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共12篇)
我们仨 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读后感)
Mom、pop和圆o,一个平凡家庭的的不平凡的经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来翻过,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讲的是什么,看不懂杨绛的寻寻觅觅的梦,于是就扔下了。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又翻开了这卷万里长梦。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的开始源自于一个梦,这个梦记述了这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相失。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读到书的第二部分时,我顺着这个没有逻辑的梦,跟随这作者来到了古驿道。不知道作者要讲的是什么,但是却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力量牵引着,让我继续读下去。追溯着这个梦,我也渐渐走到了这个万里长梦的尽头,但是真正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虽说是对于这个梦的回忆,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悲哀,而是在感情的波澜中,随着事情的快乐而快乐,随这事情的悲伤而悲伤。这作者这种平淡但又洋溢着亲情的.文章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这个梦,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自己脑海中的梦境。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途中。”作者心中的这个家,永远是属于“我们仨”的。
我们仨 篇2
温故而知新, 今天在昏黄的台灯下重新翻开书稿, 再次聆听一位老人的叙述。书中演绎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诉说着一个文学大师的人生沉浮、讲述着一个家庭的生离死别。如果让常人来写, 每一个话题都要写得撕心裂肺、痛彻心底。而杨绛先生娓娓道来, 从1933年讲到1998年, 所书所写都只是安静、平淡地述说, 让人感受到如此的静逸之美。也许百岁的人生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打磨得足够圆润;也许早逝的连骨灰都没有留下的夫君钱和他们的爱女, 对世人永无所求。
一、关于“我们仨”
在常人眼中, 蜗居书斋, 杜门谢客, 专心治学, 钱锺书和杨绛仿佛过着出世的生活。作为一个当代大学者、大作家, 钱锺书的生平资料人们非常关注, 非常感兴趣。但钱先生本人从不向人谈他自己的事, 更不愿写自传、回忆录之类的文字。
虽然有钱先生的友人、弟子, 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写过有关交往的文字, 许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文章, 只是与钱锺书略沾一点边儿而已。杨绛和钱锺书志同道合, 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余年, 生活上是一对恩爱的伴侣, 事业上是其文学的知音。最了解钱锺书的自然是她, 最有资格来写钱锺书的也是她。杨绛先生可以写的内容真是太多了, 凭她对夫君的了解熟悉, 也完全能够写出一本厚厚的传记。然而, 杨绛只是写了一万六千字的小书——《记钱锺书与<围城>》。选取这样一个片断着笔, 而又是“抓扼要”。分两个部分, 一是“钱锺书写《围城》”, 着重讲《围城》的杂取种种人捏为一个的捏造方法;二是“写《围城》的钱锺书”, 着重写他的凌气盎然的书生本色。
作为文学作品, 《记钱锺书与<围城>》可以说是完美的, 但作为为后人留下的研究文献看, 不免让人感到愦憾。钱锺书的晚年许多事也不为人知, 杨绛先生如果不写出来, 大概世人永远难以知晓了。
“我们仨”已经不是简单的三个人的一样意义上的肤浅, 也褪去世俗眼中的三个学者的虚浮外衣。“我们仨”是一种坚持, 一种生活。在喧闹中“我们仨”守住一方宁静, 在纷扰中“我们仨”拥有一份平淡的相守, 在浮华中“我们仨”有“我们仨”的厚重。
二、梦里梦外《我们仨》
有几位老者, 晚年间写作, 每每称是寻梦之作。张中行先生的《说梦集》, 孙犁先生的《远道集》均是旧梦重温, 牢骚些陈年旧事。往事难以忘怀, 自然是一种生命的追忆和春恋, 也不妨说是情愫的倾诉。在汪曾祺先生的晚年, 就惯用《梦溪笔谈》的笔法谈青年时的旧事, 《受戒》, 《大淖纪事》就是旧梦重温, 却道出明亮的一隅。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 写下《我们仨》。书自梦写起, 以梦而终, 通篇精致沉郁, 清秀智慧。
第一部篇幅极短, 只写作者老年时的一个梦境, 由此拉开全书的序暮。作品开篇道:“有一晚, 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 说说笑笑, 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 黄昏薄暮, 在苍茫茫中, 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 不见他的影踪……。”杨绛先生以游梦之笔, 预述着一家三口的生死离别。自然、情真, 却不直露, 暗含着无限的悲欣。却道:人生如梦, 梦如人生。
第二部是杨绛先生梦的记录。从家庭其乐融融场面开篇。三个人正笑的高兴, 钱先生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的、不可违抗的命令, 匆匆离家而去。场景骤变。三人走上了“古驿道”。“古驿道”是一种象征。是古往今来人人必然经过的人生最后旅程。但是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奔波, 格外的艰辛, 分外的漫长。作者笔下时醒时梦、时空切换、虚虚实实、真真幻幻。读者似乎跟随着作者在钱锺书父女俩人的最后人生驿道上, 重新走了一遍。杨绛先生的心情和意境, 或者只有钱先生为她构思中的小说所题写的诗句方能和体会:“梦魂长逐漫漫絮, 身骨终桥寸寸瘐。”“三里河的家, 已经不复是家, 只是我的客栈了, ”客栈总是不能久留, 总是要离开的, 留下的也只有思念, 可一位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 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活相反的路上。
作品一二部的文字是令人痛楚的, 而第三部《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里文字虽然一如她往时文章里的温和, 却也时常流露出一丝悲悯和落寞。“剩下我一个, 又是老人, 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 顾望徘徊, 能不感叹“人生如梦, 如梦幻泡影”。“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 因为是我们仨。”他们的人生没有虚度不是说他们一生著作等身, 做了许多贡献, 而仅仅是他们能在一起, 于是作者以温情的文笔写下自1935年到1998年六十年间他们仨的生活点滴。他们幸福的婚姻生活, 负笈远游的留学岁月, 爱女的诞生和成长。他们三位一体, 善良正直, 平淡真诚, 勤奋治学, 生活充实而有成就。面对人生的快乐和波折, 他们的歌哭笑乐, 杨绛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 读者又看到了一代江南才女温婉的文笔, 端庄风趣的谈吐, 灿烂迷人的笑颜。
半生的历程写来笔调平静自在, 告诉读者一个不知道的“锺书先生”, 也同时告诉读者一个不知道的“钱媛教授”。文字洗尽铅华, 含芳吐香, 看似娓娓道来却情感浓烈, 不见一悲字而字里行间哽咽有声, 将一家近六十年余的经历勾勒概括, 时而幸福, 时而温馨, 时而平静!而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令人动容, 不禁潸然。
三、只有“我们仨”
每每读杨绛先生的散文, 总会感到她似乎不是在写文章, 不是有意识的“创作”, 而是一个智者在娓娓道来一件件心头往事。浑然看不出她在字句、喻意, 意象以及章法上的安排布局, 似乎完全是不经意的写出, 完全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淡之中透一丝苦涩。
我们仨(节选) 篇3
本书共有三部,前两部用梦境的形式记录了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聚散离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梦实际上是他们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时光的另类表达,作者将对亲人离去时的不舍、彷徨、无奈用梦的形式表现得很充分。本文节选自第三部分,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三口充实的一生的回忆,她淡淡地道出一家人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将一家三口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温情脉脉。这一家人相互依靠,相互守护,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魏金梅)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锺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锺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锺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商务出版),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锺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锺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我们眼看着女儿在成长,有成就,心上得意。可是我们的“尖兵”每天超负荷地工作——据学校的评价,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我觉得还不止。她为了爱护学生,无限量地加重负担。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她常常改了又责令重做。我常问她:“能偷点儿懒吗?能别这么认真吗?”她总摇头。我只能暗暗地在旁心疼。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锺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锺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锺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书笔记《我们仨》 篇4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一位先后痛时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人生的最后年月中踽踽前行中的回忆录,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初次接触杨绛先生,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和她的丈夫一样高,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这本传记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一、看着死亡来临
她是文学家,是翻译家,然而她说她更愿意做的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于是当她目睹了她的阿圆,她的永远叫她牵心挂肚的唯一的女儿,在死亡的路上挣扎时,她是什么感觉呢?她在文章中用悲伤的笔调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她是用‚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她心上的痛和不舍得,心是何等柔软的物体,哪里经得捅,还绽出血泡来?而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比喻说明她早已是流泪了。而当病中的女儿述说对娘的思念时,‚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母亲心上为孩子而生就的血泡是怎样的痛呢?不要说是死亡路上的折磨让她痛彻心骨,就是平时女儿一个小小的摔倒也是会让她心里禁不住受惊吓,当看护了半生的女儿最后抗挣不过狰狞的死神终于永远离她而去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悲痛莫过于白发的父母为先去的黑发的儿女心里流出的浑浊的泪水,她说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会心里流血。先是一个血泡,继而又是几个,最后是心里盖满了血泡,老人一颗的心变成全是血泡,痛苦可想而知。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人痛不欲生!‚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她的心里怎能不痛呢?女儿这么一个‚强父母,胜祖宗‛的‚可造之才‛却只能‚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知识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怎能舒坦?‚自从失去阿圆,我内脏受伤,四肢乏力……(钟书)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然而等不到在时间的流失里慢慢愈合伤口,仅仅一年后,她的爱人钱钟书,她的相守一生的爱人,也终于强睁着眼在说完‚绛,好好里(即‘好好过’)‛后,终于也离她而去了。一家三个人也只剩下她一个了,她说她愿意变成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守望着丈夫和女儿离去的背影。最爱的人也走了,家已经不在成其为家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客栈总是不能久留的,总是要离开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个八九岁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
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来临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却什么做不了的无助感,表达得无比真实触人心弦,却又没有丝毫的做作。于文学而言,死亡是最难以表达的主题,尤其是写死亡带给人的痛,稍有不慎,文字便会显得僵硬,哭声便会象干嚎,结果只会让人产生排斥。但是杨绛却写得令人动容,这是因为她对女儿和爱人的爱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经占据了人的心灵,这种爱在经历近六十年的人生颠簸后显得越发珍贵,而一旦失去时,痛苦自然是成倍的,加上她的文笔功力深厚,写起来是真情流露,当然能写好!作者将痛苦的心情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和的文字里头,而一咬开却又是血淋淋的。这是一本情感浓烈而又温和的书!
二、回望生的来路
第一二部的文字是痛苦的,而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里话语虽然一如她平时文章里的温和,却也时常露出一种辛酸和落寞,杨绛说‚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影’?‚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她说他们的生命没有虚度不是说他们一生做了多少贡献,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一起,于是作者以温情的笔调叙写自一九三五年自一九九八年六十来年的他们仨的生活,三五年结婚去英国牛津留学,两年后孩子的出生他们仨的生活开始了,然后是孩子的成长,两夫妇的讨生活,写到孩子时,她的语言极为怜爱温暖,甚至还有做母亲的自得,幸福自笔底自然流露,让人禁不住会心微笑和感慨,比如把一外国人恭维孩子的话‚a china baby ‛理解为‚一个磁娃娃‛,因为孩子的肌肤细腻,像磁,他们很得意,‚孩子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反叫我牵心挂肚,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将母亲的心态写得动人,‚圆圆得人怜,因为她乖,说得通道理,还管得住自己。‛为女儿感到欣慰,对于孩子识字的过目不忘和孩子爷爷‚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钟书父亲为孩子取的名)一人耳‛的评价更是难掩自得,直到孩子留校当助教,‚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积心满意……我们的女儿永远在父母身边‛。继而写到他们一家人一起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然而平静并那样维持多久,各类运动便接踵而来,这个家庭又开始飘摇居无定所遭受苦难,参加‚三反‛或‚脱裤子,割尾巴‛或‚洗澡‛运动,又 是‚大鸣大放‛、‚反右‛,钟书下放农村掏粪,然后是‚四清‛,‚文革‛来了终于成为牛鬼蛇神。
这些运动在当时的社会是如火如荼的,无人不晓,无人不参与,但这在杨绛的笔下并没有成为核心内容,尽管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也是用可比较大的篇幅来写,但其着重点不是写运动本身如何,而是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怎样,频繁的政治运动成了背景,很显然杨绛的本意在于透过运动来写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各类原本狂风暴雨般的运动被她写得很平静,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运动,钟书如何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如何写《管锥编》,她如何搞翻译做学术论文。这本来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算不上大事,可正是因为在恶劣的运动环境中还能如此并且几十年后回望时还能如此平静,就别有意味,这透露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哲学。
政治运动向来都是血腥的,都是在或者堂皇或者隐蔽的理由下推行的,其目的不是改造人就是消灭人,至少是要改造灵魂,于知识分子而言放弃原来的思想不仅是讽刺的更是痛苦的,于是有的知识分子变不透,有的要变又变不过来反受折磨,也还有一部分偷偷地不变的,不变显然意味着拒绝和抗争,可是倘若明火执仗公然对抗,结局只是多几具尸体,世界上多几个冤魂而已,除了增加当权者的恼怒从而作出更多的罪孽以外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偷偷儿不变‛ 则是潜在的拒绝,这是策略更是智慧,尽管不太光明磊落,然而磊落也是要分对象的,英雄对英雄可以磊落,可是对待魔鬼的磊落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就是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能够做到‚不变‛已经是可贵的了,可贵就在于不变者是清醒的,看出了当时世界的荒缪,然后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压弯,杨绛夫妇就是这类‚偷偷儿没变的‛,她说,‚我有一个明显的变,我从此不怕鬼了,不过我的变,一点不合规格‛,且不说各类政治运动使她‚从此不怕鬼了‛是否有讽刺意味,单‚一点不合规格‛这一句就将她的态度表露无遗,明知不合规格而为之体现了她的勇气和韧性,更是说明了她的‚人不能改造‛的信念,也是对美国式的‚打不赢它就加入它‛理念的颠覆。杨绛用动物园中的公象和母象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哲学,公母两头大象由铁链锁着,公象耐心地摇晃身躯,站定原地不动,母象会用鼻子把拴住前脚的铁圈脱下,满脸得意地笑,饲养员发现就给再套上,它并不反抗,但一会又脱下了,她说他们最佩服的就是这两头象。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两头聪明而又不外露的象呢!钱钟书戴着镣铐做学问原地不动,杨绛更是聪明,以‚今天阿姨放假,我还得做晚饭还得看病人‛的借口拒绝江青的邀请。钱瑗呢?一个人单干,自称‚大海航行靠舵手‛哪派有理就支持哪派,十年文革也没有犯错误。一家人总算是度过了浩劫,钱钟书总算是写成煌煌巨著《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翻译。
半生的经历写来笔调平实自在,告诉我们一个读者不知的钱钟书,也同时告诉读者一个不知道的钱瑗,更告诉了读者他们‚象‛的反抗哲学。文字洗尽铅华。含芳吐秀,有大家风范,看似娓娓道来而情感浓烈,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而又怨而不怒,将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经历勾勒了大概,时而幸福,时而温暖,时而平淡!而最后的‚只剩下了我一个‛让人动容。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人生短短几十年就真的不需要去珍惜了吗?
读《我们仨》有感 篇5
【荐】读《我们仨》有感
初闻“杨绛”这个名字,是月下旬,那会儿正处于高考冲刺的最后一个阶段。连上了几堂的我们略显疲惫,语老师为活跃堂,便给我们放了一段喜马拉雅F,是关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时候我才知道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的妻子,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叫做钱媛。在她的回忆里,家是她的“万里长梦”,是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那么我的又是什么样呢?
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那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是小村子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早我出生的大伯二伯家都是男孩,这也成为人们的聊点。男孩子生注定是要延续香火和养老的;而女孩子会嫁人,养也是白养。因此家人对我的态度不是很好我,直到弟弟的出生才有所转变:农忙时会拜托我看好弟弟,有好吃的会分我一份、怕我趁他们不在对弟弟下毒手……我一直觉得家人对我不公,直到初一那年,家里发生火灾,所有财物化为灰烬;而母亲和父亲发生分歧,最后离开了家,至此再也没有回过,我才知道了家人的重要性!无论我在哪,弟弟和爸爸就在我身边。
三毛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泉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而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曾经是个老实、健壮而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后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在人吃人的社会里,他对于家是向往也是背弃。《我们仨》中杨绛先生说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关于我的家,我也有一个万里长梦。
春天,蕨菜笋子泛滥,清晨会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上采摘。破土而出的笋子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笋子嫩肥、短壮的芽鞭或是蕨菜的幼叶嫩芽加上熏制的腊肉煸炒,配上白米饭就开始了我的午饭。一个人吃饭习惯了,以至于四年级被父母接到城里读书时,上桌满满不适应。他们说女孩子吃饭要矜持,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而我喜欢无拘无束。夏天,最喜欢的事情不是去河边游泳摸鱼,而是成群结队的组团上偷果子,路过菜地时,也会顺手牵羊摘几个黄瓜解渴。桃子树、李子树都结果了,放眼望去,茂密的绿叶包裹着毛茸茸的桃子和青涩的李子,几束阳光隐约透过叶缝投射到地上,是一幅绚丽的画。我们的战略是一个人放风,三个人爬树,剩下的两个人负责摇树或者捡掉下的`果子。满载而归后不及去河边清洗,直接用衣角擦擦就往嘴里送。爽口的果肉,朴实的笑容,这就是我对夏天的记忆。当然,吃酸汤、吃凉拌的烤茄子烤西红柿也是一大美味。
秋天,金灿灿的麦田带的是收获的喜悦,大人们割麦子,小孩子则堆麦草垛,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滴入毛巾或是泥土里,到饭点了大家伙便停下歇息,饭都是从家里带的,简简单单却透露着幸福。草垛下,大人在闲聊、小孩在打闹……
冬天,我会从家里带上生炭火的小盆子去教书上,因为教室条不好,没有取暖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解决。而家远的同学会带上装有米饭的铁饭盒,学校负责生火蒸饭,那时候的营养午餐是每天中午一个鸡蛋。对我而言最快乐得属过年的时候,亲戚聚在一起吃杀猪饭。新年了,所有的辛酸和努力都有了一份新的期待。打年粑、做腊肠、熏腊肉……这是我在城里生活多年再也没有经历的事,因而对于家多了一份念想。
四季的畅想是万里长梦,当然还有其他的梦。
线下支付广泛使用的年代,以物换物的生产交换方式依然存在。(fsir)每个周五,大爷都会从邻镇拉几箱自家做的米粉,我们只要用一定数量的玉米或大米就可以兑换。冰凉的米粉切条,放上自家做的酸汤,凉拌豆芽海带,香菜,自制油辣椒和酱油盐等,嗦上一口,大呼爽!然而因为没有冰箱,所以一次兑换的数量不多,那段时间里,我对于大爷的下一次的到很是期待。偶尔某个周六,大叔依旧会从镇上开着小货车到村门口摆摊。“打火机一块五两个,肥皂五块钱两坨,耗子药五块钱一包”,倒背如流的口号成了一种刻在脑子里的记忆,以至于在城里生活多年,偶尔上街突然听到它时,熟悉而又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样的周日依然很多人去赶集,阿婆家老母鸡下的鸡蛋装满了一箩筐,微微颤颤地带着小板凳加入了摆摊的行列;大爷用竹条编制的草鞋、箩筐、簸箕、蒸笼等也整整齐齐地站好队伍,等待中意它的买主……
白驹过隙,经过岁月的洗礼,我已然从当初的懵懂无知变得成熟稳重。在这交织着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到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声音,有些人他根深蒂固于人的第一印象,对于你往后的各种改变持以鄙夷,有些人喜欢表现自我,希望出人头地,而我喜欢顺其自然,如今的我少了农村人对的那份淳朴与恬静,多的是坦然和豁达。
《我们仨》读书笔记 篇6
因肺癌转脊椎癌,钱瑗去世。还没有从丧女的悲哀中解脱,翌年12月,相伴了60多载的丈夫钱锺书又离她而去。遵循钱锺书遗嘱,后事一切从简。杨绛一直陪送钱锺书的遗体到焚化炉前,久久不肯离去,难舍难分。
两年间失去了两个至亲之人,只留下87岁高龄的杨绛孑然一身。这个打击几乎致命,但她以那羸弱的身躯挺过来了。这让杨绛对生、老、病、死有了透彻的领悟,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锺书语)。家里的一切都保持女儿和丈夫在世时的旧样。
我们仨 篇7
对于该小品的评价, 从它诞生起就一直伴随着褒贬不一, 喜欢它的人觉得这个小品非常的棒, 因为它成功地展现了农村三代进城打工族的不同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不喜欢它的人觉得这个小品非常不好, 他们觉得小品从头到尾都是争论, 根本没有高潮和突转, 这样的戏, 也能算是好戏吗?
不管这部戏好与不好, 有争论的戏一定是有意义的。在我看来, 《爷仨进城记》所追求的不是结构的精巧, 而是想在观众面前, 呈现某种真实的社会现象。这部戏从编剧构思起, 就没有把它设定为传统意义上的“佳构剧”, 它不是为了逗观众发笑而写, 也不是为了教育观众而写。编剧和导演试图通过这部小品, 客观而真实的表现三代打工者对于城市、对于农民工生活的不同看法。把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真实呈现给观众, 正是编剧导演唯一追求的艺术目标。
这部戏剧的开场, 来自农村的爷孙三代在城市的大街上展开争执, 爷爷要儿孙俩回村, 父子俩要进城, 大家一边争吵, 一边交心。很多藏在心里的话, 伴随着争论,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为第一代打工者, 爷爷对城市持排拒态度, 他当年在城市里吃过苦头, 觉得城里人坏, 所以希望父子俩跟他回村, 如今农村生活实在寂寞, 家家户户都进城打工, “村里除了会叫的狗, 就剩下咱这些老骨头了。”
作为第二代打工者的父亲, 对于城市依然是排拒的。但是他愿意留在城里, 吃苦, 赚钱。他拿赚到的钱在村里盖了一栋小洋楼, 这是他生平最大的自豪和骄傲。
第三代打工者柱子, 对进城有自己的想法, 他希望能够融入城市, 做一个“新市民”。虽然小的时候他不肯好好读书, 可如今他觉得, 要想融入城市, 学习文化知识是最重要的, 虽然爷爷和父亲都笑话他不是读书的料, 但是他仍然想要留在城里,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 融入社会。
短短的十二分钟。通过精炼而有趣味的对话, 爷孙三代人的想法, 观念, 都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尤其结尾更具开放性, 爷孙三人争到最后并没有达成意向性的一致, 大家手腕着手, 哈哈大笑, 一起喝酒去了。接下来究竟会怎样?悬念留给了大家, 思考也留给了大家。编剧和导演没有弘扬什么, 赞美什么, 只是客观的呈现了一段故事, 给大家看, 供大家想。在当今的群文舞台上, 农民工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 可是《爷仨进城记》却具有一种不一样的人文关怀。它平实的铺叙, 客观的叙述, 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切。
说到底, 这部戏受质疑的原因, 是因为它不符合传统佳构剧的编剧结构, 没有突转和高潮。很多人对此看得很重。笔者认为, “突转”、“高潮”作为沿袭千年的艺术规律, 自有其深刻道理, 遵循传统规律的戏剧, 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兴趣, 集中观众的精神, 加深观众的印象。但是艺术的道路不是唯一的。精练的语言和客观的理性, 同样能够带来思考, 打动观众。而规律, 不能成为创作构思的局限。《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的故事, 香菱、黛玉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戏剧和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我们应该牢记, 内涵永远重于结构和形式。
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篇8
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Pop)是钱锺书,妈妈(Mom)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圆O),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因为离合,成就了一段段故事。
杨绛,一个百岁老人,静思追忆家庭往事,写成《我们仨》。整书风格哀而不伤,突显浓郁的人情味。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泪中带笑。
作家名片
杨绛,(1911——),钱锺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和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作品选读
这次锺书到蓝田去,圆圆并未发呆。假期中他们俩虽然每晚一起玩,“猫鼠共跳踉”,圆圆好像已经忘了渡船上渐去渐远渐渐消失的爸爸。锺书虽然一路上想念女儿,女儿好像还不懂得想念。
她已经会自己爬楼梯上四楼了。四楼上的三姨和我们很亲,我们经常上楼看望她。表姐的女儿每天上四楼读书。她比圆圆大两岁,读上下两册《看图识字》。三姨屋里有一只小桌子,两只小椅子。两个孩子在桌子两对面坐着,一个读,一个旁听。那座楼梯很宽,也平坦。圆圆一会儿上楼到三姨婆家去旁听小表姐读书,一会儿下楼和外公作伴。
我看圆圆这么羡慕《看图识字》,就也为她买了两册。那天我晚饭前回家,大姐三姐和两个妹妹都在笑,叫我“快来看圆圆头念书”。她们把我为圆圆买的新书给圆圆念。圆圆立即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她们最初以为圆圆是听熟了背的。后来大姐姐忽然明白了,圆圆每天坐在她小表姐对面旁听,她认的全是颠倒的字。那时圆圆整两岁半。我爸爸不赞成太小的孩子识字,她识了颠倒的字,慢慢地自会忘记。可是大姐姐认为应当纠正,特地买了一匣方块字教她。
我大姐最严,不许当着孩子的面称赞孩子。但是她自己教圆圆,就把自己的戒律忘了。她叫我“来看圆圆头识字”。她把四个方块字嵌在一块铜片上,叫声“圆圆头,来识字”。圆圆已能很自在地行走,一个小人儿在地下走,显得房间很大。她走路的姿态特像锺书。她走过去听大姨教了一遍,就走开了,并不重复读一遍。大姐姐完全忘了自己的戒律,对我说:“她只看一眼就认识了,不用温习,全记得。”
我二姐比大姐小四岁,妈妈教大姐方块字,二姐坐在妈妈怀里,大姐识的字她全认得。爸爸在外地工作,回家得知,急得怪妈妈胡闹,把孩子都教笨了。妈妈说,没教她,她自己认识的。爸爸看了圆圆识字,想是记起了他最宝贝的二姐。爸爸对我说:“‘过目不忘’是有的。”
同偏旁部首联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同偏旁部首联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关键解读
万里长梦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回忆昔日时光,岁月宛若指间沙,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间,只剩下孤独的她陷入无尽思念。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很短,开篇写老年时的一个梦境,讲述一家三人的生离死别,拉开全书序幕。梦中的凄惶无奈,预告了一家三口即将面临不测之地的惊悸不安。平淡质朴的口语道出“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凄迷哀婉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她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为了病重的钱钟书先生和后来病情加重的女儿钱瑗奔波劳碌,再到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回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文墨最多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也最深情的一个个日子。这里除了杨绛先生平缓但真切的文字,还附带很多让人感动的家庭照片。
《我们仨》自梦写起,以梦而终,通篇精致沉郁又清秀智慧。前半部分是杨绛梦的记录,以梦游之笔,述一家三人的生离死别。书写得自然、情切,又不直露,但千回百转之际,有着无量悲欣。后半部是旧史的回忆,虽系实录,实亦旧梦重温,也写得回肠荡气。书中大量黑白家庭照片和手迹,珍贵而精彩。
他们仨
《我们仨》里的三人是亲属关系,可是这亲属关系颠颠倒倒。杨绛如此表述:“有时候我女儿钱瑗也是教育我的,她是优秀共产党员,我对时事不了解,她会教育我。我也接受教育,她不就成了我的老师了吗?有时她也像我们的大姐姐,我一向不会打扮的,小时候是我妈妈打扮我,后来是姐姐,再后来就是女儿打扮我。有时候她又像妹妹陪我们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自己看自己的书,有问题从来不问钱锺书的,其实问一下就可以解决,但是都不问,都是自己查书,自己解决,钱瑗也是这样。我们都尊他如师。可是他呢,所有其他事情都非常幼稚,筷子不会拿,一把抓的。拿笔也是那样抓,我问他,你到底是怎么拿笔的呀,他跟我讲‘一个蜈蚣有一百只脚,有人问蜈蚣,走路是哪个脚先走,这个蜈蚣就不会走路了,所以你别问我,你问了我我就不会拿笔了’。我们仨有时候是游戏的伙伴,没大没小,钱瑗有时候比爸爸大,她笑他睡觉只会从被窝的筒口钻进去。我们就教他怎么从侧面进,他也会认真学。我们是亲人,也是朋友。我们的家就像是纸糊出来的一个万花筒,我们3个就像3块玻璃屑,被放在万花筒里,转动一下就幻出一个花样,可以转出一万种花样,非常热闹,所以我说不清我们有多少重的关系。”
死亡与生路
她是文学家,是翻译家,然而她说她更愿意做的是一个好妻子、是一个好母亲,于是当她目睹了女儿在死亡路上挣扎时,有何感觉呢?她用悲伤的笔调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她是用“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她心里的痛和不舍得,而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比喻说明她早已是流泪了。等不到在时间的流失里慢慢愈合伤口,仅仅一年后,钱锺书也离她而去。一家三个人也只剩下她一个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留下的也只有思念,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
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来临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却什么做不了的无助感,表达得无比真实触人心弦,却又没有丝毫的做作。杨绛写得令人动容,这是因为她对女儿和爱人的爱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经占据了人的心灵。
第一二部分的文字是痛苦的,第三部分的话语虽然一如她平时文章里的温和,却也时常露出辛酸和落寞。“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她说没有虚度不是说他们一生做了多少贡献,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一起,以温情的笔调叙写自一九三五年自一九九八年六十来年他们仨的生活。半生的经历写来笔调平实自在,写出了一个读者不知的钱钟书,也写出了一个读者不知道的钱瑗,文字洗尽铅华。含芳吐秀,有大家风范,看似娓娓道来而情感浓烈,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而又怨而不怒,将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经历勾勒了大概。
读毕,收获的是久违的感动。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罕见的真情和达观,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忍不住潸然泪下。
什么是“避讳字”?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避讳字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 ”,把“民”缺笔写作“ ”。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谐音双关联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含有人名:关羽,张飞 。)
我们仨读书笔记 篇9
杨绛的文字没有悲伤,没有怨恨,不是仙风道骨般的超脱,那样,也太不生活了,她是热爱的。(周子翼说,好的文人,骨子里一定是爱生活的。)
这本书记述了她和杨绛一同于外求学,一同面对生活的琐事,一同面临人生和家国大事的抉择……
书里的钱钟书不是清华大才子,不是夏志清现代小说史里的天才。他也为了学历要看自己不想看的书,为了生计要在自己不擅长的系里做事,为了长子孝道,放弃清华的聘请,选择在父亲身边工作……他并不是可以只顾于自己的学业,他和当时中国很多的长子、文人一样,有很多的无可奈何,有很多的步履维艰。
他是丈夫,他不懂生活家计,一出国他就摔到了牙齿,他把墨水弄到衣服上会自责,他碰掉了家里的台灯会束手无策……但是他在她怀孕的时候,做好汤,煮好茶水,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日子里,他早起,弄好早餐……
他是父亲,像所有父亲一样,他觉得,没有人可以配得上我女儿。像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读书的种子;像他,好格物致知;像他,老师在旁边,也喜欢自己翻字典,最喜欢的事也是翻字典……杨绛说,圆圆的才气,是随了他。
他们之间的信件,好玩,像朋友之间的玩闹,用一些只有他们之前才知道的符号。丑年丑女阿瑗致上!gayandPOPO
阿瑗成了家里的支柱,爸爸在那条船上飘着,娘害怕走夜路,还算不准船飘行的时间……阿瑗在学校教书,嘱咐好娘,安慰爸爸……
读《我们仨》有感 篇10
再次结缘,是侄女书桌上的《我们仨》。静静地躺在那,一袭浅咖色外装,上方隐隐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称,没有其他任何装饰,简单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朴素亲切。我很喜欢。
翻开目录,“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此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种淡淡的忧伤从字间缓缓流出。一个不平凡的学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记录,从两个人的相守相助,到三个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个人的孤独回忆。也许在杨先生看来,并不孤独,而是充实和温馨的回忆,那般从容,娓娓道来,平静诉说。然而,平淡朴实的文字却让我几度揪心,喉头酸涩,怎么也压不住眼泪的涌出。在连续三个深夜的捧书间,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母亲、一个女人的身份来感受杨先生内心的情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钱钟书先生生病住进医院开始,梦便开始了,并且怎么也梦不完。囫囵初读时,我还疑惑:古驿道是哪?怎么反反复复出现客栈、船?地点的变换让我摸不着头脑。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个房子里清静得只有自由的我时,才嚼出这梦幻与现实的代名词。船,钱钟书躺在船中,311号,种种信息表明船就是医院的病床。船缓缓而下,正寓意着钱先生的病每况愈下;而“我”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尔停留且缺乏温度的客栈;古驿道便是来往于家和两所医院之间的路,是送走至爱的女儿和先生的过程吧?柳树的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花开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儿的生命在数年间慢慢枯萎,不正像杨绛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恋难舍吗?我想象不出对于近九旬的老者来说,这样的境遇是何等的无奈无助无力和残忍凄怆。多难哪!所以,在杨先生的笔下,在“我们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现劳累的梦、沉重的梦、疲劳的梦、哀痛的梦、精疲力竭的梦……看似虚幻,实则真实得可怕。这虚实之间,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愿接受现实,期待只是一场梦的心里渴求呢?文字没有刻意的遣词凿句,但字字能钻入你的心底,渗透到骨髓,让你体会到无法言喻的切肤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让你逐渐温暖起来。“……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又找到了百岁感言里的感觉:好满足,好骄傲,好自信!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一个真实的梦,第二部分是虚实结合,那么第三部分便是真实的再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点点滴滴:或奇趣,或温馨,或逗乐 ,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细流汇成长长的回忆和思念,感受得到杨先生对家的珍视,对家人的深爱。在我看来,最后的幸福回忆只是悲恸后的坚强,孤独的浓缩。然而,杨绛终归是杨绛,那份豁达和宁静,那份用百年经历参透世事万物的境界无人能读懂。
家庭仨符合 篇11
符号一:老爸——专属符号:“?”
不错,你猜对了,我老爸很爱“问”。这不,刚一放学,一大堆问题就朝我涌来:“满满(我的小名),今天在学校咋样?有人欺负你没有?作业多不多?老师都讲啥了……”我呢,早已见怪不怪,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回答。你别以为这就完了,还有呢!到了家里,问题更是蜂拥而来,“哎呀呀,哎呀呀,笤帚怎么不见啦?”我倒,还带点儿秦腔口味呢!“哎呦呦,哎呦呦,毛巾呀你去哪儿啦?”“老爸真爱问。”我嘟囔着。
符号二:老妈——专属符号:“!”
老爸要碰到老妈这个“感叹专家”,就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老妈呢,你一看“!”这个符号,就应该明白了。我在家里爱消磨时间。一天回来,老爸继续演唱他的“问号进行曲”,我则顺手拿了袋牛肉干,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突听老妈一声怒吼:“满满!你怎么又在浪费时间?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怎么就不明白?要知道,现在的时间多么宝贵!你却在这儿嚼牛肉干不写作业,让时间白白流走了!你到底听见了没有!什么,听见了?那还不赶快写作业!”老妈,您继续您的“感叹演讲”,我拿起书包,以10秒能做1000个动作的速度向书桌奔去……
符号三:我——专属符号:“,”
嘻嘻,不好意思,该说本人了。要说我,可是个名副其实的“逗”号。你可不要误解,本人利用同音,将逗趣的“逗”和逗号的“逗”联系在了一起,没错,我是“逗”大师,口袋里的笑话成千上万,多得连我自己都数不清。我还俗称“笑星”“开心果”等(这些是本人自己起的,嘻嘻)。现在,我就让你开心一下:“量词是不可少的,比如说这句话:他给了我一支枪,你要把量词去掉……呃……”
这就是我的家:问号老爸,叹号老妈,逗号的我。
陕西省咸阳市天王小学四年八班 郭悦琨
辅导老师 郭保明
(责任编辑 赵艳芳)
我们仨 篇12
本篇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
我们仨,因为翼,在网络上相识,在网络上结缘。网络上,留下了我们仨的足迹。我们仨相识已经一年多了,于是就由我执笔,记下我们三笑在一起,哭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题记
小晴晴
小晴晴,是我论坛上最早认识的一个姐姐,也是我的第一个网友。晴晴喜欢笑。尽管不知道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样的。但是我知道,晴晴她一直在我们面前笑着,笑着。从来不把忧伤的一面展示给我们。宛若一个晴天娃娃,总是让我们开怀,让我们欢畅。
那笑容总是能给人以鼓舞,就像冬日的暖阳,给人以温暖。
晴晴,人如其名。总是绽放出晴朗、灿烂的笑容,在我们身边。给我以鼓励,以支持。或许是因为年长的关系吧!她总是聆听着我的苦恼,给我以关怀,给我以帮助。
晴的文章很短,很淡。她的文章,如一杯上好的红酒,醇厚而又馨香。但总能把她的心声,表露出来。
作为一名翼fans,她是理性的。从来不会闹腾,只是静静的,静静的,看着翼的成长,看着翼的欢笑,看着翼的悲伤。然后,默默的,默默的,支持着他。
风之飞翼
飞翼,一个即沉静文雅又活泼好动的姐姐。飞翼喜欢闹。她总是在尽情挥洒着属于她自己的年华。
飞翼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她很仗义,很直爽。嗯,这是东北姑娘的特性吧!飞翼虽然爱闹,但是娴静的时候,她仍然是理性的,是认真的。就似她的文章一般。淡淡的,似上好的白酒一般,但却又让人深深陷入她的文字国度无法自拔。
或许只有在和我们扑腾打闹的时候,她才会将她的真性情崭露出来。
她从来不会有身为独生女的傲气和娇气。而是很有耐心的、很宽容的,面对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翼fans,她是沉默的。她不会摇旗呐喊着“我是翼fans”,也不会吵吵嚷嚷的,说着翼如何如何。她只是,沉默着,静寂着,将她对翼的喜爱,对翼的崇拜,转化为文字。一点一滴的,讲述给我们。让我们感受着她的哭,她的笑。
flysupple
我们仨中,我是最小的。也因此,不免有一分娇气,一分任性。
少不更事的我,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心情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我不似晴晴和飞翼,将她们对翼的喜爱淡淡地表达出来。我总是摇旗呐喊着“我是翼fans!”,我为翼哭,为翼笑。为翼,做了很多很多。
不了解众人的眼中,我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也不了解,我是否将自己的任性、将自己的淘气表露出来。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的天性。爱笑,爱闹,不吝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客气地诉说自己的心情。
所以,翼生日的时候,总是忙不迭地送上一大捧礼物。但可惜,虽然礼物多,却不如晴晴和飞翼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字究竟如何,但是我知道,我的文中,包含着我对翼的喜爱,对翼的痴迷,对翼的疯狂。
作为一名翼fans,我是狂热的。尽管不如戴J。从来,我都是大声的,积极的,说着自己是一个翼fans。我也喜欢,将自己对翼的情感转换成文字。尽管不多。
我们仨,因为翼而结缘。我们仨,总是开心的、快乐的.,将我们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简简单单,不含一丝杂质,没有一点瑕疵。
我们仨,是三个幸福快乐的,为翼而疯狂的傻瓜!
后记:
细细想起来,在这个论坛都一年多了。一年多的时光,就在我们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匆匆流走了。
我很少在哪个论坛这么积极过,这么惦念过。即使是老师所开的论坛,我去过的次数也远远没有这个论坛多。
我是个很任性的人,一直都是。我总是会耍自己的小性子。可是,大家却总是一笑置之。这让我很感动,很珍惜。也因此,和论坛的朋友的友谊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
很多人都说:虚幻的网络上存在着的,都是虚幻的事情。虚幻的友谊,虚幻的爱情。
可是,我却从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接触到的,认识到的,都是这么好这么好的人。尽管我们认识才不过短短的一年,可是,却像是认识很多年很多年的老朋友一般。
这里,可以让我倾诉自己的苦恼,自己的无助;可以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我的愉悦。
不禁有些感慨,只不过一部漫画,一些个虚幻的人物,居然能让我们维持这么久,这么深厚的友谊。足球小将,真的让我感动,让我留恋,让我惦念。还有这里的所有人,所有人……
尽管人生是由聚散离合而组成,可是我希望,我们永远不会散,永远不会分离……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
再后记:
【我们仨】推荐阅读:
再读《我们仨》有感07-16
我们仨看书心得08-22
我们仨读书心得08-25
《我们仨》心得体会07-06
《我们仨》读后感500字优秀08-26
《我们仨》关于读后感200字06-18
杨绛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仨》语录10-08
阅读我们仨后的心得感想11-06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作文怎么写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