员没有和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其中6%的人竟不知道要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4、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子女教育问题是已婚的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多数农民工把孩子放在乡下由双方父母或妻子监护,但由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都落在乡下父母或妻子身上,造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精力严重不足。对于跟着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由于城市高昂的择校费被挡在校门之外。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子女学习成绩较差者居多,还有个别孩子十四五岁就辍学在家。

5、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找工作主要渠道是靠定居在本地的亲属、朋友和同样是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和家乡政府组织等途径找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据调查,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找工作的原因是存在乱收费现象,有些甚至交了钱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三、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制定科学的转移规划,使增加农民收入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引导和管理,做好跟踪服务,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有效地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2、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培训,让他们自觉的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和劳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避免误入歧途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充分发挥本地职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

4、提高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资源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综上所述,农民工进城务工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仍然要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同时这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也是我们建设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而且这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保证。还是以我们家乡为例,这些年,我们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外打工的那些人基本上都盖上了楼房,现在在村子里面已经鲜见瓦房了。生活上的改观更是显而易见,吃、喝、穿、都比以前上档次了。以前上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现在人们隔三岔五的就上街消遣。所以我们更应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次的实践活动收获很多,在整个活动调查中,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同时整个过程虽然是艰辛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多实践,关心的身边的人或事。之所以说这次活动是格外有意义的是: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不容易,我会好好努力学习,让父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进城就业农民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篇5

2008-06-05

1、文化知识要学好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不少进城就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加重要。

首要的是树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城就业农民工作辛苦,业余时间不多,在务工的同时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

•参加各地为农民工举办的文化学校和培训班学习。

•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可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如高等自学考试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

2、职业技能须掌握

进城就业农民不论是在城市长期就业,还是将来返乡务工、创业或从事农业劳动,都应根据目前和今后工作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

学习、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条: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参加正规的培训,可以系统学习适合自己的各级、各类职业知识和技术,特别是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打下职业能力的基础。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职业知识和技能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勤学苦练,才能熟练地掌握。老师傅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虚心向老师傅学习,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可以进步得更快。

3、发展规划应制定

农民工要取得不断进步和寻求更大发展,除了要努力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外,有条件的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明确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可以是关系自己人生理想的大目标,也可以是掌握某一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具体目标。不论哪类目标,都应在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不利条件,这样确定的发展目标才能切实可行。

•确定发展阶段。可以把目标的实现划分为若干阶段,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形成一个发展过程,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最终实现。

•制定实施措施。实现目标的措施一定要切实可行,在实现过程中还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

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则不但有了发展方向,而且有了前进的动力,它会指引你不断前进,一步步走向成功。

4、社会公德是准则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道德规范,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作用。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进城就业农民也要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作为行为准则。

•热爱祖国。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当热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为国家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要求是: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礼貌,语言文明;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爱护公物。爱护国家财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不浪费原材料;爱护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古迹。

5、法律法规必遵守

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本前提。要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注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只有知道了按照法律规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树立牢固的守法意识。法律无情,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帮农民进城 篇6

从湖北恩施乘飞机回北京,旁边坐的是一位农民工。我和他一路谈话。临别握手,我说你很干练,他笑了,说:是。很自信的样子。

他今年24岁。当年初中毕业到北京进了一家做鋼结构工程的企业做工人。他说,阅读工程图纸并不是一件难事,有时候他会指出图纸的错误,让工程师修改图纸。一些“异形结构”需要“数控机床”来加工,可用在类似“鸟巢”这样的建筑物上。从这些话里,可听出中国经济成长的原因来。

小伙子还说,家乡的年轻人已经所剩不多了。特别是女孩子,离开家乡进大城市后更不喜欢再回家乡,小伙子们也只能在城市找归宿。家乡的小学是一所中心小学,曾经每个年级几个班,现在不到两个班了。他家里的山地已经多年不种,现在只种了2亩水田。还有的邻居连水田也不种了,地里长满了杂草。这番话,若由一些学者听来,可能会感到国家的食品危机,但这与小伙子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关系。也记得前些日子听一位学者讲话,历数土地流转的坏处,又说家乡人是如何热爱土地,不肯把土地租给别人。

中国很大,对农民流向城市这件事的好或坏,总能找到各种意义上完全对立的例子来证明,而且,那些例子可以很煽情。人们拿这各种例子说道也没错,但是,由这些例子要推出普遍的结论来,就要谨慎;由此提出国家政策建议来,更要格外谨慎。

如果一个农民进城务工放弃农业是非理性,成千上万的农民都这样做,还是非理性么?若农民在一年两年里进城是经济环境偶然变化使然,或者按学者们的说法,叫做“羊群效应”,但在数十年里形成农民进城洪流,还能说它是偶然事变么?若仅仅中国农民进城,可以说是中国一时的国情决定,全世界不同国家均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此种现象,还能从所谓国情上找原因么?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来自农民自身。大量农民进城去了,一部分村庄,特别是山区的村庄凋敝了。但中国的粮食增产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怀疑说是统计作假,我不怀疑。在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粮食的商品率显著提高的背景下,粮价大体稳定就说明粮食供应是增长的。中国平均每年没有100亿斤粮食的增长,粮价就会出大问题,除非靠净进口增长弥补市场供应不足。深入分析发现,中国粮食越来越向主产区集中,而主产区的生产条件好,单产平均水平在美国之上。正因为这个因素,中国山区土地一部分撂荒或转产其他农作物,就不见得影响中国粮食产量;一部分山区村庄被废弃,也未必是坏事。而在粮食主产区,地头上的妇女和老人与其说是劳动者,不如说是管理者,真正的生产活动高度专业化了,由外包人员提供机械化服务。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生产经营的主体则不再是老人妇女。

做一个粗略测算,如果我们国家目前只有4000万农户,他们平均收入会跟城市居民差不多;考虑到今后人口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要使得我们国家的专业农户成为中产阶级,农户数还需要适当减少,例如,到3000万户左右。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在一些朋友看来,这个目标是天方夜谭。可是,若真不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不能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努力也是瞎折腾。

按官方统计,中国现有大约2亿农户,如果按照每年减少1.2%的速度来算,要100多年才能减到3000万户。这的确令人气馁。朋友们怀疑中国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可能性,也大概基于这样的计算。

其实,还可以另外计算。现在我国农村真正与农业有关的户数大概是1.5亿户,其余人家被算作农村居民,其实已经与农业关系不大。这1.5亿农户中,又有一大部分不是专业务农,其家庭主要劳动力在城市做工。如果我们能通过调整城市劳资关系,把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提高,让他们有能力携带家眷在城市定居,就差不多能减少约1亿户。此外,我国农村还有数量庞大的约4000万左右残疾人,其中有的是独立立户,一部分老人也是独立立户,他们的生活问题若通过社会保障渠道加以解决,真正以农为主的农户又可大大减少了。这个数量的变化当然不是改一改统计数字那么简单,例如,要让农民工有能力带家眷进城定居需要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但也不要把这件事情想得太过复杂。

有两件事情让我们乐观。一是现在的农民工已经有约20%左右带家眷在城市生活,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善城市劳资关系,真正通过体制改革来落实中央的国民收入调节政策,这个比例就会不断增大。二是我国发达地区的一部分农村事实上早已变成了城市,近几年地方政府在推动“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已经脱离农业的“假农民”正在快速地变为城里人。城市化过程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拒绝城市化。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 篇7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 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 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抽样调查显示有65% 的适龄儿童 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 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第一,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 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

第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 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 面的 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 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对整个 社会来说,在市场经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 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人际关系 紧张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

龚告告

农民被进城的根源 篇8

一、指导思想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是劳动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一份子,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出发,按照吉劳社发[2005]9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把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作为单位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重要意义,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安排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开展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活动及我县实际情况,同时为缓解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定于6月16日在我县文化宫门口举行“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暨工业园区企业专场招聘会”活动。

三、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主动出击,广泛伸出触角,多方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力争收集用工信息达到5000余个;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利用节后民工大量返乡求职的契机,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民工送岗位。

(二)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服务,强化农民工维权意识。与我县各劳动保障部门合作,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以“劳动保障-为您分忧解愁”为主题的劳动保障政策咨询宣传活动,并现场发放《农民进城就业政策解答》等资料,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各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或农民集中活动场所,以《 省劳动合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者维权手册》为重点,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宣传,向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和劳务信息。

(三)大力开展宣传,加强信息引导。为有效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及县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对此项活动作宣传报道。重点宣传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向农民工发放慰问信,并在交通路口张贴、悬挂宣传横幅,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在车站、码头、商业场所等公共场所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致全县失业下岗职工一封信》。

四、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民进城就业政策宣传活动的领导和协调,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县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 负责,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日常安排。2005年6月11日

农民进城落户须保障先行 篇9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的增多,各地近年来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降低入户城市的门槛,鼓励农民工落户城市。应该说,这些举措的本质是好的,传递出城市对外来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城市接纳农民工的气度和胸襟。然而,相比較拥有“城里人”身份的虚荣感,绝大多数农民工还是保持了应有的警惕和疑虑,这种来自生命本能的换位思考直指最现实的环节——农民工进城后能否真的像城里人一样,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等基本保障全部具备,否则,落户城市到底有什么用?

外来农民工进城打工,倘若一切保障能够到位,对于城市出台的各种关于农民工进城落户的举措将大加拥护和赞赏。现实的情况是,众多农民工在外打工,子女只能留在农村就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大量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即使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城市看病也只能回户口所在地报销部分费用,相比城里人的社保报销范围,其优越性和距离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鼓励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政策的制定者是否真正替农民工想想进城后的状况,如果进城后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恐怕进城落户还不如做个实实在在的农村人。

鼓励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总体上具有进步性,可以让农民工从“农村人”转变为“城里人”,进而对城市拥有归属感,真正融合于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有一定的推动力。笔者认为,对于城市鼓励农民工入户的政策不可一味夸大其优点或好处,而应该理性地公布落户的具体细则,比如农民工最关心的住房、就业、社保等问题能否落实,比如进城落户后土地是否由政府收回,是否有相应的优惠措施等等。只有真正处心积虑地为农民工着想,完善各种基本的保障措施,农民工“落户城市”才不会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民生决策,现就XXXD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情况作以下汇报:

一、XX省籍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总人数XX人,XX人来自XX县,XX人来自XX县;劳动关系:聘用关系;社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XX人参保,医疗保险XX;工伤保险全部参保,住房都是租凭,都有进城落户的意愿。

二、农民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工作推进力度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强,都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住房问题

目前县城房价偏高,单位无集资房,农民工主要以租凭为主,工资除了房租、伙食费、交通费和日常花销外,买房很困难。

2、配偶就业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

县城打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水平高,租凭房屋住环境不卫生和生活饮食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县城的托儿所、幼儿园收费较高,初、高中等公办学

校学杂费高,农民工经济压力大。

3、社会保险问题

养老保险基本参保,部分农民工未办理。工伤保险全部参保,医疗保险还未参保。我厂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

三、措施及意见

1、通过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严格按照约定执行。

2、按照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证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监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周末和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3、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证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

农民被进城的根源 篇11

关于公布农民建房和农民进城务工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湘财综[2004]33号

各市州财政局、物价局、农办:

为提高涉农收费政策的透明度,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公布农民建房收费等有关通知》(财政综字[2004]5号的规定),经省政府批准,决定公布涉及农民负担建房收费和农民进城务工收费项目和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农民建房收费指农民依法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包括:

(一)国土资源部门收取的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证书每本20元,由农民自愿选择。文件依据:《湖南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重新发布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湘价费[2003]42号)。

(二)、建设部门收取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工本费,每本10元。文件依据:《湖南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转发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规范房屋所有权登记费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湘价费[2002]231号)。

经省政府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民建房收费规定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0)88号]文件规定对农民建房收取的建设用地批准书工本费、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工本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免收。

二、农民进城务工收费指进城务工的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包括:

(一)公安部门向外来务工农民收取的《暂住证》工本费,每本5元。文件依据:《湖南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重新发布全省公安、检察、法院、工商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湘价费[2000]23号)。

(二)计划生育部门向外出务工农民收取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每证5元。文件依据:《湖南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重新发布全省计划生育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湘价费[2001]224号)。

三、涉及农民负担的农民建房收费、农民进城务工收费,一律以本通知为准;凡本通知规定以外的农民建房收费、农民进城务工收费,均属乱收费,农民可以拒绝缴纳,并向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不同时代农民工进城的悲喜剧 篇12

关键词:孙少平;祥子;人物形象;比较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06-01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的群体,无论在那个时代都会有人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也追求过自己的幸福。祥子和孙少平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从他们的性格和周围的环境观察,还是在他们的奋斗过程中进行思索,你都会发现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形象。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几乎让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而孙少平却一如既往的那么充满自信的活着,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他自己的梦。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位主人公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以及特定的社会环境,以至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大有不同,无论是在人生奋斗的历程中还是对待感情,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无论结局的成败,他们的性格特点已经为他们最后的归属埋下了伏笔。祥子那倔强顽强的性格也被那个黑暗封建的社会给抹灭了,他不在那样老老实实的工作,他开始投机取巧了。他开始消积的面对未来,他对他未来失去了信心,他不敢相信未来会有美好的一天,他被现实打败,被黑暗的统治阶级打败,同时他被打自己彻底的打败了。祥子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无奈。然而在孙少平的世界里,再多的痛苦和不公平都是对他的考验,都是他的动力,他敢做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他完全有自己的原则,他敢于与现实中的不公平做斗争。作为农民子弟他在艰辛和饥饿中长大,生活给他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乏,更是精神上的折磨。他处在最低处做过很多的苦工,再苦再累他都干,他也不断的总结自己,确立了自己的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他对他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着追求,他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能走出农村,他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概括的说:祥子和孙少平都在特定的社会存在和时代中体现了下层人物的的崛起和抗争,表现了他们内心艰辛的奋斗历程。他们都是出自贫困的农村家庭,但他们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二者都代表了他们那个不同时代年轻一代的心态和命运前途的问题,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但是孙少平和祥子是在不同时带的典型代表,两个人的形象大有不同。

对于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典型人物的代表,对于他们的人生,对于他们的奋斗历程,我们都可以片面的说祥子和孙少平他们不同的结局具有悲剧和喜剧的意义。从以上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不同的特征对他们二人的影响,同时也随之而来的命运。同样都是从一个贫困的山村来到城市奋斗的青年,同样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命运纠葛,但是处在不同的年代。在二者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19世纪农民工的典型形象,他们身上都具有善良丶勤劳丶朴实的劳动精神,他们都在为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他们只想平凡的过一生,可命运就是那样,是不愿为。

不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世界的改变,农民工的存在是长久的。本文中的两主人公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农民工,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渴望成功,他们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每个时代的背后都有一层灰色的尘埃,会阻碍他们走向成功。无论是最后消积的祥子,还是一直生活都很积极的孙少平,在他们所走的路上都布满了荆棘,都会阻碍者他们前行。只是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前行的距离,这也决定了他走向成功的大门。

祥子的一生算是悲剧的定义,他的生活过程其实放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对于命运的安排,他屈服了,他不在那么真诚那么憨厚,不再老老实实的做他原来的自己,以至于最后他也无法接受自甘堕落不求上进。其实在祥子他们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时代的阴影,一个自身都被社会打败的人,哪里还有什么勇气来面对社会对他的不公平。封建黑暗的统治阶级给不了他们什么保障,反而给他们这些最底层的农民更多的是勒索丶敲诈和欺骗。祥子给后人丢下的是太多的遗憾和不满,其实他个人是活在痛苦和煎熬中,无论是他的个人原因还是外界对他的不公平,他都承受着所有的事情。或许他实在无法抗下去了,每个人都会有累的时候,累了!有时候的选择都会出错。而孙少平在他身边的故事看似是悲伤的,但对于他来说或许给了他更多的动力,他化悲伤为力量,他似乎永远都活在自己拿积极的世界里,他对生活无处不是积极的,无论是在工作和爱情方面,他都会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他不怕失败也不怕被世俗所束缚。他完全都是为自己活着,为自己活的有意义而更加努力的奋斗着,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他想要城市人有的东西他也有。他也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可他更多的选择是去接受是去改正。或许也是因为时代的改变,他有很多的机会走出他的黄土高原,他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可以忍受着孤独。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我们的生活最初是多么的糟糕,无论我们最初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我们各自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去努力实践,有一天你总会看到你离你的梦想就越来越近。或许你不会到达成功的终点,或许你付出了很多都无法得到回报,你要相信你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为自己获得的财富。

结语:本文通过对祥子和孙少平特定的环境和性格特征丶奋斗的方式以及不同的爱情观进行相应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特定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同时我们也看得出来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仅讓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也看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很多的东西就决定了他们在各自生活中的成败。不管是社会的黑暗还是对生活态度的消积,我们都可以理解那是一种命运的抗拒。本文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在不同时代的农民工的奋斗经历,以至于最后的成败,同时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2]王丽丽. 城市贫民命运悲剧与人性的探讨:《骆驼祥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年。

[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版。

农民被进城的根源 篇13

据悉,江苏进城落户农民及流动就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或接续职工医保并按转入地规定缴费的,享受参保地职工医保待遇;进城落户农民办理城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手续后,纳入落户地城镇(城乡)居民医保范围并按规定享受待遇。各种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重复享受。

对于未达退休年龄、在省内因流动就业跨统筹地区转移职工医保关系的,各统筹地区对参保人在不同统筹地区参加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年限应互认并累计计算。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前处于参保状态且参加职工医保累计缴费年限男满25年、女满20年,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达10年以上的,退休后不再缴纳职工医保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领取居住证的公民,可申请参加相应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延伸扩展

2016年起江苏进城落户农民可享城镇基本医保待遇

江苏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与省卫计委4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应保尽保,从今年1月1日起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医保制度体系。

多部门转发国家相关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办法的通知》,根据我省实际明确,进城落户农民及流动就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或接续职工医保并按转入地规定缴费的,享受参保地职工医保待遇;进城落户农民办理城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手续后,纳入落户地城镇(城乡)居民医保范围并按规定享受待遇。各种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重复享受。

对于未达到退休年龄、在省内因流动就业跨统筹地区转移职工医保关系的,各统筹地区对参保人在不同统筹地区参加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年限应互认并累计计算。

农民被进城的根源 篇14

一、进城农民工的发展诉求——再社会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数量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随之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到2009年已经发展到的46.6%,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转移进入了城市,他们不仅面临就业与生活的困境,同时也面临完善与发展的难题。大量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他们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向城市转移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而是更加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体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像现代市民一样生活。

进城农民工的发展诉求从表面上看是个体身份的转变与确立,从本质上看则是他们改变、学习、提升、再适应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词于1895年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社会学问题”中开始使用,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社会化的解释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社会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以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和再社会化三个时期。

对于我国广大进城农民工而言,他们除了要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完成自身的继续社会化,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农村乡土社会和城市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差异,必须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再社会化,即当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发生巨变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而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新的学习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环境上的差异不仅使进城农民工因人力资本所造成的谋职和生活的不适性表现出来,而且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工作方式和观念上的不适性更加突出,这些不适性促使进城农民工群体在主观上要求逐步提升自我知识、能力和观念。产生强烈的再社会化的主观愿望。

二、教育与培训促进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

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实现,需要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在城市发展多个层面的适应性,而该群体的城市适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经济层面适应、社会层面适应、文化和心理层面适应。经济层面适应是个体城市适应的基础,对于进城农民工而言,其进入城市谋生首先是着手解决个体在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即必须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一份能够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职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进城农民工的诉求并非仅局限于此,他们希望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实现个体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全面适应,从而满足他们从农村人向城市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发展诉求。

(一)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

进城农民工为了在城市谋得一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职业,实现个体的再社会化,需要教育与培训更新和丰富他们在就业、创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全新且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对于大量进城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但在文化程度上普遍低于城市市民,而且在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也有所欠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乡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1,受高中教育人口比为4: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1。进城农民工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缺乏导致我国进城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这一新的生存空间,面临全新的工业化、现代化生产方式与机器设备时通常底气不足,他们大多要从简单的、职业地位偏低的工作做起,面临艰难、繁重的工作环境。再加上进城农民工对法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他们通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弱势,难以满足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他们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基础上的再社会化,才能快速缩小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距,使进城农民工能够尽快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

(二)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强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力,实现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

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实现,还需要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性,使他们具备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力。进城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适应是个体城市适应的基础,是其进入城市谋生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但进城农民工的诉求并非仅局限于此,他们希望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实现个体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全面适应,从而满足他们从农村人向城市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发展诉求。进城农民工社会层面的城市适应,主要是指转移人口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城市性。城市化发展对于每一个转移劳动者而言,不仅是生存空间和发展地域的变化,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引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早在1938年。学者路易斯,沃尔斯(LouisWirth)就曾在其文章《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中明确提出“城市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一观点。进城农民工除了要形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外,还需要在文化和心理层面形成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即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适应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来看,他们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应该得到城市市民的同等的社会地位。据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农民工认为“农民工还是农民”的仅为18.94%,认为“农民工不以务农为主,应该得到市民同等社会待遇”的占56.82%。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发展诉求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树立其与城市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主体意识、法制意识,能够形成与市民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能够在与市民交流与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融入市民群体中,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从而全面适应城市社会。

三、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教育与培训的实施

(一)拓宽教育培训内容

教育与培训是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只关注该群体生存而忽视其再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内容仅仅局限于工作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对于他们的再社会化发展而最终成为未来城市新市民所应该具备的观念意识和综合知识素养并未提及或者尚不全面,而这些内容恰好是转移劳动力从“农民工”向“现代市民”转化时所面临的素质瓶颈。因此,必须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多方面提升进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能够实现对城市这一新环境的全面适应。

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必须将过去单一化城市生存、就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为集知识、能力、观念意识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现代市民综合素质。其一,观念意识维度。教育与培训要着重转变进城农民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将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塑造纳入到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使转移人口消除对城市的隔离感,形成城市主人的自觉意识,将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个体主动性,承担公民义务,增强城市归属感,实现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而持久的发展。其二,知识素养维度。教育与培训要帮助进城农民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掌握工作岗位变化和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所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维权知识、求职知识。具备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城市生活知识,成为能够适应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型劳动者及学习型公民。其三。行为能力培养。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在城市工作必需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使他们具备学习的能力,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将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使他们掌握业缘式人际交往的能力,转变其原有的同质性与血缘、地缘本位的交往方式,促进他们形成市民社会的复杂而间接、交往面广的异质性与业缘本位人际交往:使他们形成应变能力,应对和实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被动变化和主观改变,适应实践活动中人员、岗位、内容、方式的各种变化,不至于在多变的社会发展中陷入被动局面,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二)强化多元主体职责

为了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与培训学校、企业和社区多元主体的有效功能,通过进一步强化多元主体的职责,增强他们的工作实效性,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素质结构,从而促进他们在城市的后续发展。

其一,强化企业培训功能。企业作为进城农民工的重要聚集地和实现个体继续发展的重要媒介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聘用的进城农民工进行岗前准备性培训和在岗提高性培训。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专门培训机构或组织,也可以和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等部门合作,对进城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主体意识等综合素养。其二,强化成人教育与培训机构功能。作为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学习的通道,成人教育具有与全日制学校学历相同的权威性,必须成为进城农民工继续提升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人教育一方面要发挥其学历提升的重要作用。使进城农民工能够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获得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实现学历补偿和提高,使他们的文化程度能够达到高中及以上水平,另一方面,成人教育要增强其岗位培训的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各类岗位培训,使已经具有一定职业工作能力的转移人口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个体实践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使他们能够通过这种非学历教育的形式为个体的后续发展积聚实力。其三,发挥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功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初阶段,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对即将进入城市和已经进入城市人群的准备型和补偿型的教育与培训功能,使大量拟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农村当地获得各类准备性培训,使那些缺乏培训但已进入城市的转移劳动力能够获得短期补偿性培训。完成上述工作后,职业学校还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挥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转岗和素质晋升的功能,通过周期性的岗位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合格农民工素质”的基础上具备“现代市民素质”,使那些具有强烈发展诉求的进城农民工能够具备社会流动的技术资本和综合素养。其四,发挥社区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社区在教育与培训上具有对象大众化和内容多样性的天然优势,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强化社区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的发挥,在学习时间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充分考虑灵活选择性和实效性,利用办新市民学校、农民工培训班等方式,在进城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对其开设文化知识、职业技术、公民素质、家庭教育等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提高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学习型和谐社区,促进进城农民工不断学习和提升,推进其再社会化进程。

(三)完善外部保障措施

教育是现代社会大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各项调整、变革都逃脱不掉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大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但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努力,增强其在城市社会的综合适应性,而且需要来自教育系统之外的相关部门及有关措施给予有力保障,通过多方协调共同促进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

上一篇:雷诺士烟草有限公司与厦门卷烟厂合资合同下一篇:乡组织办2016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