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教案

2024-07-01

第1单元教案(共7篇)

第1单元教案 篇1

1、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雏、巢、蜜、蜂、航、封”6个生字,能照样子把词语补充完整,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思考“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这句话的含义。

4、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工具。重点难点

1、能照样子把词语补充完整,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思考“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这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一封信。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信

2、请学生谈谈“信”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教师小结:信是用来互相交流想法,互相表达感情,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个小朋友,看看她给谁写信了。在信中写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读词语。

3、同桌合作读课文。

4、开火车读课文。老师看到很多同桌两个人都在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争取把课文读好,现在,来展示一下好吗?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诗歌中,那位小朋友给谁写信,把关键词语画下来。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选择,练读,体会。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和想像力的小朋友啊!写了这么多封信,你对其中哪一封信最感兴趣呢?把哪个小节好好读一读,和你的合作伙伴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从中读懂了什么?

2、汇报。

各个小节学习要点: 第二小节:

①黄昏”是指什么时候?

②天已近黄昏,小鸟可能会很—— 害怕、担心、着急 ③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④把你的感受和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说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和读法。⑤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设身处地地为雏鸟和妈妈着想,好像你自己就是那只雏鸟似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像,走到书中的情境中,把自己当成书中的角色,这样才能理解得深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第三小节:

①“姹紫嫣红”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②你能用和“姹紫嫣红”意思相近的词语形容一下吗?

③多美的花啊?你能通过动听的朗读把小蜜蜂吸引来吗?指名请几位女生读,女生齐读。④第四小节:

①“风平浪静”什么意思?(海面上没有风浪,很平静。)这个时候正适合航海。②指名请几位男生读,男生齐读。通过评价朗读,引导学生把“风平浪静”一词读得舒缓、平和一些。第五小节:

① 这个小节和其他几个小节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② 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分句句式结构和内容相似。男女生分别读两个分句再调换、体会。③ 当一片云收到另一片云,一棵树受到另一棵树寄来的信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本小节中的信都是同类写给同类的,呼唤同伴间的亲密合作。第六小节:

①“我”到底写了多少封信?

②“一封”与“一封封”有什么不同?谁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④ 省略号表示什么?

“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信”的本义为“诚”,也就是真诚,不欺骗人,由真诚引申为信用,再引申为传递消息。你们看,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信”中表达真心实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诗歌的第一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写信不但用纸和笔,还要用手和心。

3、齐读课文。一封小小的书信饱含着人们的情谊,承载着人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三、背诵课文,积累运用。

四、仿写诗歌,拓展升华。

1、多么优美的小诗啊!同学们你们也想写一写吗?你愿意给谁写信呢?写什么呢?想好之后先和学习伙伴说一说,再仿照诗歌第2、3、4或第5小节写一写。

2、指名读自己仿写的内容。

3、借用原来诗歌的开头结尾合成一首完整的小诗。

2、茉莉花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习10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

3、体会课文中茉莉花的变化和“我”不断变化的心情。

4、从养花的经历中感悟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茉莉花的变化和“我”不断变化的心情。从“我”和他*的养花经历中领悟到做事应坚持不懈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歌,导入新课

1、在我们江南,流传着一首十分好听的民歌《茉莉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好吗? 听了这首名歌,你对茉莉花有了什么印象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的感觉来学习一篇描写《茉莉花》的文章。

2、板书:茉莉花(齐读课题)

二、初知大意:

1、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用心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出示字词,开火车认读

师:文章中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我想大家在读书的时候一定留意到了。你能读好它们吗?先自己试试看,开火车读,齐读。

(2)课文写了一件关于茉莉花的什么事呢?谁先来说一说。(我和妈妈逛花市时买回一盆茉莉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茉莉花开出了朵朵似雪如玉的小花。)

三、品读感悟:

(一)品悟描写茉莉花变化的句子

1、刚买回家的茉莉花

(1)刚买回家的茉莉花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叶子稀疏,不见花影)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屏幕出示: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稀疏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师:面对这样一盆茉莉花,我对它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吗?谁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们?

大屏幕出示:

回家后,我把茉莉花放在阳台上,每天都精心照料它,焦急地盼望它能早日开放。渐渐地,我不再关心它了。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起先,我急切地盼望茉莉花能早日开花,后来,我对还是老样子的茉莉花失望了。)

是呀,在等待花开的日子里,我的心情由急切变为失望,你能把这一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吗? 大屏幕出示:朗读指导

2、初夏时节的茉莉花

师:正如时间在悄悄地流逝,阳台上的茉莉花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初夏时节,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长出叶子 露出小苞)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在阳台上惊喜地发现茉莉花长出了好多叶子,整株茉莉花都绿油油的了。枝上还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苞,他们正在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露水呢。

知道吗?小时候的你们就曾经如此贪婪地吮吸过妈妈甘甜的乳汁呢!面对这样的变化,小作者他感到了惊喜,板书:惊喜 理解“惊喜”一词,谁能把他的惊喜读出来?

3、后来,茉莉花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请你读一读,好吗?

大屏幕出示:茉莉花已长出了一大簇枝丫,枝尖上鼓出了花蕾。过了几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它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欣赏茉莉花盛开的图片 这就是欣然怒放的茉莉花(同时播放旋律优美的钢琴曲《茉莉花》)

画面定格:

欣赏着一朵朵洁白无暇的茉莉花,呼吸着那扑鼻的芬芳,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这份发自内心的快乐来读读这段话。

是呀,小作者也和你们一样,陶醉在了茉莉花的美丽纯洁中,陶醉在了无边的快乐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一下茉莉花的美!

大屏幕出示描写描写茉莉花的句子

师:在品读这些描写茉莉花的句子中,同学们可曾发现,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茉莉花的生长变化的?(你是怎么知道的?随机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就可以把茉莉花的生长变化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配乐朗读,体会写法的巧妙。

(二)品悟妈妈精心照料茉莉花的句子。

师:飘香的茉莉花带给人喜悦的心情,带给人美的享受,而这一切离不开谁的精心照料? 文中妈妈是怎么做的呢?交流有关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再次回读描写茉莉花变化的句子。

机动:生活中,你有这种坚持不懈最终有所收获的经历吗?

(三)品读文末意味深长的句子

师:收获的日子里,妈妈泡了一杯茉莉花茶叫我品尝,那味道真是好极了!除了浓浓的茉莉花香,我还品出了什么味道?(茉莉花的纯洁美丽,收获的喜悦,做事需要坚持不懈等)

四:欣赏小诗:《茉莉花开》

3、我画什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习9个生字。

2、认识以对话为主的课文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发挥想像,大胆、真实地说出自己的心愿,并能用一、二句话写下来。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以对话为主的课文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发挥想像,大胆、真实地说出、写出自己的心愿。教学过程:

一、从“画”入手,激情激趣。

1、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轻声读一段话:

(出示)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马良的孩子得到一支神笔,用它画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了。画的公鸡会啼叫,画的犁头能耕地„„多带劲啊!

指名读、范读、齐读(适时纠错或解决学生的疑问)

(重点:劲)

2、简述《神笔马良》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感悟体验。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听录音,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几句话介绍。

一天,在 看。他们都想有一本神笔,因为。他们设想如果有一支神笔,又只能画一次,自己最想画什么。他们有的想画,有的想画,最后大家一致想把机会让给,因为。

(2)师生交流。

2、尝试新法,学习课文。

(1)师:这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尝试。平时的语文课,老师提问你们回答。今天这堂课,老师没有问题,只有两个提示:(出示)我们的收获 我们的问题。请你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完成课文的学习。

(出示学习建议:认识生字,读通课文;轻声读文,想想收获;默读全文,提出问题。)(2)分组学习3--15节。

3、大组交流并完成练习。(这部分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调控,重点落在对话的朗读指导上;前一部分的对话主要表现人物的特点;后一部分的对话主要表现人物的神态。)

(1)学习收获交流。

(2)训练1——词语部分:小试身手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句中。

一本正经 眉开眼笑 无可奈何 吞吞吐吐

·“我是小老师,你得听我的!”弟弟()地说。

·狼()地对狐狸说:“我还是被

聪明的猎人抓住了。”

·“我„„ 我„„”小芳()地说,“我不记

得了。”

·老农()地说:“瑞雪兆丰年呐!”(3)训练2——说话部分:

学了本文,我感触最深的是„„

(学生交流前可以再听一遍录音,也可以跟着读,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1)前后两人交流。

(2)大组交流,教师点拨。

三、从“说”到 “写”,学习表达。

1、假如你有一支这样的神笔,只能画一次,你最想画什么?让我们再来看看文中大家的心愿:

出示句子:

“听我说,我要给我们足球队画一个大球场,像世界杯赛那样的。”元元抢着说道。

“我呀,”周明慢条斯理地说,“要画一个凉棚,给大街上的民警叔叔遮风挡雨。”

“我要画好多好多双眼睛,”张小丽深情地接着说,“送给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工友。”

2、说说你的心愿。

3、把你的心愿写下来。

4、把写的心愿条贴到心愿树上。

(边贴边交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谈话。

孩子们的心愿是那么纯洁、那么善良、那么真挚,这就是我们新世纪少年的风范。同学们,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最想画的是什么呢?

2、布置作业。

以“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连贯的话。

4、刮脸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焕、嚷”;理解“容光焕发”。

2、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3、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词句,并且根据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教学难点:

1、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2、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板:4 刮脸

师:平时,你看到谁需要刮脸?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谁要刮脸? 板:小贝当 师:小贝当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刮脸?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用“??”划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交流句子

出示: 理好头发,小贝当又让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指指边上那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小贝当大声喊:“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呀?”

指导读句:两句中第二句比较好把握,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要求读好。

第一句要读好必须先来理解它的意思。

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

(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

学习“焕”,生说字形。跟师说“容光焕发”,师:是指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问: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渴望长大(读出句子的语气)

2、快速度全文,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小贝当渴望长大的内容,大声读出来。

出示句子: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老板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小贝当渴望长大、可爱的语气。

师:小贝当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孩子。除了老师出示的三句句子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反映小贝当天真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学习,找出句子通过抓小贝当的言行来体会。

3、小组学习后,按先后顺序交流。

出示句子: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嚷道:“我要剃头!”

指导:“嚷”请学生上黑板写,注意笔顺,在集体书空。(有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有感情朗读)问:小贝当怎样读报?他认真的表现在??(把报纸翻得哗哗响)

他识字吗?不识字应该对报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何小贝当看得那么认真?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

4、请学生用“但是”造句。

师:同学们的句子造得真好,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里,课文中还有一位非常幽默人物,他的出现更让我们体会到小贝当的可爱,他就是?? 理发师

5、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齐读课文。

三、开心一刻

1、师:在成长过程中,你有什么笑话来让大家“开心一笑”吗?

2、交流。(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5、童年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加部首组词,进行的字词的积累。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如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按要求圈划词句。

4、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2、能边读边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如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按要求圈划词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童年的朋友

师:小时候,你有哪些朋友?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人,玩具、摆设、书籍等都可以是童年的朋友)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里,男主人公也有一位童年的朋友,他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童年的朋友指谁?他和作者之间发生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初步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用笔划出有关句子。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

2、交流,出示第二段,指导朗读。A 正确、流利地读,要有适当地停顿。B 比较句子: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再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加上作者的想像,小熊仿佛有了生命,3、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的?圈划出有关的词句。

A比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加上作者的想像,小熊仿佛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

B 说话:小熊一大一小的眼镜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对小熊说:“。”

C指导朗读第三节,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

4、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正当我自责的时候,细心的妈妈发现了我的异样,“你怎么啦?”妈妈问道,“出了什么事?” 自由读,指名读。

5、“我”曾经急着要当一个拳击家,现在我却告诉妈妈——(生读:没什么。妈妈。我不过是改变了注意,永远也不想当拳击家了。)可见,“我”是一个()的孩子。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练习指导

1、加部首组字再组词,引导学生从形声字入手进行区别,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以此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发生。

2、结合文本,试着学习围绕词语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如:夏天到了,天气热了„„

下课了,校园热闹起来„„

3、语言直播厅

介绍一个发生在你和你心爱的玩具之间的故事。

综合练习1 教学目标:

1. 复习部首查字珐,选择合适的解释条。

2. 区分近义词,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

3. 能按事情发生的顺序,依照“先„„再„„最后„„”排列句序。4. 阅读分析,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果然”的意思。

5. 了解书信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方式,收集并讲述与书信有关的小故事或趣闻。6. 熟记与学习有关的名言。7. 会写左窄右宽的字。重点和难点:

1.复习部首查字法,并能根据词义选择合适的解释条。2.掌握“先„„再„„最后„„”所表示的事情先后顺序。3.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果然”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也奥妙无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文字的宝藏库,去找找宝藏深处的秘密。

二、练习

第一关:部首查字法,寻找解释条

1、复习部首查字法。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表格的第一第二列,同桌相互检查,保证正确率。

2、查字法,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条。第二关:巧辨词语,区分词义 出示:果然 居然

突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三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句子意思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3、读读句子,想一想,说说选择的依据。第三关:连句成段写序号

1、学生完成连句成段练习。

2、学生交流。

3、轻声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4、交流,小结:“先„„再„„最后„„”表示先后顺序。第四关:驱蚊有新招,分析有秘方

操作要点提示:以小练习的方式,由学生独立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第五关:书信展览

复习书信的用处、格式等。第六关:出示名人名言:

1、指名学生读,正音。说,悦。

2、教师稍做解释,学生谈感受。

3、读读背背

第七关:写字关(写左窄右宽的字)找四个字的相同点,左窄右宽。

教师书写,学生观察:左边不要写得太宽。

三、总结。

看图作文:小猪学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四幅图片。

2、根据图片,用连贯的几句话写一个故事。教学重点:

用连贯的几句话写一个故事。教学难点:

把话写通顺,用词准确。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图,读懂图意。

仔细看图,每一张图上画了什么,用“谁干什么”说一说。四幅图连起来看,相互有什么关系?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用连贯的几句话说清楚故事

1、以第一张图为例,用两三句话把意思说具体。

2、小组内说第二张图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3、自己练说第三、四张图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4、完整地说故事。

三、写作、讲评。

第1单元教案 篇2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 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 综观相关年级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 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 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 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 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 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 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 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 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 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 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 (辩论) 、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 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 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 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 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 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 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 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 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 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 本着结构化的原则, 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 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 (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 体会文本情感, 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 (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 (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 延伸阅读活动, 丰富主题体验, 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 导读科学家传记, 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 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 多一些比较阅读, 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 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 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 在这期间,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 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 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 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 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 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 “讨论—辨识—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 呈现已懂, 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 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 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获取关键信息, 提升阅读领悟, 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 统整对“美丽”的认识, 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 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 自然, 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 “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 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 因疑而读, 因读而思, 因思而得, 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 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 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 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 但若仅仅如此, 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 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 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 (法国·巴什拉著) 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 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 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 (陈述已知) 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 (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 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 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 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 生疑、解疑, 再质疑、再解疑, 随之, “1+X”也开始充实为“1+X+X+X”“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 可以预想, 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 自然, 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 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 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 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 找出主旨, 读懂议论文, 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发表议论, 对于小学生而言, 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 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 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 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 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 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 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 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 借助已有材料, 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 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 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 灵活地将“1+X”转变为“X+1”, 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通过自我辨析, 强调自我建构, 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 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 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 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 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 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 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 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 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 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 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 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 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 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 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分享交流, 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 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 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 围绕一定的主题, 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 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 激发阅读的新体验, 带来新视野。

(二) 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 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 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 速读、体验与思辨, 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 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 即论点。

3.围绕论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 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 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 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 迁移运用, 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 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 上例中也巧借表格, 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 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 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 做足“1”, 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 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 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 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 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 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 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成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 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 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 感情色彩极浅……

《外国小说欣赏》第1~4单元 篇3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脚踝( ) 撇下( ) 鬈发( ) 芜菁( )

颠踬( ) 忧悒( ) 纡尊( ) 船舷( )

雪橇( ) 黏土( ) 啃噬( ) 阒( )无一人

2. 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6分)

戏xuè( ) 深suì( ) 舔shì( ) 风驰电chè( )

勋shòu( ) 陷jǐng( ) qiǎn( )责 海市shèn( )楼

衣衫lánlǚ( )( ) zī( )牙liě( )嘴

3. 解释下列词语。(6分)

悬而不决: 。

颐指气使: 。

美轮美奂: 。

卷帙浩繁: 。

评头论足: 。

流言蜚语: 。

4. 文学常识填空。(6分)

(1)《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是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国籍)小说家海明威,是 (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

(2)《炮兽》选自雨果的作品 。

(3)《素芭》的作者是印度的 ,他因创作《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4)小说的叙述角度可分为 和 。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几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 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停到哪儿了。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本文有修改)

5.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5分)

6. 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6分)

7.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6分)

8.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三、高考链接(14分)

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这一大群猎人便蜂拥到一个同他们几乎素昧平生的独身地主的庄园里投宿,顿时间,庄园的整个院子闹腾开了,由家仆举着火把走出来迎接这帮不速之客……

B. 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

C. 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D. 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10.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炼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 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C. 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海明威有个“冰山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的小说《桥边的老人》结尾处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老人的这两句话仅一字之差,比较它们的含义,展开想象,分别写一句老人的心里话。

(1)“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2)“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2. 请仿照下面的评点,评析所提供的语句。

示例: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评点: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语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点:

四、单元写作(40分)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单元教案 篇4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

(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方体,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三)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反思:从习题解答可以感受到,五年级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

1、例2及练习一第、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1单元教案 篇5

修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的概念;

◆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第1单元教案 篇6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 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

一、导入:

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念”: 思念

怀念

悼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四、背景简介 大沽口 事件——导火索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政府提出最后 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学生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惨象发生两周后,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五、整体感知

1、注

徘徊

pái 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 bó

肆无忌惮dàn 桀骜

jié ào

踌躇chóuchú

噩耗è hào

黯然àn 喋血 dié

攒射cuán

屠戮 lù

浸渍

zì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寥落liáo 抹杀 mǒ

mò抹墙转弯抹角

mā抹桌子

2、整体把握之一: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3、整体把握之二: 理清思路: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概括每部分内容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 和目的(祭死者)

二、进一步申述写作意图。(醒庸人)

三、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赞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写刘和珍遇害。(事件概括)

五、叙述遇难经过。(详写遇害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二小节)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第六、七小节)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总体思路: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把握每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第二部分:追述生前事迹到详写遇难经过,时间顺序;

第三部分:劝诫徒手请愿到激励奋然前行,由肯定到否定的逻辑顺序。

4、整体把握之三: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纪念刘和珍

评述“三•一八“惨案(重点)

5、整体把握之四:

文中涉及到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沉痛哀悼

热烈颂扬

激励告诫

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愤怒

控诉

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失望

批评

呼唤

6、整体感知之五: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第1单元教案 篇7

【1】“昨日重现”——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如yesterday, last week, in 2008, two years ago等 .

★一般过去时也表示过去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此时常和often,always等表示频度的时间状语连用。

1. 包含be动词过去式的句式

(1)陈述句句式:主语 +was或were+ 其他成分 . 如:

They were at home last Sunday. 上周日他们在家里。

(2)否定句句式:主语 +wasn’t/weren’t+ 其他成分,如:

I wasn’t on the Internet when my father came into the room. 当我父亲进入房间时,我没在上网。

(3)一般疑问句句式:Was/Were+ 主语 + 其他成分?

(4)特殊疑问句句式: 疑问词 +was/were+ 主语 + 其他成分?如:Where were you last Sunday? 上周日你在哪儿?

2. 包含实义动词过去式的句式

(1)肯定句句式:主语 + 动词的过去式 + 其他成分,如:He stayed at home last night. 他昨晚待在家里了。

(2)否定句句式:主语 +did not(didn’t)+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 . 如:They didn’t go shopping last week. 上周他们没有去购物。

(3)一般疑问句句式:Did+ 主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肯定回答:Yes, 主语 +did, 否定回答:No, 主语 +didn’t. 如:

—Did he go to Guangzhou yesterday? 昨天他去广州了吗?

—Yes, he did./No, he didn’t. 是的,他去了。/ 不,他没去。

(4)特殊疑问句句式:特殊疑问词 +did+ 主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如:

What time did he get to school this morning? 今天上午他是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实战演练】:

( ) 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vening,Gina?

——I ____Titanic in the City Cinema.

A. watch B.watched C. am watching D.will watch

( ) 2.——You look very nice in your new dress today.

____ Oh,really?I ____it when it when it was on sale.

A. buy B.bought C. have bought D.will buy

【2】怎样表示频度?——频率副词

频率副词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常见的频度副词有always, usually,often, sometimes, hardly, never等。但是程度上有所不同,频率由高到低,如下所示:

1、频率副词的用法

★always频率最高,表示动作重复、状态继续,意为“一直、总是”,其反义词为never. always与not连用时,表示部分否定。

★usually“通常”,表示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中间有间断。

★often“经常,时常”,表示反复性的动作或状态,中间有间断。

★sometimes“有时”, 表示动作偶尔发生,间断时间较长。其位置比较灵活,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都可。

★hardly“几乎不、简直不”,本身具有否定意义。

★never“从不”,本身含有否定意义。

2. 对上述频率副词提问时,常用how often。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 How often do you play basketball?

3. 常见的表示频率的短语还有:every day/ week/month/year, once/twice a day/week/month/year, five times a week/month等。

【注:三次或三次以上一般用“基数词 +times”来表示】。

【3】形容词的原级和比较级

1. 形容词的原级即形容词原形形式,常用于very, so, quite, too之后。还用于句型as…as(和……一样……),以及not as/so…as(不如……)中。例如:

The coat is too expensive.

The boy isn’t as/so old as the girl.

2. 形容词的比较级常用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后用连词than连接另一个所比较的人或物。在上下文明确的情况下,形容词比较级也可单独使用。例如: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This book is old. Can you give me a newer one.

3. 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

形容词比较级规则变化口诀:

比较级,有变化,一般词尾加er;词尾不发音e简单化,之后另把 -r加。

辅音字母 +y型,改y为i,加er; 一辅重读闭音节,词尾字母应双写后再加er。

多音节更容易,之前加more;“俩多”(many/much)是more

“坏 / 病”(bad/ill) 是worse;“老 / 远”(old/far)变化有两个。

注意:*far的两个比较级有所不同:farther强调距离的远;further强调程度的深。

例如:We can’t go any farther steps.

Let’s have a further study.

*old的两个比较级的不同:

older指年龄的大小;elder指亲兄弟、姐妹间的长幼关系。例如:

My elder brother is two years older than I.

4. 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实战演练】

( ) 1. The boy is ____than the girl.

A. older 2 years B.2 years older

C. 2 years elder D. elder 2 years

( ) 2. You can get____ more water if you go there.

A. much B. many C. little D. few

( ) 3. This book is_____ .

A. more interesting and more interesting

B. much interesting and much interesting

C. more and more interesting

D. much and much interesting

( ) 4. Shanghai is bigger than___ city in Australia.

A. any B. any other C. other D. another

【4】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

三者或三者以上(人或事物)作比较时,应用最高级。含有最高级的句型可用of/in短语来引出比较的范围。形容词最高级前一般要加定冠词the,副词最高级前的the可以省去。

1. 最高级的句型

(1)A+be+the+ 形容词最高级 + 表示范围的介词词组

Dream Clothes is the worst store in town.(in后接表示地点或范围的名词)梦想服装店是镇上最差的。

(2)A+ 动词 +(the)+ 副词最高级(+ 表示范围的介词词组)He does his work(the)most carefully of the three.(of后接表示比较对象的复数名词或数词)这三个人当中他工作最认真。

2.最高级的特殊用法

(1)“one of+the+ 形容词最高级 + 名词复数”表示“最……之一”。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achers is Mr Green. 格林先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Shanghai is one of the lar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最高级前可加序数词表示“第几最……”。

Mike is the third strongest boy in his class. 迈克是他班里第三强壮的男孩。

Taiwan Island is the first largest island in China.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3)Which/Who+is+the+ 形容词最 高级,A,B or C? 或Which/Who+ 动词 +(the)+ 副词最高级,A,B or C? 如:

—Which is the smallest,the sun,the moon or the earth?

—Of course the moon is.

“哪个最小,太阳,月亮还是地球 ?”

“当然是月亮。”

【注意】

1.比较级形式可以表达最高级的含义。如:

Tom is the tallest in his class.汤姆是他班上最高的。

此句可用比较级结构来表达:

Tom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anybody else in his class.=Nobody else is taller than Tom in his class.

2.形容词最高级前如有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所有格等修饰时,其前不用the。如:

He is my best friend.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This is Zhang Yimou’s latest movie. 这是张艺谋最新的电影。

【实战演练】

1、单项选择:

1. Of all the subjects.English is ____for me.

A.interesting B.more interesting

C.the most interesting D.much more interesting

2. Tony is only shorter than Jim.He is ____in his class.

A.two tallest B.the two tallest

C.the second tallest D.second tallest

3.Nanjing isn’t so large ___Shanghai,however,it’s the second ___city in East china.

A.1ike;largest B.as;largest

C.1ike;large D.as;large

【5】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1. 动词不定式做宾语的形式有两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和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其否定形式为直接在不定式符号to之前直接加not。以write为例,动词不定式的肯定形式为to write,否定形式为not towrite。

2. 动词不定式的语法功能

动词不定式具有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在句中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下面主要讲解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用法。

(1)动词不定式可以作及物动词的宾语。

I hope to see you tomorrow. 我希望明天见到你。

I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 我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He doesn’t know how to do it. 他不知道怎样做这件事情。

(2)动词不定式可以作介词的宾语。动词不定式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情况下要加上特殊疑问词。

We are talking about what to do next. 我们正在讨论下一步干什么。

注意:动词不定式作宾语时,如果其后有宾语补足语,常用it作形式宾语,其真正的宾语即动词不定式要放在宾语补足语的后面。

I found it easy to make a model ship.

【实战演练】

1.用括号内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ina decided _____(work)in Shanghai.

2. We planned _____(make)a school radio program.

3. Does Mary agree _____(visit)the new museum with you this weekend?

4. Remember_____ (take)your bag.

5. He wants____ (go)to study in Beijing University.

【6】(1-5单元 ) 知识点能力提升

( ) 1. This English newspaper is very easy for the students becausethere are ____new words in it.

A. littleB. a littleC. fewD. a few

( ) 2. My host family tried to cook ____for me when I studied inNew Zealand.

A. different somethingB. different anything

C. something different D. anything different

( ) 3. Last Sunday we didn’t go out____ the rain.

A. because of B. because

C. on front of D. before

( ) 4.—It snowed heavily last night.Is everyone in our class here today?

— Yes, and____ of us was late for school this morning.

A. none B. neither C. all D. either

( ) 5. — Many boy students think math is___ English.

— I agree. I’m weak in English.

A. much difficult thanB. so difficult as

C. less difficult thanD. more difficult than

( ) 6. The volunteer spoke as ____as she could to make the visitorsunderstand her.

A. clearlyB. more clearly

C. most clearlyD. the most clearly

( ) 7. Li Tao, my best friend, is ___more outgoing than any otherstudent in his class.

A. very B. a little C. too D. quite

( ) 8. I had no money and I couldn’t buy___ for my parents.

A. nothing B. anyone C. anything D. something

( ) 9. He asked us___ in the river. It’s too dangerous is serious.

A. to swim B. not to swim C. to not swim D. don’t to swim

( ) 10. ____it was raining, we went there.

A. But B. Though C. Because D. So

( )11. Our life is getting ______now.

A. good and good B. better and better

C. well and well D. more and more

( ) 12. —What happened ____you yesterday?

—I happened ____meet my old friend, Lucy.

A.to, to B. with, to C. to, with D. with, with

( ) 13. Mickey Mouse was the first cartoon_____ sound and music.

A.and B. with C. in D. of

( ) 14. We should eat many fruits ___apples and oranges.

A.for example B. such as C. so as D. such like

( ) 15. —I think Boonie Bears ( 熊出没 )isn’t as ____as Pleasant Goat( 喜羊羊 ).

—I agree with you. Boonie Bears is ____than Pleasant Goat.

A. famous, more famous B. famous, less famous

C. more famous, less famous D. less famous, more famous

参考答案:

【1】“昨日重现”——一般过去时

【实战演练】答案:

1.B解析:根据问句“did,yesterday”可知是一般过去时。

2.B解析:when引导一个过去时态的从句,主句的动作也发生在过去,故用一般过去时。

【2】怎样表示频度?——频率副词

【3】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实战演练】答案:1.B 2.A 3.C 4.B

【4】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

答案:1.C 2.C 3.B

【5】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答案:1.to work 2.to make 3.to visit 4.to take 5.to go

【6】(1-5单元 ) 知识点能力提升解析及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a little表示有点,little几乎没有。修饰不可数名词 ;a few表示一些,few表示几乎没有。修饰可数名词。

2.C解析:本题考查不定代词和形容词,副词的位置。形容词、副词修饰不定代词应放不定代词后。

3.A解析;because of后接短语,名词及名词词组。Because后接句子。

4.A。

5.C解析:考查多音节的词的比较级在前面加more/less。

6.A解析:as...as中间用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

7.B解析:修饰比较级的词,a little /much /far/even/still等。

8.C解析:anything用于否定和疑问句中。

9.B解析:本题考查固定搭配ask ab to do sth和不定式的否定即在to前加not。

10.B。

11.B解析:比较级 +and+ 比较级,表示“越来越”。

12.A解析:sth. happen to sb, 表示“某人发生某事”,sb happen to do sth, 表示“某人碰巧做某事”。

13.B解析:with除了表示“和”,还有“具有、带有”“使用……”。

14.B解析:for example与所接成分常用逗号隔开,而such as则不用。另外,for example用来举例说明某一论点或情况时,一般只举同类人或物中的一个为例;such as用来列举事物时,一般列举同类人或物中的几个为例。

上一篇:关于足球口号下一篇:小学语文 桂林山水 试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