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二泉映月朗读(通用11篇)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 篇1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
课文朗读,同学们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用与之相应的情感朗读。下面是二泉映月的课文,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试着朗读。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 篇2
一、明确朗读要求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以朗读《两小儿辩日》为例,至少要求学生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1) 初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盂”、“俱”、“ 沧”、“孰 ”、“汝”、“知”等。学生读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互相评定,互相纠正字音。然后教学抽学习成绩优秀者与学习成绩一般者各一名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评定学生的朗读效果,指导学生读准上述字音。
(2) 细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读通句子,不多字,不丢字。学生读后,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评定和互相帮助理顺句子,而后 ,教师抽学习成绩中等者及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各一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细读是否到位。学生细读如果不到位,就必须加强指导。
(3) 精读《两小儿辩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叙事语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的语气,读出“两小儿”相互辩论的语言的语气。学生先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教师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教师亲自示范朗读,以期达到朗读要求。如此 ,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授以朗读技巧
小学生虽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也已经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故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还应该向学生授予最基本的朗读技巧。
1.朗读的语速。学生朗读课文,要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确定朗读基调,根据课文内容和体裁确定朗读的语速。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山中访友》,朗读的基调应该活泼轻快:因为这篇文章充满着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无比向往与无比热爱之情;朗读的语速宜中速:因为这篇课文几乎均是叙述性语言。再如,指导学生朗读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孩》,朗读的基调宜低沉,语速宜缓慢:因为这篇课文通篇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与哀怜。
2.朗读的停顿。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语句适当的地方稍作停顿与延迟。因为这不仅是学生朗读长句时适当换气的生理性需要,更是在朗读的过程进行表情达意的需要。朗 读停顿大 致分为两 种 :(1) 语法停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要根据文章中的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做或短或长的停顿与延迟即可; (2) 逻辑停顿。学生在朗读较长的句子或者古典诗词时,其间虽无标点,但是也要根据语义与意群等做极短的停顿。比如学生在朗读吕岩的《牧童》时,应该如此把握停顿:“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以此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这首诗的节奏美与音乐美。
三、变换朗读形式
课文朗读是学生通过声音把静态的文字立体地表现出来的艺术再创造。学生娴熟的朗读技巧需要长期训练、细心感悟而成。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形式单一地、无目的地、机械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然会因为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放弃朗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必须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1.名家配乐朗诵跟读。这种朗读训练方式适合于任何一种文体的课文朗读。以指导学生朗读《索溪峪的野》为例。从网络下载的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索溪峪的野》,名家的朗读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音画视频中还融入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与背景音乐等用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基调朗读语速与朗读重音等。我曾让学生跟着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朗读《索溪峪的野》,既为学生创设了朗读这篇课文的氛围,布设了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场”,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受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7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也是发现,更是小学语文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法。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坚持以读为本,为学生搭建多种语言实践平台,让学生把书读懂、读透,并在朗读实践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从而运用语言,让朗读带领学生叩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一、感悟文本,让朗读有滋有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而是通过深入地朗读,咀嚼、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才能实现。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可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目的。学生只有体验到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朗读才能有滋有味。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或一段文字,往往蕴涵着深刻的意义,教师要抓住文中的这些关键字眼,让学生仔细品味,认真咀嚼,感悟其中的精妙之处。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两只鸟蛋》时,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焦急不安”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鸟妈妈难过、伤心的词语——焦急不安,然后请学生朗读这个词语,同时要求学生带着焦急不安的心情,学着鸟妈妈的样子边读边寻找鸟宝宝。这样,学生在理解关键词意思的基础上收获的感悟更为深刻,朗读的效果也就更明显了。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中的关键句子来理解文本的内涵,进而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浅水区里的小鱼》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句子“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从而体会小鱼数量的庞大;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时,抓住关键句子“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进行层层深入地朗读,从而体会小男孩矛盾的心理,读出小男孩的懂事,凸显朗读的意义。
二、情境体验,让朗读凸显真性情
在情境中朗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朗读自然也能读出真情实感。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太阳是大家的》时,如何让学生读出对太阳的赞美呢?教师首先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渲染场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朵鲜花在阳光下尽情地绽放,或是一棵小树茁壮地成长,或是一条小鱼在阳光下自由地嬉戏,在这样的情境下,你最想对太阳说什么呢?通过鲜花、小树、小鱼与太阳的情境对话,学生的感受变得更深刻,发自内心的朗读就会更强烈,在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更真实、更自然。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用语言对课文中的情境加以描述,能把学生带入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中,使情境呈现的形象更为鲜明。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时,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描述了妈妈工作的辛苦:妈妈为了这个家,每天辛劳地工作。每天毫无怨言地照顾爸爸,干家务活儿,夜晚,还要帮我缝补衣服。妈妈累弯了腰,但她从来没有说过累和苦,只是有时候会偷偷地抹眼泪。听了教师对文中妈妈的辛苦的描述后,学生再来朗读课文,朗读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评价点拨,让朗读生发精彩
在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评价和点拨对学生的朗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方法既要巧妙,又要呈现多样化。如教学《两只鸟蛋》一课时,当学生朗读句子“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时,教师除了用言语进行点评,还可以在言语、微笑、眼神等方面给予学生巧妙、多样的评价,以此表示对学生朗读的肯定和赞扬,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愉悦地投入学习。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融入课堂情境,利用变换评价对象的方式多角度地进行趣味性的评价。如教学课文《风娃娃》时,可以从“风妈妈”的角度进行评价,把评价对象当作“风妈妈”,如:“你们真是欢乐的风娃娃!”而在教学课文《丑小鸭》时,可以把评价对象当作“鸭妈妈”,还可以把评价对象当作“丑小鸭”。变换评价对象,让学生尝试把评价对象当成自己,这对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积极的作用,朗读时更能叩击学生的心灵。
桂林山水的朗读课文 篇4
我们先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所以本文的开头就用了一个引经据典的手法开门见山。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叫引经据典的手法?我们在书中讲到:诗词、歌赋、俗语、故事、名言警句等等,都包括在内。
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经据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是这样写道: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
我们前面讲过《荷塘月色》,也学了《我还没有去过长城》,下面我们还要学《清凉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谈历史。本文一个亮点,就是运用人们熟知的一句俗话来开头,且一开头就提到了桂林山水,这就是开门见山,开得不凡。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学习作文,就要学习名家的,从名家的作文里吸取营养。二是学习作文,不要舍近求远,就从孩子的语文书中去学。我们要讲的只是方法,而真正的内容、真正的养料,在孩子的语文书中全有。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脚: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也是作文的脚,最后的脚也是运用了引经据典的手法。中间的部分是身子。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哪两个对称段呢?一个是讲桂林的水——漓江的水;一个是讲桂林的山。这样,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本文是紧扣主题的。
头——开门见到桂林山水;身子——细讲桂林的山与水,细致说明了桂林的山水为什么是“甲”天下的;最后的结尾,我们起个名字叫“抬头收腹”。在教孩子写作,特别是写到结尾的时候,“抬头收腹”是一个最为常用的手法。即写到结尾的时候,看一下作文的头,“收腹”的意思就是把身子再集中一下、概括一下。这样头身脚,一路下来,口腔、胸腔、腹腔,一贯到底,有条不紊。
这里,我们要讲另一个观点。什么叫分析?所谓的分析,就是找出“头身脚”的过程;就是在段落里找到“帽衣鞋”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去寻找“头身脚、帽衣鞋”,基本上,我们就学会了如何看书,也就学会了如何背书,学会了如何把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下来。
我们现在来分析第一个对称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小学二年级英语课文朗读 篇5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sam?
I play football.
Where do you play football?
At the park.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play football, too.
Do you want to play with us?
Yes. I do .
Goal! You are a good footballer, sam!
Listen and say.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play football.
Where do you play football?
I play at the park.
Listen and repeat.
Hi. My name is tingting. I like swimming and basketball
I live in Beijing. Beijing is a very big city. I go to qianmen school.
Where do you live? Is it a big city? What school do you go to ?
FromTingting
Listen and say. Then chant.
Is for prince.
Is for queen.
Is for rain.
It washes them clean.
Listen, repeat and trace the letters.
课文朗读和默读两种方法 篇6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
(1)精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
研究表明: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
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思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速读必须眼脑直映,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
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
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 篇7
一、实现效果
1. 展开课件后, 如图1所示。单击“播放”按钮, 就会听到课文朗读的声音, 并在相应的句子下面自动画线, 以提示所读到的具体位置, 当课文朗读完毕, 所有画线全部消失。在播放的过程中, 单击“暂停”按钮, 声音暂停下来, 单击“播放”按钮, 朗读继续, 单击“停止”按钮, 恢复到初始状态。
2. 在播放的过程中, 下方中间的滑块显示播放进度, 你可以任意拖动滑块实现朗读的跳转并继续播放, 并在右边的动态文本框中动态地显示播放的具体百分比, 让你掌握播放进度。
3. 在播放的过程中, 你可以任意调节音量的大小, 拖动音量控制滑块圆形按钮, 向左音量减小, 一直到无声音, 向右拖动音量增大。
二、制作分析
打开该课件, 它是一个影片剪辑, 在场景中的实例名称为“z p”, 如图2所示。
双击该影片剪辑, 进入其编辑级别, 可以看到该影片剪辑从下至上分别为底层、按钮、音量控制、百分比、进度显示、课文、a s, 如图3所示。
底层:放置背景图片。
按钮:放置播放按钮、暂停按钮、停止按钮。
音量控制:用来放置音量控制影片剪辑。
百分比:放置一个动态文本框, 用以显示播放进度的具体百分比。
播放进度条:放置一个长条, 作为播放进度条。
播放滑块:放置可以拖动的并显示播放进度的滑块。
课文:用来放置一个带有画线效果的朗读动画, 该动画为一个影片剪辑。
a s:编写相关代码。
三、制作步骤
1. 制作背景
在F l a s h文档中, 将图层1更名为底层。制作课件界面的背景, 用以美化课件。
2. 制作按钮
本例中主要完成的是播放按钮、暂停按钮、停止按钮。播放按钮和暂停按钮是二合一按钮, 因而要做成一个影片剪辑。双击该影片剪辑进入编辑级别, 可以看到一共用了两层两帧, 第一层第一帧为一个表示播放的按钮, 第二帧为一个表示暂停的按钮。第二层为代码层,
分别为s t o p () 停止命令, 如图4所示, 在场景中的实例名称为b f。制作好播放、暂停按钮后, 还需制作一个停止按钮, 你可以制作为一个影片剪辑, 也可以制作为一个按钮。返回场景, 新建一层为“按钮层”, 将制作好的按钮
拖入该层第一帧, 并摆放好位置。
3. 制作音量控制
音量控制层为一个影片剪辑, 在场景中的实例名称为y l k z。双击进入编辑级别, 可以看到它共有三层, 又分别为底层、滑块、代码。底层放一图形元件, 滑块层放一个按钮, 实例名称为y, 如图5所示。
4. 进度百分比
新建一图层, 取名为进度百分比, 用文本工具 (动态文本) 在右下方画一个动态文本框, 变量名为t x t, 如图6所示。
5. 制作播放进度条
制作一段影片剪辑长条, 放于如图7所示的框内, 取实例名称为j d t。
6. 制作播放滑块
在播放进度条层上方新建一层, 命名为“播放滑块”, 绘一个圆形影片剪辑, 放于播放进度条之上, 取实例名称为h k, 如图8所示。
7. 课文朗读
该层放一个朗读动画影片剪辑, 在场景中的实例名称为l a n g d u, 如图9所示。
三、编写代码
1.播放影片剪辑内部按钮代码
(1) 双击播放按钮, 进入编辑级别, 在第一帧选中表示播放的按钮, 打开动作面板, 输入代码:
(2) 双击播放按钮, 进入编辑级别, 在第二帧选中表示播放的按钮, 打开动作面板, 输入代码:
2.停止按钮代码
选中停止按钮, 打开动作面板, 输入以下代码:
3.音量控制代码
(1) 双击音量控制影片剪辑, 进入编辑级别, 选中代码层的第一帧, 输入代码:
(2) 选中音量滑块, 打开动作面板, 输入代码:
课文朗读与真实情感的融合 篇8
关键词:朗读 真实情感 融合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有声音的语言,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对文章进行再创造,从而让它具体起来、立体起来。带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往往会让听众感到被激励,自然融入到朗读者营造的那个环境中,从中受到熏陶与启发,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课文就是声音响亮或者是像唱歌一样把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念出来,这其中并没有太多真情实感所言,因为他们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以及在朗被小学生接受的方法让他们在朗读课文时有真实情感,在众多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中最常用的莫过于教师范读与创设课文情境。下面就以小学语文《假如》为例来详细讲述这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范读,掌握重点词句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模仿学习能力很强的阶段,教师就要牢牢的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让他们掌握住朗读的技巧以及情感传递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课文范读时,一定要使用普通话,把握好词句的音色和音准,在此基础上注意词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以及重音,让小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的情感,从而调动课堂朗读的氛围。在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画,思考课文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画出课文中的停顿以及重音,可以纠正他们的朗读状态,非常有助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不但可以让学生辨析自己与老师朗读上的差异,体会不同朗读带来的不同感受,锻炼语感,还可以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情感迸发,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以,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非常直接、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范读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假如》时,其中的有些句子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长,教师在范读时就要注意词之间的停顿,譬如“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非常善于课文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从而正确的朗读课文,真正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教师范读时还要注意重点字词的重音,让课文充满感情色彩。《假如》一文的大致意思是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神笔,会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够温暖的成长、让小鸟在有妈妈的陪伴下也能够吃得饱饱、让朋友西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全文充满了童真、爱心与怜惜,所以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传递出这种情感。譬如“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要把“苦苦”和“饿得”读重音,让学生体会到小鸟在鸟窝中对妈妈和食物的望眼欲穿,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如果有马良神笔,这种情况就不会存在的幸福感。从而让学生融入到文字中,读出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
二.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正所谓“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学生熟悉的、能具体感受到的东西,让学生进入一个形象的、有感染力的环境中,以便他们由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成为能感知文章情感的当局者,让他们“入情入境”,有通过朗读文章来宣泄情感的冲动,为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做铺垫。小学生一般是比较无知的,再加上被父母保护的很好,所以他们是没有很多的情感体验的,如果让他们自己去通过文字感知文章中的情感,那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他们融入到课文的环境中,感受那份情感。在《假如》中,教同学们朗读第二小节时,可以准备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让学生听听它的叫声,感受一下那份难受的情绪。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在家、父母没有在身边,自己很饿却没有东西可吃的那种画面和感觉,很容易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绪中,自然而然的在朗读中就可以体现出对鸟妈妈的辛酸和小鸟的怜爱,从而让学生的朗读充满质感、充满感情。在教学生朗读第三小节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如一位小朋友因为腿出现了问题不得不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呆呆的望着窗外,听着窗外小伙伴肆意玩耍时欢乐的笑声。小学生虽然没有太多的体验,但他们对于视频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他们生病时不能与同伴出去玩耍的孤独、寂寞与哀伤。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课文中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心境,在朗读该小节时,就会读出作者的爱心以及帮朋友拥有一双好腿后与其一起在操场上、草地上玩耍的欢快与开心。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范读和创设情境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基础的方法,同时它们也是实践性很强、效果很显著的方法,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要注意以上两种方法都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千万不能让学生一味的去模仿,毕竟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入到课文中,用他们接收到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才能融入真实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逻辑起点 篇9
一、文本的刺激
首先要用文本,包括使用声、光、影像等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其激动,引起儿童强烈的心理反应或情感变化,产生朗读的冲动。怎样用文本来刺激学生呢?我们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把语文的刺激分为四项目标:
1.知识的刺激。知识刺激,包括字、词、句、文章、写作、文学常识。“诗眼”“句眼”,行家称之为“响字”,是作者炼字的着重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关键词句。一般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比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花、压、时、恰”等都是“响字”。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响字”烘托主题思想的。学生通过文学常识“响字”的刺激,朗读起来自然感情充沛。
2.技能的刺激。技能刺激,包括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信息提取、推理、综合概括、语言应用等项目。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理解到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会错位。朗读《白杨》一文,有的同学把朗读重音落在“生根、发芽、枝干、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词语上,给听者的感觉是作者在描述白杨的生存环境。有的学生把朗读重音落在“哪儿、不管、总是”这些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上,给听者的感觉是作者在强调“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持续不断、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读懂了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托物言志,借白杨而赞美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3.能力的刺激。能力刺激,包括词汇辨析、语言理解、人际理解、逻辑分析、自我认识等内容。即使一个感叹号,因为语音目的、感情色彩不同,朗读的语气也不同。比如《凡卡》,当读到“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这些表示赞许、高兴的语句时,读到句子尾部就要用既强又高昂的语气,语调趋于上升;当读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些表示悲痛、惋惜的语句时,则要用下降、低沉的语气,语调趋于下滑。心情愈悲痛,愈惋惜,下降的幅度就愈大,尾音适度延长,表达的感情就愈淋漓尽致。
4.情感的刺激。情感刺激,包括对文本的态度、思想、道德、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朗读首先要把思想情感准确地定位在文本表达的格调上。朗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隔85年之久,朗读起来总是情感不到位。我及时地进行情感刺激:介绍课文背景,补充李大钊的革命史料,安排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情感刺激准确了,学生就绘声绘色地、淋漓尽致地朗读出了课文蕴含的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情调的反应
1.情调,文本刺激的效果表征。情调反应是文本有效刺激后学生产生的情感倾向及朗读活动。
为什么“不同的情调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情境”?因为情调是“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这就是说,“情调”既指“主观因素”,同时也指“客观存在”。在朗读教学中,“情调”与“情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本描绘的“情境”会刺激学生的朗读“情调”;学生的朗读“情调”又反映文本描绘的情境、景象,这种朗读情境或热烈、或低沉,完全是学生的情调反应。
2.情调,产生朗读的冲动。情调会产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冲动。比如朗读《鸬鹚》,学生总是读不出“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一句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联系驱赶家禽的生活实际,看看哪些词可以替换“抹”。学生通过一番品味,觉得用“撵”太野了,用“赶”太狠了,用“吆”太俗了,用“驱”太雅了,只有用“抹”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渔人又要鸬鹚下水捕鱼,又不能惊吓、伤害到它们的细腻感情。学生体味到了“抹”字的感情色彩和在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与特殊作用,朗读起来感情自然就到位了。
总之,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定位准确;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高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高效。
(本文节选自《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2012年2期,
如何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10
一、记叙文教学,抓重点“词、句、段”朗读悟情感
每篇课文从头到尾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这应该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通过朗读关键的语句、段落,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中,通过让学生重点朗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作恶多端”等词语来体会龙王父子的可恶。紧接着再让学生重点朗读“治一治”“出一口气”“决心”等词语来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再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领悟。如第一自然段“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呜咽、痛悼”以及后面“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斤,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有了朗读的蓄势、感悟的加深、情感的铺垫,至此,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表达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达到了很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抓“诗文朗读”悟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应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诗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朗读《瀑布》一诗时,要体现出瀑布的声态美、形态美、色彩美和它的气势磅礴,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再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应该先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表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为了让学生能够领悟这种情感,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理解感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可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诗文朗读情感。
三、以“多样化朗读”悟情感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朗读方式有个别读、小组读和齐读。个别读比较容易做到有感情地读。而小组读和齐读,既要读得齐,又要读得有感情,就困难多了,必须让学生经过长期地、艰苦地训练才能做到。对某些复杂的内容,可采取“分合读”的方式,合读总写的部分,而对于分写的部分,则可采用分读的形式进行。在分合读时还可结合领读和轮读的方式进行。
有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这样朗读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又能体现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充分反映出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三种小动物各不相同的品格,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总之,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要尽力去创设良好的情境,并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发挥情境朗读的特殊效果,教师要不断地更换朗读的调味品,使学生不断地有摘新果子的感觉,这样就能做到在多种形式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而是让学生真正做到边读边悟,入情入景,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庆玲.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2).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 篇11
关键词: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38-010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個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初读感知,诱发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在认定目标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表达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教师表情达意的语调的高低快慢。听完教师的范读后,大多数学生都注意到了教师主要是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来朗读的。“缓慢”表达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依依惜别之情。“低沉”表现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无比悲痛心情。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一篇文章反映的总的思想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文章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握好基调。
二、细读理解,诱导情感,揣摩朗读技巧
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基调后,我就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学习“望灵车、忆总理”一段时,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明确了虽然没人指挥,但人民的心和灵车、和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灵车的移动而移动。因此,虽无人指挥,却比有人指挥还要整齐。从而理解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深切哀悼和永恒怀念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在朗读中表达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呢?我先让学生试读,然后再做指导。学生试读时,普遍存在语调一直低下去的倾向。这样的朗读弊病是语调没有变化,悲痛时的低沉也不够强烈。因此,表达感情就不深。这时,我就让学生自由读“忆总理”一层,思考:人们眼望徐徐开来的灵车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又接着问:人们想到的仅仅是这些吗?如果你是长安街送行队伍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以此引导学生思维转入对总理光辉业绩的回忆。通过回忆,促进了学生对总理光辉业绩和平易近人崇高品质的认识,很自然地明白了,这一层要怀着幸福、激动、自豪的感情来读。随着我的范读,学生很流利地、有感情地以相对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了“忆总理”一层。“昔日”见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我又以极其低沉的语调读到:“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走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此句读罢,语调急剧变化产生的强烈的对比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带着极富感情的语调读了课文,尤其“永别了”三字的颤读声泪俱下,感染力强。这样,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调的恰当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引导学生揣摩怎样运用朗读技巧表达感情。
三、创设情境,诱达情感,领悟朗读真谛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最为强烈。我便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文学语言描绘了人们悲声大放,追着灵车奔跑的感人场景,然后又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做到了如临其境。我再以动情的引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涛,学生便在随读中真切地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一片敬爱之心和与总理诀别时的悲痛之情。通过引读,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了以情带声,才能做到以声传情。
四、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反复的情感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推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在本文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内蕴的感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又有学生的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反复地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推荐阅读:
二泉映月现代诗歌05-10
二泉映月讲课稿讲述09-14
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05-10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08-28
小学朗读课文的方法08-31
3桃花心木课文朗读06-04
语文课文朗读中技巧10-07
小学语文朗读课文的指导09-03
小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05-10
语文课文课文教案设计 课文永威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