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读后感

2024-06-24

画山绣水读后感(通用7篇)

画山绣水读后感 篇1

“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徒有虚名,文章开篇,作者便布林笔墨恣意夸赞桂林山水“清奇峭拔、人间少有”。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如画如绣的山水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儿?在他的笔下又是如何模样?不要急,看杨朔先生提起生花妙笔为我们细细“画”山“绣”水吧。“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只这一句,先用叠词,再用比喻,再由比喻写出心中的感受,似乎就只这一句,我就已经被他所绣的漓水所吸引。情不自禁闭上眼睛,跟随他从神游。

静,已是静得不能再静了!面对这碧水,晕乎乎的真想要沉浸在这恬静的梦境里去。恍惚中,却又被鱼鹰打破了静态的漓江水色。作者画笔锋一转,又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鱼鹰捕鱼图。似乎仍在用掺了清水的淡墨渲染着画面。还没待我欣赏完,他却又收了笔,劝我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渔家。因为他们才是漓江真正的主人。他们,才是乳化江山的创造者;他们,是漓江山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跟着船家走,迎面来的首先是父子岩,这传说中的父子俩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为虎作伥,如此气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随波逐流,边赏景边听故事,透过那厚厚的时光,凄美的望夫石、媳妇娘岩传说,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令人深深感叹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难怪作者感慨“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桂林山水是这样的奇特脱俗,又是如此的饱含血肉!

“淡妆浓抹总相宜。”掩卷沉思,再品味文章,那丰富的联想,鲜明的对比,我似乎看到杨朔先生手中的画笔正饱蘸了如同桂林山水一样可人的色彩,把心中向往的美好色彩挥洒在纸上,甚至倾倒而下,使读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韩愈曾挥笔题就“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可杨朔却不满足于描绘那碧水青山,我知道,他更想让我们“在崭新的生活里,随着桂林山水的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和故事。”

画山绣水读后感 篇2

桂林风景区幅员广阔,要写的美景太多了,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到的景色,所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选择精当。写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的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这样范围小,内容集中,重点得到很好的突出。且看杨朔写道:

“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齐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这一段描写,用词平易而精巧,比喻形象逼真,选词“碧绿碧绿”极言漓江的清丽澄澈,还用“像最纯的青梅名酒”,酒不用饮。只要看一眼也会醉。比喻碧绿的程度。这样,漓水的色与香都写出来了。写山不说“矗立”,“崛起”,而说“攒聚”,正好说出了漓水岸畔独特的怪石奇峰接连聚集在一起的样子。峰峰突兀如瘦骨,却又是“玲珑剔透,千奇百怪”,这后面又用了两个比喻:“大象在江边也饮水”,“天马腾空欲飞”,山峰的玲珑剔透,千奇百怪之状跃然纸上。

“江面上平的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这句抓住了漓江澄澈透明,山水交融的特点。

桂林山水的特殊风致,不仅表现在它的外貌奇异,还表现在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也盈溢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作者自谦道:“凭着我一只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但是,说实在的,作者或用他精炼的语言,形象的描摹,或借船家讲的那些叙述明快寓意深邃的神话故事,或用精到的比喻,以及独到的联想,渲染处处都已经做到了替山水传神。并且意境奇妙,耐人寻味。

且看那临江极陡的悬崖,名叫父子岩,悬崖没有近似人的形象,难于使人懂得叫它是父子岩的。但是只要读了作者转述船家讲的关于龙家父子的英勇抗暴的生动故事。再看看那临江陡立的,挺拔倔强的悬崖,就会恍然大悟。那悬崖不正是曾经为民抗争宁可饿死也不替封建统治者出力卖命的龙家父子的真实形象吗?

作者还给我们转述了寡妇桥的故事。故事讲的那么娓娓动听,神奇莫测,作者是这样描绘寡妇桥的景色:

“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象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

这儿用了清墨淡彩的画笔,疏落有致,精确入神的刻画了一幅古朴幽雅的拱桥图,最后还带上一笔,“清风一吹,萧萧飒飒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从写景进而引出联想。运用形容,比喻以及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信笔写来,表现的那么别致新颖,总是寥寥数语,但一经点染,由此产生的情趣却是余味无尽!

还有写累累垂垂的石乳,望夫石,媳妇娘岩。作者同样是掌握着实景的特征,揭开自然界奇妙的变化,创造性的用了比喻,并且结合船家讲的神话故事,把写景状物同反映过去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溶为一体,配合自然,形神兼备,从而充分的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殊风貌。

这里不妨再引一段课文看看:

“江山的景色越发奇丽的,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萧……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这段文字,具体写两岸悬崖峭壁的景象,连用五个比喻描写累累垂垂的石乳的形貌势态,石乳既然是这般姿色奇巧,作者禁不住再用一笔把这些石乳比作陈列在极珍贵的美术馆里的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这在比喻之中很自然的抒发了对景物赞赏的感情。

作者笔触所至,倾注激情,情借景生,自然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和谐的交流在一起。读罢全文,不禁令人沉吟不已。

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用自己的眼光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用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摘要:“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但杨朔以清新、绚丽、凝练的语言, 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 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墨, 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借景抒情, 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关键词:桂林,诗情画意,视角,修辞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89.

[2]周庆基.散文与散文教学.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4.62-64

[3]中学语文报.浙江.中学语文报社, 2004.26.4.

[4]杨朔.中学语文.画山绣水.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九年级上.21.

《画山绣水》教学的三重境界 篇3

一、山是山,水是水

课文以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评价入手,因此,解读《画山绣水》,不妨就从山水开始,毕竟,“画”与“绣”,本身就是对山水描写的一种意境。

从山水开始,意味着要带着学生领略文中所描述的山水,于是笔者着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眼中的桂林山水形象起来?具体做法是选其中的几处美景:江上竹筏静坐老渔翁;鱼鹰捕鱼;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借助视频或者flash等教学手段,务必让山水的画面在学生的思维中生动形象起来。

这是一个教学手段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让课文中的山水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生动表象的过程。本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学生对文中山水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构建。尽管我们认为想象是必要的,但直观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更具意义,因为其可为下面的教学提供铺垫。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地舍去了文中对山水的故事性描述(这是下一步的教学重点),而是强调山水表象的构建,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本文原本就是基于山水描述的,若舍山水而强调故事与人文意义,某种意义上类似于空中楼阁的构建,只具应试意义而不具建构意义;二是文题为《画山绣水》,本身就有强调山水的因素,因此必须重现本文的山水属性。

二、山非山,水非水

上述努力,是纯粹的基于山水的形象建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山就是那山,水就是那水。但显然这又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应当是基础。因为只有学生心中的山水形象起来时,赋予在这些山水上的意义才会成为真正的意义。由此构建出来的教学意境是:在山是山水是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山非山水非水。

山非山水非水,那山水又是什么?显然,是山水故事中的人!回到课文解读中,父子岩的背后是讲义气的父子,好,那就以“义气”为关键词,阐述存在于古代民众当中的一个精神纽带,此处可以稍作发散,并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义气的理性价值;寡妇桥的背后是一个纯朴的山村妇女与歌仙刘三姐的互助故事,寡妇隐喻最朴素善良且行善为民的普通妇女,而歌仙则隐喻愿意身体力行地帮助普通人民的超能力者,一人一仙,一地一天,因此还隐含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望夫石则是对普通人民悲苦生活的真实刻画,这一故事在课文中特别具有价值,因为很多其它故事其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只有这个故事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生活的不易,即课文中所说的“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

有了这样的解读,学生会发现原来山水在文中只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古代中国人民总是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这种希望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便寄情于山水,但这种寄情并不如诗人那般诗情画意,更多的是用最普通的故事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景。这是一种属于普通人民的文化,当然也代表着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希望。

读懂了这些,山水在学生的心中就不再只是山水,而是有着文化意义的山水了。正如同这个教学环节结束之后,有学生作出了这样的发言:老师,现在回过头来看《画山绣水》这篇课文,我发现其实不管作者写文章时是什么心情,我们似乎都能从中认识到,大自然的山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其实就是在描写未来……还有调皮点的学生说,原来这就是你教我们作文时强调的“寓情于物”啊!

三、山水仍是山水

佛家参悟时最高的境界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本课的教学可有这样的可能?

这其实就有点类似于返璞归真,解读本文,需要关注课文最后的一段描述,作者说“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其实在笔者看来,倒不一定需要跟学生解读桂林山水故事背后凄惨的一面,毕竟这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什么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总是苦忧相伴的,认识到这一点,即使面对生活中的苦,也不要将其视作无法攀越的障碍。

因此,山仍是山,水仍是水,普通人的生活若能以山水为喻,自然能够面对一切风雨。初中语文教学若抵达这样的境界,或可在学生的面前打开一幅更为美丽的画卷。

《画山绣水》2 篇4

标题:

景物:

传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①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②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 作者邮箱: zhuoshxyz@126.com

画山绣水课后题 篇5

攒聚()积攒()恬静()迟钝()

贮藏()圩田()瞭望()崭新()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借人的消瘦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2.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三.本文极富文采,最适宜“吟哦讽诵”了。认真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美景?

2.描写山水景色,作者为何要用“画”与“绣”字呢?

四.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1.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一面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艺创作。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后,著有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专力从事散文写作,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著作大多收入《杨朔文集》。

杨朔散文追求意境美,作者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他的散文,大多既有精细的形象描绘,又有浓烈的感情表达,情缘景生,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

2.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水程两岸,“无数青山浮水出”,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喀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1. 杨朔的散文追求诗意。你能从文中摘抄出相关的句子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吗?

2. 你知道桂林有哪些著名的景观吗?你可以采访去过桂林的人,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噢!

五.阅读本文时,你一定遇到了不理解的词句,一定读出了不少问题,那就把它写下来与同学讨论,或去问问老师吧!

画山绣水阅读答案

画山绣水

预习反馈 一.Cuán zǎn tián dùn zhù wéi liào zhǎn 二.嶙峋 玲珑剔透 三.1.桂林山水 2.文题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题目一下子揭示出桂林山水的特色。四.略。五.略。

课堂练习一.怠 髓 黝 瑟 二.D 三.C 四.1.说自己钝笔是因为桂林的山水太美了,这种美是无法用文字来传递的。2.比喻,写出了漓江的水绿,令人心醉的特点。3.一是漓江水色图,二是鱼鹰捕鱼图。4.过渡,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年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篇6

二、正课:

⒈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

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⒊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

(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⒋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学生出谋划策)

三、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四、总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五、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画山绣水读后感 篇7

一、导入:

1、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桂林山水风光图片”。

2、面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你有什么感觉?说说看。(请一两个学生描述)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朔先生的《画山绣水》

4、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摘录重要的信息

5、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说说课文的标题该怎样理解?

解题: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诵读课文

1、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尽情享受桂林山水的美,要求:

(1)自由诵读课文,画出需要解决的字词。

(2)用笔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桂林山水“美”的语句、语段,准备在班上交流。

2、师: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3、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形态(清奇峭拔)

4、作者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他绣了怎样的山,画了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1)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2)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3)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

动作细节

三、品读传说,思考探究

1、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2、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4、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B、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虽然是一种凄美,却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水美:碧绿、醇静

形神兼备—

形态(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

山美:玲珑剔透、千奇百怪

感情和智慧 传说:凄美——神韵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五、拓展迁移

根据下面两幅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要求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六、结束语:

上一篇:南京六下语文期末试卷下一篇:家长大讲堂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