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创作背景

2024-08-22

《纸船》创作背景(共12篇)

《纸船》创作背景 篇1

《纸船》创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现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点上了。她说:“为着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挥着别泪,作此‘弱游’!……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须伤感,我至爱的母亲!凭着血与泪,我已推开了生命神秘的宫门。因着巨大的代价,我从此要领受人生,享乐人生。”冰心这次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去国“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执的金钥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学的宝库,开启人生奥秘的宫门。但是,对这位女作家说来,她为这次游学所支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纤柔敏锐的神经上要负荷不堪沉沉的重担――忍受着使她的灵魂为之颤栗的离别之苦。因此,在当时的冰心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抒写的离情别绪,为我们留下了描绘别离之苦的最细致真切、凄美情深的 篇章。这个融乐和美的家庭,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姊弟之间,当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强颜欢笑,个个都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无数的忍泪吞声……”只在偶然间听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对话:“我姊姊走了,我们家里,如同丢了一颗明珠一般!”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又借话别为名,与友人在外挨延时间,因为入门就感凄切,姊弟之间不敢默坐厮守,有时竟环着大莲花缸奔跑,彼此泼水为戏,以这种与年龄并不相称的狂欢,掩蔽内心的痛苦。总之,离别使这个家庭一切反常。“几个月来,我们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这一层纸。”但临到离别时,竟反常地装作无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说:‘走了!’向空发言似的,这语声又似是从空中来,入耳使我惊慑,我不看着任一个人,便掀开帘子出去。”“只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别,既不缠绵,又不悲壮,白担了这许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过着这种“言不由衷”的日子境况下离别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车南下。直到火车慢慢开行,在车上翻阅《国语文学史》时,看见书页的空白处写着几个大字:“别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笔迹,这才揭破了那一层薄纸,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冰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她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这样告诉亲爱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海水“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道:

梦里的母亲

来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温人的爱语――

几次醒来,

药杯儿自不在手里。

海风压衾,

明灯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怅――无着!

《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最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 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

(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纸船》创作背景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纸船》创作背景 篇2

一部微电影作品的出现不会凭空而来,它一定是从生活中生发而出的故事,这就使选择一个好的创意点变得尤为重要,而一个好的创意点是最终形成一部微电影的最好理由。微电影编剧需要不断观察生活,敏锐地从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意义或有意思的点,加以润色升华成故事,就会出现一个成型的微故事,即使短也需要有核心。

1.“以小见大”——小故事+大情怀

由于微电影时间、空间、容量有限,只能表现那些时长短且分量重的小事件,这就给素材的选取增加了难度, 那么作者如何从海量素材中选取出富有深意的剧作主题呢?抓住“小故事、大环境、深寓意”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尺度。

“微剧”在主题表达上似乎更应该通过一个困惑或碰撞的矛盾的生活片段,来透视现实生活中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价值取向,通过具象且精巧的人物与情节安排来揭示出深刻的人生感悟。我们在制作一部微电影时往往会凭空想象,忘记故事本身所必须具备的生活元素和人性之本,所以导致很多微电影刚开演就会给人一种无聊感和厌恶感,还有很多微电影在开演不久就会让观众猜到结局,这一切都源于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把握不准以及对生活的关注度和对人性的把握度不够。我们在对于微电影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都存 在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急”:急于讲述一个故事;急于表达一种情感;急于告诫一个道理。

2.“集锦人物”——戏剧化处理+典型性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表明, 在人的梦境中可以完成“数人合为一人”的混合影像,即可能相貌像A,衣服像B,职业像C,性格像D,爱好又像E, 但是你始终觉得他是F,而五人所共有的属性却是特别显著,这种混合影像表达就是“集锦人物”。梦境中对事件或地点也是可以实现上述混合影像表达的。其实,具有“集锦人物”特征的混合影像和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事件与地点一样,虽然有其现实本源的依据,但却是人们通过感知与影像重合而有意制造的,人物的戏剧化处理不仅是剧本、故事层面所要做的,更是影像表达所要做的。“十一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几年的平凡“老男孩“肖大宝和王小帅重新登台找回梦想的故事,让众多90和80后甚至70后的大众忆起了似曾相识的过往,回视了一段历史时代的集体记忆,影片中的几个经典“集锦人物”给受众带来的共鸣感之强一度让《老男孩》16天创造了4600万点击率的网络微电影纪录。而肖大宝和王小帅以及其他角色交织在一起的故事似乎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太一样,这就是另一层通过影像表达所创造的戏剧化处理。

3.“铺设窗户纸”——主题寓意+表达力度

微电影更易于以特有的形式诠释看似简单却易于被遗忘的道理,同时它的短小要求它更应关注寓意的有效表达与传递。因为受到认知水平、环境、信息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认知常常出现与实际相符、不符或者模糊的状态,那么有效揭示事物本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此才能让受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深入思考。将作品表意和受众接受之间的“窗户纸”捅破与否是艺术表达的至妙之境。作者是揭示主 体,作品是揭示载体,解读与揭示的过程就是一个“铺设窗户纸”的过程,像《燃烧的煤核》就另辟蹊径地传达了母子之情。小男孩的失语以及母亲的癫痫病等线索都铺足了“窗户纸”,而结局并没有把这层层“窗户纸”捅破,以含蓄的手法给受众留足了悬念,从对影片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发现,清晰地表达主题寓意和含蓄地运用艺术手法是断然没有错的。

微电影的媒介责任

微电影目前的传播平台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为主,高速又高效。季羡林先生认为“有为有不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而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媒介责任亦在此。

1.“有形之手”——新媒体成为微电影的传播载体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一般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新媒体的特征有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这符合人们碎片化的娱乐需求。从2009年开始,国家大力整治网络盗版, 视频版权费由此大幅上升,一部电影通过网络上映能卖到上百万元,热门电影则能卖到三四百万元。如果说版权费的高涨属于刺激微电影的发展外因,那么网络爆发式发展就成为了内因,同时随着网络视频收视率的逐年攀升,使得以微电影为主的网络自制剧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与此同时,随着微电影数量的猛增以及各门户网站所具有的审查权, 使得他们会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把握微电影的基本品质。

2.“无形之手”——媒介责任成为微电影的生命症候

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他们熟悉各种手机软件的应用,懂得运用网络,喜欢体验各种新鲜的娱乐方式,新媒体受众在网络上观看微电影的比例也高达95.4%。从2010年开始,微电影试水阶段结束,各大门户网站开始自行制作网络剧,这些自制微电影良莠不齐,大多未能跳出网络视频主基调搞笑甚至恶搞、雷人、硬植广告等问题,媒介责任的话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由于微电影的传播处于新媒体时代,其受众是面向全体网民,所以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应肩负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赖门户网站、网络监管平台等部门把握微电影的品质,微电影的主创团队和传播公司就应当成为媒介责任的微观调控者,成为一只无形的手,从源头上把握微电影的品质,不仅可以把握微电影的故事内涵、视听语言、思想走向以及传播尺度,同时还能成为微电影成长最好的培养者和宣传者。

微电影的制作执行力

一部成功的微电影要具有一个好的创意点,必然需要高水准的制作团队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但最不可或缺的是制作过程中的执行力。

1.“内容为王”——创意的核心起点

剧本是影视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 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 由于核心是“微”,想在短时间内讲述复杂的故事、说明N个道理,就需要将对故事内容的重视程度列在首位。高质量的剧本创意和剧本是微电影能否获得生命力的核心。由于片长的限制,微电影的剧本写作要求高度浓缩,微电影的编剧不仅要有精巧的叙事表达能力,还应考虑到当下受众群体惯常运用的新媒体语言,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法国微电影《调音师》就以有悬念、有转折的故事内容而广受好评,它将失败者的另寻出路和命运的再次抉择开放式的交给了受众,以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以另一视角展示出来,产生了不同的回响和思考。因此,在佳片众多的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和法国恺撒奖上都获得了最佳短片的荣誉。从传播学上讲,内容和创意本身就是传播的核心力量,既要有对生活的领悟和对现实的批判,又要有对人性的叩问和生命和赞许等,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核心技术”——传播的核心起点

在剧本选定并磨合好以后,导演接下来的每一步工作都对最终的成片负有重要责任,不论是演员、场景、道具的选择,还是对镜头衔接、现场调度等所有环节,都应充分打好提前量和准备第二套方案以致于第三、四套方案。微电影的精髓在于“微”,要求“短时高效”,要让每一个镜头、一句台词都有用,导演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创作短片的核心观点和主题指向,并为之铺设好与受众之间的“窗户纸”。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画面的拍摄、声音的录制、道具的选择、调度的设计……都属于微电影的核心技术,即使不能到达很高的水准,也应当基本符合受众的要求,满足受众的视听。太多的学生作品就是这样,如《爱疯时代》、《夏洒往事》等名不见经传的微电影,虽比不上大制作,但也基本做到了使用“核心技术”。

2013年初,艾瑞分析师严华雯发布分析报告时指出,2012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7.6%。虽然目前微电影的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需调整、调控的地方还有很多,但依照目前微电影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关注程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的微电影也会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和整体品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在未来,微电影不仅会为祖国的新文化发展添砖加瓦,还会为祖国的新经济增长带来无尽的效益,只要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脉搏动向我们就会为“文化强国”做出积极地努力。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篇3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新考纲的阅读要求来看实际上它也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以及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二、方法指津

由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是新增加的,所以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要处理好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

(1)开放性。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①见解力求独到。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参考答案】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篇,给后人提供了永远的精神食粮。在政治上,他屡遭打击,但始终不改其志,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②观点力求深刻。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力避求同思维,多用求异思维;不要面面俱到,但求一点深入。如: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怎样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2)限制性。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①关注显性信息。这里所说的显性信息,主要是指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例: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这道题目中的限制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题区域: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段落;②答题内容:修辞手法;③答题方法:要用比较法(从“更”字可看出);④答题指向:说出哪一段更精彩。

②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于题干中需要考生挖掘的有关答题要求的信息。如果对这些隐性信息视而不见,也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其中“联系本文”四个字就非常重要,它告诉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为辐射源。

探究性试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游子吟创作背景 篇4

游子吟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游子吟文学特点: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如韩愈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因此,与大历、贞元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风骨;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又较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诗风的痕迹。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应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艺术手法上,孟郊的诗歌中出现了大历、贞元诗歌所没有、在这以前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这一方面与他刻意求工,精思苦吟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有关。在《夜感自遣》中,他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苦苦地写诗,就必然要道人所未道,刻意寻求新词句,用过去诗中少见的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而心理的压抑、不平,使得他所追求的新的语言表现多带有冷涩、荒寞、枯槁的色彩和意味,从而尽可能把内心的愁哀刻划得入骨和惊耸人心,如:

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秋怀十五首》之十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同上之五);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同上之二);

蜿蜒相缠掣,荦确亦回旋。黑草濯铁发,白苔浮冰钱(《石淙十首》之四);

劲飙刷幽视,怒水慑余湍(同上之十)。

在这些诗中,他精心选用了“剸”、“梳”、“印”、“刷”等令人感到透骨钻心的动词与“峭风”、“老虫”、“病骨”、“铁发”、“怒水”、“劲飙”、“黑草”、“冰钱”等感觉上属于暗、冷、枯、硬的意象相配,构成了一组组险怪、生硬、艰涩的句子,传达了他心中难言的愤懑愁苦。对于孟郊的诗风,历来的评价相去甚远。如韩愈、李翱固然对他褒扬有加,而后世如元好问却称之为“诗囚”(《论诗三十首》),苏轼更将其诗譬喻为外壳坚硬而嚼之无味的“空螯”(《读孟郊诗》)。但平心而论,孟郊诗的语言独创性是无可否认的。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谓其“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就是对他能以强有力的语言改造客观事物的形态以表现自我的心理表示赞赏,这确非易事。

当然,孟郊也有平易朴素、自然流畅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在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尽管《游子吟》等诗在后世被广泛传诵),倒是上述风格的诗作,在内容上、语言上都显示了元和年间诗歌创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好奇尚险的诗风在韩愈手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并蔚为风气。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评析孟郊的游子吟

2.《游子吟》古诗扩写三则

3.游子吟原文及翻译

4.读游子吟有感400字

5.《游子吟》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6.六年级游子吟教案

7.幼儿园大班游子吟教案

8.游子吟的诗意

9.《游子吟》鉴赏

天路歌词及创作背景 篇5

天路春天,北京著名曲作家印青和另一位词作家屈塬,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说:“青藏铁路是共产党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北京。”几天后歌曲《天路》创作出来了。然而,当两位词曲作家问一些大牌歌星想不想首唱时,竟有不少歌星对其根本不感兴趣,还有人嫌演唱权太贵不愿买。

2、送给藏族歌手逐渐传唱藏区

两位词曲作家听说西藏军区文工团有一位独唱演员巴桑,歌唱得很好,于是,两人就免费把《天路》送给她首唱。结果,巴桑也用她那天籁般的嗓音、荡气回肠的演唱演绎出了歌曲的意境。无论是下部队还是到青藏铁路为建设者演出,她最喜欢唱的就是《天路》,她出版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也是选择《天路》作为主打歌。据了解,藏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也演唱过此歌。但这首歌一直没在全国流传开来。

3、韩红果敢买断春晚亮相唱红

春节前,著名歌星韩红几次为央视春晚送歌,都被剧组“枪毙”,这时,剧组有人给她出主意:“去问一问《天路》的演唱权到底卖了没有,如果没卖,你赶快买下来,立即送春晚,说不定有戏。”韩红闻讯向印青、屈塬打听,得知该歌一直没有被买断演唱权,并开价10万元,韩红当即决定买下演唱权,接着请人编曲、配器,然后录音。几天后,韩红版《天路》被送往春晚剧组,负责审查的朱彤、郎昆一听,当即过关。而在春晚亮相后,《天路》火遍了全国。

4、火爆荧屏电台通车典礼献唱

余光中乡愁创作背景 篇6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 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 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纸船》创作背景 篇7

一、创作背景及风格

1. 创作过程及影响

《牧童短笛》该曲创作于1934年,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旅行演出, 并在上海举办“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 获奖者可以得到100元奖金, 还有机会免费出国。当时贺绿汀还是上海国立音专的一名穷学生, 得知这个消息后, 他兴奋不已, 他同时创作了《牧童短笛》《摇篮曲》《往日思》三首乐曲应征, 结果风格独特的《牧童短笛》在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齐尔品回国后亲自演奏了这首钢琴曲, 不久曲谱又在日本等地出版, 从此以后, 《牧童短笛》便闻名于国内外。这次钢琴作品征集活动不仅仅让贺绿汀一举成名, 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是一次重大的促进, 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并对此后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创作元素及风格

此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闻名于国内外, 首先, 在旋律创作方面, 此曲吸收了传统音乐因素作为基本而进行创作, 以独特的中国风味的旋律、调式以及和声织体的使用, 以传统音乐曲调作为主题、动机来发展音乐, 并以之贯穿全曲。使之既保留中国风味又具有钢琴音乐的艺术风貌。其次, 这首曲子与外来的和声、复调等多声部手法结合起来。采取以三度结构的和弦为基础, 运用变化发展的手法进行创作, 对中国风格的旋律与多声手法进行融合, 不拘泥于传统和声理论, 并以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两个声部的复调进行。此外, 上下声部在乐句开始或者结束部分常使用同一音级叠置, 在一起形成一个声部以徵音作乐句收束的同时, 第二个声部则是以徵音开始的乐句, 两个声部间旋律的衔接十分和顺, 具有鲜明中国民间音乐的情趣。

二、曲式结构与演奏法

1. 第一乐段

《牧童短笛》为A、B、A的再现性三部性曲式。

第一乐段:A段 (1~25小节) , G徵调式, 4/4拍, 这段音乐是采用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手法写成的。两条各自独立、清晰的旋律都保持在五声音阶内,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句的力度为mp, 腕部保持不动, 指尖触键, 这样美好的歌唱性旋律就会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第二小节的mf, 力度要稍微强一些, 多用一些音量, 通过腕部把力量传到指尖, 就能弹出浑厚音色的歌唱性音调。第四小节的f部分, 要求能够弹出像珍珠那么明亮和像金石那么闪烁发光的各种极为轻盈漂亮的音色, 这一小节弹奏时要把大臂重量放松, 通过腕部到达指尖。到第五小节的p, 中间作个渐弱使此段比较流畅。第十二小节的pp部分弹奏时在mp用力方法的基础上弱一些就可以了, 这样就能产生清新、流畅、呼应、对答式的旋律, 使钢琴生动形象地模仿出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特色, 给听众们展示了一幅好似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 那种天真快乐的神情是人向往的画面。

这个段落大量的连音线说明这部分主要使用连奏法, 作曲家用连音线将左右手声部的句法和气息清晰地标明。要弹出好听的声音, 从肩部和背部起, 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为止, 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弹奏句头的起音时腕部要略向上抬, 但手指要保持低指贴键, 这是触键前的准备动作, 手指之后立即触键, 这时腕部 (包括下臂) 迅速向下沉, 指尖要用既细微又明确的触键动作来弹奏E音, 乐音弹响后, 该手指要保留细微的重量让音键仍然贴到键底作为弹奏第二个音的支点, 然后把力量转移到第二个音进行触键, 直到第二个小节的sol。手臂带动手指提起, 进行句与句之间的呼吸。如果每弹完一个音到即将弹另一个音之间, 指尖完全放松, 不保留细微的重量在键底的话, 那么在弹下一个音键时就不可能有一个支点来控制触键, 从而无法产生美好的音色, 曲调音的音线也无法连接起来。“用力部位分为四个———用手指主动触键、由腕部主动通过手指触键、由下臂主动通过手指触键、由整个臂部主动通过手指触键。这些不同部位的用力程度, 直接改变音色和音量。”这个段落有五个级别的力度记号, 即mf、f、mp、p、pp, 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力度对比, 将会使音乐具有起伏感, 音色富于变化, 从而可以更好地渲染出音乐的氛围和意境。

如果分别弹奏一下A段的两个声部, 会感觉到两只手好比两支笛子, 右手好像北方的梆笛, 音色嘹亮, 所奏的旋律悠扬、亲切。左手好似南方的曲笛, 音色婉转, 所奏的音乐浑厚、朴实。二者结合在一起, 好似两支牧笛在竞奏、对话, 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进入牧童那种无忧无虑的欢乐世界。

2. 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B段 (26~53小节) 宫调式, 4/2拍, 采用主调织体写法, 右手弹奏旋律, 左手配以轻快跳跃得伴奏, 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听众联想到小牧童们在蓝天碧野中追逐、嬉戏的景象。

B段整体移高了八度, 使音乐变得更加明亮、透彻;左手的跳音和右手的颤音使音乐更加活泼、快乐;踏板则使音乐更加幽默、有趣。整体看来, B段的音乐更加流畅、欢快。

B段是第一乐段即A段的对比乐段, 在音区 (高音区) 、演奏法 (跳音为主) 、调式 (G宫) 、节拍 (4/2拍) 、踏板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对比, 跳音的正确使用在这段尤为突出, “跳音的触键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弹音符1/2时值的跳音。另一种是弹音符1/4时值的顿音。”这些跳音的弹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使音乐的抑扬顿挫之感更为鲜明。B段的力度要求是mp, 情绪愉快、活跃。音质要求清脆、透明。左右手都要用很有弹性的、极快速的腕部动作来触键。弹奏时, 大臂放松下垂, 手腕快速地带动手指触键, 就像小鸡啄米一样。颤音要弹奏的华丽轻巧。第一小节的弹奏要求声音的颗粒性要强, 颤音弹清晰, sol音的弹奏要求手指控制好, 手腕带动手指提起。三、四小节的连续十六分音符, 弹奏时大臂放松下垂, 力量转移同曲头一样, 只是时值短了一些。后面的同前面的演奏基本相似。踏板是钢琴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处理钢琴乐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弹奏时, 合理地运用踏板, 会给乐曲增添不少光彩。在这个段落中使用的是制音踏板, 在每小节的第一拍踩下, 然后在第一拍弱拍上起。踩的力度也一定要把握好, 为了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 只需踩踏板的1/3或2/3。通过对跳音、颤音以及踏板的正确运用, 我们仿佛能看到牧童在牛背上玩耍, 又在草地上奔跑、嬉戏, 快乐的心情无以用语言表达。

贺绿汀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是西洋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手法结合的典范之作。贺绿汀曾经说过:“我所写的《牧童短笛》, 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 其实什么都不是, 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 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这正是它成为钢琴教学中的必弹曲目, 并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采用的理由。《牧童短笛》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J].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 .

[2]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9) .

[3]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J].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5) .

《纸船》创作背景 篇8

关键词:大班主题;写生创作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写生的对象主要就是特定的物体或者景物,通过仔细观察将看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幼儿缺乏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创作就会受到限制,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技能不够平衡,这样创作就会受到局限。幼儿的绘画缺乏系统性,就无法有效地结合技能和创作。在主题背景下,将写生创作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能促进幼儿创作灵感的发展。

一、借助主题环境提供写生的素材

幼儿自身对于美具有敏感和喜爱,而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渠道就是视觉,利用生动的视觉体验可以将无穷的想象激发出来,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例如,大班主题活动为“鸟的世界”,教师利用网络搜索,可以创设具体的环境,为学生确定具体的主题。例如,我认识的鸟类、鸟的生活环境、鸟的事物等等,将这些不同的主题进行有效的串联,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鸟类的信息资料,这样就会为学生提供有关“鸟的世界”,可以制作相关的简报或者鸟类的标本,形成各种丰富的视觉感性材料,进行有效地安排,布置具体的主题环境,教师引导幼儿创设有效的互动,对鸟的外形特征和种类等各种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仔细观察,并且用心体验,这样一来,幼儿就会对鸟类的外在美印象深刻,能够对写生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二、分层主题的进程

针对写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幼儿利用自身的视觉感知,对于事物的想象进行捕捉,并且实现再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获得形象感知的能力。在日常写生过程中,幼儿的观察缺乏秩序,也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幼儿自身不知道怎样去对自己看到的物象进行表现,他们通常只是将记忆中的表象进行表现。幼儿对于绘画缺乏想象力。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针对主题开展的进程,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划分,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幼儿对写生对象的形象特点具有初步的感知,将上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解决。首先教导学生对整体特征进行感知,随后再进行有效的局部观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对比,最后引导一些具体的细节。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例如一盆花,让幼儿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仔细观察,形成整体感知,通过对花的花瓣、花径、叶子等各方面进行局部观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对写生对象形成整体方面的感知。进行第二层观察,就是感知观察。通过对整体进行观察,让幼儿对两盆相近的花进行比较,幼儿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这两盆花在形态和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幼儿通过这样的观察,可以获得多样性的感知,丰富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情景感知观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不同的花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这样幼儿就可以明确花的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当幼儿在将其细节继续拿给你表现的时候,这些都是最根本的基础。除此以外,还可以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兴趣,让幼儿直接对写生对象进行理解和描绘,建立自己的知觉形象,幼儿可以明确观察花的细节特点。

三、创设主题交流平台

写生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去观察和分析以及理解、获得直接体验、锻炼幼儿智力的过程,可以将自身的观察和认识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在未来的创作中也是非常丰富的材料。主题“鸟的世界”,教师创设出美术区域的环境,并且创设出交流展示平台,让幼儿可以自由交流,可以对同班的作品进行欣赏,可以将幼儿的创作欲望充分激发出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意愿为基础进行有效的组合,将自己想要的画面描绘出来。以鸟的特征为基础,对鸟的生活环境进行自由想象。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选择的鸟的标本进行写生创作,幼儿也会变得更加投入和自信,更加生动地将鸟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来。

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写作创作得到有效的开展,这个美术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创作欲望,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作欲望,提高幼儿的写生技能。

参考文献:

[1]邹晓梅.《指南》背景下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25).

[2]万新华.图式革新与趣味转变:以十七年江苏国画家笔下的建设主题为例[J].美术研究,2012(1).

[3]刘玉立.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基于学生参与的视角[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金陵十三钗创作背景 篇9

要说这首歌的灵感,自然是受《红楼梦》的启发。《红楼梦》的其中一个别名叫《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金陵”是“南京”的同义词。十二个不一样的女孩,十二段凄美的爱情悲剧。我的这首歌《金陵十三钗》,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南京的小故事。不及曹雪芹先生的文学功力,我只能驾驭小情调的浪漫。所以这首歌的故事,并不像十二钗里的那样华丽,只有淡淡的男女小爱情。一对年轻的情侣去到南京旅行,而他们对《红楼梦》的热爱使他们对南京以及十二钗的故事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首歌也通过男女对唱的方式,把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描述出来。

“爱上无言的芙蓉,别怪无情的东风”。芙蓉指的是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你在红尘中,轻轻飘动,少不了的自然是心痛”。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绝丽脱俗,雅若天仙,丝毫不沾染人间烟火。但其实,任何女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变回凡人,渴望的就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因此,你在红尘中,自然会受七情六欲的摆布,免不了受心痛的折磨。

“再多的爱也无用,最后还是一场梦”。这里预示了林黛玉的结局,爱得再深,最终一切都是梦。

“因为欠下的泪,她注定要流空”。黛玉前生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今生是来还泪的。后来黛玉病重终于将最后一滴泪还尽。

“我说南京的天空有点朦胧”。这一句是歌中女主角因想起红楼梦里的爱情悲剧,触景伤情,因而觉得南京的天空都变得朦胧,如同在为林黛玉的故事而感伤。

“你说你厌倦了她们的柔弱

为自己争取幸福有什么错

不一样的情节 却同样的结果

所以我才想做那第十三个

填上和别人不一样的颜色

你是否了解我 想要过的生活

是有你陪我”

副歌部分浅白的歌词将思绪从古书中带回现今。说出了女主角的真正愿望,就是当一个与她们十二个都不一样的普通女生,渴望简简单单的“有你陪我”。

“榴花开处深墙中,孤单的冷谁能懂”。古代宫廷花园多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意,寓意宗门人丁兴旺,香火永继。所以这里指的是嫁入皇宫贵为皇妃的元妃——贾元春。可是身在皇宫又如何,那里是她口中“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我在红尘中,潮起潮落,只为了能够与你相逢”。人生若苦海,我为了与你相遇,甘愿在红尘之中浮沉,潮起潮落,任其摆布。只羡鸳鸯不羡仙。此为歌中男子对女子的表白。

“再多的恨也无用,最后一切都归梦”。元妃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可是一个女子与整个封建制度的斗争,最终就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里照应第一段的“再多的爱也无用,最后还是一场梦”。引申出林黛玉和贾元春,乃至十二钗的“不一样的情节,却同样的结果”。

朱自清《春》的创作背景 篇10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纸船》创作背景 篇11

一、《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

《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d小调。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巅峰,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生命意志和艺术理想。健康状况的痛苦、家庭情况和感情上纠葛,使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沉思、内省、凝练的阶段,是比他的“英雄”、“命运”更高层次、更理想化的阶段,这时的贝多芬把音乐结构放在了第二位,找到了更符合自己音乐理想的形式,使他晚期的音乐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在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第九交响曲》不仅仅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而它宏伟的构思和开浪漫主义先河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瓦格纳在谈到《第九交响曲》时说:“今天我们站在它面前,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因为它带来了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连它的影子也没有显示过的现象。”

第九交响曲末乐章合唱部分是引用了德国人诗人席勒的《欢乐颂》。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在波恩就曾想过为《欢乐颂》的8节诗全部谱曲。他在1789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起过稿。贝多芬在1795年用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诗作曲的歌曲《同情互爱》,其曲调与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欢乐颂》主题骨架上有近似之处,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

1808年,贝多芬在《合唱幻想曲》中再一次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唱的是库夫纳的诗。《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第九交响曲》的一次尝试,后来贝多芬说过,“《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却比前者大很多”。由此可见,贝多芬想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就开始了,经过了30年的努力,最终才在《第九交响曲》中完成。尽管在前三个乐章已经埋下了伏笔,每一乐章的音乐素材都在暗示、隐现、趋向它的到来,但是在从来没有加入人声的交响曲中,合唱部分何时引进以及如何引进,还是让贝多芬煞费苦心。贝多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推敲,最终写下了定稿。在第四乐章的引子中,暴风骤雨般的急板,引出了低音弦乐的宣叙调,然后依次重温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每次都被宣叙调打断,它就好像是在说:不要再重弹旧调,要另创新声。这时《欢乐颂》的合唱主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先由低音弦乐奏出,然后由弦乐接应,最后扩大到整个乐队。紧接着,又是一段急板,但这次的宣叙调,由男中音代替了低音弦乐,他唱到:“啊,朋友们,别再唱这些调子了,让我们愉快地、充满欢乐地歌唱吧。”于是《欢乐颂》的合唱一领众唱。这样的表现手法,确实是神来之笔,无怪瓦格纳要说:“低音乐器上强有力的宣叙调,几乎超出了纯音乐的极限,它挺身而起,好像是在催促别人出头露面,我们的大师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为绝对必要的人声和歌词开路,不能不使人叹服。”

二、《第九交响曲》作品分析

《第九交响曲》一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小调,2/4拍,奏鸣曲式,呈现了一幅宏大的斗争画卷,表现出了强大大的震撼力和悲壮色彩。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奏出,断续朦胧,空5度和弦像是黎明前的黑暗。紧接着,在弦乐器中各种断断续续的音调像碎片在空中漂浮,慢慢的聚到一起,第一主题的片段从黑暗中显现出来,像闪电似地在乐队中闪耀。这一主题在一系列离调的紧张发展后,形成了强大的意志力,代表了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接着,乐曲在通过一段柔和、梦幻般的过度乐句后,进入了第二主题,它好象是在叹息,但又同时带有一种不平的气息,而后第二主题的抒情性形象渐渐让位给了悲剧性的严峻形象,节奏慢慢加强,最后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的全部主题,乐章的第一主题以其凯旋般的音调结束了这充满活力的呈示部。展开部很长,它以各种各样形象的对比为基础,再结合复调发展了第一主题。展开部虽然纠缠了数不清的动机,但总体的情绪还是斗争和反抗,悲剧的形象还是占据了主动。展开部的冲突直接带到了再现部,使它成为了全乐章发展的顶峰,这里充满了强烈的压制和激烈的反抗。尾声部分,意外出现了明朗的大调因素,但是紧张的情绪却没有得到缓解,在音乐即将结束的时侯,出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大爆发,在弦乐器半音阶的震音伴奏下,管乐器的音调逐渐变得咆哮起来,充分体现了在无限痛苦中斗争的坚强意志。

第二乐章,急速的快板的诙谐曲,d小调,3/4拍,复三部曲式,前后2个部分又是奏鸣曲式。在这里,贝多芬打破了传统的惯例,将快板乐章和慢板乐章作了调换,目的是为了让乐思统一。乐章开头部分强烈的短引子,包含了乐章主题的基本音调和节奏,奠定了全乐章的基调。接着的第一主题,很像是奥地利民间的连德勒舞曲,它是从引子发展而来,木管乐器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重复演奏着旋律的节拍重音,主题能量慢慢地聚集起来,最后扩展到整个乐队。第二主题转入了C大调,明朗的调性,给人坚强毅力,勇往直前的感觉,第一主题的基本节奏完全充当了它的背景节奏,后面紧接着再现了第一和第二主题,从而结束了乐章的第一段。乐章的第二段,即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原来每四小节出现一次的应答变成了三小节,使音乐的发展更富有动力,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田园诗歌般的景象。木管乐器、圆号和小提琴的反复变奏,表现出了一种乡村式的欢乐和愉悦。第三段即是第一段的重复,刚毅的主题打断了田园诗歌般的景象,音乐又进入了迷茫但又满怀热情的状态。整个乐章的主题振奋积极,充满前进的动力,像是在给战斗中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让人们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天空和阳光。

《纸船》创作背景 篇12

歌曲《寻梦鼓岭》是由杨玉鹏作词、李式耀作曲的, 歌曲的创作起源是以发生在鼓岭的一个真实故事作为原型背景而展开的, 真实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一段真挚的情谊, 一段奇妙之旅, 一段使得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传之为佳话的深厚情谊。当我第一次拿到这首作品的时候, 不仅仅是被歌词和旋律所吸引, 更让我为之震撼和感动的是歌曲背后所阐诉的那段美丽的往事……

一、故事背景

《寻梦鼓岭》讲述了一段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感人故事:美国加州……中国鼓岭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段真挚难忘的情谊。故事的发生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密尔顿·加德纳先生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 1901年随父母到中国, 在福州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鼓岭给他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加德纳全家于1911年迁回美国加州, 此后的几十年里,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一看。60多年后, 身在加州的加德纳不幸患了失忆症, 但还是经常念叨鼓岭……其收藏百年的十几张邮票,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 几十年迁徙, 竟完好如初, 可见其思乡情结不渝。直到去世, 最大的心愿是回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上一看, 怎奈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待后来中美关系好转, 老人又不幸陷于瘫痪, 并罹癌症, 病入膏肓。老太太与教授感情深厚, 用心照料。夜里帮丈夫翻身, 白天用轮椅推他到处走动, 面西而坐, 目光直直望着远方, 叹息病体难以远行。没多久他便阖上了眼睛。老太太一直不解的是, 丈夫弥留之际口中喃喃不绝的“Kuling, Kuling”究竟是何处, 她决心要带着丈夫的遗愿重访那地方。朋友随帮他遍查福建地图, 也无从找出。仅靠一张邮戳, 从而铁定了“kuling”就是丈夫自己日思夜想的地方, 加德纳夫人虽然不知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 但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绕了一生的夙愿, 老太太毅然多次来到中国寻访, 最终都没有结果。后来, 她在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的帮助下, 终于查清丈夫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岭。后来《环球人物》刊登了《美国夫妇的鼓岭情缘》一文, 文章披露了笔者在留美期间, 曾与这对美国夫妇有六年的交往。笔者为他的鼓岭情结所感动, 更为其思乡情而为之动容, 遂写了《啊, 鼓岭!》一文, 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纳什的中国情结经记者报道后, 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关注, 他立即指示安排, 随即邀请了加德纳太太来福州鼓岭为丈夫圆梦。1992年8月, 加德纳夫人应邀访问鼓岭, 终于帮助丈夫实现了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心愿, 也续写了一段中美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传奇故事。加德纳终于回到鼓岭与小伙伴相聚……

二、演唱解读

歌词是歌曲形象和内容表达的背景, 这首歌的歌词是由杨玉鹏写的, 他也是看了这篇文章的报道深深的被感动后有感而创作的, 写得特别好, 歌词简练, 准确而到位, 娓娓道来, 恰如其分以情景再现的手法讲诉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这声声呼唤穿越了多少春秋”, 仿佛听到加德纳教授在喃喃说道“Kuling, Kuling”;“任岁月沧桑总有那神情眼眸”, 使我们看到了教授直瞪瞪望着远方的深情目光, “望穿的是时间, 望不穿是情厚”虽然几十年过去了, 心却依然留在了这片故土, 听亦夏别墅里琴声永不休……时光隧道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蝉鸣哇叫琴声悠扬的艳阳里, 一句话一个意思, 一句词一个场景, 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 不得不说是点睛之作, 经典之词。

歌曲的旋律是整首歌的灵魂所在, 这首歌是由著名作曲家李式耀创作而成, 曲调抒情优美, 旋律委婉动听, 朗朗上口而又不失大气, 它的美就在于自然流畅, 没有太多华丽的色彩, 但却犹如甘泉一样滴滴入心, 滴滴甘润。情绪随着音乐的流动而舒展开来, 此曲也是原创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之一,

上一篇:乡镇办公室科员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个人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