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2024-08-24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2~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1厘米=1毫米,初步形成对毫米的感知;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

学生分析:会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

教学资源:

尺子,硬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尺子有什么用处?关于尺子你还知道什么?

借助肢体比一下一厘米、一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课探究

1、测量数学书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

小组交流并记录

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好数据。

发现问题: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的格子里有什么)

2、学习毫米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1厘米=?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1毫米的长度,试着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1毫米表示?

学生独立测量硬币的厚度。

3、完成数学书的测量

4、学生讨论: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测量文具盒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换算,会借助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2、感知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逻辑性。

学生分析:认识米、厘米、毫米,并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尺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比一比大约有多长。说一说这它们之间的关系。

厘米

毫米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里的新朋友--分米。

二、新课探究:

1、课桌的长和宽

学生先估测,准确测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多数学生都会用尺子分几次来量)

大家都是分几次来量,为什么量的次数不一样呢?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量的次数都有一样呢?(学生讨论、交流)

统一的长度单位:分米

2、分米

和其它长度单位一起排队,分米应该排在哪啊?

分米和其它长度单位有关系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判断。)

3、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记录课桌的长和宽。

(以分米为单位,可以记成分米

厘米。)

三、巩固练习:

1、测量长度:

文具盒、美术书、品德书、凳子等。

先估测再准确测量。

2、练习一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

板书: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7~8页

学生课前资料收集:市区到各景点的距离

天坛路全长

学校到篮球城的距离

学校到商业城的距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感知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前收集的资料、济源市地图

学生分析:掌握测量的方法和一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初步感知1公里或1里的长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资料交流

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是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

二、新课探究:

1、千米(公里)是什么单位?跟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比是大单位还是小单位?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2、1千米=1000米

3、到操场上感知1千米的距离。

4、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千米做单位?

小组讨论、交流

5、比一比谁最聪明

3千米=

5000米=

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二1、2题

四、课外作业

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走了多长时间?采用哪种出行方式?

五、总结

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的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些规律往往是伴随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被发现的,与其他必修课程以及相关的学科相比,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能力要求高

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相比,数学教学并不是掌握方法就“手到擒来”的;换句话来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等于就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并且学生对于某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有了把握并不能够对该类题型进行完全的解答。一道题目的考察往往是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一道将函数与空间几何图形结合起来的题目仅仅靠解答函数或者几何图形的方法是完全解答不出来的,除了这两方面对知识以外可能还需要联想、对比、假设等方法的应用。有时候学生需要根据已经提供的信息进行逆向思维,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答。

2. 学生思考量大

在各种考试或者测试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科目的考试中有些内容是可以在材料或者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经过照抄、照搬就可以达到解答的目的,但是数学教学并不是这样,对于公式、定理等知识的牢记并不能够完全达到解题的目的,需要将这些内容与具体的材料、数字进行结合,对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要求高,每道题目背后都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虽然能够把这些公式牢牢的记住,但是却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地套用到题目中进行准确的解答。

3. 准确度要求高

差以豪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完全符合数学解题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对数字的精确度和符号的正确度都是格外注意的,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者符合错误都会导致最终答案的错误,这也与我国数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例如航天、工程等的要求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学生思考和解答的准确度和逻辑的严密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相比,高中数学起着承接的作用;而与高等教育中的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又起着铺垫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方法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教会学生,使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能够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学生不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地是对数字、图像背后深层次内容的领悟,例如通过一个空间图形能够对其点、线、面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理解,能够判断其相对的位置、大小关系。庞杂的知识和大量的数字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良好的、体系化的数学方法作为支撑,快速、准确地解答一道数学题目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方法的教学要比知识的教学更重要。

2. 教学方法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通过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来确定交通路线方案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是基本的,但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知识和案例讲解来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开展实际的测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与实际工程需要相结合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中数学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主要以知识和方法为主,教师往往通过安排学生提前预习的方法来对教材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借助课堂的教学和练习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最后再借助题型或者题目的拓展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教学方法。并且,题目中的数字是可以随便调整的,但是题目背后所蕴藏的方法却是相对稳定的,这是我们数学课程中经常提到的“万变不离其宗”。

三、数学教学方法的课堂应用

1. 换位思考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聆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可以以“教师”的身份来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方法加以讲解,这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因为其在讲授之前肯定是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的演绎和假设,并不断完善。这个过程要比解答一道题或者牢记一个公式要有价值得多,学生通过备课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提升和发散,甚至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方法,调动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2. 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活动开展所赖以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动态化的演绎,提升学生的空间动态想象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学者课程的学习来启发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思考,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

3. 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的事实告诉我们搞题海战术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数学成绩的,最理想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对于一道题目的分析和解答能够对整个相关类型的题目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提到正弦定理时,学生是否会马上想到余弦定理、反三角函数定理等等,提到圆的函数方程后,是否能够对椭圆的函数方程有个准确的把握。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的。除了知识点以外,教学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所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高水平的教师能够将预习、教学、拓展、复习、巩固、提升等多个环节的内容合理排序,进行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同时除了知识和方法讲授以外,更多地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举例对比,强化学生对于数学方法的理解。

四、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一些教师和学生由于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合理,对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全面,导致出现一些错误,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主体要对方法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能够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深入思考具体数字或者图形背后所蕴藏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同时能够对多种方法的尝试来形成一种自己的解题风格,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摘要:对于大多数高中同学来说,数学是一门既有难度又不得不面对的课程,必修课程的设置又突出显示了其在高中教学乃至学生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同学们往往因为解题难度大、准确性要求高、方法性强等原因而遭受打击,教师则经常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而感到困难重重。事实上,数学的教与学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的传授来实现效率和效果提升的双重效果的。当然,方法的获得是建立在长期的研究与解题实践过程之上的,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教学的量与质的关系,不因追求效果而搞题海战术,不因效率的渴望而盲目的钻研方法,要明确方法与题目的关系,做好搭配,举一反三,在提升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人教版,解题

参考文献

例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知识系统;美感;教学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概括概念,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会涉及很多的概念,很多学生会将概念像语文知识一样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类的记忆。这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一些概念的时候,要尽量教会学生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记忆才可以将概念记得更牢。有一些学生,即使是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在用的时候,依然是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带领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一些例子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概念的用法了解得更加透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把数学学“活”。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我们有涉及对“除法”的学习。首先,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一些实物,例如一些棍子或者是粉笔,摆成类似于除法的形状,接着再向学生介绍除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加法、减法、乘法一起做一个对比,进而在对比中慢慢和学生一起讨论。还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和哥哥、姐姐一块分,大家拿到的苹果数目要一样,请问每一个人可以拿到多少个苹果?”通过这种简单的问题的设置,便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完概念之后,对于除法的用法也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高度了解,再对概念有所应用,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课后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系统有更深的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无非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教材中,我们把第六册的第二单元作为一个主要的例子向大家讲解一下怎样才可以调动学生,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中的内容设置主要就是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算法,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教师讲解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例如,有粉笔,有棍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摆棍子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算平均分的时候,往往都是要用到除法,这样用模型摆出来,就很轻松地将一些复杂的数目瞬间就可以转化成低年级所学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了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处,这样便可以大大增加数学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无疑,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数学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放手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所带来的美感

小学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不仅给学生详细介绍了一些知识点,同时,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模块,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就要好好地利用这样一些板块,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讲解到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首先回顾一下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相乘规律,再在两位数相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三位数的相乘规律,这时,相信有不少同学应该可以推算出一些规律。但是,教室中可能还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反应过来,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已经推算出来的同学给一些没有推算出来的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既可以让不懂的同学明白,又可以让明白的同学更加明白,过后,教师再一起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多的钻研和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便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四、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作业

随着升学压力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将压力给了学校和教师,同时,一步步压下来,最后的学习压力担子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无疑,很多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都会采用一种题海战术的模式对孩子们进行教学。这种题海战术毋庸置疑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不仅花的时间要长,有可能效果还不明显,这样的话,渐渐地学生就会在这一种题海战术中慢慢失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

作业。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相信,通过广大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J],2010(39).

[2]王晴霞.巧用主题图打开数学之窗[J],2008(4).

[3]韩庆.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2010(24).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74“连加、连减”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第六单元的又一难点内容。之前我们的学习只需一步就可完成计算,而在此课,要分为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使课堂更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教材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连加、连减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利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目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学情分析】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基本关系的最新论述。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往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首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认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另外,一年级的孩子仍然以游戏玩耍为精神食粮,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且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15到20分钟。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去探究学习,通过质疑,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在故事中学会做人要待人友善,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懂得孝敬长辈。【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5.使学生学会做人要待人友善、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懂得孝敬长辈……等等的好品质。【重点、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教学准备】

课件、小红花 【教学过程】

(一)趣味复习、导入

1.播放动画儿歌“小青蛙找家”

一只小青蛙,呱!要呀要回家,呱!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

【设计意图:在开始就播放儿歌“小青蛙找家”让学生唱歌热身的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儿歌并非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作铺垫。】

2. 出示小青蛙和妈妈碰面时的情境对话。

青蛙妈妈:小青蛙,你真棒!能勇敢地独自回家找妈妈,妈妈真开心!你是怎么样回来的?

小青蛙:我一路跳回来,经过池塘。池塘可大了,但有好多口算荷叶,我每答对一道口算题,我跳得可远啦!一下子就过了池塘呢!

青蛙妈妈:口算荷叶?那可是什么样子的?

3.复习口算题。(课件出示口算荷叶)

请同学们跟小青蛙一起算一算,看谁跳得最远最高!

【设计意图:一年级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把“小青蛙找家”的主角“小青蛙”带到教学中,创设小青蛙与青蛙妈妈讲述独自回家的所见所闻,讲述从池塘跳回家的路上经过的“口算荷叶”,只要答对就能跳了很高很远,这样的设计,让平常枯燥的复习题变得有趣又神奇,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复习旧知,同时让学生期待着“小青蛙”后面的经历——究竟“小青蛙”还遇到些什么事情?】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延伸导入新知,初步感知“连加”。小青蛙:妈妈,我回来时给您捉了些虫子。

青蛙妈妈:小青蛙你真乖!你是在哪捉的?捉了几只?

(课件逐一出示小青蛙经过的池塘边、大树下和禾苗田)a.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小青蛙一共捉了几只虫子?为什么? b.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2=5(只)5+4=9(只)

c.魔法合体:同学们真利害,一下就能帮小青蛙用两道加法算式算出它一共捉了9条虫子。现在让老师来当魔法师,我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加法算式。我变(课件演示两道加法算式合成一道连加算式的过程)。板书:3+2+4=9(只)

d.请同学们看看,这个3+2+4=9(只)与3+2=5(只)5+4=9(只)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e.教师说明:像这样有2个加号连续想几个数相加起来的算式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设计意图:小青蛙是一只孝顺的青蛙,回家路还不忘为妈妈捉了些虫子做礼物,青蛙妈妈问小青蛙一共捉了几只青蛙?让学生带着看故事的心情帮助小青蛙算一算,在培养学生应该学习小青蛙的孝顺的同时,老师利用课件显示把两个两位加数的加法算式合成一道连加算式,让学生在生动的变化同初步认知连加。同时,也为后面的数学故事做好铺垫。】

2.学习连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青蛙装虫子的盒子:盒子里为什么只剩下1只虫子? 【设计意图:“小青蛙明明捉了9只小虫,为什么盒子里只有1只?”这里创设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堂中寻找答案;为后面数学故事发展和拓展作铺垫。】

小青蛙:我又经常一条小村,遇到了5只小鸡,我们玩得可开心啦!后来跑来了2只小鸡,接着又跑来了1只。你知道我一共跟多少只小鸡交朋友?

(1)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a.你看到了什么?(原来小青蛙遇到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

b.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你是怎么想的?

a.随生汇报,师板书:1)5+2=7 7+1=8 2)5+2+1=8 3)5+1+2=8 b.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3)讨论学习,研究计算方法。

请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上面的几种算式该怎样计算?

1)5+2=7 7+1=8(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后就有7只;又跑来了1只,就用前面算出来的7只加后来的1只,合起来就有8只了。)

2)5+2+1=8(我也学会老师的魔法,把两道加法算式合成一个连加算式来计算,我先把前两个数5和2先合起来有7只,再把7只与后来的1只合起来就是8只了。)

3)5+1+2=8(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但我是先把原来的5只和最后来的1只先合起来共6只,再把6只与2只合起来就是8只了。)(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演方法1)和2)计算过程:

+ 2 + 1 = 8

+ 1 + 2 =8(5)小结: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因为小青蛙的平易近人,所以有好多小动物喜欢跟小青蛙交朋友,从故事中让学生学会友善待人。同时在推导连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因为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既关注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思维共享”。】

3.学习连减。

课件出示小青蛙给小鸡们分虫子的(动态)情境。

【设计意图:故事中小青蛙与小鸡们分享食物,让学生体现与人分享的快乐。】

(1)同学们,在图中你能找到些什么数学信息?你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学生自由编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编故事,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课件出示小青蛙的话。

小青蛙:我跟小鸡玩得可开心啦!有的小鸡饿了,于是我把自己捉的小虫拿出来8只分给小鸡们每只鸡一只虫。先有小鸡分走了2只虫子,然后有小鸡又分走了2只虫子,你猜我手上还拿着多少只小虫?能分给剩下来的小鸡吗?(3)同学们,你们会解决小青蛙的问题吗?(指名列算式,随机板书。)

①8 – 2 = 6 6 – 2 = 4

② 8 – 2 – 2 =注: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算式8–2–2=4,教师引导学生把算式①8–2 =6 6–2=4中的两个算式(用魔法)合成一个算式。

(4)抽出算式8 – 2 – 2 =,这个算式与我们平常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会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连减。)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从8里去掉2后再去掉2。该怎么计算呢?(5)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8只虫子,先取走了2只,剩下6只,然后从6只里再取走2只,还剩下4只;所以8-2-2=4)(6)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连减的运算方法。

小结: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边小结边板书运算过程: 8 – 2 – 2 = 4

(7)说一说,最后剩下的4只小虫够分给剩下的小鸡吗?为什么?(够,因为4只虫子和4只小鸡同样多。)

【设计意图:在认识和理解了连加的基础上学习连减和连减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让学生真正地体现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小青蛙:妈妈,我把虫子都分给小鸡朋友啦,这盒子里的一只虫子是您的。

青蛙妈妈:小青蛙,你真是孝顺!可妈妈老了,有点忘记怎么计算了,你之前捉了9只虫子,先分了2只小虫,再分了2只,最后又分了4只,还剩下这一只,对吗?

1.同学们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帮青蛙妈妈算算。

2.汇报方法:(1)9 – 8 = 1

(2)9 – 2 – 2 – 4 =1(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小燕子知道小青蛙是很友善的小孩,今天都飞来跟小青蛙做朋友啦!同学们,想跟他们玩吗?(出示P73第2题燕子图。)你能算算有只几小燕子吗? 【设计意图:因为小青蛙的友善,又迎来了燕子朋友。这样的创设有效地把巩固练习与连加连减的学习自然地衔接起来。在巩固连加的同时,为下一个巩固活动作铺垫。】

2.小燕子邀请小青蛙一同去河边采荷花。同学们,你们也想参加“采荷花行动”吗?

课件出示荷花池图片:3

同学们,你喜欢哪朵荷花?喜欢它们的话就要答对它们里面的问题,它们就是你们的啦!赶快行动吧!(荷花可随机选择)

荷花1:P72页“做一做”

+ 3 +

=

-3 -

=

荷花2:P73第一题

荷花3:P74第5题 -4 -

=

-3 -

=

荷花4:P74第7题

填上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设计意图:把巩固练习组合成一个“采荷花行动”,把枯燥的练习化成一个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五)课堂总结:

1.再次播放儿歌“小青蛙找家” 小青蛙玩了一天可累了,让我们一起送它回家吧!

一只小青蛙,呱!要呀要回家,呱!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

【设计意图:从新播放儿歌“小青蛙找家”,与前面的情境创设相呼应。】

2.同学们,你们跟小动物们玩得开心吗?你觉得小青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堂总结既能检验学生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掌握情况,也让学生总结和学习小青蛙的友善、孝顺、乐于与人分享的好品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5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四、《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七、《表内乘法

(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排列组合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二年级数学暑假作业设计人教版 篇6

9×4= 10+6= 18÷6= 10+4= 15-6=

9÷3= 16-4= 16-7= 6+10= 24÷4=

40÷5= 8+5= 42÷7= 11-9= 9+5=

8+5= 3+6= 7+8= 6+5= 4+9=

二、口算

74+19= 74+9= 8-8-0=

24-4-4= 97-89+33=

45+26= 55-27= 72-8-3

42-4-1= 30-3+42=

三、列竖式

(1) 列竖式

325+458= 578+272= 425+758=

(2)列竖式并验算

425-178= 831-381=

四、应用题

小白兔有72只,小狗有9只,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

五、思维扩展

节日里,学校门前的彩灯从左到右按2个红3个黄4个蓝的顺序排列。从左到右看,第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7

一、信息化、亲近型数学课堂构建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化、亲近型课堂是课改要求下的必然趋势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明确提出, 教学过程上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参与的体验和探究, 内容上要与现代社会实际联系密切, 实际生活上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合作,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有助于学生亲近、探究数学。

2. 社会中成才观的现实要求

数学是极其实用的学科, 而知识是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 所以现实和网络中的许多资源是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内容, 引用这些可以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 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信息化、亲近型课堂构建的理论依据

新课改催生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教学方法的更新, 指导着教学活动。因此我在构建信息化、亲近型课堂的实践中会选择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

1. 互动教学理论

互动教学符合“教学相长”的传统理念, 把教与学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 学生通过互动参与其中, 可以获得知识的体验并学会探究、合作、分享, 促使学生互助高效学习, 并且对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和教师、学科互相亲近, 进而在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出内驱力。

2. 成功教学理论

成功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开发主观能动性, 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开发智能。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来的课件, 可以通过引导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3. 过程学习理论

过程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合作探究。很显然, 新课改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精神的过程,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亲近学科的过程, 也可以在生活化的情境下使学生逐渐爱上数学学科。

4. 实用教学理论

知识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 因此教学的最高境界乃是授之以渔且活学活用知识。实用性极强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实用, 所以我为了让学生在实用中体验, 在实践中巩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步。

5. 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的系统化是一个通过学习逐渐整合至完整的过程, 建构主义对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灵活处理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而多媒体和信息资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更全地实现知识的建构。

三、信息化、亲近型数学课堂实施措施

多媒体信息的“丰富、立体、直观”和上述的科学理论都使信息化、亲近型课堂探究变得高效, 以下论述将结合初中数学实际教学经验进行分析。

1. 多彩的课件设计, 吸引学生兴趣

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学生望而生畏, 所以最初的导入选用最流行、最热议、最亲近的话题, 做到迅速吸引学生兴趣。新课的学习里笔者采用立体逼真、形式多样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持久注意力, 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 就实现了“亲近型”教学的首要任务。

例如, 在开始相似三角形的课程之前, 我会先播放“埃及金字塔”的图片, 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形的特点, 使之与相似三角形联系在一起, 接着去发现规律。

2. 任务明确的教学, 强化互动关系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预习、互动和合作, 加上初中生比较争强好胜, 喜欢挑战和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我会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和简单的小习题去检测预习效果, 对于预习检测题的答案借助多媒体可设置成点击后显示的形式, 而一题多解的情况笔者也会用不同的颜色作为一个解法区别设计。

这样任务明确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采用多种方式解题、勤于预习和动脑的好习惯, 还可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和学科的多维互动中拉近关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弥补现代独生子女的娇气、自私的行为问题。

3. 查漏补缺的温习, 使复习亲近简易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复习和构建知识体系, 因此我会按照章节布置学生自主复习, 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复习的重、难点和知识点汇总图, 为避免枯燥, 我会以图表、树状图、知识网等各异的形式展示。而为了避免多媒体的花哨影响学生明确重、难点, 我则在每一个课件中都统一用红色标注重点黑色标注难点, 学生在多彩的课件中也有统一且鲜明的认识, 方便自主查漏补缺, 这样使学生与烦琐、无趣的复习课也亲近了, 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4. 专业软件与海量考题, 使应试轻松

多媒体信息可以变复杂为简洁, 变抽象为具体, 用多样化的方式表现丰富的知识体系, 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困难,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学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在随堂训练中用多媒体展出海量的类型不一和难度从低到高的题目, 以“精简多练”和“先学后教”的训练模式引导学生在题中复习和构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 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 与数学的学习、考试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学习新动力和主动性都提高了。

例如, 二次函数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在备课时设计成动画, 教学时就可以增加立体感和直观效果。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小结类的综合性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结合多媒体精选试题去重点分类突破、计时训练, 从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与准确率。

5. 生活化情境设置, 教学过程变亲近

数学是十分实用的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 且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合作能力, 因此我会用多媒体营造学习的情境或展示生活化的题目,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比赛竞争和得到分享互助的快乐, 我会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实验、归纳、类比和证明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 这样也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亲近、趣味和生活化。

例如, “直方图”的课程学习时, 我会举出本校数学学科的成绩分布图, 激励学生通过所学分析出本班数学的努力方向, 通过生活化考题刺激学生向心力和动力的开发, 在实践中得出真知识, 学生也会记得更加牢固。

6. 实用多样的作业, 减负与亲近生活零距离

鉴于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和减负的新要求, 因此我提倡教师要注意动脑思考来布置使学生亲近喜爱的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知识的活学活用和解决问题而提高成就感, 或者发现新动力, 实用里的不足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更能使学生与生活近距离接触, 使知识找到生活化实用的平台。

例如,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一课学习后,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市场上的喜糖包装纸来给学生提示, 要求学生课后自己设计新型、实用的包装纸, 并要求学生用最小面积设计出容量最大的最好看的作品。

信息拓展教学, 亲近拉近教学, 二者双管齐下, 学生不仅会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还会在过程教学中提高能力, 在实用的作业中高效学习, 从而完成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初中数学课改浅析[J].成才之路, 2011 (8) .

[2]单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5) .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8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9

五爱屯小学

宋海漫

一、教学内容:

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实际问题》第69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打折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打折问题和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理解打折的含义,能够解决相关的百分数应用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明确折扣数的含义。课前出示:数学中的哲理和名人名言

师:生活之中,无处不用数学。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师:那天老师逛街,发现同样一顶帽子在第一家店打七折,在第二家店七五折。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折扣数的含义吗?

生说,师引导理解

(出示图片)师:在这几张图片中都出现了折扣数,你能举例说明一下这些折扣数的含义吗? 生举例

二、学习新知,新旧联系。

1、出示例题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提的问题可能有:(1)《趣味数学》现价多少元?(2)《趣味数学》便宜了多少元?(3)《成语故事》原价多少元?(4)《成语故事》便宜了多少元?

2、请同学们分组解题,说明解题思路,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1)已知原价12元,打八五折,求现价多少元?八五折就是85%,求现价多少元就是求原价的85%是多少,用原价×85%=现价

(2)已知原价12元,打八五折,求便宜了多少元?求便宜了多少元就是求原价的(1-85%)是多少,用原价×(1-85%)=便宜的价钱

(3)已知现价11.9元,打八五折,求原价多少元?求原价多少元就是“1”,原价的85%是11.9元,用原价×85%=11.9,也可以用11.9÷85%

(4)已知现价11.9元,打八五折,求便宜了多少元?求便宜了多少元要先求“1”,在用“1”的量-11.9=便宜的价钱;也可以用“1”的量(原价)×(1-85%)=便宜的价钱。

4、根据这四道题的解题思路,你能给它们分一下类吗?

生:(1)(2)一类,“1”已知,都是求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4)一类,“1”未知。

师:第一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第二类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师:我们在解题的同时先把折扣数转化成了百分数,这样就把折扣问题转成了百分数问题,就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旧知识解题了。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买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少用了多少钱?(2)一件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每件45元,你知道商场正在打几折吗?

(3)有一家服装店的门口写着全场六折, 爸爸看中了一件标价200元的上衣,售货员说要160元。算一算售货员有没有欺瞒顾客。如果有,算算这件衣服应该卖多少钱,160元是打几折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正像我们课前看的华罗庚先生的名言,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相信你一定能灵活应用自己做学的知识帮助自己或周围的人解决问题的。

五、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趣味数学》现价多少元?

《成语故事》原价多少元?

原价×85%=现价

现价÷85%=原价

《趣味数学》便宜了多少元?

《成语故事》便宜了多少元? 原价×(1-85%)=便宜价钱

先求原价(“1”)

上一篇:婚礼英语邀请函范文下一篇:市场营销毕业学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