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的联想作文

2024-07-22

方形的联想作文(共19篇)

方形的联想作文 篇1

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我们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来看看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目标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利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导入,还是非常可取的,学生的积极性的确调动起来了,似乎很符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但是,因为一方面准备不足,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问时用词不当,造成课堂出了意外,没有把学生引到正确轨道上来,这些都值得我反思。

学生讨论,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是这位老师在发现自己所设计的情景没有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调整,马上采取补救措施。

其实,老师只要用爱心引导学生,对学生说,不管贡献大小,在一起要和平相处,都要互相包容,最好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就把话题拉回来了。

由于数学的特殊性,即便我们老师认为好的方法,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习惯于在上新内容时,课后常常都要进行反思,我这一节课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了吗?学生的反应如何,他们能接受我的方法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就如前几天,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教学已知长和宽,求周长及周长公式的推导时非常顺利,可是,当学生导出公式后,在教学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一边,求另一边的情况下,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的实际,所以,开始,我用学过的周长公式来引导学生,可是,上完课我总感到效果不佳,从作业来看,也确定了我的感觉。所以,课后,我及时进行了认真反思和认真进行揣摩,觉得甩开公式,结合图形,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来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是,我重新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先算出已知边及对边的和(不用边长乘以2,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看图更直观,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只学过表内乘法),在用已知周长减去,把得到的差除以2(同样是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这样,就方便地算出了另一条边。

总之,教学中,细节成就完美。这正是我们与名师的差距,也是我们急需提升的教学艺术,及时地进行反思对我们的教学及教师的成长都很有利。

曹政洪

2012年11月14日凌晨

方形的联想作文 篇2

作文不是生活的原始记录, 而是具有联想, 能扬善惩恶的武器, 要想使这个武器发挥作用, 就要把它与社会联系起来, 使美的东西更美, 丑的东西更丑。具体地说, 记叙性的文章有联系才能生动、形象。例如。对于季节的描绘, 徐蓉先生在《春夏秋冬的表演》中这样写“春”:瞧, 翠绿的大幕拉开了, 春姑娘穿着五彩缤纷的霓裳, 轻盈地走上舞台。她把长袖一挥, 大地上的草丛树木都披上了绿装。她从身后拿出一只漂亮的花篮, 用纤巧的手拿出一束束五彩缤纷的花朵, 向台下撒去。鲜花飞向绿色的大地。立刻, 嫩绿的翠叶间缀满了朵朵鲜花, 恰似在绿色的锦缎中, 用五色线绣出了怒放的花朵……这里, 文章将抽象的季节概念转化成人物加以形象化, 别开生面, 形象感十分突出。

如果没有联想, 思路就狭窄, 写不出东西来。时不分古今, 地不分中外, 美不分点面, 理不分正反, 凡是立意需要, 皆可以浮想联翩。当代一位女作家曾经举了这样的例子说明联想的作用:寒冷的清晨, 玻璃窗上冻上了冰花, 一般人见了只是想:“嗬。昨晚真冷。”但是, 善于联想的人却会想到:“严寒像一个顽皮的魔术师, 时时地编出新节目来, 玻璃就是他演出的舞台。”或者会想:“冰雪覆盖了大地, 然而春花夏草并不愿意离去, 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 请风儿送到窗子上, 以唤醒人们对夏日的怀恋。”如果以这些联想为出发点, 就可以推进思路的开展, 写出很有意思的文章来。这样的作文能不感人吗?但从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上看, 不少学生只是皮层式的联想。如;看到石拱桥联想到长虹。而我们提倡的是感悟式联想, 即带有心理特点而且渗入感悟的联想。如:“喝着这样的好蜜, 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由蜜的联想, 生活的甜蜜靠味觉是无法感知的, 它不停留在味觉上, 而由作者的艺术心理感悟, 这样的联想才有价值。

展开联想, 并拓展作文思路的方法很多, 最常见的有下面几种: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两种不同事物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 因而展开联系。3.延展联想, 延展联想是以一件物、一桩事、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为中心, 延伸、展开、推进思路, 联想到这物、这事、这人、这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或不同地方、不同场合里的不同情况。4.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是由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联想到与这一事物有某种关系的另一些事物。除此之外, 还有横向对比联想、纵向对比联想、推测想象、假设想象等。

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 教师应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学会联想。如:一位学生在《老寿山上的金英花》一文写着:“金英花是爬在灌木丛中的野花, 它那带刺的枝条像铁丝那样保卫着老寿山。每逢春天, 金英花便绽开朵朵雪白的花儿……”

小作者完全可以由花儿的色彩与其他事物构成相似的联想。因此, 我便有意启发他, 这朵朵金英花好似献给烈士的什么?你看到老寿山上的一个一个坟墓似乎看到什么英雄人物?金英花的别名是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 小作者的联想翅膀展开了, 思路拓开了。他又接下写道:“……在远处看, 那丛丛洁白如雪的金英花就像清明节人们献给革命先烈的一个个花环。不, 应该说整个老寿山就像一个大花环, 难怪人们把金英花叫做‘清明花’。”金英花是白色的,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献给烈士的花也是白色的。小作者由花的颜色, 联想到献给先烈的花环。这样的形似联想, 是自然的, 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缅怀先烈扣得较紧。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联想素质, 老师应引导学生多看些课外书, 对精彩段落加以提示。譬如:习作《我长大了的时候》一文, 要写好这篇文章, 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习作前, 我先让学生阅读杜甫和李白的名诗。两位大诗人诗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一种假设想象。接着小作者们便运用联想, 展开思路。

其实, 教科书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根据写作需要, 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学会联想。如课文《再见了, 亲人》中, 作者从小金花同志愿军叔叔告别时心里难过, 落了泪, 联想到她当年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时都没有哭, 两者鲜明对照, 突出地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又如《黄河象》的作者, 他运用推测法展开联想。作者从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黄河象的古化石, 推测了二百万年以前黄河象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从这头大象古化石“斜斜插在沙土里”的姿势和大象各部分骨头相连接的情况, 推想了这头大象成为化石的全部过程以及失足落水一瞬间的具体情景, 有视野万里、思接千载之妙。

还可以指导续写课文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或中间某些片段包含着课文的中心所不需要的情节、细节, 因而做了省略的处理, 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续写的凭借。在续写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得到训练。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可以启发学生想象, 师父什么时候出门?带着什么?怎样翻山越岭、登险峰?怎样辨认药材?回来时又怎样?让学生以《采药》为题写一篇短文。再如《开演之前》这篇课文讲了在戏开演之前一个红领巾热心帮助老奶奶找座位, 一位解放军战士让出自己的座位给老奶奶, 从而使“我”深受教育的故事。课文结尾讲:“突然, 我萌生了一个想法, 等到剧终散场时, 我送老奶奶回家。”这个结尾蕴涵着许多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可以用《剧终之后》为题进行续写训练, 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我”向老奶奶提出送她回家时, 老奶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我”的神态、语言、动作, 想象她们在路上怎样小心翼翼地走, 都说些什么, 送回家后老奶奶及家属是怎样的感激,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联想——作文的敲门砖 篇3

名师简介

伍剑: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少工委委员,动漫协会委员,儿童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北通俗文学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小说、童话、科幻300万字,出版了童话书20余本,作品入选《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导读》《2006年中国年度童话》《2007年中国最佳故事》等。

常常有学生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读的书不少,可一拿起笔来脑袋里就是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利用好“联想”这块作文的敲门砖。

我曾写过一篇叫《增智魔水》的童话,它起源千一个身边的笑话。一天,一个朋友的孩子做一道数学题。我的朋友不管怎么讲,他的孩子就是听不懂。我的朋友烦了,说:“肚子里一点儿墨水都没有,要是把这瓶墨水倒进你肚里就好了。”我一听很有趣,马上联想到如果有一种可以增强人智慧的魔水那该多好啊!通过这个联想我写了一篇童话。后来居然有同学来信想购买这种“增智魔水”呢。

瞧,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

前几天家里吃黄豆,我儿子吃多了老是会放屁,他一边放屁一边还调皮地向前冲。这使我联想到火箭上天也是后面冒气,于是我写了一个小孩通过放屁飞天的滑稽故事,书名叫《飞天小皮蛋》。后来这本书由台湾一家出版社出版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一切写作的灵感来源于对平时生活事件产生的联想,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有的同学把联想看得很神秘,其实不然。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儿时做游戏,拿椅子当“汽车”开,用板凳当“战马”骑,用积木搭房子,画小人时给小人添上翅膀,这些都是由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的联想。我们都会,但真正用好还是不简单的。

传说我国宋代有个国画院,常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题目是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少画家画的是:一千人骑着马,挥着鞭子,扬起的马蹄下是满地的落花。可惜,这些画都没有把“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香”字表现出来。要画出这个“香”字确实不容易,因为“香”只能闻到,肉眼看不到。但是,有个聪明的画家终于把这个“香”字画出来了。只见这幅画的画面上落花遍地,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轻地扬起一只后蹄,在马蹄旁边有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这幅画被公认为佳作,因为大家都知道哪儿有花香,蝴蝶就往哪儿飞,蝴蝶追逐马蹄,不仅把“香”字传神地表现出来了,而且点出了盎然的春意,既具体形象,又十分切题。

这也是联想的功劳。

再说说想象。想象和联想是联体婴儿,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想象往往基于一般的联想,它借助于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现实的基础上,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往往是一些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以扩展意境,深化主旨,激发读者的情思。

零的联想作文 篇4

每当听到电视止有动感的音乐,我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渴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总算有一天我对舞蹈的痴迷打动了妈妈,让我参加了舞蹈班,我第一次进舞蹈宇,看到大姐姐们正在练习下腰、前手翻这些高难度的动作,“对这我个弱小的‘0’来说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呀!”我心想:“如果没有专业的舞蹈训练就不会圆了我成为舞蹈演员的梦。”

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决定练习跳舞。正式训练的第一天,老师教我压腿,我低下头看看我的腿弯的像“弓”似的,怎么压的直,这时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老师鼓励我:“不要灰心,只有坚持才有胜利,为自己加油吧!”我咬着牙,忍着痛把腿扳到扒杆上去,压下去,抬起来,一直练下去,歇过劲腿疼的就像万根针扎在肉里,但我并没有放弃,每天坚持到舞蹈班练习,腿终于压直了,这一次是“0”的突破。

老师给我增加难度,教我下腰,老师教给我下腰的方法:“胳膊伸直抬起头跟着手向下吊,然后手撑地。”我照着老师教的`方法试着做,因为我个子高,骨架大,所以练起下腰比虽人更吃力。开始练习手力度不够,头“呯”的一声摔在地板上,舞蹈班的同学听到响声全都看过来,老师赶紧跑过来安慰我:“没事!没事!郑昕玥最勇敢了。”我夹着眼泪,忍着痛继续“一二三,下;一二三,下;一二三,下!”终于下去了,这下可松了口气,把痛苦都抛在脑后了,这是“0”又一次的突破。在舞蹈训练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难,我在舞蹈班学会了下腰、前手翻、压腿……

我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老师接到通知,我们排练的舞蹈被襄樊市领导选中了,要在人民会堂表演。我来到人民会堂,看到雄伟的场面让我激动万分,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得到了本次比赛二等奖,这是“0”再一次的突破。让我知道坚持就是胜利。

水的联想作文 篇5

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而你又知道大海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告诉你们,大海是由无数个小水滴组成的。你可不要小看这些小水滴,它的用处可大着呢!偶尔在电视上或报纸上看到某些人在沙漠而死。那时,他们焦急的眼神所企盼的不是什么贵重物品,而是一场雨,几片乌云和几声闪电。

也许一个小水滴就是未来的汪洋大海,也许一个小水滴就是茫茫沙漠出现的一片“绿洲”。可面对人类的浪费,水毫无办法,它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键流过。早晨洗脸时看见是水管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我视而不见,喝了半瓶的矿泉水随便的扔在一边……直到停水时才懂得水的珍贵。

朋友,你又听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个故事吗?细绳能将粗木锯断,水滴竟能穿透顽石。虽然这是一个奇迹,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小水滴的力量渺小,可无数个小水滴的力量颇为巨大。水滴虽小,但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啊!

水的联想作文 篇6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眼前的一滴水,它的经历或许比我们还要深厚。

当水滴从水管里流出时,也许没有人能注意它的经历。也许,它是从雪山上顺流而下,进入了丰富的地下水脉中。望着眼前一片黑暗,它可曾想些什么,它又是如何来到雪山的?它在地下水脉中,或许,会被人抽上来,运进工厂里,打包,安装成了一瓶“农夫山泉”,装上大货车。对于外面的景物,又有何思考?他运到了货架上,也许,在华联里,你曾和它擦肩而过,又或者,将它买回家中,一不小心,又将水挤进下水管中,进入排污管中,与雨水兄弟见面了。它可能蒸发变成雨水,落在你的肩上;它可能结冻变成冰,你曾望着它;它可能流进自来水厂,流进千家万户,从我面前的水管中流出。他又会去哪儿,重庆?北京?又或者流入大海,在汪洋中遨游……它还能再回到雪山中吗?可能流入山涧,可能流入山谷。或变成雨水,或变成洪水。它四处遨游,那它的家在哪?我不知道,也不会知道。也许,它自己也不清楚。它可能会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不这么奔波,不这么劳累。

它变成云,又来到雪山上空,化成雪,一片片落下。成为摄影师照片中的一员,成为探险家脚下的一步。然后随着小溪而下,走进寻常百姓家……

方形的联想作文 篇7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个性有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 人经常要求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或需要。该理论强调每种个性的独特性、奇异性和个体性, 认为人终归要达到自我实现。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忽视学生个体的需要, 其个体的独立性不被尊重, 而是以满足教师的教育需求为目的。当学生在创作中的这种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创作的内驱力受到遏制, 个性动机不明显, 自然无法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佳作来。

我似乎找到了关键所在:我们的学生已被条条框框局限的思维不得、动弹不得了。他们思想的河只能按既定的方向流淌, 他们手中的笔只能拼凑出老师“想要”的文章。基于此, 我尝试着用一种新的更能贴近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方法——作文联想教学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培养学生联想的习惯

生活中, 有众多的或相似、相近、相通, 或截然相反, 或毫不相干的生活现象引起我们各种各样的感知, 并留存在记忆之中, 当我们提笔写作时, 大脑库存的种种感知便会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通过联想, 我们不仅可以随时取用这些意象, 而且可以变幻组合, 创造出令人难忘的、个性鲜明的新形象, 独特地表达我们的思想。

为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使其写作不延伸别人的套路, 从而以别致的组合来构置新意, 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出发进行写作, 首先应鼓励学生深入观察生活, 善于“小题大做”, 加强联想素质的训练。

譬如看到一片落叶, 我们可以想到花, 想到红花还须绿叶扶, 想到叶的沉默奉献, 想到具有叶的精神的人;还可以想到“一叶知秋”的成语, 想到万物变化都有征兆, 想到《最后一片叶子》那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又可以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 想到任人唯贤, 能者上、庸者下, 想到提携后进的长者, 想到“不进则退”的古训, 想到激流勇退的处世哲学, 想到颓废的人生结局必然是为社会所抛弃。

如此, 通过反复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训练, 使学生把眼前观察到的事物与自己以往经验的回忆联系起来想象、虚构, 从自然现象到人文现象到社会现象到心理现象, 层层深入地挖掘出潜藏在学生心底的创作源泉。18世纪德国作家李希腾伯格说过一句话:“煌煌杰作的唯一缺点是, 它们通常成为一批平庸之作随之问世的根苗。”而充满变通性的联想能力的培养恰是对这一弊病彻底根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运用中提高联想的能力

我们在作联想训练的时候, 尽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畅想, 但最终还是要与生活实际、与知识经验融合起来, 当主观上的“意象”与客观中的“形象”合而为一的时候, 一篇作文的“胚胎”便宣告诞生了。

只有在实际的应用中, 联想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不可估量的威力, 激活学生头脑中沉睡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 我一改传统的分析文章真切灵活的语言特色和情景兼融的写作手法的套路, 而让学生自读课文, 通过自己对文章情感的领悟来体验“秋”之神韵。然后, 引导学生逐一回顾四季之美, 并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有关四季的抒情散文。结果我惊喜地发现, 展现在我面前的作文已不再是一贯的严肃古板的面孔, 相反, 它们充满了灵性, 充满了真情, 充满了“自我”。“秋天, 是一幅没有边际的风景画。一片落叶, 一丝流云都可以成为画的主题。”“秋天如同一位大姐, 美丽中带着一丝忧愁。冬恰恰相反。她像一个任性的小妹。……我将享受这美好的季节, 用冬的品格来要求自己。”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此外, 在课下或自习课上我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联想训练。如让学生随口说出几个词语, 然后用这几个词语造词连句写一篇小短文, 学生也每每新意不断, 佳句连篇。

联想时, 当众多意象排山倒海地涌向学生的脑海中, 经灵感火花的点燃, 就会释放出不可估量的能量。正是这种具有独创性的联想所产生的独特的形象, 使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发诸心, 形诸文, 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表达了自己。

作文联想的三个根本点 篇8

一、联想个案

以“根”为题,展开合理的联想:(1)根不露真相——默默奉献的人——孔繁森鞠躬尽瘁为人民;(2)根深扎地下——夯实基础的重要——走进清华、北大的才子才女;(3)根粗糙丑陋——外表丑陋内心美丽的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老人。

二、个案分析

第一,联想的出发点,指作文题目里的关键词,它犹如多姿多彩的照片的一张底片,是基于文章中心所固有的本质特征,给我们无尽的联想空间。譬如根,它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它与人类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特征。“根不露真相”、“根深扎地下”、“根粗糙丑陋”,这些特征很有审美价值。联想一番,根的特征跟我们人类的生活竟是如此的类似,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乃至每个生活细节中。

所谓联想的出发点,正是把事物的特征跟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始端。就像根的表面粗糙丑陋,但慢慢欣赏,就会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它就像老人的手,皮肤黝黑,皱裂粗糙,饱经风霜,给人一种沧桑感。还会联想到粗糙的青花瓷胚胎,丑陋之中孕育着举世无双的精美。而根深扎于地下,坚強地撑起一片绿荫,使人联想起父亲的背、母亲的手、家的港湾、党的阳光……从这里出发,联想的目标清晰而明确,联想的道路光明而灿烂。当然,有些抽象的事物,不容易一下子就找到它的特征,从而挖掘它的审美价值。如“回头”这个题目,对它进行联想的出发点,就隐含在“回头”这个熟悉的活动中:回想人生,成功、教训、酸甜苦辣一起涌来。我们只要找准这个出发点,那么,联想的翅膀就张开了。

第二,联想的对应点至关重要。所谓对应点,就是在出发点的基础上,联系生命、人生、生活等,对联想到的相关方面做个对应性比照,进而概括性地延伸事物特征的内涵。个案中的“默默奉献的人”、“夯实基础的重要”、“外表丑陋内心美丽的人”,就是在原事物特征中提取出来的某个方面。这些方面不求一步到位,但具有涵盖性、归纳性。对应点的制定,正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由文章的出发点展开联想,生发出多个表现角度,即由出发点构筑而成仍为显扬文旨的重要部件。从抒情性散文的角度看,对应点仍是抒情的大方向。

那么,对应点如何联想出来呢?举个例子,面对一棵松树,不同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角度。摄影家举的是相机,他要考虑松树周围的光和山影;画家拿的是画笔,画中的松树可以进行变形加工,松树周围的景物还能增减;而作家的笔更特殊,作家笔下的松树,未必只是松树,它可能象征着一群人,一类人,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甚至一个民族(参考朱光潜《一棵松树的三种态度》)。在这里,联想不仅需要广度,还要深度。可见,联想的对应点并不是随意谋划的,每一个对应点都必须跟出发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从出发点中申发出来的“默默奉献的人”, 就是在“根不露真相” 的内涵中拓展出来的。如果把对应点联想为董存瑞炸掉敌人碉堡可以不可以?当然不行,那是轰轰烈烈的人。

最后,联想的落脚点是顺着对应点衍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孔繁森鞠躬尽瘁为人民”、“走上清华、北大的才子才女”、“巴黎圣母院的敲钟老人”,这些都是具体的事物,联想逐步推进,水到渠成。这个过程是我们认识深化的过程,由远及近,从粗到细,最后落实到联想的具体物象,犹如底片经过化学加工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清晰而鲜活的形象。

诚然,为了深化对应点,还可以设置多个落脚点,甚至是与之相对的反面。如上面的例子,由“默默奉献的人”这一点,可以联想出孔繁森,可以联想出身边关心自己的父母、老师,还可以联系到只追求自己利益,不顾别人感受的人和事,比如报纸上常常出现的贪官污吏或者弃养老人的子女。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水的联想作文 篇9

一滴水再普通不过,但是要是累积起来呢?许多滴水汇成小溪,许多条小溪汇成江湖,许多江湖汇成大海。我们人不是也一样?每个人就像一滴水,如果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向一个目标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日本农学博士远山正瑛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日本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

一个人,,让茫茫沙漠的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不要小看一滴水的影响力,就像我们人,缺一不可。

春天的联想作文 篇10

春天的联想

王家冲小学 六二班何钢涛

春天是短暂的,来勿勿,去也勿勿。时光交汇着春光流过,不知不觉。

春天的清晨,打破沉寂的是欢快的鸟儿,“布谷声声催春种,燕语巧转报春临”。跟着鸟儿穿过树林踏入碧绿的田野,禾苗间闪动着露珠,其中还包含着农民辛勤的汗水。看着它,我想到了未来:那是在广阔的田野上,万绿丛中一点鲜艳的z工色,那是巨型插秧机。在它转动的车轮后,不断涌出点点新绿。淙淙雪水被吸入抽水机,灌溉着田野,禾苗间也闪动着露珠,但它与现在不同,细细听它滚动的声音,包含着农民轻松、辛福的笑声。春天的正午,阳光温暖地照着,在人们心中荡漾着树枝的新绿和报春花的缤纷 丽,春天是美丽的,但它的美丽并不长久,遥远的旅途也使美丽的景色只能短时间观赏。想着,我脑中浮现出这样画面:同是在春天,可以坐在家里身临其境般地浏览一切美丽的春天的景物。交通特别便利,可以短时间到达任何景点,饱览春天美景,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壮丽的景色留在摄影机中,不管什么时间,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观看,这样的春天不是更加有意思了吗?

春天的黄昏,晚霞满天,色彩变化无常,一会儿金黄,一会儿橙红,一会儿火红,望着天空中的火烧云,我想起了童年时的幻想:如果能坐着云朵一样的汽车,飞上蓝天,该多好啊!是啊,将来会有这样的飞行器吗?如果有,天空中就热闹起来了,树的.绿、湖水的蓝,泥士一样的黑,都将飞上蓝天,伴随洁白的云朵,这些花朵一样缤纷的飞行器与春日大地上五彩的景色交织在一起,给春天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春风吹拂,我在田野上画出个“大”字,尽情地抒发春天的联想,注视着头顶高不可测的天空和那几朵厅形怪状的白云,我不住地问自己:“联想中的春天还远吗?”

春天的联想作文650字

方形的联想作文 篇11

关键词: 高考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联想与想象 分析归纳

近年以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大都以材料作文为主,例如2013、2014年全国各省市18套高考试卷均有17套考了材料作文。现代高考更加倾向于材料作文尤其是新材料作文,这是因为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思想认识能力等,此外,材料作文不易猜题、押题,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正因为如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比较大,成为考场作文中的难点所在。

材料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可选择一个侧面或某个角度构思作文,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戴着脚镣跳舞”。因此,材料作文的立意并非天马行空、随意而为,一切立意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整体阅读立意法;二是筛选性立意法;三是由果溯因法,等等。我通过这几年教学中对材料作文的理解,重点谈谈联想与想象法在材料作文中立意的独特作用,并结合我省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模拟卷、省质检卷中的材料作文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联想与想象法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当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呢?这种方法又有哪些优势呢?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恩格斯也说过:人类的想象力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下面我仅仅以“静”为想象点,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看看可以联想到什么,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打开思路,就可以理解为“沉静”、“宁静”、“平静”、“冷静”、“静默”、“静穆”、“沉稳”等。又由“静”反其道联想到“动”,这样就可进一步展开并最终确定以下立意点:在静穆中爆发出力量;智者无言;静水流深;心如深山;平静成就不平凡;学会不显不露;隐藏的爱;沉默是金;静之力;静如止水;亦动亦静;表与里;静中有动;静中风云;守住静穆;静也是力量;宁静致远;内在的力量;含而不露;韬光养晦;轻狂与内敛;在内敛中诠释力量;静,动之源;卧虎藏龙;挖掘静中深厚的力量;做个有内涵的人;潜能;静以修身;平淡也是一种深度,等等。可见,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我们的思维就能够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那么,我们从材料中联想到什么呢?这就要从材料出发,并且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历史和现实挂钩,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内涵,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下面我就以2014年我省省质检试卷中出现的材料作文为例,谈谈联想与想象在审题立意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依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我们首先想象到:先站在农人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莠草”,问:农人为什么要锄莠草?因为莠草对农人来说即是杂草、害草,它会吸收土壤的养分,进而影响到庄稼的生长与收成。联想到我们自身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受到“莠草”的影响?由此可知,“莠草”即为那些影响我们心田、影响我们道德庄稼正常、健康成长的杂草、害草。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联想到“莠草”即为人性中黑暗的、不光彩的一面,例如自私之草、懦弱之草、冷漠之草、懒惰之草、不守诚信之草、忧郁之草、自高自大之草,等等,由此立意为:铲除心中的莠草。第二,我们再次联想,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展开疑问:为什么农人要花如此长的时间对付莠草?联想到在我们心灵的庄稼,如果要得到正常的生长,就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正如孔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荀子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所以可以立意为“勤奋”之类的主旨;第三,我们站在莠草的角度展开想象,“它依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而它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农人锄它的恶劣生存环境,由此联想到古今中外像“莠草”一般顽强地拼搏、战斗的人,诸如曹雪芹、司马迁、诺贝尔、苏轼、居里夫人、史铁生、贝多芬、霍金,等等,他们都属于能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因此,此处可立意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顽强拼搏”、“与不公的命运战斗”、“坚信自我的价值”、“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王者”,等等,均是很好的立意。第四,我们站在“不同的人对莠草的不同评价”的角度去想象:“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莠草”,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对有的人来说是一文不值的,他们视之如垃圾、废物;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有价值的,甚至当成宝贝看待。同时联想到有的事物在某个时代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斗转星移、时移世易,却又成了宝贝,由此可以立意:“事物的价值因评价角度不同而不同”、“要发现个性的价值”、“发现独特的价值”、“多角度看问题”。第五,我们从莠草的生存状态中,也可以联想到生活中也有像莠草一样的草根阶层,即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由此可以立意为:“关注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体会人情冷暖”、“感受生命成长中的独特价值”,等等。第六,对“莠草”而言,无论是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还是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莠草依然是莠草,它不会因为被人称为猪草、苦艾、鸡草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也不会被人称之为长生草、扶移、雁来红而突然昂起高贵的头,感觉高人一等、有飘飘然之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生活中的有些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要有自己的定力”、“坚持自我”、“自信人生三百年”、“我自岿然不动”,等等。从这则材料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在审题立意中的运用就如苍鹰展翅于高空、鱼儿游梭于海洋、骏马驰骋于草原——海阔天空、任尔东西。

我对材料作文的联想与想象法归纳为以下两点具体做法:

一是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比喻、故事、寓言、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其中含义,思路往往由物及人。

二是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与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观点。

由此看来,只要经常性地用联想与想象法,就可以更好、更准确地确定主旨,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正如雨果所言:“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在当今天下第一考题——高考作文中,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作文中尽情翱翔、尽情畅游、尽情奔驰,摘取审题立意中那颗最准确的又最适合自己的皇冠上的明珠。

参考文献:

鸡蛋,方形的 篇12

准备器材

生鸡蛋1个、与鸡蛋差不多大的小方盒1个、汤匙1把、冰箱,食用油、水各适量

实验步骤

1.在小方盒里面涂上食用油,备用。

2.利用已有条件,将生鸡蛋放入水中煮熟。

3.趁热剥掉鸡蛋壳,轻轻地把鸡蛋推进小盒中,然后盖上盖子,放进冰箱。

4.过一会儿,取出盒子,把鸡蛋倒出来,你会发现,鸡蛋不再是椭圆的,而是方形的了。

注意:实验中,将生鸡蛋煮熟需要用到火或电,因此完成此过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揭秘

水的联想作文 篇13

它始于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又从西藏和四川的夹缝中挤过,绕过云南又回到四川,一直向东流去。

没错!就是四川,就是湖南,就是凤凰古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

无论长江多么的宏大,多么的急促,到了这儿,他总会放慢脚步,缩小身子,生怕惊吓了这里纯朴的人和淳朴的心。我想,你也是吧!走进边城,连大声说笑都不敢,因为她的没是宁静的,安定的,是不容你破坏的。

这里的水是碧绿的,澄澈的。它曾经清晰地映照着翠翠十五岁时稚嫩的模样,也曾经拖着傩送追逐那肥胖的鸭子,更是那个夜晚映出翠翠与傩送相对的模样,水中的影子在月光下闪烁着。

这里的水是波光粼粼的。它泛起翠翠心中的波浪,一波一波,都能听到回声!水在月光中是朦胧的,朦胧的水面回响起男女的山歌对唱,但这两年恰巧无月亮,于是那水便在翠翠心中朦胧着,波光粼粼着。

这里的水是热闹的。每逢过节,这里的水便同人们一起欢呼雀跃起来,水上放鞭炮,水便映出骗炮爆炸时的欢快;水上击鼓划船,水便随鼓点雀跃,随桨舞动;水上有人笑,水便随人的笑声震动。

这里的水是悲伤的,又是无情的。它承载着祖父的悲伤,承载着翠翠的悲伤,更承载着顺顺和傩送的悲伤,只因为它的无情,只因为它淹没了天保。

这里的水养育了天保,也带走了天保,只留给人们无限的悲伤和隐伏的悲痛。当你走近那边城的水,一定会听到翠翠的祈盼: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当你走近那水边的塔,一定能感受到翠翠听到鼓声时喜悦的心情;当你乘上那小船,一定能体会水上人的纯朴和真善美;当你同一顶花轿擦肩而过时,一定也会像翠翠那样,仔细的观看轿上的流苏,并目送它远去。

花的联想作文 篇14

它亭亭玉立,像雪一样白,像云霞一样端庄。它虽然没有玫瑰花的艳丽,没有菊花的耀眼,可它却在这么寒冷的季节开放,让辛苦的人们感到舒畅。它默默无闻地开放着,就像是在这寒冷的季节给带来的一点温暖,它把自己交给我们,它是在温暖我们的心。它就像一个昂头挺胸的白衣天使。一阵风吹来,它把清香洒给我们,全屋的人都陶醉了。

我想我长大了之后,一定要向水仙花学习,做个朴素无华、不畏艰辛、而对人们有用的人。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案例 篇15

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教材创设了两个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 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 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长方形纸一张, 长方体盒子一个, 教学课件。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研究报告, 三角板、直尺、铅笔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看屏幕。 (媒体出示教室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那3、5两个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看来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 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板书:边、角。 (此处, 学生边说, 老师边板书)

师: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得打“?”。

你有什么办法能来证明这些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板书:尺量、对折。

师:真聪明, 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工具, 采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这些观点。

(学生动手操作, 教室巡视并注意询问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让我们把刚才证明的结果填在报告书相应的位置。

学生汇报填表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 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长方形, 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形是长方形?你是怎么判断它是长方形的?图1、图5为什么不是?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现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形, 让我们通过同样的办法, 来研究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折纸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汇报交流,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 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体验成功, 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练习巩固

师:老师还留了一些闯关题, 大家愿意一起闯一闯吗?

练习1:你知道其他两条边的长度吗?

你知道其他三条边的长度吗?

练习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 长方形的长边叫长, 短边叫宽。 ()

方形的联想作文 篇16

一、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般教材所给出的面积定义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机械地重复这一定义上,直到学生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容易忽视对面积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调整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认真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线索。目前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中是用两道例题阐释面积的含义,第一道例题是通过物体表面的大小阐释物体的面积,第二道例题是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阐释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可以启发学生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比例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物体的形状,比比物体的大小。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物体面积含义的认识,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面积定义进行表述。3.结合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而教学第二道例题时,可以运用例题直接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形成一定的认识,又能初步渗透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面积的定义、面积的求法,还要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最常见、最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例如,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面积,然后由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由于学生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因而测量得到的数据自然也不相同,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因此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就容易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

我们知道,分米是计量长度的辅助单位,同样平方分米也是计量面积的辅助单位。因此,教材在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直接教学生认识l平方米,突出平方厘米和平方米这两个主要的面积单位。由于1平方米比较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知道边长是l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外,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计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尝试中建立l平方米的表象。

三、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教学时,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两次“试一试”。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含有l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填写在表格中。我们知道,由于长方形是由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如果要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数出长的那边有几个正方形,于是知道长是几厘米;数出宽边有几个正方形,就可以知道宽有几厘米。这样,既直观,又容易让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二道例题给出两个长方形图,左边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其中长边已经铺满4个小正方形,宽边还留1个小正方形未铺。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道例题,学生就会根据第一道例题的经验,马上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这个长方形铺满量出面积后,自然而然就会发觉自己的操作很夏杂,因为只要看图就知道长可以铺4个正方形,宽可以铺3个正方形,一地可铺3×4,即12个正方形,从而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铺右边的长方形时,既可以全部铺满,也可以只铺其中一部分,只要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能铺多少个正方形即可。这一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总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单元的教学中,不但要通过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必要的体验,而且还要结合实际,融汇贯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逐步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花的联想作文 篇17

牵牛花是藤类植物。到了花开季节,牵牛花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有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真像一只只鲜艳的小喇叭。小喇叭还发出淡淡的清香呢。

看到这美丽的小喇叭,我就想起学校的小喇叭。每周星期一晨读,小喇叭里奏出庄严的国歌,告诉我们升旗仪式正在进行中。每天的第二节课后,小喇叭里放出了青春的活力的歌曲,告诉我们锻炼身体的时候到了。第四节课前,小喇叭又命令我们做眼保健操,该保护眼睛了。午自习后,红领巾广播站开播了。小喇叭又开始工作了。第六节课前小喇叭又提醒我们该做眼保健操了。平时,学校里有事要告诉全校师生,也是小喇叭传达的。

我觉得小喇叭本领真大,真神奇!我们的学校生活离不开小喇叭。我喜欢学校的小喇叭,它就是一朵美丽的喇叭花。

风的联想作文 篇18

风的联想(转载)

你那古怪的性格让人哭笑不得,有时给人带来喜悦,有时却给人带来悲伤。你温柔时如姑娘伺候,生气时狂如历史暴君,任意摧残。

在你的种种事迹,我发现了你的真面目,也发现了你的.好事和坏事…… 站在自己家门前,你轻轻地吹过,我感到一阵喜悦,在电视上看你与大雨勾三搭四,放肆地掀翻一座有一座屋子,让人流离失所,在自己被摧毁的家门前放声大哭,这给我带来愤怒。 你与春肩并肩,唤醒在梦中的花草树木,吵醒冬眠中的小动物,这让人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更让一些孩子在草坪上打闹嬉戏。

你有时跟冷气流与暖气流“合体”,化成令人闻“风”丧胆的龙卷风,在城市里猖狂,你任意破坏,别人却无能为力作文人网 ,只能躲着你,你有时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大魔头。

我知道这其中也有你的苦衷,但你有时却一人作威作福,你享受够了,别人的痛苦却蜂拥而来,你这是在逼人走上轻生的路啊,你可不能逼人太甚啊!

方形的联想作文 篇19

对新知识的学习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已知更重要的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做个初步的评估,并与他们预期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对良好的计划与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学生的先天能力与过去的成绩如何,成功的教学常常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与他们努力理解的信息的联系。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无疑要联系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而这也是学生的已知。因此,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创造性地把周长和面积关联起来,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

本文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联系和应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启发式导入,唤起学生记忆

师生谈话:同学们,这些天我们学习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知识——面积,并学会了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了更好地掌握关于面积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我还知道了什么是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单位间的进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几方面的内容。

【评析】通过平实的谈话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虽然学生的回忆是零散的,但毕竟是真实和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复习的原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并和他们一起串起“一串串珍珠”。

二、对话互动式整理,理清基本概念

1.复习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先来看什么是面积。(出示题1,指一指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师:(出示题2: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儿有两个图形,谁来指一指它的面积和周长?学生指出并说明。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师生一起用手势演示面积和周长。

2.复习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我们先来看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师(出示)常用的是米、分米、厘米。(让学生用手势演示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师: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用手势演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师: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多少?

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师: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10。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多少?

生: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师: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100。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根据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来填一填。

师:5平方米=( )平方分米,1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单位还是比较清楚的。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

3.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

【评析】整理知识是复习的基本任务,而如何避免枯燥地复述,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有意义的复习中来是一门学问。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以设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操作、思考、理解基本概念,并辅之以解决问题等有效训练,有序地将面积、进率、公式等基本知识关联到一起,学生在清晰的认识中理清了基本概念。而老师把周长和面积放到一起来学习,更是独具匠心地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认识,也为下面的系统复习作了铺垫。

三、辨析交流式复习,让知识系统化

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基本概念知识掌握都比较好,下面老师把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放到一起,请同学们比较分析,系统地理解知识。

1.填写表格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张表格,表格分为两部分,左边一块是有关长方形的,右边是正方形的。在填的时候,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学生汇报填表情况,重点是思考过程和计算的方法,注意条理清楚。

2.用一根20厘米的线,在方格纸上围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再填写下表

填表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周长不变,面积变了。鼓励学生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表述。

【评析】表格比较好地把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的关系展示了出来,利用条件和问题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细致地建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从而较好地厘清概念间的关系,使知识学习条理化和系统化。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把握面积与周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拼摆、计算和列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图形的面积相等,但它们的周长却长短各异;反之,有些图形的周长相等,面积有可能大小不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图形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认识能逐步清晰并得到提升。

四、生活应用式解答,体现数学价值

师:同学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这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水池,长50米,宽3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围着水池跑一圈,要跑多少米?

师:先自己读题目,想想要求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在作业纸上完成。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指名读题目)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是什么?

生:第一小题求的是长方形水池的面积。第二小题跑一圈就是求长方形水池的周长。

(2)有一个正方形苗圃,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18米,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第二题,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要先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师:现在题目中边长告诉我们了吗?(没有)所以要先求正方形的边长。

(3)王伯伯有一块正方形地,边长20米,如果这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瓜,剩下的种玉米。种西瓜和玉米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玉米地和西瓜地的面积,要先求什么?

生:要先求整块地的面积。(指名列算式)

【评析】复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公式等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能使学生能更为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利用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看、想、摆、画、量等数学活动,运用合乎逻辑的思考,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而且使得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五、反思提升式总结,温故而知新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在哪些方面有了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最后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在自己心中有图形,要能想象出图形;平时还要经常画图、拼图。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图形,要多用几何图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下课了,老师留一道题,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动手操作解决。

用6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是多少?最短是多少?(先动手拼一拼,再计算)

【评析】几何图形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而这些均需依靠学生的想象和抽象,其出发点则是学生不断地观察、操作、实践。因此在复习的最后,触及知识本质的点拨和引导,把学习带向深处,推向持续,可谓画龙点睛。

综观全课,教学的创意之处在于教师巧妙地让学生在关联中辨析,在比较中感悟。复习面积时,把复习周长和复习面积放到一起,让学生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中深入理解概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整理与复习过程的扎实推进,从启发导入到细致整理,从系统梳理到应用拓展。让学生的学习在有序和渐进中,领悟了知识的脉络,实现了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与复习也是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与生活联系密切和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图形和问题,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归纳、图形变换与直观推理等不同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获得发展。教师重视为学生提供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备考心得下一篇:爱是毒药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