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一中戴继玲

2024-09-13

区一中戴继玲

区一中戴继玲 篇1

把握高考动向,遵循学习规律,探究学习方法

——浅谈如何提高诗词鉴赏的教学效率

黄州区一中 戴继玲

走过高三的人说,高三是人生履历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可正处高三的学子,总是有太多的迷茫与困惑。究其原因:高三的课堂教学太沉闷,多是复习旧知识,或是评讲试卷、练习;容量大、节奏快。常常呈现的状态是: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紧张地听记;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疲惫。究竟每节课有多大收获和提高,似乎无从衡量。鉴于这样的现状,反思高三阶段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容忽视。

如何增强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以诗歌鉴赏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看法。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一项调查显示,有80%的考生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另一方面,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再者便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握高考动向,洞悉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对2010届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把握高考动向

仔细研究近五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呈现以下共同特点:

一、体裁丰富,诗、词、曲都有涉及。唐宋诗两分天下,宋元词平分秋色,曲也偶尔点缀(09年重庆卷)。元词出现在2009年的高考试卷中是今年诗词鉴赏的一大特色。诗歌创作年代考查范围大大扩展,这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除唐宋元三代外,上溯至魏晋诗歌(06北京卷),下推及清诗(08年北京卷、09年重庆卷)和近代诗(06年山东卷),局面多姿多彩。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看来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介入,值得备考的师生关注。

二、立足课本,题材扩大。今年高考诗歌题材遍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覆盖面广,不少地方所选诗歌的作者还是广大中学生所熟悉的,甚至有课本读本上的诗词。如全国卷(Ⅰ)姜夔的诗,四川卷陆游的诗,广东、天津卷杜甫的诗,上海卷白居易的诗,辽宁卷欧阳修的诗等,都是熟悉的作者;重庆卷考查的孔尚任的《问秦淮》、江西卷的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宁海卷辛弃疾的《鹧鸪天》等,更是源自课本读本。这些都是考生熟悉的,能让他们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紧张,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回归基础,关注课本、读本,积累相应信息。

三、考察全面,综合性题型成为共性。不论是前几年流行的对比阅读,还是09年的单诗鉴赏,诗歌鉴赏综合性命题已成为共识,从题型上看,主观题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在单纯的常识考查与字词理解兼顾的同时,更多地考查了全诗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评价,很明显,诗歌命题是更着眼于整体理解了。如湖北卷06年考景的寓意,怎样融情于景;07年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08年考意向的象征意义,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今后诗歌考查中艺术手法运用与表达效果(作用)分析将是重点,备考复习中应是重中之重的要点。

四、分数有增加的趋势,但试题难度系数降低。从诗词鉴赏题的分值来看,09年最少有6分,最多11分,呈增加趋势。在诗词鉴赏的五个考点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设问最多,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今年的考题设问明确,也便于考生思考和回答。“理趣”“情趣”的问法,写作手法的提法,都是今年高考诗词鉴赏的新变化,但难度并不大。

基于上述分析,2010年备考复习应当针对高考动向,遵循学习规律。

遵循学习规律

作为毕业班语文教师,把握了高考动向,还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新课标特点,探索每个考点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教学。针对诗歌鉴赏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遵循以下学习规律:

一、广泛阅读,拓宽视野。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平时训练不能再只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注意宋诗与清诗的鉴赏,同时应当兼顾读本的内容,不可废弃。

二、积累各种鉴赏术语。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

三、掌握解题技巧。

1、明确鉴赏范围,并且要细化,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点往往是从一首诗很小的一个方面来切入的。

2、形象的分类、语言鉴赏的命题形式、思想感情的表达模式、意境的种别、表达技巧题型等都要了解掌握。

3、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4、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情点、题干要求等等。

针对诗歌鉴赏学习的规律,结合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性作用,积极探索高考新题型考查形式,探究不同考点的解题方法,做到有备无患。

探究解题方法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考纲》对此提出两项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自2002年始,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试题灵活多变,异彩纷呈。考查的主要角度有:

1、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评价。

2、对意象意境的鉴赏评析。

3、对表现手法的辨析评价。

4、对艺术风格,感情基调的评析。

5、对内容主旨或思想感情的评析理解等。

结合2009年的试题题型,下面给大家提供几种常见的答题模式并附以题例,供参考。

1、考字、词、句。某字、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或赏析某句。

方法指导:这个字、词(或句)在诗中是什么的意思,这个字、词(或句)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什么样的特点特征、情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1: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例2:09年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2、考“景”。问描绘了怎样的景(画面)。方法指导: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分析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组合起来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例:09年全国卷一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3、考“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感情、心情)。

方法指导:首先整体分析诗歌的情感蕴涵,把握诗歌主旨,然后找出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进而抓住“景”的细节特征,与诗歌情感综合考虑,寻找景与情的必然联系。最后,领会出诗歌借助诗中景物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例1:09年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例2: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4、考“手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或怎样写景。

方法指导:明确指出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的作用。

例1:09年宁、海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例2:09年湖北卷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5、考“情与景的关系”。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效果或赏析诗歌,或问怎样融情于景。

方法指导:诗中写了怎样的景,分析画面;概括其中的感情和思想,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特别要点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即景生情、情景相生等)手法。

例1:09年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例2: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 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当然,学无定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认为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从把握高考动向,遵循学习规律,探究学习方法入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实现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上一篇:赋予生命以意义中英文对照(美文)下一篇: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