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慰的纪念文章内容

2024-10-16

欣慰的纪念文章内容(共13篇)

欣慰的纪念文章内容 篇1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1)抓课题(如:《徐悲鸿立志学画》《虎门硝烟》《普罗米修斯盗火》《公仪休拒收礼物》等)

(2)抓关键词、句

①抓中心句(如《九寨沟》《田园诗情》等)

②抓中心词(如《开天辟地》《第一次抱母亲》等)(3)抓课后问题(如《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珍珠鸟》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整体略读归纳法: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②重点归纳法:抓文章中关键词语或重点句、重点段的段意,略加补充

③审题归纳法:从题目入手,将题目的意思具体化

④提问归纳法:根据文章后的提示问题

⑤要素归纳法:按照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归纳

⑥摘句归纳法:从文章中提取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来归纳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生发点,放飞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生发自己独特体验与感受。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分析题目:

②分析中心句、中心句,③分析主要情节

④分析主要人物

⑤分析文章中的议论与抒情

此外,体会思想感情,还可根据文章的体裁,抓规律进行,如: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方面体会;叙事的文章可以从事情的意义,事情中蕴涵的道理方面体会;写景的文章可以从抒发的感情,从景致中悟出哲理等方面体会;说明性文章可以从说明的道理,揭示规律,给人以启示等方面来体会。

谈文章内容的修改 篇2

一、思想内容方面

修改文章,首先要从思想内容入手,考虑观点方面的问题。观点有错误,有片面性或不够妥当的地方,都要加以纠正和修改。观点上的不妥必然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文章主题的正确性。思想观点的问题解决后,就要考虑材料的问题。在文章中,应使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充分说明观点,求得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果材料太多,淹没了观点,就要删掉那些过多的不典型的材料,使观点突出出来。如果行文抽象,缺乏具体的典型材料,就要增添新材料,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

有些文章,由于思想观点不够正确,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必然不健康,若材料不真实,感情也必然虚假,这些当然也需要修改。

文章观点正确,主题明确,观点和材料统一,表达感情健康、真实,这才是一篇好文章。

二、篇章结构方面

看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是无前后矛盾、啰嗦重复、不合逻辑的现象。修改文章,从内容的表达上去考虑结构,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形式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章修改的更为重要、更为细致的一项工作。

结构的调整,就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修改,在这方面,要考虑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以及各部分的详略和衔接等。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其他方面的改动,必然在结构上反映出来,比如:思想观点方面有了变化,结构上自然就有改变;材料的增删和改换,也会涉及到结构的变动。所以修改时,要将内容与结构统一起来考虑,处理好修改内容与修改形式的关系。此外,文章的条理是作者思维的反映。因此,修改时,要首先理清自己的思路,明确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后再动手修改。

三、语言文字方面

看用词是否恰当,文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有没有脱落或用错。语言文字的修改,也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修改。结构问题解决之句、段删去,把不通的句子改正过来,把拗口的词、句改通顺,使文章文从字顺、简洁流畅。这项工作也是我们修改文章时应当努力做好的。

据说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是经过十几次的推敲才最终决定使用的。开始时诗人曾用过“映”、“拂”、“吹”、“染”等词语,因为要表达春天的到来,江南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而“映、拂、吹”等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出颜色“染”的颜色也不持久。经过三番五次的推敲、修改,最终还是决定“绿”字最为准确。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修改文章时认真执着的态度。

四、书写方面

看字迹是否清楚,书写是否工整,格式是否正确。这项内容,也是修改时必不可少的。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也会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些人在初稿上勾勾划划,有些字写不清楚,甚至连自己也看不出来,又怎能使别人看清楚?修改时,一定要把潦草的字改端正,必要时应该重抄一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电脑上直接写文章的除外)。

党员会学习的文章内容 篇3

我们拿细胞同人体的关系来说,细胞的健康和发育可以推进人体的健康和发育,而人体的健康和发育使得细胞也健壮。一般地说,是整体决定了部分。但是用人体来比喻我们的党,也有不大确切的地方。因为第一,人的脑袋给人家割去了不会再长出第二个脑袋来;但是假如党的中央负责人都被敌人捉去了,并不能消灭我们的党,一个中央委员会被破坏了,又会产生出另一个中央委员会来。第二,单个细胞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不能超过于单个细胞的作用之上,但是一个积极努力的党员就不只是做一个人的工作,他甚至于能推动整个党向前进,推动许多党员都前进。所以每个党员应该成为党内积极的、活动的因素,应该起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不应起消极的作用。党的一切工作、一切胜利都是由党员努力得来的,没有个别党员的努力党就不能前进。

但是同时要知道,一个党员不论他能力多么大,不论他做什么工作,起多大作用,他总不过是几十万党员中的一个,是共产党的这个矛盾结构中的一分子,应该是站在党内来领导和推动整个党而不是站在党外或党的头上来领导党。列宁、斯大林都是站在党内来领导党,并推动党前进的,都是作为一个党员在党内来起作用的。

党员同党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党员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即是与上下级的关系,与中央、与支部书记、与小组长的关系。这就是说你要做一个好党员,那末当你做一个普通党员,做一个小组长,做一个支部书记,以至于做一个中央委员,都要做得很好;你要会领导人家,又会被人家领导;光会领导人家,或光会被人家领导,都是不够的。

有一个人向我吹牛皮,说他自己会做人。但是他同他的父亲,同他的老婆,同他的弟兄,同他的朋友都吵得一塌糊涂。我问他:“你是人家的儿子,丈夫,哥哥,朋友。你不会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好朋友,你怎么能做一个好人呢?” 其实,他说会做人是空的。做一个好人不是空的,做一个好党员也不是空的。在党内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但不管他是领导者或是被领导者,总之都是党员之一。每个党员应依照他在党内的具体地位而与其他党员、与党的领导机关被领导者建立正确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就是说,由党员大多数选出党的领导机关,决定党的方针,而领导机关必须向党员做工作报告。这就是民主。但是在另一定面,党员又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机关。这就是集中。因此党员与领袖的关系就是:一方面党员决定了领袖,另一方面党员又必须服从领袖;一方面领袖须服从党员与党组织的支配,同时又须支配党员。党内没有不受党的组织支配的任何个人,如果领袖不受党的支配,不受党员的支配,而要支配党,就不成其为领袖。但是党一定要有领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党的上级为下级所决定,下级又必须服从上级,这便是民主集中制规定的矛盾的统一。因此,党员就必须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来确定对上下、对左右的关系,以达到党内的团结,加强党的战斗力,推动党前进。这种修养就是党员在组织上的修养。

一个党员在党内要起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且这种好的作用要尽可能起得大些,但到底能起得多大呢?

一般地讲,是党决定了党员。但是如果党员的能力强,在某一时期,对某一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在某种程度内,可能有决定的作用,可能对全党或党的某一部分、某一组织起决定的作用。中国从前有“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争论。一般地说,英雄不能创造时势,历史行程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性,不能被个人所改变。但在某一个具体的革命斗争中,某一个具体事实上,某几个领袖(英雄)却可能决定其胜利和失败。例如苏联的十月革命,如果没有列宁,也可能失败的。有了这么一个列宁,有了这么一个布尔什维克党,而且处在那样的时期和那样的条件下,十月革命才得到了胜利。但是即使没有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却一定会爆发,而且一定要达到胜利的,虽然可能不在一九一七年十月。又如中国大革命时,如果有了一个列宁,大革命也许不会失败。现在的事情也是一样。常常一个党员的好坏决定了那个地方工作的成败。如皖南事变也是一样。如果换了一个人去,也许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在这些地方,个人常常起决定作用。这在我们部队中也看得很清楚,个把好党员的领导常常把一个部队弄得很好。个把在理论上、组织上、政治上有修养的党员能把整个组织部门中其他党员的水平都提高一步,把工作也向前推动许多。马克思、恩格斯这么两个人就创建了无产阶级的党。这个党后来被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领袖们所弄坏,于是又出来一个列宁,他创建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反对第二国际,领导十月革命达到了胜利,

当然,要起作用,必须要有相当的地位。一个普通党员起的作用就小,一个领导者起的作用就大。但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只要他真有本领,真能起积极作用,则虽然今天没有重要地位,到明天、后天仍会有重要地位给他的,党会提拔他的。党员不能因为要起大作用,就要求党派一个决定的地位给他。

民主和集中——这是两个矛盾的概念。它反映出客观事实上的矛盾,反映着党的矛盾的结构。党的民主集中制就是反映党员与党、下级对上级、上级对下级的矛盾关系的。“民主是手段,集中是目的”,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不能说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不能说明民主与集中的矛盾的结合。党的目的是团结统一,加强战斗力,整个民主集中制就是达到统一这个目的的道路。只有民主或只有集中都不能达到统一团结。统一不只是集中,而是民主的集中。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同时,没有集中,也不能有真正的统一。假使认为仅仅集中就是统一, 则民主就变为分裂了。中国的顽固分子就是这样说的。只讲集中就变成了专制政体,在党内就变成了家长制。家长制不是党内的正确结构,正确的结构是民主集中制。

党员在党内,不论做中央委员,做省委书记或支部书记,他必定与别的人发生关系。在这里,就发生了上下级的关系。下级对上级要服从,但同时又要监督他(每一个党的领袖、党的领导者都要受党员的监督,同时任何党员都有权监督别人)。如果上级弱,还要帮助他。这也是矛盾的。做上级的要指挥下级,要倾听下级的意见,实行民主,有什么事情就要和大家商量讨论;下级错了,还要纠正他。对自己左右平行的同级组织,就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观摩,互相竞赛。如同级犯了错误,就应向上级提出意见。总之,每个党员应该站在党的立场上,利用现在的位置,来起积极的作用,来处理自己对其他党员、对上下级的关系,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开展党内斗争。这样做才能达到党的统一,以便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用这样态度闭结党员,对待同志,才是正派人。如果怀着个人企图,不择手段,打击别人,或甚至组织派别,这是不正派的人做的事情,是不能允许的。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4

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二、段意合并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三、分析比较,突出重点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四.将设计的问题串起来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漂流了多少年?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五、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我的欣慰作文700字 篇5

这节是数学课,同学们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因为,我们班数学老师有一个小习惯,就是上课的时候她总要点一位同学上台回答问题或做题目。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要是回答不出来,那可就尴尬了。这节课学的是圆锥。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锥,让一位同学上来算它的面积。老师的眼睛不断地搜索着。同学们都紧闭着呼吸,生怕自己被点到了。我在心里不停的祈祷着:千万别叫我。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从老师嘴里说出:“钟如炫!”啊!突然点到我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我艰难的走到了讲台上。我看着眼前的数学题,有种特别熟悉的感觉,但是就是想不出来怎么做。同学们都用等待看好戏的目光看着我,我越来越紧张,脑海中的答案却越来越糢糊。最后,我只能啥也没写就下了讲台。回到座位上,同学们都看着我,窃窃私语。我望向老师,老师也用失望的眼神看着我。

放学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今天发生的事,越想越失落。回到家,我无精打采地坐在沙发上。妈妈看我有些不对劲,便问我:“儿子你怎么了?”我看着妈妈,将今天的事情告诉了她。妈妈听完后,微笑着鼓励我说:“儿子,你不用灰心,是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解决它的方法就是从中汲取经验,争取下一次成功,所以,现在你不要伤心,赶快去复习,明天的数学课,争取大放光彩。”听完妈妈的话,我心里顿时舒服多了。并且马上跑回房间复习,让我在明天的数学课上大发光彩!

第二天的数学课说来就来,老师同样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题目,并让我上前回答。相较于上次,这次,我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讲台,并且很快就将题目正确地做完了,老师和同学都为我鼓起了掌声。此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欣慰!

校长的欣慰 篇6

世上的万事万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每时每刻不无欣慰的点滴,都有着大小的渴望。欣慰的事情和渴望的东西不会随手可得,定要或多或少地付出一些什么,才能如愿以偿。更何况我们终生的事业——教育呢?更何况我们每天都想得到更多欣慰,每天都想渴望自己的工作收获颇多呢?

我校一年级教室门前有两颗年老的大榕树,茂盛翠绿的枝叶中有不少粗大枯死的杆枝。在我眼里这些杆枝藏在春意盎然的树叶中及不协调,严重影响它美丽的展现,更要命的是哪天刮风杆枝掉下,砸着下面正在玩耍可爱的孩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能再等了。于是我找来锯和凳子,不顾一切地爬上树,为实现自己的渴望而去“努力、奋斗”……下到地面时,自己的衣服破了、脏了……想到从此两颗老榕树的美丽充分凸显,孩子们的安全不受威胁。在感到自己狼狈不堪的同时,更多的是实现了自己的渴望,在看到稚嫩的孩子在此大树下快乐地玩耍,在听到“校长好”天真的问候时,心中又是何等的欣慰。

作为一名管理者,身边有太多太多的只需经过自己的一点付出,就会满足渴望得到欣慰的细节。关键是我们要坚持每天在校园里转几圈,善于去发现,然后善于去说,或善于去做,最后善于总结。一些失望或遗憾就会与我们的师生“无缘”,欣慰和渴望就会伴随左右。

词鉴赏>文章内容 篇7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3、《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4、《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5、《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6、《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7、《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8、《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9、《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0、《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1、《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2、《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3、《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4、《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5、《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6、《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7、《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中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8、《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欣慰的纪念文章内容 篇8

考点中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项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

“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而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品评意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价评价思想内容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评论。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评价。

欣慰的纪念文章内容 篇9

老师们一度为学生的作文写不长,费尽心思。一旦看到学生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文章,便啧啧赞叹。从这一片唏嘘声,也道出了老师们作文判断的标准。那么“长篇大论”的文章,一定是精彩的吗?笔者持否定态度,拖沓冗长的文章,让读者味同嚼蜡,干涩难咽,又怎能算得上“精彩”呢?当然,言之有物,字字珠璣,娓娓道来的文章,自然让人读了还想读,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个“长”就另当别论了。

内容丰富的文章,一定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与字数的多少,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才28个字,朱自清的《匆匆》,也只有612个字,郦思哲的《妈妈回来了》仅107个字,还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这些文章的精彩,来自于丰富的内容作支撑。它们的字数或许还不及我们很多小学生,由此可见,拖沓冗长与内容丰富之间不能划等号。

二、成因分析:凑字数的恶果

写作初期,老师一味要求字数的达标,导致学生拼命凑字数。一个字能表达的,非用一个词,一个词能表达的,非用一句话,字数是上去了,啰嗦的毛病却种下了。就好比一开始就没有养成正确刷牙的习惯,最后一口蛀牙。学生的作文就好像这口蛀牙,拔了不忍,留着无用。

1.“开头”病。《课标》提出,不说空话、套话、假话。这不是无病呻吟,的确,学生作文中,笔笔皆是,就一个小小的开头,学生总喜欢绕弯弯。比如写《我的老师》,“教过我的老师数不胜数,有和蔼可亲的张老师,有满腹经纶的李老师,有能说会道的茅老师,还有温柔美丽的朱老师……但是最令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口才、文笔都很好的周老师。”转了半天,主角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场,让人看了很不爽快。

2.“堆砌”病。作文内容要丰富,绝对不是指内容越多越好,不少同学就走进了这个误区。比如《记一次春游》,同学从老师宣布消息写到回家作准备,从上车写到下车,从玩第一个项目写到最后一个项目,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真应了那句话——“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事情的简单叠加成了学生把文章写长的法宝,而忽视了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更忽视了重点的突出,中心的明确。

这就好比一道营养丰富的菜肴,难道是把篮子里的菜一股脑儿都煮在一个锅里吗?料是多了,但是还能吃吗?更谈不是什么营养价值了。同学们堆砌出来的作文,就如同这猪食一样,量大难吃,得不偿失。

3.“废话”病。写作初期,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多数原因是文中的人物“哑巴”了。老师鼓励学生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解决了学生字数难达标的问题。仅做到这一步就刹车是不够的,学生把“谢谢”、“好的”、“哦”这样的对话,不分主次,全部装进作文中。更有甚者,全文就是人物的絮絮叨叨,中间毫无穿插,便不成为文了。

三、解决策略:有舍才有得

1.巧构思,抓重点。同学们为什么会写到东算东,写到西算西,文章长度是有了,却被鉴定为“流水账”呢?那是因为缺少了动笔之前的重要一步;构思。这就好比造房子之前的画图纸,没有图纸的施工,是不能想象的。写作文前,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周全,在脑子里设计好“图纸”,就会毫无重点地叙述一通,甚至会在无意中自相矛盾。比如有的同学写我的同桌很善良,写了三件事:①我病后,主动为我补课;②我忘带钱,他借我;③上课爱插嘴。虽然举了三件跟同桌有关的事例,可仔细一看,不难发现第三件事与主题无关。这就是没有构思带来的后来。

写作前花一点时间,想一想,这次作文的主题是什么,我选择什么材料来表现,这样思考后的作文,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以《我们班的小病号》为例,表现同桌缺点多,举例:爱吹牛皮、爱捣浆糊、爱开小差。在心里罗列好小标题,再依次展开,文章自然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由此可见,内容的选择不是抓到篮子里就是菜,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筛选,与表现中心紧密的留下,与中心无关的,要勇于割舍。内容的丰富是建立选材正确的基础上,一旦偏离中心,就是画蛇添足了。

2.避空谈,抓细节。既要文章不拖沓冗长,又要文章内容丰富,不少同学觉得,这就好比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一样的无法兼得。实则不然,内容的丰富来自于细节的刻画。有同学这样写自己考试遇到难题: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来想去,老师没有教过。看到其他同学都笔尖刷刷,我吓得一滴冷汗从额头上掉下来。我生怕自己考砸了,趁同桌低头捡橡皮的时候,我把头转过去,偷偷看了一眼答案。正巧被老师发现了,她瞪了我一眼,我不好意思地趴在自己的课桌上一动不动。这篇文章,讲到了自己、同桌、老师,按理说内容很丰富,为什么让人读来就是这样的枯燥无味呢?究其原因,没有把握好细节,因此遗漏了不少出彩的地方:看到这个难题,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难道超范围了?看到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一定是他们都做出来了。我不敢想象自己因为这道题而名落孙山,一个邪恶的念头在我脑海中滋生:偷看一下,就一下。趁同桌低头捡橡皮之际,我的眼珠迅速瞥向他的试卷,在目光与答案即将聚焦的一刹那,一道更强烈的目光,杀了过来,是老师。她的目光好像一把利剑,硬生生地把我的目光与试卷分开。吓得魂飞魄散的我,趴在座位一动不敢动。

句子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 篇10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

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文章中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能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内容上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实,为下文蓄势等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如何欣赏句子的作用

在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考题,请欣赏某一个句子并说出它的作用,此时好些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其实很简单,句子的作用要考虑两方面的作用:(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1)、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浅谈如何创造高质量内容的文章 篇11

关于如何创造高质量内容的文章,也有关于撰写网站内容技巧的文章.今天我们提供一篇关于优质内容优化的技巧,言而总之的提供几条建议.

第1点:注意文章的条理结构.

这是重要的.段落,什么时候应该用h1标签、什么时候应该用h2、P、li、ol、ul、加粗等标签,这里面有一定的讲究.用的合理,就有利于文章页面排名的提升.反之,则可能在搜索引擎中很难找到你的文章页排名.

第2点: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相关性,不单单只是指文章页的内容相关性.还有专题页、栏目页、以及其他的重要页面等.

第3点:内链如何做?

文章中的链接,对提升网页的排名有较好的帮助.如何做内链,其实也很简单.一篇文章当中,链接3-5个你觉得重要的页面基本就可以了.

第4点:你不要在乎关键词密度是什么东西.

关键词密度是什么?你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知道的是,你的每一篇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对你的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你创作的这篇文章,对搜索引擎有利.知道这些,就可以了.

第5点也是最后一点:方便索引.

网站结构简单、方便搜索引擎蜘蛛爬取就可以了.然后,就等待搜索引擎的收录以及排名数据的更新吧.优化策略因网站而异,但基本上任何一个网站的内容都需要做到以上几点.或者还有更好的策略,就是让搜索引擎信任你的网站.

中职校长的忧虑与欣慰 篇12

一、中职校长的困惑:中职学校发展乏力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自身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底子薄、教育质量不高、数量扩张快、效益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高迅速,中职教育自身适应力不强,这就使得中职教育整体上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属于一个弱势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就是一条“短腿”。

1.中职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整合矛盾重重

2005年11月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投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各地经济调整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加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资金和力度不够,导致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尤其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落后。为此,校长们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以致缺少精力直接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职学校长期存在着小而全、小而散的“小作坊”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普遍,严重浪费国家资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各级各类地方政府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型的界限,使职业教育的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但在整合的漫长时期里,有的职业学校负债运作,有的专业重复、师资盈余。这都为健康、快速地发展中职学校带来了不利影响,使教师们容易产生团体矛盾,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思想认识之间的冲突。对此,中职校长又不得不寻找新的动态平衡。

2.师资队伍问题突出,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2008全国中职招生规模已达810万,到2009年又增长到860万人,但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增长远远低于学生的增长幅度。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中职学校生师比已超过了25∶1,“双师型”教师不足12%。而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试行标准》以及2007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规定生师比为17∶1,“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不低于60%,实际情况与国家规定严重不符。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仍循规蹈矩,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闭门造车盲目培养,不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有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化而来的,既没有生产实践经历,又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有些专业即使高薪也难以聘到称心如意的教师,因为外聘教师虽然实践技能过关,但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有些中职学校仍以学科教育、学历教育为导向,用升学来吸引生源,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没有摆上合适的位置,专业特色不明显。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毕业生的素质低下,学校的声誉乃至中职教育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又会降低人们对中职教育的热情,这就使得中职教育发展缺乏后劲,这是中职校长的又一忧虑。

3.中职招生无序竞争,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生源困难是不争的事实,生源大战已持续多年。为此,招生时节中职学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各显神通,相互效仿。主要表现在给辛苦费,各所学校害怕在竞争中失利,年年如此,且有水涨船高之势。另外,还有一些中职学校通过各种关系或经济手段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或初中学校有关人员手中将“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花名册”弄到手,依照姓名住址广发录取通知书,以达广种薄收之目的。也有些中职学校向社会公布的招生、就业承诺或办学层次脱离实际,夸大其词。加上各县市为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生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手段给初中校长下达任务,将升高中无望的学生直接分流到当地职校,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填报其他志愿的自由,给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职校的招生造成严重障碍。

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普通高中寄予的希望更大,造成中职教育直接面对“高校热”“普高热”的冲击。另外,中职学校之间开展了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一些学校为了能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门槛,甚至不要门槛。事实上,经过中考的层层筛选,留下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浓,行为习惯很差或个性偏激,甚至性情古怪,成为不好沟通的群体。很多家长认为,中职教育是低学教育,送子女上中职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把中职学校看成是智力水平低、不会读书,不思进取的初中毕业生的“收容所”。他们认为中职学校的任务就是传给学生一种赖以生存的手艺,认为中职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被视作一种限制理想的选择,这也成为中职校长极度郁闷且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中职校长欣慰:学校发展势头喜人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呈“金字塔”结构,生产一线的众多劳动技术人员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中职校长必须提高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走出困惑看到光明,使中职学校得到健康的发展。

1.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为中职发展指明方向

早在2005年2月,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中职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同年10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指示。2010年2月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被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经济发展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职业教育的变革。中职学校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来办职业教育;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必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前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高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期的主题,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和模式改革成为紧迫的任务。中职学校要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好学校?”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重视校长、师资培训,为学校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个使命需要一流的中职学校,需要富有思想和现代意识的一流中职校长去领导学校办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教育,更需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发展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需要一批杰出的校长充分发挥作用。校长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调整学校发展的战略。校长要不断学习,了解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与组织决策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校资源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早在2003年10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3月又颁布了《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为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学校现代管理理论,推进职业学校体制改革为重点内容,教育部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等各类专题培训。从而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校长队伍。

创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中职教育的必要条件,2007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近年来也一直在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国共培训了十万名专业骨干教师,造就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优秀教师,以及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领军人物,为学校人才和后备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社会偏见有所改变,已经逐步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社会需求大量的素质全面、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就业压力增大,有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人才比较欢迎。因此,人们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相当一批学生愿意来接受中职教育,学一技之长。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大学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回炉”到职业学校学习热门专业技能的事实。人们对职教,特别是中职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没有一技之长的初中毕业当“农民工”外出就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和发展的需要。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及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共识。政府正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出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共识,政府和各级领导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力度,切实履行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政府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也把中职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使得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并统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江西省为例,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为就读中职学校的家庭学生每年补助1500元,两年共3000元;对特困生每年补助2000元,两年共4000元的惠民政策。另外,按在校生源数给中职学校拨付每生400元的办学经费。这些促进职教发展的导向性政策,给中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4.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中职学校拓展空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专家,而且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的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已到达一个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复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和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的传统工业即将进入恢复与振兴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60%以上是由中低技术产业提供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经济结构的主体,而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急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四种方法 篇13

1、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

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区分详略,概括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是重点段。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它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状物文章的要素是:所写事物的特征、结构、性质(性能)、用途(意义)。

写景文章的要素是:观景的时间、地点、人物、景色。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

根据记叙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有: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揭示某些事件意义的,说明道理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等等。所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考虑。

归纳中心思想的一般步骤: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赞扬了什么,批评什么,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再认真具体分析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用简要的语言,完整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概括。

归纳中心思想的要求是:确切、完整、简要。中心思想通常表述形式: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

(一)抓住主要事件,归纳中心思想。

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都离不开具体事件。写人的记叙文,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性格。写事的记叙文,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揭示事情的本质和教育意义。

抓住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综合文章各段内容,概括出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事件的教育意义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三步,把主要内容(事件)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事情的教育意义)综合起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联系课文题目,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有些文章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中心,有些文章题目点出了中心事件,有些文章则以文章里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物件或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地点命题。因此,归纳中心思想可以联系题目分析。

(三)抓住中心句段,归纳中心思想。

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领会自己的写作目的,常常用一两句话,甚至用一段话直接发表议论,或直接抒发感情,或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把中心思想揭示出来。

(四)抓住故事的寓意,归纳中心思想。

寓言、童话都是寓道理于故事之中的。阅读这类文章,要着重理解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就是中心思想。

(五)联系社会背景,归纳中心思想。

上一篇:水流量开关的工作原理及优点下一篇:泥阳初级中学办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