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精选10篇)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 篇1
2007年中考作文山东临沂卷
在一次由县里组织的大型竞赛前夕,一位山区中学的老校长对将要参赛的学生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结果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出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接着,老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都有它开放的权力和空间;当然,许多花本来也是一种草。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棵草,也都是一朵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
老校长的一番话引起了所有参赛学生深深的思考„„
老校长的话是否也勾起了你往昔的某种记忆?是否引起你的某些思考或感悟?请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说真话,叙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道试题秉承了临沂市一贯的作文考查风格,即关注自我,贴近生活,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利于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又留给考生较多的创新空间,在能保证大多数考生学业及格的基础上,又不失它的选拔功能。
相对于临沂市前两年的中考作文题来说,本题是有难度的:一是作文试题中的话题部分,采用了比喻的说法;二是这是一个复合式话题,审题时要兼顾“草”和“花”两个方面。这道作文试题,尽管有难度,但因是话题作文,写作“门槛”又有所降低,只要认真审题,还是不难写出佳作的。
在审题时,要从提示语和作文要求中“挖掘”出如下信息:第一,“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每一种草都会开花”,意即每一个平常人都可以成功。第二,“许多花本来也是一种草”,意即别人视我们为花,但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种草,为人要谦虚;也可理解为人有了成就不能忘本。第三,“往昔的某种记忆”告诉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某些思考或感悟”告诉我们可以写成议论文。当然,对“草”和“花”的内涵还可向更深更广处拓展,只要言之有理、贴近话题即可。
我们在作文时,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意要深刻,角度要新颖。立意正确与否,深刻与否,是这篇作文成败的关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我是一棵草,但我能开花,因此,虽然我弱小但不应自卑,应自信自强,这样才能成功。2.甲种草能开花,乙种草也能开花,因此,不论我们每个人是什么处境,什么情况,我们都能成功。3.大棚里的草能开花,田野里的草也能开花;肥沃土地里的草能开花,贫瘠土地里的草也能开花。因此,能否成功,和客观环境关系不大,而关键在于我们个人的主观努力。4.我是一朵花,受父母宠爱,受老师呵护,但我不能自高自大,骄傲自满,因为我原本就是一棵草„„以上立意中,采用1的肯定很多,而采用4的会很少。我们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立意,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文体要明确,特征要鲜明。这样的话题,同学们极易模糊文体界限,写出的作文文体不明,成为“四不像”。我们知道,作文要求“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我们还是要按各类文体的特征和要求去作文,是议论文就要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记叙文就要有必要的记叙要素,而不能文体杂糅。
三、选材要脱俗,叙事要具体。如果要写“往昔的某种记忆”,那就是记叙类文章,要讲究选材的典型性,叙事的生动性。
四、观点要明确,论据要有力。如果要写“某些思考或感悟”,那就是议论文。这时,就要按议论文的要求写作,要有明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过程,以及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邵明法)“学花”落马记
临沂考生
“下面我宣读一下期中考试名次!”
班主任的话一出,下面静悄悄的,静得令人窒息,每个人都竖起了耳朵,生怕听露一个字。
“XXX,第一名!”
我的头“嗡”的一声,“天啊,我是第一名!”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班主任下面的话我几乎没有听见,我只沉浸在喜悦中。升入初中以来,我牢记父母的嘱托,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学习。两个月来,我的心中只有“学习”两个字,我的活动地点每天都是“三点一线”。我这样拼命,为的就是父亲那句话:“你现在是初中了,可不比小学。那里高手如林,稍有不慎,你就会掉队!”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压力学习的,因为以前,我在班里一直是第一名。
“看来,初中生也不过如此!”我在心里默默地想,“我真是多虑了。”
此后的日子里,内心世界一片平静的我不再平静了,班会上介绍学习经验,年级会上作典型发言,和任课老师合影留念,同学们也送我一个绰号“学花”„„鲜花和掌声淹没了我。我不再是以前那个走路低头、整天沉默寡言的我了,我在宿舍里高谈阔论,在教室里趾高气扬。我觉得,和同学们相比,我是白天鹅,他们是丑小鸭;我是仙鹤,他们是鸡群;我是花,他们是草„„因为我是第一名!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 篇2
人生的体验, 来源于多姿多彩的生活。无论是在家中, 还是在校园, 无论是在街巷, 还是在田野, 哪怕是一抹微笑、一本好书、一棵竹树、一只飞鸟……都可以引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观察、体味与思索。细细咀嚼, 你就能品到生活的真味。
请以“咀嚼生活的真味”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解题】
题目贴近生活, 贴近初中生, 贴近心灵, 融教育目的与人生百态于一炉, 纳语文素养能力与生活质量追求于一体。具体来说, 题目的特点与妙处有三:
1.“生活”二字引人注目, 内涵丰富。教育即生活。以“生活”二字入题, 既是考查, 又是引导, 用意深远。同时, “生活”二字也告诉学生到哪里去选材。
2.“咀嚼”二字给考生以明示:怎样才能品尝出生活的真味, 怎样才能写出上等的佳作。对人、事、物、情、景等生活素材要细嚼慢咽, 慢慢品味;对作文素材的处理要精雕细刻;对结构安排要一波三折, 摇曳多姿。“咀嚼”非同一般。咀嚼, 动作本身的上下反复, 也许就是一种结构情节的暗示。
3.“真味”二字点出对文章的内容要求:要写真生活, 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真的感悟。“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行, 假。道听途说的, 不行;人云亦云的, 不行;仅仅察言观色的, 也不行, 缺少一个“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实践得来的, 亲身经历的, 去伪存真的, 由表及里的, 亲口品尝的, 才是最好的。
当然, 这个题目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命题过于宽泛, 缺少一种限制。
【范文】
咀嚼生活的真味
随着一声抽泣, 我扭头跑出了小区, 双手还在脸上不停地抹着泪水。脚下的路不知伸向哪里, 就这样无止境地跑着, 跑着, 委屈、抱怨一直盘桓心头, 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天空乌云密布。蝉声聒聒。
不知不觉中, 我跑到一棵大树下。天气更闷了, 脸上泪水的蒸发也没能带走多少暑气。
我终于坐下来, 嘴里念叨着:“一会儿你就会跑来和我道歉!”这是你我最平常的和解。此刻, 我的脸上一定淌满了得意。
这是公园的一角。坍圮了一段矮墙又散落了一丛茂盛的蔷薇, 园内的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攀爬得自在坦荡。这个场景好熟悉啊!我心中一动, 仿佛看到了作家史铁生的身影, 这里多么像史铁生的地坛, 此刻的我……又多么像固执又倔强的史铁生, 而她又那么像总是在找寻孩子的母亲……
他的故事我多么熟悉啊!他在最美丽的年华失去了双腿, 固执, 委屈, 倔强, 独自坐在那棵只属于他的树下, 思考着生与死。他痛苦着, 但他只知道自已痛苦, 那时的他却不知道, “孩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每当他出门后, 他的母亲都要来这偌大的公园找寻他的身影, 找到之后就默默离开。
———那我的母亲呢?
想到这儿, 那原本因吵架而紧皱的眉头放松了下来, 委屈、抱怨的心山不觉坍塌了下来。
我立即起身, 抹去脸上残留的泪珠, 往家的方向走, 一路上想着:
我的母亲, 是不是也在偌大的公园里找寻我的身影?是不是也在向一个个路人询问看没看到一个短发女孩?是不是也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 步伐茫然又急促……
我不再想让她来给我道歉, 我不再想看到她红红的眼眶。泪水如潮, 涌出我的眼眶。
拐了一个弯, 我看到了头发凌乱, 眼眶微红, 踉跄而来的母亲, 爱美的她只穿着睡衣和拖鞋。
我拉起她的手回家, 她紧握着我, 力气比我要大得多, 我感受着这潮湿而有力的手, 是啊!这就是生活的真味吧!无论多少次大吵, 小吵, 挚爱也不会减少一丝一毫。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 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分析】
山东卷究其根本是为了突出人生行囊到底该准备哪些东西,是不是有些东西很快就用到就要准备,而有些东西无用就不需要准备了?这里素材选择的三个关键词至关重要:“行囊”“准备”“有用的与无用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选择素材,就是准确典型的素材。
1.热点素材
写议论文,可以立足于热点素材。正面的如台湾主播胡一虎牢记父亲“应该多准备一双鞋子”的教诲,让他逐渐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反面的如人生行囊中缺乏原则,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广东省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的行囊中缺乏信仰和底线,不仅大腐特腐,还让其子女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并在国外有产业。在被查前,他还自称廉洁公正。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黑格爾的“背起行囊,独自旅行”的号召性,《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的“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则极具文言性和思想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则切近材料。再如西汉学者戴圣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等,均能使论证有力,逻辑严谨。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经典素材,说人之未闻之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行囊中的有些东西虽然暂时用不到,但不代表无用。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七十多岁的老画家黄公望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那个时代的“城里人”也都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多少功名富贵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
【高分作文】
看似无用的行囊,
助你走向远方
山东一考生
高晓松有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行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但这种不可预知正是人生魅力所在。人生无彩排,人生不再来,每时每刻都是直播。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不存在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米兰·昆德拉说过:“人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此言得之,没有参照,没有彩排,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背上那未知的行囊,向着远方奔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只是在一天下午“喝着啤酒,惬意地看着棒球赛”时突然想到“好吧,就去写小说吧”,才开始了写作之旅,他凭借着自己的《且听风吟》获得新人群像奖,从此名声大噪,终成一代文学巨匠。他将文学装入行囊,陪伴他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2】文化名人素材“村上春树”,写他将文学装入行囊,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人物尤其是作家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呐喊过也彷徨过,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救中国,他去仙台学医,因为偶然的刺激,他终于放下手术刀,拿起纸和笔,成为中国人灵魂最尖锐的解剖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光辉的战绩。因为偶然,鲁迅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立了超人的殊勋。
【素材运用亮点3】文化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鲁迅的例子展开剖析,写他准备纸和笔为行囊为国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鲁迅”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充满随机,无法重来。人生也类似由狂人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面对那未知的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唐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努力拼搏,背上那未知的背包,奋力向前。
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但正是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我们也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干劲,因为一切未知,前方总会有美好在等着你。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名言,首尾呼应,对“看似无用行囊,却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背起行囊,上路吧。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阅卷总评】
这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开篇引用名言素材精彩。作者文章开篇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功底,由此引出中心论点,“看似无用的行囊,实则助你走向远方”。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2.正文人物素材典型。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经典作家村上春树和鲁迅的例子,突出他们的“不经意间准备的行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可谓新颖而引人深思。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名人,素材彰显丰富。
3.名言素材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结尾辅之以比喻论证,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的话语,既首尾呼应,又绝不雷同,在语意递进中写出简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给人启迪。
编辑/于智博
2013山东卷高考作文 篇4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立意】
审题:
1.找关键词法。可从材料里找到有关核心事件及情感态度的关键词——“确有”“差错”,“积极回应”,“诚恳地感谢”,“表达”“谢意”。那么整个事件及当事人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我确实有错,被别人指了出来,对此表示感谢。
2.由果求因法。铁凝、莫言都表示感谢,为何?因为他们作品中有错误,被别人指了出来;由此他们和读者都有所收获。
3.多角度分析法。就本则材料而言,可从三个角度分析:杂志角度——有错就挑,不管你名气有多大;名人角度——放下了名人的架子,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的错误;从两者的角度——你有错,我指出,你进步,我发展。
立意:
从杂志角度1.敢于向名人说“不”;2不迷信权威;3.该较真时就较真;4认真严谨是一种科学态度。从名人角度:1.放下架子更显高大;2.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3赞歌只会让你停止不前;4逆耳之言会让你更清醒,促使你更进步。
从两者角度:1.双赢;2进步发展之道。
注意事项:了解并分析这则材料的含意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越是好分析好立意的写出的文章就越容易流于一般。就本次高考作文而言,要写出有新意的,高于其他同学的作文,就要揣摩一下高考出题人的意图了。其实材料和出题人意图之间就隔一层纸,捅破了这层纸,就会在立意上略胜一筹,这也为写下高质量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层纸就是材料对现实的映射,即材料的比喻意。现实中相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改,如果别人再在背后或当面提出便恼羞成怒;一些明星如是,一些高官一些部门如是,即便有的普通人亦如是。而可喜的是,有些人面对这些“错”,勇敢地站了出来,就像龙应台毫不客气地说“我很生气”一样,勇敢地指出了当局的错误;而更可喜的是,被指出的一方已开始不再遮掩了,已然公开承认,已然着力改正了。一些安全生产问题,一些食品质量问题,一些百姓就医问题,等等,有关部门都在一步步改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大至国家,小到地方或个人都在一步步改变着,发展着,进步着。
如果从这个角度深入探究,文章就会显得有厚度、有深度,再加上一些文采,写出一篇上乘之作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下水作文】
1.来斗雅量
雅量者,旷气宏度也。
古有魏晋名士,襟怀旷达,狂草一笔指文瑕;今有名家文豪,文甲天下,细纠别字尽笑纳。
这些大家不仅有佳作流芳百世,更有其气度蕴于字里行间。字句的锤炼需要借于他人的评价,而接受他人的批评来完善自己,更需要一样珍贵的东西——雅量。
富兰克林言:“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莫言、铁凝等作家对《咬文嚼字》杂志指出的错别字虚心更正并表示感谢,这不单是他们对自己文章细节的完善,向大处想,这亦是对整个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作家本人秉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重视文字的正确性,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会带-1-
动这个社会认真对待文学的风气,还感染了更多尊敬他们的读者有此“雅量”,寓于人际交往和人生行路中,更是一种无形的功德。
雅量的核心,是闻过则喜。人非圣贤,天生热爱被赞美的人性,使得闻过则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高高在上的帝王和已经名扬天下的作家这样举足轻重的人。没有雅量的人屡见不鲜,不肯听从批评而带来的恶果自古有之。
初入文坛的莫泊桑,文采绝艳,年少轻狂,视批评为空物,凭着塞纳河左岸混出来的小有名气而自命不凡,结果一直没有写出真正的文章上品。直到遇到了良师益友福楼拜,一语批评点醒他行文目的要单纯、做事要专注,才有了后来的《项链》、《羊脂球》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唐有良臣魏征,对贞观政治纠谬补缺,多所裨益。我们在回望他的成就时,更该庆幸唐太宗的宽广襟怀和海斗雅量!如果唐太宗在魏征言辞无忌上书时没有足够的雅量,真的“会须杀此田舍翁”,将会是怎样的千古憾事!赞美与恭维是铺满鲜花的深渊,批评才是被荆棘掩盖的花园。来斗雅量,在那花园里采撷力量,完善人格,完善人际,完善人事,完善人生。
来壶虚心酒,来斗高雅量,不醉反醒,醒而自清!杜甫诗云:“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有雅量的人,自会广开言路,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更早地弥补自己的缺陷,更迅速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更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波澜,更胸有成竹地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
兄台,来斗雅量佐人生,可好?
2.在批评中进步
一个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却把它拉到亮处。
批评作为一盏明灯,往往引领的不单单是作品。批评之于社会,则可能是对人的观念与行为的提升,联想到日本战国时期,有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织田氏与松平氏之间,双方战事持续了七天之久却不见胜负,其实以织田氏的兵力早可拿下这场战事,只因织田存有歼灭所有敌人的这般野心,造成了战事的延搁。织田氏手下一士兵得知此况,勇敢向君主进言:“战事持久,必将劳民伤财,丧失民心。”君主听罢,觉之有理,遂改变了作战的方针,一天时间便大败松平氏。
接受正确批评后,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其实,在各种事情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只有接受,只有在批评的筛子里寻找奥秘才能有质的飞跃与境界的升华。
破除对于批评存在隔阂的桎梏是人成功的关键。接受正确批评,在批评中寻找迷路的灵魂,并努力搜寻出口,是给心灵一个解脱,给进步存留机会。
真正的成功背后都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放眼国内,有些人只因个人意愿与固执情绪,致使自己在成功的高地上跌落。
大跃进时期,人们更加习惯用一个大脑代替众多大脑去思考,面对迷失与错误,人们宁愿缄闭其口,也不愿建议与思索。人们在权威之中迷失了自己,思想沉没于黑暗之中。庐山会议时,彭德怀积极提出建议,但由于国家领导人对于彭德怀不接纳,使错误延续,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人如果面对批评而无所体会,那么自大终成进步的桎梏。不仅仅是社会中,在自然界,生物的长久存在也是在进化中有所平衡,就似人的成长有时会偏离,终究要寻找迷失的地点,将他人的批评与自身的理解完美化合,才可点染出新的光辉。
真正的文明以理解和接纳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现代的文学大师,在众人面前放低了姿态,接受读者的建议,这便是一种接纳,一种理解。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活泼地生长。社会生态亦然!
成功无他路,唯有打开接纳的窗口,吸纳正确的批评,理智地解析个人。在批评中唤醒深处的自己,在接受合理批评下理性地进步,成就自己。
3.论质疑的力量
年轻的亚里士多德静立于已经被尊为“哲人”的老师柏拉图身旁,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平淡却坚定地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概念被人们更广泛地理解,其含义更像是“权威”,而我们作为民众,则类似是“弟子”的存在。由此看,亚里士多德无疑具有超前的眼光,他心中所执念所追求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的教义,而是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这也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科学精
神”。
“弟子”敢于去质疑“师”的言论,这无疑是让人欣喜的。权威不可能永远保持自身的正确性,而权威犯下的错误经过大众的追捧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这时便凸显出对权威表达质疑的价值所在。就像当年面对柏拉图都据理力争的亚里士多德在老年同样犯下了错误,也会有后起之秀站在比萨斜塔上,用明明白白的实验结果告诉所有人:两个铁球是同时落地的。
时代在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民众与媒体敢于向权威表达质疑,而想要成为一名权威无疑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让人信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处在这样良性竞争下的社会个体无疑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质疑确实是万分可贵的。莫言曾对向他提出质疑的媒体表示“向一名作家提出意见也是对作者本人的帮助”,的确如此。忠言逆耳,人们大都好大喜功,而权威的耳中听到更多的是赞扬,所以权威需要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果,总结疏漏与教训,促成自身的进步。同时对于普通人而言,表达质疑无疑是一个追赶权威的绝佳机会。权威有更高的学术水平与素养,民众想要追赶,也要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综合来看,敢于质疑不仅能够推动理论知识的进步,也能促进民众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权威还是普通民众,随时保持质疑精神会激发人们对于生活中每个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习与实践,最终能使生活变得更为美好。
我从不曾期盼每个人都会成为亚里士多德式的集大成者,因为即便是博学如斯,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我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份质疑精神,让每粒星点般的质疑引领修正和探索,汇聚成河,推动进步的力量不息向前。
4.正视错误
错误,像隐藏在生命中的污垢,让原本清澈的人生显得肮脏。改正错误,就像一个一个清道夫,将一个个生命河中的污点清扫干净;改正错误,像灵魂的清洁剂,教会我们如何树立优秀丰满的形象;改正错误,像一个灯塔,引领我们走向更宽阔的人生境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高祖取张良之谏,大破霸王,赢楚汉,登高位,纳贤士,这是何等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生命宽度;而项羽却屡屡漠视亚父的冒死直谏,只落得与姬决绝、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这样一个污点让生命厚度显得微薄了许多。
改正错误,不仅让我们的人生没有污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树立了更优秀丰满的形象。博茨瓦纳,这个很有名气的非洲南部国家,以其怡人的气候吸引了众多中国人入住,而中国人也以我们的友好、热情被欢迎。可近几年来,少数几个侨民在博茨瓦纳这个安详的地方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从事建筑业的中国侨民在此占垄断地位,于是在工程建设时便出现了偷工减料的现象,致使中国人的口碑和形象直线下滑。当中国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一心致力于改正错误,改变中国人形象下滑的现象。《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创办英文报纸,让当地人全面了解中国人;多做慈善活动,改变了当地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面对所犯下的道德错误,我们没有逃避,而是选择了直面和积极改正。改正错误的力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彰显出来——华人又以一个崭新的诚信的形象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错误让我们丰满自身形象的同时,对我们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影响。当数年前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瘦肉精”、“地沟油”等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严重道德滑坡时,群众以犀利的手笔指出了国家质监局和不法商贩的错误。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错误正逐个得到回应,并在积极努力地改正着。尽管食品安全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改正错误的力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对食品安全重建信心,对社会道德建设有了更多美好的希冀。
每个人、每个社会阶段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错误潜藏着。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直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之时,我们将感受到改正错误为我们带来的撼动心灵的力量。
5.接受改变不负青云之志
也许莫言、铁凝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承担错误、接受改变的特质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强大地保障。“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在他的人生旅途之中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茨威格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选择了固执己见,而有的人却选择了接受改变,战胜困难与荆棘,探索生活的真正使命。承担错误彰显大师风范,人们理应接受改变实现精彩自我。
面对征程中的困境,人们总是接受改变,赢得人生。“仁”“礼”是你毕生的追求。乱世群雄容不下你的“为政以德”“礼乐治国”,政治理想终生未遂,但这并不影响因为接纳错误,改变生命的轨迹而成为后世的模范。从政治到教育,风尘仆仆的奔波,言传身教的讲授,九尺七寸的身形渐渐佝偻,美髯青丝也挂上了霜雪;迂回漫长的逐梦路上五经、《论语》、七十二贤都是是你一路走来的见证者!孔子虽生不逢时,政治理想终生未遂,但他诚恳接受改变,实现人生抱负。纵使心中有对事业的理想坚定,若无接受改变的能力,一切终为幻影。话语擎不起理想,豪情撑不住壮志,理想的玉宇需扫除人生路上的种种错误来建造。当人们在矛盾中迎难而上继续前行的时候,殊不知,承担错误、接受改变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大师境界。你爱山林,那里有山下兰芽,短浸明溪;那里有松间沙路,净无尘泥。那里有时时可见的翻空白鸟……可是投身官场,屡遭贬谪让你伤痕累累。面对人生的起伏,你勇敢的承受着人生的变化。接受改变,远离仕途的你依旧潇洒人生。独登山顶,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惬意。独涉山间,你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意。苏轼,一个于孤独中笑傲人生的勇者,纵使蛹蚕中只有黑暗相伴,但坚强的蝴蝶总能接受变化守住美丽,而后刺破阴霾,实现人生价值,绽放魅力。
因为承担错误接受改变,孔子走向了人生新的高度;而因为将接受改变早已变为生活的境界,苏轼也向历史诠释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而面对事业中的艰难险阻,晚年的爱迪生却拒绝接受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固执己见,最终电气公司走向破产,而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唏嘘。
山东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5
世道漫漫,道阻且长。宋人言:人生在世多艰磨,莫向他人说奈何。能走得轻松自然是好,可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鸿运当头的价码。有些人靠鸡汤就能快乐成长,更多人却须跌跌撞撞挣一份命、博一头彩;有些人的世界是香车美女,更多人的世界却是胼手胝足、安身立命。
世界的路走来辛苦。读书,是看世界的路。读书自当辛苦。
读书之最苦,难葆爱智求真之心。读书是寻路,如今多成按图索骥。我们越来越习惯读些“有答案”的书。课本、习题集、教辅、专业书,成了我们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读物。一旦挣脱了考试与论文的束缚,敲门砖便束之高阁,读书成了口头的政治正确,成了闲时的附庸风雅,成了咖啡的调味点心,成了低俗的消遣娱乐。好奇心早早消磨,知识服务成了终南捷径,百度知乎成了应急法门,初心为何?前路几许?
读书之次苦,难耐梦幻泡影之阻。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娱乐工业蓬勃昌明,服务行业花样迭出,需要觥筹交错的应酬,需要养家糊口的劳碌,需要尔虞我诈的计较,需要精打细算的筹谋,街上有桑拿洗浴,屏中有影视游戏,家中有母呼儿啼,朝中有耳提面命,手机占据着碎片时间,事业霸占着整个白昼,要从这重重阻挠中挤出时间读书,谈何容易。
读书之三苦,难见当世立时之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浅显而论,言情小说读再多也谈不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厚黑成功读再多也闯不出一份繁花似锦的前程,遑论从艰深晦涩的文史哲旧字纸中悟出什么经世致用的妙法奇功,对付考试尚且需要多方打探画个重点,应付人生宇宙可就苦煞众生了。人常叹读书无用,书常写人性太浮。
读书,是看世界的路,别听信那些鼓励,说什么只看一页、只看一行也是有意义,试问蜀道之难,只行一里、只跨一步又有何用?别提什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诚然始于足下脚步,但更重要的是决绝坚韧的心志,是付出代价的觉悟,是一往无前的颟顸,是百尺竿头的执拗。
学生时曾颇厌恶某长者口无遮拦略显三俗。某日菜场偶遇,长者颔首只问两句:“还爱看书吗?”,“爱”。“还在写作吗?”“在”。长者心满意足扬长而去,熟人重逢竟不问“恋否婚否薪资几何高就何处”。相识十年,方知名士风流。
看世界有条条大路,不妨选一条辛苦的路,仰天大笑出门去,历一番艰险、喘两口粗气、得几分顿悟。
2022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素材 篇6
苏子曰: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夫今之浙地,乘国之创新驱动发展之势,效周公吐哺之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招引人才如钱塘之水滚滚而来。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吾辈青年更应为创新凝神铸魂,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对于未来之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之语或许可以之为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诚哉斯言。而在新时代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都是历史车辙上一颗不可割舍的铆钉,假若失去了一颗铆钉,车辙就会松动,前方的路就难以行稳致远,而人才就是那铆钉与车辙间最严密的卡扣。
回望历史,浙江大地人才辈出,创新贯穿浙江,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在那段“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与圣贤之学”的封建时期,用什么办法拯救社会人心?王阳明与众说纷纭中,以孟子之学为突破口,以陆九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渊“心即理也”的心学思想为基础,以济世救人之心拯救浙江乃至华夏于水深火热之中。恰如他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中所言:“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阳明心学为浙江大地乃至泱泱华夏送来思想精华,“震霆启寐,烈耀破迷”。
古有此等深切著明之人物,今有吾辈后浪,踏浪而来,强己,强省,强国!君不见白衣战士,驰援全国,其中面孔多为青年?君不见青年学徒,一盏孤灯一柄标尺一把刻刀,而成“浙江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这是最好的时代……”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这一代人与互联网相伴成长,透过这扇窗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我们不是羽翼未丰的雏鸟,瑟缩软弱、不敢振翅。相反,我们这一代人更愿意成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黑暗来临前反思整个白昼,从前人的曲折路径中汲取经验,然后且行且思,且悟且进,最终在黄昏时起飞。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 篇7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命题解读】
命题①从材料内涵上看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从《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阅读到“‘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写作,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形式下的发展要求。无论阅读文本还是春晚上激情的老腔演唱,都能触发考生的思考和体悟。
“老腔”只是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当下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考生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就应该由这一艺术形式,转向其他的诸如京剧、皮影、泥人等传统艺术,甚至太极、易经、老手艺等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考生可以由老腔的魅力思考到其他艺术的魅力,思考、探讨传统文化迷人之处。也可以对比当下有些艺术形式被人淡忘而老腔震撼人心,从而思考探究新形势下传统艺术的发展问题。所以,从素材角度看,常读常新的经典、百看不厌的杂技、被人淡忘的乃至失传的手艺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而要“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则必须重视事实论据和高站位思考。
【高分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几个拿着锅碗瓢盆儿敲打的乐手,几个抽着烟卷穿着坎肩儿的听众,就这样在老头儿疯狂摔打长条板凳的声音中欢呼。弥漫着汗味儿的干燥空气,掺杂着呼喊声,飘向关中高远的天空。
老腔,以对苦难生活的热爱震撼人心。
【素材运用亮点1】场景描写先声夺人,不仅本身震撼人心,而且突出老腔内在的魅力——对苦难生活的热爱,点明了主旨。
我曾着迷于米勒的《晚钟》,农民夫妇的苦难生活感化着每一位观者的心。夕阳照在无边的农田上,发出烫金色的光。一对农民夫妇擦着汗,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不远处的小教堂传出了晚钟声,与眼前生活同样沉重的晚钟声。夫妇放下锄头,双手合十,沐浴在金色夕阳中的他们俨然成了铜铸雕像。苦难生活中对将来美好的祷告,感人肺腑。
【素材运用亮点2】由观点生发开来,联想到米勒的《晚钟》,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却感人肺腑。相似联想的运用,打通了材料间的联系。“感人肺腑”非“令人震撼”,则为下文开拓了空间。
感动于《晚钟》的沉重,我却总觉得米勒名作少了一分力量,少了一分震撼。直到在阿姆斯特丹遇到梵高的《播种者》,我终于找到了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播种者》正是以《晚钟》所缺少的热爱震撼人心的。同一抹夕阳,同一片麦田,夕阳却不再是铜铸的金色,而是换以大红和柠檬黄,辐射着爱与希望;麦田也不再是收割中的土地,而是洒满种子的田野,播种着生活的念想。播种者不是雕塑般站立着祈祷,他蹦跳着,飞舞着,就像麦田上的一只蝴蝶。汗水,农活,同样苦难的生活,播种者却播撒着热爱。这欢快的热爱不仅未破坏人们对苦难的感动,更是增添了苦难给人们的震撼。
【素材运用亮点3】两个材料的比较,道出艺术震撼人心的原因,有力论述了观点。
《播种者》具有的震撼一如老腔给予听众的那份震撼。热爱生活的人,总能从生活中挖出点儿力量来。关中平凡粗犷的生活,苦难,却不失精彩。关中人用热爱挖掘出这份精彩,用热爱把它唱出来。感人至深,却更能震撼人心。
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土屋升起了一抹炊烟,劳累的声音尽力吼着几句不成调儿的老腔。
那唱的分明是“我爱这生活”。
【素材运用亮点4】由“老腔”到《播种者》,结尾打通了两者的联系,进一步上升到“热爱生活”的高度,由此回应了题目,老腔也好,文学作品《播种者》也罢,九九归一,原因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阅卷总评】
本文以立意、素材和语言见长,最大的亮点是认识水平高,由“老腔”说到“老腔们”,对苦难生活的热爱这一点,尤见功力。论证上,开篇情境入题,然后由此及彼,最后再回扣材料,《晚钟》与《播种者》的对比论证较为充分,素材的选择和运用颇见功底。语言干净,富有文采。作为一篇非典型议论文,这样写既险又巧。但不可否认,阐释还不够透彻、有力。
编辑/李跃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 篇8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每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眼光里仿佛看到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
一百多年前,大英帝国的几艘炮舰撞开了关闭已久的中国沉重的大门,这一撞,撞开了号称天朝上国的满清王朝的铜墙铁壁,这一撞,撞灭了紫禁城内皇帝自以为是的美梦。然而,此后的中华民族,却依旧陷入深重灾难之中,汉阳铁厂轰鸣的机器声无法挽救甲午海战军舰的沉没,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却换来六位义士菜市口喋血,义和团的神功无法阻止八国联军前进的脚步,朝廷的退让得到的不过是一纸辛丑条约。虽说此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然而善良的人们却发现,皇上犹在,太后犹存,法律成为一纸空文,新内阁还是贵族当家。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以中山先生为首的热血青年,挺身而出,开始了以革命求图存,以国家民族未来为己任,愈挫愈奋,百折不饶的伟大历程。时光倒退到19世纪80年代,几位年轻人聚集在檀香山,就在一间简陋的小屋中,成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记得那一年,一位叫陆皓东的年轻人设计了一面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他深情地说道,希望以后的中国是一个青天白日的天下。可惜,他没有看到那一天,在随后的广州起义中,由于准备不足,起义还未开始就结束了,陆皓东把他的鲜血洒在了青天白日旗上永远
地长眠在他深爱的中华热土上。但是,革命志士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灰心,为什么他们如此地执着,因为他们早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猛力向前,在他们的脚下,是他们的故土,他们的人民。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后,历史的潮流表明,胜利终将属于英雄的革命党人,尽管前途是如此漫长而坎坷。1900年,革命党人再次在惠州举义,由于枪炮不足,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而再次失败。可是革命党人并未退缩,而是选择了继续抗争。虽然历史在此时选择了失败,他们却选择了以一死而换取中国的新生。终于在1906年,他们在湖南再次举义,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剿,以刘道一为首的革命党人选择了血战,他用鲜血诠释了对祖国和苍生的忠诚。一次起义失败了,还有另一次,革命党人就是这样,在失败中把中国慢慢推向新生。
在此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面对保皇党的围攻,百姓们的误解,甚至朝廷用高官厚禄的诱惑和用暗杀所做的威胁,更有甚者,革命党内部也出现了以陶成章为代表的异议人士,可是他们并未屈服,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已经被他们扛在肩上,一旦倒下,整个民族危矣。
机会又一次到来,1907年,当安徽巡抚恩铭视察巡警学堂时,革命党人徐锡麟用正义的手枪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青年巡警们更是视死如归,当起义最终失败后,女革命党人秋瑾更是以秋风秋雨秋煞人的 状语回答了什么是最后的执着和坚持。此时的革命党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他们并没有倒下,而是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了中华民族的未来。1909年,镇南关起义爆发,中山先生更是亲自上阵,向着清军开炮,当一个流亡故乡多年的游子得以回到祖国并且亲自参加推翻人民的仇人的之役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此时此刻,胜利已经
并不重要了。
面临又一次失败后,革命党人再次出击,1911年三月,七十二健儿血战黄花岗,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黄花岗被鲜血染红,青天白日旗再度落红,他们以长存的浩气诠释了不朽的革命精神,他们用视死如归的精神迎来了中华民国的诞生。这一年的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终于成功,几个月后迎来了胜利的果实中华民国,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今天路过南京总统府时,你难道不为中山先生等当年青年豪俊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精神而感动,你难道不发誓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吗。
今天的国际风云复杂多变,中国即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局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总在抱怨,但是须知,抱怨不是最好的解药,只有奋发图强,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才能拯救中国,尽管前途坎坷,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新课标2卷语文高考作文素材 篇9
现在有限的信息是:11月3日,留学日本的青岛女孩江歌,在其租住的公寓二楼走廊被一男子连刺数刀身亡。事发时,其室友刘鑫在公寓内。犯罪嫌疑人系刘鑫前男友。目前,嫌犯已被日本警方抓捕。
按理说,嫌犯被捕,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各方的关注焦点应该是审判的结果、对凶手的惩治、对生命的告慰。然而,现在一些影响较大的所谓“网络达人”却把关注点引向了江歌母亲与江歌生前室友刘鑫的争执。
一个痛失女儿的单亲母亲,撕心裂肺之痛可以想见;希望与最接近现场的刘鑫有更多交流,了解案情,心情之急切可以理解;刘鑫近300天不露面,她的怨愤也在情理之中。
我憎恶刘鑫,在道义上,刘鑫是有责任的,她应该早点出现,她的家人也不应该恶语伤人。同时,江歌母亲不通过警方等正常渠道,把刘鑫一家的很多个人信息泄露到网上,也是一种不能支持的违法行为,不论她的遭遇再悲情。
有人说,公布刘鑫的信息,才能引起人肉搜索把她逼出来,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罔顾法律,那这个社会该何其混乱?每个人的隐私又如何保障?
不要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刘鑫与江歌的被杀有直接关系,就算最后确定刘鑫与此有关,她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家庭信息也不能被肆意泄露。
再说,在开庭之前,刘鑫与江歌母亲见面,本身也会对证人的证词可信度、对案件的审理造成一定影响,反而影响到对真正杀人元凶的定罪,这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毕竟,现代法治讲究真凭实据,也强调程序正义。
为什么非要急于在庭审尚未开启,真相细节尚未清楚的情况下对刘鑫进行道德审判?
在这起事件中,人们应该更多关注对杀人凶手的惩治,对留学生安全问题频出的思考,而不是两眼通红地鞭打案件的关键证人。
即便是她们见面了,媒体和公众也应本着客观冷静的态度,努力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而不是直接、粗暴地加入到他们的争执中,选边站队,互相攻击,导致对立情绪高涨。
现在一些网络大V以激烈言辞讨伐、辱骂、攻击,在网上“喊打喊杀”,令人不寒而栗。一个法治社会决不允许出现舆论“杀人”的情况出现。舆论可以根据事实表达同情与反对,但绝不能代替法律来决定人的生死命运。
这起案件因刘鑫而起,刘鑫应该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但作恶元凶并不是她,把汹汹舆论往她身上引并不合理。
不加克制,语言也是一种暴力。《江歌,你替刘鑫去死的100天,她买了新包包染了新头发》《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一些微信公号发布此类言论,到底是在捍卫正义还是以正义之名煽风点火?
特别是一些网络人士把刘鑫与江歌此前的自拍合影,移花接木用作刘鑫“缺德没良心”的证据,这种为了搞臭一个人的公然造假,居心何在?难道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这样不择手段?
比刘鑫的表现更可怕的是“杀人的舆论暴力”。这种被少数人迎合、煽动的舆论暴力,不仅先入为主的、粗暴地将一个人推向“无法正常生活”“公开谢罪也无济于事”的境地,而且任凭谁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如我,都可能被谩骂攻击。非要让人顺从暴力不可,这是杀人的逻辑。
好在,一些媒体从专业角度分析指出“我国司法机关对江歌案嫌犯有追诉权”,也有媒体反思留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还有媒体接二连三地刊文提醒公众“保持理性态度,克制语言暴力”。
这些冷静、专业的分析比那些杀气腾腾的胡乱宣泄,比那些对暴力情绪的极力迎合要有价值、有正义感得多。
在案件还没有庭审,细节还不明朗之前,朴素的正义感并不是道德审判的合理依据。不加节制地义愤填膺,只能造成撕裂和对立,于伸张正义,于弥合一个母亲的锥心之痛并无积极意义。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 篇10
霍尔金娜的泪水是否荡去了你曾经的遗憾?荆楚民歌的风情是否激起了你内心的渴望?是是非非的课堂带给你的是失落还是自豪?轰轰烈烈的地震带给你的是沉痛还是坚强?或者,平平淡淡的日子连缀起你心中的守望?或者,风风雨雨的心思编织着同一个梦想?让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用笔去表达感悟吧。
请以“为了心中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2)贴近生活,言之有物;(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写作指导]
荆州市今年的中考作文仍沿袭前几年半命题作文的题型,只是在要求上对文体加了限制,它由原来的文体不限缩小到今年的单纯只写记叙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记叙文体例紧扣生活取材,以此达到新课标对初中写作的“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纵观这次考场作文,写作的主流呈如下态势:
(一)直抒胸臆,宣泄心中强烈的爱
考题前部分的文字“为了心中的”最能撩起考生内心的情感,当他们提起笔,就有很多人情不自禁地补上了“理想”“梦想”之类的意义高远的词语,以此来宣泄胸中博大的情怀。如某考生的《为了心中的那抹红》,分四个板块行文,从红领巾、国旗、捐款箱、奥运圣火写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热爱少先队、热爱祖国、关爱灾区、热爱奥运的情愫表达得生动感人;还如《为了心中的奥运》,考生写自己在申奥之夜心情紧张地盯着电视屏幕,当宣布申奥成功之后,他激动得和小朋友一道敲着脸盆在操场上狂奔乱跑。还组织同学们成立奥运宣传小组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特别是在奥运圣火传递之时,他们小组徒步40余公里日夜兼程奔赴荆州,为圣火的传递当起了拉拉队。其文写得情真意切,那深深的爱国情无不让人为之动容。像这样的佳作还有很多,如《为了心中的桃花源》记叙的是有关环保,建设家园的故事;《为了心中的祖国》写得是发奋读书,立志报国方面的故事;《为了心中的那份感动》写的是汶川地震,情系灾区的故事等等。这些文章一边记叙一边抒情,把自己那种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无不宣泄得淋漓尽致。
(二)借物喻人,抒发心中浓郁的情
在考场作文中,也有不少考生从拟题上看是在写物,但实际上是在写人,他是在以物喻人。这种写法含蓄高妙。如《为了心中的明月》《为了心中闪烁的星星》是以“明月”“星星”比喻已故的“母亲”,写自己为之奋斗来报答母亲的故事,其情节生动,其情感憾人。还如《为了心中的那弯彩虹》,把“彩虹”比喻成为自己的学费而辍学打工的姐姐,写自己常把“彩虹”挂在心中,在“雨”中拼搏,终于获得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的辛酸历程,其内容真能感人心扉。
(三)敞开胸怀,揭露心中久藏的秘密
有不少考生,面对如此煽情的作文题,他顾不了羞掩,于是敞开胸襟,道出了心中久藏的秘密。如某考生的《为了心中的她》,写的是以前自己英语成绩忒差,自从调来了刚大学毕业的“她”担任老师后,“她”对我关爱有加,亲如姐弟,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使自己深受感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竭力克服,其原因就是为了心中的她。这一秘密一般是少年羞于启齿的,但他在此时大胆地说了出来,其情节也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还如《为了心中的爱》一文,考生从反面入笔,写自己从前成绩优异,可在一次校园集体舞中与美丽大方的“她”结为舞伴,于是心中萌发爱意,进而魂不守舍,从此成绩一落千丈。他通过这一反面事例告诫同学们要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在青春发育期因“爱”迷惘而耽误学业。考生在揭示内心这一秘密时情感真挚,他的教训真能让人叹惋。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考生在补题时借用与情感相关的景与物来填充,然后在行文中诉说衷肠,这样写来使文章极富文采。如《为了心中的一抹春色》就是用“春色”比喻“希望”来泼墨;《为了心中的太阳》就是借用“太阳”比喻“理想”来运笔的等等。其文语言清丽,情感细腻,真能让人如品香茗。还有不少考生以第三人称站在他人的角度写作,如满分作文《为了心中的牵挂》就选用汶川地震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进行改编,其真情实感的流露就让人潸然泪下。
[满分作文]
为了心中的那抹红
荆州考生
红,一种鲜艳的颜色。红,一种神圣的象征。红,是国旗上庄重的色彩。红,是少先队员火红的领巾。红,也可以是一点点。红,可以是一片片。红,是一种提醒和标明。红,是一种热情与温馨。红,她代表捐款箱上的爱心。红,她代表奥林匹克的精神。红,是理想是希望是功成。
——题记
我爱红,爱它的鲜艳!爱它的庄重,爱它的热烈。
上幼儿班的第一天,看见少先队员戴着那鲜艳的红领巾,我痴情迷恋,想入非非。于是乞求哥哥帮忙写了一份不足20字的申请书,怯生生地递交给少先队辅导员。辅导员阿姨热情地鼓励我:“小朋友,你还小,现在多努力,到时候少先队一定欢迎你。”就是这么一句热心的话语,它给了我那稚嫩的童心莫大的鼓舞。每天最早上学去,帮助小伙伴搞学习,牵着盲人爷爷过马路,放学排队守纪律,回到家里做作业,勤奋学习争第一……就这样,为了心中的红领巾,我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助人、遵规守纪的好习惯。两年后,鲜艳的红领巾终于飘扬在自己的胸前,它映红了我幸福的笑脸,让人感到至高无上的荣耀。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心中的那抹红由胸前飘到了鲜艳的国旗上。每周一的早上,学校举行升旗活动,我们肃然起敬,凝望着庄严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为了争当升旗手,我不懈努力,终于让鲜红的国旗亲自从我手中升起。最感动人的是在奥运场上,我们的运动健儿顽强拼搏,为的就是让国旗红遍奥运。郭晶晶为国旗添彩,杨威为国旗增辉。他们欣喜若狂,我更是热泪盈眶,是因为我心中的那抹中国红,已辉映出奥林匹克的色彩,烘托出了祖国的强盛。
难忘的5.12汶川特大震灾,是一个让人撕心裂肺的日子。灾区人民的鲜血在流淌,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的血汗在流淌,自愿献血者殷红的鲜血也在流淌。我们组织赈灾自愿小组,怀抱鲜红的捐款箱,沿班号召,走街串巷地宣传,动员人们捐献那暖色的爱心,去止住那病体上还在喷流的鲜血。为了心中的那抹红,我虽心力交瘁,但无怨无悔。因为我的心血没有白费,短短的3天,我们小组就募集捐款五千多元,为灾区人民送去了一缕火红的温暖。
2008年的奥运圣火,它映红了世界,映红了我的胸膛。为了它的传递,我们组织宣传小组,利用板报和小喇叭大力宣传,来让奥运精神发扬光大。特别是奥运圣火传递的时刻,我们身穿火红的唐装组成拉拉队,紧追圣火奔跑呼喊。那火炬,那唐装,那激情,是满街的流火,是汹涌澎湃的爱国情!
我心中的那抹红,是太阳露红前的朝霞,是风雨过后的彩虹,是冬去春来的桃花,是枫叶燃烧的绚烂。为了它,我活得灿烂!我活得精彩!
[简评]
给这篇习作打满分有如下理由:(1)题记美。语言清新隽永,且富有诗意,它精辟地概述了“红”的意蕴所在。(2)主题高远。文章所选取的四则材料都与爱国有关,他所热爱的色彩正如他文中所说,是一种鲜艳无比的“中国红”。(3)情感美。文章一边叙事一边抒情,用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来打造语势,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为了心中的牵挂
荆州考生
难忘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山崩地裂,墙倒屋塌,鸡飞狗跳!那一刻,汶川在哭泣!四川在哭泣!整个世界在灾区人民的脊背上哭泣!
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她拥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拥有一个勤劳朴实的丈夫,拥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她丈夫在某工厂上班,她在家里照护一个四五个月大的孩子。丈夫的工资虽说不高,但足以能让这个三口之家过得欢快美满。她热爱这个家,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丈夫下班回来,她总是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手边,把洗浴的热水调好温度,把换洗的衣物摆放整齐;孩子饿了,她冲好牛奶小心翼翼地喂养。孩子睡了,她把他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天气凉了,她迅速地给孩子添衣加裳。在她眼里,丈夫是她全部的生命,孩子更是她生命的全部。
八点零级的地震没能让她逃脱这场劫难,也就在孩子安详睡着的时候,灾难突然从天而降,由地而生。她没反应过来是天在晃,还是地在摇,她只知道怀里拥抱着的孩子比她的生命更重要。沙发、桌椅在剧烈抖动,衣柜倒了,冰箱倒了,她的人也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她紧紧地搂着熟睡的孩子,咬紧牙关一次次挣扎着爬起来。紧接着天花板塌陷,门窗折断,整幢房子一下子坍塌了。
她像做梦一样的被掩埋在废墟中,沉重的什物压在她腰上如负泰山。怀里抱着的小孩惊醒了,在“哇哇”地哭叫。她双膝跪在地上,拼命地弓起腰身往上顶,是这母爱神奇的力量让压在她身上的千钧重荷却步,她终于给孩子挤出了一点空间,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她双手支撑在地上,上身向前匍匐着,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躯下呵护。她使劲地腾出一只手来,轻轻地拍着还在哭泣的孩子,让他安然入睡。她清楚自己的生命支撑不了多久,但她牵挂着这不谙世事的孩子啊!于是掏出手机艰难地写下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她把牵挂的短信同孩子一起用红色带有黄花的小被子裹紧,然后轻轻地对宝贝念叨:“孩子,多想拉起你的手,再踏上门前那块青青草地,可是通往天堂的路啊,已经没有了归期……”她那牵挂的泪水不断地滴落在孩子稚嫩的脸蛋上,此时已是泣不成声。
为了心中的牵挂,她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钢铁长虹,牢牢地罩护着那还在酣睡的孩子。
[简评]
【山东卷中考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山东济南中考作文09-27
山东莱芜中考材料作文10-15
山东中考作文题目参考11-03
山东地区中考满分作文07-30
2022山东省各市中考英语作文真题08-28
山东滨州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有你陪伴,真好10-27
山东中考历史试卷07-09
山东青岛中考语文试题09-04
山东省中考时间11-26
2018山东中考政治试题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