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卢集小学
张继梅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体验盲人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从中积累关于月色和音乐旋律的词语。
2、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韵律美,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四、五自然段。
3、凭借课文内容感受,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总体感悟:
1、上课前,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二、初感人物,把握内容。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6、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倾听 月光如银
委婉连绵
倔强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激愤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搀扶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积淀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吧。【注意倔强的读音】 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三、分层感悟,揣摩内心。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
(一)第一次听泉声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1、阿炳在第一次听泉时,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 „„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
(板书:坎坷)齐读
4、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我们阿炳那深切的体会。来,请同学们从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
(三)体会坎坷人生(1)想象体验、体会坎坷
1、交流,(板书: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2、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沉痛凄凉地】对啊,因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3、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请同学们打开大练习册P22页完成。
4、哪一个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抓住情感,朗读体会
1、„„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引读】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2、指导朗读: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当他想起自己在街头卖艺,却遭到路人的唾弃时,女同学齐读。当他想起自己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却无人问津时,男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不分严寒酷暑为生活奔波,却依然贫苦时,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3)讨论朗读,体悟内心
1、是的,我们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
2、你从文中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板:对音乐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
3、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我们内心的情感来。
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呀!
4、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如愿了吗?(没有!)所以,阿炳在二泉池边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
四、情感归结,引发设疑。
1、然而,他深深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生)没有!
2、(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这阿炳的心声。那么经历坎坷生活的阿炳,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所创作出的《二泉映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2014年卢集小学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五、课后作业 抄写三组词语。
六、板书:
9、二泉映月(1-2)初听
(3-4)再听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坎坷: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5-6)创作名曲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2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以哀婉、深沉的文字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创作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文集语文、音乐、美术、社会、思想教育于一体, 文章以如泣如诉的二胡琴声感染人, 以阿炳坎坷的生活经历、丰富的内心情感感动人, 以惠山优美的月夜情怀吸引人, 以生动流畅的语言文字打动人。
预设过程
课前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映示二泉风光的录像。
(设计意图:为新课教学创设情境, 渲染课堂氛围。)
一、情感渲染, 情景交融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二泉映月》, 今天, 再听这首曲子, 你们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与第一次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交流。
3.小结:看来, 同学们通过读课文, 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今天, 我们将就两个重要问题, 更加深入地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章, 理解《二泉映月》的深刻内涵。
思考: (1) 这首曲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 这首曲子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 如何表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研究与思考。)
二、情景追忆, 人景交融
1.浏览课文, 哪一段话着重介绍了阿炳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
2.交流:
映示:又是一个中秋夜, 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 来到了……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 边读边思考阿炳创作这首曲子的时间、地点、环境、心境。 (出示:中秋夜二泉月光似水想到似乎听到)
4.用自己的话, 连起来说说阿炳创作这首曲子的背景。
5.再读这段话, 边读边体会, 找出你认为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映示:又是一个中秋夜, 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 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 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6.交流:
(1) 结合图像说说“静影沉璧”的意思。
(2) 理解“渐渐地……”这句话。 (突出显示:叹息、倾诉、哭泣、呐喊。)
(1) 结合阿炳的身世, 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
(2) “……”省略了什么?试说: () 的 () , () 的 () 。
7.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似水的月光, 淙淙的流水, 多么美好的中秋夜。但饱经风霜的艺人——阿炳却再也不能看到这美好的月色, 回首从前, 往事历历在目, 言说不尽的痛苦、辛酸。美好的景, 伤心的情, 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 自由读。 (2) 推荐读。 (3) 集体读。
8.自主练习。
映示:又是一个 () , 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掺扶下, 来到了 () 。 () , () ,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 () 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 () , 想到了 () 。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 () , () , ()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难点, 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重要词语, 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阿炳的生平, 理解阿炳的“叹息”“倾诉”“哭泣”“呐喊”, 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做好铺垫。)
三、余音绕梁, 人曲升华
饱经沧桑的阿炳倾听着淙淙的泉声, 他百感交集。
引读:听着, 听着, 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 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1.阿炳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集体交流:
师:一个个音符在跳动, 那是阿炳的心在唱;一句句乐曲在激荡, 那是阿炳的血在流淌;一个个段落在跌宕, 那是阿炳的灵魂在飞扬, ……是他的灵感在升华, 是他心中的歌啊!乐曲里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如何表现的?我们接着研读:这首曲子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 如何表现的?
映示:起初, 琴声委婉连绵, 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3.自由品读, 思考:
A琴声起初___, 随后___, 后来___。
B当琴声时___, 作者似乎听到了___。
4.集体交流。
5.分组配乐读。
6.小结:就这样, 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据有人回忆, 阿炳深夜卖艺归来, 常在二泉边拉此曲, 凄切, 哀怨, 尤为动人。
(设计意图:以教师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感情, 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自由徜徉, 让他们的感情随音乐激荡, 并把对音乐的理解借助于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品读美文, 与美同行
1.过渡:本文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 展开合理想象, 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艺术是含蓄又深远的, 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 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 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文章, 看看大家是怎样品评《二泉映月》的。
2.品读美文。
同学们品读这些文章, 然后选出能引起你共鸣的话, 摘录到笔记本上, 细读。
3.交流。
(设计意图:课已尽, 趣未了。课内的阅读是有限的, 充分利用资源, 把学生的阅读引向纵深,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五、迁移写话, 拓展延伸
1.欣赏着《二泉映月》的曲子, 品读着这样优美的文章, 大家一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2.交流写话。
(设计意图:课堂内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理解教材的内思想容, 而对艺术的理解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写话交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也为了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自我盘点
一、以“文”为本
阅读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其他任何辅助教学的手段, 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这一课的设计中, 我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在自主阅读中, 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找到难点, 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 突破重点难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陶醉在音乐情境中的同时, 朗读课文, 把对乐曲的理解表现了出来。
二、以“问”促学
在这份教学设计中, 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摆出两个有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然后逐个进行讨论和研究, 这给整堂课奠定了一个研究型学习的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一是小组合作研究阿炳的生平, 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二是分小组选择喜欢的乐曲段落自主学习;三是阅读相关美文, 交流感受;四是欣赏美文, 自由写话。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 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以“情”动情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启读,转轴拨弦三两声。
1.欣赏音乐,初读课题。
(1)同学们,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曲子。
(2)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子?
(3)出示课题,齐读。
2.二读课题,质疑问难。
师述: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再读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抓住课题这一命脉,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教学一开始便热气腾腾。】
第二板块:点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读文本,读通。带着读课题引发的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初步读懂由课题引发的问题,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读文本,读准。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力求读准确、读流利。
2. 认读词语,提升理解。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出示词语)
倾听 月光如银 委婉连绵
倔强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激愤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搀扶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积淀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读吧。(注意倔强的读音)
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设计理念: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对文中难读的词语和关于月色、音乐旋律的词语按照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在动情的语文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深切体会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3.三读文本,整体把握。
(1)字词读好了,请同学们带着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
(2)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第三板块:参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次听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文本,边写感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同时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精力,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对于阿炳第一次听泉声,为什么不能听出来,学生也许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这时也不一定要讲透,留下一个学生遐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继续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坎坷)齐读。
(4)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我们没有阿炳那深切的体会。来,请同学们从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理念:抓住这个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也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的重要词语。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与阿炳产生了情感共鸣。】
第四板块:延读,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贵有疑,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体会阿炳的坎坷人生。
作业超市
1.积累:抄写三组词语。
2.拓展视听:欣赏阿炳的其他作品,如: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设计理念:两组练习重积累,重迁移。学生对差异性的练习具有选择性,尊重了学生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语文教学成为开放的教学。】
(责编 钟 岚)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4
吴双凤2014/3/22
久闻这是一篇难教的课文,导师安排我们上第一课时,那么多的生字词,该如何教呢?一上来就难住了我,也迟迟没备课,急急地熬夜写完了大致的教案,第二天听了桑导师的评课,大有启发,对生字词的教学终于有了清晰的认识。
牢牢抓实生字教学,一类音形义,二类读音,三类读美,不要讲求字字理解,有些可以随文学习理解的,就放过。抓住了这根稻草,我赶紧改教案。抱着尝试的态度走进课堂,落在生字词时就狠狠地落实了,导致课文没读,没分段就下课了。评课时也清晰地认识到了问题所在:
1课堂时效:导入快而简,要吸引学生,不能开始就本末倒置难住了学生。可改为课前播放二胡曲,板书:一个人物、一部作品、一个故事、一
种精神,在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经验上切入本课,“那我们今天也来认识一个伟大的人物,做简介,他是如何创作作品,又有什么故事,什么精神呢?让我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2生字词至多花15分钟,教学环节上要紧凑,集中出示集中解决,讲求
效率。讲时,对重点字词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提问时及时踩点讲透!记住学习生字词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预习时、学课文时、做练习时、再现词语并再认、平时的运用到自我内化习得,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领会!
《荷花》第一课时的课件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的朗读,感受荷花及大自然的美。
2、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品读自悟,积累语言材料。
3、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学画》,说说王冕画荷花的故事,背背课文中描写荷花的语句,赏读重点句“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2、教师板书课题:《荷花》
设计意图:用回忆旧知的方法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汇报学习成果:
⑴ 我学会了( )。
⑵ 学习小游戏“小博士考考你”:“蓬”、“骨”等字的字形结构。
2、再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品读课文,入境悟情
1、第一段课文:
⑴ 自读自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⑵ 请你读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⑶ 放手让学生之间展开评价,随机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
设计意图: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赞美、汲取别人的优点,培养朗读评价能力。
2、第二段课文:
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更引人入胜,请看大屏幕。
⑴ 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
① 你最喜欢怎样的白荷花?为什么?
②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读、画画、演演。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面对荷花满池的画面,自由想象,自主体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活动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展开。
⑵ 教师提问启发:写了那么美的荷花,作者为什还要写荷叶?
有的说:荷花是白的,荷叶是绿的,色彩美;有的说:荷叶挨挨挤挤,白荷花“冒出来”,好象一张活动的画;有的说:花儿需要绿叶衬……
⑶ 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荷花的美呢?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同桌互读评议;集体配乐朗读
⑷ “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看着画面向大家介绍吗?
学生准备导游词,同桌互练当小导游;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当小导游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第三段课文:
⑴ 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这一段课文,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学、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选代表向大家汇报,好吗?
⑵ 学生自学讨论,汇报时,着重研究“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一句,可以引导学生从“画家”一词入手研读:画家是谁?为什么说他了不起?从而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大自然的美。
⑶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段。
设计意图:多读课文,让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获取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感受,体现全体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
⑷ 看图想象,仿句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小组交流,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写话,给以接受学习为主的阅读过程,提供了展示学生创造思维的语言实践机会。
4、总结课文,作业练习: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6
22、理想的风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三篇文章中的三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文中体会、学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编者的意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我通过看学生的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整体上读出刘老师的乐观、自信、顽强、爱生活、爱学生的品质。而作者是怎样把刘老师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则需要教师的指导。这样教在学生不会处,将长文短教。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交流”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品味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感悟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选编《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而与其他两篇文章不一样的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学习作者运用哪两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的故事,课题却是《理想的风筝》,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你们有什么疑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叫做理想的风筝?)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理想的风筝》,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设计意图】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揣摩一下题目,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说说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各自的收获。
3、认识作者:苏叔阳,1993年生了癌症以来,顽强的活着,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在69岁高龄上坚持写作,顽强乐观的过着每一天。4.学习生字词:翘、眯、蜈、蚣、倘(指名读、齐读、分析字形、范写生字)5.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浏览课文。怎样才能写好人?(板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本课教材特点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哪两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景物描写的是哪一段?读一读,想想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到什么?(交流:春美、春意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指名读,3.加上1、3段,三段连读,(指名读)又感受到什么?
4、交流:读出问题来,是聪明的孩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到春天,就想风筝?刘老师和风筝有什么联系?评价学生的回答——善于开动脑筋)带着问题读,静静的读,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的具体,去品味老师的形象 师:风筝勾起我的回忆,由风筝及人,而最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感动他一生的几件事。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作者讲述的故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
四、悟情中得法
(一).学习“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划下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你初步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屏显):只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了一片笑声。
1.师:细致阅读这段话,你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
2.师:刘老师是怎样给学生讲故事的?(笑)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讲述丢腿的故事吗?(指读)从“笑着”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幽默。
5.师:(引读)刘老师的故事感染了学生„„(读下去。)
6.入情朗读,咀嚼文字。
(屏显):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何谓“酸涩”? 酸:悲痛、伤心。涩:心里不好受。酸涩:心酸、难受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
①因为________,所以教室腾起一片笑声;因为________,所以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________,所以(同学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②“泛”字用得太准确了,我是这样理解的__透出、冒出______,这个词用得好,好在___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心情变化,笑过之后,悲伤、难受涌上心头_____。
7.师:这一细节描写得多么传神啊,谁能把这微妙的情感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8.“„„女娲氏用手捏泥人”这里的省略号作用?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学习画面二:上课板书
1.师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2.(屏显):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3.阅读提示:
① 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 圈一圈,画一画: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让你怦然心动?
③ 品一品,说一说:你用心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4.学生讨论交流。
5.师:真了不起,你读出了敬业的刘老师,你读出了意志坚强的刘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红色的词语(撑地、离地、急速一转)。读到这些关键的词,你想到了什么?
6.师:这一段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是“转”,怎样的转?自由读第五节,指名说“怎样的转?”(危险的转,激动人心的转,心惊肉跳的转)
7.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刘老师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呢?(你们见过这样上课的老师吗?)
8.师:是啊,刘老师板书时转身的动作已经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为他的敬业的精神而感动,为他顽强的意志而激动。(相机板书:敬业、坚强。)9.激情朗读:
(屏显):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身体残疾的)老师,但是您(敬业、坚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设计意图】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习,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刘老师对生活的态度的事例描写,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3、完成习字册(相机指导书写生字,示范书写:翘。下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学生完成作业)
4、完成(补充习题)1、2、3题
【设计理念】学生的写字教学贯穿在每一节课的训练中,教者指导学生写字,给学生练字的时间,提高写字水平。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外貌 写板书 语言 放风筝 神态
动作
《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袁鹰。课文通过描述黄河艄公撑着羊皮筏子载客在黄河上行进的情形,赞扬了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了黄河的主人。学习本课,应引导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险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围绕课文,抓主要人物(事件)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的方法。
4.初步读课文,感知黄河的壮美、羊皮筏子的轻而小。教学重点:
1.读通课文,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几处重点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围绕课文,抓主要人物(事件)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的方法。
3.初读课文,感知黄河的壮美、羊皮筏子的轻而小。教学难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围绕课文,抓主要人物(事件)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的方法。
3.细读感悟,体会黄河之壮美、羊皮筏子的轻而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黄河
你了解黄河?生简单介绍黄河。
2.板书:主人 怎样的人才能成为主人? 3.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1出示:自学要求(1)标好自然段。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生朗读 3.检查预习情况
会读吗?今天老师想请我们四年级
班的同学展示一下自己。(1)带有生字的词语 黄河滚滚
磁力
吞没
竹篙 浊浪排空
整个儿
体积
凭着 ①读
②指导写字。看着这些字词,你觉得有什么哪些字容易写错,要给大家提个醒,或者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
③描红
(2)文中的四字词语
写黄河的: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羊皮筏子 写人的:鼓浪前行
专心致志
胆战心惊
如履平地
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
(3)含有多音字的句子。
(1)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piāo piào)流。(2)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jì xì)着乘客的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①字典上的解释:jì只有一个:结,扣
xì:有多种解释,和这个词语有关的,挑选了两个。a.联结,拴。b.关联,关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叙述课文的?(请把相应的词语圈出来。)
(2)边读边想,黄河的主人是谁?(用“ ”划出相应的句子。)2.学生自学 3交流 主要内容
(1)课文中从哪四个方面叙述的?
结合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艄公 理清思绪,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几个方面?(2)谁是黄河的主人?
出示句子:“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了黄河的主人。”读。
(3)你能结合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主要人物(事件)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呀,这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细读感悟,感受黄河之壮美、羊皮筏子之小而轻。
过渡:是呀,在滚滚黄河,惊涛骇浪之中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来看看那奔腾不息的黄河吧。
1.感受黄河之壮美
(1)、[媒体出示黄河视频。]
(2)看着画面,你能用哪些词?想到了哪些诗句? 93)交流:说好词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出示补充习题上的诗句。
出示: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课文是怎样描写黄河的?找出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以滚滚黄河为背景,投影出示:]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作者的感受是胆战心惊。
理解“胆战心惊”害怕?是一般的害怕吗?(非常害怕,极度恐惧)为何胆战心惊?读出你的理解来。读好这些词语 引读: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读。这就是黄河,气势磅礴的黄河呀?再读。2.羊皮筏子的小而轻
黄河给人是这样的感受,这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读读 2——4自然段,想想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划出相应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交流:
出示:①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小而轻
读出你的感受。
比较: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黄河如此汹涌,这羊皮筏子又如此渺小。
齐读: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出示: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读出惊讶:啊 „„ 一、二、三、四、五、六 不只„„还有
比较:再定睛一瞧,那上面还有人哩!一共六个人。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不可思议,让人震撼。
齐读: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浪如此之大,羊皮筏子如此渺小,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难怪作者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这是多么让人震惊的画面,再读: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作者将它单独列为一段: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激情引趣: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气球)我们做游戏时经常用到它,小小的气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它还是一剂治病的良药呢!不信,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课题读的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会读的更好)。
2、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①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课文下面的大树叶。②读不准的字音还可以问问老师或同桌。
③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用笔画出来。听清楚了吗?(开始读书吧)
三、识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识字情况行吗?)
1、认真读,争取把他们记在心里。
2、在读这些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3、按照提醒再练习读一读。
4、我们要举行男女生赛读,谁先读?
5、谁能用科、始这两字多组几个词?
6、这些字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呢?用什么办法把它们记住呢?4人为一组把最巧妙的记忆方法介绍给伙伴。
7、汇报记忆方法。
8、谁愿意当小老师来考考大家?(手拿卡片)
9、我把字宝宝放在儿歌里,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10、老师认为这几个句子难读,练习读一读。(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
四、初读课文(小朋友的生字识记的很好,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好吗?)
1、齐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
2、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体会科利亚看到气球前后的心情变化。
3、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谁愿意读)
4、第二自然段:
①谁愿意读第二自然段?
②你认为这一段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伤心、难过、孤独、寂寞)
③你试着读一读。
④谁还愿意把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一读。
5、第三自然段:
①点击出现画面。
②再点击出现闪动的气球。
6、第四自然段:
①为什么喜欢这一自然段呢?
②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科利亚,把科利亚换成第一人称“我”,读给同桌。
③指名读。
7、第五自然段:(齐读)
①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科利亚为什么笑了?(展开讨论)
②小结: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科利亚也许为米沙的这种创举而笑,也许对同学们特殊问候方式而笑,也许是忘却了病房里的孤独和寂寞而笑。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住进了医院,孤独、寂寞伴随着他,他的同学们用气球来问候,让他很受感动,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或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珍惜友情。
六、指导书写:
课文我们就学到这,现在让我们学写几个生字。周:里面的部分不能超过包围圈。病:上横要写短,左撇要长,伸展开。句子:
1、气球开始一上一下地动了起来,科利亚猜出来了,准是米沙想的招儿。
2、科利亚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3、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儿歌:
《真情的呼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思路;引入——感受音乐——了解剧情——学唱歌曲——创编情景剧—才艺展示——讨论(环保知识)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2.
知识目标:学习和演唱这首歌,理解歌感人的背景。3.
能力目标:创编音乐剧或创编舞蹈,来表现这首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把握这首歌的情绪情感,正确理解学习这首歌的涵义和目的。
教学难点:
创编音乐情景剧或舞蹈创编,学生自由选择。从中体会到按户和保护动物。
教材分析: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首速度缓慢的歌曲,是为纪念徐秀娟救丹顶鹤而牺牲。著名作家解承强将她的感人故事谱成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歌颂了徐秀娟为保护丹顶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老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动物园啊?在动
物园里见过什么样的动物呢? 学生:……
2.老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丹顶鹤呢?
学生:…..3.
老师:知道丹顶鹤是几级保护动物吗?我们为什么要
保护它呢? 学生:……
4.老师:下面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丹顶鹤.(图片)5.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养鹤的姑娘。
6. 以《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为背景音乐,老师朗诵,朗诵
内容是徐秀娟救鹤的过程。
二.播放一遍音乐,让同学们自己加深理解。
学习这首歌曲。
三.创编音乐情景剧
1.分配角色
朗诵者:自荐或同学推荐(最好朗诵较好的同学)
丹顶鹤:自荐,机会均等。
女大学生:自荐,机会均等。
群众演员:可以分组分担(模仿声音如:芦苇,风声水声,也可添加
雷声)使情景剧更加深动。
提示:丹顶鹤最常见的动作,可以用身体模仿或声音模仿。
女大学生:可表现乐观,热爱丹顶鹤。
2.才艺展示
根据自己的想法创意,用舞蹈或唱歌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表演剧情,也可以组队表演。
学生表演完后,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可以带动打击啊一起表
演。添加气氛。
四.讨论
谈谈自己保护动物的经验?(看丹顶鹤受伤的图片)
四.总结。
今天的课就在我们的讨论中就要结束了,大家都表现的很好。
但是在这个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都面临着在这个世界上小时的危险,他们没有像我们一样安全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来生活。
《晚上的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
3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白天出现,晚上不见,万丈金光,照亮大地。”猜猜是什么?板书:太阳。你知道太阳有什么特点?
小结:太阳会发光发热,给人类带来光明。那小朋友见过晚上的“太阳”吗?板书:晚上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要求:边听边思考晚上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吗?它指的是什么?教师范读。指名回答。
3小结:原来晚上的太阳不是真正的太阳,指的是像太阳一样会发光的东西。所以太阳上要加个引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晚上的“太阳”》谁来读读课题,读好轻声,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
读完后数数课文有几段,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这篇课文有几段?
2检查生字词
出示:急性阑尾炎 手术
请来 医生 无可奈何
一分一秒 挡手 简易
自己先练一练,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生字的读音?前鼻音后鼻音三拼音
相信有了大家的提醒,你一定会把这些词读得更准。指名读。表扬。齐读:边读边想这些带有红色拼音的生字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炎”: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个词里它表示什么意思?还会给炎组词吗?表示什么意思?中国的汉字可真奇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表示不同的意思。
“急”:你遇到什么事会急呢?学生说话,原来急是一种心里的感受,所以它是心字底。
“性”:竖心旁加生。
认识了这三个生字,谁来读读这个词?介绍“急性阑尾炎”:是一种腹部急病,发作起来腹部剧烈疼痛,还会恶心呕吐,不及时手术的话会引起生命危险。谁再来读这个词?评价。
“术”:这个词两个翘舌音连在一起,你能读好吗?
“何”: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可当时是晚上,油灯的光线太暗做手术太危险了。眼看着妈妈痛苦,爸爸很着急,医生很犹豫,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就是:无可奈何。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吗?评价。“何”在百家姓里是一个姓,我们班有姓何的小朋友吗,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恩,老师记住你了。
“请”:加一加,换一换的办法。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请你在老师的词前加个请字,坐下喝茶进来。“请”字真奇妙,小朋友用上它就更有礼貌了,我们在生活中可要多用用“请”这个好朋友。
“医”:认识新偏旁 三框。医字的笔顺很会写错,翻到93页自己认真看看,指名写,全班写一写。
“秒”:看看钟面的时针分针秒针,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可以用来精确的记录时间。我们小朋友要做个珍惜时间的人,因为时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知识本领,对医生来说更意味着生命,我们要从小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读一读。
“挡”:是提手旁,和手有关。你能给挡找找词语朋友吗?
“简”:看,古人用来写字的竹简,它是用什么做的呀?所以它是竹字头,还会给简组词吗?
4巩固生字词
开火车读词卡,表扬又快又好的小火车。齐读词语。
5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词送回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评价。
6刚才我们一起合作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意思,你能根据这道填空简单地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爱迪生的妈妈得了( ),正当大家( )的时候,爱迪生发明了一个( )的“手术台”,用智慧( )。
自己先练习说一说,指名说,表扬。
三指导写字
过渡:要学好语文不光要读好课文,还要写好字。
1炎。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怎样把它写漂亮。
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讲评。
2医。怎样写才漂亮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5课《晚上的“太阳”》,不光和这一课的生字新词交上了朋友,还读通读顺了课文,学写了两个生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兴趣的小朋友课后收集一些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抖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孩子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栓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谜底:风筝。
2.在古代风筝叫做“木鸢”或“纸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资料袋)
3.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形态还多种多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各种风筝图)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写的《风筝》。
(板书课题:10.风筝)
5.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读音
师:屏幕上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么?
(ppt出示) 精心 希望 依然 飞舞 拼命 奔跑 抖动 磨坊 寻找 继续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师:谁来读读第一行的词语?
师:读得很好,声音也很响亮!谁也能像他一样读读第二行的词语? 师:读得也很准确!最后一行,谁也想来试试?
(若学生有读错的,老师纠正领读,学生跟读)
(注意几个多音字:精、凌。多音字:磨,另一种读音组词)
3.了解大意
师:词语老师就检查到这,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看看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些事。 生: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做风筝的感受么?(快乐)
三、细读课文,感受快乐
1.自读第1自然段,为什么做风筝和放风筝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师:谁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师:课文中说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这最大的快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什么时候你最快乐?
生:快乐到极限;没什么能比得上??
师:是一种什么也比不上,独一无二的快乐,谁能读出这种快乐?有没有读得更快乐一点的?还有没有认为比他读得更好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与众不同的快乐来。
2.品读第2、3自然段,围绕“快乐”来提问
师:到底做风筝有怎样的快乐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让你体会到孩子快乐的句子,划出来,再细细地读一读。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师抓住以下几句描写孩子心情的重点句子)
①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体会到孩子做风筝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师:想象一下“精心”是怎么做的?(ppt出示做风筝的过程)
(做风筝的过程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简单介绍即可,文字尽量少)
谁能给“精心”换个词?(用心、专心、一心一意)谁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
(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引导:老师查了字典,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它和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接近?(希望)
师:请你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一只风筝,一边做一边心里会希望些什么呢? 生:希望这只风筝做好后飞得更高。
师: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想象就是心中充满的——憧憬和希望。
师: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还有哪句话让你体会到孩子的快乐?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我想请女生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谁能给“依然”找找近义词?(仍然) 问题1:为什么风筝做得一点也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生:因为这是自己做的,独一无二,外面商店买不到。
师:外面买的比不上自己做的。
问题2: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生:因为他们想把幸福带给大家。
师:他们觉得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是很幸福的。
问题3:为什么他们要把名字写在“幸福鸟”上面?
生: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做的,自己飞不上蓝天,就把名字写在上面飞上蓝天。 师:风筝就代表着自己,名字和风筝一起飞上蓝天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师:尽管这只风筝什么也不像,却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代替“我们”飞上蓝天。所以“我们”感到很快乐,谁能读出这种快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现在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想干什么?(放风筝)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师:快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放飞风筝的快乐呢?
(ppt出示)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体现放风筝动作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托、牵、跑、叫)
(ppt出示:挖去动词,选词填空)
师:多么生动的词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动词,把放风筝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女生先来,男生准备好了么?
师:你放过风筝么?说说你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中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
③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我们”当时的心情?(快活)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喊什么?叫什么?
生:“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师: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谁能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谁再来试试?第1小组来读一读,第2,第3,最后一组。我们一起快乐、幸福地读读第3自然段。
师:当风筝承载着孩子们的快乐飞上天空后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留到下节课再来解决。
四、作业布置
1.生字指导:“命”、“丧”、“奔”
2.《课堂作业本》
师点评:好的方面:常规方面和朗读时间;改进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二泉映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05-10
6《二泉映月》11-08
课文二泉映月朗读08-31
二泉映月现代诗歌05-10
二泉映月讲课稿讲述09-14
《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29
“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05-12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07-14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27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