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

2024-10-19

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通用12篇)

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 篇1

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

南昌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来到南昌,是为了了解军史,更是为了追忆英雄。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即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江西大旅社,建于1922年。到纪念馆的那天,正逢绵绵阴雨,使原本“修旧如旧”的纪念馆增添了几分肃穆。

展览馆一楼天井最显眼的位置,放着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建军70周年之际的亲笔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站在碑文旁,回想腥风血雨的年代,思绪万千。

一楼正中的“喜庆厅”是当时的起义总指挥部,桌上的茶杯似乎余温尚存,天棚上的灯笼刚刚熄灭。那一年夏天,这里不知召开过多少次会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内凝聚了多少共产党人的智慧与艰辛。

走上二楼,八一南昌起义展览真正拉开帷幕。“我们今天要重新树立革命的旗帜,反对反动政府„„我们今后要听共产党的,服从共产党的命令!”1927年7月30日下午,贺龙在他所领导的第二十军指挥部召开动员大会,讲话铿锵有力。

声光电的现代手法,述说着当时的历史:筹备起义时的激情澎湃,起义胜利后的欢欣鼓舞,起义军离开南昌后的艰苦卓绝„„让观众心灵一次又一次被撞击。

军号阵阵,战旗猎猎,起义军踏上了南下广东的漫漫征途。山路崎岖,骄阳似火,起义军身负重装,艰难行进。尽管前途不可预期,起义军仍然坚信革命的胜利属于共产党!

“坚持住,没有兵!”这是朱德在会昌战役中给下级营长的回答。昏天黑地、血肉横飞,只有信念支撑着起义官兵,以少胜多,击溃了蒋介石嫡系钱大钧的部队。坚持,多么难的坚持!

没有泪,只有血。“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句话可能每个人都说过,但只有在这里,你才会觉得这句话是那么真实,那么深沉。

看展览,最吸引人的往往不是文字,不是照片,而是真实的物品。这物品的细节,折射出厚重的历史,深深刻在你的心里。

在楼上徘徊很久,回到一楼想要离开时,才发现天井中放有4个直径一米多的大水缸。4个水缸70多年来没有挪过地方,本来是旅社用来养金鱼并防火用的。1927年夏天天气炎热,旅社的工人师傅每天烧好开水倒在大水缸里,供起义军直接饮用。水缸中倒映出四层展馆的影像,一幅幅历史画面仿佛也在水中快速闪过。血铸军魂,情牵历史,报效祖国的理想抹平了过去与现在的鸿沟。

如果说八一起义纪念馆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八一广场则是历史的延伸。

从八一起义纪念馆出来一直向东,穿过八一大道,就很轻松地到了八一广场。远远地看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旁边高高的旗杆直耸云天。这个当年聚集过无数共产党人,并流淌着他们鲜血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聚会的重要场所。纪念塔下,是一座“金水桥”,喷泉涌动,响起了雄壮的军事歌曲,引来众多游人驻足拍照留影。军民鱼水情深,在南昌有最好的体现。

八一广场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纪念,在这里建设,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他们,也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 篇2

纪念性广场的文化含义:

广,殿之大屋也。——《说文》。段玉裁注:殿谓堂无四壁……覆乎上者曰屋,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这个“广”字是个部首字,凡是由“广”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场所有关。“场”是指空地,具备容纳空间和范围的特征。人类活动需要空间,随着人类的需求,这种领域也不断的扩大,从而产生了场,也可以称之为活动的场所空间。纪念性广场的概念,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人们用于怀念的一个场所。对某事或者某人起一个回忆的作用。人们有了这种“纪念”的行为,才会导致纪念性广场的产生。“纪念”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总而言之,纪念性广场是精神、情感、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的场所。

纪念性广场的文化体现,更能让人记忆这个广场。为了使纪念性广场与人们情感紧密联系,必须唤起人们对广场的意识,增强参与性。首先,任何纪念性的广场都是在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次,在构成纪念性广场的单体景观和建筑群体中,都分别有着自己的建设目的和文化内涵。然而,南昌八一广场的主题定位却具有红色文化的纪念性,在景观和雕塑与布景上都表达了红色文化的特色。对于弘扬“八一”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二、叙事与纪念性的广场

1、叙事的概念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是叙事?众所周知,叙事就是叙述一件事情。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媒介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事件。事实上,叙述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演进。从之前的故事讲述、文字记载,到如今的网络讲述、电影表达、场景再现、景观塑造,都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其次,“事”有是什么呢?我们会联想到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但“叙事”所涉及的“事”,并非如此,它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叙事学家把“叙事”界定位至少叙述两件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其中任何一件都不可预设另一件。即叙事必须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所谓“叙事”,就是讲述东西。相对讲故事而言,“叙事”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每个故事都是叙事,但未必每个叙事都符合故事的理念。因为故事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而叙事却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它所讲述的内容也是方式,是过程也是结果。当然,叙事也存在于景观当中,并且贯穿于各个景点,就像历史层次一样不断的积累,并存在于景观材料当中,于是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2、叙事与纪念性广场的关系

叙事与纪念性的广场是相互作用和彼此的关系。首先,广场构成了叙事的框架。周边的雕塑和纪念塔用作故事的背景,而且本身还是产生故事的过程,具有多变而重要的形象因素。其次,纪念性广场当中的任何要素都可以用作叙事的象征,可想而知,叙事在形成纪念性广场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方法,我们在诠释过程和解读事件中,应当熟悉这个地方的文化和了解它的故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纪念性广场的本质。

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当代的纪念性广场,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是经过与周边环境融合、改造和创新来实现新的过程,使广场的文化与当今社会有机的结合,并让现代人所接受。普通的广场往往只注重物质形态的功能和美观性,而纪念性的广场却更加注重物质形态背后所蕴含的叙事性。它们之间是“互融”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纪念性广场一般都设有反映广场纪念性的标志物,包括纪念碑、纪念雕塑。主要用来表现纪念性广场的特定内容和文化背景,在处于广场的中心位置,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因此,纪念性广场中主题标志物及它背后的叙事具有互融性的作用。南昌八一广场的主题标志物是纪念塔,它不仅体现了物质形式——视觉空间,而且还体现了它们的“生命形式”——独特的叙事性。这种形式加上人们的感受和历史文化的联想作用,使纪念塔能够产生丰富的形象力,从而具有象征作用。更好的反映当时的历史革命性。它不仅产生社会意义,而且还突出纪念性广场的主题作用。

3、叙事方法对纪念性广场的影响

叙事方法的构成,取决于叙事的三个重要要素:叙事者—设计者、媒介—纪念性广场、接受者—使用者,三者相互关联,构成叙事的主体。了解叙事与纪念性广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参观这些被设计者用来向人们讲述故事的广场。尽管,这个广场中的设计形式一目了然,但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去解读。在八一广场当中,对于纪念塔的设计,就强烈的反映出巍峨庄严的感觉,它设计的外观和形式,也切合了纪念性广场的设计文化。设计者是通过八一广场的革命性设计,向我们传达了南昌独有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观赏者,应通过整个广场的“叙事”性,更加了解八一广场的革命性的特征和文化。

4、纪念性广场设计文化的表现途径

修辞手法是人们在语言、叙事和景观中构建的意义和基本手段。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叙事者的表述过程中可以通过主题的界定、主题的拆分和叙述—意念到形体的转换,三个部分结合广场设计的文化来表现纪念性广场的纪念性。在使用者接受的过程当中,它是依次递进深入的关系,从最初物质层面的解读—表层意义的解读—深层意义的解读,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直到了解它纪念性的设计文化和情感体验。

三、总结

现如今,纪念性广场中的设计文化内涵逐渐消失,广场进行翻新和重建,原有的纪念意义和独有的革命性也随之消亡。本论文以南昌八一广场为例,通过文学当中的叙事手法的运用和文化的表现途径,进一步呼吁人们的革命意识。在南昌特有的地域红色文化之下,通过“叙事”,重温历史,避免地域文化特色消亡,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等问题,这也迫使我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们关注。此篇论文是对目前广场当中,以南昌八一广场为例的纪念性广场存在的诸多革命性问题来进行研究的,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对今后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广场的设计文化有所帮助。并通过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用叙事的手法如何在纪念性广场上体现设计文化的革命性。在研究的同时,提升纪念性广场的革命性意义和文学叙事当中的故事性,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纪念性的意义。可以起到缅怀先人,启迪后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马修·波泰格,杰米·普林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冯炜.景观叙事与叙事景观——读《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2008.

[4]谭垣,吕典雅,牛谋隆.纪念新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齐康.纪念建筑与建筑纪念性[J].世界建筑,1991(2):22-25.

[6]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0-317.

[7]齐康.纪念建筑与建筑纪念性[J].世界建筑,1991(2):22-25.

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 篇3

关键词:八一起义纪念馆;群众教育;教育模式

一、八一起义纪念馆群的教育模式

八一起义纪念馆已开馆五十多年,于2008年建设了新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列入江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革命遗址类纪念馆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典型性。其从规模、硬件设施来看,属于中上等水平,可以代表全国大部分革命遗址类纪念馆的基本情况。

该馆的陈列以展板为主,辅以实物展示及少量文物。值得注意的是,该馆的新馆结合了大量的声光电设备作为辅助教育手段,如全息投影设备、互动式地坛模型、互动式信息查询机等。还有两处进入式场景,即“五万人大会”“井冈山会师”,特别是井冈山会师的进入式场景,结合建筑本身,让观众的思绪不至于因为楼梯而打断,可以从一楼一直延续到二楼,并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作为教育手段外,还有身着军装的专职讲解员。讲解员队伍是一个博物馆的窗口,其素质高低决定着这个博物馆的形象。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讲解员代表着江西讲解员的最高水平,曾多次代表江西在全国参加各种讲解任务。除了讲解队伍,馆内还培养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志愿者培训方面,该馆还专门针对年龄较小的观众,培养了一批小讲解员。除此之外,八一起义纪念馆还开设了官方网站及官方微博,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上存在缺陷。内容是陈列的基础,博物馆作为立体教科书,应以实物为主,但是八一馆以展板和艺术创作为展览主体,其内容真实性很难得到保证。而在其它几个八一起义的旧址,如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贺龙旧居,其陈列老旧,形式呆板,内容单一,严重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2.声光电设备不稳定。虽然八一起义纪念馆运用了大量先进的声光电设备,但是声光电设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稳定性不高。这些设备经常在不经意间失灵,故大多时候这些设备是被馆方关闭着的,包括一些互动设备,从而降低了其教育价值。其它几个八一起义旧址,由于长期被忽视,极少有声光电设备。

3.讲解员队伍素质的不平衡。由于待遇等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只有少部分讲解员能坚持下来,大多只做了几年就改行了。而一名讲解员的成熟期需要大概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所以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馆的讲解员总体上是江西省素质最高的,但由于青黄不接,其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再有,志愿者队伍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招收的志愿者大多来自于南昌本地高校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就会离开南昌,或者在大学期间面临各种考试及就业的压力,并且由于馆方奖励机制等方面的缺失,所以很多志愿者在做了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后就会离开志愿者岗位。但其培训周期就需要大约三个月到半年时间,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也从侧面显示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得不全面不彻底。而其他几个八一起义旧址,有的没有讲解员,有讲解员的馆由于观众流量少而工作清闲。

4.运用新媒体经验不足。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官方微博由群工部的讲解员运营,但由于缺少专业的媒体经验,其官方微博运营得并不成功,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三、建议

1.优化陈列展览。展览陈列是革命遗址类纪念馆教育实施的核心载体,是纪念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交流的特殊语言。一个好的陈列,不仅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历史,而且其在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要便于观众理解和认识,还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整体环境氛围。展览陈列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托的,内容的表达需要依靠恰当的形式辅助,好的形式可以更加准确、鲜活地凸显内容,并且吸引观众,增强记忆。应注意文字展板和实物及文物陈列之间的比例,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将观众更为容易接受的形式设计引入其中,改进互动设备,让观众真正参与其中,建设一个观众友好型博物馆。

2.提高讲解员队伍的素质。对讲解员的培训要更符合博物馆的要求,而不是“导游”的要求,要对讲解员进行博物馆知识方面的培训。对志愿者,需有一个完善的奖惩措施,可参照国内一些志愿者工作比较出色的博物馆的做法,吸收离退休人员作为社会志愿者进行长期服务,吸收学生志愿者作短期服务,服务内容不同,工作不同,待遇也不同。

3.学习运营新媒体。聘请专业的新闻传媒人员做管理员,或对作为管理员的讲解员做新闻传播方面的专业培训,使新媒体传播教育更符合传播学规律。

革命遗址类纪念馆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在陈列、讲解、志愿者工作及新媒体传播教育等方面下更多功夫,应提升陈列、讲解员的素质,对志愿者工作应完善机制,对新媒体传播教育应更加专业化,这样的纪念馆才是观众友好型纪念馆。

参考文献:

参观南昌八一纪念馆有感 篇4

20xx年8月份,我们去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亲身感受了红色文化,座落于南昌市中山路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创建于1956年,原为江西大旅社,是当年南昌八一起义的总指挥部旧址,是全国首批中小学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之一,看着大量的文物资料,照片,绘画,图表和文物。馆内详的图文介绍,把我带入了那个军歌嘹亮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蓬勃发张之际,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却相继发动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的重要性。所以八一起义纪念馆需要传递的不仅仅是武装反抗这一事件,而更应该侧重于为什么武装反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大家明白追求理想的付出与坚定信念的可贵,让大家知道:没有战士的倒下,就没有红旗的飘扬,

要知道,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靠千千万万的战士的鲜血和智慧,才创建这样美好的家园。

近代史: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有感 篇5

11144101 于彩丽

来到南昌不足两年,八一起义纪念馆我已经去了两次,不为作业,亦不为拍照,只是想感受一下这块红色土地上那些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追寻他们留下的足迹。每次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这个中国革命的火种燃起的地方,心中便充满了对革命圣地的无限感慨。这座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上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的历史见证。

历史回顾

我清楚的记得,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十军、十一军二十四师和十师一部、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五方面军的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警察武装,共两万余人。起义原定7月30日夜发动,后因张国焘的阻挠而延期。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旋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议依中央原定方针转兵广东,相机夺取广州,再次北伐。

起义军自8月3日起先后撤离南昌,经江西瑞金、会昌,转进福建长汀、上杭,于9月下旬到达广东潮州、汕头地区。随即被优势敌军击散,一部分退至海陆丰地区,加入了东江地区农民的武装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至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了解历史后,再看陈列馆中珍藏的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以及参观南昌起义老同志的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江泽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等等,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篇章。

留个我们的思考 很多革命先辈在起义中英勇牺牲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老人们说90后这一新生代奢侈浪费、不思进取,我们不高兴了,虽然他们的说话有点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多少自认为家境还不错甚至是家境本身就不好的孩子,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大学里打游戏、谈恋爱、拼名牌、混日子?吃穿讲面子,花钱讲面子,谈恋爱讲面子,但是读书有多少人讲面子了呢?会有多少人把考试不及格考得不好当耻辱?更何况居然还有人声称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圆满的!实在荒唐!殊不知今天能有和平安静的环境生活读书是多么的不易!这是我们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

参观八一纪念馆后心得体会 篇6

五月一日,趁着放假,我与同学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南昌的八一纪念馆。近代中国既是一部血泪史,同样也是一部奋斗史。进入20世纪,先进的中国人也从未放弃对于中国前途命运和未来的不懈探索。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人在南昌点燃了革命的圣火,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政权的第一枪。自那时起,中国革命的火种便以星火燎原之势燃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时至今日,我们才有了强大的祖国,人们不会忘记那辉煌的时刻——八一南昌起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我们在那里一起回顾了先辈们的不朽事迹。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的感慨很深。

我觉得这一次八一起义纪念馆之行很有意义。在那里我们深化了自己对党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雕像。而站在伟人的雕像下,不自觉的就会被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感觉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激情!进入纪念馆江西大旅社,那里是共产党人进行筹划、指挥八一起义的地方。同时也陈列了许多当年革命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辛和形势的紧迫。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在当时时局对共产党如此不利,白色恐怖笼罩中华的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机立断,决定南昌起义,真可谓撒下“弥天大勇”。而进入军史教育馆,以八一南昌起义为起点,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人民军队的产生、发展、壮大。我为国家有这样一支优秀军队而感到自豪。

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知道“有德无才是废物,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道理,继承发展八一精神,树立崇高的信念,为人民服务。而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参观八一纪念馆心得

趁五一放假没有上课,我与同学参观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我们在那里一起回顾了先辈们的不朽事迹。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一个社会青年,我的感慨很深。19世纪的悲怆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自20世纪,中国迎来了当家作主的时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1927年那难忘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几位起义领导人在南昌点燃了革命的圣火,自从那时起,中国革命的火种便燃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它指引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时至今日,我们才有了强大的祖国。人们不会忘记那辉煌的时刻——八一南昌起义。

作为一次参观活动,我觉得这一次八一起义纪念馆之行很有意义。在那里我们深化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伟人的雕塑下宣誓,贴在红旗旁重温那段辉煌的历史,那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那心中的血液在沸腾,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激-情!我和同学参观了纪念馆,那里陈列了许多当年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这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和形势的紧迫。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我们这些后辈们做出了好榜样。当我看到当年起义布防图和革命志士们在领袖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奋勇杀敌时,我被先辈们军事思想的先进性和革命热情的高涨所震撼。那时我便思索先辈们的这些都从何而来,历史给予了我答案,那便是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信仰和誓死为受苦受难的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决心。

烈士纪念日,中华民族把一个纪念的日子写进国谱!

花圈写满崇敬与问候,万千颗心献出最诚挚的悼念与哀思

千万支臂膀齐刷刷举起,向烈士宣誓,中华民族此刻在追念在讴歌,悼念为幸福流血牺牲的英雄忠骨!

哦!在梅岭的凝视里,滚滚东流的赣江如泣如诉,泣诉红军血染赣江的惨烈一幕;

在梅岭的凝视里,绵绵青山在沉思一次惨烈战斗——

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第一枪

渡江的红旗旗更红,革命策略更成熟,新民主主义完成一次艰苦的涅槃重生,中国革命的力量渡江后得到新的改组。

哦,5月1日的南昌八一纪念馆,飘摇的红旗和万千花环鲜艳夺目。

南昌起义牺牲的红军将士魂归来兮!

群山在这里沉思,赣江在这里沉思,中华民族在沉思一次泣鬼神的壮举。

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人,为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英雄们高歌吧!

对烈士献上最诚挚的鞠躬之礼,对烈士表达最坚决的爱国报国之心,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昂首阔步!

七绝·观八一纪念馆

陈坚

战盔十万半鬼雄,破碎山河血沃腥。

来凤峰巅奇丽处,英魂依旧傍葱茏。

观八一纪念馆有感 篇7

几日前近现代史老师组织我们班级参观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这也是我来南昌第一次参观参观纪念馆。其实在初中历史课上,我们就已经学习了有关南昌起义的知识: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我记得当时书上还有革命领袖朱德总司令用过的枪械照片。后来我考上了南昌省的大学,心里还想着从这里打响人生的第一枪呢!

我们在馆内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20多分钟便走到尽头。在浏览纪念馆内的珍藏时,除了入口处那把六米高耸立着的八一步枪,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馆内的蜡像。那一座座蜡像还原了革命人物的原始形貌,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仿若那些革命英雄活生生的显现在眼前,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最后走出纪念馆看着馆前两旁林立的数十位领袖人物,我不禁在想这其中有木有安徽的老乡呢,于是回来后我便查了很多关于八一南昌起义领袖的资料。据资料收集,南昌起义主要是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遗憾的是这其中并没有籍贯安徽的领袖。

一提到南昌起义这个熟得不能再熟的话题,很多人或许认为又是老调重弹了。然而在历史洪流中,在这类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人们都知道领导南昌起义的革命领袖有哪些。但是,谁倡导了南昌起义?谁最早的提出了这次起义呢?

周恩来?叶挺?刘伯承?还是朱德?

确实,上述几个名字最易被人念起。他们是南昌起义的参与者、指挥者。在随后的革命战争中或建国后的国家发展历程中,这些将帅叱咤风云,屡立功勋。但要说最早提出南昌起义的人,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关键的历史人物——李立三。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李立三其人:

李立三,男,原名李隆郅,湖南省醴陵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著名的革命运动。1928—1930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等职。1930年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同年被派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共四至八届中央委员,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李立三的处境日益困难。他的夫人李莎原是苏联人,为表示热爱中国和丈夫,交出苏联护照,加入中国国籍。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诬陷他们一家是“苏修特务”,李立三不堪忍受这种侮辱,于1967年6月22日服安眠药自杀,终年68岁。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为其平反。李立三曾有个绰号叫“坦克车”,因为他性子耿直、急躁,工作冲劲十足、勇往直前„„

翻开《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在“李立三”条目中有这样的记述:“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李立三)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然而,李立三并不仅仅只是南昌起义的参加者,他还是最早提出举行南昌起义的人。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年轻的领导者中,最先进入革命先驱孙中山视野的,有两个人:一是毛泽东,另一个便是李立三。那还是在国民党“一大”上,毛泽东和李立三以新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身份做发言。他们词锋激烈的雄辩,令孙中山和国民党元老们印象深刻。李立三的发言单刀直入,大段大段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率直批评国民党的言论,博得了孙中山的赞许。李立三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止是雄辩与口才,坚决革命与性情暴烈也占一条。1922年春节,李立三回家探亲。当时,他正在安源煤矿组织罢工,但家人并不知道这一切。父亲李镜蓉问李立三将来的打算,李立三答:“我要干共产!”李镜蓉暴跳如雷:“你这是自己找死!人家督军有那么多兵,那么多枪,你们几个小娃娃,一千年也搞不成!”李立三坚定地说:“军阀有枪,我们有真理,有人民。我们死了不要紧,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起来革命。革命一定成功!”在安源煤矿的斗争中,敌人悬赏600大洋刺杀他,李立三从容不迫,坚决主张用革命暴力回应反革命暴力,最终取得了罢工的胜利。安源罢工的胜利,刘少奇说“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好一个革命暴力回应反革命暴力!正是这个主张“暴力回应暴力”的李立三,提出了铭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南昌起义。

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 篇8

百余年前,以清王朝丧权辱国为背景的一场场悲壮战争相继爆发,一个个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在当时为国家奔波劳碌,鞠躬尽瘁。因为前人们所作出的牺牲,我们刻苦铭心。今天天气阴沉,凉风徐徐,似乎与今天活动的主题有着几分相似。学院组织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代表前往东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活动”,旨在缅怀先烈,也让我们从中“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振兴中华”。虽然只有一天的行程,但我们受益匪浅,此行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能让我们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行,的确在我们内心最深处激荡起浪花,让我们深知身为一名中国人必须记得且必须做的事——居安思危。

进入东莞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个用高科技设备施工的工地,都让我们惊叹城市化的步伐,同时,也因为中国的迅速崛起而倍感自豪。大巴开进虎门镇,缓缓驶过“林则徐硝烟池旧址”,在不远处停下,我们开始集队进入旧址参观。庄严的雕塑,深沉的色彩,以及雄伟的纪念碑,无不在向我们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我们的心情也随着进入鸦片战争博物馆所看到的一切而沉重,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为我们所不知的故事。列强的大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打着文明旗号的他们却做着野蛮的事,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无疑是我们抵抗外来侵略,人民奋起抗争的表现之一,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更是增长了广大人民的锐气。然而,清政府竟然为了讨好列强而下令惩治林则徐,为了一时的安宁,卖国求荣,继续任由列强在华的肆意妄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曾上奏: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但这样的呼声却在列强的大炮下显得苍白无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历史的现实;“弱国无外交”,腐朽的清王朝自恃地大物博,却在列强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这不免令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心在滴血…… 参观完毕,走出博物馆,那段历史现实依然历历在目,如同针刺般刺得当下的我们隐隐作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确,当我们追随着“英伦韩日风”的时候,是否还有一份心牵记着曾经前仆后继的先烈们?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广东东江纵队博物馆”,开始了另一段刻苦铭心的记忆。“东江纵队”,一支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一支曾经用他们鲜血构筑我们安宁生活的部队,一支不被人所知的部队,活跃于广东省一带,却将隐失于人们的视野。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当下的我们,并不应仅仅是纪念、缅怀先烈这番简单,而是要从这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体悟出一些道理来,居安思危,是我此行的最深体会。日军曾经残暴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令国人咬牙切齿的侵略战争,而今,日军的军国主义依然残余,这是纵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日本的野心在他们的每次军事行动中都暴露无遗。建设强盛的祖国,我们还有一段很长很坎坷的路要走,我们切勿因为一点小成就就自恃强大。纵观世界局势,于我们来说是绝不能掉以轻心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才能保障前人们的革命圣果。才能对先烈们有一个好的交代,让他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才能捍卫祖国的疆土,才能建设更强盛的中国。

最后,我们来到“东江纵队”曾经的旧址,一座古朴的村落,错落有致,被

修复的瓦房,仍然呈现出战时的情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种战时步步为营的紧迫感,感叹前人的不易。这一站,无疑更让我们深知革命的艰苦。当今时代,高耸的大楼下,正需要这些简朴的旧址,因为其更能还原于现实,最能说明曾经的一切。我曾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地方为了所谓的GDP,强拆那些革命旧址和爱国之士的故居,我感到极度的悲哀和愤慨。为了经济效益,牺牲那些最能激励我们的精神物质,试想一下,当四周的精神围墙都被推倒,我们置身其中,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参观完旧址出来,我想我们应该都会记住这里,这里除了瓦房,几张桌椅,几张床铺,几乎什么也没有,但我们着实能感受到一颗颗炙热的爱国心。坐上回途的校车,天空飘起了绵绵细雨,夹带着几分秋意,大自然一年四季都会有秋天的景色,但我希望,那些革命纪念馆和革命旧址等等一些能在我们心中激荡起浪花的革命故居圣地,永远不会有秋季,因为这些地方,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我们去纪念,去缅怀,还有,去思考……

刘思岱

参观苏宁纪念馆有感 篇9

航天学院 探测一班 李风雷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义自古就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道单项选择题,自从华夏文明产生之初,它就是人行为的标准。中华文明五千年,无数的华夏儿女践行着这种人性中最初的准则,可以说,在生与义之间的选择,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树立与成长,更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以生死观为代表的中华民族道德价值观,是立邦之本。

苏宁同志的事迹,正是践行了这种精神。苏宁同志,舍生救战友,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一种军人价值的证明。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军人就有自己的职业属性,奉献青春为社会,一腔热血报祖国。不管是突如其来的非典,还是决堤的无情洪水,不管是特大雨雪灾害,还是惨痛的地震,第一个出现在就在现场的职业群体,肯定是军人。军人,不仅应该保卫国家,防范外敌,更应该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听党指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军人在每个时代中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苏宁同志临危不乱,体现的是一名合格的共和国军官优良素养,而保护战友,更是每一名军人应具有的品质。他在扑向失控手雷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自己的价值的伟大,来不及再呵护自己的子女,来不及向他爱的她告别,来不及为年老的父母尽孝,来不及留下他对这个刚刚熟悉的世界的不舍,他的纵身一跃,没有畏惧,没有犹豫,他走了,他没走,这片养育着英雄儿女的土地,英雄的故事还在进行„„

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 篇10

周日早上,也许是天公作美,连续几天来的大雨突然般地消失了,换之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我们班的同学带着一份喜悦,掺着一丝陌生,和着一份崇敬,携着一缕情丝,怀着一滴好奇,摸索着踏上了黄埔军校之旅。

黄埔军校,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令人神往的革命基地,让我向往已久。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上辈子的人,出生于解放战争后的贫苦年代,不过对历史和革命有充足的见识。我们几兄弟经常从其口舌中听到很多关于黄埔军校的故事。在电视上也频频领略到黄埔军校的风采。久而久之,黄埔军校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开始萌芽!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一直以来,以为遥不可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般近。半个小时的地铁和近10多分钟的步行行程我们就来到了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每人花5毛购一票,过关斩将,次第登上即将出发的客船。

第一次坐船,满是好奇与新鲜。喔!“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目睹了奔腾不息的珠江水。浑浊的液体一如既往地向大海方向流淌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沧桑感在我心头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了多少年日,见证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

随着一阵阵轰鸣声,客船在江面上缓缓地游荡了起来。江面上迎面送来一股股的凉气,软软温柔地抚摸着。心中荒谬地想到如果能在江边生活那该多好呀,也许黄埔军校就是哺育在珠江水畔的辉煌与伟大。

时而一艘艘船“嘟嘟嘟”地从身边驶过,载着满满的货物和欢悦的旅客向滔滔江水的尽头驶去,渐渐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江边散落着一排排高耸的码头,泊着一列列的船只。也许是年代的久远,不少船只已经退伍,被遗弃在码头的深处。看到这些,猛地头脑一片空白。古人寄情山水,豪情万丈。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也许人生也像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老,不中用的话就惟有被弃置在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离开客船,我们胜利登陆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5月,位于广州市东南20公里珠江中的黄埔长洲岛上。而今,粉刷修缮后的黄埔军校依然绽放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步入大门的那一刻,我们就浓烈地感受到在战火硝烟滚滚黄沙留下的历史。

大门门额上鲜明而有力地题写着“黄埔军校旧址”几个大字。门口站着两位挺着笔直身躯而纹丝不动的身着海军制服的战士。不时有一两个军人迈着健步经过,从他们矫健的身影和墙壁上醒目的标语中,依然可以让人感到这座昔日军校特有的气质。

沿着蜒蜿的水泥路向前进,在阳光的照耀下,道路显得格外的清晰,一棵棵古树站立在路的旁边,粗大茂盛的枝杆遮天蔽日,路就像游动的巨蛇似的穿插在一棵棵古树之中,而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回,走进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一看,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与肃穆。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以前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军校充满了浓烈的革命气氛,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

校门的两侧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们仍须努力”的白色大字。不经意间,思维恍惚飘向孙中山那颗伟大的心停止跳动的那一刻: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伟人——孙中山革命目标实现未遂,病榻上弥留之际的他给满目疮痍的故国和多灾多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鼓舞而又不失力量,给死者以安慰,生者以使命!

刚进校门的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

校本部建筑面积很大,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校本部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楼底层有个天井,天井中设有两座荷花池。池中没有荷花,代之以一群可爱的红色的鱼,我们几个人还为池中鱼的种类而争得面红耳赤,呵呵,青年人好胜、好斗之心十足。

走进房舍,即纪念馆,内部墙壁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油画,照片和纪念品雕像,黄埔军校各期学员的主要事迹从中一目了然。

来此参观的人很多,有学生,其他游客,不一而全,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放得也特别的慢,从他们迥迥的目光中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沉重。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听导游解释各张照片,人物塑像,聆听他们动听而感动的故事,同时也一边在温习以前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把抽象的历史与亲身的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愧为学习方法之中的好方法!

想当年,无数革命先烈金戈铁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一独立,不惜献出一个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看到他们的生命长度:23岁,26岁,28岁,33岁……哀,真是英年早逝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就告别了,岂不悲哉!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

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

经过一位老者的解释,才真正明白此诗的背景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黄埔军校人杰地灵呀!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离开了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转身又来到了其附近的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功迹和军校的整段历史。

来此瞻仰参观的人也不少,他们脚步放得特别慢,看得特别地仔细,接连着按动手中的相机,恨不得把整个故居中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拍下来,以后再慢慢品味。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观看孙中山故居的人都会来到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

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在纪念馆中停留片刻后,我们前往了海军烈士陵园。陵园在绿叶斑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地幽雅。烈士墓前整齐地放着些白色的花,旁边的古树无语,但让人觉得像是在讲述着炮火连天,血撒沙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事迹故事。然而谁又曾想起战场上昔日的拼杀,无畏的冲锋的壮烈。

经过珠江之滨,我们顺便参观了东征烈士墓园。园内设有个“东征史迹陈列室”,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东征烈士墓园还有一座北伐纪念碑。

带着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觉来到了军事武器展览馆,偷偷地从大门的门隙中往里面窥看,可见到里面有真正的坦克,飞机等军用武器,模模糊糊看不过瘾,意犹未尽欲内进,但经了解得购10元一票才允许内进,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无可奈何,惟有长叹一口气后转身离开。

顺着江边的一条林荫道一步步向上走,太阳已经开始西斜,预示着时间不早了风们得离开军校了,虽有丝缕的不舍与眷恋,我们是走出了军校的一个侧门。站在码头的高处,眺望远方:江水依旧潺潺向东奔流;辽阔的江面,巨轮往驶;浩茫神舟,军校岸然。彼岸群楼林立,竞争高;此岸古树苍苍,枝叶盛。昔日的兵荒马乱,民不聊天,早已烟逝。今日的万里锦绣河山,明天会更加美好!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累得很,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随着一声声“嘟嘟嘟”声在耳畔拂过,黄埔军校的故址慢慢模糊在我们的视野。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身影并不代表着一代的黄埔精神的流逝,也不意味着对黄埔旧址的淡忘。一幅幅震撼的记忆画面,虽然有些微黄,却在记忆的旋涡里徜徉,清晰如初。黄埔先烈的壮举,由时光沉淀为一种精神。泽被当代,启明后人。黄埔军校所迸发出的亮光,会代代相传,久久相存!

回望黄埔军校这座古老而苍桑的陆军学校,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参观生活结束了,而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悟却才刚刚开始……

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有感 篇11

沂蒙革命纪念馆位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北侧,是临沂唯一一所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临沂市倾力打造的全国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窗口。沂蒙革命纪念馆旨在通过图片、影像、实物、雕塑等全方位展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我逐一参观,并认真倾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整个展览主题鲜明,展陈丰富,参观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着一幅幅图片、辨认着一份份文件、默念着一个个名字、聆听着一则则故事。也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处处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空间,我充分了解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艰难而又光辉的发展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和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通过参观学习,我在思想上深受教育、心灵上深受震撼,在深入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传承,感悟沂蒙精神实质的同时,通过阵地教育,我也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沂蒙精神的伟大精神内核,同时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脉络。参观结束后,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一直被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精神所深深撼动,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志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鱼水情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观周总理纪念馆有感 篇12

星期六,我们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淮安参观周总理纪念馆。

到了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总理的铜像,我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到了纪念馆,看到纪念馆里那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更加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在纪念馆里陈列着周总理平时用过的一些物品,有毛毯、衣服、鞋等等。

我们知道,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这一使命周爷爷他们老一辈人已经完成,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为了祖国的腾飞而好好学习,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学校散学典礼讲话稿下一篇:会计与税法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规定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