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配乐

2024-07-16

将进酒配乐(精选9篇)

将进酒配乐 篇1

将进酒配乐

试试古琴曲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 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 《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 《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将进酒配乐 篇2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 背景导入过后, 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 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 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 我深入研究教材, 参考诸多资料, 认真品味诗境、诗情, 反复地进行了诵读, 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 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 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 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 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 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 相关资料, 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 把握诗歌起兴 (“君不见”两大句) 、入题 (“人生”三大句) 、举杯劝酒 (“岑夫子”两大句) 、劝酒辞 (“钟鼓”句至文末) 几个层次, 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 让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 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 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 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 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 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 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 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 被“赐金放还”, 做客嵩山, 与友人饮酒, 抒发愤懑之情, 以此, 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 抚其景。诗的开头, 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 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诗人写白发, 暗示了流光易逝, 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 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 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 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 意气凌云, 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 因而, 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 应读得高昂激越, 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 当读得豪气十足, 节奏逐渐加快, 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 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 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须读得快人快语, 节奏由慢到快, 最后到慢。在朗读前, 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 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 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 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 领略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在教学中, 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 看似阔大高远, 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 看似悲观消沉, 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 看似酒醉牢骚, 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 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自然而然, 对之肃然起敬, 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 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 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 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 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 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 从分散到整合, 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 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 也出现了一些不足, 再教时, 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 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 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 在读的过程中, 就更容易融入诗情, 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 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 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 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 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 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 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苍海” (《行路难》) ,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呤留别》) 。运用比较的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 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将进酒》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背景导入过后,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我深入研究教材,参考诸多资料,认真品味诗境、诗情,反复地进行了诵读,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相关资料,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把握诗歌起兴(“君不见”两大句)、入题(“人生”三大句)、举杯劝酒(“岑夫子”两大句)、劝酒辞(“钟鼓”句至文末)几个层次,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做客嵩山,与友人饮酒,抒发愤懑之情,以此,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抚其景。诗的开头,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写白发,暗示了流光易逝,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意气凌云,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应读得高昂激越,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当读得豪气十足,节奏逐渐加快,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须读得快人快语,节奏由慢到快,最后到慢。在朗读前,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领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看似阔大高远,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看似悲观消沉,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看似酒醉牢骚,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而然,对之肃然起敬,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从分散到整合,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再教时,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读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融入诗情,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背景。其二,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跟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将进酒》教学反思 篇4

刘淑艳

叶圣陶老先生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说出来的为语,用笔写出来的为文”,这就是说语文教学不单要重视书面表达,口语表达能力也同样重要。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多为老师的讲解挖掘,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李白《将进酒》这课,我采用的是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感情的“三读”教学法。我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为依据来选择教学策略。这堂课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朗朗的书声。

以前我没有发现班级有这么多同学喜欢朗读、擅长朗读,这节课不仅让我发现了班级中的许多“小诗人”,而且也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朗读积极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朗朗。

传统的课堂以“讲课”为主,即出发点是把知识讲出来,落脚点是让学生听懂、听明白,而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以“教学”为主,即出发点是教学生学起来,落脚点是使学生想学、会学、有效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和谐、互动、探究、创新”为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节课,我觉得“和谐、互动”体现的比较到位,但“探究、创新”还较欠缺。让学生有所探究、创新,首先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这一领域就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能因势利导的点拨学生;其次,学生也应该充分预习,才能有探究的欲望。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以教后记、学后记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谢敏《将进酒》教案 篇5

《将进酒》教案

编制人 谢敏 审核人 陈娟 编制时间 2012-11-29

课前延伸

【三维目标】

1、诵读背诵全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因声求气,读诗识人,把握诗人的情感、气质、性格、精神。【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解题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将(qiāng),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 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三、咏酒诗篇

李白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李白字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 教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四、正音正字

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ãn)烹(pēng)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â)径(jìng)裘(qiú)

课内探究

【文本探究】

1.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

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重心是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

从黄河写起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 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 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2.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

“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 “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3.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 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 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挡道,报国无门。他在《行 路难》中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他的人生理想是像 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4.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 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 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 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 贵精神财富。

5.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

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说“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钟鼓”句表达略消沉。所以“钟鼓”“但愿”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 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

6.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 教案

明确: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 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他们的才华不能用于当世,不能够被当世人理解所以“寂寞”,而他们借酒浇愁,无意间又在后世留下了英名。

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 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7、请表述出李白在本诗的感情变化过程。

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愁苦

8、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试举例加以说明。

明确:

例一:“朝如青丝春成雪”: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仅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详见“补充注释”),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在《襄阳歌》里他曾写道:“鸿鹦村,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里是重申其意。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

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服。

课后提升

【拓展延伸】

假如你来到李白祠堂,站在李白的雕塑前,你想对李白说什么?请撰写一副对联来表达你对李白的缅怀与景仰之情。

例: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骑白鹿,游天姥,一杯清酒邀明月,洒乌墨,过蜀道,三生愁思寄诗行。

将进酒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通过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和分析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通过分析讨论与诵读共同解决。教学方法:

1、分析法:通过分析李白的情感变化,体会他的性格;

2、朗读法:通过朗读,巩固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加强对李白个性特征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饮酒和写诗都是李白生活中的乐事和趣事。在诗坛他是泰山北斗,在酒界他是大罗金仙。他把诗人的至情和酒徒的至性、诗仙的浪漫和酒仙的潇洒全融入了饮酒写诗的生涯,他以如椽的诗笔饱蘸醇香浓郁的美酒写出了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传世佳作,为唐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建立起一座高不可攀的巍峨雄峰,令后人只能翘首仰望,难生攀越梦想。《将进酒》是李白诗歌中的名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感受李白的诗酒人生。(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出示目标:(多媒体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完本节课的目标以后,我们来看题目。

三、解读题目: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四、整体感知:

既然是诗歌,那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注重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我们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心声。

(一)检查预习,初读全诗: 课前已经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大声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谁能说一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

(二)教师引领,朗诵全诗: 这位同学预习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是他的朗读在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上稍有欠缺,下面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在我朗读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我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

(三)学生模仿,朗读全诗: 我刚才的朗读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开音量,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这首诗,想想你就是李白,一会再找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练习成果。(自由朗读三分钟,教师个别指导)

我看同学们在下面都读得都很好,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练习成果呢?(找两位同学来朗读)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朗读的音调和节奏的掌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走进文本,分析导读:

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要把握准作者的情感。一首诗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多种情感交织,二是几种情感(或情绪)的前后变化。《将进酒》属于第二种情况。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课上的范读和自由朗读,你读出了李白的哪些情感变化呢?

1、悲(同义词即可)(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悲)(板书:悲 人生短暂)

朗读指导: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面对明镜悲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充分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调和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语调低沉,节奏比较缓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用悲叹的感情朗读一下前四句。(教师点评指导)

2、欢(同义词即可)

(1)既然人生短暂,那么李白主张朋友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在这里似乎是在告诉友人,我们就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珍惜时间,及时行乐。)(板书:欢 及时行乐)

(2)此时的李白似乎有一些消极厌世了,大家认为李白是不是完全的消沉下去了呢?(不是)从哪一句看出来李白并不是完全地消极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这句话显示出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但是我们要注意,“必”是“一定”的意思,当我们说“一定”时,既表示我们做某事的信心,又表示这件事还没有成功。所以你从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还读出了什么?(李白虽然有才,却没得到重用。)

走进作者:事实上,天宝元年,李白被召进皇宫供奉翰林,但是豪放不羁的他不愿意为沉迷酒色的唐玄宗歌功颂德,做任由他人摆布的文字工具,所以他被人排挤,被迫离开长安。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长安8年后所写的。因此,当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感伤,因为他原本也是一个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人。

朗读指导:这一部分主要是说李白劝友人高举酒杯、及时行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节奏应该比较轻快,而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比较高亢激昂、信心十足。请一位同学朗读“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上片结束。(教师点评指导)

3、愤(同义词即可)

(1)此时的李白酒兴正浓,只想与友人开怀畅饮,微醉的李白还要为朋友高歌一曲。他唱的是什么内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钟鼓馔玉”指什么?(富贵豪华的生活)李白对荣华富贵的态度是什么呢?(蔑视)

什么样的人才能享受到富贵豪华的生活呢?(权贵)

(3)所以作者既不贪图荣华富贵,又不贪图权势权力。他的好友杜甫就曾在诗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足可见李白对权贵强烈的蔑视之情,这种蔑视和愤怒源于他的怀才不遇。(板书:愤怀才不遇)

讨论:那为何他之前还要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呢?(这正是李白性格当中的矛盾之处:他既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想有一番作为,但是仕途受挫又使他的内心极度蔑视权贵。这种矛盾的性格来源于他的怀才不遇。)

(4)“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圣贤”指什么人。(指的应该是像李白这样的有才能的人。一个“皆”,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圣贤之人都是会被冷落的,其实李白是想说,圣贤被冷落的直接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不重视人才,所以在这里,再一次体现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愤怒。)

(5)李白在这里列举了哪位古代圣贤?

(陈王曹植,他与李白一样都才华横溢,但也都怀才不遇。李白以陈王曹植自况,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要注意个别词语的重读,例如“不足贵”、“不用醒”、“皆”、“惟”。请一位同学朗读“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教师点评指导)

4、狂(同义词即可)(1)陈王可以“斗酒十千恣欢谑”,再名贵的美酒都可以拿出来纵情欢乐,那么李白呢?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即便千金散尽,也还可以用五花宝马、千金狐裘这些名贵的东西去换取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

(2)“主人何为言少钱”中“主人”是谁?酒该谁买?李白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本文是李白与好友岑勋应邀到另一位好友元丹丘家做客时所写的劝酒诗。主人当然是元丹丘,酒应该元丹丘买,李白的行为是反客为主。)

(3)结尾体现了李白的什么性格呢?(狂放不羁)(板书:狂 蔑视权贵)朗读指导:结尾部分正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充分体现了李白飘逸狂放的性格,所以我们要读出强大的气势,结尾“万古愁”要读出拖音。请一位同学朗读“主人何为言少钱”到全诗结束。(教师点评指导)

六、激情投入,美读全诗

就让我们带着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放声自读一遍这首诗。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全诗。通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对李白情感的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一下。

七、迁移练习:

下面是唐代另外一位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李贺有“诗鬼”之称,相比之下,你认为两首《将进酒》在情感的变化上有何不同?在风格或人生态度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①鼍(tuó):鳄鱼的一种。②前五句从声、色、香、味写筵宴之华贵丰盛。以下四个三字句写宴上音乐歌舞之美妙。③酩酊:大醉的样子。刘伶:“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于屋中。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

诗意描述:端起华美昂贵的酒杯,喝着浓香醇厚的美酒,吃着精美珍异的食物,在那布置得华美绚丽的场所,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一片狂欢。突然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一醉千愁,就喝个酩酊大醉吧,死后呢?善饮酒的刘伶坟上无酒的时候,该怎样打发时光啊!

明确:相对来说,李贺的诗,主要是悲,前面写喜,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而李白整首诗前后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又愤,更有一种不可遏抑的气势和动人心弦的气魄。李贺的《将进酒》前八句写热闹欢乐的歌宴场面。紧接着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陡转,直奔愁结难解的主题。李白的《将进酒》开头两个排比长句,气势非凡,在奇特的夸张中,从空间、从时间,又从时空的对比中,突出人生苦短之悲。但五六句来了一个逆转,从“悲白发”转向了“须尽欢”、“且为乐”。紧接着诗人以畅快之笔描述了多么痛快的盛宴,而诗人也在“会须一饮三百杯”“杯莫停”的豪放中,尽情地为朋友“歌一曲”,情感又出现了波澜,由狂放又转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的愤激。接着又转向狂放至极的高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而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跟开头之“悲”相合,浑然天成,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最大不同在于思想境界高下有别。李白的气魄比李贺大,境界比李贺高。读李白的诗虽然感觉到满纸不平之气,忧愤之思,但又觉得心胸爽快,精神舒展;读李贺的诗,你会胸闷气短,天昏地暗,凄凄惨惨。“桃花乱落如红雨”则冷艳哀伤,无以复加。“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更是凸显死亡,让人不寒而栗!

另一方面,在李白的饮酒诗中,虽有悲感,但却不悲观。“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思想,只是表象,诗人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流露出其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李贺的饮酒诗中,诗人只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尾句中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体现了诗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

九、总结:

从李白的“镜中我”析《将进酒》 篇7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论哪个时代, 总会有一些文人因远离了朝廷或遭遇了贬谪等而被“玉成”, 成为被千古传颂的文人。李白就是其中一位, 他自诩有治世之才却是“报国有壮心, 龙颜不回首” (《梁园吟》) 。尤其被赐金返还之后的诗作最是能体现出他“怀才不遇”时的幽愤思想。《将进酒》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极其夸张, 奔流到海的黄河就像人生岁月流逝, 不可控制。并且把本来短暂的人生写得更加短暂, 只在朝暮之间,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诗人还没有机会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是怎样的无奈。在这种“悲”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一种乐观精神。然后便是一种狂放的姿态跃然纸上:“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之后变现出一种激愤:“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继而“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转为狂放, 却以“同销万古愁”作结。诗人的“愁”是什么呢?

李白是站在诗坛顶峰的伟大诗人, 也是一位自以为是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他不明白, 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 却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 才永远都是那个“我本楚狂人”的不可一世的李白。李白的自我评价很高, 但他更加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 是社会和他人这面“镜子”反映出来的对个人的肯定, 这就是他需要的“镜中我”。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的概念, 由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1]“他 (C·H库利) 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我自己。因此,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价有一部分是别人赋予的, 而社会和他人的评价, 也是在自己获得某些表现的机会, 得以表现自己之后得到的, 是社会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 并且这些评价也是遵循一定的准则的。当事人对这些评价会做出能动的反应, 或者更加自信, 或者自卑, 或者改过自新等等, 总之有些人积极乐观, 有些人消极自卑, 也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李白而说, 一方面,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单靠自己确认的, 他需要他人与社会承认。李白的信念是“建功立业”, 在封建社会, 一个文人的社会价值是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的, 这是社会和正统思想对读书人的期待, 也盛唐蓬勃向上的风气使然, 这样的期待正是“镜中”的评价标准。所以李白急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功名不早著, 竹帛何将宣” (《长歌行》) , “荣贵当及时, 春华宜照灼……身没期不朽, 荣名在麟阁” (《拟古诗十二首》其七) , 这些诗都可以反映出李白对功名的渴望。另一方面, 李白对自我的评价也来自两个系统, 一个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系统, 一个是别人的认识和评价系统。李白是拥有非凡自信的, 自认为有辅佐帝王之才, “自言管葛”。而他自负有治世之才的同时, 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确定自己的才华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就能反映出他这样的心态。

李白诗名远播, 诗名越来越大, 不但名动诗坛, 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 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颇有造诣的唐玄宗。应召入京、供奉翰林, 他一度认为自己的政治才华终于得到了肯定, 他认为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样的“镜中我”让他充满了自信:“朝君王垂拂拭, 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 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 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 金璋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 片言道合惟有君。”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这也恰恰说明这种“镜中我”对诗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他对包括皇帝和其他达官贵人的, 如何认识或者评价自己的想象是让自己开怀的, 并且把自己的这次“机会”无限放大, 这种放大也是和诗人的自信分不开的。可是他错了, 传世名作《清平调》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时为令其助兴, 把醉卧的诗人用冷水泼醒所作。却是御用文人, 这对李白来讲是屈辱的。事情不但没有任何转机, 最后是被赐金返还, 这样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诗人所认为的自己有的治世之才得不到肯定, 面对这样的“镜中我”, 产生一些自我怀疑的情绪是难免的, 恐怕诗人的“愁”当是有这部分内容的。这样的情况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 一种乐观的心态, 自信反而是其次或许有的了。“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更多的是一种姿态, 不得志之后的姿态。他的“愁”,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面对“镜中我”并没有调整自己的行为, 没有放弃入朝的希望。“安史之乱”爆发后, 李白受到永王李嶙征召, 他只知道为国家效力, 就投在李嶙的帐下, 他斗志昂扬地歌唱着:“三川北劣乱如麻, 四海难笨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湖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可见他以为这次可以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了。可是不幸的陷入皇室的内部斗争, 最终却是闯了祸。这件事一方面说明李白没有放弃过辅佐帝王、建立功业抱负, 另一方面只能说明他不懂政治, 不适合从政。

面对如此的“镜中我”, 与自己的自信和抱负冲突激烈, 就酿成了“怀才不遇”的幽愤。可李白就是李白, 他可以大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样的姿态是太自负而得不到肯定之后的一种姿态, “不是我无才无德, 是我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 趋炎附势”的高姿态。而他敢做出这种姿态是因为他配, 不论从才情上还是物质上他都配。所以面对“镜中我”, 他能这样高呼,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他以这样的狂放宣泄自己的满腔愤懑, 他甚至可以自信到鄙视自己的对功名的渴望。这是一种气度, 一种境界。越是狂放, 隐在后面的悲哀就越沉重。只有这样的嚣张才能压住一个狂人自己的悲哀。即使是抒发短暂人生迅速逝去, 而自己的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的无奈, 都以一种蓬勃的形象和高昂的气势喷涌而出。

为何李白如此的不得志还能有如此的气势?面对“镜中我”, 面对那些让自己沮丧的“对别人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并不贪慕富贵权势的李白, 是乐观的, 豁达的, 甚至仍旧能够保持自己的自信、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即使有幽愤的感情色彩在, 诗的基调仍然是昂扬的。可以自我安慰, 可以有自己的姿态以对抗心中的悲哀, 但是绝不消沉, 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诗中感受到奔涌着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李白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

[2]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 (1995-1996年集) [M], 1997, 8.

[3]薛天纬.李太白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2, 11.

《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8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不仅爱喝酒,还善于劝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背景和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愿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qiāng)”,“请,愿”之意。“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

2.听录音,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初读,读出诗歌,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四、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诵读指导——(掌握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体会诗人情感)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悲)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2.“人生”六句中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欢乐)

“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中表达诗人情感词语(狂放)

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六句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愤激)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5.“主人何为言少钱”五句中体现的是人情感是“狂放”甚至是“癫狂”

6.“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是“愁苦”

五、问题探究

1.李白为何喝酒?

明确: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2.李白有哪些愁?

明确:

(1)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壮志难酬)

3.开篇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为什么?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后一句。其中的“悲”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 悲怆凄凉的基调。

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 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

4.李白是抱着“奋起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5.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高度自信的豪迈语句呢?对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自信,乐观.

6.酒逢知已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愿醒”?

明确:不是。是反语,统摄全诗的中心句借酒麻醉,减轻愁苦

7.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又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相似之处: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8.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明确: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六、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快—狂放—愤激—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可以说: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余光中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将进酒原文 篇9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扩展阅读: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将进酒》曲。

《乐府诗集》:《将进酒》古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内容多写宴饮游乐,咏唱饮酒放歌的事。

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体,荐佳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本诗为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作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上一篇:小豆豆与我读后感600字下一篇:哈林格尔镇双服务座谈会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