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能力心得体会

2024-09-05

推理能力心得体会(精选8篇)

推理能力心得体会 篇1

这几天通过学习周教授的《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让我对推理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有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推理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游戏中经常能够用到推理这一内容,只是还没有将其有意识的运用到数学学习上,这就需要老师抓住时机,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

如果说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么通过合情推理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说,推理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 21 世纪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抓住时机,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推理的方法和效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充分展现人的智慧。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心得体会 篇2

一、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在讲解定义、法则、定律、公式及解题时常常用到不完全归纳法.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教材对归纳得出的结论, 一般不作进一步的演绎证明而直接应用, 属于合情推理.合情推理的结论是有可能性的, 不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确.所遵循的是“试试、看看、多次猜想、多次反驳”等数学发现逻辑.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 推出这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归纳推理, 结论正确无疑.不过完全归纳法是有局限性的, 许多场合要对全部对象逐一考查, 比较困难, 甚至不可能.

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时, 我设计了如下过程:

1.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事例编了3道题

(1) 把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2段, 每段长多少米?

(2) 小明家养的鸡一共生了5个蛋, 共重千克, 平均每个蛋重多少千克?

(3)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2.指导学生解答上述各题

3.进行比较, 从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师:比较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 有何不同的地方?有何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在教学的指导下, 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出:被除数转化成了一个因数, 除法运算转化成了乘法运算, 除数转化成了它的倒数并作为另一个因数.

教师引导:语言要精练、准确, 谁能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学生经过讨论:分数除以整数, 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你们总结的这个规律正确吗?请举例说明或举例反驳.

学生经过讨论:整数应加以限制, 不能为0, 原因是0不能作为除数.

最后, 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识个别事物入手, 应用归纳推理, 得出一般结论.

二、演绎推理

学生获取新知后的练习, 其实质是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或特殊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在学生的练习中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严谨的推理过程.

例如:求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演绎推理求出阴影部分面积.

三、类比推理

触类旁通的含义就是通过类比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纵观小学数学教材, 有许多知识有类似之处,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合情推理;推理能力;推理素材

合情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上渗透合情推理,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材料,分层次、分阶段地让推理思想贯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领域。为了积累合情推理的教学策略,笔者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上展开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深入挖掘合情推理素材,让学生经历推理活动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公式、数学法则、数学性质都是以前数学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情推理的最佳素材。因此教师要多研究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合情推理的素材,寻找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生长点。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材先出示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并列式,再分别用计数单位、折一折、画一画来说明分数加法的计算过程,最后总结出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请你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生1:+,分子1加1等于2,分母2+4=6,所以答案是,也就是。

生2:+,我不同意生1的做法,我是用画图的方法算出答案是。

生3:+,我也不同意生1的做法,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相加。我是这样算的,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通过大家的智慧,我们终于解决了分数加法的题目,回想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道题目的?

生:遇到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我们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想到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来解决分数加法问题,此时学生就经历了从形到数的推理过程。接着,学生从+概括出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构建合情推理桥梁,让学生推理有理有据

学生展开合情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同化新知的相关经验,这个经验可以是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知识经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具体直观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时,会用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面积进行类比推理。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在熟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图形的分割与填补解决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师:华丰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如图1),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生1:我把这个不规则图形分成长方形和梯形。长方形的面积是12×4=48平方米,梯形的面积是(12+15)×(10-4)÷2=81平方米,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48+81=129平方米。

生2:我把这个不规则图形分成三角形和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3×6÷2=9平方米,长方形的面积是12×10=120平方米,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9+120=129平方米。

生3:我把这个不规则图形先补成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减去梯形的面积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是15×10=150平方米,梯形的面积是(4+10)×3÷2=21平方米,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150-21=129平方米。

师:很好,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想一想我们在进行图形的割补时,要注意什么?

生:我们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合情推理构建起“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得学生能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类比推理思想,帮助学生解决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三、关注合情推理过程,让学生的推理有借鉴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关注合情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在推理之路上模仿借鉴,然后加深对推理思想的印象。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一课时,运用类比推理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再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最后验证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师: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不相等。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题目告诉我们这些图形的底面积相同,高也相同,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相等的。

师:那你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你们能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指导。)

生:我想把圆柱体切开,可以拼成长方体。

师(课件演示):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如果把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是什么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接近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

师:看来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回顾一下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生2: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表示。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引领着学生经历了类比推理的学习过程:创设情境—类比猜想—类比推理—类比验证。学生在推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关注了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到圆柱体体积的合情推理过程,为以后推导圆、球等几何图形的体积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型。

四、把握合情推理本质,让学生积累推理经验

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合情推理中学生获得的经验也是如此,有些是触及合情推理本质的“真”经验,有些可能是合情推理的“伪” 经验。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两组题目:

用24米长的绳子围一块长方形土地,每边都是整米数。

(1)如果一条长边靠墙,怎样围出的面积最大?请你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探究,寻找最优方案。

(2)如果一条短边靠墙,怎样围出的面积最大?请你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探究,寻找最优方案。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一读题目,然后猜一猜怎么围才能使围出的面积最大。

生:长边和短边一样时,围出的面积最大。

师:真的是这样吗?请你用列表的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生1:如果一条长边靠墙,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见表1):

师:看来有时我们的猜想、归纳也会发生错误,这时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了。只有靠表格中的一一列举,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答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两组题目的对比,看似同类题目、同样的猜想,但是通过表格列举推理,我们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结论。可见通过这组题目的教学,学生触摸到了合情推理的本质,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的两面性,明白推理可以更快地靠近结论,但是有时也会产生错误。

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篇4

1、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需要雄厚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为每一步推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能说明:“为什么乱砍乱切的萝卜比切得整齐规则的萝卜更好煮烂、口味更好?”。一个初中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他的母亲却解释得很好:“因为乱砍乱切的萝卜比切得整齐规则的萝卜表面积更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各种作料能更好地进入到萝卜里,当然更好煮烂、口味更好了”。显然母亲对日常生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远远强于儿女。因此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

2、想象能力。因为逻辑思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需要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这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而且逻辑推理依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正确的书面表达。因此重视学生语言培养,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4、作图识图能力。初中阶段的逻辑推理更多直接的应用在几何方面,而几何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几何图形中包含了许多隐藏的已知条件和大量的推理素材及信息,对图形认识的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在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推理能力心得体会 篇5

试分析推理部分:判断推理

关键词:士兵提干

提干考试

张为臻

综合知识与能力

判断推理

根据《2018年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干部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大学本科毕业生士兵提干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考试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军事知识、第三部分基本常识,第四部分为分析推理、第五部分为综合知识。接下来要着重解读分析推理的判断推理部分。大纲中明确,此部分主要考核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一套图形,或一个算式,或表达逻辑关系的一段文字,理解把握事物间关系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断推理包含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四方面。

一、图形推理:指的是一种推理方式。在一个图形推理中,已知的若干图形构成前提,由前提而得出的是结论。解题关键就是观察图形的规律:图形的大小、笔画曲直多少、方向的旋转、图形的组合顺序、图形的叠加、求同等等。

做图形推理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出第一套图形中的规律。找到规律以后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运用到第二套图形中去。要观察的要素也许不是很多,但其运用起来特别是复合运用的时候,其规律就可以千变万化。应试者应当以观察要素为根据寻找其变化,从而发现其规律,再运用到第二套图形当中去,得出正确答案。

二、定义判断:逻辑学基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主要是考查应试者短时间的领悟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要想快速准确地解答定义判断题,首先必须掌握一些定义的基本逻辑知识。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解答这种题时,要分三个步骤去做:第一步,对定义进行快速扫读,过滤掉多余信息;全面把握定义,注意细节,以达到对定义的初步了解,并且找全、找准定义的属性;第二步,结合选项确定最具价值的属性(可能有的定义属性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这一过程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第三步,分析各选项中的案例,找到各选项的重心,并与定义属性对比,从而求解正确答案。

三、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

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共有三种题型“两词式、三词式和填空式”,解题时有三大技巧(造句找关系,横竖比较法,选项代入法)。造句找关系:即利用语感对题干和选项给出的词组分别进行造句,再用同样的结构分别套入各个选项中去。如果发现句子不通顺或者有语病,就证明选项是错误的,可以迅速排除;横竖比较法:当词项经过横向比较后仍得不出答案时,就要“竖着看”,纵向来查看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代入法:代入法在类比推理中用的比较多,主要是针对填空式的题目,将选项代入题干中去。遇到此类“A对于B”相当于“P对于Q”就要采取代入法。前后两组词语的逻辑关系要相同。

四、逻辑判断:逻辑判断又称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大前提是一般原理(规律),即抽象得出一般性、统一性的成果;小前提是指个别对象,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从这个推理,然后得出结论。逻辑判断主要测查的是报考者对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的能力,其中理解是基础,演绎和归纳是重点,要求考生有清晰的思维。

解答这类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假设正确,即题目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和实际相符,都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②不需附加任何说明即可推出,这就提醒考生在解题时不要主观臆断,附加自己的想法,而应以题干内容为准。

张为臻老师认为,判断推理在分析推理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综合2017年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真题,分析推理总题量为60道,其中图形推理考试题量为10道,类比推理考试题量为10道,定义判断考试题量为5道,逻辑判断考试题量为10道。由此可见分析推理中判断推理占据分值之高。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篇6

张 奇1,2 马艳苹2 张黎-l´3(1.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大连 116029;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3.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青岛 266071)

摘要:针对在儿童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研究中评价标准不一和研究结果中发生年龄不同的问题,在论证并提出幼儿非形式推理发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对333名3-6岁幼儿的非形式推理做了考察。结果显示:幼儿的我方推理普遍在3岁3个月~3岁9个月发生;他方推理普遍在4岁―4岁6个月发生;反驳推理普遍在4岁9个月―6岁发生。幼儿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显著性别差异。研究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测量幼儿非形式推理的发生和发展。

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推理能力,全面发展

推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突出了推理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和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促使学生学好数学。那么,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四年级数学内容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全面把握教材,明确培养目标

新教材有关逻辑推理的内容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的,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教学前, 要先通读、分析教材,了解有关推理能力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编者的意图,明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达到的目标。在新教材中,推理能力训练内容,从形式上看,有图形推理、数字推理、符号推理(等量代换推理)、文字算式推理等。图形推理是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推理、计算。数字推理分为按规律填数;根据数字排列规律改错数;挑出不同规律的数组;挑出不同规律的数组填数。符号推理分为符号算式推理和等量代换推理。文字算式推理分为比较简单的和比较复杂的。 这些题目,既训练了推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四年级推理能力训练内容有一定的区别,又相互联系。通过对训练内容的分析, 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明确本学期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要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用迁移规律,启迪学生探索

四年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是在前三个学年教学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利用迁移的规律、启迪学生自己探索推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为了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在进行有关推理训练之前,要求学生复习过去解答类似题目的方法,想一想那方法能否解答将要学习的题目,以很好地利用迁移规律,在温故中知新。为了使学生养成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在其他数学知识教学中,也要求学生遇到题目后,首先要考虑是否学过类似的题目, 能否用那些解题方法来解答。倒如,在进行有关图形变换教学时,布置学生复习三年级的相关内容,思考一下那些题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实际上,三年级有的题目是使用前两幅图相对平移,使中点重合的方法,得到第三幅图案, 从而按照这一规律选出正确答案。有的是把第一幅图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出第三、四幅图案,这样旋转下去,就能推导出第五、六幅图案。过去是运用图案的平移、旋转来解答,这次应该运用图案的什么变化规律呢?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这次不是运用相对平移、上下平移等变化规律,也不是运用旋转规律,而是运用一个顶一个,前面的被顶到后面去,后面的被依次顶到前面来的前后移动的规律,再考虑几何图形明暗的排布,选出正确图案。通过布置学生预习,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就可以试解将要学习的题目。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吸取他人之长,调整自己的思维。这样,一方面运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立意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想的和教师讲的差不多,依靠自己动脑、动手,是能够学到新知识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整体性原则,注意在平时教学中相机渗透

推理能力的训练是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推理能力的训练也要从整体性教学原则出发,在平时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适当渗透。例如,从题型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发, 使学生在推理训练时感到题目似曾相识,没有生疏之感,也就容易生成解答思路。例如,在进行四则计算教学时,设计类似下面的题目,要求先填方框,再把方框内的数依次排列。

这种常规性学习,学生会感到很容易。比如,第一题方框内应填:6,18,54和162。还要求把方框内的数排列起来,如果第4个数不填,能不能想出应填几?这实际上渗透了数字推理题目的编制方法,锻炼了数字推理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推理能力 提升数学思维 篇8

[关键词]数学推理 小学数学 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74

推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猜想,强化自主推理

每一个伟大的数学发现都离不开数学猜想。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运用非逻辑的手段进行想象、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推理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的“圆柱体侧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把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纸片卷起来变成一个圆柱体,然后再展开变回长方形,接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周长,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的高,此时我引导学生猜想:你认为圆柱体的侧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操作,认识到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联系,由此猜想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的周长乘高,从而展开自主推理,为下一步得到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公式奠定了基础。

以上教学活动,教师给学生创造了机会,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学生通过自主推理,很快过渡到新知学习,进入数学推理的特定情境中。

二、创设情境,强化推理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常用的推理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推理情境,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密切联系起来,带领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已有数学认知和数学经验出发,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数学联想,获得推理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的乘法”时,我出示了习题“28×12。请用估算的方法来计算乘积,并说说你的具体方法。”学生认为,将28估算为30,12估算为10,那么乘积大概就是300多。我追问:“口算一下乘积,该怎么算?”学生认为,可以将12分解为10加2,28×12就是28分别与10和2相乘的积相加,即28乘10加上28乘2的和,那就是280加上56,结果为336。我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进行竖式计算的呢?”学生在口算基础上进行竖式计算,认为可以先用个位上的2和28相乘,即28×2=56,而后进行类比推理,可以得知十位上的“1”与28的乘积为280,然后两次的乘积相加,就得到了最终结果280+56=336。此时我让学生反思:“从以上过程中,你发现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由此得到结论:先用第2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第2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为了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我让学生进行验算,而后再举出实例来证明,由此让学生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了透彻理解,从而熟练掌握算理和算法。

以上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融合,强化推理过程,让学生通过推理探究,把握计算法则,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

三、加强分析,强化推理表达

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规范推理程序,多进行追问,让学生加强分析,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

例如,教学苏教版的“圆柱和圆锥”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做这样一个油桶需要多少铁皮?学生大部分的解题思路是“要求出圆柱形油桶的底面积和侧面积,然后相加就是需要铁皮的面积”。此时我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面积推导过程入手,进行推理分析。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3.14×(3×2)×(4+3)=131.88(平方分米)。该生指出,圆柱体表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如图1)。我追问:“那另外的两个圆呢?”该生认为,根据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可以将上下两个圆展开,变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此时可以将这两个长方形的宽拼接起来,和圆柱体连在一起(如图2),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果:大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体的高加上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由此可以得到圆柱体的表面积为“圆柱体底面周长乘圆柱体的高与半径的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推理分析,通过有条理的说,养成了推理有序、有据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稳扎稳打,带领学生不断提升,进而发展数学思维。

上一篇:管理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非主流qq个性拽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