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课材料

2024-10-24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课材料(共4篇)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课材料 篇1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社会第三册第五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第一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汉武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汉武帝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并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

重点是两位先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的贡献;难点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两部分组成;1、秦始皇统一中国;2、汉武帝开拓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内容;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重点是要交代清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是在七国并立、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开始的。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讲授时介绍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所采取的措施。3、修筑万里长城。讲明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及有关事情,和在现代的功用。

汉武帝开拓疆域,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介绍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1、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的情况。安排这一内容有两个目的:1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及其统治时期我国的情况。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个高峰。所谓“汗堂盛世”的“汗”,主要指这一时期。学生了解这一内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将来学习历史奠定基础。2、为了面讲汉武帝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作铺垫。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课材料 篇2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出现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主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复习目标】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多民族融合的开始。

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频繁的争霸战争与兼并战争逐步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东汉末年以来,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禅让制

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二)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三)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战国萌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朝形成: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3.西汉巩固: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四、统治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当时主要思想代表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等。

2.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当时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

3.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

五、民族融合的方式

1.战争

(1)秦朝: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还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2)西汉: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打败匈奴主力,从此,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3)东汉: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西迁。北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的边境,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北匈奴大败。

2.和亲

(1)西汉初期:国力较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2)东汉时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3.民族迁徙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4.设立机构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东汉时,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来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5.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社会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拓展提升】

1.国家统一和分裂与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紧密相关。当中央集权保持强有力状态时,分裂现象就不会发生,反之,一旦中央集权弱化,分裂就不可避免。

2.民族融合过程中虽然不断出现战争,但和平始终是主流。而且这些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它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各民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5.历史证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真题解析】

1.(2016·江苏连云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正确答案为A。

2.(2016·四川内江)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A.分封制B.禅让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

3.(2016·安徽)《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

【解析】2、3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实行分封制。故2、3题都选A。

4.(2016·湖北黄石)《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D.推行郡国并行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把乡、邑聚合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故正确答案选B。

5.(2016·湖南郴州)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A.公元前221年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D.公元202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故正确答案为A。

6.(2016·甘肃张掖)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禅让制B.分封制度C.郡县制度D.行省制度

7.(2016·海南)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6、7题主要考查了郡县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第6题正确答案为C,第7题正确答案为B。

8.(2016·山东烟台)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讨论环节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

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西周属于奴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卿大夫、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是世袭的,故B项也是错误的。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C。

9.(2016·四川绵阳)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A.世袭继承B.皇帝任命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故正确答案为B。

10.(2016·山东青岛)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全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正确答案为B。

11.(2016·湖南湘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秦始皇B.隋炀帝C.汉武帝D.唐太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在思想上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

12.(2016·山东青岛)《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大减弱。故正确答案为A。

13.(2016·四川乐山)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西汉统治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C。

14.(2016·山东烟台)“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A.民族融合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政权的建立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故正确答案为A。

15.(2016·湖南衡阳·节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参考答案:

(1)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专题集训】

1.《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3.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政府中分管监察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中书省

4.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画了一组图示,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6.下列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央行政系统的简表中,属于秦朝的是()

7.“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 “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8.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9.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河西走廊,并设置敦煌、张掖等郡县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10.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D.宣政院的设置

1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达赖、班禅

12.辨析题:西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焚书坑儒”,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一措施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表述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3.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2.D3.C4.C5.C6.C7.D8.B9.B10.C11.B

12.不正确。汉武帝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

13.(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新疆。西域都护。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反思 篇3

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甚至学校领导在进行课改评价时也看教学是否让学生活动的多,认为学生的参与率越高,体现出的教学改革就越彻底。由于这些认识,造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地让学生去搞活动,如讲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表演等等,都由学生包揽。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了教师的身影。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仔细分析,原来少了教师自身的活动,少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少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而这极易导致教学中秩序的失控并影响教学过程的推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比如画面一中,秩序的混乱就是我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少了引导,学生是自发的由影视剧的角度考虑人物,从而发生了暂时的失控,思路也没有随着我的预想前进。如果我在学生讨论之前,首先把历史和影视剧的区别再进行一次讲解,并能够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把自己的引导工作做的扎实一点,也许学生的讨论就会从正面的多一点,也更易于课堂的顺利进行。由此我也想到了我曾看到的关于新型课堂构建的一句话:“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运用我们的智慧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自身的发展。

在一年的新教材实践中,虽取得不少成功,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失败,值得我反思的地方也有许许多多。身为人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及时的更多的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课材料 篇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 一些重要知识: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清政府册封**、**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康熙帝、乾隆帝平定西北的叛乱,以及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史实;知道清朝的疆域。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 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西藏、新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七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 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郑成功、“**、**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等内容)【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前,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44年清军入关,进人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期,荷兰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建议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制《郑成功进军 收复台湾示意图》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进行生动描述。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 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教师应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 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册封:顺治封五世**为“**喇嘛”,康熙封五世**为“**额 尔德尼”。

2.设置机构: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破坏西藏与朝廷的关系,** 六世不为所动。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为**六世修建了须弥福寿庙。讲述“**、**和驻藏大臣”时,要向学生解释册封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事件有何意义,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四)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讲大小和卓的叛乱,对叛乱过程不作补充。但对取胜的原因应略加 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平定叛乱,也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措 施。

3.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还驻军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五)清朝的疆域

在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设计如下示意图(或出示《清朝疆域图》),让

学生填写或说出清朝前期疆域范围,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

教师归纳:清朝前期,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写给宝宝一周岁的寄语下一篇:宣传彩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