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2024-10-13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共9篇)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1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和各专业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和工程概算书等四部分内容组成。在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对本专业内容的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将其主要内容写进本专业初步设计说明书中。设计总负责人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在设计总说明中予以论述。为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应进行必要的内部作业,有关的计算书、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计算资料、方案比较资料、内部作业草图、编制概算所依据的补充资料等,均须妥善保存。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审批要求:1.应符合已审定的设计方案;2.能据以确定土地征用范围;3.能据以准备主要设备及材料;4.应提供工程设计概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5,能据以进行施工图设计;6.能据以进行施工准备。

施工图设计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或设计方案而编制的可供进行施工和安装的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内容以图纸为主,应包括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或首页)、图纸、工程预算等。设计文件要求齐全、完整,内容、深度应符合规定,文字说明、图纸要准确清晰,整个设计文件应经过严格的校审,经各级设计人员签字后,方能提出。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据以编制施工图预算。2.能据以安排材料、设备订货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3.能据以进行施工和安装;4.能据以进行工程验收。

对于公路建设,主要涉及三个专业的设计:路线设计、地质设计、桥涵设计。路线设计时,初步设计只需确定占地指标,不做具体占地边界线的确定,而施工图设计必须确定占地边界;地质设计时,初步设计要控制概算,施工图设计要做出指导施工的表格;桥涵设计时,初步设计是确定桥型、工程量并做出桥型图、工程量表,施工图设计则需做出配筋图、桩长图等各种具体图纸。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2

教辅工具的选取

教师利用Power Point可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能有效地营造研究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 Power Point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制作效率高, 生成的课件也很容易修改。因此, 笔者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选择了Power Point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教辅工具。

设计过程

1.以纲为本, 进行课件的总体设计

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 从基础抓起, 依纲靠本,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 首先进行课件的总体设计, 将本章课程设计为10个课时:初识VB程序设计 (1课时) 、认识程序的基本要素 (2课时) 、顺序结构 (1课时) 、分支结构 (2课时) 、For-Next循环语句 (2课时) 、复习与检测 (2课时) 。

2.以生为本, 钻研教材, 明确目标

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精心设计课件。

例如, 笔者在讲授For-Next循环语句程序的执行过程时, 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课件, 并配以动画效果演示, 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具体例题代码为:

笔者用课件创设了愉悦的教学情境, 顺利引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1) 拆分教学内容, 基本概念分散讲解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有相当多的基本概念需要学生掌握, 特别是《认识程序的基本要素》这一节, 涉及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等, 如果将这些内容放到一个课件中讲解, 学生很难全部接受和掌握。因此, 笔者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 对该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拆分讲解。第一节课, 通过《顺序结构》的程序讲解输出语句、算术运算符。第二节课再讲解常量、变量、赋值语句。在讲解《分支结构》的内容时, 把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等基本概念贯穿和渗透其中,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也有了学习兴趣。

(2) 课件的结构清晰明了

虽然课件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变大了, 但如果没有清晰的层次结构, 大容量反而会让学生难以接受和掌握, 也易产生厌烦心理。

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为标题, 第二张幻灯片为目录, 在具体内容页面使用超链接跳转回目录, 结构完整, 方便重复讲解。课件中的文字精练, 避免文字是教材的翻版, 即使出现也尽量浓缩, 以浅显、精练的文字归纳出要点。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课件呈现信息时采用多种表现形式, 如图形、图表、动画等。

例如, 笔者在讲解到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时, 由于大多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程序设计, 因此将书本的文字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 如右上表所示。通过对比, 学生对各种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一目了然。

又如, 笔者在讲解画圆语句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特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幻灯片, 并配以动画来演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制作技巧

1.版面设计

笔者依据简洁性原则, 在课件画面中尽量删除了无关的背景和多余的内容。由于学校电脑室光线充足, 因此采用浅色背景、深色前景的配色方案。

一个版面最好一个或两个重点, 内容也不宜过多。版面要求上下左右平衡, 留有一定的空间和间隙。我通常会选择如图3所示的几种版面进行设计。

2.文字设计

一个版面上的文字不宜过多, 字体和字号要得当, 既要说明白主要内容, 又要使学生看得清, 内容要简明扼要, 逻辑层次鲜明, 标题、重要内容以及一般内容的字体和字号都应该有一个区分, 从而达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的目的。

以下页图4为例, 标题“赋值语句”采用华文新魏, 字号为44磅;小标题“格式”采用华文新魏, 字号为36磅;程序语句采用Arial, 字号为32磅;一般内容采用宋体, 字号为28磅;注释“赋值号”“赋值语句”采用黑体, 字号为24磅。字号可根据版面内容多少做相应调整, 但不宜过大或过小。此外, 注释的内容字体要清晰, 字号要小于一般内容, 需要时采用出现后隐藏的方式, 以避免画面过于杂乱、轻重不明。

总之, 大标题的字号最大, 小标题次之, 并应与正文字号有所区别。重点内容的字体可以选择与正文不同, 但字体要清晰, 可选用加粗加大的方式, 体现其重要地位, 以便学生重点掌握。

3.颜色设计

一个版面的主体色彩不应超过3种, 笔者一般采用黑色、红色、蓝色。其他色彩也会使用, 但仅作为注释、点缀, 不能喧宾夺主。黑色用于一般内容的表达, 红色用于重点内容的表达, 蓝色用于提醒内容的表达。

4.图表设计

图表是课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项, 可以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有着将抽象变直观的功效。在程序设计中, 另一种最常使用的图是形状图和标注。在内容中带有流程、顺序、因果关系的可以使用形状图, 在内容中带有概念、强调、注释的可以使用标注, 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且一目了然。

表格在课件制作中经常使用, 如算术运算符及含义、常用的数学函数、关系运算符与关系表达式等都使用到表格。

5.动画设计

动画是课件教学中重要的表达手段。动画的播放顺序和播放效果, 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内容的动画顺序要合理, 首先, 不能使一个版面的多个内容一次性全部出现, 那样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探究,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其次, 对于带有流程、顺序、因果关系的重要内容, 一定要按顺序出现。

内容的动画效果要合理设计。以图5为例, 标题和程序可以整体出现, 标注用擦除效果, 箭头用阶梯状效果, 方向和箭头走向一致。另外, 有些注释的内容宜采用出现后消失的效果, 重点强调的文字可采用放大效果。

当然, 合理运用超链接, 可以完善教学流程, 使课件放映得流畅, 可以非常容易地控制整体的流程。

结语

总之, 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注意符合学生特点,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出发点, 才能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 积累经验, 与时俱进, 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2]张邦明, 熊李艳.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的研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3 (4) .

[3]刘跃军.PowerP oint课件制作与优化[J].中华文化论坛, 2008 (S1) .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条件、选择施工方案、指导和组织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总概算和招投标文件的主要根据,是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在工程前期、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各阶段,都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正确选择整体优化设计方案、合理组织工程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理论综述

(一)施工导流

水利水电工程是在川流不息的河道上进行施工的,为解决河水与施工的矛盾,需将河水部分或全部导走;同时还要尽可能保证在施工期内河流的综合利用条件不被破坏,这就提出施工导流专门设计问题。导流问题,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就设计而言,它既有水工建筑物设计内容(如:混凝土大坝、引水隧洞、围堰等)也有与施工总进度、总布置密切相关的导流程序问题。施工导流是一个带全局性、时段性的问题,它既受挡水建筑物坝址、坝型的选择和水工建筑物及其布置的影响,又与施工总布置、总进度、截流施工时段以及工程投资密切相关。

任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与水情规律相适应。一般情况下,适应水情规律总费用比改变水情规律费用所付出的代价要少得多,在某些情况下,则难于甚至无法改变水情规律,因此施工导流就成为主体工程施工的控制环节。导流工程中的截流、排水、渡汛、封堵、拦洪及蓄水等,自然地成为主体工程施工程序的控制要素。显然当主体工程施工程序与河流规律较好地适应时,工程进展顺利,节省资财;反之,势必打乱施工计划安排,轻则延误工期,多花资财,重则造成事故,被迫停工,这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是有过教训事例的。

(二)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由施工技术、施工顺序及施工方法等在特定的施工装备情况下构成。施工工艺的重要性在于研究建筑物结构的施工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其研究的主要项目如下:

(1)研究主体工程建筑物实施顺序和方法的施工技术特性;

(2)研究主体工程建筑物施工顺序与施工导流配合的实施状况的技术特性;

(3)在特定技术装备条件下,研究施工期限内所达到的施工强度的合理指标;

(4)研究适应施工程序的施工平面与高程的场地空间合理布置;

(5)研究必要的技术物质供应及材料消耗,作为提供预算分析单价的基础资料;

(6)研究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及效益等科学管理的施工工艺与要求。

(三)施工进度

施工进度计划是从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起始到竣工为止的整个施工期内,所有组成建筑物的各个单项工程修建的施工程序、施工速度及技术供应等相互关系,通过综合协调平衡后显示出总体规划的时间与强度指标。目前进度计划表示形式有横线图、斜线图及网络图。在施工进度计划研究中,着重需要解决如下内容:

1合理划分施工程序。

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影响施工程序较大的时段,要进行恰当划分。如截流、渡汛、封堵、拦洪及蓄水期等要进行分析,恰当安排,得到合理划分;

2施工机械化水平。

应解决适应工程所处自然条件和建筑物特性的施工机械装备。施工机械装备(包括施工条件能否允许或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在内)程序,会影响施工强度,最终将直接影响施工速度和工程的进展;

3关键施工期控制。

从水利工程建筑实践中得知,一般当河道截流起始时及其后的第一个枯水季内的工程施工期,对工程进度计划常起控制效用。因此在安排进度计划时,必须对截流前的导流建筑物和截流后第一个枯水季的坝体施工(包括截流、基坑排水、基础处理及坝体填筑)的施工方法进行充分论证,以利达到合理安全渡汛的目的来划分关键施工期控制;

4经济投资效应。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多、工种复杂、工程量巨大、施工期长、又远离城镇、投资巨大等,都给进度计划安排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状况下,变化因素增多,进度计划与资财投入时间价值关系更为密切,影响程度加大,需要使进度计划能充分利用资财,达到最佳经济效应。

(四)施工布置

施工布置必须紧紧围绕解决主体工程施工这一主题展开,其目的是为主体工程施工及运行服务的,其着重点是对工程所在地区的施工交通、工厂设施、生活建筑、料场规划等在平面上和高程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规划。布置时必须紧密围绕服务对象,有时还要考虑到今后扩展成为库区旅游开发的需要。

在具体施工布置时,应根据枢纽布置和结构型式特征,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主要因素,认真规划施工占地。要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方便生产管理、安全可靠、利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总原则,检验布置的合理程度。

水利工程施工布置,相当于一个小城镇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有交通运输、工厂设施、料场开采储运规划、生活建筑、安装场地、生活生产用水、电及通讯等管路线路等的平面及高程的合理布置。其中处于深山峡谷而又建设周期长、运输工程量大距离远、交通不便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修建费用巨大,运输任务艰难,必须给以足够重视,否则会加大投资和延误工期。据实践工程统计,运输费用约占总投资的4~25%,因此在施工布置时应重点分析研究。

二、老江底水电站大坝上游围堰控制性灌浆的施工组织

(一)老江底水电站大坝上游围堰控制性灌浆工程概述

老江底水电站位于兴义市雄武乡补柞村,距兴义市约70km,电站为三等中型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为2*50Mw。电站大坝上游围堰位于导流洞下游侧20米、大坝上游侧75米处。两岸河谷呈“U”字型峡谷。围堰轴线处河床宽约60~70m,填筑时水深1~3m,水流较急。上下游水头近20m(上游围堰顶部高程为EL1165,下游围堰顶部高程为EL1145)。河床深部为砂卵砾石层厚3~5m,密实程度为稍密一中密,成份主要为砂卵砾及松散堆积层覆盖,结构松散,粒径不均一,分选性差,透水性强。下伏基岩为T2g4-1白

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强风化层厚5-8m,边坡稳定性较好。中下层有沉积久远的大量大块径孤石,最大粒径有3~5m。电站上游围堰至大坝、下游围堰的水位落差大,利用左坝肩开挖下来的石碴堆积抬高大坝水位,减少水位落差,作为安全度汛的一项技术措施。

(二)施工工艺

根据围堰防渗墙的特点,上游围堰控制性水泥灌浆防渗工程工序施工工艺流程为:定帷幕轴线放孔位→固定钻机→φ150mm钻孔并镶1.5m深的孔口管→下→段次钻孔→特殊地段钻灌→终孔灌浆→封孔结束。

老江底水电站大坝上下游围堰防渗墙施工从作业面处理、钻孔方式、灌浆系统布置等方面都进行了现场调整和改进,在施工完成后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施工进度

上游围堰控制性灌浆总共1770m,采用了2台SM3000A型冲击钻机,4套灌浆设备。围堰钻孔施工程序:下游排先进行钻孔灌浆,后进行上游排的施工,钻孔用时共计40个工作日。在进行上游排施工过程中,原有的钻灌机械、线路等可全线铺开,大大解决了进度滞后问题。

上游围堰的控制性水泥灌浆防渗帷幕施工实际施工期约35天即基本满足闭气条件,达到了基坑开挖的要求,而且做到了没有占一天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直线工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施工布置

围堰在河谷靠左岸下基坑道路处设立固定集中制浆平台,然后沿防渗轴线铺设灌浆线路,在制浆平台处设2台复合浆液拌制机、1台强制式砂浆搅拌机、2台复合浆液输送泵,在灌浆孔附近设有1台砂浆输送泵、1台拔管机、1台200L型搅拌桶,被灌浆孔与制浆系统之间距离尽量缩短,水玻璃直接加到搅拌缸内,砂根据孔内灌浆情况在现场加入200L型搅拌桶后再进行灌入,这样可以更为合理的控制水玻璃、砂的用量,施工效益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五)施工效果

从大坝开挖基坑来看,上游围堰的防渗处理是成功的,开挖过程中无明显大的渗漏通道,基坑的抽排水工作量明显减少,强有力的证明了围堰帷幕防渗的效果,基坑可以实现徒步施工管理。

三、结语

(1)施工组织设计迄今仍是设计各个专业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对其理论研究,提高标准化程度,改善设计手段落后现状,减少工程实践差距,以利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水平。

(2)施工组织设计基本内容为施工导流、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及设施布置等四个小专业所构成。它们是总体方案优化的基本单元,在设计中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及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既为设计专业独立单元,又是不可分割的组合体。

(3)目前施工组织设计是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建议水工施工不宜分家,并建立专门科研组织机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水平,满足工程建设发展需要。

(5)目前,施工技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对已有的成功经验没有进行借鉴,所编制的内容缺乏新技术、没有起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设计时只是应对工程招投标或对技术规范照搬照抄,而未对具体工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经常是施工组织设计与实施分离,以致造成施工组织设计只是个形式,没有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初步设计审批提交材料要求 篇4

1、初步设计审查申请报告(一式两份)

审查申请报告应包含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规模、概算投资、资金来源等内容。兰外项目应由各市(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2、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立项批准文件指:项目投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需提交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图、附件

附图包括明确建设用地范围、代征用地范围和有关控制线的地形图;附件包括《规划条件通知书》等文件。

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附件

附图、附件应包括总平面图(应加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签章及日期),《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核定通知书》。

5、初步设计图文(四份,其中一份必须为

A3或A4规格装订)、工程概算书(两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两份)、结构计算书(一份)、日照分析报告(两份)。

设计文件(含结构计算书、工程概算书)应签字齐全,并加盖设计文件出图章及注册人员执业章(建筑及结构主要图纸应逐一加盖)。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5

大坝砼的施工组织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以往对这类问题仅凭经验和和按相似工程进行类比的方法, 进行一般性的计算和分析, 来确定施工方法和规划施工进度, 其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仅能得到有估计性及平均性的结果;而且如果施工工艺选择或机械配置不当, 可能会导致工期延误或成本增加。大坝砼的施工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它与施工机械的配套情况, 气候情况, 现场的设备布置, 道路交通和施工工艺要求 (温控、导流、防渗、灌浆、排水) , 当地气象和地形等诸多因素有关。如何确定施工机械数量及生产率, 合理调配施工机械, 提高机械利用率, 降低施工成本, 根据机械生产率按不同季节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浇筑仓面跳仓顺序是设计及施工人员面临的难题。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用解析法推导其间的函数关系并建立描述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显然不现实。因此, 必须借助计算机, 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预演。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大坝砼的施工问题, 实质上是借助计算机按实际施工情况并考虑各种影响施工进程的因素对施工所进行的一种试验, 通过改变输入参数和施工约束条件, 仿真程序将给出不同的计算结果。这就为施工组织问题制定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 为监督和管理工程提供了定量标准, 从而寻找出优化的施工方案。

1 仿真原理

1.1 仿真的基本方法

目前,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等步长法及事件表法。

1.1.1 等步长法

它是以某一规定的单位时间为增量 (Δt) , 按时间的进展, 一步步地对系统活动进行模拟。此时间增量为时间步长, 在模拟过程中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其基本步骤为:首先选取系统的初始状态, 并以它为模拟钟的零点。从该零点开始, 每次推进一个时间步长Δt, 对系统的活动进行考察分析, 判断这个步长中是否有事件发生。如果有事件发生, 对系统的状态进行更新;如果在Δt内无事件发生, 则系统的状态不发生变化, 只将模拟时钟推进。重复上述做法直到预定的状态或时间为止。

1.1.2 事件表法

事件表法在具体运用中, 一般是用最短时间的事件步长 (时间发生或终止时刻距当前模拟钟最近) 来推进模拟钟的。其基本步骤是:首先选取系统的一个初始状态, 然后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选取一个最短时间的事件, 将模拟时钟推进到该时间的发生 (或终止) 处, 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并进行考察、分析、计算和记录, 然后再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选取另一个最短的事件, 将模拟时钟推进到该事件的发生 (或终止) 处, 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 重新进行考察、分析、计算和记录。如此继续下去, 至模拟结束为止。

1.2 本设计采用的方法

对大坝施工仿真全过程, 我们采用等步长法来安排时间进程。时间步长Δt控制为一小时, 并可进行调整。模拟时钟的时间进程每推进Δt, 就对整个施工系统的各种浇筑机械、浇筑仓面及渡汛等控制条件进行状态扫描, 如果某一仓面符合浇筑条件, 就计算该仓面浇筑所需时间, 并对相关的状态参数进行更新。如此循环, 直至浇至坝顶预定高程。

采用排队服务模型确定满足浇筑条件的仓面。即把浇筑设备看成是“服务台” (多服务台) , 把每个仓面看成“顾客”。仓面按一定的规则进入系统进行排队 (本设计中, 排队规则按龄期长短进行, 龄期愈长, 排队愈靠前) 。同时为了满足工程施工的某些特殊要求, 对某些“顾客”在排队过程中赋予一定的优先权, 使其排队靠前或靠后。而“服务台”又可规定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时间。

判断某一砼仓面可以进行浇筑的主要条件为:

(1) 与相邻仓面的高差是否满足要求;

(2) 各种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如模板架立、层面处理等;

(3) 间歇期是否满足要求;

(4) 是否受相邻坝块施工的限制;

(5) 浇筑设备是否准备好, 并处于提供服务状态;

(6) 是否满足度汛等特殊要求;

(7) 是否满足控制进度要求 (如温控、导流、灌浆、排水等) 。

确定某一时刻满足浇筑条件的仓面集合可用框图表示如图1。

1.3 仿真假定

大坝砼浇筑一条龙生产主要由砼生产、砼运输、砼入仓和仓面作业四个环节组成。四个环节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复杂系统。按施工过程可分为两大子系统:上坝运输系统 (包含砼生产和砼运输) 和坝面作业系统 (包含砼入仓和仓面作业) , 坝体浇筑的砼料上坝量是联系两个子系统的中间环节。实际工程中, 混凝土浇筑系统与混凝土运输系统是同步进行的, 混凝土施工过程以仓号为基本单位向前推进。这就需要从整体上考虑混凝土施工系统, 构造整体模型, 使混凝土运输和浇筑同步进行。浇筑设备则作为一个中介, 使运输系统和浇筑系统的信息能够相互反馈, 相互制约各自的进程。为了使仿真过程既符合实际情况又使问题得到简化, 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了以下基本假定:

(1) 假定砼能保证充分供应, 即把问题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坝面施工作业的协调上, 而不把骨料生产和砼拌合及供应问题包括在所研究的系统中;

(2) 平仓及震捣作业满足砼浇筑的要求;

(3) 不考虑砼的回填。该工作一般不在关键线路上;

(4) 金属结构安装等辅助作业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以上假定除第 (1) 项属仿真模型的简化处理外, 其它几项在实际情况中, 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

1.4 随机因素的处理

碾压砼大坝施工中有大量的随机因素, 诸如砼供料、气温、降雨和辅助工种作业时间等。对这些随机因素, 采取随机论的方法进行处理。本设计中, 主要对降雨及机修的时间分布进行了随机模拟。并假定降雨及机修的时间分布概率按月服从均匀分布。分布密度由设计院给出的有效工日分析表得出。遇停工日 (因降雨或机修) , 正在施工的仓面浇完日期推后相应的天数, 可开浇仓面开浇时间移至复工开始时刻。

2 仿真模型

混凝土浇筑是一个离散的动态过程, 各浇筑仓均可视为暂时实体, 按施工约束条件来选择可浇筑的施工仓面, 安排机械作业, 随着各工序的施工结束, 坝体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 记录各种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随后施工机械的时间进程就跨前一步, 如此反复进行安排机械的工作时间进程, 同时也安排出整个大坝的施工动态进程, 即可得到坝体浇筑的施工进度, 从而实现对坝体浇筑的动态仿真。

坝面作业仿真模型见图1, 仿真计算的工作流程图如图2。

在仿真模型中, 把浇筑机械 (缆机等) 看成“服务台”, 每个“坝块”看成“顾客”, 浇筑过程通常看成服务过程。坝块按一定的规则进入系统进行排队 (本设计中, 排队规则按龄期长短进行, 龄期愈长, 排队愈靠前) 。同时为满足灌浆及汛期预留缺口等工程施工特殊要求, 对某些“顾客”在排队过程中赋予一定的优先权, 使其排队靠前或靠后。因此仿真步骤如下:

对系统中的所有坝块按照一定的优先浇筑规则和龄期长短进行排队;选择浇筑机械;按照排队序列, 判断各坝块是否满足浇筑条件;对满足浇筑条件的坝块进行浇筑;返回继续排序, 直到大坝浇筑到完工高程。

摘要:水电站大坝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借助计算机系统, 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预演, 为施工组织问题制定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 为监督和管理工程提供了定量标准, 从而寻找出优化的施工方案。本文对水电站大坝施工仿真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为进一步实现大坝施工仿真系统提供了一种思路。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展示如下图形:

哪个图形与众不同?为什么?

一种认为是长方体与众不同,因为它是立体图形,其他都是平面图形。

一种认为是圆形,因为它没有角。其他图形上都有“角”。(这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可能是不正确或是不完整的)

(设计意图:课前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一方面可以对图形进行整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知的学习起到导航作用。一是“平面图形”,二是“角”,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角”)

二、引导探究,建立表象

1.了解认知起点。

你觉得角会是怎样一种图形呢?

能在图形上指一指吗?

(设计意图:基于前面对图形的回顾,再通过学生的“想”和“指”,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抓住学生对图形中的角的认识作为起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为本课教学服务,同时避免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对本课时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

2.借助已有起点逐步规范。

看样子小朋友心目中的角跟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角还有一点差别。老师可以告诉你们,刚才你们讲的都有点对,但不完整。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究竟是怎样的?请看大屏幕,可要看仔细噢!(电脑演示)看明白了吗?哪个小朋友愿意指给大家看看。现在请你再来指一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一开始就让学生规范对角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边和顶点,而是指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因此在指的时候指出顶点和边,再用圆弧指出中间所夹的部分。)

3.感知抽象。

不仅三角板上有角,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都可以找到角。

(1)屏幕出示:剪刀、吸管、钟面、折扇等实物图。

这些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一找、指一指吗?

(2)多媒体逐渐淡化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

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

(3)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1.找角 。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在平面图形和长方体上找一找,重点找长方体上的角。

(设计意图:从立体图形中找角,既突破了生活经验中对角的错误认知,又可以形成对“角是平面图形”的正确认识。)

想一想,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角的什么?

2.做角。

(1)明确要求:用材料做角(吸管、细线、圆形纸片、三根小棒)

(2)四人合作。

(3)反馈。

①绳子拉出一个角(为什么要拉住?指出顶点和边,角在哪儿?)。

②折角(折法、可以折出很多角)。

③小棒(摆法、数角)。

④吸管做角。

问: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4)初步得出: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每人都用活动角来进一步证明和体会此结论)

①做好一个角。按要求做:将它变大,再变大,可以变得多大?变小,再变小,可以变得多小?(说一说,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②同桌合作:一人先做一个角,另一人做一个比这个角大一点的角;再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点的角。然后再交换着做。

反馈:谁的角大?凭什么说你的角大?你们在比的时候是在比什么?(比两边张开的大小)

③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感知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不一样,在前面两次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但笔者认为,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也是本课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设计这一活动,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3.画角。

(1) 学生先尝试着画角(发现典型:描、画),后反馈。

问:你是怎么画的?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2)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3)老师也想试一试(示范规范的画法),连续画出两个(锐角、直角)。

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看看两个角哪个大一些?看到这个角(指直角)你能想到哪个图形?

(4)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画一个角。(用规范的画法再画一个角,同桌可以比一比大小)

(5)请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我还想画第三个角,猜一猜接下去第三个角会是怎么样的?你能用活动角做出来吗?为什么?谁帮我画出来?

(设计意图:画角除了要掌握画的技能以外,着重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直角)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从直角拓展到钝角,用活动角做出来,再把它画下来,打破了学生在画角时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

四、课堂总结,欣赏质疑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关于角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仅仅是初步认识了这位新朋友,以后到高年级甚至到中学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观察,随处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角,因为角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图形,而且有它的实用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它。下面柏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在画面中你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角。

课后请小朋友到自己美丽的校园、家里去找一找今天所学的角好吗?

(设计意图:建立了角的表象以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这样学生的眼光和角度是有别于学习之前的。这也遵从了数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规律,但是第二次的“具体”是用数学的眼光或模型去发现和解释现实的体现。另外,在画面中既有同一平面内的角,又有立体图形中的角,可以说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和拓展。)

【教学思考】

关于本课时教学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有效学习?

本课时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学生是基于怎样的认知现状?从哪个点开始切入新知最为有效?如何看待学生对生活中的角的认知经验对本课时学习的影响?

2.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角的正确表象”,怎样才算已经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

3.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4.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符号,还是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以上所有的问题让笔者不得不反思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自己对同一节课多次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起点;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总会问一句:关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而后,看到的是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在一番热闹之后教师毫不犹豫地抛开学生的各种所答,继而步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呈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事实,或者是把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当作是一种教学环节的点缀,而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不妨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对学生有关“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起点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1.从教材的编排看。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例1是认识一般的角,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的特征。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角是有大小的。例2画角,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角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做一做”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要引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去考虑。对角的更严格定义,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射线”后给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故教学时教师不应拔高要求,只要学生能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如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即可。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看。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地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到角,但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二、有效教学的重点是合理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其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三者缺一不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考虑“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的结合,使目标体现“三维”,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认真学习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后,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及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的数学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指角、做角、比角、画角、想角等,同时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始终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质疑等,让具体直观的操作逐步达到理性抽象的层面。

比如画角环节,笔者认为,除了掌握画的技能以外,着重应该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师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没有出现名称,只是有大小的区别),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直角)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按照前两个角的特点,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从直角拓展到钝角,用活动角做出来,再把它画下来,打破了学生在画角的时候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也打破了学生脑海中对角的概念只停留在锐角和直角的层面,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是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发展。在做活动角的环节中,笔者让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在前面两次的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到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但笔者认为,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也是本课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采用同桌一起做活动角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7

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在教学上要把握几个原则。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教学之中,不但要服从一般性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把握下列几个原则:

1、学会学习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定位,能使学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2、任务适当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启动就是“任务”的建立和下达,建立难度适中的任务关系到该模式教学的成败.这个任务应该是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的。所以任务设置要适当。

3、学用互促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是通过“用”来促进“学”的,用然后知不足,用然后学,学以致用,学用互动,相互促进.4、合作交往原则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提供三个学习空间,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鼓励提出不同见解,使教学方式变成更为生动、活泼的全员探究合作教学。

5、教师参与原则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应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1)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师要制定好策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求知欲。由于每个班的学生都存若干层次,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2)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教师一是参与讨论,在众多问题中能筛选提炼出最适合某个或某类学生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的众争纷议中能恰当地梳理,进行必要的引导。(3)教学活动中调节与组织者。调节好三个学习空间的转换,控制好个别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11-05

引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1]。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重要输出地之一,在高校展開教育改革责无旁贷。2011年风景园林专业成为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中的一员,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体系及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和领引作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设计的各项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新形势下,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继风景园林导论开课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前导作用。通过往年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培养目标单一

原课程培养目标单一,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绘图表现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园林图纸的基本能力,掌握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局部透视和鸟瞰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掌握一定色彩表现方法,如水彩或彩铅、马克笔彩色渲染。显然,此培养目标与培养独具本校办学特点且兼具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人格(Quality/Personality)为目标的卓越风景园林师的差距相差甚远[3]。

1.2学时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该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教学计划共48学时,包括理论学时8学时,实践学时为40学时,但不论理论学时还是实践学时,均不能够满足现代风景园林多元化的需求。

1.3教学内容重技巧轻人文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过于强调表现技能。风景园林具有专业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双重属性,故仅仅注重科学与技术是不全面的,需要在哲学、美学、艺术和人文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1.4教学方法单一古板

横向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较国内外先进院校有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个体封闭式学习以及模仿与样式主义是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4];教学方式多以模仿范式进行;教学结果呈现机械化,流水式作业。而国外院校通过开放式教育如鼓励、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的认知的理解;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推进课程设计进度[6]。

2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改革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值此契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

2014年课程改革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此轮教改内容突破了往年单纯注重制图基础和技法表达作为授课重点的局限,将培养目标逐渐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基本制图方法和设计表现技法,如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制图规范、钢笔徒手表达、电脑软件及摄影基本知识、人体工程学基本知识、色彩及景观材料等内容,使同学们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创意模型设计、风景摄影比赛、实地测量等实际动手环节训练,启发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环境感知能力,设计语言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奠定较宽厚的基础。

2.2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善

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学年与学时。授课时间由大一下学期提前到大一上学期,分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I,授课时间分别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到72学时,为教学内容的充实提供保障。

从课程内容总体设置上看,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中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工具线条练习、仿宋字练习、景观小品平面、立面和剖面绘制、小型绿地透视图、鸟瞰图绘制、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各一名及代表作品)与技能表达(钢笔徒手线条练习、中央大街建筑及环境钢笔徒手表现、“我眼中的东林校园”、小型绿地色彩表现如彩铅、水彩、马克笔表达)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实践创新设计(“景观印象”A4纸质模型制作、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及模型制作)及专项研究(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居住区环境调研分析、生态建设主题调研分析、家乡地域景观及文化调研分析等)的五个板块。将授课的内容由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拓展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现场调研、创意动手实践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2.3科学与艺术并重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专业入门之始应培养学生具备素质。该课程注重技术知识的训练,如制图基本知识,钢笔徒手表现,景观材料分类与运用,等。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引入到该课程内容体系中,并加入景观色彩入门基本知识介绍、摄影技术、电脑及软件介绍,等内容,与美术类课程及形态构成等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奖赏能力和创造力。

2.4实践教学多样化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以及通过学生个人及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查阅、调研、分析、摄影、设计、制作、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提交成果方式为图纸、照片、文字及图册、各类模型、PPT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的了解,为其日后设计课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彰显。如“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中,同学们对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设计作品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的造型新颖奇特,有的凸显地域特色,有的彰显文化魅力,有的体现可持续利用,作品呈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又如在“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为面积为750m2别墅庭院做景观设计,最后通过A1展板展现模型。作品展现出学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图1~4)。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创意实践,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受到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扬。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教学改革探索目标是更为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个人与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通过比较得出,国外高校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该课程中,尝试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专业情操,尽量避免填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一堂课后布置的课程作业“景观认知——A4纸质模型制作”,要求学生仅利用一张A4大小的纸质模型设计并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成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作品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设计创意。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2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

在此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汇报、演讲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个人的A4纸质模型创意介绍、景观小品创意介绍以及寒假作业的专项研究的汇报,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整体对知识认识的拓展性,汇报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3现场体验式教学

由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素质教育的大一新生,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感性化以及景观直观化是实施实践的有效途径[7]。现场的亲身实践对学生理解景观环境的景观构成要素、基本尺度、材质、空间限定以及意境的体会至关重要。该门课程通过设置环境认知模块(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让学生们通过实测参与到现场实践中来,具体为现场调研、尺度把握、材料认识等来加强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绘制落实为专业技术图纸,提高了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制图和表达等基本技能。

3.4个人与团队分工协作教学

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制定学生的合作方式。个人设计有利于彰显个性特征、独立的设计思维和风格,而团队协作有利于加强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此课程中,景观设施尺寸测绘、小型空间模型设计及制作采取两人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课程设计进展顺利,又能够保证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结语

以上内容是《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试探性改革和实践的一点感想和总结,通过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在新形势下仅仅是一个开始,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衔接好课程之间的教学

首先,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前导类课程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鉴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开设需具备绘图基础,因此该课程应安排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之后开设。美术类课程的《素描》《色彩》和构成类课程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的授课教师应沟通交流各自授课的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叠加,针对课程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

4.2调整好课程节奏

其次,由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且时间紧凑,容易导致学生负担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紧而不急的节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4.3不断完善教学与实践

最后,鉴于风景园林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当今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等联系紧密,因此,要结合风景园林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2] 杨滨章.“一级学科”光环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园林,2012(6):12-17.

[3] 李瑞冬.论基于KAQP人才培养模式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专业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J]. 中国园林,2009(11):55-58.

[4] 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1-5.

[5] 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6] 林广思,袁静雅.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J].中国园林,2015(5):17-22.

初步设计审查与施工图设计审批程序 篇9

1 设计思路和目的

利用Microsoft Excel程序的内部函数, 通过向特定单元格中输入小班面积、标准地面积、各树种的各径级的株数, 自动显示出各树种、各径级的蓄积, 标准地的株数和蓄积, 小班的株数和蓄积, 采伐木的株数和蓄积, 散生木的株数和蓄积, 采伐的株数强度和蓄积强度, 平均胸径及采伐前的树种组成。利用Microsoft Excel程序中的VBA编写的清零程序, 用于下一个小班计算前的清零动作。程序能够在安装有Microsoft Excel程序的Microsoft Windows 98以及更高版本的操作系统环境下运行, 绿色软件, 无须安装, 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运行速度快、性能可靠、所见既所得, 为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专用程序。

2 程序设计内容及方法

2.1 求各树种的各径级的蓄积。

用各树种的各径级株数乘以相对应的各树种各径级单株的一元立木材积, 得出相对应的各树种的各径级的蓄积。2.2求各树种的蓄积。对各树种的蓄积栏求和。2.3求标准地的株数。标准地的株数等于标准地各树种株数和相加。2.4求标准地的蓄积。标准地的蓄积等于标准地各树种蓄积和相加。2.5求每公顷的株数。每公顷的株数等于标准地的株数除以标准地的面积。因除数不能为零, 所以先用IF判断函数加以判断, 如果标准地面积为零则显示零, 否则再用ROUND取整函数对其取整。2.6求每公顷的蓄积。原理同2.5。2.7求小班的株数。小班的株数等于每公顷的株数乘以小班面积 (取整数) 。2.8求小班的蓄积。原理同2.7。2.9求小班的采伐株数强度。班采伐株数强度要求保留小数点后1位。

2.1 0 求小班的采伐蓄积强度。小班采伐蓄积强度要求保留小数点后1位。

3 程序使用

3.1 将“设计审批程序”复制到电脑任意位置即可运行。

3.2在运行此程序前必须将你已安装好的Microsoft Excel软件的“宏”的安全等级设为“中”或“低”。3.3双击“设计审批程序”。3.4输入标准地调查数据。3.5输入采伐木数据。3.6相关数据显示。标准地数据和采伐木数据输入之后, 程序将显示相关数据。抚育类型选择为生长伐, 则C5单元格显示采伐的株数强度, G5单元格显示采伐的蓄积强度, K5单元格显示伐前的平均胸径, F7单元格显示伐前的树种组成。3.7数据全部输入完后, 对照着图向检查表中各栏依次填写好数据即可。3.8当本小班计算完成后, 点击图中清零图标运行清零动作, 再按以上步骤进行下一个小班数据的录入。

结束语

上一篇:的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借鉴下一篇:开工前安全培训