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一号文件简报

2024-05-15

宣讲一号文件简报(共10篇)

宣讲一号文件简报 篇1

同志们: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并就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讨论与座谈。下面,我结合近期自己的学习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今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的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自1986年以来,时隔17年之后,于2004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去年1号

文件的主题是农民增收。围绕农民增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惠农强农政策措施:首次对种粮农民普遍性实行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首次制定并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等。这些政策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农民受益面之广、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没有的。

纵观全国的形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虽然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人多地少、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和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二是虽然粮价有所上涨,但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三是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四是虽然农业投入增加较多,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五是虽然农业科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制改革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六是虽然农村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现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很多,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和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下了发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既是去年1号文件的继续和延伸,又是中央对“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中央对今年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及1号文件出台的惠民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今年中央农村政策的基调。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农村视察时明确指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绝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绝不能收回,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这三句话就是2005年中央农村政策的基调。

按照这个基调,中央提出今年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围绕这个总体要求,中央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政策集中指向着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民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生产力基础。

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中央提出的重点是加强“六个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五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本着全面加强以上六个方面的能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大的方面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扶持农业发展方面,中央主要出台了三个方面政策:

1、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05年,在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我省今年已全面取消农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可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

四好老师宣讲简报 篇2

喀什市中学 2015年10月28日

争做“四好老师”主题教育宣讲活动

根据喀市教宣字【2015】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争做新疆特色好干部”“四好老师”主题教育宣传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地委、市委、市教育工委关于教育教师工作一系列会议精神,教育引导我校全体教职工深刻领会“四好老师”丰富内涵,积极践行“四好老师”要求,扎实开展好我校“争做新疆特色好干部”“四好老师”主题教育,在市教育工委的安排下,第六宣讲团莅临我校,开展宣讲。首先由喀什市第中学的杨老师为我校教职工做主题为《争做“四好老师”我们在路上》的宣讲,我校全体教职工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其中讲到班级学生程度很不理想,但作为班主任的杨老师事无巨细,点点滴滴,都在操心,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让人深受感动。

紧接着喀什市第小学的申老师强调强化思想、提升师德,让我们记忆犹新,对学生的关注、引导的方式方法,也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朱老师从教师的三重身份和如何践行四好老师,做了深刻而具体的阐述,为我校教职工争做四好老师工作指明了方向,扫清了误区,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责任。

经过此次宣讲,我校老师表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保持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中,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给他们多一点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做四好老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乐桥小学毒品宣讲简报 篇3

本庄镇乐桥小学 第(10期)2017年6月26日

毒品宣讲教育活动

2017年6月26日,我校根据石教字〔2017〕68 号和我校2017 禁毒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在国际禁毒日到来期间,围绕“远离毒品”主题开展了禁毒教育宣讲活动。学校校长沈勇给学生详细耐的讲解了毒品,他说毒品问题长期困扰着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毒品的蔓延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那么究竟什么是毒品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并且例举大量的吸毒案例,使学生对毒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分管安全的王明涌副校长要求同学们做到三个方面的知识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二、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三、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通过禁毒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人人懂得毒品的危害,时刻提醒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文明健康的生活,要遵纪守法,抵制诱惑,远离毒品,积极地与毒品罪犯作斗争,做一名合格中小学生。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禁毒宣传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禁毒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央一号文件范文 篇4

新中国成立至今近乎七十周年,又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转变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短短几十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空前的奇迹,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夸张的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内外都建立的有很多政党组织,为什么我国的政党制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以下,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表现。与国外相比较,可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先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实行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党,这样的领导地位,其优点在于,作为执政主体的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受到其他政党的影响和干扰较小,能够执行长期政策,并使政策进行延续(譬如“五年计划”)。另外还能减少内部的权力斗争,能有效保证国家决策的效率,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同时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构成多党合作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与人民民主的国体、政体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这种合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有: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个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实行互相监督。第二,各个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的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个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个民主党派通过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个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多党合作的一大特色。民主党派的监督与参与国是,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如英美两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党交替执政,表面上能相互制约监督,但其实质是少数资产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的统治工具。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竞选,实现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权的控制。在竞选阶段,资产阶级政党往往迎合民众的要求和需要,做出各种许诺,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选票,一旦其代表人物当选后,就会背弃承诺,转向为支持其当选的大公司财团等效力。著名思想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曾说过:“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讽刺的是,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未变。其二,经常受到资本的操纵,金钱是西方政党政治的母乳。在选举阶段,“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在掌握权力之后,推行政党分赃制。恩格斯早在1891年就指出:“正是在美国,两个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拿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的席位来投机牟利,或者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在本党胜利后取得职位作为报酬。”。请看以下数据:1860年竞选总统时,共和党只花了十万美元,便使林肯成为美国第十六位总统;可在一百年后的1960年,十万美元只够让候选人在全国电视网出现30分钟。从1976年至2008年美国总

统候选人大选花费的变化趋势上看,尤其是在2000年3.4310亿美元之后,几乎每次选举的花费都成倍增长:2004年7.179亿美元。2008年,奥巴马竞选的经费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24亿。而这些钱,全部来自于所谓的:一些财团的“政治现金”,其投入这么大的花销,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其三:极易为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利用或者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前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进所谓“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在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共产党的垮台和红色帝国的解体。一些第三世界,如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按照西方民主模式推行所谓的民主化,实行多党制,结果给民族、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灾难。殷鉴不远,当引以为戒。

与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相比:

一、思想理论方面

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基本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二战后,1952年苏联共产党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总路线。赫鲁晓夫1961年提出用20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共产党认为苏联已经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安德罗波夫、契尔认为苏联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起点。虽然对苏联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一个日趋回归现实的趋势,但始终未能从思想理论上准确把握本国实际,因而无法设想建立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之上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客观地提出了苏联处于发展中社会主义的论断,但是由于最终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积极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过车。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必然导致体制的僵化和实践中的墨守成规,执政党也就失去了接受、应对新事物的能力和改革的动力,不能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造成党的方针政策脱离实际。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思想理论建设,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此后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并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我国国情做出了可观、正确的定位。为制定一系列适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对国情的准确认识,是我们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和去练的重大此差别。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和考验,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写入了党章,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时俱进、永葆活力。伟大的时间要有伟大的理论指导,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会使得执政党迷失方向,在精神上被瓦解。同样,僵化马克思主义也会使得其失去时间的指导作用,使党的创新能力衰竭而导致执政党自身灭亡。因此,一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结合,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远立于不败地位。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不二法门。

二、组织建设方面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地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和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关于组织原则

列宁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身体力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原则

在列宁时期并没有制度化。从斯大林时期推行了集权主义的国家政治体制和党内领导体制,结果在 共产党内形成了严重的个人专权个和个和个人崇拜。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共产党在“党内生活民主化”的口号下开始批判民主集中制,1991年7月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草案》则完全放弃了民主集中制。这样,昔日有着严格纪律、团结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变成了组织庞杂、党心涣散的政治组织,加速了瓦解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组织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建国后,我们当也犯过集中过度,民主不够的错误,但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调整权力结构的配置,改变权利过度集中的现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以及集中于分散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制度建设,为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做了不懈努力,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了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2、关于监督体制

列宁十分重视党的监督体制建设,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在苏联共产党内设立了由党的代表大会选出、直接对其负责、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党委员和其他苏维埃政权的职务。列宁还强调了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斯大林破坏了列宁时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党内监督体系,取消党的中央监察委原有的制约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权力,把它变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属机构,使领导权力丧失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任命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即将改革重点指向执政党监督体制。他从确立党员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确立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制度,建立公开党内监督运行机制,重建与党和中央委员会相平行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但在改革中不仅改变了党内高度集权的监督体制,也改变了党的目标,苏联共产党不仅未能得益于这种改革,反而在这种改革的浪潮的冲击下瓦解了。

毛泽东多次强调集权领导是党组织领导的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坚持集权领导,才会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建立党的纪律监察机构,深切认识到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纪律检察委员会,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明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同时实施依法治国,健全法制,使监督制度逐步法制化。

3、关于党政关系

列宁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繁琐、不正常的干预”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提到了党政分工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又自相矛盾的提出:“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相当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结果党政不分、一党代政、党政一体化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固定下来。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则以“明确划分党政机关职能”为名,把政权机关的全部职能和权力交还给苏维埃,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关系上也存在党政不分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把政党关系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指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将理顺党政关系,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四大以来,为名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本领。可以看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体制、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领导,同掌握政权同样重要。

4、关于干部制度

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共产党委派大批共产党员到苏俄各地各级岗位上任职和工作,这种做法在斯大林时期沿袭下来并予以制度化,选举制完全流于形式,干部至上而下层层任命,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造成了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

鉴于同样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干部和人才问题,他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同志倡议飞出事实上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并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相结合,选举制和任命制相结合,注意依法治吏,健全干部制度,遵循革命化、青年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支适应建设任务和改革需要,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保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活力的有效组织保证。

5、关于基层组织建设

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一长制,各级干部掌握本单位的全部权力。苏联共产党党章只强调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对其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苏联共产党组织因为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尽管苏联后期党员人数达1800万,约占全苏联人口的10%,但当的各级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士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政策落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仿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长期置基层组织建设于重要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作风建设方面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 众的优势。

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党的组织性真话”和“党政干部官僚化”使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特殊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使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是代表他们掌权。“国家权力个人化”和“监察机制无效化”使权力失去了监督,使社会丧失了制约机制,领导人的错误难以纠正,人们对苏联共产党究竟能否代表人民利益感到怀疑。“干部制度委任化”造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法律制度虚无化”使得苏联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苏联共产党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也就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和是时间,从而否定了党存在的合法性。执政党如此作风,越来越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撰写过包括《整顿党的作风》在内的许多著作,为党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概括为我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把作风建设同从严治党,同反特权、反腐败结合起来,把反腐败斗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共产党员要具有时代要求的先进性品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章是最基本的党规党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按照党章办事,健全党的各项制度。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涣散的现象。不仅如此,进入新世纪,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理论,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中国现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这是“三个代表”的宗旨。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路线及怎样健康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广大人民的健康发展,这些是党的一切工作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体现。正是优良的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跃。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对苏联共产党经验的汲取、教训的借鉴,扬长避短,防微杜渐,通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下执政党建设的对比,对我党的探索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大的成功率,这是历史对于善于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馈赠。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在国内,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民党为何在坐拥江山后败退台湾,而共产党从一个小

小的党派却最终成为中国执政党,这其中有几点重要原因:

第一,政治自觉优势。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政治自觉的建设,重视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上能否做到“高度政治自觉”,取决于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而要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就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上来。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体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认识上高度统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高度重视”取决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否则,认识不到位,“思想高度重视”就不会持久,比如高度重视了一阵子,过一阵子又不重视了的现象就是如此。而要实现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就要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只有认识到位了,真正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才能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加自觉。

第三,行动上高度自觉。对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归根到底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达到行动上高度自觉。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能力,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风气。

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使党组织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就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就要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用制度管

学习、促学习,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国民党在上台执政后,放弃了对自我党派的约束,不思进取,致使腐败恒生,典型的就是“四大家族”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是在后期,其党派的信仰“三民主义”成为一纸空文,在内部党派相互政权中,蒋介石篡改三民主义的实质。如出卖国家利益,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自己谋取私利,完全背离了国名党创党之基时的政治自觉和政治信仰。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相比的政治优势有两个: 一,政治基础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性质和宗旨就已经决定了它生来就是与广大人名密切联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人民路线,是其战胜敌人夺取政权的力量源泉,也是在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凭借着小米加步枪和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战胜了强大的反动统治势力,夺得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如淮海战役中有500多万的民夫助力解放军,这是何等的民心才能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无需言语的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民心所向。

国名党则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农民除要缴纳地租外,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3)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些历史资料直面的反应出了国名党的本质,与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宗旨形成鲜明对比。

二,政治资源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旗帜,其先进性体现在:(1)是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使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

(3)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

国名党则奉行与时代、国情不符的三民主义,决定了其必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② 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③ 其是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服务于广大穷苦百姓。结尾: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篇5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姚润丰)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放在重要位置。要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解读文件时表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两个重点,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放在水利上,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放在种业发展上。

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2009年,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建设的新高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高达1427亿元。今年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可达2760亿元,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超过6000亿元,分别为“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的158%和116%。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根据文件要求,水利建设将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投向,主要内容是: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篇6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尤以2012年一号文件讲得最为透彻。因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1、简单回顾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新阶段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较早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里。文件指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等。

从2005年到2010年一号文件分别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2011年一号文件是专门论述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文件指出,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2012年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论述最多,论述最深刻最全面。因为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其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构成文件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文件分别从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小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不曾有过,并不多见的。可见,我们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更加系统化。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第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技推广网络、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的关键阶段。

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因而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第三,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美国由于解决了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可溶性问题和改变了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大豆制品已达上百种。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英国的无土栽培,每平方米生产西红柿36公斤,每亩年利润8000英镑。美国把温室工厂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产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高效集约型农业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总之,世界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3、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五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等。

小学法制教育宣讲活动简报 篇7

报告由王维娜副校长主持,西安滨河荣华实验小学张建敏校长、王峰副校长、河头校区郭艳妮校长及鄠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杨志强同志参会。

少先队员代表为各位领导佩戴红领巾。

法律知识报告

首先,王红老师解读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强调了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做到遵纪守法、重视生命安全,并告诫我们要坚决杜绝校园欺凌暴力,勇敢对违法犯罪行为说“不”,必要时寻求警察帮助。

王红老师教给学生们如何预防侵害,并带领着学生们一起朗读“十条安全忠告”。

法律知识竞赛

热烈有趣的竞赛活动,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答,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很多的法律知识。竞赛结束后,由学校领导及宣讲团的老师们为获奖学生颁发了王红科长特意带来的小礼品,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为自己感到骄傲。

庄严宣誓

庄严的宣誓仪式由王红老师领誓,学生们一个个严肃认真,高度配合,顺利完成宣誓。“遵纪守法、抗击疫情”这个宣誓主题已深深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活动最后,由郭艳妮校长总结讲话,她表示,今天的法治安全报告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让法律意识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今后,我校将乘这次报告会东风,掀起一场“法制进校园 安全伴我行”大讨论活动,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用法律和安全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学会了遵纪守法,自觉自律,懂得了更多的安全防范意识。今后我校将大力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持续为青少年的继续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 编辑部工作细则

★ 幼儿园保安工作细则

★ 中学团委工作细则

★ 法制教育

★ 刑法宣讲范文

★ 宣讲方案范文

★ 宣讲策划书

★ 学习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总结

★ 法制教育试题

历届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篇8

中央历届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 1982 年至 1986 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 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 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 18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 2003 年 12 月 30 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5 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

2006 年 2 月 21 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 题的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7 年 1 月 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2008 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 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2009 年 2 月 1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

2010 年 2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 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 年 1 月 29 日,《中共中央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 年 2 月,《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 若干意见》 下发。至此,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九个关注 “三农” 工作的中央 “一 号文件”。鉴于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作用,我们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 次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供大家回顾和参考,从中可以看出中央 在农村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政策轨迹。

突破僵化体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 问题的 “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 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 “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 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 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 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 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 业发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 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 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 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 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 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 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 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 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 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 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 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 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 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出农业的物质技 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 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 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 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 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 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 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 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 >> 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 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 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 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 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 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 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 文件。《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 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一号文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 力保障 充分用好重农强农的政策武器 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有效供给 我国加大支持农民种粮力度 全力解决农民工就业。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个以“三 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 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 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 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 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 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 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强调,把水利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 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 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 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农民——农业——农村——农业——农业——农业农村——城乡发展——水利改革(河的两边一边是城、一边是乡;一边是农业一边是农村)——科技创新(从最熟悉的2004、2007、2012年开始记忆)

XX学校“中国梦”主题宣讲简报 篇9

第(16)期

XX九年一贯制学校团队2013年5月30日

同心筑梦,代代相传

---XX学校关于“中国梦”的主题宣讲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努力营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良好校园氛围,结合我校实际,我校于今日开展了关于“中国梦“的宣讲活动。

下午2:20分,全校师生准时在操场集合就座,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也到场参加。2:30分宣讲正式开始,本次宣讲主讲人张有钢校长以“中国梦”为主题,从它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现实意义、时代特征、实现路径和根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虽然午后天气异常炎热,但整个会场秩序井然,师生们顶着烈日认真聆听着宣讲内容、做着宣讲笔记,整个宣讲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下午3:20分活动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促使广大师生进一步领会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整个华夏儿女都应从自身做起,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梦”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报:XX县教育局局长办公室

陈锡文解读一号文件 篇10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直播回放:陈锡文解读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稳粮 增收 强基础 重民生(政策解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①)

连续第6个中央一号文件 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并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存在农业生产滑坡、收入徘徊、发展逆转风险

在介绍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时,陈锡文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在把握全局工作的基础上,决定今年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考虑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起步之年,将《决定》提出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情况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三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因素影响,今年确实存在农业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徘徊、农村发展势头逆转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大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约两千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返乡

在回答过去一年间有多少农民工在城市失去工作被迫返乡的问题时,陈锡文表示,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总量来看有15.3%,大约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

陈锡文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其中有六条大的政策:一是鼓励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尽可能不解雇或者少解雇农民工;二是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各级政府都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凡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建设,都要尽可能地多吸纳农民工去就业,对于已经返乡的农民工,政府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鼓励他们去参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支持和补贴的办法,帮助农民工回乡以后自己创业;五是要求各地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农民工回来以后如确实没有其他工作可做,家里的承包地还可以保证他的温饱;六是各地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农民工工作,特别在当前,要做好监督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发放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经费的缴纳等等工作。

三条政策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陈锡文表示,今年一号文件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条大的内容: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权益。第二,是对承包地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

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所谓要规范,就是要重申过去的法律和政策,必须让农民自愿地选择,任何人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或者阻止农民自愿地流转土地。按照这个要求,在土地流转中,像文件里强调的主要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就是要严格地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必须做到三个“不得”,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承包方的利益。第二方面工作就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给农民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出土地来,谁需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

第三项大的政策内容就是强调必须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等待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再稳妥地推进。

多项措施缓解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

关于如何保持我国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问题,陈锡文表示,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是今年农村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已经反复研究,陆续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概括起来有: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这些方面的投入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项直接补贴。去年的补贴水平是1029亿元,今年预计会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三是提高政府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府基本上有一个初步考虑,今年的各类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11元左右。按去年10570亿斤粮食产量算,如果每斤提高0.11元,农民在粮食上的收益就可以增加1100亿元。第四项政策就是增加政府的储备,如果说市场上供给的粮食多了,相对于需求来说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政府会采取增加储备的办法,减少市场的流通量,价格就会处于合理的水平。

最后一项,政府要合理地调控进出口。目前,国内粮食供给比较充裕,如果国际上有需要,中国会按照合理的价格适当地增加一部分粮食的出口。

总体来看,只要粮价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应该说其他大多数农产品也就都能够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农民关心下乡后的家电质量和售后服务

陈锡文表示,过去农民购买一些耐用消费品,包括家用电器,出于质量方面的考虑,往往是到城市里面来买,特别是到县城买。自从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以来,在1月31日以前全国有14个省区实行了这个政策,从2月1日开始,全国31个省区全部实行了家电下乡,给农民补贴13%的政策。

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中,到农村去销售的家用电器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是农民最关心的,所以中央政府特别强调,销售到农村去的电器质量必须要过关,同时要搞好农村家用电器的售后服务。

发生群体事件领导干部要到一线

关于个别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问题,陈锡文表示,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贯彻得不够,单纯地追求GDP,损害农民利益,处理不好,就引起了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历来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样一个理念。要事前化解一些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比如像今年的1号文件就明确地提出,高度重视农村的社会稳定工作,很关键的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以及集体资产的处置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平时就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处理好这些问题,避免这些矛盾的激化。

二是一旦发生了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到第一线,直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做解释和说服工作,不能领导干部躲着不出来,就让公安部门、警察到第一线去,这样容易激化矛盾。除了发生打砸抢烧这些不幸的情况外,原则上不能动用警力。

三是事态平息之后,要迅速地总结教训,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制定出整改方案,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作者: 宁启文)

上一篇:的特岗教师转正述职报告下一篇:宝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