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共11篇)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另外,根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今学生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的现状,特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1.合作探究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那么除此以外,读了莫怀戚的这篇短文,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样的触动呢?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关爱,而我们又回报给父母了多少呢?疼爱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则不容易做到。学了本课,你的思想和今后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交流一下。
细读感悟 1.组合作交流
(1)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给予了你千般的爱,万般的宠,那么你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3)你看到或听到过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县电视台要采访我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学生,如果你被采访,你想说些什么?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评选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课外阅读“古今孝道”故事。2.两周后召开“我最孝”班会。
3.月底召开“古今之孝”故事会(吴孟代亲供蚊噬、黄庭坚为母洗溺器、陈毅为母洗内裤……)。4.阅读课外书: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播放满文军《懂你》的歌曲,以结束本课
五、反思…… 附:
(一)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
董永原本是山东高宛县的人。东汉末年,藩镇割据,盗贼四起,董永看到山东不太平,就带着年迈的父亲,到湖北德安避难。没过多久,董父得了了重病,请医吃药毫无效果,离开了人世。董永悲痛至极,而且自己为避难漂泊之身,哪里有钱买棺埋葬父亲呢?无计可施。当地有位姓裴的富翁,闻而怜之,就借钱给他,让他买棺安葬了父亲。于是,董永卖身为奴,进了裴家。(这个情节是正史上记载的,根据当时的社会,是可信的。)
一天董永奉主人之命,外出办事。办完事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丰姿美貌的少妇,上前与他攀谈。少妇说:“你没有娶妻,还是一个光棍;我是个被丈夫离弃的少妇。看能否给你做妻子?”董永是个老实人,在当时社会来讲是个忠仆。他回答这位少妇说:“这件事,我自己不敢自专,须禀告主人”。少妇笑说:“痴郎,你怎么这样的怕主人?既是这样,我与你一同前去见你的主人”。董永乃带着这个少妇,同返裴家。裴翁做主他们的婚姻,令成夫妻。并让他们在一百天内,织出三百匹绢布赎身,做自由的农人。从此天起,这个少妇日夜纺织绢布,快速异常,非常人可及。一百天的前一天,将三百匹绢布交给裴翁,裴翁无话可说,按照他自己说的诺言,退给了董永的卖身契,由此,董永做了自由的农人。
董永方得脱离奴藉,少妇忽然向董永告别,说她马上要走了。董永哭着说:“你为我赎身的恩德,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你怎么就抛下我走呢?”少妇答道:“你我夫妻一场,我也舍不得你。但是,我是银河旁的织女,天帝念董郎孝心,令我下凡相助,今百日缘满,当回去向天帝缴旨”。少妇说完便不见了。现在湖北省的孝感,原来叫德安,即是因为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所以改名为孝感。民间原始讲的这样情节,与后来《天仙配》中的情节不同,但都是崇孝的神话传说。《天仙配》其实是按照这个原始神话传说,夸张成为”老槐树开口做媒“的神话。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是《二十四孝》这本古书中的一孝,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代代以此激励为人要讲孝道。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看过中国的《天仙配》,这是我国有名的以孝为主题的戏剧题材传说。这本《重编二十四孝》,我们应该读读,古为今有嘛!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2
但在学生心中, 初中物理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 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一定的畏难心理。所以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适时转变教育教学态度以及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式的物理教学侧重教师的“教”, “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生硬。新形势下, 传统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格格不入,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人教版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其中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甘失败的精神。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教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运用现有的表面现象, 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原理和科学规律。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轻松、积极、活泼和兴奋的状态中积极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转变教学态度, 拓展教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实现成功的教学, 就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内容, 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兴趣, 便于理解。如, 在讲解光速、声速等内容时, 就可以用雷电现象、飞机在头顶飞过的情景等生活实际来解释, 这样简单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题研究”等适应实际生活与学生需求的板块出现的原因。因此, 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板块。例如, 在讲解新能源时就与时代联系得十分紧密, 现如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发展需要很多的能源, 而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正面教育, 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自尊心很强, 心理较为敏感, 思想易于极端化, 加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学校、家庭、学校以、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由于物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更需要物理教师讲求授课方式的技巧性与科学性, 注重采取正面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有效地辅导, 循循善诱, 适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克服学习难题的自信。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问题要百讲不厌,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加学习动力, 同时起到对其他学生推进鼓励的作用。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掌握批评方式与力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不能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通过正面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与身心素养的双向提高。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更新观念, 转变教学态度及改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3
“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三节,教材从印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在阐述印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和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印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印度有利于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印度的发展。国家的学习总是相同的课程结构:位置、环境、工农业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国家,是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联系生活;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录像等资料,利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辨证看待印度的发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种图片、音乐和数字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总结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古老的印度音乐,展示一组独具特色的印度图片(服饰、舞蹈、蛇表演等),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
(课件播放)出示本节课标题——印度。
(提问)你知道印度吗?是否能说出一些你所了解的印度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从图片和音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领略它的风采。
(进一步了解)展示多幅印度人生活等方面的图片。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讲台,将收集的关于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世界奇迹——泰姬陵的故事和资料,介绍给大家。
印度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提问)出示世界地图,答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回答印度主要的邻国有哪些?它们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引导学生读图回答,提醒学生——邻国分为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两类)
(教师总结)印度位于亚欧大陆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陆上西临巴基斯坦,北临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邻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印度与巴基斯坦共同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其在北部和东北部两处与中国陆地接壤。
点睛:学生在学习邻国时,容易忽略或忘记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通过此处的活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比较找到的7个邻国,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
(提问)读图回答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各类地形是怎样分布的?
(教师总结)印度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分3个主要的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与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学生活动)印度附近的主要河流有几条?请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其流向。
(教师总结)印度附近的河流有两条:恒河——发源地在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印度河——发源地在西藏自治区,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知识补充)展示恒河的图片(教徒沐浴),介绍印度圣河;简单介绍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地区。
(知识巩固)检验学生对第一部分知识学习的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地形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从中国西南边陲进入印度,你将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与线路?
点睛: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轮船是理想的交通方式。路线: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
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
(导入)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七。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科技队伍,其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其经济要迅速步入现代化社会,还有着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1.人口
(课件播放)图片“印度众多的人口”。
(提问)读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回答问题: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10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约2倍)③从1950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增长数越来越多)读表7.1,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活动)①比较印度和中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压力的差异。②印度人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有不同的意见,你对此有何看法?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印度组和中国组,根据各自意见,展开小组辩论。
点睛: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
2.水旱灾害
(联系生活)你是否了解印度的饮食?你能说出印度的哪些著名的菜名?(咖喱饭等)印度的传统服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纱丽,轻、薄等)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咖喱等香料,妇女喜欢穿纱丽?这和当地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印度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复习应用)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①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②印度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全年高温,旱季炎热干旱,雨季高温多雨)
(教师总结)印度这样炎热的天气,会令人食欲大减,也会令食物变坏及滋生细菌。在食物中加入咖喱这样的香料,既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也能促进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时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适合印度的天气。
点睛: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所在。地理知识中关于气候的内容令很多学生都头疼,如果能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欣然接受。
(学生活动)读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表1。
(知识迁移)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帮助学生分析并总结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2)。
(教师总结)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异常的影响,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导致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出示印度的水利工程图片)。但是,严重的水旱灾害还是成为了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4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散
步》教学设计
成都航天中学
许咏秋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2.品味词句,说说文句所含情理。3.体会情感,传承尊老爱幼传统。【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语言品味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读课文2~3遍,了解故事梗概。3.搜集一二个尊老爱幼的故事。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搜集的尊老爱幼故事。
二、学朗读,感受亲情
6.听读课文(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7.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8.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母亲、“我”、妻子、儿子。在散步的过程中,母亲因为有病,要走平顺的大路;“我”的儿子要走有意思的小路,产生了分歧。
三、品词句,领悟亲情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9.《散步》这篇文章,通过平凡的事表现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肺腑,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值得学习。请再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述四个人物的语句,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勾画、朗读、品味,分析这些语句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1)我喜欢“母亲”。理由是:
(2)我喜欢“丈夫”。理由是:
(3)我喜欢“妻子”。理由是:
(4)我喜欢“小孩”。理由是: 参考答案:略。
10.“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的“熬”字换成“度”或直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熬”字更能体现母亲的身体弱,多病。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度”则不能表达这样的效果。
11.文章末尾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四、学写法,突出亲情
12.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如果换一个角度,你还可以为本文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为什么?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如果表示赞同,理由可以如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如果不赞同,可以围绕本文标题不能揭示文章中心关等谈理由。参考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以上标题与文章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以上标题与文章线索相关。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13.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在文中把它们勾画出来,并采用旁批法注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处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句中的“新绿”、“嫩芽”、“水泡”透露出了初春的气息,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不波粼粼的鱼塘。”“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不仅表现出初春的特征,更突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衬托出了母亲愉快的心情。两处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14.课文中有不少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读读课文,至少画出两处这样的句子(例句除外),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参考答案示例:(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好处: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
五、说故事,回忆亲情
15.说说你在家里感受到的亲情故事。
参考答案:略。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对亲情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请你回家之后,为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人做一件事(如洗衣、洗脚、做饭等),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并将这件事写下来,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略。
第3页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5
师:早上,爸爸、妈妈送你上学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愿意和新认识的朋友分享你的感受吗?
生1:校园很干净、很美丽。这里没有幼儿园的滑梯、玩具,因为我们是小学生了。
生2:我看到学校门口写着几个大字,老师告诉我们那是我们学校的名字--幸福小学。
生3:我看到哥哥、姐姐在做游戏,听到了他们的笑声。
生4:校园里有月季花、松树,还有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生5:我看到校园里写着“欢迎新同学”的大字,教室里还贴着《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课件出示“欢迎新同学”“幸福小学”等字)
师:谁认识这几个字?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你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学校很漂亮,也很热闹。
生2:我喜欢学校。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唱歌、跳舞、做游戏,还能学到好多知识。
生3:学校里有很多好看的花和树,还有许多故事书,所以我喜欢我们的学校。
师:我们的学校优美、整洁,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小伙伴尽情地玩耍、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所以我们要热爱学校,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争做优秀小学生!
师: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高兴!
生2:我觉得很快乐。
生3:我很激动,因为我们的学校太好了……
师:有很多孩子都和你们一样,你听!他们在上学的路上还唱着动听的歌呢!
(课件出示《上学歌》,引导学生看着歌词学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还发了许多新书,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语文书吧。(实物投影出示课本封面)
师:(指“语文”两字)你认识这两个字吗?
生:语文。
师:语文书里有许多优美的诗歌、古诗,还有有趣的故事和动听的歌曲,我想找到它们,该怎么找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生1:看目录。
生2:看课文的名字。
师:快点看看目录,哪篇课文的名字最吸引你,就翻到那一课,看看插图,认识字的宝贝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看书,有的迫不及待地和同桌交流,还有的举起小手,向老师问字)
师:小朋友们,看着你们兴奋的笑脸,老师就知道,一定是语文书里的内容吸引了你们!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生1:我在书中看到了“月”字,而我就叫小月,我的名字都出现在语文书里啦!书里还画了一个月亮,和“月”字好像啊!
生2:我也发现了,“山”字就像一座大山。多好玩!
师:有趣吧!老师告诉你们,语文书里这样有趣的字多着呢!
生(七嘴八舌):在哪呢?第几页?(一听老师说完,学生就开始动手翻书)
赏析:针对入学教育,老师不是生硬地说道理,不是单一地引导学生看书,而是把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第一天入学,孩子们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因此,从一接近校园开始,他们的眼睛就在搜索新奇的、和幼儿园不一样的事物,他们的耳朵就在捕捉好玩的、与从前不同的声音。从校门到班级,一路的所见和所闻已经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头脑,此时的语言交流,必定如开闸之水。相互的交流中,生成的是孩子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对上学的渴望。这就是“情动方能辞发”。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书,不是机械地讲语文书多么有趣,多么精彩,而是让学生自由地翻看,因不识字而产生的似懂非懂的读书体验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期因象形字引发的自主翻读就是最好的验证。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6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体会孔子的旅途之苦(教学重点)
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读一读。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读了这个句子,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说说“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露”是露天、野外的意思。所以整个词的意思
就是——
生:在风中吃饭,在露天地里睡觉,形容旅途辛苦。师:谁能用这种方法理解一下“日夜兼程”? 生:白天晚上都在赶路。师:再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试着完成下面的作业: 一路上,孔子饿了(),渴了(),遇到河流(),雨天()。
(想象孔子在各种情况下赶路,体会旅途的艰辛。)
生1:我仿佛看见孔子在烈日下赶路。饿了,就以山上的野菜充饥。
生2:我仿佛看见孔子早上、中午、晚上都在赶路。无论是狂风怒号,还是倾盆大雨,他都不停歇。
师:再读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生1:孔子赶路很辛苦。生2:孔子赶路很着急。生3:他很好学。
师:谁把这种感受带入课文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和洛阳有多远吗?相距上千里,一走几个月。
生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孔子真不容易,走了几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课文用一个词概括写出了孔子历尽艰辛。生:终于。
师:到达洛阳后孔子会变成什么样呢?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猜想一下风尘仆仆是什么样子吗? 生1:身上全都是灰尘和沙子。生2:身上都是泥。生3:看上去很累。
师:对,这就是“风尘仆仆”。师: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这样辛苦,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师:孔子真是求知若渴呀!所以他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赶路。赏析:《孔子拜师》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辛苦的精神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氛围,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故事,逐渐体会孔子在求学的途中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不畏艰辛的。教师紧紧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这几个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解释词语的方法,即先分析字面意思,再体会词语背后的含义。在想象交流中领悟,在感悟之后再指导朗读,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朗读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孔子谦虚有礼的品质(教学难点)
师: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生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师:读完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2:孔子很有礼貌。师:从哪体会到的? 生2:上前行礼。
师:这是从孔子的哪方面看出来的? 生3:行动上。师:还有呢?
生4:老人家、您。
师:这是从哪方面看出来的? 生4:语言上。
师:从这里能看出孔子真的是非常有礼貌。(板书:有礼貌)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遣词造句。„„
师:孔子连忙说„„
生: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师:要拜师,对老师要怎样? 生5:尊敬。
师:说话也要怎样? 生6:有礼貌,诚恳。
高中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反思 篇7
一、人教版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
新编教材在编写体例和行文中, 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 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比如:模块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通过渗透现象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 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 如果玻璃纸内外均为清水结果如何?通过启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讨论、总结物质跨膜运输发生渗透的条件: (1) 有半透膜; (2) 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从而为本节主体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 (白菜加盐渗水、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微观的角度 (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 去认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学习新知识。
2. 不足。
(1)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课后习题的要求不一致, 课后习题的难度偏高, 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编者可能对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状况不太了解 (大多数地区初中没认真地教与学生物) , 所以教材编写的起点较高,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章涉及的知识点太多, 大多数学生很茫然。 (3) 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上有待调整, 如: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一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最难学的蛋白质部分放在一章的开始, 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 学生没有一定的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怎么去学?在本节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名词, 如:腐生、寄生、染色质等。 (4) 每节内容开始的讨论题语言不够简练、好多处的说法有点不知所云。 (5) 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教师汲取新知识和教研的时间大大减少, 不利于教师的尽快提高和成长。
二、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老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教学改革的亮点。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的恰当把握。
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多种形式并举,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编教材的使用上, 教学方法应多采取启发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 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 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 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2. 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课上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指正即可。教师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验中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3. 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手段, 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建议
1. 依赖教材、囿于教材, 不能对教材进行精加工, 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作为教师应研究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新教材的变化, 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 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扩大课改的影响, 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 发扬合作教学的精神。
2. 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流于形式, 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广度, 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了, 应减少一些低思维量的问题。
3. 一定要深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为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确定的活动, 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为活动而活动。
4. 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仍然要注重双基教学, 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极地地区”教学解读(人教版) 篇8
知识与技能: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特点。初步学会根据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辨别方向。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临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及目前我国四个极地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基本识图能力。通过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读图析图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保护极地地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属于世界地理部分。该内容独立成为一章,这是因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1)培养读图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会看懂地形图、板块图、气候图、景观图等。学习七年级下册内容时,学生接触到很多区域图。但有一类图,学生几乎没有学过,那就是方位投影图。方位投影是让一个平面与地球仪相切或相割,以这个平面作为投影面,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形成投影网。其特点为:经线为放射直线,纬线为同心圆。教材图10.1和图10.2分别为南北极方位投影图。这类地图较难理解,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读图,以南极方位投影图为例,通过一步步深入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图的中心点是哪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延伸的一系列直线是纬线还是经线?图中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纬线还是经线?图中如何确定方向?请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再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一起探究北极方位投影图。在教学中紧抓地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不仅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民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能使新知识的获得更加顺利和有效。讲南极固体淡水资源时,教师可呈现中东地形图,启发学生讨论:南极众多的冰山是否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如果可行,怎么运输?怎么解决运输途中冰山的融化?讲南极丰富的煤炭资源时,可运用大陆漂移说,启发学生探究: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却发现有煤,煤是怎么形成的?煤是怎么到南极的?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逐渐形成迁移能力。在掌握当前知识的同时,使先前所获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3)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贯穿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讲极地地区环境保护时,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及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和“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名义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考队员精心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是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巧妙设计的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自觉维护身边的自然环境,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教学方法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过多个地理区域,开始有一些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初一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学习热情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将本节内容作为探究素材,从而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结合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自愿组合为主、适当分层组合的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自选合作伙伴,笔者再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小组合作实例1】独特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极地行”环节,分组设计如下问题:①在地球上有没有所有经线同时经过的大洲和大洋?读教材图10.1和图10.2合作寻找答案。②去极地地区之前人们要做好哪些着装上的准备?自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图10.5合作探寻答案。③两地地区分别有哪些壮美的景观?④两极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有动物?⑤两极地区是否都有人长期居住?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寻找两极地区的位置,培养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小组合作实例2】科学考察宝地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探险行”环节,分组设计如下问题:①假设现在真有机会随着科学家到极地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②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又是什么目的?③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有什么能吸引他们?④北极又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⑤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通过大量图片及资料展示,让学生明确极地地区是巨大的资源储备库,激发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兴趣,关注两极科考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科考工作的艰辛。endprint
【小组合作实例3】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中,可设计成“驴友的呼吁”环节。人们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和个人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做着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行径。据此,可分组设计讨论:①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②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怎么做?③对于个人而言,有哪些能做的环保行为?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如何让大家都重视起来?可以在学生讨论之后,布置一项课后作业,向全校师生做一次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表演体会情境教学法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充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学生作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个体,在角色表演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快乐之事。教师再及时引导,给予赞扬和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演情境实例1】独特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扮演南极地区的企鹅,向大家展示企鹅的种类及各自生活习性。南极地区有七种企鹅,分别是: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教师可以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自荐、推荐相结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角色需要,选择合适的学生表演。其中,帝企鹅、王企鹅选择高瘦的男生,阿德利企鹅选择中性穿着的女生,金图企鹅由穿着时髦的学生扮演,帽带企鹅选择高大威武的男生,喜石企鹅选择小巧袖珍的学生,而浮华企鹅就由班上面色红润的学生扮演。由于学生自己扮演角色,对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将学生对于企鹅这种可爱动物的兴趣转移到整个南极地区来,为后面介绍南极资源宝库埋下伏笔。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习新课文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图片,谁能说一下你看了这幅图有何感受?温暖、其乐融融。。。是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篇让人感到温柔和其乐融融的美文《散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10=5+5)(默、朗结合,品味意境)(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15)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人教版二年级名师授课教案 篇10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老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3、读词语比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响亮。)
(1)小组比赛。
(2)男女生比赛。
(3)小老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最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行组词,形近字比较。
5、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十几个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张的气氛。
(1)试读。(2)指名读。(3)学生评价朗读。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 篇11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虽然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农村,但对于农业生产比较陌生,毫无生活体验可谈。再加上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基本没有前认知,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呈现上并不生动,所以消除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必须考虑的因素。学生对乡土农业案例和图片资料比较感兴趣,通过引领学生搜集、整理乡土案例和图片资料,以此拉近心理距离、唤起求知欲;同时可降低教学的重心和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的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通过研读组图,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四、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准备:①提前3~4天,让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太仓的农业生产情况写一段文字,要求体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合作学习的案例素材);②下发导学学案(内有案例材料:北京种竹失败、太仓积极对接世博),要求认真预习、及早准备;③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张贴“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地形图”、“太仓市政区图”以及学生搜集的有关太仓农业的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农业素材并整理成案例,实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求知欲;导学学案能引领开展自主学习;墙壁的图像、资料能创设合作探究所需的情境氛围,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角色。
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太仓市政区图”,同学们找一找,自家的村、镇在哪里?(乡土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1.区位的含义
情境创设:太湖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太仓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问题生成: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各异的农业生产方式?(由学生根据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农业与澳大利亚农业的图像比对,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点拨承转:农业在太湖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澳大利亚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太仓的农业图像资料。
教师启迪:课前同学们已对太仓的农业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那么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让我们从搜集、整理的案例材料中寻找一下吧(大屏幕展示并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案例一: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略)。
案例二:太仓市陆渡镇横沥村(略)。
案例三:太仓市沙溪镇太星村(略)。
案例四:参观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略)。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选择同一个案例材料(便于客观公正评价小组活动质量、评定成绩),要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方式,研究所选材料,指出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6~8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指出案例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说明依据。如果学生对某些因素未能发现,教师应引导其考虑某句话中隐藏的因素。由于每组只研究一个材料,所以要求学生在其它组汇报时,应该认真听取、密切关注。
教师点拨:将各组材料中涉及的区位因素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学生总结: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和科技等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乡土案例,能使小组内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成。在合作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同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改造利用
教师启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因素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1:多媒体投影“中国温度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业熟制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叠图探究2:多媒体投影“中国干湿地区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作物(水稻、小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展示案例五:北京种竹失败(略)。
展示材料: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设计意图:多图叠加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案例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生生合作和动态性问题的生成。
教师预设:请根据案例材料,提出1~2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生成:为何在北京会种竹失败?什么占据主导因素?
教师点拨:除气候因素外,地形、土壤、水源也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散步》《羚羊木雕》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1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8课时 估算教学设计名师教案11-14
部编版散步课件09-03
新人教版《升国旗》名师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19
6散步教学设计07-17
《散步》教学设计方案08-02
散步教学课件09-01
散步教学案例11-16
散步教案设计免费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