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

2024-08-04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精选8篇)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 篇1

·文献综述

浅谈云计算及中国云计算的发展

【引言】

这个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这么一个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新技术涌现和消失的世界中,有一种新趋势有望长久的存在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云计算是IT叶的一个全新的词,它将又一次的改变这个世界!正如【美】迈克尔·米勒在《云计算:改变在线工作和协作方式的基于web的应用》一书中说道:“你所了解的计算正面临着变革:你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将会从桌面转移到“云”中。利用云计算,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基于web的而不是基于桌面的。云计算技术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继理论和实验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三大利器。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计算资源。它将改变你现所使用的电脑和因特网的方式,预示着我们储存信息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程序和数据不再运动和存放在个人计算机上,相反,而是一切都托管到“云”中。云计算能够让你从世界上得任何地方访问你所有的应用程序和文件,你不再受桌面的限制,因而使得异地群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变得更加容易。” 【正文】

一、什么是云计算

通过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对云计算的讲述,笔者简略的得出,狭义云计算是指计算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部黄红说,在理论上,云计算指的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依赖的不是个人电脑,也不是独立的服务器,而是用户无需关心其内部结构的“云”。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

云计算的根本概念即计算资源虚拟化,计算资源的虚拟化促使信息服务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云计算的计算资源虚拟化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

1、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2、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

SaaS中小企业软件 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3、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软件,SaaS解决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包括较低的前期成本,便于维护,快速展开使用等。

二、云计算的特点

1、超大规模:“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何地点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

3、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结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

4、通用性:“云”可以同时支撑千变万化的应用运行。

5、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求。

6、按需服务:“云”就像水和电一样供你使用。

7、极其廉价: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

三、云计算的重要影响 1.对产业链的影响:

对于服务器厂商而言,云计算及数据中心都对服务器系统的需求急剧膨胀,市场前景巨大。

对于终端设备厂商而言。网络化的云计算为终端设备,特别是小型移动设备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云计算将推动普适计算发展。

对于软件产业而言。随着计算、数据及服务网络化,Google、Amazon等网络服务提供商会根本改变软件的使用模式。大量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着工作平台、工作对象及工作方式的重组和革新,服务化的软件产业面临着全新机遇。2.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开发了80%以上的新产品,申请了65%的国家专利,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但是信息化的创新平台及管理平台代价高昂、维护困难,对于中小企业负担沉重,云计算可以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带来切实好处,信息化业务及管理平台部署到云计算平台上,极大的降低了投资成本、管理成本及维护成本。

四、中国云计算的发展 在我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2008年5月10日,IBM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建立的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2008年6月24日,IBM在北京IBM中国创新中心成立了第二家中国的云计算中心——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2008年11月28日,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签约,在东莞松山湖投资2亿元建立云计算平台;2008年12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计划于2009年初在南京建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首期投资额将达上亿元人民币;世纪互联推出了CloudEx产品线,包括完整的互联网主机服务“CloudEx Computing Service”,;中移动董事长兼CEO王建宙认为云计算和互联网的移动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认为,中国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提供的服务功能完全满足云计算的要求,可以说中国已有云计算的硬件基础。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无论是制造还是应用,美国都占据着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欧洲应用广泛但制造能力偏弱,中国在制造上较强但应用相对不够。应用比研发更难”。“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工作能源张云泉如是说,他还说:“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还没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应用软件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也需要大力拓展。“中国云”面临应用比研发更难。”

利用云计算在中国。物流在中国效率其实是非常低的。40%的车子做物流跑在路上是空车,没有互相之间的整合,信息并不交流。我们再看到这个物流行业的话,其实是为别的行业进行服务,不管是化工、制造还是配送。因此如果用云计算这一形式把整个物流行业结合起来,把它标准化,把他的服务提供到别的行业当中去,让他们去应用物流云在上面不同的服务,这样也可以提升我们中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转型。

具体的科研实践应该如下:

1、云资源管理平台CRM4GCRM4G:Clou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Grid 基于网格基础设施,向用户提供云服务,实现了IaaS模式的资源服务。多粒度计算资源服务。快速软件部署服务

2、面向云环境的虚拟化桌面CloudDesk:动态适应用户需求变化,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易用的云资源访问的桌面环境。

3、云存储服务系统ppStore:通过集成互联网上的免费存储空间提供大规模云存储服务

4、基于云模式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CloudFence:采用安全检测与防御相分离的原则,充分利用云端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云端集中检测和决策关键技术。

五、云计算的发展前景

云计算被视为科技业的下一次革命,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首先,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来说,云计算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遇,他们可以借助云计算在更高的层面上和大企业竞争。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云计算意味着那些对计算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中小企业,不再试图去买价格高昂的硬件,而是从云计算供应商那里租用计算能力。【总结】

通过对云计算及云计算与中国的发展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本人对云计算的相关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总结了云计算的基本论述,分析了现中国云计算的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相关文献和有关演讲。本人将有兴趣也有信心致力于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努力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为我国的IT云计算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觉得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领先国家,必须像英国早期工业革命的时候有那种想象力,创造那种在人类历史上没有的制度。这个时代需要想象力和好奇心,只有有这种心理才能迎接这种变革,才能让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 刘鹏,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云计算》

[2]【美】迈克尔·米勒 《云计算:改变在线工作和协作方式的基于web的应用》 [3] 朱近之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

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主题演讲 [4] 黄晓庆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

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主题演讲 [5] 黄

信息技术应用部

《“云计算”的比较研究》

[6] 张亚勤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关于云计算讲座 [7] 朱近之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云计算的十大误解》 [8] 田溯宁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博士《云计算如何改变世界》

[9] 王

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 《中国企业家》 [10] 尼古拉斯•卡尔

《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 篇2

数据中心技术变革应势而生

日益增长的互联网用户和接入设备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投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复合的互联网数据量增长对未来数据中心的物理存储、保护、可用性、数据在整个网络的传输和数据中心自身能源以及空间限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也提高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复杂性。这些需求和复杂性的增长使传统的IT解决方案不再适用于未来的发展。

大部分企业通常会将其增长曲线趋于平坦的IT预算分配到维持现有业务运转或增强现有系统能力中,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针对增长的需求和挑战进行创新能力开发。当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与混合的计算环境三种技术发展趋势面对IT支出无法迅速提高的形势时, 一场变革即将到来。

在2012重庆的云计算高层互动峰会上, 英特尔中国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总监凌琦先生在题为“产业携手共同打造开放云平台”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在IT技术的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数据和使用的增长是真实的, 传统的架构根本不能处理仅仅开始增长的数据流。”

英特尔技术加速数据中心标准化

标准化一直在帮助节省IT预算并加速数据中心的创新步伐。在1990年代, 服务器产业开始向以英特尔架构为代表的x86架构迁移, 使得服务器系统性能持续提升、功耗降低, 同时平均成本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而今, 既使是最重要的关键业务工作负载, 也不再专情于RISC架构的专有系统, 基于至强R处理器的多路服务器也成为了它们理想的承载平台。

继数据中心的计算设备从专有架构走向开放架构、走向标准化后, 存储设备也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了类似的转型。基于英特尔R至强R处理器的存储平台提供了更好的性价比, 产业界全面开始采用基于英特尔技术的存储架构满足存储快速增长的需求。

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数据中心的网络技术也在步入同样的趋势。由英特尔大力推动的万兆位以太网并不简单的是千兆位以太网的替代品, 它的高速、低延迟特性还为替代光纤网络通道 (Fco E) 和以太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i SCSI) , 构建数据中心统一网络提供了可能。

而本月初刚刚问世的全新英特尔R至强R处理器E5产品家族, 对于数据中心的标准化带来了更强的助力。得益于领先的性能、最佳的数据中心性能功耗比、突破性的I/O创新技术、可信赖的硬件级安全特性, 以及对支持板载局域网 (LOM) 功能的英特尔万兆位以太网控制器的支持, 它们不但是数据中心内服务器的最佳选择, 同时还能用于构建新一代数据中心存储和通信系统。

“无论是计算、存储还是网络技术, 数据中心市场一直会坚持采用行业标准的解决方案寻求发展并减少成本, ”凌琦先生表示:“英特尔提供的业界领先的基础构件始终都是加速数据中心标准化, 构建开放云计算平台不可缺少的基础。”

推动云计算产业创新进程

英特尔不仅在为数据中心的技术变革, 为其更好地承载云计算发展重任提供业界领先的基础构件, 它还在加速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创新进程, 以实现对基于开放架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云应用和云服务的充分优化和支持。

英特尔的这些努力, 始于2010年10月其发布的“2015年云愿景” (包含三个要素———互通、自动化及客户端自适应) 及与之相配套的全新计划———对开放数据中心联盟 (ODCA) 和英特尔R云构建计划 (Intel Cloud Builder Program) 提供支持, 它们旨在协同用户及整个产业界的力量, 提高基于云的互联网计算的互操作性、安全性和简易性。

经过一年多来的协作, 基于开放架构的云计算产业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作为ODCA唯一的技术顾问, 英特尔已经支持该联盟将规模从其创立之初的70多家成员扩展至300多家成员, 这些成员都是在应用IT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用户, 其年度IT投资已经超过1, 000亿美元, 而他们共同发掘、提炼出来的典型云计算应用模式和应用需求已经成为推动开放架构云计算技术创新的源泉和风向标。英特尔作为处理器等基础构件的开发者, 会先在基础的、核心的硬件平台上针对这些模型和需求进行有的放矢地创新, 为它们的实现、性能和功能的优化提供足够的支撑, 而后再携手合作伙伴, 特别是参与英特尔云构建计划的软硬件厂商的支持下开发和完善针对它们的参考架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推动整个云计算产业创新进程的同时, 英特尔公司也在通过收集、分析、研究用户的相关需求和实践经验, 以及实施自身的云应用和服务计划来摸索云计算的构建和应用道路, 并将成果分享出来帮助更多用户指明云实践的方向, 帮助它们规避风险。

开放架构领先技术亮相云博会

中国云计算:预备跑! 篇3

或许也不必如此悲观,毕竟,这是一场由国内官方学术机构所发起的推广运动,它表明了来自政策方对“云计算”的支持立场。而现场拥挤如云的参会国内企业,也表现了他们对云计算的强烈兴趣和向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争夺“云计算”霸主地位的后发优势,但是在先天性优势上,与国外很多IT巨头依然有一段综合实力方面的距离。更关键的是,对大多数本国企业来说,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走过一段从发现、认识到参与的旅途,而不是实力和可行性问题。目前,云计算在中国的前途更像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对此有太多的定义和解释,但也意味着诸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拨开这层认识上的迷雾,中国的IT天空也许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轻装上阵”还是:先天不足”?

自2008以来,云计算已经在中国的IT天空风起云涌,到了2009年,对云计算的追捧已经甚嚣尘上。业界将2009年定义为“云计算商用年”。但这股热潮的始作俑者,更多的是来自于国外IT巨头如IBM、Google,目前IBM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云计算全方位支持一一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厂家,其云的足迹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中国大地,2008年,IBM与无锡市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Google的一切架构和应用都是基于云而建立,与中国高等院校、学术界开展了诸多合作,推广其云计算理念。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曾经不止一次的向人描述其心目中那个美好的“云”的世界。

这股来自海外的略带浪漫色彩的风,吹痒了很多国内本土企业的心,他们也开始跃跃欲试:首先是云计算的典型应用——Saas软件服务模式在中国的大行其道,本土厂商如用友、金蝶、阿里软件等纵深投入其中,阿里软件于2009年年初宣布在南京建立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尽管这个神秘的计划在宣布之后,便从此有意隐匿于公众视线之中,具体进程不得而知,百度目前正在进行的“阿拉丁”计划,旨在解决现有搜索引擎无法抓取和检索“暗网”的信息,其实质被外界看做成云计算的一种体现方式;甚至连传统的IDC厂商也不甘落后,世纪互联也低调的在两年前启动了云计算项目——CloudEx,“我们云计算的商业化的布局、程度、推进速度等,都在按照之前的预期进行。”世纪互联云计算部门副总经理许广彬对《互联网周刊》如此说道。

究竟是跟风逐浪还是信心坚定?或者只是借助“云计算”这个热门概念自我炒作一把?云计算在中国已经到了落地的阶段了吗?国内的企业应该在这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十倪光南对国内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前景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他的理由是:云计算的技术非常新,在搭建过程中,国內企业没有以往发展模式的桎梏,因此可“轻装上阵”,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国目前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越过传统的IT模式直接向云计算迈进,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目前这些开展了相关云计算应用的本土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只是属于某一单方面的应用,而缺乏像IBM、Google那样全面的布局能力。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国内云计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综合实力所构筑起的门槛,将很多实力弱小的本土企业挡在了门外。“搭建一个门面不难,但是很难真正实现。制约的因素非常多,网络、机房,设备、维护、服务等,这些最基本的条件中任一短板都可能拉下整个项目,”许广彬说。

但如果就此断言国外巨头能够在中国的云计算领地取得霸主地位为时过早。亚马逊对于中国云计算巨大市场的垂涎与谨慎似乎很能说明这一点:2008年年末,亚马逊云计算部门高级经理Jeff Barr来华考察中国云计算市场,结论是“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尚无时间表”。然而,几个月之后,他再次来到了中国。

“几天前,亚马逊全球副总裁曾到世纪互联就云计算等话题,与几位高管进行了沟通。”许广彬讲述了他与国外云计算巨头的接触详情。“尽管在很多方面大家观点一致,但落实到中国业内用户的需求,我们还是明显具有发言权。”他的意思是,在用户的习惯、中国相关管理机构的政策、国内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网络特点等战略点上,本土企业显然更具资格和优势。中国互联网应用,确实吸取和借鉴的大量的国外先进经验,但很快都转化为最适合国情,最能满足中国用户的产品模式,这种情况在云计算出现前存在很久,他相信在云计算出现后也仍照旧。

“做大款”还是“傍大款”?

对于中国的IT企业来说,在对待云计算的态度上,也许可以分为两类:是“做大款”还是“傍大款”?这个大款指的就是未来的“云计算霸主”。但不存在第三种选择:即不“做大款”,也不“傍大款”,而是对“大款”漠然视之,这样做的风险可能是将会在未来的产业大趋势中被淘汰。

究竟是“做大款”还是“傍大款”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战略定位。

如果具备足够强大的资源积累和云计算全面布局能力,全面运营云计算也未尝不可,也许将由此诞生新时代的能与IBM叫板的巨头公司也未尝可知。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IT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软件开发商,如果不能全面运营云计算,背靠着“大款’这颗大树来乘凉,借助其云计算平台,结合独家资源,衍生出适合自身的新模式和新服务,也能取得一席之地。

比如,金蝶的“Kingdee K/3项目”,就是借助了“大款”微软的云计算“Azure”平台,全面将ERP计算服务进行了模块化、服务化,使得企业可以按需选择云服务。而金算盘的云计算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则是基于微软的.NET技术体系而开发的。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 篇4

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于2011年5月18-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上海代表团作为唯一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组团参加此次大会的团体,成功组织了一批上海市在云计算领域当中的优秀知名企业参加了此次会展,并在上海专场分论坛当中发表了带有政企融合特色的云计算主题演讲,成为整个大会重要的亮点之一。

上海代表团方面的组织者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在今年年初就将此次大会定义为今年上半年云海产业联盟市场推广的重头戏之一,原本希望此次大会可以在上海举办,后因种种原因无法成行。为此,云海产业联盟于4月11日在市北高新技术园区举办了一场云海论坛活动,邀请了云海产业联盟旗下的成员单位、各市区委领导及各大知名媒体等两百余人参加此次论坛活动,发布一批解决方案,签约了一批云计算项目,为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提前做好了预热工作。随后,在5月13日,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发改委联合发布了《上海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确立了上海云计算产业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对上海未来几年云计算如何来推应用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5月16日,云海产业联盟与台湾云端产业协会代表团在上海的杨浦区创智天地预先进行了一场“沪台云计算高端对话”,联盟组织了一批沪上优秀企业参会进行交流,组织台方参观了盛大网络,云海产业联盟与台方签署了《云海产业联盟与台湾云端运算产业协会云计算合作意向书》,会议结束后,沪台双方均表达了希望海峡两岸积极交流合作的愿景,为后续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上海在行业、政策、外联等三方面对云计算应用展开了轮番的攻势,为此次上海组团参加云计算大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大会上海代表团总共派出了二十六家企业参会,上海联合展区中共展出了CETC 32所(华东电脑、华讯网络、华存数据、普华基础软件)、华为技术、英业达、闸北产业基地(地面通、天脉、数据港、市北高新)、世纪互联、勤方、浦东软件园、普元、万达信息、杨浦创新基地(汇和、奕华、科企软件、有孚、创智天地)、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等26家企事业单位;大会特展展区中展出了引跑科技、EMC、eBay、泰迩睿等上海知名企业;上海专题论坛上,经信委领导、闸北区科委、华东计算所、华为技术、普华软件、软促中心均发表了精彩演讲;还有更多的上海知名企业参与到了此次大会当中,据初步统计,上海代表团此次参加大会的总人数就超过了300人。上海以实际行动向参会人员展示出了自己对云计算的理解和支持,参会企业对此次会议均表示了认可,对此次大会所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均表现出了热切关注。

上海展区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学习,有企业单位,有政府机关,也有专家学者,他们对此次上海组团参展的反响均十分良好。在上海展区仅仅200平米的小范围内涌出了大量的信息量,任何人都能在展区中找到令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其中,中国电子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汝林,中国电子协会副秘书长林润华代表中国电子协会对上海的展区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对每一个展区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云海联盟的运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结束参观后表示,上海代表团的此次联合参会在高层中的反映非常良好,已成为整个大会最重要的亮点之一,上海展区已成为大会的热门话题,上海做为云计算五个试点城市之一在云计算应用方面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一些兄弟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均在交流中流露出了希望向上海取经的想法,希望将上海的经验复制过去以期能更好的开展当地的云计算工作。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 篇5

1)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是服务。服务的实现机制对用户透明.用户无需了解云计算的具体机制,就可获得需要的服务。

2)用冗余方式提供可靠性。云计算系统由大量商用计算机组成集群向用户撼供数据处理服务。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系统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增加。在没有专用的硬件可靠性部件的支持下,采用软件的方式.即数据冗余和分布式存储米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高可用性。通过集成海量存储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云计算系统能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失效节点,并将失效节点排除。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4)高层次的编程模型。云计算系统提供高层次的编程模型。用户统过简单学习,就可以编写自己的云计算程序,在“云”系统上执行.满足自己的需求。现在云计算系统主要采用Map一Repduce模型。

5)经济性。组建一个采用大量的商业机组成的集群相对于同样性能的超级计算机花费的资金要少根多,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研究 篇6

第一,通过对软件程序在企业管理程序中进行应用,在当前云计算应用实现方式中,多是利用网络浏览器来对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传递,这有效的实现了资金和费用的节约。

第二,网络服务。主要是通过对实际软件程序的利用,从而使研发人员更好的参与到计算机网络实际应用的开发中来。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 篇7

根据预测,201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美元,相关产业总值将超过4 500亿美元。到2014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更将达到1 480亿美元。看准了云计算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于2010年10月确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大城市作为国内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示范城市,这也标志着国内的云计算开始在国家的主导下,从概念逐渐走向应用层面。目前,中国已有至少20个城市宣布推出云计算规划,几乎所有的IT设备和软件厂商都已宣布进入云计算领域。

点评:云计算建设切忌追求规模,避免盲目推进和重复建设,要进行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何进行云计算建设,可关注6月15日IDC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建设指南》报告,该报告提出中国企业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的路线图。报告是基于IDC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现状的充分调研,并结合了IDC全球云计算专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企业和组织提供建议,使最终用户少走弯路,能够快速、成功地部署云平台。

中国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 篇8

这篇文章如果就这样结束了,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未免令人扫兴,现在让我们假设,如果中国的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存在,它会是什么样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提及并不存在的“中国的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大约是看到别的国家有这样的规划,因此推想中国也应该有,但事实上中国确实没有。所以文章应该先从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规划谈起。

1、人大代表:应制定国家级云计算战略规划

2012年0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斌建议,制定国家级云计算战略规划,促进云计算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一信息告诉大家,已经有人知道没有这样的规划,并希望国家制定这样的规划了。此前,倪光南院士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

廖仁斌认为,云计算被国家“十二五”规划列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使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成为“即开即用”的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加快云计算的发展对我国打破国外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壁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廖仁斌为此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例如,主张大力推进应用创新,促进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调整推进方式,由政府推进向市场拉动转变。二是抓住应用创新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云计算的普及发展。等等。

难点在于,要制订国家级的战略规划,首先要就云计算是不是“国家级”的,达成共识。如果真认为云计算会带来某种“根本性改变”,也许这种共识更易达成。其次对规划要针对解决的问题,也要达成共识。众所周知,云计算当前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如果大家真的认为有必要“由政府推进向市场拉动转变”,也许这种共识更易达成。

考虑到“宽带中国”战略历经波折才提上国务院议事日程,“云中国”要想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现实是,云计算现在更多还停留在“部门级”水平,可以纳入专项规划(科技规划或产业规划),但暂时难以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

2、中国与世界看到的云计算有何不同

制订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前提是,事情具有全局战略性。比如以往提“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因此才有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5年通过的“国家级”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云计算是否取得了信息化这样的地位呢?我们不妨实证观察一下,信息化有六个要素: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人才和政策法规。云计算在中国,目前更多被当作科技和信息产业,科技对应科技部,信息产业对应工信部;即使云计算在信息化中五脏六腑俱全,也要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才能谈得上国家级战略规划。以目前条件,由科技部制订《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信部制订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是具备条件的;但制订国家级战略规划,还只是美好的愿望。

从实质问题来看,中国和世界对云计算的战略认识,是有差别的。中国从科技、产业两个角度看,是高度重视云计算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从这两个角度充分肯定了云计算。国家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提出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明确了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科技和信息产业都很重要,但都有国务院下具体的职能部门来管。在全局和战略这两项上,都还提不到“国家级”上来。由于技术和产业驱动,一旦从战略上缺乏其它要素(如需求和应用)的制约,重复建设问题往往只能在局部上解决,这是规划顶层设计上的问题。

美国发展云计算有自己的国家级战略考虑,它并不以科技、产业这两点为云计算的重心,2009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的长期性云计算计划,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继续朝着基于服务(与技术和提供商无关)的环境迁移”。强调把云计算作为工具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提高政府打造透明、开放、参与型政府的能力”,“支持政府机构完成其使命”。日本2010年2月提出的智能云战略强调,一是促进云服务的多样性应用,二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云技术及周边技术,同时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推动创新,此外还有建设电子政府云。总之都是落在业务本身上,而不是技术上。

由此可见,中国眼中的云计算,更多具有1.0的特点。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云计算,更多具有2.0的特点。云计算1.0是指技术和产业驱动的云计算,云计算2.0是指需求和业务应用驱动的云计算。

说明这些,是为了使大家先有个全局概念,不要误以为下面介绍的云计算规划思路,是全面的国家规划和战略规划,它们只是分散在国家下面各个局部的想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局部性;也不要苛求这些规划面面俱到,有些局部引发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全局的条件具备后才能够解决。

二、从科技发展角度规划云计算

2012年6月,国家科技部推出《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并报批国务院,从中可以看出从科技这个重要视角对云计算是如何规划的。

这一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在云计算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若千重点区域、行业中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实现云计算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化,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领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使我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目标包括:(1)研究建立云计算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制技术评测工具与平台,开展评测服务;(2)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研制重要系统,形成面向区域、重点行业的各类云服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3)开展关键技术与系统的应用示范。

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主要是:

(一)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包括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云计算系统核心软件、硬件设备、应用服务示范平台及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评测方法,制定云服务评测指标体系规范,研制配套的评测工具,建立测试环境和平台,并开展评测服务。制定适应不同行业需要的云计算安全要求和评测方法标准,保障云服务的网络和信息安全。

与产业部门对标准的规划重点在服务和运营不同,科技部规划侧重的是技术体系。

(二)突破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

突破支持万级并发任务的云服务器节点技术,支持十万量级节点有效交互的数据中心互联网络结构与通信栈技术,支持身份认证、加密与隔离的硬件安全技术,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共享与管理技术,资源调度及弹性计算技术,服务器虚拟化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突破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发和运行环境、用户信息管理、运行管控、安全管理与防护、应用服务交互、云计算智库等共性支撑技术。开展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掌握云计算环境下用户身份管理技术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的安全防护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云计算网络技术,突破云计算数据中心虚拟化、大带宽环境下的存储与数据网络融合、虚拟机接入、多用户数据隔离、跨集群通信与数据迁移等关键技术。研究云计算数据中心 (包括新型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模块化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关键技术。

与产业部门规划重在产业化不同,科技部规划侧重在技术研发突破。

(三)研制云计算成套系统

突破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大规模数据管理与处理、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才,研制按需简约的云操作系统、EB级云存储系统、支持亿级并发的云服务器系统、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发相应安全防护产品与软件,形成云计算技术产品体系,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云操作系统及云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软件研制;(2)亿级并发云服务器系统研制;( 3) EB级云存储系统研制;(4)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制。

从历史经验看,这方面规划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把指导思想中的“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落到体制机制的实处上来。这个应用,不应停留在验收前举例说明式的“应用”水平上,要真正与产业化结合。在这方面,科技部与工信部需要理顺关系。

(四)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推动产业发展

从实际运行来看,发改委和工信部相当重视应用示范,特别是地方的应用。科技部规划的应用示范侧重于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区域性的云计算公共服务示范系统,以及重点行业应用示范。

三、从信息产业发展角度规划云计算

据媒体披露,工信部正在制定一个云计算产业战略规划。

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一直致力从产业发展角度推动中国云计算发展,2008年以来,一共颁发了大约300张IDC牌照,这些IDC成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信部与发改委曾于2010年10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积极的扶持促进政策,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的试点示范工作。 2011年,支持建立了有200多家企业参加的中国云计算基地联盟,指导联盟对各地数据中心进行统筹规划。

综合各方信息,我们试图归纳工信部在发展云计算产业方面加强规划引导的一些可行思路: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和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全国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云计算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云计算应用。

结合软件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的应用需求,加快研究并制定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开展云计算规划工作,以指导云计算产业发展。增强对云计算和应用的调控,加强各地方云计算中心的规划论证与建设审批工作,抑制重复建设和不当投资,并注重增加国产软硬件产品与设备的采购力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土应用,推动行业云逐步成为现阶段中国云计算的主要形态。对掌握在各个行业、各个垂直的部门中的有价值数据进行挖掘、及时提供服务。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硬件核心装备和云操作系统,从云计算基础架构到运营,再到软件服务促进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厂商协同发展,共同完善产业布局。

1)着力抓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安全产业等“十二五”规划落实。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软件业在主要城市的集聚发展和变大变强。组织实施好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专项,创新服务运营模式,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强调在软件服务业基础上发展云计算产业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进一步看到大数据可能重新定义业态这一前沿趋势。

2)加快培育新兴业态,不断拓宽应用市场。把握ICT融合趋势,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支撑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发展面向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基础良好、开展增值税扩围试点的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向其他有条件地区拓展。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工信部的又一特色。云计算要在两化深度融合中,对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发挥积极作用。

3)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产业链协作。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培育一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小型微型企业和新创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梳理工作流程,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按:这里不光是产学研)协同的工作体系。抓龙头企业,是产业部门的传统和优势,是使应用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支持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发,推动产业化,逐步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控关键技术产品。产业部门规划研发,与科技部门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技术的应用“出口”。

1)根据我国产业基础、未来技术趋势和应用需求,充分利用产学研用资源,加强对云计算相关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和应用试验,建立云计算研发、实验和产业化应用平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建立云计算示范工程,以项目应用带动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2)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核高基”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重点突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关键软件技术。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应用推广。开展工业软件试点示范,逐步完善产业链。

三是加强云计算应用示范推广,面向具有迫切应用需求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以大型云计算平台建设和重要行业试点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

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省市和适当领域开展云计算应用试点,通过实际应用提炼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内容需求、服务模式和应用效果,完善关键技术,探索商业模式,提升公众和用户的接受程度和信心。同时,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和联盟开展商业性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商业实践,培育龙头服务型企业和品牌,带动云计算产业发展。与科技部规划相比,行业应用示范是个交叉的领域。

四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光纤宽带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为云计算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网络基础支撑。

五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云计算以及服务的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构建云计算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云计算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尽快启动云计算技术以及服务的运营管理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我国在国际云计算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对产业部门来说,规划标准除了考虑技术因素以外,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因素作用,以市场立标准。

六是加强行业监管和环境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云计算的服务供应链的管理,对服务提供者的基础资源情况、运维能力、安全资质、信用水平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监管。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市场行为,避免垄断和恶性竞争。结合云计算应用的特点,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对个人隐私和数据进行保护,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云环境下我国的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行业监管主要是产业部门职能,工信部在其中担负主要的责任。

四、从地方与行业发展角度规划云计算

除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之外,中国云计算规划的一个特色是,地方、行业和企业也在从不同角度,规划自己的云计算未来。

1)区域性的云计算规划雄心勃勃

目前我国有20多个城市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成渝、东北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

北京市发布的"祥云工程"行动计划,预计2015年形成2000亿元产业规模,建成亚洲最大超云服务器生产基地;上海市发布的"云海计划"三年方案,致力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1000亿元;广州市部署的"天云计划",预期到2015年,打造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达到国内云计算应用领先水平。陕西、福建、天津、黑龙江、重庆、宁波、深圳、武汉、杭州、无锡、廊坊等省市均加强了对云计算产业的研究与部署,并联合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积极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搭建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和政务云平台三大云计算服务平台。

2)行业云计算发展形成云行业与行业云共生格局

在市场趋动下,中国云行业正在形成。浪潮、联想、用友等一批IT软硬件企业,正转型为云服务商;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在大举向云计算转型,成为“云管端”企业(包括华为)。在这一背景下,许多ICT企业都制订了本企业的云计算规划,例如《中国电信云计算服务发展总体规划》。

行业云也即将形成。未来3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1.5%。与云计算规划的火爆相比,云计算应用规划是一个盲点。需求方可不可以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不让供应商牵着鼻子走?信息化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这并非不能做到,只是现在没人在云计算上想到这么去做。

3)地方与运营商合作的“西数东送”规划

在地方云计算和运营商云计算分别推进过程,还产生了跨地域跨行业的一个子集,就是西数东送。意思是云服务商与西部地区合作,开展以建设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向东部发达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事情的缘起是,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数据计算过程中对电力的消耗越来越大,象阿里巴巴产生的交易数据,已经超过了谷歌,对杭州市的供电和环境,都带来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谷歌在内在全球云计算服务商,都在寻找一条既节省电耗又保护环境的云计算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电力、环境资源,利用这些条件建立数据中心,可以形成云计算资源上西部供给与东部需求之间的配合。

鄂尔多斯在这一背景下,正在成为西部硅谷。2011年 9月9日,世纪互联鄂尔多斯超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项目开工。浪潮集团、金蝶、用友、北京双州科技、鄂尔多斯鼎联数码等企业已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签订了合同,华为、腾讯等知名IT企业也向鄂尔多斯投向战略的目光。

鄂尔多斯市政府已经将云计算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与能源重化工、装备制造业并列为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鄂尔多斯计划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传送数据信息替代煤炭运输和电力输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模式,把该地区打造成辐射西北、服务全国的云计算资源供应基地。鄂尔多斯为了发展云计算产业,将为企业直接供电,甚至将来可为云计算产业建设自备电厂,可以将发电成本控制在0.17元至0.2元之间,再加上上网的费用和税金,最终电价可以控制在0.28元左右。这意味着可以比北京省一倍,比上海省两倍以上。

鄂尔多斯人说: “现在是用资源来换取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势,通过云计算信息由‘西煤东送’、‘西气东输’变为‘西数东送’。”

与西北地区相望,西南地区也不落后,重庆、成都纷纷规划建设大规模的云计算基地。

据媒体报道,2011年10月26日,中国联通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18万台服务器的西部数据中心,这是中国联通在国内最先开建的区域性数据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两江新区提速打造信息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依托数据处理拓展增值业务的重要支撑。

中国联通西部数据中心项目将以互联网数据处理为主,并依托数据处理开展系列增值业务。该中心总用地250亩,投资40亿元,建成后可达到2万个机柜的装机容量,18万台服务器规模。该中心除为全球客户提供数据处理服务、服务坐席外包等,还将为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提供通信基础设施、充足的互联网带宽(在岸、离岸两部分)、云计算服务,以满足园区高效、快速、安全的计算承载、网络互连、信息交互。

中国移动也不甘落后,2012年2月22日,成都市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正式签约“中国移动西部数据中心”项目,该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本省及全国提供更好的通信和信息服务。

中国移动西部数据中心主要发展IDC托管业务,同时也兼顾四川省网集中化的IT支撑平台、核心网、业务平台的需求。数据中心规划占地400亩,计划投资6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二期工程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投资42亿元。

此外,一批国际巨头也看好西部数据开发,SAP在中国的云计算中心有望落户成都,其它外企也在跟进之中。新加坡太平洋电信大中华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中。

西数东送一旦成为现实,不仅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大数据、绿色数据的计算需求,而且为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也成为摆在东西部地区面前共同的难题,需要国家统筹协调,避免投资浪费。

4)民营企业的云计算规划具有云计算2.0亮点

以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纷纷进行了市场导向的云计算规划,其特色在于具有云计算2.0的先进理念。例如阿里巴巴云计算主要是基于数据的商务云。阿里云规划准备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在云计算领域“六个一”工程的发展目标。这六个一分别是:形成一套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构建阿里云计算的产业链;构建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打造数据分享的第一平台;联合一百家提供有影响力的云计算服务企业,形成云计算产业服务联盟;培养和引进一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推动一百万家企业使用云计算服务;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超过一千亿元。百度云平台专注于面向WEB应用开发,更是走在了云计算2.0的前沿。

国内专业机构认为,我国云计算产业已走过市场准备期,即将大规模突破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多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到"十二五"末,产值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从根本上说,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从市场中发展出来的。市场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实际的重要尺度。

纵观我国云计算规划的发展,可以看出,除了所谓“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不存在之外,各个方面、各个局部的云计算规划,可以说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就是部门、地方、行业和企业规划的集合体。中国云计算充满活力,正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由于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缺失,中国发展云计算群龙无首,但让我们乐观而悲壮地以古诗自我激励:

上一篇:作文 什么是幸福下一篇: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