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2024-09-27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共12篇)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1

小组组名:______组员姓名:______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

2.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门纳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及其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难点:认识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基础知识(预习案)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一.造纸术

1、______时,我国人民已经能够用麻和丝絮造纸。

2、改进造纸术:______时,______(湖南耒阳人)改进造纸术,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即“______”。

3、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不仅对中国的文化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九章算术》

1、成书于______时期的《_________》,全书共分九章,涉及丈量土地、交换粮食、计算仓库容积和测量距离远近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意义:反映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数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______数学。

三、地动仪

1、发明时间、人物:公元1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______发明了______。

2、地位:它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______多年。

四、名医张仲景和华佗

1、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______写成医学名著《____________》,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被后世尊称为“______”。

2、______任长沙太守时,坐堂行医,为平民百姓看病,被称为“______”。

3、东汉名医______精通针灸,IiJ,I-科手术,他创制了麻醉药剂“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称为______。他还编成“______”(保健体操)锻炼身体。

合作探究案

探究l:阅读本课后的《畅想天地》,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一说造纸的过程。

探究2:国外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导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l600年。”(1)【综合归纳】请列出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至少四项)。

(2)【拓展延伸】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儿条这方面的建议。

本课小结

歌谣:

东汉蔡伦“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九章算术》了不起,均在世界创奇迹。

华佗外科是名医,“麻沸散”是好药剂,世界医学有创举,“五禽戏”来健身体。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医德高尚医术精,后人尊称为“医圣”。

训练案

一、选择题(在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里)

1、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C.尔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D.在公元前4~3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2.下列是蔡伦使用的造纸原料,不正确的是

()

A.树皮

B.破布

C.

旧鱼网

D.丝绸 3.奠定我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名著是:

()

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4.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科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九章算术》

C.《周髀算经》

D.《甘石星经》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是因为它()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6.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秦末汉初

C.西汉前期

D.东汉时期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A.扃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8.下面儿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大的是()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9.看了电视剧《人长今》中医女长今通过针灸技术给孕妇麻醉并施行开腹手术后,你马上会联想到()

A.张仲景

B.蔡伦

C.郦道元

D.华佗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同答问题: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人意义?

学后反思及感悟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2

一、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 “学案导学”模式与这一理念要求是相吻合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的练习,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化学课是到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在初中阶段, 受中考时间、分数、学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化学课教学具有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等特点,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历年化学中考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只懂得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机械性的学习, 不懂得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针对这一现实, 教师应在效率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上做文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二、化学课“导学学案”设计的几个步骤

在学案教学中, 学案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备课时, 要备出适合学生的学案。学案中应涉及经典名题、学习策略、误区点拨、古今励志故事、趣闻轶事、科学发展、社会时事等方面, 体现“既研读贤书, 又关心天下事”的教书育人理念。

第一, 设计课前预习活动, 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应将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课前可设置如下问题, 进行预习活动: (1) 你认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对每一个内容的阐述你认为是不是最合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吗? (2) 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案一]磷燃烧和[方案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实验[方案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和[方案四]镁带燃烧的现象和结果又说明什么问题? (3) 质量守恒定律在课本中有几种运用, 你还能举出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吗? (4) 就本课题的学习谈谈你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问题中找问题, 提供的问题留有较大的空间, 这样就可充分照顾学生间的差异, 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需要教师的指导, 才能定出恰当的目标。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理解和解读教科书实验的用意,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认识到应该学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己确定能学到什么程度。第四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馈。

第二, 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 包括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等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为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不仅是对化学知识的生动阐述, 更是师生间的一种有效的双边交流活动。因此必须备好实验课的学案,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等, 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实验, 然后师生、生生间互相交流结果, 否则学生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结果收效甚微, 甚至一无所获。

(2)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案中要设计“短平快”式的随堂练习, 主要是教材中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 以达到及时反馈矫正和夯实基础的目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常常说“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其症结就在于淡化了“实践”这个环节。只有经过实践运用的知识才能牢固地印在自己的头脑里, 历久弥新。对于学生来说, 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 在“练”中学, 在“考”中学, 通过高效率的“练”和“考”, 查漏补缺, 强化知识与技能。

(3)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课堂上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操练, 梳理教材, 去粗存精, 突出有效信息,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学而不思则罔”, 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反思中不断感悟, 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过程, 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 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第三, 学案中的课后部分是练习题, 包括课时达标训练、自主选修园地、本章中考链接三部分。

(1) “课时达标训练”应以课时为单位, 以题型为模块设置, 基础训练、思维拓展、难点突破应按比例控制为7∶2∶1,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巩固基础, 又要为有提高愿望的学生提供理想的练习平台, 同时也能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尺度”。

(2) “自主选修园地”主要是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以满足部分学生深化学习的需要, 设置既要突出过程的体验, 又要注重方法、策略的探究,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物质”准备。如学生在学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程后, 可设计这样的“自主选修”题目:设想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 没有了化学制品, 你的生活会怎样?

(3) “本章中考链接”是让学生“触摸”中考、体验中考、融入中考, 及时感受中考氛围, 减轻中考压力, 树立“中考在平时”的战略思想。通过自我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己平时的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策略, 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增强自信心, 消除考试焦虑。

三、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学习目标的确定不能只有集体目标而没有学生的个人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 , 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 包括集体目标和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个人学习目标是学生在预习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具有弹性的目标要求, 一般有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种, 并可根据掌握情况适时调整, 这样不同的人就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 提倡自主学习, 不是取消教师的有效讲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角色转变, 既不能大包大揽地讲授, 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要实现讲授与自主学习的有效结合。应注意: (1) 有规律性的内容, 教师可进行“提示性”的讲授, 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 (2) 讲授要及时、恰当、巧妙, 在学生出现知识“空白”或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的及时讲授就有“一点即破”的功效。 (3) “讲授”的途径除了教师讲授之外, 还可以有家长、亲友、同伴、文本资料、媒体等讲授。

第三, 学案的使用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学质量不仅蘊含分数、升学率等“硬性指标”, 更应包含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 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 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第四, 学案要符合学科特点。例如化学课学案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相联系, 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窒效应、白色垃圾、土地沙化、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等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健康知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等热点知识, 都应该与化学联系起来。

“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 帮助并促进学生自学, 所要解决的重点是“学什么”、“怎样学”, 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和主人翁地位上。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学好,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复习课导学案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案 知识要点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59

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数学知识基础,教师才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反之,教师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在开展复习课之前为学生布置多层次的习题,梳理知识环节,并让学生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探讨和完成习题,这是一种能够加快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效率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回忆知识要点

所谓的导,就是指课前引导。复习课开展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专题知识,为了定向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习题,让学生通过做习题的方式了解自己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学生的层次有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习题,教师可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共同做习题。

如,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时,教师先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结合教育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建议将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设计为6人,每个学习小组中有1名学优生、3名学中生和2名学困生。然后设计了如下引导习题。

习题1:A学生的身高为157cm、B学生的身高为168cm,这两人的身高比是多少?

习题2:已知一份水的氢与氯的比是1∶8。现在有4.8千克的水,它包含有氢元素多少千克?氯元素多少千克?

习题3: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7厘米。现在要将长按4∶3的比例扩大,求扩大后的长方形面积。

设计这三道习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层次性。习题1比较简单,可以只给学困生做。习题2的难度适中,学生只有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概念,又能熟练地应用数学公式才能做出这道题,这道题可以交给3名学中生完成,如果学中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完成习题。当学中生完成了习题2后,可以把解题思路讲给学困生听。习题3比较复杂,它包含了比例、几何、计算等知识,可以由学优生完成。当学优生完成了习题3后,可以把解题思路讲给学中生和学困生听。这种引导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完成交流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二、建构知识系统,引导学生强化知识体系

导学案的第二个环节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梳理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仍以“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为例。首先,教师提问:“你能举出一个比的例子及一个比例的例子吗?”学生举出例子:比——2.8∶0.7;比例——80∶84=80∶21。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和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基本性质是什么?”帮助学生完成比与比例的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分数、除法、比的例子。”让学生以这三个知识为重心梳理比和比例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比和比例的异同点。

复习课的重点,就是通过一道又一道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能够自主地归纳、总结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

三、应用尝试系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层次

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满足一般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上继续拓展和延伸,教师可在课后布置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尝试性的经典习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在完成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尝试挑战更高一层次的知识。

如,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一艘轮船在加60元的汽油后能行驶300千米。现在这艘轮船要行驶800千米再回到本地,需要加多少元的汽油?请先用比例的方法求解,再寻找更多的解法。”解答這道习题有三个关键:第一,学生必须读懂题中“行驶800千米再回到本地”的含义,即轮船行驶的实际距离为1600米,学生如果没有读懂题意,就会产生错解;第二,学生必须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才能运用比例的方法求解;第三,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在应用导学案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时,要为学生布置带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把其他的数学知识与这一节复习课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起来,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2.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过程: ㈠ 自主学习导学1、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铁路,任命为总工程师。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然后同筑路员工一起,克服、、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2、为了詹天佑设计出,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和的第一条铁路。

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说的。

4、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终于制出。他还撰写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他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5、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

和。

6、魏源生活在时期,参加过,目睹侵略军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他主张设立,制造、,兴办;学习西方,用装备军队。

7、魏源强烈批判科技视为“”的愚昧言论,加以猛烈抨击。他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为此,他编成了

一书,系统介绍了、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8、严复是家。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他以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推行。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影响最大。书中和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9、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

10、所的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创办表明近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1、洋务派大臣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的科举制度。

12、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3、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等历史剧。

1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是说的。㈡ 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请回答:(1)这是谁的观点?他的第一部译著是什么?(2)他的主张是什么?(3)如何评价此人?

(4)请写出他的思想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㈢ 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

1、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主要成就。

2、列举中国近代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及各自的作品及主张。

3、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及代表作品。

4、列举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及代表作品。

5、列举在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有哪些?

四.当堂检测选择题

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D.福州船政学堂

3.有始就有终。科举制从创立到被废除,一共存在了()A.1000 多年B.800多年C.1300多年D.1800多年4.听到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会想起她的曲作者是()

A.聂耳B.鲁迅C.洗星海D.徐悲鸿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是谁说的()A.鲁迅B.冼星海C.郭沫若D.徐悲鸿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5

“蒸汽时代”的到来

年级:九 科目:历史 主备人: 第 周 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大工业生产的巨大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导入新课:

1、讲述故事《试航》,导入新课。

2、播放视频“旅行者号”试车片段。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一、珍妮机的故事

1、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 部门,后来、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 ”。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标志:_____________发明“ ”。

二、瓦特和蒸汽机

1、瓦特是 人,于1785年改良____________,蒸汽机在许多部门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_____ __ ”。

三、火车的诞生:

1、美国人富尔顿首先制造出了蒸汽机做动力的。2、1814年,英国人___________利用蒸汽机发明了__________。1825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此后,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 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等国也都完成 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国家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4、工业革命的影响:(1)(2)(3)合作学习:

1、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

2、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精讲点拨: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1)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这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2)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手工工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3)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4)英国的圈地运动,尤其是农业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

A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2、工业革命最早产生于()。

A 机械制造业 B 采矿冶铁业 C 交通运输业 D 棉纺织业

3、、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是()A 珍妮机 B 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汽船

4、改良蒸汽机是由()发明的。

A 瓦特 B 富尔顿 C 哈格里夫斯 D 史蒂芬森 5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铁器时代 D信息时代

6、“旅行者号”的发明者是()。

A 瓦特 B 富尔顿 C 哈格里夫斯 D 史蒂芬森

7、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先始于()。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8、第一次工业革命丰富了英国伦敦棉纺织业老板查理的生活,在当时他可以()。

A 在电灯下分析企业经营数据 B 驾驶汽车欣赏伦敦夜景 C 搭乘蒸汽机车外出考察 D 使用有线电话谈生意 9、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它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场变革是()。

A“光荣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独立战争 D工业革命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材料一对什么事件的评述?这一事件于何时最早产生于哪个国家?材料一反映的是这一事件哪方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两例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

3、材料二中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证明。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6

主备:王隆裕

审核:刘玲珍

日期:11年3月

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位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导入

(二)解题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三)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2、自读课文,掌握下列生字词

瀚(hàn):广大。如:浩瀚。裸(luǒ):露出,没有遮盖。如:裸视。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如:镶牙。

悯(mǐn):1.怜悯。如:其情可悯。本文可取此义。谧(mì):安宁,平静。如:静谧。撇(piē):1.弃置不顾,抛弃。如:撇开。2.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如:撇去。本文取此义。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虔(qián):恭敬。如:虔心。

袒(tǎn):1.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如:袒胸。本文取此义。2.袒护。

2、积累字词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安谧:安宁,安静。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心扉:人的内心。

3、整体感知:读一读

(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5)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写“我”想去海边洗去灰尘和垢

第二部分写“我”在海边遇到并度离开这七种人

第三部分写“我”和“我的心”离开这片海洋,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二、展示交流

1、朗读课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三、反思测评

1、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纪伯伦: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纪伯伦: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四、巩固拓展

1、.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2、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课文的名人名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着。——罗曼.罗兰

第3课《华夏之祖》导学案 篇7

自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族形成所做的贡禹的“禅

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增强民族意识。

自学过程 :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炎黄战蚩尤。

2、黄帝——人文初祖。

内容探究:

一、炎黄战蚩尤

1、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2、请学生谈谈“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二、黄帝——人文初祖

1、看第14页的“动脑筋”,对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你有

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

2、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有哪些贡献?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2、尧舜禹有哪些优秀优秀品质?

3、奴隶社会出现的原因及标志是什么?

课堂检测:

一、结合第13页课文图示,说说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有哪些贡献?

二、将下列人物与有关的事用直线连接起来。

黄帝涿鹿大战

炎帝任用鲧治水

蚩尤发明铜器、车船

尧神农尝百草

舜禅让的传说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8

崇州市街子镇学校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学案

○„„ „ „ 线 „ „ 名„姓„ ○ „ „ „ „ 订 „ „ „号考„ ○ „ „ „ „ 装 „ „ 级„ 班„○ „ „ „ „ 内 „ „ „ „ 校○ 学„ „ „ „○„„„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学案 第1页,共4页

三、合作探究

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五、小结

六、课后反思

七、安全提示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学案 第2页,共4页

崇州市街子镇学校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地理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一、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二、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八年级地理学案 第3页,共4页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9

1、自古以来变法过程就是艰难曲折的。阅读教材,指出保守派为什么要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的目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变化?这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前一课归纳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态度演变的四个阶段。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指出“积贫”局面的得到改变的表现是什么?

2、富国之法的成效:积贫局面的改变【填表】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保马法

将兵法

精简军队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10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评:

第六单元

第4课

牛顿

【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重点难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牛顿能够成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自主学习】

一、早期科学发明与创造

1、童年时代:1642年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爱思考,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一些 和。

2、中学时代:他已开始进行 与。成绩优异,考入剑桥大学。

3、大学时代: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除了师从著名学者 教授学习外,还用大量时间自学 等人的数学著作,这些著作将牛顿引导到当时数学的最前沿-----方面。大学毕业前,他就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 定理以及 的初步算法。这些都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黄金时代:1665—1666年,牛顿在家乡居住的两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牛顿在研究了 等人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制作了一架 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 实验,证明日光即白光由 组成,还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牛顿于1668年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 望远镜,用它考察了行星运动,分析 现象,预言地球不是。1672年,牛顿在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 》中,提出了光的本质是的 见解。这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与波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 ”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还在大学里,牛顿就已经了解了、和 等人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他有新的思考,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后,他得出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2、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科学巨著《 》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这是一本重要的力学全书,它用 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在那以后,牛顿力学就成为。居于统治地位200多年,直到爱因斯坦 的提出以及 力学的建立才打破了这种权威。

三、勤奋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1、牛顿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对一件事能够用很长时间加以考虑。

2、除了勤奋的探索精神外,牛顿将 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这是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牛顿是 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3、后人将牛顿的研究方法总结为“ ”法。【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11

教师寄语: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鲲()鹏 蓬嵩()咫()尺 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 佳肴: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并与同学交流看法。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答: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答: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对于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请在班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四、拓展延伸

1、成语接龙:

自不量力力-()-()-()-()

2、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1)(2)

3、按要求仿写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如果说人生是﹎﹎﹎﹎﹎﹎﹎﹎﹎﹎,﹎﹎﹎﹎﹎﹎﹎﹎﹎﹎。

五、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1)不自量力(2)喜形于色(3)相形见拙(4)精巧绝伦

陷阱 窃笑 呐喊 幼稚

沾沾自喜 狼藉班班 美味佳肴 高深漠测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3.将下列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增删词语,但语意不变)这位女孩名叫豆豆。她穿一件粉红连衣裙。她特别爱笑。她梳着马尾辫。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敬畏生命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

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yuān老鹰)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1、题目中“敬畏”这个词是何含义?

2、第②段中画线的“这种感觉”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中画线语句“鸢飞鱼跃,道无不在”中的“道”指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5、第⑤段中列举了母骆驼、老羚羊等四个动物“生命神性”的故事,请你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也可以按照原文的语言、结构特点再补充一个故事。

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聚焦】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什么作用?

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 形象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难点突破】

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作为革命家: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大无畏,视死如归。

【走进作者】

臧克家,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要代表作有《难民》、《有的人》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黎明鸟》。长诗:《自己的写照》等。1932年以一篇《老马》成名。

【背景追溯】

闻一多,本名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 士。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拓展链接】 闻一多挽联

①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周恩来、邓颖超挽李公朴、闻一多联)

②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分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毛泽东挽李公朴、闻一多)

【自主学习案】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衰微(shuāi)

赫然(hâ)

迭起(diã)...高标(biāo)

弥高(mí)

校补(jiào)... 目不窥园(kuī)

.2.辨析下列字形

籍:(jí)籍贯

锲:(qiâ)锲而不舍

迥:(jiǒng)迥然

藉:(jí)狼藉

契:(qì)契机

炯:(jiǒng)炯炯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4.走进文本

①课文从哪二各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答: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

②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答: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探究内容

1.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答: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探究点二:词义品味

2.体会下面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答: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答: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探究点三:分析句子

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加点的词语。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答:“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 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答:“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弥高(mí)

校补(jiào)目不窥园(guī)

炯炯目光(jiǒng)....B.高标(biāo)漂白(piǎo)

群蚁排衙(wú)

诗兴不作(xìng)....C.赫然(hâ)

迭起(diã)

兀兀穷年(jiǒng)

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澎湃(pãng)

慷慨淋漓(kǎi)

心会神凝....(níng)

解析:A选项里“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B选项里“群蚁排衙”的“衙”应读“yá”;C选项里“兀兀穷年”的“兀”应读“wù”。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锲而不舍

励尽心血

一反既往 B.群蚁排衙

诗兴不作

慷慨淋离 C.目不窥园

炯炯目光

迥乎不同 D.心会神凝

无无穷年

潜心贯注

解析:A选项里“励尽心血”的“励”应写成“沥”;B选项里“慷慨淋离”的“离”应写成“漓”; D选项里“无无穷年”的“无”应写成“兀”。故选C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白羊座男士:白羊座的男士,多半有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神,走路很快,....喜欢说服别人。

B.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C.小明心不在焉的给我解释“我爸是李刚”是怎么一回事。

....D.面对困难我们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解析:C选项“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与语境不符。应该用“潜心贯注”。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人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解析:A句中“大约”与“左右”重复,去掉其中一个;C句“价值”与“广阔”搭配不当,“价值”改为“前景”;D句判断不当,去掉“不会”。

5.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B)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

,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解析:从结构和内容的照应方面思考。

6.根据语境,参照画线句子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广阔的语文世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精彩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们如醉如痴;,;优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让我们心驰神往„„

答: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拍案叫绝。

二、课内阅读

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行的高标”,完成第8~14题

8.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9.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答: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争取民主、宣传革命)

10.文中“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里“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答:“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1.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1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1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答: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

我们做出了榜样。

14.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略。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在学习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七(8)班开展了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①你崇拜的先烈是谁?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答:刘胡兰.她出生在贫困的地方,黑暗的年代.没有快乐的日子.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姑娘,用自己的身躯,点燃了光明的火焰.带来了新的希望!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让我们用心灵,用赞美,去仔细感受她无尽的光芒吧!

②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已经没有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的必要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有学习必要.因为即使是和平年代,我们也需要有乐于助人的心,和革命战士一样,一切以大局为重,以大家为先,才能共同构建出更美好的明天.③活动结束后,班里准备出一期板报,请你为板报取一个贴切响亮的主题,并设计三个优秀的栏目。

主题示例:缅怀先烈,传承精神.栏目示例:缅怀先烈,沉思过往;传承精神,谈论未来;自我反思,畅谈感想.二、阅读理解

阅读《向日葵》,完成2~5题。

向日葵 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②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③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④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⑤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⑥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⑦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⑧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⑨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⑩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⑪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

⑫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⑬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⑭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⑮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⑯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⑰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有删改)

2.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那天下班后,(1)买向日葵

→赶回家去,(2)藏向日葵

→ 半夜起来,浇向日葵 →第二天上午,送向日葵

(3)

3.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迟到而心生怨气无法排解的情状。

②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答:本句运用“冒”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而失望至极的情状。本句运用“灼灼”这个形容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而伤心难过、心痛不已的感受。本句运用“半点”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心痛而毫无食欲的情状。

4.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答:①一向准时的女儿昨天却迟到了。(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昨天却让父母在公园里挨冻)

②女儿迟到了,却没有告诉我迟到的真正原因。③在餐馆吃饭时,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并没有安慰我,而是一个劲儿说看单位的趣事。④一向敬业的女儿,今天却没有去上班。

5.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 容作者当时的心情。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答:感动、愧疚、幸福等(意思对即可)

(2)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

答:

示例:文中的女儿非常孝顺,她懂得体贴、包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那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三、写作练笔

上一篇:教师档案封面下一篇:关于表彰计划生育专项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